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值管理论范文

市值管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值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音乐教育也逐渐兴起,成为被人们接受的教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适当的管理。本文将探究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问题。

关键词:

知识管理;实践理论;音乐教育管理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但是音乐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致管理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别。

一、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具有良好的娱乐作用,能够让人们身心放松。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学校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和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因此,学校也应该以知识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决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帮助音乐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音乐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乐教学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音乐管理状况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划分为校、院、系这三个等级。[2]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生主要由系来管理,院级管理很少,校级管理更是基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各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或争议,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命令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而导致管理系统内部的矛盾。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音乐教学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时展的背景,音乐教学应该以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来引导音乐教育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音乐教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而且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欣赏、演唱、创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与相关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指定的实践平台。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平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合作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质量也难以保证。学校指定实践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明确实践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安排本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学校应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专家小组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对就业进行指导与规划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音乐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泛,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明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能够从事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目的,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师工作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想从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和礼仪等。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困难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园.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第2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知识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108-04

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最初被联合国用来界定那些“凡非经各国政府相互同意建立之国际组织”。但随着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以及“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兴起,非政府组织活跃的舞台不断扩大,其组织形式及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且不以创造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或公益服务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合法机构。身处“知识爆炸”的冲击中,知识资源的开发、保存及共享已成为企业、政府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在组织资源、发展水平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非政府组织仍较多的采用传统管理手段,忽视或低估了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力量。

一、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内涵

由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而且知识的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复杂,这导致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Yogesh Math,otra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安达信咨询公司用公式KM=(P+K)来解释知识管理。其中,KM代表知识管理,P代表知识工作者,K代表数据、信息、知识、智能,S代表分享,+代表信息科技,即信息科技协助知识管理的建构。上述定义一方面反映了学术界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但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知识管理研究中逐渐形成的共识,即对知识本体和管理过程的认识是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考虑非政府组织的特性、需求及定位,在界定非政府组织中知识管理的内涵时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资源是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的识别、获取、整理及保存贯穿于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但必须弄清哪些知识资源组成了非政府组织的知识框架。非政府组织的知识资源大致可分为五类:(1)组织管理知识。“非营利机构也需要管理”,非政府组织需要协调与管理大量的志愿者与公益活动,掌握并应用组织管理知识是提高非政府组织工作绩效的最有效手段。(2)技能培训知识。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大、开发不足的特点。具备符合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特点的技能培训知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不但能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服务水平,而且能增强对组织的认知与忠诚度。(3)营销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非政府组织的“喂给型”资源投入被证明是低效的,这要求非政府组织采用营销手段来积极主动的募款、吸引赞助或投资,以实现资源投入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转变,这使得营销知识与理论在非营利机构中有了用武之地。(4)业务知识。非政府组织的业务范围广,它要求非政府组织应该具有在特定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如环保非政府组织应具备专业的环境保护知识等。(5)非特征性知识(non-characteristic knowledge)。这种知识主要来源于非政府组织外部,尤其那些拥有各种工作背景的志愿者所带入非政府组织的知识,由于其不具有非政府组织的特征而容易被忽视。

(二)知识工作者是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

德鲁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预言“知识社会”的到来。在新的社会形态中,知识的普及与应用使社会充满竞争性和流动性,这不仅拉大了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更带来了传统政府与“就业机构”难以应对的社会管理问题。于是,社会变革呼唤新的社会部门――非政府组织来深入到传统部门无法触及的角落进行治理。知识社会的另一个重要产物是知识工作者。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受过正规教育、具备专业技能的知识工作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其影响力扩散到社会各个部门和阶层,并逐渐成为社会部门的领导核心,非政府组织也不例外。共同的产生背景将非政府组织与知识工作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运用知识和技能换取权力与利润的同时,知识工作者更加渴望追求权、利之外的人生价值与目标。具备各种组织管理知识、技能培训知识、营销知识、业务知识和非特征知识的人,基于自我实现的信念志愿投入到非政府组织之中。这些知识工作者是非政府组织知识资源的天然载体,他们既充当着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对象,又是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三)知识创新是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共存的环境中,知识创新可以使组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与营利机构相比,知识创新对非政府组织具有不同:意义。成功的营利性企业为赢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而致力于不断开展知识创新,成功的非政府组织同样为了达成公益使命而努力进行知识创新。公益使命是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价值。借鉴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发现,非政府组织使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包含了知识创造与创新。首先,被社会认可的道德、信仰、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中形成公益使命感,具有强烈公益使命感的人聚合到一起组成了非政府组织;随后,非政府组织将这种使命感用文字、语言等方式“外化”(externalization)为显性的组织使命;当然,使命的产生并不代表知识转换的终结,它还必须通过“组合化”(combination)过程和“内化”(intemalization)过程进行传播、修正和创新,使其能融人到组织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并为大众所接受。由此可见,知识创新是非政府组织实现价值与知识管理的最佳契合点。

