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规划案例分析

第1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文化基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渔业资源的开发中,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休闲放松的追求。

1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分析

1.1生态文化

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大都围绕着物质、行为、制度等方而进行概述。根据实际景观规划的需要,采用柴毅龙对生态文化内涵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2个方而;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思想观念、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环境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有:李娟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土洪成通过已建景区的典型事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冉琼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在生态文化旅游规划方面、生态文化旅游经营方面、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大环境方面以及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渔业活动方式,指的是利用渔村空间、渔业自然环境、渔业生产场所和渔业设备所进行的一项劳逸结合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达到渔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目的,提升旅游者对于渔业的体验和旅游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渔业良性发展。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的休闲渔业起步于20世纪末,大陆休闲渔业发展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以渔民和小集体白发投资建设为主,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最初的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目前国内对休闲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渔业的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和休闲渔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2基于生态文化的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

2.1相关理论研究

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应用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有了生态学领域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各要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大小、形状、边缘长度、分布格局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功能。其次是景观整体性原理。该原理强调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构成特定景观,其中的主要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不稳定。最后是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多变与变异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具体的研究可以从格局多样性、组分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进行分析[1]。2)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是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的主要和关键原理之一,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有以下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园林造景艺术,这其中主要是配景和主景、实景和虚静、抑景和扬景的搭配关系,休闲渔业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有经过园林造景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艺术性融入休闲渔业景观中。其次是园林布局方法,园林布局讲究的是景物和视线的相互作用关系,休闲渔业景观中空间感的强弱取决于景物高度和视线的项关乎关系,由此分为开朗景观和闭锁景观两大类[2]。

2.2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1)休闲度假区。渔夫的形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大量休闲渔业中的休闲度假区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渔夫庄园。渔夫庄园的设计在建筑上采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房屋设计,并配备生态厕所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备,装饰风格中更多地采用斗笠、鱼画和鱼形装饰,在增加农家乐氛围的通知彰显远离尘嚣,回归宁静的感觉。2)温室大棚区。温室大棚区主要是提供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及采摘体验,建议大棚建筑采用如下的样式,长80m,跨度7m,高4m,其中种植的品种可以充分体现东北风情和大连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部分温热带水果,让有课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风味。3)渔业养殖垂钓区。休闲垂钓区是休闲渔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推荐将网箱养殖作为主要的建设类型,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殖鱼类既可以用来出售,也可以供游客学习参观网箱养殖技术,同时作为推荐窗口将北方名优特水厂向全国游客进行宣传。垂钓区建设以游客游玩为重点,通过数据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认为可以在垂钓区附近配套建设渔人码头、体验馆、渔家宴和风车乐园等设备设施,共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放松心情,充分体验大连休闲渔业带来的快乐。4)湿地区域设计。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意对于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建议建设固定式、永久式的人工建筑。为此建议设置野餐区、野营区两大区域,其中野餐区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餐具和炊具,游客可以自行进行烧烤和野餐,食材可以是自带也可是垂钓所得。烧烤亭建议采用原木材料,减少化工材料的使用。野营区主要选取自然干净的平整土地,供游客再次进行帐篷野营生活体验。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需要紧紧围绕生态文化的理念和要求进行,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本文针对于大连丰富的渔业自然资源,提出了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福春,朱琳,王崑,洪丽,张璐,刘威.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24):74-78.

第2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1课程基本信息

单周6学时,双周4学时,16周,总计80学时,5学分。本课程主要以实际景观设计的各类别项目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训和引导,强调各种软件绘图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

2课改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问题——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疏忽专业的创新应用。(2)课程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与目前最新实际项目接轨。(3)课程教法问题——师徒制虽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少项目支撑,执行力度不够。课程效果问题——学生技能掌握不牢,知识也不够全面,甚至对自身专业岗位的参与度不高。

3课程改革思路

该课程对接的职业任务可以描述为“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工作,控制工期和景观实施效果”,需要在就业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重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研究时,将熟悉设计成果的制作流程,并能利用做作业提交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对后续实施效果做简单的预估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将知识目标定位具备支撑园林设计岗位执行任务的技能与知识广度,了解当前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素质培养上注重时间管理意识,善于支配利用好既定计划,并按步实施,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协调。因此,整体上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为改革导向。本课程以园林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由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安排如下:模块一园林要素及设计(10学时)、模块二园林规划布局分析(以东湖三角池公园为例)(10学时)、模块三别墅庭院园林规划设计实践(16学时)、模块四校园小游园景观设计(以校图书馆前中心绿地为例)(38学时)。

4全课实施过程——项目情境设计

本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师,本学期具体学习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如下。任务一:小组完成一份公园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①工作描述:对海口新建成的东湖三角池公园进行考察学习,分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与空间布局特点,选取一处景观节点绘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细部做法、手绘效果图等,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并完成5min~10min的调研成果汇报。②基本要求:有认真进行调研并做记录,描述条理清晰,辅助配图表现精炼。任务二:小组完成别墅庭院设计方案。①工作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别墅庭院的设计,查找案例资料,收集各式庭院设计风格的设计元素,完成草图方案的手绘,并上机用CAD描图,Photoshop渲出总平面。①基本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地块功能要求,考虑问题较全面。任务三:小组完成校园景观改造某个节点的创意方案。①工作描述:调研分析以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绿地的景观现状,手绘表达出地块形状,四周道路的走向、宽度、路名,相邻地块的建筑性质,地块内的园路走向、园林建筑及设施的布局、现状的植被群落等。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地块内的一处场地做景观改造,列出改造的缘由及思路,绘出节点方案,写出设计说明。②基本要求:现状调研系列分析图及改造后的意向图及设计说明表达清晰。

