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探险范文

森林探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探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森林探险

第1篇:森林探险范文

在我心中有很多难忘的日子,其中最难忘的就是上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去人民公园游玩。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来到了市人民公园。买了票我们就直接进去了。一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争奇斗艳的花卉在道路的两侧整齐的排列着,像是在向我微笑,欢迎我的到来。不经意间我一转身,公园的一角有个“森林探险”的招牌进入到我的视线,我兴奋地对爸爸说要去那儿玩,爸爸爽快地答应了。当时我的心怦怦直跳,心想“我从来都没玩过森林探险,会不会很可怕呀?”我们坐上“小火车”,森林的“兽面门”一开,火车自动地开了进去,我睁大眼一看,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突然,闪光灯一亮,一群群怪兽缓缓地向我逼近,我吓的全身发痒,连忙把眼睛闭上、耳朵堵上大叫“爸爸,好可怕啊!我们回头吧!”好不容易到了出口,我上气不接下气的对爸爸说“吓死我了,真的太惊险了,我不要再玩这个了。”妈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蓥蓥,面对任何困难,我们不能退缩,只有战胜自我,才会战胜困难。”

在回家的路上,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能畏惧困难,这样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江苏盐城永丰小学三年级:吴玉蓥爱铠甲

第2篇:森林探险范文

[关键词]绿色发展;森林康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03-01

森林康养是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配备与之相关的养生休闲、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性、调节生理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游憩、度假、疗养、养老等活动的统称。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康养意识也日益增强。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大势所趋,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很好表现,有利于培育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的经济业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地处重庆东部的石柱县是“全国绿化百佳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最佳选择。

一、石柱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打造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石柱县的森林资源很丰富,截止2016年底,森林面积258.87万亩,森林覆盖率56.8%,一些高山乡镇的森林覆盖面积更高,比如,冷水镇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8。空气中负氧离子高,大面积的马尾松、水杉等所散l的植物精气多。但是,现有的森林康养产品单一,优质、精品项目少,康养形象不突出,知名度和吸引力均较低,其著名的森林旅游景点就只有一个,即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而且此公园主要是以避暑为主,树木多为大片的绿色植物,没有层次感,观赏价值也不高,缺乏适合各层次各季节康养需求的森林养生产品。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可开发的森林康养产品有很多,比如:野营、垂钓、摄影、探险、森林瑜伽、森林太极、森林食疗、森林药膳等等。

(二)相关配套不完善。一是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等内部综合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县域内,尤其是通往现有景区的道路过于狭窄,难以满足大量的游客出行。二是现有景区内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餐饮住宿等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旅游旺季,游客停车难的问题几乎成为常态,吃饭难、住宿难时有发生,使得一些人对此望而却步。三是森林康养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缺乏,比如:养老服务产业、医疗服务产业、体育服务产业等。

(三)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其本意是把藏在深山的“绿色银行”变现,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行。所以开发森林康养资源就具有特殊性,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但是,从石柱县的情况来看,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为了开发景区景点,搞房地产开发,不牺砍伐大片的树木,给原始森林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当地水资源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来石柱县是属于生态脆弱区,生态一旦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样做,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二、石柱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注重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精品。一是科学规划,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发适合各季节的多元的康养旅游产品。丛林之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深山之中,静谧美丽。森林野营、森林探险、有氧徒步、森林气浴、森林瑜伽、森林药膳、摄影观光、静坐品茶、森林太极、土产食疗、农事养生体验等均对现代人尤其是久居城市的居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二是着力打造精品。把森林康养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加强森林康养标准化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精品森林康养基地。积极开展招商推介,精心挑选一批森林康养优质项目,结合石柱县特有的民族文化,下血本、花大力气引进一些相关的大型企业和人才,打造高端精品,打响特色品牌。同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培育一批从事森林康养产业的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和专合组织。

第3篇:森林探险范文

关键词: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72-02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鲍英杰(1970―),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1 引言

遂昌县共有4个国有林场,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遂昌县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但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的方向上来,因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 遂昌县国有林场现状分析

遂昌县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国有林场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问题。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

(1)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从责、权、利关系分析,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2)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同时,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国有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3)现行税费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冲突。

林场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通过缴交“两金”体现部门管理关系,这种方式缺乏根据。而林场占有的林地资源,国家投资等又未在林场的经营成果分配中体现。这显然不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

3 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3.1 国有林场划类经营

国有林场实施分类经营应解决国有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2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遂昌县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国有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3.2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国有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国有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得补偿额。

4 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4.1 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2 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4.3 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参考文献:

[1] 奚旦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森林探险范文

发展森林旅游已经成为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森林旅游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因此,森林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已全面进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关键词】

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

1、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

1.2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参考文献:

[1]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2]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56-64.