二、影响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因素分析

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知识的获取、储存、共享、应用与创新已成为组织发展的可持续优势,但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其知识管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固有的、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

(一)商业化程度

由于传统募款方式在日益增长的运转开支面前捉襟见肘,非政府组织开始寻求商业化途径来解决经费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进入营利性机构的活动领域。与此同时,大量营利性机构也渗入到非政府组织的传统势力范围。竞争与合作并存是非政府

组织与营利性机构博弈的结果,两者的竞合程度与非政府组织商业化程度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非政府组织与营利性机构的竞合关系对于知识管理策略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在竞争激烈的活动领域中,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层更倾向于借助知识管理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在合作占主导地位的活动领域中,营利性机构的知识管理经验更容易被非政府组织借鉴与吸收。相反,在竞合程度较低的领域中,非政府组织将缺失知识管理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非政府组织商业化程度越高,其开展知识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

(二)组织规模

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知识工作者的培训、知识增值的过程都需要大量其他资源作为支撑。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解决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知识存量有限等制约知识管理应用的桎梏。另外,大型非政府组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还为知识管理系统的持续运行提供了保障。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规模大的组织应用知识管理就容易,规模小的组织应用知识管理就困难。人员越多、机构越庞杂的非政府组织也使得知识管理的复杂性越大,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周期也越长。中小型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短,但由于投入能力的限制,往往以牺牲系统性能为代价,换取系统尽快应用。因此,应把组织规模作为影响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

(三)公共关系

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关系是指其在与各类社会组织或群体交流与互动中,塑造和保持组织形象的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非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日趋“元差别化”,组织的差别化与竞争转移到了公共关系领域。注重公共关系的非政府组织更可能扩大其社会效益和争取支持。目前,传统的资源型公共关系正逐渐向知识型公共关系转变。越来越多的公关策略注重挖掘、整理和保存顾客知识以及创造与传播品牌知识。非政府组织也愈加重视通过提供知识型产品和服务来树立形象,如发行公益出版物、举行公益讲座、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和公共政策咨询等。由此可见,非政府组织的公关策略与知识管理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越注重公共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将越重视知识管理的运用。

(四)组织文化类型

根据组织文化、组织战略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组织文化分为四类,即适应型、使命型、小团体型、官僚制型。具有适应型文化的非政府组织以通过实施灵活性和适应顾客需要的变革,把战略重点集中在外部环境上。它鼓励通过知识的开发、运用来形成环境适应性,如科技类中介组织等。以使命型文化为特点的非政府组织关注外部环境中的特定顾客而不追求迅速改变,对知识创新的依赖性不高,如同学会、联谊会、服务型俱乐部等。具备使命型文化的非政府组织特征在于建立起一种共同愿景,使成员都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它强调发挥成员的个性与能动性,重视创造性知识和新观点的产生,典型组织有志愿者协会、兴趣团体等。程序化和等级化是官僚制型文化的主要特点,这种非政府组织渴望稳定、规范与秩序,而层级与保守对知识的流动和分享会造成一定的迟滞作用,如宗教类组织等。综合上述分析,说明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文化是追求稳定还是期望改变,对于知识管理都有着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五)志愿者的流动性

志愿者是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非政府组织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志愿者向非政府组织提供志愿性的知识、技能、资金等,非政府组织为志愿者提供表达自我意愿和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渠道。然而,对于志愿者来说,非政府组织既不是其谋生的主要渠道,也不是提供志愿服务的唯一选择。组织依赖性不高导致了志愿者群体的高流动性。志愿者的流失意味着其所掌握的所有知识的流失,并使得与该志愿者有合作关系的其他志愿者的工作无法进行或是无法达到原来的效果。这是对一个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策略的重要考验。志愿者流动性高的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策略更侧重于对志愿者的知识进行及时筛选与储存,以减少志愿者流失所带来的知识损失。相反,志愿者流动性低的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策略则侧重于开发与传播志愿者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知识管理的效能。

