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1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1 检验前的质量管理

标本是一切检验的源头,合格的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最基本的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标本再优秀的检验人员和先进仪器都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而合格标本的取得,与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的全力配合是分不开的。

1.1患者的准备工作 在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变化、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天之中,人的生理代谢是不断波动的,不同时间对某些项目检测会有明显影响,如测定血常规时,RBC、WBC等的计数在上午和下午的波动范围就很大。为了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建议下次复查时应在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同时还要让医护人员了解留取标本的特殊要求,向患者仔细交代注意事项。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1.2标本的采集此步骤涉及人员范围较广,但却较少受到重视。是分析前误差的重要因素。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问题:(1)一些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从同侧肢体抽血,甚至从输液管中取血再打到试管中从而严重影响结果;(2)一部分凝血、血沉等试验的标本其抗凝剂与标本的比例不当;(3)一部分患者未按要求做到饮食禁忌或空腹就前来采血等。避免标本溶血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发现溶血标本后,应建议重新采血,若不可能重新采血,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标本发生溶血”。并告知对检验结果检验可能产生的影响。

2 检验中的质量管理

在整个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里,检验中的质量管理控制着自获取样本至获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测定过程,是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必要措施。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任何一项质量控制措施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因此,每个实验室在开展实验前都应首先建立并开展质控管理制度,另外还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文件(SOP)做保障,例如仪器的使用、维护、试剂的选择、质控品和校准品的匹配使用操作规程等。

2.2对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对测定临床标本的仪器要按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校准仪器时要选择与本仪器匹配的标准品,对不同的分析项目要根据其特性确立各自的校准频度,同时还应建立仪器档案。以供日后检查仪器工作状态时使用。

2.3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是保证质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物理性状分为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和混合物等。根据有无测定值分为定值质控品和非定值质控品。实验室可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适合本仪器的质控品。

2.4室内质量控制 它可监测和评价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也可间接评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应依据制造商的说明或权威机构的建议。建立实验室质控方案。方案包括质控品的选择、类型、一次操作的时间、测定的频度及选用的质控规则等。对定量试验的一次操作。至少应包括2个不同浓度质控品的测定。对定性试验一次操作。至少应包括阳性和阴性2个质控品的测定。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质控品。实验室应建立取代方法,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室内质控当天做、当天分析;实行月分析、年终总结,质控小组每月组织一次各专业室内质控检查。落实失控、纠控。试剂配制、仪器保养和质控登记,对已出现的差错和工作中的问题,不定期在质控小组内进行分析,不断完善质控措施。质控品必须按照患者标本的形式进行检测,并绘制质控图。只有室内质控结果在受控范围内,方可发出检验报告。

2.5室间质量控制它是利用实验室间的对比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验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其主要作用有: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客观地反映出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帮助实验室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改进检验方法和提高分析能力: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问题,如抄袭或交流结果等。

3 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3.1实验数据的管理实验室应管理好实验数据,所有实验记录应保存一段时间。化验申请单、原始打印单、质控记录保存10年,仪器维修和状态记录保存到仪器使用终身。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数据要拷贝至少两份并保存在不同地方,以防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

第2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血站 血液 质量管理 模式

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天然或重组的)、红细胞浓缩物等,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1]。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通过将血浆中的有效组分分离出来并用于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大量长期储存中的问题[2]。血液制品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医疗急救、战伤抢救以及某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液制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患者的救治效果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血液传播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因此,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建全完善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血站在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血站缺乏精干的人才队伍,管理较为混乱。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基层血站中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才,管理较为混乱。由于部分血站工作人员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所欠缺,设备较为陈旧,导致对血液原浆的安全性控制上存在不足,进而无法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

2.原料血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血液制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法规架构,在原料血浆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病毒灭活/去除工艺上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体系。现阶段我国原料血浆的安全控制所采用的方式,包括不合格献浆员的排查、病原体的血清学初筛和复检,对于防止血源性疾病经血液制品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新的血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日益增加,这也给我们的原料血浆安全管理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部分血站的血液检测设备和检查流程不够严谨。

