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促使我们要进行课堂改革,在这过程中我们从原先的以师为主的课堂模式逐步转向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生本课堂,生本课堂虽然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生本课堂中的“生”,主要指的是以群体学生为本,仍然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生命个体关注不够。为了尊重学生间个体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融入课堂,使他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得到碰撞,就需要我们从生本课堂逐步走向自本课堂。所谓“自本课堂”,它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的需求,核心是让学生主动、快乐、全面的发展,重点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和内在经验的形成与生长上,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通过自本课堂的形成,更加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学科素养知识结构,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创生知识,从而形成一个生态和谐的课堂。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德育课中与学生一起去建构自本课堂呢?自本课堂的建构不仅仅依托于课堂教学,更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去了解德育课自本课堂的建构:
一、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顺利展开,就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自本课堂教学提供厚实的基础。
首先需要关注学科知识结构,解构知识体系,挖掘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素养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科学剖析知识体系,搭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在这过程中去挖掘出有利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悟到德育课学习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才能自觉地融入课堂。
其次要关注个体的想法,尊重个体的需求,这就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知晓他们的学习兴趣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去设计教学,从而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创生知识。
另外建构自本课堂,提倡学生在课堂自主创生知识,这一过程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基础上,更加要关注知识学习、方法感悟和情感体验的整合统一,所以教师在课前还要结合教材、学情和自本课堂的需求,确定有效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课中建构
课堂本身是学堂,而不是讲堂,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会自学、会思考、爱提问、爱合作、善交流、善反思,学生的灵性才能得到舒展,智慧才能得以绽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主动、快乐、全面的融入课堂呢,就需要以课前准备的内容为铺垫,将核心素养知识运用有效的方法传导给学生:
首先自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主导,以寻找思维为停靠点,通过个体思维的激发,群体间思维的碰撞,使教师洞察到学生间的差异,使学生间的思考能够互动起来,从而引导搭结出理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创中学教学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三步骤,以信息化、数字化应用作为中介,帮助学生在关注多样化的教学表象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问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炼问题,主动挖掘知识内涵,形成基本知识框架;循序渐进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实现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其次在学法指导中强调采取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交互进行模式,通过个体自主形成的思考、群体间自发形成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实用性的基础上,开始自觉主动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实现与自我,与他人的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增强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懂得剖析问题、寻出解决之道,让学生人人成为知识创客,让小组成为学习自组织。在这种学生自觉创生知识、体验情感、感悟知识的有效迁移运用过程中,能让德育课堂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有深度,真正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真实体现了关注学生个体的想法,关注学科素养知识结构、关注师生共创知识,也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共同体。
三、课后巩固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三重表征;核心素养
什么是化学基本观呢,本人认为学习者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自我构建以化学视角认识事物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称为化学基本观。化学基本观并不是以现成结论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事实、概念、原理等具体的化学知识及其体系中,伴随知识层次的推进而发展、而深化。可以说,化学基本观是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在自我头脑中的综合与提升,是化学学习最终目标和对化学认识的最高境界。
在课堂上重视“化学基本观”就必须注重过程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师轻视学生“过程体验”,把化学教学变成纯粹的“纸上谈兵”;有的把理性的化学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识记性教学”;有的“演示基本应付,分组几乎不做”,“画实验”、“讲实验”;更有甚者在电脑上“看实验”等现象存在不少。这些做法必定扼杀学生主动体验、感知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因为客观实验条件困难或者“抢进度”等原因而放弃“过程体验”。化学教学本身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让学生多动手尝试、积极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过程中丰富个体体验,提升体验的质量和内涵,形成自己的“化学基本观”。例如在讲授“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时,可提前分组布置学生在家带来生锈铁钉及新铁钉以备实验之用,一部分同学到回收站调查金属回收的一些情况。课堂上,找几位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学生与几个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学生进行对比展示汇报,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原因。通过全体学生自主交流,很自然就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老师进行教学拓展,请学生再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理由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对铁锈生成的原因和防止铁锈生成的方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在轻松的探究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他们“化学基本观”。真正实现化学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用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等。所以重视“化学基本观”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不管什么学科知识的学习,若干年后具体知识或许会被遗忘,但是该学科特有的思维习惯、思想方法会烙印在脑海中,并不夸张地说或许会伴随其一生。所以说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产,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运用事实、发展观念,形成思维。“三重表征”思维能力是化学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自我转变形成的核心能力,当然是化学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知道学习化学与化学研究,不仅要从宏观现象上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描述,而且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宏观上的物质不是每一样都可以拿到眼前用手触摸与体验的。即使可以让我们触摸与感知,但在学习与研究中还是不方便甚至不现实,所以我们还要运用抽象的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自我构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这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科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的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即“三重表征”思维。这也是化学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所倡导的。