三、强化非政府组织知识管理的建议

政府、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对于非政府组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创建以“知识”为核心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培育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等。结合非政府组织自身特色和优势,发挥知识管理的最大效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知识志愿者”

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是应用知识管理创造组织价值的主体,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中体现的高度使命感和合作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知识转移和共享方面的表现就不那么出色了。要克服非政府组织知识共享障碍,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培养“知识志愿者”,即不为物质报酬,基于对组织使命和信念的认同,自愿为组织提供知识的人。非政府组织应为其成员从知识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志愿者”提供条件。首先,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给“知识志愿者”安排适当的工作,使其参与这项工作,并感到自己的知识对这个项目有效用、有意义时产生分享经验和知识的动机,如委托有建筑专长的志愿者负责新办公室的装潢设计。其次,树立“知识志愿者”的榜样与标杆,形成一种环境压力,让其他人学习和效仿,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风气和氛围;最后,综合知识共享的参与程度和效用来评价个人知识贡献,根据实际知识贡献给予肯定。

(二)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

由于非政府组织的规模、结构、业务范围、收入来源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根据组织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措施和手段。常见的知识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编码策略和个性化策略。在编码策略中,知识被仔细编码并储存在知识库中,组织成员可以不与知识开发者接触便获取和使用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知识反复使用的效率。然而,要维持和管理知识库,并对知识进行存储、编辑、评估和分析,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适合规模较大、资金充足、知识管理能力较强的非政府组织采用。人性化策略则将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人与人接触来进行共享。这种策略形式灵活、成本低廉、知识交流迅速,较为适合中小型非政府组织采用。

(三)广泛开展非政府组织知识营销

非政府组织知识营销是顺应知识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迅速膨胀、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的运用及不断创新,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丰富的营销手段和策略。知识营销要求非政府组织挖掘其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与顾客形成共鸣。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网络等现代通信渠道,迅捷、直观地将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顾客,如应用RSS(聚合信息)

服务技术、PUSH(信息推送)服务技术和博客等。这些技术一方面能帮助非政府组织推介其价值观念、品牌知识、产品知识及服务知识,动员潜在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另一方面,还能根据订阅这些服务的顾客个性化信息,使非政府组织了解到其顾客的兴趣、偏好和关注的焦点。

(四)构建非政府组织知识门户

随着网络的盛行,许多非政府组织都建立起自己的主页,但这些网页的内容与功能往往只集中于组织概况、开展活动、捐助情况等信息的,而忽视了开辟知识门户的重要性。例如红十字会是参与应对全球性“甲型流感”的主要非政府组织,在其官方主页上却没有公布专业权威的“甲型流感”预防治疗知识。为了实现知识获取、传播、共享和更新高效便捷,同时为非政府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公众提供交互的知识平台,非政府组织应建立起基于网络、标准统一、业务关联、内容完整、分类合理、面向用户的知识门户,并在知识门户中加入搜索引擎,方便使用者通过此门户存取知识。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Econmic and Social Council,Review of consultativoarrangementg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DB/OL]。

[2]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21-22。

[3][美]安达信商务咨询,刘京伟译,知识管理的第一本书[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39。

[4]Emanude Lettieri,Francesca Borga,Knowledge Management lnNon-profitOrganlzations[J],Journal 0fKnowledgeManagement,2004,(6):16-30。

[5]徐兵,彼德・杜拉克读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454-457。

[6]林山,黄培伦,蓝海林,组织结构特性与组织知识创新的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4-55。

[7]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版社,1999:98-106。

[8]周菲,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7-218。

[9]王妮丽,崔紫君,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J],云南社会科学,2003,(6):70-72。

第3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从狭义上讲,指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广义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并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是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天下论文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2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成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2.1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的吸引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挑战。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图书馆知识服务精品化。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用户对知识的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他们已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是需要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思路,形成重要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2)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图书馆要进行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才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各种需求。①建立管藏书目数据库。②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③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④建立馆藏文献信息开发数据库。

总之,21世纪将是图书馆形成社会知识中心的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在数字化领域,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将进一步展示其知识管理的功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元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其传统的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客户的多种需求,其服务必将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化为知识造取与存储、知识重组与再生产、知识配送与输出为内容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管理方式

一、行政管理方式概述

作为常见的教育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来说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将国家的教育意识以及教育利益对教育教学进行宏观的控制与调节,可以说行政管理要求管理教育的机构必须依法行事。从另一方面来说,行政管理是学校为了维持自身正常秩序的运行模式,学校内部依据国家现有的行政管理进行适当的变形,使之更加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状态以及运行趋势,可以说,正是行政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学校能够稳固地发展。