部分血站的生产设备、检验设备较为落后,甚至有些检验设备的精确度不能满足当前越来越高的需要,不符合新的检测要求,并且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灭菌的操作流程,且未做微生物学指标的检测。设备档案的管理不完善,导致血站的血液制品质量难以达标。

二 血站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1.积极加强血站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建立由站长亲自领导、各级业务主管共同构成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该小组在血液质量管理上要起到关键作用,要对血站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认真听取各部门关于血液制品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先进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进行推广,建立健全完善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要适当聘请公益人士对血站进行监督,共同提高血站的血液制品的质量和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

2.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流程。要积极引进各种先进设备,构建血站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血站日常工作信息,包括血源、献血办、供血、检验、成分机采、输血研究等信息,全部集中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全面了解采血站全部信息,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3.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卫生部相继颁布并实施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其中对血液质量是给予相当重视的。

3.1 在血液采集上,要严格按照《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献血者要进行病史询问、体检和核对。要为献血者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并记录保存。要确保采血区的绝对安全,要对采血区严格执行消毒处理,对采血环境进行监测。采学时要对献血者手臂进行清洗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3.2 在血液检测中,要严格控制血液检测整体流程,确保血液检测质量符合国家要求。应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血液检测项目和方法。实验前要对实验人员、环境、试剂、设备和质控品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预期的要求。严格按照SOP标准既定的各项检测程序。要确保检测报告应完整、明晰,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的管理程序,对检测报告的责任人及其职责、检测结果分析、记录、检测结论判定标准和检测报告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3.3 在储供血方面,要执行按照要求来进行操作,以确保血液质量。血库中安装储血专用冰箱,并使用专用温控系统进行监控监控。血小板保存要使用血小板震荡仪等专用设备。血库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和核对制度。供血前做好出库前的血液质量检查,在血液运输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运输工具,要保持血液制品所要求的温度,要有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防止剧烈震荡。保证血液安全送达,以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参 考 文 献

[1]王克义,王惠,孙安堂.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及工艺研究趋势[J].泰山医学院学报.

第3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手术室是涵盖妇科、产科以及五官科、外科为一体者,属于医院内的核心,而控制感染更是各科的重点。手术室护理质量高低将决定手术的成功率,故手术室需创立合理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病患的安全。PDCA循环法[1]又称之为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法,其于20世纪50年代而问世,分为4个阶段,即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等阶段,该管理模式更适用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本院自2013年将PDCA循环法使用在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取得显效效果,现将内容阐述如下。

1.PDCA循环法

1.1 计划阶段内容(P)

(1)收集全面临床资料:待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相应的巡回护士应全面了解手术病患的年龄、床号、性别以及手术时间、术式、麻醉方法等,做好术准备工作;后与病房护士交接,经病房护士同意后可对病患探访,了解病患的病情、是否有运动障碍、有无义齿和隐形眼镜,女性有无例假;而病史主要包含既往病史、现病况以及以往手术史;同时掌握病患的生活方式、心理变化、经济状况等。(2)依据资料,拟定护理计划:参照病患的收集资料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用以护理干预指导。围手期护理应详细分为术前、术中、术后等干预计划。由巡回护理人员将整理的临床资料和本次手术的器械护理人员以及护理小组共同商讨、分析,依据不同病患的病情以及术式的差异性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护理干预计划可涉及到术前的心理干预,对其胃肠道、口腔以及膀胱等准备工作;术中病患的心理变化、手术、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呼吸道、伤口疼痛干预等方面。

1.2 实施阶段(D)

