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科学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少年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 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课题实施阶段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课题总结阶段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不仅仅是理论科学,更多的是实践科学和经验科学。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临床实习不仅是学习临床疾病的诊疗知识,而且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1]只有通过临床实习,才可以使学生前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验证,并使临床各科目知识融会贯通;只有通过临床实习,才能使学生亲身感受患者的疾苦,严格医疗诊疗操作规范,树立责任意识,树立病人第一、患者至上的思想,做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患者满腔热情;只有通过临床实习,才能使学生本人清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和技巧,认识自身知识的不足,进行更好的弥补。
二、关心学生的实习动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离开学校投身医院临床实习,是一个角色的转换,往往有一个适应过程。带教老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他人及患者沟通的能力及技巧。[2]比如有的学生参与处理外伤出血病人或参加手术时碰到出血等情况,常常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如果带教老师训斥学生,就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带教老师要镇定自若,严格按照医疗程序进行处理,并提示学生如何配合,使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处理结束后及时了解学生忙乱的原因,帮助他们进行认真分析,辅导他们,给他们进行详细讲解,尽快使他们适应实习生活和工作。
三、尽量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提高实习积极性,促进规范化训练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规范化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3][4]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特别是实习后期,如果没有手术或实践操作参与,往往积极性就会明显下降。带教老师要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努力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和安排,主要按以下几点原则进行:
1.学生全程参与自身分管病人的实践操作。学生对自身分管的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提出处理意见,建议诊疗操作安排,获得带教老师同意后,全程参与诊疗操作过程。如对胃癌病人的处理,学生可以根据病情,提出对病人进行胃镜检查、CT检查或其他检查,可以建议手术的时间和安排。经过带教老师同意后,学生陪同病人做相关检查,术前参与插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操作,参与手术等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规范化训练;既能深刻解病人病情,又能获得与病人交流的技巧,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
2.学生尽量参与复杂的大手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手术,尽量让学生参与。比如胰头癌根治术,由于手术大、时间长、过程比较复杂,往往需要具有很好的精力和体力,也可让学生体验大手术的氛围,提高实习的积极性。
3.小的常规手术,让学生体验一助或主刀的感觉。学生通过实习,应该能够独立开展一些小的常规手术,如浅表的脂肪瘤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对于这类小手术,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验一助或主刀的感觉,让他们切身感受一助或主刀的责任,明确各自的职责。
4.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结合具体病人,强调操作规范化和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更能起到实效。在拟开展某项操作前,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操作后进行相关的详细记录和书写,使学生牢牢掌握操作规程。
四、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考研,让学生实习与考试两不误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考研是医学本科生非常关心和感兴趣的两件大事,处理好这两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安心实习。我们在实习带教中,结合这两件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外科实习教学,使学生安心实习且乐于实习。
1.按照国家对执业医师必须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在学生外科实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对相关专业实习生进行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培训和训练。在相关操作培训中,我们准备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操作题目,结合具体病人,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并让学生进行操作和练习,使学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练习。
2.在实习带教过程中,结合相关病人,根据考研的要求,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寻找答案。这样既让学生得到实习锻炼,又不误考研,并且有利于促进考研,学生自然非常乐意实习。
五、充分运用好学生出科考核和评语,促使学生努力实习
外科出科考核和评语,是对学生外科实习过程和效果的评定,应用得好,既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临床学习目的,提高学生临床实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外科临床教学的质量,又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为以后更好地从事临床工作指明方向。我们在学生进入外科实习之初,即明确告知学生外科实习的要求,外科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给定外科实习评语的依据,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和标准进行实习,使他们外科实习有目的、有标准,对照要求,努力实习,圆满完成外科实习任务,促进外科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也方便带教。
综上所述,在本科生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关心学生的实习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尽量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考研,充分运用好学生出科考核和评语,充分调动学生外科实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努力实习,提高学生外科临床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浩,高琴,陈进才,霍雄伟等.临床五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33.
[2]刘浩,高琴,陈进才,霍雄伟等.临床五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34.