二、行政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国家以及社会发展

就人类发展来看,不难发现,管理是人类基于社会发展的本能产生的,行政管理大多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甚至于在程序上与过程中都没有一定要遵循的。很多时候,行政管理的制度取决于管理者自身对于实况的研究以及预测。而这种状态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媒介是基于信任,甚至发展到后来这种模式也一直被延续下来。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彼此的信任在相互处理管理问题过程中越来越不能适应,行政管理应运而生。到了后来,行政管理慢慢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的促进

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学校数量也越来越多,学校内部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诸多的组成使得管理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凭借经验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其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合适的行政管理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而设置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3.法制制度的建立与形成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越来越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体意识,可以说,行政管理的形成是为了教育系统的平衡,正是基于此,行政管理方式成为众多学校机构所集中的管理模式,而正是因为现代教育法规的建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国策的共同促进,行政管理在教育过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与发展。

作者:陈旭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斜滩小学校

第5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利用 企业管理

1.什么是知识

美国学者詹姆斯・布莱恩・奎恩教授在其荣获美国出版协会奖的著作《智能企业》中,把知识分为了四个层次,依据其重要性从低到高分别为认知知识(知道是什么),高级技能(知道是怎样,即诀窍)、系统理解(知道为什么)和自我激励的创造力(关心为什么)。其中前三种知识可能存在于组织的系统、数据库或操作技术中,而第四层次的知识更多地体现在组织文化之中。随着知识由认知上升到自我激励的创造力,知识的价值显著增长。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把员工培训和知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开发基本技能上,对系统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开发却很少涉及,也就是说更多的知识管理只关注了让员工“知其然”,却忽视了还要让员工“知其所以然”。因此,只有先从广义上去理解和认识知识,才能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如果能够对于那些存在于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加强发掘和管理,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将会更好的激发员工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对企业和企业使命的认同感,并将那些潜藏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技术和产品之中,从而使人人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共享者和利用者。

2.如何对知识进行管理

新的知识总是来源于个体,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就是将个体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而这种传播体现在组织的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更有效的管理知识,就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同时还要关注知识的发送者、知识的接收者和组织环境,而在这四者之中,知识本身和组织环境是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1)知识本身

日本先进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知识科学研究生院的第一任院长,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斯商学院教授野中郁次郎先生在其著作《知识创新型企业》中,通过对大阪松下电器公司的开发人员开发家用烤面包机的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其中,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所以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用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的话来说,就是“知而不能言者众”。此外,隐性知识深深地根植于行为本身,根植于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主要分布于高级技能、系统理解和自我激励的创造力之中。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表明,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有四种基本模式:

1)从隐性到隐性。有时,单个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例如我们熟悉的师傅带徒弟,虽然徒弟能从师傅那里学习到认知知识,但不管师傅还是徒弟,都没有掌握认知知识背后的系统化的原理。他们所领会的知识从来都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因此很难被组织更有效地综合利用。

2)从显性到显性。单个个体也能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例如,总公司收集各分公司的信息,形成一份报告。虽然这份报告综合了许多不同来源的信息,但是这种综合并没有真正扩展公司已有的知识贮备。

3)从隐性到显性。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达到这一目的的管理工具包括实践社团、商业智能、情境规划、建立学习型历史文献、行动学习等等。

4)从显性到隐性。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内得到共享,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在知识管理中,上述四种模式都会存在,而且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而从隐性到显性和从显性到隐性则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它们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组织的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组织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硬性”结果(如财务指标和技术指标)常常由“软性”问题(如企业文化和组织环境)所决定一样,如果我们把知识管理比喻成火炬的话,那么组织环境就是点燃火炬的火种。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明确了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知识管理最主要的对象。而实际上,由于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高级技能,而且包括系统理解和自我激励的创造力,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它能够被组织的成员共同分享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人世界观的表达过程,当员工创造新知识时,他们同时也是在重塑自我和组织环境。

但同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是,即使员工们确实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和见解,他们仍然很难将这些信息的含义传递给他人。因为对于新知识,人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还会从自己的处境和立场出发加以理解和解释,于是在一种环境下有意义的知识,如果传递给另一个环境中的人,它就会改变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