5实施过程与评价

(1)基础理论梳理——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通俗易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两周课时。(2)具体任务解读——将设计任务书分解成若干具体信息,例如总体指标以及风格要求、成果要求等。并选取自己做过的项目来做案例分析讲解。(3)实践模拟绘图——设计步骤讲解、角色模拟、传统设计表现与现主流绘图软件的结合。该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4)阶段性汇报——将整个作业完成的阶段设置若干个时间节点,并设定每个阶段的考核重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节点汇报小组进度与成果。

6结束语

第3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枯山水;中国;现代景观;融合;提升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优秀的景观作品不胜枚举。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景观在审美、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各种园林要素,以营造适宜人们需求的现代景观,更好的服务于公众。随着西方现念的逐渐渗透,在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景观设计如何在传承古典园林之精髓时,又能加入现代设计理念,从而将中国的景观设计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对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提升展开研究。

1 中国现代景观中枯山水的应用解析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相近的文化渊源造就了两国在园林设计中所表现出的较为近似的审美情趣。因而,日本的枯山水也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和应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枯山水的应用,如私家庭院、公园、居住小区以及屋顶花园(图1-4)。就拿上海静安寺的枯山水举例而言(图2),该景观的设计吸纳了日式枯山水的精髓,园内硬质景观以阁楼和景石为主,而软质景观则以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乔木东京樱花为基调树种。景观规划设计中,通常把水(真水)定义为软质景观,而此处的“水”用的是常见的细碎蛙石(属于硬质景观)[2]。可见,日式枯山水在整体上,能把软质景观用硬质元素表现得惟妙惟肖。

2 国际现代景观中传统枯山水艺术的提升应用

2.1 案例分析

以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庭园为例。设计伊始,日本和加拿大设计师达成一个共识,通过该处庭院的景观设计促进两国的沟通和友好往来。因为大使馆的庭院位于四层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上建有的一所主体餐厅占据了约一半的面积。设计师认为,如果生拉硬拽的把象征两国文化的元素符号布局于园中,会显得很牵强。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抽象化处理两国地理景观,将上述地理景观沿逆时针方向布局于主体餐厅周围。该院东南角的水池,象征了造型大气的太平洋;此外,还用岩石组景来再现加拿大的地质景观(冰河与古代岩石、落基山脉等)。该园西北角的水景则代表了日本国所处的太平洋;狭长的砂石铺装蕴含了一种寂静、精致的日本风情;园中其他景观要素(景石、雕塑)都表现出较为柔和、细腻的特点。整个庭院在和谐中,还映射出粗犷与柔美的对比关系。从全园来看,植物配置相对较少。设计师利用借景的造园手法将园外的绿色引入园中,大大丰富了游人的视觉感受。同时,园中的天然岩石矗立于人工处理的水纹状沙砾中,沙砾中还布置了些许步石,该景观作品实为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提升演绎的佳例。

2.2 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频率加大,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对日本的本土化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日本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做到了与本国文化内涵很好的融合。具体表现在,重新组合本国传统设计要素(如传统元素的抽象化);强化特色的民族符号。日本向来注重景石的应用,有无石不园的说法,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沙砾、岩石成了日本重要的设计元素,也是凸显其民族文化的符号;在设计风格方面,日本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从浓缩的庭院逐步向极度简化、抽象和客观的方向发展[3];整体布局方面,注重到了构图的多变、形式的多样;此外,在其整体设计上处处能够利用象征的演绎手法,流露出其具有禅味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表现方面,日本较为注重色彩的运用,如主色调常用黑白灰,其间利用现代材料(玻璃、水面、金属等)以共同营造其深沉的主旋律,同时用少量的植被点缀以获得清静、素朴的韵味。

3 枯山水艺术发展对中国现代景观提升的启示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得我国人民对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以现代文化的频繁交流为契机,学习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中国传统造园之精髓,使营建出的现代园林既有时代性,又能彰显我们特有的东方哲学与审美内涵。

笔者认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5个要点:一要不失民族性及地域特色;二要满足服务功能;三要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大众审美标准[4];四要以服务区域生态功能为目标;五要注重景观要素的巧妙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云路,李雄,章俊华.日本枯山水的禅宗理念在现代日本园林中的表达方式——以日本科学未来馆外环境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2(3)

第4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1.21世纪园林专业发展趋势

1.1历史的价值不容忽视

东、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作为东方园林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一直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而西方园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古典园林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运动”后的“现代景观”,园林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西方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景观是分枝结构的而不是收敛聚集的;是多元价值论的,而不是一套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观。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价值,但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对于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不代表对过去的拷贝,也不意味着对早期风格的单线轨迹的延伸,而是要触摸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基本点,通过吸收早期答案背后的各种原理,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的条件的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吸收其精神而不是模仿其风格。