第5篇:森林探险范文

关键字 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

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3.5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6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森林探险范文

中图分类号:S718.5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017-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eighth forest resource continuous inventory, the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Yunnan province was estimated using biomass conversion factor continuou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was 7.76 x 108 t, with broad-leaved forests showing absolute dominance in terms of area, volume, biomass and carbon density and also playing a greater role carbon fixation. Furthermore, natural forest was stronger than artificial forest in all aspects. Finally, results of forest resource dynamic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the area of artificial forest in China has greatly increased and the forest area and forest volume have been increasing..

Key words:forest carbon storag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Yunnan Province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困扰,此时森林的固碳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上国际上将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产生的碳汇作为抵减附件I国家强制减排的额度,森林碳储量的测量及潜力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云南省是中国的林业大省,本文在此背景下以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测算云南省的碳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

1概况

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碳库,占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碳库的60%,土壤碳库的45%。陆地生态系统与空气交换CO2的90%发生在森林,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把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1-2]。近些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引起了气候的变化,于是国际会议相继召开来减少空气中CO2的浓度,尤其是《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通过的一揽子协议,将造林再造林碳汇活动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以抵销其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3]。这样林业生态效益实现了经济货币化,于是学者开始研究森林的碳储量与动态变化:就国家尺度而言,方精云(2004)认为我国的森林面积依标准不同有较大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平均森林面积为(106~128)×106 hm2,森林总碳库为(4.61~5.79)PgC(1 Pg=109 t),碳密度为(43.7~45.3) tC/hm2,过去20年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0.37PgC[4];续珊珊(2015)利用我国第二次至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了我国乔木林碳储量现状,实现了对乔木林碳储量总量、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动态分析[5];就区域尺度而言,伍格致等(2015)运用生物量清单法测算湖南省2014年森林优势树种的总碳储量为

7.015 849×108 t,2011―2014年的4年间平均总碳储量为

6.343 941×108 t,总碳储量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6];孙根紧(2015)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研究发现,1994―2013年我国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和森林碳汇总量均呈不断增长趋势,2013年分别达42.441 3亿 t和103.556 7亿 t[7];Fatih Sivrikaya等(2013)用1991―2002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析了土耳其东南部Hartlap规划园碳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森林碳储量从

390 367.6 t上升到427 826.9 t,增长了9.6%,其中针阔混交林碳储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70.6%下降到2002年的67.8%,但绝对量增加了14 274.6 t[8];石雷等(2010)用森林恒等式法估算东北地区的森林碳储量,2004―2006年间森林碳储量约为1.2 PgC,东北地区森林在过去25年里表现为碳源,每年释放3.64 TgC(1Tg=106t)[9]; Brooks M.Depro等(2008)研究发现,2010―2050年间,美国减少对集体林的采伐会引起固碳量年均增长

(1.7×107~2.9)×107 t,这一数值将抵消美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1.5%[10]。

2数据来源与估算方法

数据来源于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部分,森林碳储量的估算采用方精云等人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11],受基础数据的限制,云南省森林资源碳储量的动态分析采用的数据是第二次至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2.1林分碳储量估算方法

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符合森林生长的这样一个规律:即林分生物量与林分材积的比值(也就是换算因子BEF)是变化的,并且随着林龄、林分状况、立地等变化。所以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能够更准确地估算国家或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的计算过程是先计算出某一树种的生物量,然后根据生物量和碳转换系数进行估算,用生物量乘以碳转换系数就得到此树种的碳储量。生物量的计算公式为:

B=aV+bA

式中:B代表某一树种的生物量,V 代表某一树种的蓄积量,A为某一树种的总面积,a、b为各树种的计算参数;碳转换系数Cc会随着树种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所用数值参照续珊珊的论文[5],碳储量C=B×Cc,即可以得到各树种的碳储量。

2.2经济林、灌木林和竹林的碳储量估算方法

这3种林地类型碳储量的估算方法也可以采用生物量乘以碳转换系数的方法,然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云南省数据只有各地区经济林、灌木林、竹林的面积,而没有统计到蓄积。因此这3种林地类型生物量的计算方法均采用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乘以面积,由于云南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各时期竹林面积都集中在杂竹上,没有统计毛竹的面积,所以这次竹林的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统一以杂竹来计算。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本文森林碳储量只研究了地上植物的碳储量,忽略了地下地表沉积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碳储量,另外,因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没有统计草本的面积和蓄积,因此本文未涉及。