虽然中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但单一的“识记性的教学”化学教学已根深蒂固,老师与学生没有真正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培养等去寻找原因,结果把化学学习变成了“枯燥性的点滴记忆”。其结果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思考问题所必须的“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所以从“三重表征”思维入手,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例如在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时,首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学习的重点,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归纳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再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布置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把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融为一体。增强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最后通过微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真正落实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有效的“事件发生器”。整节课,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置疑中伴随着“三重表征”思维的建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显著。
化学老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化学教学要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意趣投影于化学实验,吸引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感召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个体或团队的探究,使得隐含的知识和方法等逐步、整体地显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建构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把化学教学从“掌握一种知识的化学”转移到“建构一种思维方式的化学”上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于课堂。
【参考文献】
[1]衣敏之.几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1(3)
精准教学既要关注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又要精准到人,针对教育对象做出精准的研究,从而找到某个具体知识点对于某个学生更适合的做法。在精准教学下,云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提出并实施精准备课、精准教研、精准作业、精准周测、精准培优等步骤,每一步骤都要列出详细的要求,最大程度发挥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精准帮扶。
首先是关于精准备课,高二历史组的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会共同研读课标、考纲,对其要求熟记于心,另外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弄清楚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可能的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们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好,比如在近期的备课组会议上高二历史组的任务着眼于地图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平时课堂里对于地图的运用非常被动,一般题目遇到才会回归地图册寻找答案,因此就引发了我们讨论的问题:如何在备课中合理利用地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我们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时,我们所教的知识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乐于实践和创新。只有我们甘当配角了,学生才能成为主角,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操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的效率,除了备准教材、教法,还有把握住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备课中高二历史备课组老师们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保证他们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比如在2018年市优质课准备中,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让学生能接受本课都是备课组教师们重点商量的内容。另外在备课中,青蓝结对帮扶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老教师会根据自身经验帮助组里年轻教师梳理教材,分析学情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精准教学。
其次是基于精准备课而实施的精准课堂教学。高二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十月份的选考,一轮复习如何高效,备好的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吸收,都可以通过课堂直观地体现出了。备课组教师们制定了授课总原则:的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援者。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任务一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他们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及时的给予援助,历史的材料繁复,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材料,如何去分析材料,如何去表达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立起三步走战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复习、考察学生知识运用的两套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的默写卷,以期高效课堂。另外备课组还提出历史学科一定要注重和谐的人文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打开思想,激发创造力才,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比如针对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上课易走神等现象,制定对策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综上,精准教学对于云和中学的学生来说,是课堂上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讲解,包括地图运用、问题设计等,对于老师来说,是课前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做到因材施教,不落潮流,以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教学。
每一堂数学课,都有一组关键目标和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对此,不同教师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教师开门见山讲清概念,然后,大量训练,熟能生巧,以求通过量变到质变;也有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垫背景,激情引趣,以求逐步深入理解核心……但我们会发现,前者课堂环节简单机械,缺乏情趣,甚至需要占用大量课堂外的时间,学生兴趣下降,负担加重;而后者虽然课堂感受热闹非凡,情趣盎然,但又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课堂时间“倏然即逝”,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无法完成,甚至连核心问题都无法完全展开和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与效率的矛盾始终存在,每上完一堂课,教师们总有这样的感叹:时间不够,还是时间不够!随着数学课难度、深度、广度的不断提高,课堂时间和课堂效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数学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
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如何在一堂课的有限时空内,突出教W目标,完成关键教学环节,解决核心问题,以提高教学时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主题.