关键词:课外实验;兴趣;思维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科学实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实验促教学、实践促理解的教学理念正逐渐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实验对于科学教学而言,不管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这话不无道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每个教师心知肚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尤其在农村初中做实验很少,很多教师不喜欢做实验,只有在公开课或比赛时做,平常的课很少。究其原因是怕麻烦,先要填实验报告单领取仪器,结束后再送还实验室,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做实验时,有的学生不专心,纪律混乱,教师组织课堂就累,教学任务常常不能完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转换一种思维,将实验课适当开放,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满足学生对器材的好奇心,将一些实验放到课外去完成,则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如今的初中实验室都拥有相当不错的硬件设施,配有足量的仪器药品。一些用于教师演示的实验仪器逐年添置好几套,而每次只是使用一两套仪器,而且是每学年才使用一次,大多数仪器都闲置在仪器橱里。实验仪器的利用率非常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验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课外小实验,能调动学生积极因素
实施了义务教育,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家庭、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学习毫无兴趣,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利用学科的特点,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刚进入初中就做大量的小实验,提出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初中生好奇心强,特别是接触到仪器时,会特别有新鲜感。平常要设法让学生多接触仪器。如学习测量体积,把量筒、烧杯分发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测小石块和漂浮的石蜡、小木块的体积。他们会发现下沉的物体体积好测,但漂浮的不规则物体如何测体积?量筒里放不下的物体,体积该怎么测?一接触到这些问题,他们都能积极思考,积极体验。学习《透镜》一节,把一些凸透镜、凹透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午间利用太阳光观察会聚发散情况,用凸透镜、凹透镜看景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凸透镜、凹透镜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很好地辨别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为下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远近视的成因与矫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一些有趣的、神奇的实验极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展现一些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对着漏斗往下吹乒乓球的实验。该实验观赏度很高,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哪有乒乓球不掉下来的?一听教师介绍就很想试一试,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这个实验放到课外去做,做前先适当分组,再把漏斗发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然后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些课外实验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增加对课堂知识与技能认知,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新的收获和体验。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学生已经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也感知了多种器材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课堂外让学生利用玻璃杯去做倒水发声和敲击发声的实验,观察往杯中倒水,随着杯中水量的变化,声音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敲击玻璃杯,通过改变杯中的储水量,发现所产生的声音也会不一样,这样就为后面学习音调知识起了很好的铺垫,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课外小实验,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学生就必须认真观察,在思维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动手操作,熟练地掌握操作要领。如学习摩擦力,教师会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本实验有许多细节上的注意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在失败中获得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改进,在改进中收获成功。如米粒没有压紧,筷子插得不够深等都会使实验失败,在米上加点水实验就容易成功。“米上加水”,同学就会联想到生活中手上沾唾液,但“雨天路滑,注意安全”的提醒语含义又不同了,这是为什么?学习了大气压,在两块玻璃之间滴一滴水,这样两块玻璃就不易分开,学生总认为玻璃是被水粘住的。做“覆杯”实验,有的学生也认为纸片不掉下来是纸片被水粘住了。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只有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不妨在塑料杯底扎一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再装上水,待杯子倒过来时再移开手指,发现纸片掉下来了,学生自然明白纸片不是被水粘住的,同样两块玻璃难分开是由于大气压。
四、课外小实验,能辅助教师突破难点
科学中的许多问题,凭教师的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如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学生对密度计的刻度特点理解不深,容易搞错。让学生回家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制作一个密度计。学生参与制作的密度计花样繁多,有的用筷子,用吸管,用空毛竹,下端有绕铁丝,有沾橡皮泥或钉一个铁钉的。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可以用就是成功的。再用他们制作的密度计分别放入水和酒精中,并在两种液面所在位置作记号,这样学生就明白密度计的刻度为什么是“上小下大”,同时对浮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如再把你制作的密度计放入密度为1.2 g/cm3的另一种液体中,观察它的变化,学生就懂了。
五、课外小实验,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课外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辅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制作实验器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如将一只薄膜塑料袋放入玻璃杯内,使塑料袋尽可能贴近玻璃杯内壁,再将袋口沿玻璃杯口翻过来用橡皮筋扎紧,这时很难将塑料袋从玻璃杯内拉出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感知一下大气压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应延伸到课外去,发挥各自的特长,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六、结合教学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对课堂教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心中有数,同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要给学生适当分组,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各尽所长,互帮互学,让所有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每组推荐一名组长,负责仪器的发放和回收,仪器放在指定的地方,不得混淆,这样能及时发现仪器是否有损坏或遗失,如有损坏要适当赔偿,让学生养成爱护仪器的好习惯。其次要建立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从而激励学生,防止课外实验流于形式,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教学。
总之,课外小实验,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临床外科教学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作为外科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这一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外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做到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1 多媒体在外科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1.1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临床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教学形式多样化。例如外科学(肩关节脱位)一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临床实践时遇到肩关节脱位患者,如何观察和查体,进而采用何种正确的手法整复脱位和局部固定,教学任务就会轻松地完成[2]。