因此,营造一个能够引导员工进行知识创新和共享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相互交流、不断对话、促进反思,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进而将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形成新的集体智慧,最终融合到新技术和新产品中,将是知识管理的首要步骤。而在营造组织环境的过程中,打破部门和企业界限,确保思想的及时交流,同时对员工加强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能力和评估实验以及其他的核心学习技能的训练对于消除组织学习的障碍,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都将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

四百年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教授却认为:“知识加自由才是力量。”的确,面对如此一个信息时代,只有通过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使知识在组织内转化为新的行为方式,知识才会使企业更有力量。

哈佛商学院教授戴维・A・加文在其著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中从五个方面对知识的有效综合利用进行了描述:系统化地解决问题、采用新方法进行学习、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从他人最好的时间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不能对事物做出评估,也就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因此,全面的学习型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评估既包括对认知行为变化的评价,也包括对一些有形的结果的评价,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新的知识转变为自身新的行为方式,并通过行为的改变提高企业的业绩。

不创新就落后,对今天的企业来说,竞争的趋势已经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但对于这种趋势做出正确的反映却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必须更好的运用知识、管理知识,以使我们在竞争中强占先机和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詹杰,张华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管理. 集团经济研究,2007(01)

[2]王赵雄,刘历. 信息构建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情报探索,2007(2)

第6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论文提要]探讨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的关系,研究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在全面朝着知识时代迈进,知识作为一种具有无限挖掘潜在价值的宝贵资源,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档案是一种蕴含着大量知识的文献,这已经成为包括档案界在内的整个文献界比较普遍的共识,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处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浪潮中,档案工作者必须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将这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融入自己的工作领域,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自身工作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一、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以它独有的魅力展现了一个动态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互补性的世界。它改变了静止的、僵化不变的信息存在方式,代之以动态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集散地。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中无法被动的接受,只能是在“激活”这些“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新见解。档案人员在这样的信息网络环境中,为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必须率先实现由静态的保管信息状态到成为动态知识元的过渡,即实现档案信息知识化。

1、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知识管理”原是基于企业对知识创新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活动或者说是管理体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因素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在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中,知识取向愈加明显。在此条件下,建立“知识型”企业和各类“知识型”组织是管理活动的客观需求,并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就档案信息管理而言,其发展只有融入到知识经济中,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实现全方位效益。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将档案信息价值上升到知识层次理应成为档案信息管理活动的首要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档案载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手段的高效性更为突出,追求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引发了档案信息管理的新思维,档案信息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应运而生,这些环境和机制的转变都是档案信息管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调整与选择。

2、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呼唤建构知识资源管理的创新体系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以档案实体的收集、鉴定、管理、利用等为主,档案信息的流动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利于信息的共享与增值。档案信息管理机构低效的运作方式,落后的管理形式,相对呆板的服务机制,封闭式的、各自为政的管理型职能违背了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形态中充分利用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原则,不利于向开放式的知识型档案管理职能转化,档案管理在注重档案实体管理的同时,更加关注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流动及发挥档案信息作为知识资源的作用,侧重于将知识从来源、生产、存储、整理,到流动、传播、交流,直至学习、利用、共享、评估的一系列过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源中最基础的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对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科技创新极为重要,其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对科学决策、资源共享、产品开发、提高效率都产生着积极影响。调节档案信息管理行为,逐步建立起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档案管理体系是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的可行性

1、从档案信息属性的角度分析

档案均具有知识属性,这些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档案是知识储存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物态结晶。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两者有共同的资源基础。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对文档这种显在知识的管理。

2、从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知识管理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尽管有些还不是十分成熟。一套成熟的管理理论成立主要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实践需要,二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三是有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条件,知识管理都已具备。融合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指导档案信息管理是有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持的。

3、从档案信息管理的困境分析

目前,档案管理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的外在表现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越来越暴露其不足之处,档案资源利用率低,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差,档案部门有成为产出低的内耗部门的趋势。为挽救这种困局,有些单位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如人员培训、引进管理设备等,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档案信息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开发。现实的困境迫使我们寻找档案信息事业发展的新出路。

4、从二者管理的目标和动机分析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从总体上来说偏重于“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则专门指向档案的内容信息,其目的和动机是使档案的内容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实现价值。档案信息管理无疑也针对这一方面,即以信息内容的开发为宗旨和方向,为组织的各项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作用。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管理组织的显在知识,发掘组织的隐含知识,实现隐含知识向显在知识的转化,在组织内实现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的增值,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档案中蕴藏着大量显性知识,对组织的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组织档案中也蕴藏着大量可待开发挖掘的隐含知识。因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开发档案的信息内容,为各项工作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档案中的隐含知识,将这一部分知识转换成显在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的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共同的目的和动机。