1.2生态观念的融入

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景观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后,人类很快察觉到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壤遭到破坏,能源浪费,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沿海地带被污染……这种状况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截然相反。人类意识到应以生态平衡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整体协调,避免产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观念的建立,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园林的生态设计先后出现了生态保护性设计和生态恢复性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并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界对生态设计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开展了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生态绿化、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部分设计者则将生态学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使中国园林的生态设计拥有良好的开端。

1.3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如何规划设计己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而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重大影响,使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

面对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的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并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情的园林专业人才。

2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动手能力差

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功夫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规范化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2.2课程设置的弊病

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及核心课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课程必须得到加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而近年来,某些高等院校对课时的削减和对课程门数的増加,使有些部门盲目服从,没有认识到像园林这样的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园林专业的特色不能突出,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差。

2.3传统思想的禁锢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峴,被公认为风景园林的渊源。它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营造模式,一直作为园林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的影响,缺少对西方园林的了解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认识。对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3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3.1端正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优势,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侧重于计算机制图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手绘功夫较差也一样能做好设计。事实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手头功夫的训练,更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手绘技能,能将自己的创意较为准确而快速地表达出来,増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计算机制图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对学生应从其入学之日起到毕业之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快速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园林专业学生的手头功夫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以此为基础,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自学与教学互动方式

3.2.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进行背图和徒手的训练。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孙筱祥先生、唐学山先生等风景园林学科的元老,对于背图都是身有体会的,他们对中西方许多经典的园林设计从设计理论到图纸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这使他们在毕生的设计工作中受益匪浅。背图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徒手绘图技能,往往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3.2.2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1)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特点,使其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教学直观性强、容易更新等优点。设计离不开图纸,而多媒体技术对园林设计案例的形象化展示弥补了空谈设计理论的弊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因而,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避免喧宾夺主。(2)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掌握设计方法,是设计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然而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案例的选择既要有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又应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对于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课程设计的进度而进一步展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其精华。(3)积极有效的共性教学: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并结合此类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4)实践教学:建立与城建园林部门的实践教学关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结合具体项目完成,学生有机会体验设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最好的补充。

3.3课程体系的完善及其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3.3.1完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从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学)专业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欧美的Land-scapeAichitectuie专业己由初期的私人花园、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扩展到“大地景观规划”的阶段,延伸到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围。

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狭溢,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造成知识面狭窄以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1)设计方向的课程除了传统园林学中的基础内容(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外,还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的专业课程,并将生态学课程更好地融入其中,使园林学科的系统更为完善,更具开放性与综合性。(2)在学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研修并提高此类课题的学分数。既培养能主持大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也培养专向突出的高质量专才,更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3.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没有完善的教材。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还在沿用老教材,而老教材的内容陈旧和不完善明显跟不上形势。作为设计专业教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应放在首位,即不局限于传统园林学内容,深入了解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和审美要求,将设计类课程内容提升到广义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

更新教学内容必须收集大量的素材,内容丰富。那么在课件制作时除了按章、节编辑外,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做成专题形式,如园林设计课,为了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拓宽设计思路,笔者设计了专题形式课件,如:概念设计与园林形式、园林与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案例分析、西方现代景观经典设计等,将实例的选择科学化、系统化,使学生在教材以外获得了大量系统的专业知识。

4结语

第5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住宅区环境。小区环境已成为人们在选择居住区时除建筑质量外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小区景观规划环境的提升和配套设施的齐全是业主主要愿望,这就要求在居住小区开发时必须把景观规划融入规划设计中。

一、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住宅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居住区景观由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软质景观即软景,它主要是指利用绿化、水体造型的景观。软景突出情趣、和谐、舒畅、自然等抒情作用,在某些场地中引入人文元素,如雕塑、景墙等,强化环境的特定氛围。软质景观强调环境景观的主题和文化背景.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体现地方特征。如景观主题、环保主题、文化主题、休闲主题等,房地产营销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硬质景观简称硬景,它主要指的是采用人工材料塑形的景观。如小品、雕塑、铺装等。硬景突出点题入境、装饰、标志等表意作用。

二、住宅区景观设计原则

(一)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符合时代精神,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努力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质的生活方式,形成自然和谐,经典高雅的居住环境。

(二)自然的生态理念

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花园式经典高尚居住空间。

(三)文化体现

设计依托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使之融入现代高品质生活当中,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生态特色。

(四)人与环境的融合

住宅是小区的主体。环境是小区的基础。注重建筑与绿化、水环境的融合以及活动场所的设计,而且在绿化环境上注重风的流通和植物本身的保健作用,达到生态和健康的和谐统一。

(五)交通安全

适度的人车分流,既消除入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又避免由此造成的时段性消极空间,确保车行与步行系统的利用率。针对不同出行设置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注重物业管理,确保居住的安全性。

三、景观设计方法

(一)整体规划

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在选择居住区位置时首先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保证居住区有清新的空气、便利的交通、充分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规划时应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使之发挥地段优势,与外界环境充分融合。居住区应以居住为主要功能,根据需要合理配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设施。

