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的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科学的重要基础,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工具,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支柱,数学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数学要走向应用,真正显示出它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应用中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必须设法在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架设一个桥梁,首先要将这个实际问题化为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最后将所求得的解答回归实际,看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原先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即为所考察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毫无疑问,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
对于数学模型,我们并不陌生,在数学课堂上介绍的各种公式与方法,都可以看作数学模型.比如概率统计中的假设检验、线性代数中的初等变换、运动问题中的微分方程等,有的还获得了大家公认的名称,如最小二乘模型、拉氏变换模型、牛顿迭代模型等.可以说数学模型比比皆是,无处不在.每一个数学模型都适用于一个或一类特定的问题,但是,反过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一个实际问题,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去表述呢?现实问题千差万别,对应的数学模型也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问题可用多个数学模型加以描述.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有许多现成的模型可供参考,但事先没有人告诉你该选用何种模型.由此可见,建立数学模型既有灵活性,又面临挑战性,这就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是按部就班的静态传授,它更应该注重对学科精神的领会,只有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面前才不会束手无策,才能创新与发现.
分析数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不难看出,每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理论其教学组织常常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选择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对实际材料的数学描述,直到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对数学材料进行组织,定义新的概念,进一步推导出其基本性质,建立起公式、定理等;最后把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去,利用新建立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微积分的教学中,上述过程体现得尤为突出.实质上,上述过程也正是数学建模的主要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建模与日常的教学秩序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要转变观念,要以新观点来看备课、教学,寓数学建模于课堂教学之中,为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空气.特别是在数学理论应用的教学部分,要注意收集利用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数学建模课题,这些问题应是实际问题的简化,数学知识要适于学生的水平,专业知识要大众化,并且适当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心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李大潜院士曾经说过:“数学建模不仅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启迪数学心灵的必胜之途.”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不应使学生仅仅生吞活剥地学到一些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应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精髓,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使数学成为他们手中得心应手的武器,终生受用不尽.有关数学建模的探索打破了原有数学课程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局面,为数学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打开了一条通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能帮助学生对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用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许多人认为只要数学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很多数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学生不经过必要的实际训练,强调应用意识就是一句空话.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的实践,亲自参加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尝试,亲自参加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可以取得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必能启迪他们的数学心智,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品味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这样做,不仅能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培养与考察三位于一体,而且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得到愈来愈多同学的参与和欢迎,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一个很好的开启学生数学智慧,启迪学生数学心灵的途径,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把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自主互动
近几年来,我国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但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既能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又可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推行的常规性新模式,仍尚待创建。
一、建构常规新模式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新技术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的直接资源。科技知识创新速度越快,就越需要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就应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受到充分而全新的基础能力的训练。时代呼唤着一种“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内容,创新为目的”新的课堂教学常规模式的创建。
二、创建常规新模式的现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上课时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要求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新模式的构建理念必须是从儿童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创造意识,形成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
1.新模式构建必须改变那种“你讲我听”、“你灌我受”的陈腐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由“幕前”走到“幕后”,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为“学生主动走向教材成为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者”。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把“学和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议、评”的自由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中心”制,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新模式构建拟设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学生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每个环节都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中强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等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要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就能达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兴趣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3.新模式的构建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又要考虑教师的引导和点化作用。教师这种引导点化,不仅贯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还要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想要学什么,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怎样问、怎样探求讨论,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组织、创建、维持某种滋养学习过程的意境、气氛及心理调节。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