数学问题从产生到解决,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和掌握,对于学生来说通常需要经历这样几个必需的思考认知环节:首先,是了解问题提出的背景;其次,是收集储备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材料,再次,是建立问题与已有知识或经验间的关系;接着,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运用观察、验证、解析等数学思维方式来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最后,是深化变通,形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并通过能力提升成为素养.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过程组织、方法运用以及节奏把握,都必须遵循上述基本规律,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有效规划运用好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作用,科学化解教学时间与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
三、课前预习再次呼之欲出
综上分析,花较少时间成就较高的效率要求,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基本评价要素.问题提出后的若干个环节是否都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又如何在课堂完成,值得探讨和研究.前几年我们学习洋思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再研究“六步循环教学法”的理念模式,直到我们星海实验学校提出“五三二的教学模式”,综观种种做法的有益之处,始终没有淡忘预习在教学中的地位,特别是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缓解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我们有必要将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加以突出和强化.
四、课前预习重在教师的观念和引导
到今天为止,不少教师还会在“要不要学生预习”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因为有诸多因预习而产生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而使这种观点看似不无道理.如学生对预习作业理解不清、预习指导要求不明、预习过程因诸多因素而不可控、提前预习方法不得当、学生一知半解又上课不听等等,这些都引发了教师对预习必要性和效果的怀疑,使预习成了一种形式的说法,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
但究其本质原因,我们对预习的困扰或争执,关键还是对预习的目的、要求、方法、手段等缺乏系统的认识、研究和运用.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一些观点和做法供各位同行研究.
五、课前预习的方法论实践与案例分享
(一)预习需要目标引领
课前预习设计,是教师达成课堂目标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一步.数学课前的学生预习,一般做法就是让学生看书,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便于教师引课时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实则,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带着怎样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做好预习的根本所在.
例如,有位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三个目标性要求:1.弄清知识概念,理解其含义;2.看懂例题,了解解题方法;3.完成书上相应习题,做在书上.这位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明确,学生在预习时指向性到位,要做什么也比较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但还是可以根据教师希望学生课前完成教师的哪些教学目标为方向.尽管新授课的预习和复习课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预习关键核心在于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前完成什么准备工作,这与教师课前对于学生的预习有怎样的预设目标紧密相连.
(二)预习设计是教师备课之始,课堂效率之源
通常教师精心备课,都是将精力倾注于课堂的引入如何引人入胜,课堂的讲解如何深入浅出,课堂的练习如何周到全面――因为这“三个如何”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其实,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角度和思维来进行学生课前预习要求的精心设计,在意识上把预习设计作为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来看待,那会如何?在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了预习设计的“三个原则”:第一,设计要符合课堂要求,能够为课堂服务;第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预习设计时间不宜过长,难度需要适当,学生能自如地落实完成.
(三)如何设计好预习的目标和任务,以有效指导学生达成预习成效
1.新授课的学生预习,通常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查三思”.
一看:认真阅读课本,圈点均可,着重了解研究的问题.
二查:查阅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的提出背景和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
三思:所学内容和已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否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进行架构,是否可以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产生疑问.
例如,“矩形的性质”一课的预习作业设计.
(1)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 类比法: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
a.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
b.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对照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
矩形的性质的研究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研究,可以从矩形的对称性,矩形的边、角、对角线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② 本小节涉及哪些知识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写文字)
③ 比较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上课的回答准备.