(二)道路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居住区的交通路网不宜过密,过往车辆应合理分流,以减少对居住的影响。区内道路系统应当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环境景观道路应符合景观主题,具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在行进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气氛。景观道路要做到“出人意外,人人意中”,使人在美的视觉中感受人情昧。优美且容易认知的道路线型、清晰的道路系统、良好的断面组织与路面铺装也是体现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停车场设计

居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以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停车位的布局不应影响环境的美观,从节约用地角度来说,居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

(四)绿地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以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自然优美的绿化环境的用地。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满足人们视觉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气,而是应贴近人的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创造高品质的环境。

(五)建筑设计

居住区中的建筑物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是反映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内容。建筑景观包括建筑风格和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程度建筑布置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使之错落有致。建筑设计则应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相协调。

(六)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 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例如居民区中的小亭、花架、座椅、水景、灯具等,都让住宅景观焕然一新,增添了不少 情趣。小品不是简 单摆设,而应设置与周围和环境协调美观、恰如其分。优秀的雕 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

四、设计实例

天池山生态休闲居住区,基地总用地面积532亩,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仙葫大道中段天池山,交通十分便捷,项目南瞰邕江、灵龟山森林公园,北览田园风光,西望风岭、琅东及青秀山公园。

(一)总体布局

小区功能结构完善,根据功能划分为8个区域:主入口景观区、停车场、湿地景观区、人文景观区、原始森林景观区、天池亲水区、会所游泳区、山地运动区。设有两条特色商业街和全套安防系统。

(二)绿化设计

远近期各有由大片水面及沿湖绿化草坡构成的相对中心绿地。综合楼为层层退台、底层围廊,屋顶平台绿化层层挂落,象征结合自然的绿色建筑。不同的植物群有助于增加组团的个性,提高园区居住环境的可识别性。住宅庭园尽量保留原有良好植被,除道路、铺地之外,用草坪灌木等加以绿化,边界用矮墙、竹篱、绿篱围栏,甚至仅用高差划分边界不设围栏。除住宅庭院以外用地范围内绿地都予以保护和利用,游憩步行道带,北边堆土筑挡土墙种植松树、桉树、绿篱作为阻挡外部杂乱噪音的防护林。行道树采用不规则式栽植,间隔性开辟草坪花坛,增加绿化空间层次;停车场地采取嵌草铺装,增加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

(三)景观环境

小区以山水森林公园为主题,贯彻园林绿化多种树、少种草,乔木、灌木、低被植物、花卉分层搭配有机统一;园林、小品追求活泼自然,移步换景;引邕江水入天池,以天池为中心,“五龙擎天”综合水系景观规划的思想。小区是一座集森林、湖泊、溪流、山涧、瀑布、水潭叠水、涌泉及各类园艺、小品于一体的大型山水森林公园式社区,在这里我们能体验到森林密布、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鱼翔浅底、动静有序的国际化高尚社区。

(四)道路

园区道路结构以上山的林荫路为主干,支路呈尽端局部环状,园路分成三个等级。主要道路根据地势而形成,相对较陡,纵坡以满足车辆通行要求,并适当增加线形的曲折,设置路拱石、小拱桥,以限制车速,同时丰富空间层次,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在入口区行人能够走车道旁边的小径穿过桃源洞,游赏桃花园而不受车辆干扰,增加游赏入口花园时的舒适性。设置山林游憩步行道,串联各个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不受干扰的健身游憩环境。

(五)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从景观与环境的角度出发确定住宅层高与形态,联立式住宅为3~4层和多层为6层及小高层为1l~18层。建筑设计应反映滨水地、山坡地环境特征,并与环境巧妙结合,例如多采用举架、出挑、错层等等。材料上多选用卵石、块石、仿木材质。色彩追求明快淡雅,做到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另外建筑位置和形式应尽量保护原有具观赏价值的植物。

参考文献:

第6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风貌;风貌分区;肇庆市

1 研究背景

中国城市是东方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在城市营建中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塑造了富有意境、尊重自然地理条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的记忆即将被湮没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我们应该如何挽救城市的特色?如何将城市的特色一步步具体落实到城市形态中,指引城市风貌建设?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城市探讨,本文尝试以肇庆市端州区为例,探索以上问题的答案。

2 解读城市特色

对于城市特色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城市特色的重视程度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城镇化进程是息息相关的,1990年之前我国开始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旧城拆迁工作,部分历史地段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引起魏士衡[1]、马武定[2]、金经元[3]、赵士修[4]等学者的关注,他们的研究多涉及城市特色认识层面(定义、特征)。王世福在其《城市特色的认识和路径思考》(2009)提出目前城市特色很难通过现代城市规划获得,塑造城市特色的要旨是设定公共性的审美选择,并由适度的集权加以保障[5]。

通过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城市是一个包含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大系统,城市特色划分为广义的城市特色和狭义的城市特色,广义的城市特色超越了物质范畴,衍生了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等,狭义的城市特色通常指城市审美特色或城市风貌特色。

挖掘的城市特色的一般方法是抓住稀缺程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的要素,并拓展该要素特色。城市规划的操作者应为城市特色提供空间载体,在特色的基础上指引城市开发方向,并控制城市风貌,最终将城市特色在空间层面上凸显出来。