3结果分析

3.1现状分析

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为1.91×107 hm2,其中有林地为1.75×107 hm2,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为16 410 hm2。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为1.53×107 hm2,经济林面积为2.12×106 hm2,竹林面积为1.10×105 hm2。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为50.03%,蓄积为1.69×109 m3,本节对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按林龄、优势树种、不同起源分析。

3.1.1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

1)林分碳储量。依据云南省2013年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出云南省森林各类林型的生物量与碳储量。表2列出了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方程中云南森林各优势树种的计算参数(其中针阔混不在计算之内)。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云南省的森林林分面积为1.37×107 hm2 ,蓄积为1.53×109 m3,生物量为1.56×109 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13.72 t/hm2;阔叶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林分的57.63%和59.70%,碳储量占74.84%;阔叶林的面积是针叶林的1.36倍,碳储量却是针叶林的2.97倍,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阔叶林的单位蓄积量、单位生物量和单位密度都大于针叶林。所以说,阔叶林不管是碳储量还是固碳能力都强于针叶林,所以阔叶林比针叶林在云南省森林固碳中起到的作用更大(这里的单位密度是对应的林分碳储量与面积之比)。

2)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的碳储量。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的碳储量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知,林型的面积从大到小是经济林、灌木林和竹林,但是就平均生物量来说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综合起来碳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这3类林型的总面积较大,占全省的20.23%,但是固碳能力有限,只占全省森林的8.16%。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3类林型在整个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3)不同林型的碳储量与碳密度。前面部分已经计算出林分、竹林、经济林与灌木林的生物量与碳储量,这里可以计算出云南省森林的碳储量总量,并分析各类林型的碳密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计算得出,2013年云南省的森林碳储量中,针叶林占25.15%,阔叶林占74.80%,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综合占0.05%。而对于碳密度这个统计指标,最大的是阔叶林,为73.41 tC/hm2,最小的是灌木林,为0.10 tC/hm2。只有阔叶林的碳密度在平均碳密度之上,而其他4类林型的碳密度都在平均碳密度之下,阔叶林的碳密度是针叶林的2.19倍。

3.1.2不同优势树种的森林碳储量

根据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将林分按29个优势树种来统计面积和蓄积,计算所得29个优势树种的碳储量差异较大,不方便比较,因此本文按照各优势树种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大于3%(包括3%)和小于3%进行比较,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碳储量所占比例大于3%的树种有冷杉、云南松、针叶混、针阔混、栎类和阔叶混6类,这6类占总碳储量的86.33%。在所有的优势树种中碳储量最大的是针阔混,为4.11×106 tC,所占比例为48.09%,最小的是刺槐,为4.02 tC,所占比例为2.25×e-5。针叶林碳储量所占比例为22.80%,阔叶林所占比例为67.83%,针阔混交林碳储量所占比例为9.37%。

在所有优势树种中,碳密度最大的是铁杉,高达139.05 tC/hm2,碳储量为4.67×106 tC,碳储量所占比例为0.55%,属于针叶树种;碳密度最小的是刺槐,碳密度是4.02 tC/hm2,是阔叶树种;针叶林中碳密度最小的是柳杉26.33 tC/hm2,碳储量所占比例为0.04%,;阔叶混交林和栎类的碳密度分别是81.25 tC/hm2和77.30 tC/hm2,这2类树种的碳储量合起来占全省林分的62.19%,在全省的碳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3不同龄组的森林碳储量

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把林分按龄组分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龄组。森林各龄组的碳储量计算结果如表7 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各龄组的碳储量大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的碳储量最大,达到2.17×108 tC,过熟林的碳储量最小,为1.27×108 tC,但是过熟林的碳密度为109.57 tC/hm2,远远大于幼龄林的碳密度40.73 tC/hm2,因为随着林龄的增长,面积呈下降趋势,蓄积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样也相应地导致了碳密度的增加。

1)同一优势树种不同龄组的碳储量。从表7可以看出,同一优势树种在各龄组中碳储量差异也较大,从优势树种来看,柳杉、柏木、桦木、樟木、枫香、V树、刺槐、阔叶混这8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龄组是幼龄林;华山松、云南松、杉木、桉树、针阔混这5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龄组是中龄林;只有油杉这一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是近熟林;思茅松、高山松、其他松类、栎类、榆树、其它硬阔类这6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是成熟林;冷杉、云杉、铁杉、落叶松、针叶混、楠木、木荷、杨树、其他软阔类这9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是过熟林。