2.阶段性复习课的课前预习尤其重要,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和成效最有价值的训练和提高.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总结,复习课的课前预习可以采用“一查二画三配”的方式来要求学生.
一查:阅读课本的目录,回顾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二画:根据所学的内容画出本章节知识点的结构框架图(知识点之间的网络结构图),分支越细越好.
三配:依据自己所画的知识结构图配置好相应的例题.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预习设计.
(1)整理“用字母表示数”的所有知识点.
(2)模仿有理数的分类,对式进行分类.
(3)查看笔记,查找本章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点.
(4)模仿教师“有理数”一课复习时所画的知识结构图,画出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对照课堂讲解补充完整.
3.同样,专题研究课的教学,也要高度重视课前预习,通常可以按照“一察二做三找四验”来安排设计.
一察:观察了解研究课题.
二做:沿着自己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沿着自己研究问题的不同方向动手实践.
三找: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揭示问题的本质.
四验:带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曾解决的问题到课堂,进行验证或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恰当.
例如,“矩形中有关折纸问题的研究”一课的预习设计.
(1)课前做一件自己最拿手的折纸作品,以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2)完成以下两道习题:
① 已知:矩形ABCD中,E,F,G,H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菱形.
② 已知: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的垂直平分线c边AB,CD分别交于E,F.求证:四边形BFDE是菱形.
(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需要教师勤勉地检查与指导
一、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关系
1.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高考服务,更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
二、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1.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教学早体现
我们现在已进入高二学段的教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采取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将探究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悄无声息地贯彻在课堂中,这是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不是很满意,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地融入新课改中。
2.高考落实新理念,备考方略早准备
应该怎样带领学生更加有效地备考?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早已进入新课改高考的省份。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2007年开始参加新课程的高考。其中的宁夏,除了语数外自主命题外,理综还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题,集中生物分值达90分,其中选修1和选修3各有15分供考生选做。我个人分析,湖北省很有可能走宁夏之路(湖南也是这样)。
三、备考方法的思考
1.研究新课改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高考得以落实,这也将是影响高考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重点研究首批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的理综或生物单科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与新课程教学方向。通过对各省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试题的动态发展,同时还可以纵向预测未来一年高考的命题方向。
2.期待的新课改高考的《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新课改省份《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要注意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探究性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探究性实验题(经改编)一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3.帮助学生构建“双基”网络
目前高考基础题仍占相当比例:易30%、中50%、难20%。但发现30%的送分题送不出、得不全。我认为关键在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不够落实。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随着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课程目标的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诸多研究指出,深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致使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深度学习,即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并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概念[1]。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认知深度,即高阶思维的运用;参与深度,即积极主动地参与;目标深度,即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理解迁移及发展批判创造性思维[2]。因此,作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并从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一种有意义学习过程[3]。近年来,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论述主要聚焦于宏观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或零散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研究[4-7],而对深度学习落实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理解性、思想性、整体性、逻辑性四个方面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对深度学习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8]。对此,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好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即深入理解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方法、梳理教学内容内在的框架结构、遵循教学内容严密的逻辑生成。简言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注重理解性”“渗透思想性”“把握整体性”“恪守逻辑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解性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学习者可通过深度学习灵活理解学科知识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注重理解性,是对知识通性、通法、共性的深度认识,它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仅通过简单记忆和机械式应用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理解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使体现学科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10]。可见,深度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把握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设计就必须基于学情,确立“适切”的深度学习目标,且精心设计教学及评价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2.渗透思想性
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学习效率。所谓数学思想,是指数学知识、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和最本质的认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研究发现: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相结合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即深在学生参与,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意识;深在学习过程,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深在学习结果,倡导批判思维的学习策略[11]。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深度学习将自身获取的点状、片段、孤立的知识、思想内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把握整体性