3 肇庆市的城市特色定位

肇庆市东邻穗、深、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背靠祖国大西南,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珠三角和大西南的重要纽带。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肇庆市端州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具有“山、湖、城、江”的独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良好。经过对肇庆市端州区城市特色的挖掘与思考,得出城市的特色定位是:山水名城――优美的山水城市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魅力砚都――具有端砚特色的现代城市 彰显时代特征的珠三角代表城市。

4 端州区的风貌分析与指引

4.1 端州区现状风貌分析

经过现场调研,肇庆端州区现状没有充分挖掘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价值,对山水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足,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缺乏保护与发展控制,整体建筑形式多样、分布零散,缺少建筑特色。城市的景观规划存在一定滞后,没有在整体上引导和组织合理的空间布局,导致城市空间景观层次结构和空间秩序混乱,城市风貌特色缺失,城市特征识别性不高。

4.2 风貌区属性

根据肇庆市端州区各片区的自然属性、片区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的不同,本次规划将划分为容量控制型和容量引导型两类。容量控制型为保护片区内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在片区内适当控制容量开发;容量引导型的片区因现状开发量小,城区的土地潜在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呈现粗放状态,可满足城市未来的土地开发需求,因而引导片区进行有效的容量开发。肇庆市端州区共分为六个风貌片区,其中容量控制型、容量引导型风貌区各三个片区,如图1所示。

4.3 基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开发控制

由于风貌分区较多,为了能更全面、更深入地阐述城市特色对风貌区的风貌建设指引,本文将从端州区的风貌区中抽取环星湖景观风貌区作为典型案例,向读者展示城市特色在空间层面上的风貌属性。环星湖风貌区由于自然环境突出,因此主要基于肇庆的城市特色之一“山水古城”对风貌区进行指引和控制。

4.3.1 建筑。严格控制环星湖地带的建筑高度与面宽,旅游或景观建筑尺度宜小不宜大,体量宜碎不宜整,色彩宜淡雅不宜饬遥唤岷铣鞘泄δ懿季值阕焊卟憬ㄖ,营造富有层次和韵律的天际轮廓线;景区内新修葺的景观建筑风格以新岭南建筑风格为主。由于建筑的形态对星湖的自然环境、空间形态等有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筑进行更严格的控制,使星湖获得较佳的空间尺度,并使之更具观赏价值,以凸显肇庆“山水古城”的城市特色。(1)建筑立面连续度控制。滨水商业休闲建筑裙楼部分为了营造可聚集人气的商业氛围,建议沿街立面长度不得少于地块长度的80%。(2)塔楼面宽控制。塔楼面宽应当严格控制,连续的塔楼面宽最大不得超过75米。即L(T)≤75。(3)滨水建筑布局。较靠近滨水公共空间的区域应多布置底层、多层的滨水建筑,而距离临水空间较远的区域可布置高层建筑。这样可形成台阶状的空间形态:水面――水岸――绿地――底层或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其后的城市建筑群轮廓线――山体背景,六个层次一次由水体向上和向纵深发展,创造出细腻生动、变化丰富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

4.3.2 景观(视廊控制)。七星岩、龟顶山、北岭作为肇庆的主要山体,是视廊的主要控制因素。肇庆重要特色之一的七星岩,其视线可达性受到现代城市开发的威胁。建议以七星岩为基准建立城市高度控制,实现“引山入城”,以保护肇庆山水城市特色。理想的视廊开发模式应该保证七星岩自身高度的1/3 在主要节点处可视。但考虑到七星岩自身高度过低,现状建筑多已突破理想视廊控制,故合理现实的视廊控制应保证七星岩自身高度的1/4 可视。

5 结束语

一个受欢迎的城市必定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具备特色的城市,同样的,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必定是对于塑造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通过挖掘城市特色,结合现状分析,得出基于不同特色的城市风貌分区,对各风貌区进行特色定位,并根据定位对分区的一系列属性做出规划和指引,进而对城市的风貌进行引导性控制。以上的方法有效地从宏观、中观层面将城市特色具体落实到城市空间形态中,使城市的特色能得到充分显现。

参考文献

[1]魏士衡.漫谈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1990(6).

[2]马武定.论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1990(1).

[3]金经元.城市特色的规律性和规划的能动性[J].城市规划,1990(5).

第7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堤防 设计 河流景观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市城市防洪和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市水患较多,城市防洪问题十分突出,城市防洪与景观规划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城市的防洪建设专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整体改造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其次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考虑防洪堤本身的工程、技术、防洪功能及节约投资的因素较多,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环境品质及景观因素要求的少;再次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对该地区的城市历史、文物、古建筑、城市环境破坏较严重。我国城市城市防洪和景观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堤防既要证防洪安全,又要注重城市景观。其主要原因归纳起来:首先,是政出多门,法与法之间有脱节现象。我市目前城市地区防洪的组织实施和投资建设的是各级水利部门和城建部门,它有它的一套建设管理程序,如:防洪堤必须由省一级以上的水利专业设计院设计,招投标及质监也是由水利部门或城建部门自成体系等。

2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融合

当今我市为了解决社会、经济、人口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协调的矛盾,历史和现实确定了水利基础设施在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在以往工程水利的指导思想下,相对偏重水利等工程措施,导致大多数城市河道硬化、渠化严重,河道线形裁弯取直。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所以,在河道的规划层面就必须确立生态、景观、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的理念。