三、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构建的革新理念,新模式构建的全称是“自主互动、五环节”数学课堂教学常规模式。所谓“自主互动”就是以创新精神、能力培养为主要实施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五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程序是:预习――质疑――讨论――调节――演练。
1.预习。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内,方法是以自读教材为主。主要任务是了解内容、掌握概念、记忆公式法则定理、理解例题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包括提问、分析、解决的能力,整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理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和自我管理学习行为的能力。小学生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少,自学能力还不强,因此预习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或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看教材,克服盲目或流于形式的坏习惯,低年级教师更要扶着学生去预习。
2.质疑。质疑应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提出独特见解的思维过程。因此,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预习中的疑点、难点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模式安排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正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安排的,这是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对于好问、多问、深问、怪问、错问的学生,教师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予以保护,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
3.讨论。谈论与预习、质疑紧密相连、是前两个环节的延伸。模式构建拟设讨论这个环节,正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它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学习的原则,只有这种参与才是有效的参与,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讨论的方法是:依据老师整理归纳质疑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按先后顺序逐题讨论,较容易的问题全班讨论,较难的问题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谈论。谈论的原则是: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为主,学生为先,学生能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给予引导点化,或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调节。调节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调控环节。既有传统教育模式中对知识归纳小结的意义,又有对学生学习情绪和活动参与过程的调节作用。可以是教师调节,也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获得整体的认识,以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高等数学;改革;现状
一、当前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高等数学知识枯燥无味,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十分密切,特别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学生更愿意把较多的精力花在与未来就业关联度相对较高的课程的学习上,而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基础性、根基性作用认识不清,存在一些“临时抱佛脚”的思想,认为即使当时没有学好高等数学,也可以在学习其他学科需要高等数学知识时,再及时进行补课,这种思想导致高等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导致高等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很难适应学生素质下滑、对高等数学要求标准高的新形势的要求。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依然采用“黑板+粉笔”“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旧模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也仅仅满足于能够考试过关,影响了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有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内容抽象、高度概括、逻辑推理要求高,而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自信心,不敢去J真面对高等数学。导致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总是主观上认为高等数学学习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事实上,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型和发散型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引领学生的学习。
二、改进和创新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以实用、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们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内容的整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①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革新高等数学基本理论体系与阐述方式。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计算与基本证明;削弱以往数学过分注重严谨性和严格证明(如极限的定义),对学生学起来艰涩难懂的一些理论,只介绍条件与结论,重在理解与应用。②强调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所讲授的内容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理论体系,围绕“微分、积分以及微分和积分的矛盾关系”总线索展开知识内容,精于局部细节的分析。又不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③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发展史、数学哲学、数学美学、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数学文化等内容,弘扬数学人文精神的教化作用,寓育人于课堂教学。④增加数学建模等实践内容,加强数学建模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优化数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适应2l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法并用提高课鼋教学效果。我们除了使用系统讲授这一常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比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①比较教学法,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一元微积分和多元微积分中相对应的概念、定理、思想方法进行比较,如导数与偏导数定义、定积分与重积分定义等;将相反的概念进行比较、区别与联系。如一致连续与非一致连续等,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②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倡导学生要不畏权威,大胆地向教材质疑、向专家质疑,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得出结论”,使“问题意识”成为激活课堂的催化剂。③讨论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④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一定梯度的习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通过计算机编程,动画直观地表达数学现象。更形象地再现数学过程,更方便地演示数据变化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增强了具体的表现力。我们在传统的“粉笔+黑板”基础上,开展网络教学,以图解惑,以动释疑,运用学校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利用一些优秀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建立了资源丰富的数学分析课程网站和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平台和环境,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利用有关数学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求函数值、导数、定积分等数值计算,绘制一些重要而又较难绘制的函数图像及曲面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教学信息容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研究、探索和完善。笔者立足自身教学实际,努力在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各个层面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建模教学