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原有的管理方式已暴露其不足之处,而拥有一套完整理论与管理技术的知识管理无疑为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指明了出路,是对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三、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1、知识管理可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职能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知识管理对战略、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知识管理的加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需要拥有全新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以适应这种需要。其职能的根本转变,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并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将档案信息管理真正看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下完善档案管理职能。职能的转变赋予档案职业更新的内容,同时也带来档案人员角色的转变即从档案实体保管员转变为档案知识管理者、知识提供者及决策咨询者。2、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

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其既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结构将从传统的直线型向扁平式转变,管理的中间层次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将形成一个由中心的管理者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组织。同时,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和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即把文件档案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件连续体。打破过去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界限,实现企业文件档案一体化,在业务流程上进行统一的设计。该流程包括文件从产生、运转、归档、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加强文件、档案的知识管理,同时强化了对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整个文档工作的工作效率。

3、知识管理可以丰富和拓展档案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新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组织的生产、经营方式正逐渐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导致了大量电子化、数字化文件的出现,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档案的实体化管理,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所以很难适应知识管理及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但是,信息技术在组织生产、管理中的大量应用,又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变契机,促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中蕴涵知识的方向转变。

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具有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档案知识管理系统,推动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知识管理可以强化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意识

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知识服务,实现档案知识共享是档案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和外界联系的纽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以它独有的魅力展现了一个动态的世界。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可以通过建设知识仓库,提供知识导航,知识咨询等方式实现。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环境下,这种服务的方式将更容易实现,在内部,可以通过构建内部网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内部网是建立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实现将内部原本各自封闭的信息孤岛互相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的目的。对于外部的知识传递,可以构建相应的外部网,实现和用户、市场的知识交流。内部网的用户可以直接访问此系统,而外部网和万维网的用户则可以通过档案管理机构的主页或者链接的站点,直接链接到知识服务子系统,从而获得有效的档案知识服务。

五、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第7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市值管理;上市公司;价值管理;财务管理

一、目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步,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被不断地探索,财务管理模式也是随着企业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近年来,公司不断上市,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关系到股东的财富,公司的形象,融资等等重要内容,于是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也纷纷开始重视,将市值管理纳入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万科就于10年设立了专司市值管理部门;还有如万通地产,其较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值管理的系统。从创新商业模式以最大化公司价值,再到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等,以期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但是更多的传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却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如何进行市值管理,有哪些困难,应当采取什么对策,这些都是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基于财务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及市值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图将市值管理融入比较成熟的企业价值管理的理论,探讨如何整合二者作为上市公司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当是基于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的整合与集成,一方面,整合了市值管理的框架,实际融合到传统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提升内含价值与关注市值并举。另一方面,应当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本人总结了如下四部分内容:

一是价值评估是公司的内含价值的测算与分析过程,非上市企业则可以通过类比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价进行市值管理。二是价值经营是内涵价值的实现和管控过程,包括核心竞争能力配置,财务收益的实现,风险管理等,这是整合管理的关键。三是企业价值的市场实现即让证券市场充分反映公司的内含价值,需要及时做好信息披露,不断提升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四是根据公司市值相应作出财务决策及公司的各种财务经营行为。

在实施整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当主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公司应当更关注资本市场。关注企业内含价值,在保持竞争优势,创造现金流的同时,适度降低投资者预期及必要报酬率,例如增强信息披露,与机构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公司应当同时运用财务绩效和挂钩市值双方面的考核与激励。企业业绩评价更注重行业内横向的对比,关注整个市场尤其是企业市值的升降,加入市值考核指标,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公司应当同时控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与外部股价变动风险。

三、实施整合型财务管理新模式可能面临的困难

(一)上市公司关于市值管理的理念意识薄弱

市值管理自05年提出以来,企业和学术界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将其作为一项管理活动纳入企业日常管理的公司却少之又少。如知名公司格力电器,其总裁董明珠曾公开表示,“从不关心股价变化,只关注与企业的经营”。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整个群体关于市值管理的理念,需要慢慢的普及渗透。而对比万科,就特别重视资本市场工作,前任董秘肖莉长期注重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正是万科长期与机构投资者良好的沟通,其融资计划得以更顺利的实施成功。