这与传统的以单一水利工程治理河道不同,而是在不排斥堤防、翻水泵站、水闸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融入生态与景观,将三者统筹起来考虑。这与国外“近自然河道整治”等不同,2.1河道与周边城市用地的调控

用地问题是制约城市河道成为良好的景观区、城市休闲空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现状河道的许多地方直接与城市道路、建筑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式相联接,已无任何的缓冲余地。但是,如前面所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带,尤其是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沿河两侧的绿地保护带至少要大于20m才能够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河岸植被在40米的宽度,则初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同时,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并提升城市的品位。大多数处于城市中的河道,两岸早已存在的建筑、道路等的或拆除、或保留等用地的调控都是人为可以解决的,只是要看政府重视的程度与采取的力度如何。因此,河道两侧用地的调控是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足够的带状绿地,才能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系统的完善及景观品位的提升。

2.2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在我市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适当的土地利用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它们造成了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最终加剧了城市的生态风险、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创建良好连通的绿色生态廊道,用以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河道绿色廊道的完整性建立也是规划阶段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时必须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包括河漫滩、物种栖息地、景观休闲用地等,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修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2.2.1河流的沟通

把河流网络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

2.2.2重要栖息地的连通与重建

栖息地是指鱼类或其他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场地。栖息地特征包含水质、产卵地、摄食区、迁移通道等。河岸边、河滩区、河汊、湿地等共同组成了生物物种的栖息地,这一地段的重建和连续可使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昆虫、两栖动物、水禽和哺乳动物等都遵循规律连续分步,并形成丰富有序的食物链(网)。

2.3河道景观的功能区划及用地规划

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的景观的品位,整合土地资源,在规划阶段必须解决河道的景观功能区划,以及对每段区划的主题定位。

2.3.1区划的前提

在区划时,须参照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对河道所划分的水功能。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在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是严禁任何的人为活动,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运动等,因此,在功能区划上一般划定为生态水源涵养区或水源核心保护区。

2.3.2功能结构区划

根据河道每一段所处的位置、周边的环境等,在功能区划上应以河道水环境保护为前提,从河道现有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分析,将整个规划范围内的河道于其性质、功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一般来说,位于城市内的河段,其功能定位为通过对河道的生态整治与景观改造,满足市民的亲水、休闲、娱乐需求,规划以全面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

(1)河道景观由于自然及人工的原因分布在城市、村镇、产业园区、郊野等不同的地域,每一地域的河道景观其规划目标、宗旨、布局不尽相同。规划设计首先得解决其规划定位及问题。如:我市境内钱塘江、上塘河、运河、和睦港等综合整治工程,都是作为我市近年来主要的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实施。

(2)对于郊野自然河道的改造,基本定位在河道的防洪功能和自然生态恢复整治上。

(3)对于河道流经特殊的地域或该区域有特殊的产业或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较为特殊,则需统筹考虑该区域区位、产业结构、用地类型等因素。

2.4河道休闲旅游规划

2.4.1水利风景区的提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内外以水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景区的建设极具发展前景。在对河道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充分论证河道作为旅游景区的可行性。如河道及周边的区位条件、自然及人文资源特色、客源市场情况等。而水利部引导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则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作为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与水相关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从而达到以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保护与修复水域生态为前提、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发扬与传承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风景区。

2.4.2景区建设与水利设施及生态的统筹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其本身也因所依托的设施不同,而导致资源特色及分布形态不同,可有多种开发方式。因此,作为景区的河道规划则应对其旅游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另外,水利风景区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度假区类似,都是主要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主。但是,水利风景区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点既是必须首先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发挥效能。以及河道生态的涵养及修复,故在规划和管理上,水利旅游区都有其特殊性。

结语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对景观价值要求的日益提升,得河道堤防的构筑从原来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着景观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仲宏,刘春光,徐泽.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70-72

[2]姜彤.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验对长江下游综合治理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2(3):45-50.

第8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特色小镇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注重环境的保护,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市绿地;宜人的a景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绿地是指市区范围以内,非建筑、道路、广场的,而又被绿色植物覆盖的用地。[1]城市绿化系统,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是城市绿地重要的功能。[2]

本文以上海东滩启动区的实际工程为例,简述营造英伦小镇,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的过程。本项目根据业主的要求,旨在营造一个生态的,富含英伦风情的集居住,会展,商务,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度假休闲小镇。

一、项目概况:

上实东滩启动区的“英伦小镇”位于上海的崇明岛。上实东滩启动区位于崇明岛东端南部,规划范围面积为12.5 km2,核心区面积7.83 km2,规划人口5万。

功能定位:满足区域防汛除涝要求,并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舒适、

静谧的滨河亲水景观走廊

景观风格定位:自然如画、英伦风情的滨河画卷

设计目标:

充分尊重场地,通过分析、比较、借鉴等方法解读场地语言,相应规划中所提出

的“生态新市镇”号召,在景观规划上通过空间序列、景观层次的建立与功能的

划分,打造以生活居住为主、兼具休闲娱乐,有机的绿色滨河景观体系, 即 “水清、景美、自然、生态”。

二、SWOT分析

(一)优势

东滩启动区的规划起点、定位高;