1.2.1 术前干预 全部病患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随着临床护理理念的转变,为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故手术护理模式应体现人文化,以病患为中心。在对病患做相应的护理干预同时,向其讲解术前常规检查必要性、准备工作、注意事项以及留置管道的重要性等,消除病患心理的顾虑和疑问。如术前应嘱咐病患禁食,主要为避免麻醉和术后出现呕吐和反流现象;留置导尿管可避免出现尿潴留。针对术前的特殊措施,需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原因;像腹腔镜术前的饮食告知,嘱咐病患术前3d要食用低脂食品,防止食用全脂类奶粉、煎鸡蛋等能刺激胆囊收缩的物品,禁忌饱食。因而,每台手术护理人员都应根据护理计划行PIO记录。在与患者交流时,需做自我介绍、对病患行心理疏导等工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2 顺利完成手术 病患进入手术室内,因陌生的环境以及手术器械的撞击声、检测仪器的声音均能使其产生不安感;对此,护士需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方法;介绍麻醉师以及手术师的资历。同时多给予患者鼓励,多与其沟通,回答其问题。如在更换时,需了解患者的舒服度,避免并发症出现。翻身动作需轻慢,禁止实施超过患者忍受限度的;麻醉中的头晕、嗜睡、疼痛和牵拉痛需向其解说。在获得病患信任后,可与其聊家常,使其生理、心理均处于最佳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巡回护士需有序协助术者、手术师手术的开展,快速正确提供器械和药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理变化保证手术顺利开展。

1.2.3 术后无缝护理干预 完成手术需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师送病人回到病房,向病房护士交代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情况和术中病患麻醉的情况,麻醉后的注意事项。及时通知患者和家属手术完成;对于术后疼痛者给予合理干预,指导病患尽早下床运动;预防潜在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1.3 检查环节(C) 术后重在检查计划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弊端,并总结护理经验。故手术室护士长应随即开展随访工作,采用问卷调查法或者和科护士长共同查房;同时对巡回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合理评价,总结本台手术的不足。在实施质控管理中应根据本院护理综合量化管理标准,对工作人员手术规章制度落实、核心制度实施、输血流程以及管道标识落实、手术访视等工作予以量化考核;最终参照评分结果给予合理的绩效奖励,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1.4 处理阶段(A) 在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长需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开展相关的讨论,总结护理经验,重新审视规定;对于复杂型手术像开颅、开胸等之类术式要求护士定期查房,并实施相关的专题报道。

2.结果

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可将护理职责、人员合理分配、奖惩制度等合理化,使制度更加的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同时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增加护理人员的凝聚力,使手术任务有序开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

3.体会

手术室象征着医院医疗技术的水平,是救治病人的核心场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每位手术室护士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护理能力,是干预行为更加可续化。而PDCA循环法更能保证医院的护理质量,其主要围绕4个环节[2]紧密展开,其以质量目标为核心;于每次循环护理质量管理中,都会使护理水准有所提高,在持续不断地的循环中将护理质量管理的内容不断丰富化。

参考文献

第4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1优化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教学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也是医学检验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涵盖实验室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及经济管理等内容,其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章节间缺乏连贯性,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本研究将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成4个模块。(1)质量管理体系模块: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概论,质量管理体系,医学实验室认可。(2)质量管理模块: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分析过程、分析前与分析后质量保证,量值溯源,测量程序方法性能评价,检验项目诊断效能评价。(3)临床实验室安全及信息管理模块: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即时检测及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设施与建设。(4)经济管理模块:临床实验室成本管理(自学内容)。该门课程优化后以理论教学为主(28学时),以重点内容实验教学为辅助(4学时),并配合临床见习实践(4学时)。在教学实施中加强章节间块线结合,增加教学内容系统性,辅助一定实践教学,从而强化医学检验学生实验室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巩固、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师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好。