1.2 多媒体教学可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
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如讲授骨折患者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内容时,为使学生了解其病理变化,特制做了典型病理多媒体的图片,把病理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跨越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掌握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基础知识,更进一步体会病人呼吸困难是由于脂肪大量入血所致,生动新颖。学生反映最难的知识点也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较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能感[2]。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媒体
多媒体固然有着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一些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黑板板书不仅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思路,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完全用制作好的课件展示,那么教师充当的角色只能是“放映员”。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大量的视觉信息输入对学生听觉信息的输入会造成一定的干扰,颠倒了语言的学习规律。而且课件上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放而过,影响了学生做课堂笔记,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所以完全运用多媒体,冷落传统教学媒体会得不偿失。
2.3 多媒体展示课容易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人性的作用是计算机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交流,才能养成较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用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在高等医学临床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有关的医学影像资料,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来完成课件制作[3];也可由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制作一定量课件资源共享;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学需求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与加工,才能达到真正有利于教与学[4]。
【参考文献】
[1] 唐小牛,王少圣,陈文魁,等.如何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3):225-227.
[2] 李文海,王正东,刘自力,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95.
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是学校体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如今学校学生每天最多只有一节体育课的一种合理的补充,也是落实阳光体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操场,走向阳光。以现在的小学为列,一二年级每周有四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有三节体育课,平均下来每天不足一节体育课,不足40分钟的活动时间,所用更需要有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了。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
1.器材的创新
如今我们小学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利用的体育器材无非就是跳绳、球类等,由于器材的限制,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也有所限制,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有一次我发现几个调皮的学生把自己喝水的杯子排成一排,拿一个球当保龄球去滚动,我们可以将平时喝饮料的一些瓶瓶罐罐收集起来,就可以组织一次保龄球比赛了,既可以娱乐,又可以做到环保。另外在上体育课时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用小垫子来玩游戏,所用小垫子也可作为活动的器材之一。
2.活动内容的创新
过往的东西最容易被人忽视,我国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校园里面已经所见不多了,例如:沙包、滚铁环、跳皮筋、跳马等游戏在我们这辈手上已经所剩无几了,所用学校可以针对一些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准备一些器材,在活动时发到学生手上,既可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又可以发扬传统文化。有一次课间我走过某个班级的时候看到教室门口有几个学生把废旧的报纸卷成团再缠上胶带就变成了一个小球,我上去了解了一下,原来他们在玩“橄榄球赛”,橄榄球并不是我们小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又联想到现在小学有个手球项目,就觉得可以结合二者创新出一个的游戏出来,这也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如今羽毛球在青少年中比较火,但是我们小学除了竞技比赛的羽毛球训练,教材上没有羽毛球,也就没有羽毛球课,所以与羽毛球也是一项可以加入课外活动的项目;我国现在对学校足球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小学低年级教材中也出现了小足球,足球要从小培养,让足球时刻伴随着学生成长,我国的足球水平才会有进步。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自由创作与发挥才更能实现学生从体育中获得乐趣。
3.组织形式的创新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全校性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组形式的等多种,我们先以全校性的为例,由于学生受体育课次数的限制,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不多,所以学生更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天下午把语数外都放一放,让学生走进操场,走向阳光。全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以兴趣班的形式进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使学生的意向和兴趣得到一定的满足。开展兴趣班的前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比如说:足球班、篮球班、羽毛球班、田径班等,并不是一个年级或者一个班的学生在一起活动,年级与年龄不受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兴趣班。再有相关老师统一汇总、安排,一到活动时间,各自到指定地点找各自的指导老师去。当然这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更多的老师来辅导学生,也会存在一个项目的人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人数过多的兴趣班可以分批分班开展,或者把过多的人数分配到人数过少的兴趣班。这样一来学生既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活动,又能参加多种多样的项目,能加强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再说说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活动,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多注重素质教育,所以学生不能一直待在班级里面学习语数外,并不是学习语数外不好,而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以一二年级为例,一个星期主课会平均占到每天一节到两节,而体育活动的课则只有一节甚至没有,所以小学应该多安排些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课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班主任老师或者相关老师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老师也可以挑选班干部等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4.活动形式的创新