2003年4月国家出版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根据新标准对数学本质的论述,“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与这种现念相对应,在课程设置上,新标准将数学探究与建模列为与必修、选修课并置的部分,着重强调教学活动之外的数学探究与建模思想培养。因此,可以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正式走向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现代路线。
一、数学探究与建模的课程设计
根据新标准的指导精神以及高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规划,本文认为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作为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设计必须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这里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进行课程设计,勿庸质疑,这是实用性原则的最核心体现;其二是保持高中数学的承续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数学探究和建模的初步训练,这要求课程设计的题材选取必须与高等教学体系和职业需求体系保持一致。如果说,第一层含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开放性,那么第二层含义则更多体现了数学应用的针对性。
2.思想性原则
正如实用性原则所指出的,课程设计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数学探究和建模的初步训练。但教育理论同时也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数学探究和建模的研究思想的把握将给予学生终生的财富,而非某个特殊的案例和习题。这就要求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提炼出一些具有广泛应用基础的一般性模型和理性分析思路,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训练中学生才能有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深入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示例设计:“我的存折”
笔者总结了几类重要的教学题材,按照数学分析原理可以有:最优化建模(如校车最优行车路线)、均衡问题建模(如市场供求均衡)、动态时间建模(如折现问题)。另外,按照不同应用领域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应用探究与建模(如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次数)、社会科学应用探究与建模(如金融数学应用)和日常生活应用探究与建模(如球类运动过程中的数学分析)。而按照高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设计,数学探究与建模又可以分为函数与不等式类建模、数列建模、三角建模、几何建模和图论建模。事实上,不同标准的分类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但这样的分类对学生形成数学分析的理性思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以银行存贷为例对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设计进行举例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生活离不开金融,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之一。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要群体必须学会如何支配和规划他们自己的个人理财生活。因此,选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银行存款作为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的题材是恰当和有意义的。“我的存折”将以高中生的个人零花钱(压岁钱)为题材进行设计,假设小明每个月将有10元的零花钱剩余,银行提供的月存款利率为2.5%。如果小明将高中三年所有的剩余零花钱都及时存入银行,那么他毕业的时候能得到多少钱?
分析与模型建立:实际上这是一个整存整取问题,其适用的数学知识是数列理论。首先,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一般公式:设每月存款额为P元,月利率为r,存款期限为n个月,第i个月初存入的P元期满的本利和为Vi(i=1、2、3、…),则:
V1=P+P×r×n=P(1+nr)/V2=P+P×r×(n-1)=P[1+(n-1)r]/V3=P+P×r×(n-1)=P[1+(n-2)r]/……/Vn=P+P×r=P(1+r)
因此,期满时的本利和,即A=∑i=1…nVi
将上面的计算公式代入并整理可以得到:
A=∑i=1…nVi=P[n+(1+2+3+…+n)r]=Pn[1+(n+1)r/2]
由此可以看出A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金Pn,第二部分是利息Prn(n+1)/2,而整个模型建立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等差序列的求和。根据“我的存折”中给定的数据,P=10、r=2.5%,n=36(不考虑闰月等因素),代入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小明高中毕业时可以得到:
A=10×36[1+(36+1)×2.5%/2]=526.5
对这526.5元进行分解,可以得到本金为360(Pn),利息所得为166.5[Prn(n+1)/2]。
以上是基本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扩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比如可以考虑利息每年一结算,结算利息进入复利过程;也可以考虑不同金融服务产品(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最优存款策略等。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研制正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它注重对学生深层次生活的现实关照,尽量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相合作、共同创新,使他们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方法。
参考文献:
一、为在科学课堂中创建信息技术环境做准备工作
国务委员陈至立曾指出:“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形式势在必行。
在科学课堂中创建信息技术环境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那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操作信息技术,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
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化,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而已。如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方法是陈旧的,与普通的挂图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无疑是一种浪费。
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创建一个真正的信息技术环境,并使其发挥作用。
二、在科学课堂中创建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工作
教学中我们应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这片广阔的天地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和图片、网络的资源等形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对知识接收能力,以及解决一些常规实验不能解决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在科学课堂中创建信息技术环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多媒体上的学习材料融文字、图片、影像、音乐等信息为一体,不仅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渴。
其次,教学资源方面,突破了仅呈现教材内容和情景画面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发展精神。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让学生根据经验讲述什么食物生吃、什么食物熟吃时,如果只让学生举例生、熟食肯定会显得无聊无趣,而把食材全部带来课堂也是不现实的,这时利用白板课件把食物图片放在一页上以闪光灯形式一一呈现,就显得十分生动有趣了。
2、网络资源的运用
首先,把网络材料应用于观察教学,在丰富教学材料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其真实、及时、知识性来提高学生对观察课的兴趣,进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其次,教师还可以按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网址或制作网页,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进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照顾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我在教授《地球内部的运动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时,发现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抽象,离学生的思维比较远,因此我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现象浓缩进教室。我带领学生来到电脑教室,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