2遵循认知规律,强化实践教学

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补充教学素材,更新、补充教科书没有写入的新制定的国家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教科书内容及临床应用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时发放电子讲义、学习网站链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等补充学习资料的电子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委员会(http//www.nhfpc.gov.cn/),丁香园论坛(http://www.dxy.cn/),检验医学网(http//www.labmed.cn),检验医学信息网(http//www.clinet.com.cn)等学习网站链接。另外,把实验室认可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检查的常见问题引入教学[3],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4]。与以往教学相比,学生借助教学资源学习后对课程的重视度和质量管理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到课率、考试通过率明显提升。

3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学生视野

3.1充分备课,正确运用标准及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涉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政府法律法规等,其概念、定义较多,加之许多术语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有关文件,直译后的文字有些不符合中文习惯,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困难[5]。教师备课时要深刻理解标准内涵,授课时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区分和应用。3.2强调全程质量管理理念,理论联系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6];其次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医院各部门及患者必须关注的系统工程。该部分作为教学的主线,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授课,应用统计数据提出问题,突出对分析前、后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如本研究以意大利著名检验专家Lebani和Carraro教授发现1996年和2007年检验前误差率分别为68.2和61.9的案例进行提问[7],引导学生思考间隔10年检验误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同时,结合章节内容(标本采集、生物学变异、检验报告单等)组织教学。室内质量控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除理论授课外,采用Levey-Jennings控制图绘制及分析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实验室提供质控物、试剂器材及仪器,学生依据质控品的应用要求首先参加配制全血质控品,然后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检测分析项目,绘制质控图,并采用质控规则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失控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了Levey-Jennings质控图绘制及质控规则的应用,而且对失控常见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有了直接认识。3.3客观认识评价方法,学会实际应用。在对量值溯源、测量程序方法性能评价及检验项目的诊断效能评价等章节进行授课时,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8],而实验课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基础检验技术评价检测项目的批内精密度、准确度。实验室提供定值血样,教师依据WS/T406-2012介绍评价方法[9],让学生按标准化操作规程测定分析项目,并计算精密度、准确度、均值及标准差,学生通过学习批内精密度、准确度评价方法,对相关检测技术有一个客观评价及认识,最后教师针对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3.4改进教学方式,增加临床见习课程。为弥补实验课程滞后于临床应用或与临床脱节的情况,本研究增设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的临床见习课,组织学生到取得实验室认可资质的实验室和当地三甲医院检验科观摩学习,聘请从事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教师授课(如质量管理体系及实验室认可由检验科主任带教;信息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由实验室信息管理员、生物安全管理员给学生现场教学)。通过观摩学习,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理论联系实践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关键,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验室管理的临床实践,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英利,于洋,吕跃山,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2-84.

[3]郭晓俊,黄维纲.医学实验室认可评审常见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2015,30(3):295-297.

[4]梅传忠,章尧,李兴武,等.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57-58.

[5]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89.

[6]李艳,李山.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5.

[7]张国军,吕虹,康熙雄.医学检验教育传承、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0):1964-1965.

[8]郭闻渊,罗逸潜,张凤琴,等.CBL与LBL结合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610-613.

第5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1.1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要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增强办学特色等方面上,做出改革建设措施,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此政策背景下,培养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着眼点,是对检验医学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开设是实践检验医学素质教育的新探索,在此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实践者,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2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需要临床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的核心内容,检验结果准确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安全以及检验学科的发展。近几年来,临床检验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多,已达1500余项,因此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众多检测项目中,如何选择其中最合理经济有效的项目,特别是如何组合多种最有应用价值的检测项目。由于实验室能出具量值报告,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并针对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同时我国颁布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这些已为建立完善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极好的支持指导作用,在我国若能实施,将会规范临床实验室的设立,完善实验室自身建设,同时确保我国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能与国际同步。

1.3补充和完善医学检验教育的需要目前医学检验各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内容有联系,但独立行课,对应有相关医学基础课程,学生若以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方法来学习检验专业课程,就会造成对医学检验各亚专业综合分析能力、整体提升理解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引入并系统规范全面地学习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是医学检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对医学检验教育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并综合延伸分析检验医学信息学的内涵,指导学生理解并接受本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本课程专业学习的正确理念,认识本课程实践的价值,并应用正确的评估方案获得有效的评估依据,客观地有理有据地评价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临床应用价值;检验的流程控制是全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加强临床实验室海量数据,提炼出高于数据资料的临床诊疗信息,不断地巩固拓展延伸专业知识。