除了体育课之外,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真是太少了,课间十分钟利用率很低,且运动过于激烈不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一节课认真学习,所以除了每天下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之外可以多开展运动会、体育节之类的项目。目前我们小学大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一次春季田径运动会和一次冬季运动会,分在两个学期开展,这样一个学期就只有一次运动会,并且参加的项目和人数有限,田径运动会只有田径项目,冬季运动会只有绳毽、长跑、拔河等,每个班级参加的人不到四分之一。因此,如果再加上一次秋季田径运动会以及一两次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活动就会增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比如说开展广播操比赛、乒乓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而且这种全校性的大型体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很大。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1.强化安全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体育活动永远跟安全二字联系在一起,有体育活动必须有安全教育及相关措施。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每一个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有很多小学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视甚至是取消课外活动,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素质教育也将成为泡影。因此,要落实好课外体育活动必先强化多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在老师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传输之后,把意外伤害减少到最低。但是作为家长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灌输安全教育思想,并承担起孩子安全教育的责任,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2.教师时刻关注,陪护孩子成长
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必离不开老师的陪护,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安全意识较低且对危险的到来没有感知,所以更要有老师在旁指导及保护。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活动,这样能更加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对学生的呵护。与此同时,我认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育老师的工作,这更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让大家都成为活动的管理者,这样更加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学校还应对相关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以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为准,这样才更好地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更好地展开。
3.坚持科学理念,合理开展活动
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和思想,所谓的坚持科学理念与思想指的是在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由的锻炼,自主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老师不加以干预,确保学生锻炼的自主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科学与合理性,展现出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所在。
论文摘要:建构课外阅读平台,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我们农村学校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落实: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它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深入扎实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为学生建构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下面就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首先,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
有米才可炊,有书才可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供书籍来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图书柜,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采取的方法可以是:1,订。就是班级开源节流,学生运用出售班级收集起来的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以及学校给予班级的奖金订阅书籍期刊,如一些经典的学生必读书籍、学习报、优秀作文选等。2,凑,就是发动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2-3本集中登记存入班级书库。3,借,即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4,换,就是和别的班级交换书籍,大家合作,扩大书籍的使用面。为了保证妥善管理,一定要选出认真细心的同学负责管理,制定图书管理制度,登记好同学借阅情况。尽量避免图书的流失和损坏。
有了图书柜,开展读书活动就有了基础,大家在班上借书,省时、省力、快捷、方便。有了它,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其次,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
1 安排读书时间,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读;有时阅读课也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去畅游学校“书库”。为了不让读书课流于形式,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必须先培训小组长,让组长去组织、管理、督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读书。此外,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全班合作、个人竞争的读书氛围。
2 减少课外作业,新课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据此,我们的作业应该做到精而少,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堂堂清”。以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教师切不可盲目放任阅读,一定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以确保阅读的质量。
3 教会学生巧用时间,学校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一天当中,有些时段,看起来短,如果忽略了,就是浪费,但如果懂得利用,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住宿的。每天的午餐后和晚饭后以及睡前半小时都是在闲聊、散步中度过的,保守地算一算,假设每天用上半个小时,就能保证“每星期不少于2万字”的阅读量,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看几个历史故事、几篇优秀作文、寓言、报纸亦或几十页名著等,这样日积月累,不仅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更是丰富了个人的内涵。
第三,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大文豪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学识和会做学问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既要读一些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教师要适时、适地地进行直观宣传,使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让他们主动接近图书柜,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语文材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激发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了《蚊子和狮子》一课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社戏》一课,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小说《朝花夕拾》;由《出师表》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由《范进中举》到《儒林外史》;由《荒岛余生》到《鲁滨逊漂流记》等。在这一系列的介绍与推荐中,使课内的阅读教学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 转贴于
第四,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的。即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指导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展示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1 展示读书笔记
定期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挑选出来。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
2 开展课前小演讲
让学生把近期读的文章、新闻或阅读感悟等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开展征文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在本校也定期开展征文活动。
4 举办“我读书,我快乐”的手抄报比赛
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手抄报比赛在我校几度掀起,学生参加非常踊跃。