(二)大型的国有控股企业对市值的关注度不高

许多上市国有企业,因为所有权的缺位,董事会由一些政府官员担任,并不能完全代表的股东的利益。其对于其自己政绩关注得更高,往往我国的考核标准为规模,利税等,这样,直接体现股东利益的市值则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个大的群体占上市公司一大部分,作为主要的蓝筹组成部分,在整个资本市场起着核心作用,没有他们的带头引导,中小上市公司可能也不那么关注公司的市值,而只是把其当作一个圈钱的平台。

(三)过分强调市值管理,陷入了股价管理的误区

由于市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国内外一直存在股价操纵的行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打击力度逐年增大,但是部分个人投资者依然存在着“跟庄”思想,在投资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假想的“庄家”,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可能利用这点存在股价管理的动机,过分借助某些市值管理的措施,走进操纵股价的误区。这样,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上市公司的形象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完善整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联度

公司应当将市值管理融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公司经营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上市公司要把市值管理作为董事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公司提升公司内在价值的同时,也应当在准确判断行业发展周期和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策略在市场上及时反映和揭示内在价值,合理追求股票溢价。另外,稳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股利政策应当与市值管理涉及的增发、并购、回购等投融资方式进行动态的协调。不断提高增强价值创造和价解值实现之问的关联度。

(二)引导国有上市公司制定市值管理政策,鼓励部分公司先行先试

国有上市公司虽然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发展,但是其计划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很多决策可能是依据协调政府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做出的。相关部门(如国资委)应当尽快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市值管理政策,要根据各个公司的特点进行具体规划,建立相关风险评估机制,鼓励某些国有上市公司先行先试,逐步将市值管理这个指标纳入并增加在整个国资考核体系的比重。长期来看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值管理是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给民营企业借鉴之用。

(三)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和维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资本市场有个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公众投资者无法完整地了解到上市公司经营环境、业绩及其发展潜力,导致企业创造的价值并不一定能被充分发现。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投资者的认识和实际的偏差,争取让投资者对公司价值有合理公允的评估。相反,某些上市公司对于自身内在价值被资本市场严重低估却置之不理,这实际上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

因此,上市公司在履行法定信息披露义务的同时,应当促进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做到无缝对接,公司管理层要建立起市值管理意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提升公司内在价值,资本市场上让其更好的反应到市值上,进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综上,整合价值管理和市值管理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应成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上市公司要关注企业价值,以价值最大化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同等的关注价值的经营和实现的过程,即市值管理,实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市值的长期均衡。二者缺一不可,故只有融合二者,才能实现企业价值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施光耀,邵永亮.市值管理时代悄然来临[J].董事会,2007(11)

[2] 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

第8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1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

1.1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的基础与衡量指标又为知识产权,企业经过不断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对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开发,并使之产权化,然后再将其投入到生产领域,这样企业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就可以从这些新产品的开发而获得,从而还能将其转变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1.2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企业由于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这就使其产品具有“独创性”,真正实现所谓的“新产品”的目标,当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时,该企业就赢得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拓宽了市场空间。

1.3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企业降耗、节能、减排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蕴涵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而成为可能,企业的运营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大大提升。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于知识产权管理认识不到位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知识产权管理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进行规划。有形资产及其管理是企业所重视的问题,而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专利战略也缺乏研究和制定。多数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缺乏从战略高度的规划,致使其自主创新成果只在我国申请了专利,而到国外却没有申请,一些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但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专利成果利用率低,从而无法提高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程度。

2.2知识产权管理缺乏资本化运作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多数只注重对其表面的保护,而未进行资本化运作。模糊了对知识产权概念和价值的认识,尽管一些企业科技人员努力创造了智力成果,然而企业家对其重视不够,并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进行有效保护,并使之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2.3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只有拥有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据相关调查表明,当遇到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时,企业通常都是直接聘请律师来帮助解决,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专门机构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也没有相关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的专门人员的配置,也缺乏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引导。

3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对策

3.1初期实施防御型战略

企业要以自身现状、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环境等为依据,编制出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在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资产运作、发展规划等环节纳入该战略,以促进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在企业实现防御型战略之后,就会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此时企业就可以逐步向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过渡。待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也顺利完成后,企业再考虑进攻型战略的实施。

3.2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胜与否。因此,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企业当前急需完成的工作之一,并要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归纳到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中。市场竞争需要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同时,企业还要将人才市场中吸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组成一支分工合理、团结互助的队伍,此外,还要加大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得到有效保证。