1.4提升英语和电脑网络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是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能力和素质。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加强学生自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水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程的实践还需要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专业应用软件,HIS和LIS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网络应用知识,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掌握全面的临床资料,采用循证医学专业软件(ReviewManager,GRADEpro3.6等),应用于自己的循证检验医学和数据挖掘中,锻炼了学生应用电脑和网络的能力。

2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检验医学信息学内容广泛,涉及分析前、分析分析后检验医学信息等方面。《检验医学信息学》共有14个章节,但本课程的课时数极为有限,仅有教学学时2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鉴于该课程的教学时间设在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第八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最后时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接近尾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能与各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融汇贯通,本课程学习完毕,能尽快熟悉临床检验工作,缩短实习适应期。因此,以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和实验室管理质量提高为重点,安排了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基因信息库与蛋白组学)、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认可、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临床实验室能力验证、医学检验方法学评价、诊断试验的数据挖掘、循证检验医学及检验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应用等十个专题内容。其中“实验室认可”解释了除实验室结果互认的内在要求外,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专业要求。“循证检验医学”主要针对不断增加的检验技术,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来规范检验医学的设计研究、文献评价,用当前最佳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LIS应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方式,密切结合医院临床检验特点,解释了LIS性能特点及应用,形成许多实践应用成果,也大大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确保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据挖掘”主要基于LIS的解释和咨询检验报告,找到检验医师工作的切入点,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发现检验项目新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诊断、医学信息学的统计、流行病学等研究实现了融合,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研究方向。据临床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并适应实验室工作,具有强烈的检验流程控制意识,能够自觉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工作,具有明显循证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3探索多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检验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与临床检验紧密结合的系统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相较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不够生动形象,较为枯燥。若照本宣科就流于教条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讲解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采用多媒体、案例分析及研讨式教学法,内容不在深,在乎其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4结束语

第6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1生物安全制度

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实验室应对进入工作岗位的每一名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工程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消毒管理、废物处理、职业暴露紧急处理方案等,并签订实验室工作自愿书,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强化训练。

2标本管理制度

检验科的工作主体就是每一个标本,所以一个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工作的前提。一个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再准确的仪器、技术再高的检验人员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所以对临床采集标本的培训、标本验收、标本分离、保存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标本是一个好的检验产品的"原材料"。

3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是检验的生命,从每一个检验系统的校准到每一个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都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完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一个准确的检验系统是一个准确检验结果的必备条件。

4危急报告制度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危急报告项目和报告范围。在检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一些危急病人生命的检验指标,每一个检验工作者都应有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随时报告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危急值,保证临床治疗。

5与临床沟通制度

检验质量的反馈,需要临床医生的配合与沟通。检验科每天要发出许多项目的报告单,发生误差的概率再小也在所难免,报告发出后,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的反馈才能知道,如果医生发现某项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差太远,可通知检验科进行复查,并给予复查证实后的可靠结果。如有错误,立即纠正。如复查结果仍与原结果一样,与临床预期相差太大,可能是病情又有新的变化,这一反馈机制必须要由临床医师及时与检验科配合、沟通,才能保证临床诊断的效果。为此检验人员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临床医师也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人员不仅要会检测技术,还要会分析结果,对临床或病人要提供咨询服务。

6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内容用横线删除,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再将正确的内容书写在旁边。内容上,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最好注明"仅对所检测的标本负责"。对于所检测的结果都要逐一认真核对、登记,以便在报告单发生丢失时,能及时给予补报。