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取知识、开发智慧的便捷手段,还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农村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渠道,设法为他们搭建阅读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引导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一定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思想品德。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版
[2]《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指导》,华龄出版社,高长梅
[3]史建国,《教育科学研究》第二期,2007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内外;新模式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锻炼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潮流,运动已成为大部分人每天的“必修课”。高中体育教学也应打破课内、课外的约束,培养学生健康运动的观念,使其在课堂内外都具有积极的运动意识,以缓解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其在体育运动参与中获得愉悦、放松和健康。
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外练习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被忽视,老师在教学中最多提一提,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意义、目标等知之甚少,缺乏体育教学参与的自觉性。课堂、课外的结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的思想,避免其一味的投入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其次,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例如《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教学中,先通过运动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参与的必要性和益处,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参与运动。教学中老师提出部分学生肥胖的问题,有些人胖但给人感觉很匀称、很健康,这类人是不是爱锻炼呢?有的人肥胖,给人不灵活、反应迟钝的感觉,通过体育运动能否有所改善呢?有的同学经常参与跆拳道、游泳等运动项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与不爱运动的学生有何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讲、师生讨论、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再结合不科学锻炼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树立持续、科学参与运动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在课外,学生会被老师的运动理论所感染,发掘自身的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自觉参与中寻找运动的快乐与自信,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将得到飞速的提高。
二、课堂学习技能课外提高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技能的传授一直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逐渐的要求淡化体育教学的竞技性,要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取得更大的身心健康提升。这一教学理念不再把体育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结合课堂内外进行体育教学,协调体育技能教学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冲突。此外,高中阶段体育课时安排较少,学生、老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学生希望节省时间写作业、学文化课,老师希望“停了”体育课,上“主课”,虽然高考的制度不断的改革,体育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短时间内还是改变不了体育课不被重视的局面,在很少的课时内,若集中学习体育技能,并对其进行练习掌握,势必学生的运动量会很大,容易使学生事后产生较强的运动疲惫感,失去运动的快乐和兴趣,因此要利用课堂内外结合的模式将学生的运动量分散开来,例如《球类运动》教学中,对于篮球教学各种技能的掌握放在课堂上学习,通过讲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体会动作要领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纠正和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习惯。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篮球活动小组、开展篮球比赛等,使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学生一起运动,共同进步,在快乐的运动中获得篮球运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获得身心的健康,感受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理念。
三、课堂引导课外实现的教学模式构建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运动思想、运动行为、运动习惯等进行引导。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当老师号召成立一个羽毛球活动小组时,就会有许多学生参与,有部分学生其实并不是对羽毛球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带着对老师的“崇拜”参与其中,这么多学生的参与就会形成一种浓烈的运动气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也较能获得快乐感,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也更为容易。其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科学引导,注重课堂引导的方式方法。例如,应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运动,首先榜样的选择要有“说服力”,榜样学生或老师自身的运动能力要很强,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其他同学以这个榜样为中心,团结起来参与运动,研究运动的最佳途径、最科学方式,使全校学生对体育运功参与的兴趣迅速提高,同时愿意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等。例如,在《游泳运动》教学中,运动榜样首先要有较好的游泳技能,在课外活动中才能有效的组织、指导其他学生参与运动。再次,课堂引导的方法多样,课后实现的形式多样,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灵活的应用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引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小组,但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集体运动,对参与活动小组有极大的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老师要通过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其“量身打造”课外体育运动计划,让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逐渐的适应运动带给人身体、心理的放松、快乐等,再慢慢引导其参与集体运动,在运动中感受合作、竞争、努力等,使部分学生逐渐的克服内向、自卑等不好的性格,使他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
体育教学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除上述策略外还应注重学生运动思想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有了运动意识,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脱离老师的“监督”而产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行动,这样课堂内、外的融合才能更完美。
【参考文献】
对照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和中职教学的任务,笔者以为,影响中职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护理专业是以培养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实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的,理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给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绕过的话题。但是,由于办学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有些中职学校仍沿袭“黑板+粉笔”的传统式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室仪器设备陈旧过时,与医院实际使用的设备严重脱节;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虽然装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同步跟进,更没有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优势。
(二)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知识是学生深入理解操作规范、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而职业能力的提升又会激起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仍坚守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做法,过度重视学生学习了多少护理理论知识\记住了多少操作规范和操作要点,至于学生能否将这些知识、规范和要点用到实践当中,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而非教学的主体,无法完成知识和能力的主动建构,难以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学生就业能力的低下。