整体场地较平整,生态基底良好;

好的开发政策引导和支持;

合理、领先的规划层面,可直接用于指导设计实践。

(二)劣势

基地整体范围内尚未形成完整水系、水网;

各河道与水体生态处理之间的关系处理;

场地过于平整,给基地水系流动的影响、竖向地形的营建带来一定难度。

(三)机遇

良好的自然建设条件,为新区的居住、商文、景观的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

基地周边的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新区的建设打好了基础;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潮流中,天然的生态因子使新区的发展更为锦上添花。

(四)挑战

连通基地内已建河道和规划河道,同时按照水系规划方案开挖湿地净化内河、大水面湖体等,通过景观规划适当调整,构成湿地公园丰富的水系统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因地制宜创造宜人的滨河风光;

异国风情与本土文化的碰撞,重建都市人与自然的联系。

(五)同类案例分析——泰晤士小镇

松江新城泰晤士小镇作为大型英式风情社区,有取舍地移植了英国泰晤士河边小镇的规划理念和建筑风貌,结合新城现有资源和发展走向,打造具有居住、商业、生活、公建共存的城市模块和集时尚、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沪郊时尚生活中心。自2005年建成以来在业界和社会均有深远影响,并成为上海新的热门旅游景点。

本案可向其借鉴之处:

1.“中外文化交融、历史未来结合”的理念,在设计商业区的区域规划和各种配套设施上,秉承了文化创造价值的基本理念,以居住、商文、游景为主线,刻意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2.充分发挥松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引入异国河边小镇风情和住宅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最佳和谐,体现新城浓烈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以及旅游文化气息;层次丰富,引人入胜,整体气氛充满生活情调和乐趣;

3.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区域并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

(六)“同城德比”:

泰晤士小镇在景观方面,着重借鉴英国住宅建筑、邻里街道、商业文化设施的形式与特点,硬质景观占绝大部分,偏向于都市化。

而本案的景观设计重在凸显英式园林的特点:

把自然与人工做了明确的划分,建筑成为风景的点缀。

有机结合地块的天然高差进行景区转换和植物高低层次的布局,形成明显浪漫的英伦情调和坡式园林景观特点。

模拟自然界中的森林、草甸、沼泽等不同景观,结合园林中不同的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园林景观,以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自然美。

(七)构思来源:

英国纬度比较底,西临大西洋,气候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冬暖夏凉,整体气候比较温和。英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水较多。人们一提到英国会有雨绵绵的直观感觉。

在英国,农夫们可以追述到数代人以前,发现简单的圆圈图案已经出现在麦田内。最早的“麦田怪圈”是1647年在英格兰发现的。“麦田怪圈”也算是英国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由雨水滴入大地形成的涟漪,联系到自然的杰作“麦田怪圈”,以此作为本次景观设计重要节点的表现形态,成为独特的“大地景观”。

启动区的英伦小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几条水系贯穿其中,纵横交错,在设计上,我们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体风格的协调和重点区域的打造。

纵横交错的水网在统一的风格中,互有关联又各具特色。

开阔水面的河道及节点处的湖岸空间,设计人流汇聚的集会场地,营造相对热闹的气氛,狭长的河道则设计安静娴雅的漫步通道,局部设置平台供游人观景休憩。

全景鸟瞰图

从整体出发,区域内主干的河流和节点重要的湖泊都以不同的特色的植物来造景,营造大统一,小不同的滨水美景。

崇旺湖

滨水空间为:公共设施+文化娱乐+滨湖商业+住宅

周边用地性质最丰富的区域,所以配以多种类型的湖岸空间

超长的滨湖草阶——休息,观景

游船码头——畅游水面

入岛木栈桥——高差变化,移步换景,小岛探幽

大面积的木平台——亲水体验

缓坡小径——湖畔漫步

视觉焦点:英国式高景观喷泉

种植设计要素及控制条件:

大面积色彩丰富植物群植 包括宿根和草本花卉

阳光大气通透开敞

结合场所作主体性配置

活动场所的周围 应用无毒无刺植物

主要品种:

榉树朴树广玉兰白玉兰 早樱金叶女贞毛鹃丰花月季 水葱黄菖蒲

启动区河

居住区与公共绿地为主的区段

英国式大草坪 微地形景观

多彩的色叶林组成围合空间,林边开敞大草坪,疏密得当,张弛有度。

挑出的观景平台可将两岸美景一览无余。

亲水大平台给居民提供了广场集会的空间。

启动区河效果图

颐湖

长者社区的专有湖岸

整个区域的道路系统均采用缓坡贯通,保证湖岸区域的无障碍同行。

阳光坪——老人健身,日光浴

木栈桥——垂钓区域

养生林——各种养生植物,天然氧吧

视觉焦点:英国式高景观喷泉

植物设计要素及控制条件:

以保健植物为主

营造开合有度的植物空间

花镜的运用

树形优美 季节变化丰富

主要品种:

银杏白皮松 香樟 苏铁 粗榧 女贞无花果

木芙蓉 山茶 百子莲 玉簪 慈姑 小香蒲

团旺河

公共设施+商业

特点:大尺度——大草坪,孤景大树,较大面积的休闲广场

视觉上给人很大气的感觉

漫步道结合节点平台 两岸平台合理分布,遥相呼应。

人流汇聚点——游船码头

贯通整个滨水区域的慢行步道,连接水岸空间与市政道路的便捷小径,游步道四通八达

英伦风情的植物迷宫,极具趣味性

团旺河效果图

小结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引入异域元素,借助东滩的美好自然环境,打造近郊异国风情小镇是完全可行的。以保护生态为前提,营造别处没有的景致,东滩启动区的英伦风情小镇必将成为生态示范建设的新典范。

参考文献:

第9篇:景观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业遗址保护景观改造改造价值改造意义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业遗产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如北京798工厂、广州红砖厂、武汉红房子和汉阳造,国外的最典型的德国北杜伊斯堡钢铁厂等,湖北黄石华新水泥厂虽未进行改造但它已经列入湖北文化遗产。改造就是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以上工厂中建筑整体保存较为良好,工业建筑特征明显,具有较好的恢复与再利用价值;丰富、宏伟的构筑物构成了独特的厂区景观,具有工业美感的造型可以引进特色项目,形成地标性标识。在未来的建设中,对于厂区内建构筑物的改造和利用将成为开发的重点。如主要生产流程内的大部分建构筑物,特别是大型设备,加工车间、大型仓库、仓储罐、沉降塔、集尘塔、传送管道等建筑质量良好,具有典型工业景观风貌。

二、工业遗产的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一)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建国以来工业成为发展城市的主导支柱,工业建筑遗址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它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今已经变成了整个社会共同的记忆。这些衰败的工业街区和厂房、工业建筑进行有计划的保留和复兴,意味着保存期所处区位的街道个外观格局,保存城市区位的公共识别性和认同感,保存城市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足迹[1] ,在城市历史和社会层面上有着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二)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价值

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要考虑到史料的核查、拆除和改造、设备的添加,其经济主要体现在:工业建筑一般比较坚固、空间结构上一般都比较宽敞高大,使用年限较长等特点,与其他建筑相比较它的空间适应能力较强,功能经过合适的空间置换再有以后的时间里还有更长的利用价值。例如北京798,原来的厂房被改造为创意街区,有画廊、民俗工作室、展厅及各种餐饮、娱乐、商店及休闲区域,成为集中的创意园区,独有的建筑空间和光影空间赋予新的生命力变成当代文化的交流圈。工业厂区的改造不但是工业历史发展的展示,同样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游览街区,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三)工业遗址保护的艺术价值

工业区将会作为发展创意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结合城市的发展,让大量的文化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参与进来,给废旧的工业厂房注入文化艺术的理念和色彩,提高了厂房的文化艺术品位和文化艺术价值,并使其成为创意产业的基地;在杜伊斯堡工业区、北京798工厂等后工业区改造设计实施后不但带动了该区域的市场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周边环境,提升了当地人的人文品质。

(四)工业遗址保护的环境价值

原有的厂房设施依靠新的规划和侦测进行功能替换,引进对环境无危害或低危害的服务业、中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或研究教育性机构。[2]以此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地区文化的发展。欧美国家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来改造工业废弃地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仍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更新是城市中环境恶劣的、日渐衰败的地段得以复苏和再利用。其次这种改造保留下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痕迹,用比较经济的手段获得了社会和生态的巨大效益。

三、案例分析:北京798艺术区工业遗址景观改造

北京798艺术区是中国现代化城市中最大的工业遗产;798艺术区是以废旧工业遗址为基础建立的通过保护—景观改造再利用,同样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它是城市的工业历史文化与工业景观的完美结合,对它的景观重新改造设计后,使得整个场所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现代审美观,又使它成为具有历史文化景观的新景观,工业遗址景观重新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工业遗址的再次利用不仅使衰退、弃置的工业场地有了新的生命,同时也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给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空间,它见证了798工业发展历史也是工业发展的一个历程碑。

工业遗址的脱变是它与原有的功能完全相悖,但是人们对工业遗址景观的理解却越来越丰富,当初的工业区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受排斥,由于设备的落后,环境的污染、多重因素的影响工厂慢慢的退出了城市中心,为了保留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痕迹,我们需要保护工业遗产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过去冒着浓重工业油烟的工业区变成具有文化气息的休闲娱乐区,留给城市的已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原有建筑,改造再利用是最好的方法,把大的设施改建成博物馆、剧院、文化创意园区、娱乐休闲区域等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同样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集中地。

十九世纪中叶我国的大机器工业时代才真正的进入,比西方晚了近百年,所以我国的工业遗址发展历程与西方有很大区别,我们在时间上落后于西方,但是西方国家的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借鉴,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工业历史,使我们的工业遗址景观规划设计在世界上做得更好更强。

结语:

我们要有空间转化的思维,将废旧的工业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它将带来的经济价值、景观价值、环境保护价值文化脉络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工业遗址的保护中景观改造可分为室内空间形态的改造和外部建筑建筑形态改造、室外环境景观改造;在改造中一般会把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都给以保留、再利用和再改造设计。工厂的一切都承载了城市几代人的光荣、梦想、奋斗与兴衰,人们的记忆已经刻写在了那些工厂厂房和机器设备上面,工业遗址就是城市的历史,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保护属于我们的历史和记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