检验科在实验室管理上有其特殊性、独立性和专业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管实验室大小,只有靠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依靠优秀的检验质量和忠诚的热情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提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只有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先导的思想认识,正确处理质量、速度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将临床检验质量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7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为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卫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由卫生部、有关部委、部分卫生厅(局)、高等学校、社团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及专家组成。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对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拟定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决议,落实委员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科教司。

为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推动我国血液学、体液学及临床输血水平的提高,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扩大对教学、科研、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全国“血液学、体液学、输血学”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大会将邀请血液学、体液学、血栓与止血、输血等著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并从会议投稿论文中遴选出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专题学术交流。录取论文的参会代表可获得论文证书,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可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学术会议征文要求

(一) 征文领域

血液学检验 体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

临床输血 基因诊断 质量管理

实验室管理与认可

(二) 征文的主要内容范围

1.血液学检验

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新的检测方法及指标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血细胞镜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管理

贫血与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

关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

2.体液学检验

尿液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脑脊液、胸腹水常规检验与形态学

常规检验与遗传学分析

其他体液检验与质量控制

3.血栓与止血

新的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检验中的应用

项目的优化组合用于血栓病与出血病的筛检

关于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化

关于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研究

4.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

临床输血新技术、新进展

免疫血液学

5.基因诊断

细胞遗传学检验

疾病的分子学诊断

6.实验室管理及其他

医学实验室认可

医学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检验结果的溯源性和检验过程的规范化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证检验医学

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医学教育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方法、新经验

(三) 大会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开发表的原创研究性论文、综述、工作报告、经验交流等,来稿请寄全文和800字以内的摘要各一份。

2.论文摘要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编辑,DOC文件格式,A4纸打印。中文用宋体,不超过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体,不超过300字,单倍行距。

3.论文提交方式:

(1)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关本次会议的动态信息请上网查阅:jinyi.省略/

(2)如电子邮件发送方式确有困难的,也可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用邮件方式邮寄。

来稿请寄:湖北省 武汉市 汉口 解放大道1277号协和医院检验科 崔天盆收

第8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摘要】本文试从加强检验科的科学质量管理,以及对现代医院检验科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以进一步深化检验科的改革,正确面对检验科工作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检验科 发展 管理

随着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如何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联系,是检验科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试从加强检验科的科学质量管理,以及现代医院检验科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服务宗旨,最大限度满足临床需求,是检验科管理工作的主题和重点。

2 制定目标

2.1检验科的管理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并实施目标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强化“以质量为生命,责任为准则,态度为关键,服务为宗旨,纪律为保征”的科室管理原则。

2.2制定岗位责任下的目标管理 ①实行岗前培训、岗中考核、岗后教育的措施。②经济目标责任到小组,再分摊到个人,使每人工作有目标,肩上有责任。③奖金二级分配。

3 加强制度及内涵建设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有力保障

3.1制度建设 ①建立检验结果审核制度,编制实用而完整的操作手册和质量控制手册。②建立临床检验标本接收制度。③制定科室各项考核制度、量化管理制度、奖惩制度。④建立质量管理小组。⑤建立质量控制检查制度。⑥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值班制度、差错事故记录制度等。

3.2质量管理 ①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管理。②加强内涵建设,加强三基培训。③加强医德医风及行风建设。④加强法律法规学习。⑤加强生物安全培训,加强自我防护,预防医院感染发生。⑥建立监督、考评机制。

4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4.1完善并严格执行工作中各个环节的SOP文件,对检验全过程进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4.2加强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每个临床实验室应尽可能地做好被检测项目的室内质控,并积极参加国家或省市的室间质评工作。

5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的医疗仪器使用管理办法。(2)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负责人制度。(3)制定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度。

6 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学科建设

(1)加强基本功训练。(2)有针对性地外派人员进修、培训、参观学习。(3)积极开展科室学术活动,不断提高检验科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4)鼓励员工积极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员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5)大力引进人才。

7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科学管理手段

信息化建设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适合本院的具体要求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它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现代化医院的科学管理。在建立信息系统时,要以国家最新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依据。