(三)教学评价模式不合理
教学评价或者说考试,主要是为了检测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使教师发现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引导作用。从目前来看,中职外科护理教学仍以理论考试为主,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么不计入考试成绩,要么只是走过场,扮演着边缘化的角色。在这种以记忆力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当中,根本无法对学生的真实能力做出判断,自然也无法激发学生提高能力的积极性。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社会认知的偏差,薪酬待遇较低,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等各方面都存在失调问题,没有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自然也会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外科护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因材施教,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中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根据外科护理的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上课时不再只是“听课、看书、记笔记”,而是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从教学实践来看,问题导向式教学、自学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学习,积极与教师互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兴趣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外科护理教学当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师个人的特点来灵活地作出选择。
(二)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代的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从教育理论上来说,好的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温故知新、触类旁通。因此,我们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教和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据护理专业的特点,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当中多穿插一些实际护理案例,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三)关注能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想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不能绕开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从评价内容来说,应该考察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顺应这种教学评价模式,我们就会改变单纯重复教材上的知识的做法,而以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教学。对外科护理来说,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闭卷考试与病案讨论、临床实践、实训操作相结合。
(四)科学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外实验;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生物课外实验是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课外实验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
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通过课外实验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生活中实用的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利用家里的绿豆、南瓜等种子在废弃的杯中试验,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比,取长补短,重复试验,弥补不足,最终取得成功。克服了课堂实验的时间局限性,更具体、更直观地获得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巩固和深化了课内知识。
二、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外实验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讲植物生殖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实验结果,我让学生进行扦插,既可以按照课本上的选择紫背天葵扦插,也可以选择玫瑰花、榕树等地方上常见的植物进行扦插,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既可克服时间限制,也有利于学习掌握课内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通过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独特创造能力
许多课外实验都是探索性实验,如初二生物中植物的生殖,我安排课外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嫁接,并且鼓励学生上网搜寻相关的嫁接知识及发挥学生的想象及创造,每两人一小组进行课外实验,然后约定一个时间,将自己的嫁接成果展示,不能搬来的出示实验照片,你会惊奇的发现,学生的嫁接确实有着独特的创造能力。有的学生居然在仙人掌上嫁接成功几种花。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大胆的尝试,不怕失败,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特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使课外实验达到预期目标,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地组织好灵活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
生物课外实验,要因地制宜,选取身边熟悉的物种进行实验。在时间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应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活动可以安排放学后、周末等空余时间,学生方面以自愿和兴趣为参加原则,教师择优组建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同时必须报请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经济帮助。此外可制定激励机制,把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扩展课外活动的氛围,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绿色美景,去公园里观赏动物的生活习性,去农村参观农民伯伯们收获蔬菜水果,如此等等。使生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发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生物课外实验联系生产生活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我特意安排学生课外种植番薯块茎、榕树扦插、金银花压条栽培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一个进行实验。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在大自然的试验田中积极大胆地求证课本知识,探索生物的神奇,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学生受益匪浅。
三、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生物技术
任何技术都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围绕着生活、生产服务,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学生的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通过开展“西瓜的人工授粉”,“月季、榕树的扦插育苗”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授粉,压条和扦插等实用技术本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中掌握了一定的生物技术。
四、开展生物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生物科技小论文活动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生物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五、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街道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如对废气的污染、沼气的使用等环保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生活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但学生终究要走入社会,在人海茫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力、李杰主编:《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