先从学生最关注地震和火灾入手,了解现状,并且注意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的“原型”和最新的信息,查询有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由于本课的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探索工具”与实验教学整合,由此,使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整堂课中,不仅大大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人人积极动脑思考,小组间团结合作。
三、在科学课堂中创建信息技术环境的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滥用多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件中穿插了大量图像、艺术字、动画、视频、音乐等素材,令人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图片、文字的出现加了旋转、声音等特效,学生只是注意了旋转、声音,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图片和文字的内容。视频、动画过长,浪费了时间,常常使课堂教学有始无终,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
2、不能让信息技术一揽包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同样地,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探究是研究科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单纯靠老师讲解、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身体验。在自主观察、探究中,在发现现象、总结规律,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浪费时间、并且实验过程难组织,不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进行演示,效果好。
那么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节课学生没有做过一个实验,没有真正思考过一个问题,也没有自主学习过什么内容,只是欣赏了精彩的动画模拟演示实验,全无思索地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的整合,必将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学的有效性将无从谈起。
四、在科学课堂创建信息技术环境的展望
目前,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到在科学课堂创建信息技术环境对于改革自然教学的模式、策略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科学课堂创建信息技术环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
相信随着在科学课堂中创建信息技术环境深入发展,必将进入全方位的改革阶段,实现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科学教学也必将与其它学科一样,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
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拓宽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特殊群体 大学生 心理教育模式
一、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
心理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让特 殊群体学生单纯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而是帮助其完善自我意识和人格,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及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心理健康的维护包括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包括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身心疾病、问题;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心理测验、讲座、辅导、咨询和训练
心理测验、讲座、辅导、咨询、心理和训练是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基本技术手段。首先,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准确无误的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动态。其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重点放在提升自信心、理性思考、情绪调节和挫折教育上,帮助其学会正向思维和提高挫折承受力。第三,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的特殊群体学生,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重点是预防未来心理问题的发生,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水平。对于那些遭遇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的学生应进行心理咨询。其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四,开展心理训练活动。通过演讲、游戏、郊游、社会实践等方式,设计特定的情景并使特殊群体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其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最终 使特殊群体学生改变心理面貌,形成教育者预期的心理行为模 式 ,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三)建立心理教育网络
特殊群体学生与非特殊群体学生相比,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从周围同学和朋友中寻求帮助和安慰,也 不 善 于 通 过 娱 乐 或 其 他 活 动 来 缓 解 内 心 的 压 力 。 所 以 高 校 可 以 通 过 设 置 心 理 测 验 、心 理 知 识 讲 座 、 心 灵 对 话 、网 络 咨 询 等 栏 目 , 让 特 殊 群 体 学 生 在 网 上 与 教 师 和 同 学 进 行 互 动 与 交 流 ,这样既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又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给予经济、物质或行为上的帮扶或援助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习困难学生、行为违纪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弱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其不足和困难的方面进行帮扶。如,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高校在利用“奖、贷、助、补、减”的同时,可以积极寻求社会资助,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了解和资助贫困群体,调动非政府组织(NGO)资助积极性。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可建立起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针对大学各年级学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内容涵盖政策指导、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服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具体的专业辅导,并对其学习态度、方法、动机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学会科学、正确、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网络
欲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家庭应与学校积极配合、优势互补。引导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鼓励子女自强自立,勇敢自信。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应当以人为本,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 心 理 和 行为救援机制,改革不合理的管理规定,注重人性化的 管 理 和柔性管理。积极开 展 校 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 文 化 活动和良好的人 际 氛 围 中 受 到 激励,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同时,作为社会人,是逃不开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的影响的。所以,要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净 化 大 学 生 的 生 活 环 境 ,有 效 控 制 渲 染 厌 世 情 绪 的 大 众 传 媒 ,并 以 正 确 的 价 值 导 向 和 社 会 舆 论 营 造 健 康 的 社 会 大 环 境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高 校 教 育 、社 会 教 育 、 家 庭 教 育 相 结 合 、 相 促 进 , 才 能 实 现 心 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鼓励特殊群体大学生自强自立
要把特殊群体学生培养 成 为 具 有 人 文 精 神 的 社会主体,首先应培养他们自 强 自 立 的 精神。自强与自立,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独立生活的意蕴,更 深 刻 的 含 义 在 于 他 们 可 以 正 确 对 待 挫 折 经 历 的 考 验 。首 先,鼓 励 其 勤 奋 学 习 。第二,鼓 励 其 热 爱 生 活 。第 三 , 鼓 励 其 理 性 思 维 。 第 四 , 鼓 励 其 自 我 教 育 完善 。 第 五 , 鼓 励 其 多 参 与 多 锻 炼 , 开 放 自 我 , 投入 到 集 体 活 动 中 去 。班级应多组织一些大家喜欢的课余活动,吸引特殊群体学生到集体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扩大交往面,还可以增强心理适应性,培养良好性格。学校还应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积极投 身 社 会 实 践 , 提 高 其 实 践 能 力 。特殊群体学生可到养老院、特殊儿童学校、农村、工厂,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爱的感受力和执行力,锻炼自己与人交往、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