整体把握数学学科主题,聚焦核心素养主线,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基本策略。所谓把握整体性,即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数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彼此联系的基本命题或概念体系等[12]。从深度学习的目标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从深度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中显性知识时,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数学的本质,深度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显隐知识的动态转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能系统梳理知识框架,能架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把握整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总之,整体把握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有效解决课时间的零散性与知识间的孤立性,单元间的割裂性与学科间的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进而达到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4.恪守逻辑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引领和驱动,而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认知过程,故问题特色是设计教学的逻辑起点,它贯穿于目标、过程、评价及反思等环节之中。同时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总是遵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框架的逻辑结构。对此,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恪守逻辑性是重中之重。所谓恪守逻辑性,是指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逻辑框架、具有一定的逻辑特点和逻辑规则。可见,教师需按照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学习要求,整体梳理数学知识框架、把握数学本质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要求,从知识逻辑结构的视角研究课程、组织学材,关注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使得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结构体系,从而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13]。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和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深入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理解教学内容、目标、学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具体应掌握如下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是教学设计的本意和本然状态,教学中的创意不能偏离教学的本真意义,不能脱离学生的原有经验,更不能背离教学目标制造虚假的创造。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情境引入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个游乐场的摩天轮设施,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高度为h0,它的直径为2,以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2分钟,若此刻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离地面有多高?过了30秒呢?45秒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数学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从而构筑栩栩如生的数学课堂。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深度探究由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在解决数学认知冲突中展开,并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总结两个核心目标。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探索新知环节,教师可设计:若在摩天轮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在什么位置呢?你离地面有多高呢?过了30秒呢?45秒呢?60秒、75秒、90秒、105秒呢?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可见,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思路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整体把握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课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应数学分支中的点,只有教师站在整个分支的高度来设计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能力与要求、系统与建构,才更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内涵、方法运用、思想本质。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可设计:小明同学在游乐园乘坐旋转木马,他在半径为2的圆上按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1rad/s,求2s时他所在的位置。可见,教师在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应整体把握教学思路,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要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及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并通过巩固训练环节引领学生探析知识的迁移运用,增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巧妙设计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厘清逻辑关系
一、以课改为核心,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
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也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要加强教师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能力结构的提升。本学期采取专人讲座、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校本培训工作,每位教师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小结,交流心得感受,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学风,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位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写出教学反思。每位教师能精心合理布置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切实抓好查漏补缺,培优辅差及单元过关检测等工作,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学期开展了备课笔记、听课笔记及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检查。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组充分发挥团体教研的优势,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本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区数学学科“未来名师培养工程”和“疑难案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派出老师赴南京参加第1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校内组织二次培训,并开设校内示范课教学活动,做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上课、听课,评课,使数学组教师受益匪浅,启迪深刻,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处理生成与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求真务实等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的更深层次思索。
关键词:小研究;活动推进;引导
一、前置性小研究充满活力