第9篇:市值管理论范文

1)接口设计。对于外部接口设计而言,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用户界面的设计,采用的是网页作为教师、各级管理员用户的界面;二是软件接口的设计,采用的是WindowsXP系统,IE6.0以上;三是硬件接口的设计,支持普通个人电脑;四是Word接口的设计,将内部信息利用Word输出为相应的文档。在内部接口设计如下:利用IE进入系统登录模块,经身份验证后进入数据维护模块,退出登陆后,返回至操作系统界面。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指的是在给定应用环境下进行数据库模式的构建,通过数据库及相应应用系统的构建,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中的有效手段之一,数据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小规模单项事务处理系统,还是大型信息系统,均采用现代化数据库技术,用以保障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在设计数据结构时,需要先进行数据库的创建,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teacher.mdb。该数据库利用的是Access创建的。具体步骤如下:打开Access,出现相应的对话框,选择建立空数据库,创建名为teacher.mdb的数据库后,进行保存,出现另一个对话框。设置创建用户管理、班级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教师工作、教学工作量汇总、进修、科研、、获奖等数据表。

2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系统共包括三大模块,主要功能如下:1)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及各级管理员的登录及信息删改,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要想进入该模块,需对管理员或教师身份进修验证。该模块还负责对已有管理员信息进行删改;2)一般教师信息管理模块,负责对教师信息进修录入、修改,对班级及课程进行增减操作,并对教师所完成的科研工作、所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评优选先、进修情况等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当需要打印信息时,该模块还提供打印及预览功能,可将查询结果进行打印;3)教师工作量管理模块。负责将教师所完成的教学、班主任及其他工作量进行录入,以年作为单位,依据学历、培训、函授及实训教育四大类予以汇总和计算。

3系统的实现

1)身份的验证。用户通过系统首页对登陆者的身份进行选择,依据不同身份进入相应操作界面,并在相应权限的要求下进行操作。对于教师用户而言,应选择一般教师类型进行登陆,需要对教师的用户名及密码进行验证,若正确则顺利转入教师主页面:user.asp,若错误将返回登陆主页;对于管理员用户而言,应选择管理员类型进行登陆,验证用户名及密码成功后,将转入管理员主界面,若错误将返回登陆主页。

2)教师信息管理的实现。①教师信息录入模块可通过该页面对新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添加,对新教师不同信息段进行输入,在添加成功之后可继续输入页面,该模块所采用的数据表为教师信息表;②教师信息修改模块需先查到所需操作的教师信息,再对其进行修改,对教师各信息段进行输入,在修改成功之后直接返回。模块所采用的数据表为教师信息表;③班级管理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对班级信息进行管理,对班级进行添加或删除,在操作成功之后会返回至主页面,模块所采用的数据表为班级信息表;④课程管理模块可利用这一页面对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对课程进行添加或删除,在操作成功之后会返回至主页面,模块所采用的数据表为课程信息表;⑤科研管理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对科研工作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可对科研工作信息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会返回至主页面,模块所采用的数据表为科研信息表;⑥获奖管理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对教师的获奖信息情况进行管理,对获奖信息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主页面,所采用数据表为获奖信息表;⑦评优选先管理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对教师评优选先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可对评优选先相关信息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将返回至页面,采用数据表为评优选先表;⑧进修管理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对教师的进修信息情况进行管理,对进修信息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页面,采用的数据表为进修信息表;⑨信息打印模块可利用这一页面对所需信息进行打印,结果生成Word文档或打印出来,通过对查询条件进行选择,输入相应的教师名予以查询,点击即可生成Word文档,生成Word文档或打印成功后返回至页面。采用数据表有教师信息表、获奖信息表、班主任工作表、进修信息表、教学工作量信息表、评优选先信息表、科研论文信息表及其他类型的工作信息表。

3)教师工作量管理的实现。①教学工作量录入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对教师教学工作量信息进行录入、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主页面,采用的数据表为教学信息表;②班主任工作量录入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将班主任工作量信息进行录入、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页面,采用数据表为班主任工作信息表;③其他工作量录入模块可利用该页面将其他工作量信息进行录入、添加或删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页面,采用数据表为其他工作信息表;④就工作量计算模块而言,可利用该页面对教师教学工作量依据学历、培训、函授或实训等四类教育予以汇总及计算,通过年份及教师姓名进行选择,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页面。采用数据表为教学信息表及教学工作量汇总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