五、科学合理的管理教育
首先,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各年级辅导员、各班级班主任要秉着对特殊 群 体 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档案查询、座谈和意见征询,深入班级宿舍,将 学 生 的 基 本 情况、问题成因、教育措施、教育过程、教育效果 等 详 细 记 录 在 档 案 库 , 同 时 注 意 保 密 性 。随着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 管 理 的 逐 步 深 入 , 要 及 时 更 新 和 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每学期初进 行 各 类 特 殊 群 体 学生的情况排查,确定、调整跟踪服务对象,及 时 调 整 特 殊 群 体 档 案 ,实 施 科 学 的 教 育 和 动 态 的 管 理 , 以 确 保 对 其 教 育 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第二,进行赏识教育。对于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应给予及时真诚的肯定,使其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并提出新的期望,使其摆脱心理困惑,增强自信心,逐渐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其次,教师应善于发现特殊群体学生的长处,为其提供完成有意义的任务的机会,使其加强自我认同感和顺利完成学业的自信心。第三,特殊样体学生一般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尊重和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第三,健全朋辈帮扶制度。学校可选派优秀学生如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与特殊群体学生结对,实行一助一帮扶,开展“朋辈教育”。例如,对于心理障碍群体,班级心理委员应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由于朋辈之间年龄、经历的相似性会缩短心灵的距离,咨询效果也相对较好。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责任岗位制,每位学生干部负责一个或几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第四,建立特殊群体学 生 心 理 状 况 的 预 警 与 干 预 体 系 。 这 个 体 系 包 括 相 应 的 机 构 设 置 、人 员 组 成 、运 作 程 序 。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叫师、心理医生,制定科学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救援程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能迅速有效的启动干预系统,将问题的危害减到最小化。
课题项目:“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GJGH2010016)。
参考文献:
[1] 欧永美,李湘蓉.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构建.教育管理.第2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模式架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理论性和系统性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按照教育心理学观点,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会见到芝麻丢了西瓜,往往会有遗忘,而螺旋式的教学结构,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厌烦,教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1 先学后教,精讲点拨
1.1 列出提纲,自我搜索
信息技术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很强,需要通过逐步的记忆和结合来达到学习效果。此外信息技术比较零散,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
教师要将知识点进行梳理,通过列举提纲的方式进行展示,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当中寻找解决方案,进行答案的自我搜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分辨能力与总结能力。自我搜索之后,重要的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的,这样印象更加深刻,且能够进行自我辨别。
1.2 课堂提问,精讲点拨
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不是灌输,而是点拨。在列出提纲,先学后教的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最终达到自己的最好水平。同时,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先由别的学生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之后,再由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点评,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
1.3 小组合作,自由讨论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感悟和分析。根据信息技术这个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索能力,促进他们自我探索与感悟分析。教师可以将知识内容大纲列举到黑板上,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分析,相互交流和改进。
1.4 互相提问,展开竞赛
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从提问中找出问题,互相比赛,看看谁的问题能把对方难倒,教师就给予哪个小组奖励。这样就可以使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不断优化学习思路。
2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策略的展开
2.1 提倡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自主创新式的学习
(1)学生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可以提高探究知识的效率,是决定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对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学习能力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2)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旅途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构建高效课堂
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入手,以发现学习的乐趣、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要实践平台,开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实践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自由宽松的开放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活动中进行特长培养,以此培养学生个性。
2.3 综合探究与评价,交流与合作
信息技术的综合探究课程之中,教师需要用多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理论实践到归纳总结再到实践参与,都是很有用的方法。这类综合探究活动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双向的提高,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再在课堂内进行结题交流和小结评价。
3 分析评价与自我认知
3.1 信息技术的合作互动学习
信息技术的小组活动充分体现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按照“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思维,创新和合作精神。
此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活化的过程。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在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形成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表达,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融入实践应用,提升自我能力
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归结到最后,就是“应用”二字。不管是直接的知识背诵,还是知识的贯通运用,都需要学生有一个“知识提取―甄别判断―选择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牢固的知识基础,稳固的思考能力和合理的思维判断。
信息技术不是一项单纯的理论课程,而应该通过自我合作学习分析,去达到目的,特别是教师应该让出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互动,最后达到将学生教育好的目的。
(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镇江 212003)
参考文献:
一、构建优质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但是,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该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直观与操作,进行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化,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2.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现代的数学教育理念,是把数学学习看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是以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如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尝试、体验、分析、推理、概括、计算、交流、讨论等都是主动建构过程。教学目标要由“教后练”、“教后做”向“教学生学会学”转变。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增长。可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只能掌握学校里教师所教的内容,而不会自己学习、自我探索,则无法适应学习型社会对每一个人所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学生会学”,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我学习,在社会中自我选择,并最终实现自我创造。
3.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既有自己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短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重视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研究学生的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构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数学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采用游戏、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手具体的画一画、指一指、摸一摸,从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以便于区别面积(图形的大小)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活跃了气氛,更让学生对周长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此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操作中学生手脑并用,参与探究当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的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不能在课内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显得很模糊,以至会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等物体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可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利用跑步来理解“千米”的大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得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3.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的设疑问难,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评价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数学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优质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
师生交流的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 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优质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者通常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在为学生解读数学问题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数学思维. 但是,受学生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往往难以有效发挥出实际效果,致使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1. 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学数学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依然有很多教学工作者认为书本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概念的正确使用产生了曲解,致使实践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发生偏离,逐步导致中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严重下滑;学生在这种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更加难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1.2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模式极大的降低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忽视,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降低了学生在中学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中学教育领域急需探究与解决的重点问题.
1.3 中学数学教学设施落后
在我国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环节,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落后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与帮助,数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难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很多中学在数学课堂授课环节,仍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及常规数学教学用具,这些较为落后的教学用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严重削弱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部分院校对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致使校内诸多设施及教学用具都处于损坏与老化的状态,严重降低了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 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模式构建的方法
2.1 结合数学教材开展创新性教学
在构建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充分提升自身对数学教材的运用能力,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要求,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与探究,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增、改、换、删. 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授课过程中,应在备课阶段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把握,结合本堂课程的重点与班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对教材中超出学生理解水平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对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完善,结合自身的丰富教学经验,选择性地将教材当中的经典数学教学内容加以重点描述和补充.
2.2 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
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新课改下的中学数学授课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剧的方式,将传统的数学知识讲授模式转变为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使班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对数学情景剧当中的内容与重点因素进行研究,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充分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2.3 优化作业布置及教学评价
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能够充分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在构建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作业布置及教学评价工作,教学模式中应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还应按照教学内容中的公式与解题思维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此提升作业布置与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通过优化作业布置与教学评价工作,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数学定律的运用方式;教学工作者在课后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应当挑出课程例题中的重点,运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避免学生被繁杂的课后作业内容弄昏头脑,以此达到高效且优质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