8 加强管理者能力培养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科主任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经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规范员工,促进科室的和谐发展。

9 加强与临床双向沟通 推进检验与临床学科的协调发展

(1)检验科通过不断与临床科室的沟通联系,有助于协调矛盾,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2)实验室通过从临床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更好地完成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并不断地推进新项目和新实验的开展,提高诊断水平,更好的指导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发挥检验科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3)检验科应不断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检验科工作。

10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避免医患纠纷发生

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让病人对医院产生信赖,使病人真正有一种安全感。科室应每周实行例会制度,每月展开一次工作总结,认真分析医患纠纷的原因,同时注重“举证倒置”证据的保留,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11 结论

在激烈的社会竟争中,加强内涵建设,遵循“质量第一,科学发展”的方针,是现代医院发展及管理工作主题和核心。检验科只有靠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依靠优秀的检验质量和忠诚的热情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提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今后工作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确保检验科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第9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137-01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每天承担包括病房、门急诊患者、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的各种标本的检测工作。检验人员的素质是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和可靠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加强检验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联系,及时解除患者疾病是检验科面对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运用现代化的科室管理模式,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正确面对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1 强化质量管理、提高风险意识

如何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出具结果准确可靠的化验单是检验科工作的主要内容,科学的检验质量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医院医疗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服务的前提,质量管理不只是对检验数据的简单管理,而是包括一系列系统的管理[1]。

1.1 加强制度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条件

①检验科应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一整套实验室相应的工作制度、质量标准、仪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考核制度、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等,保证内部管理有章可循,并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工作责任心,通过经常性督促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②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及功能测试,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记录相应的维护及检测结果,定期对《国家计量法》要求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测的仪器如天平等进行校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2 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关键和核心

①检验标本的留取:检验标本的留取方法和送检过程中保存的时间长短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检验误差多与留检标本方法和保存过程不符合要求有关,本院对每样标本的留取和送检过程中保存都有严格的要求,加强查对工作,并向患者交待留取标本的意义、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配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标本符合实验要求。②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实验室内开展的所有项目必须符合相关要求,每个项目有一个基本的检验方法,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并有质量评价体系,如灵敏度、特异度、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参考范围等,测定结果有原始记录。③加强质量控制,做好室内及室间质控:严格按照规定在实验室内对质控品、质控品检验过程及质控数据进行处理,做好室内质控(IQC),保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对于超过质控范围的数据,认真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2-3]。

2 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科研、教学能力

检验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分子诊断、基因诊断已越来越普及,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也不断地被半自动或全自动分析仪所取代。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熟练操作自动化仪器。本院定期请上级医院检验专家来科讲学,并加强与平行单位检验科的沟通与交流;定期派出本科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学习班,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在职继续教育,通过岗位培训等措施,加强科室人员的“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经常组织学习国内外检验医学发展动态,使科室人员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对待自己的工作,推动检验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3 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信息交流

全面的质量控制不是仅靠检验科就能实现的,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质量控制,在工作中落实质量控制。本院采用传单、宣传册、讲座等方式不定期向医护人员宣传质量控制知识,特别注意需要临床医师配合部分(如特殊检查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与保存环节易出现的干扰分析的因素等)的质量控制宣传。通过定期出版检验信息,及时向临床科室介绍国内外医学检验发展动态及检验科新增的检验项目,临床也把需要开展的检验项目及时反馈给检验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检验质量是保证全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从更高的层面上甚至影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4]。基层医院检验科应严格执行医院检验科建设及评审有关标准,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质量控制意识,最大限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临床各科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伟民,王伯昌.浙江省医院检验科工作质量考核与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2005,20(1):72-74.

[2]钟步云,杨大干,杨荣伟.条形码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4,1(1):63-65.

[3]李园园,李萍,黄亨建.应用六西格玛理论评价临床实验室检验性能及设计质控方案[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