“先学后教”的语文课堂,注重学生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突出研究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置性小研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和课前预习相比有相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载体是在“根本、简单、开放”的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因此,学生的前置性小研究要成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课前预习的作业布置。“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语文教学要看阅读推进了没有。在开放的形式中完成前置性小研究。《吐鲁番的葡萄沟》前置性研究,教师的设计是:让孩子们去发现课文中的美,可以是语言方面,可以是对象(葡萄)的形美、味美,亦可是人美。“三美”的探究,让孩子们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葡萄的味美写具体的,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近距离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悟出读法,读出真情,得以进步;在学生读悟的基础上,观看葡萄沟葡萄丰收的景象,拉近了文本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由衷地发出赞美之声,把握了课文的灵魂,积淀了学生的素养。这样的研究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让其充满活力。
二、课堂环节过渡转换为活动推进
以前有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老师”,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上应该落实“有问题找学生”,这样转变就是教师的教转换为学生的学。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坚决不做,包括不重复、不强调、不补充,重在营造让每个孩子有话敢说、可说、会说的课堂环境。首先,在整个课堂推进中改变过去各个环节的过渡,转换为各个活动的推进。《清平乐・村居》课堂推进中,设计三个活动:认识人物,形成评价;对比发现,了解“词”性;吟诵词赋,积累提高。我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三个活动,连贯推进,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的。其次,教师必须淡化“讲霸”作用,为达成课程目标,不是教师积极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走向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获得知识。《草原》第一自然段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对草原特点的高度概括,但孩子们理解起来很困难。老师给孩子们解释,就不是先学后教了,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设计了画草原这一活动。线条描形,颜料涂色。描形属于白描,勾画草原的层次美:小丘、牛羊、骏马、天际,意在感受其不茫茫,草原充满了层次感。学生涂色时毫不犹豫,拿起绿色涂在了勾勒的线条上。利用这一活动的引领,对草原的了解与对那句话的理解,成了孩子们内心的一种感悟。“讲”转换为“引”,课堂将会成为“学霸”的乐园。最后,改变“中转式”的教学过程。教师不要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挡着,要让学生和教材直接联系,而且不止一条联系渠道,形成一个环状的流程,互相联系,扩大学生学的空间与时间。
三、反思,为“引”找到出口
“先学后教”的课堂,工夫要下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方面。需要课前反思,也就是设计的引导策略定型后,重试策略的可行性与效果,把预期的目标初步定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测引导策略会遇到哪些问题,为以学定教在课堂上改变策略做好准备。同时反思过去的课堂,反思引导非常成功的地方;反思引导不理想、不顺畅,没有达到目标的方面,也就是教师的引导策略与方法。这种反思在课后,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指向性,对调控自己的工作有积极的帮助意义。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能动因素是学生,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与场景,用无穷的智慧去应对那些灵动的生命,让孩子们的生命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一)背景
高三生物复习,尤其是后阶段的二轮复习,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往往会布置给学生相对比较多的作业,同时还包括密集的考试,习题讲评课成为一种占很大分量的课型。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对答案时有人唉声叹气,有人兴高采烈;分析习题时,教师苦口婆心,面面俱到,学生漫不经心,懒得动脑;再次做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效率很低,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相当多的老师为了省时、图方便,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不够重视,往往只是简单地核对一下答案、分析一下分数了事,从而失去了试卷讲评应起的作用,这种做法既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心理。究其原因在于这种试卷讲评模式只注重对知识体系的研究而忽视认识体系,许多教师评讲试卷时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认知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对学生答题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充分,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得到质的提高。因此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结合学校实际,对高三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方法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此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意义
一堂恰到好处的习题讲评课,应该是经过教师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精益求精的反复推敲,实现纠正错误,扬优补缺、丰富体验、巩固三基、规范解答、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能力的开发创新课。所以上好讲评课,对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应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因,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对解题思路加以引导,对解题策略和技巧进行训练,更好的和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能力、质疑解疑能力,使生物教学的整体过程形成良性的有机反馈系统,充实生物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素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讲评课教学是落实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战场,更能体现师生互动和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通过讲评要达到知识落实、学会分析等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梳理出试卷分析的有效方法,以增强习题评讲课的针对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高效率的习题评讲课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二)思路
要使习题评讲课具有高效性,本课题将围绕着"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三个方面研究出习题评讲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习题评讲课绝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问题,研究如何在课前加强试卷分析;要针对性地在评讲课上进行解疑纠错和扬优补缺,研究如何讲得深入浅出和触类旁通。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一)研究的创新点
高考对学生提出多项能力要求,在一切能力要求之中,思维能力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对答案或"满堂灌"的教学,不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压抑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习题讲评课的重心要发生改变,即由传统的注重评讲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转变为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讲评中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读取关键词、如何识别易混项、如何运用迂回的解题策略、如何组织语言表达等。要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巧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斗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讲评课真正成为学生继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考试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数,而在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围绕学生犯错的"历程"作深入分析,给学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做错的原因,对其它同学也有"警示"作用。
(二)本课题应用价值:
1、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