2)针叶林和阔叶林不同龄组的碳储量。针叶林碳储量最大的龄组是中龄林,数值为3.54×105 tC,阔叶林碳储量最大的龄组也是中龄林,数值为7.56×105 tC。随着林龄的增长,针叶林碳储量波动不大,而阔叶林碳储量则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针叶林碳储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阔叶林碳储量受林龄的影响要大一些(表8)。

3.1.4不同起源的森林碳储量

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第八次清查数据,基于起源将乔木林分为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而在统计的数据中乔木经济林只统计了面积没有统计蓄积,所以只计算林分这一部分,不计算乔木经济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碳储量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天然林面积为1.33×107 hm2,蓄积为1.58×109 m3;人工林(不包括乔木经济林的面积)面积为1.96×106 hm2,蓄积为1.10×108 m3,由此可以看出,天然林在面积和蓄积方面都远远大于人工林,在云南省的森林资源中占据主要地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面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87.16%和12.84%,碳储量占了林分碳储量的94.08%和5.92%,天然林的密度是人工林面积的1.08倍。

为了方便比较,表10列出的树种同时存在天然林和人工林。

从表10可以看出,就碳储量而言,天然林碳储量最大的是阔叶混,数值为4.08×108 tC,占天然林碳储量的61.39%,人工林碳储量最大的是云南松,数值为8.19×106 tC,占人工林碳储量的26.99%。在天然林中,碳储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阔叶混、针阔混和云南松,它们的碳储量分别是4.08×108 tC,7.64×107 C,6.29×107 tC,三者总和占天然林的82.35%;在人工林中,碳储量排在前三的是华山松、针叶混、针阔混,它们的碳储量分别为8.19×106 tC、4.03×106 tC、3.69×104 tC,三者总和占人工林的52.47%。

就碳密度而言,天然林碳密度最大的是桦木,数值为142.66 tC/hm2,人工林碳密度最大的是阔叶混,数值为55.68 tC/hm2。从整体上看,天然林的碳密度几乎都大于人工林的碳密度,这与森林的结构功能有很大关系,天然林较人工林植物种类丰富。天然林中伴生下木、幼树和其他活地被物,层次结构复杂,单位面积生物量高,碳储量大,因而碳密度较大,也因而天然林在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大。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大多数为同龄林,树种组成较少,层次结构相对单一,生产周期短,同时,由于云南省人工林抚育管理不善,造成人工林单位生物量偏低。碳储量也较低,因而碳密度较小。

3.2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基于数据的限制,云南省森林资源的动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第二次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从表11可以看出,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和碳密度有很大的下降,原因为当时人们只注重发展经济,忽略甚至是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只注意到了经济价值,造成了森林资源的急剧下降;第三次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森林面积、蓄积和碳密度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我国人工林面积得到了很大增长,因此森林面积和蓄积也呈现增长态势。

4结论与讨论

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云南省森林碳储量,结果为7.76×108 t,就林分来看,阔叶林无论在面积、蓄积、生物量和碳密度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在固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阔叶林中幼龄林的碳储量所占的比例较大,而针叶林近成熟林的碳储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就同时存在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树种来看,天然林各方面的统计均要大于人工林;因历史原因造成云南省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森林资源发挥碳源的作用下降,后因现代林业思想的指导和公众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认可,云南省森林一直在发挥着碳汇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彦.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3):260-268.

[2]黄方.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J].广西林业,2006(5):42-44.

[3]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方精云.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整合观测数据及遥感信息.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

[5]续珊珊.我国乔木林碳储量及碳汇动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8):968-972,1010.

[6]伍格致,周妮笛.湖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经济价值测算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8):127-132.

[7]孙根紧.我国西部地区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13):182-186.

[8]FATIH SIVRIKAYA,EMIN Z B,NURI Bozali.Spatial dynamics of carbon storage: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3,185.

[9]石雷,方精云.利用遥感手段评估东北地区25年来的森林动态变化.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录[C].2010.

[10]BROOKS M. D,BRIAN C M,RALPH J A.et al,Public land ,timber harvests,and climate mitigation:Quantify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n U.S.public timber lands [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

第7篇:森林探险范文

关键词: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

1 前言

实行年森林限额采伐是我国《森林法》规定的一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制度,也是国家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重要手段。10多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紧紧围绕限额采伐这个中心,初步建立了全额管理,分类控制的采伐限额管理体系,对保护森林资源,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做出了贡献。并且,有利于发挥森林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 制定森林采伐限额的依据

2.1制定采伐限额必须正确理解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森林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营林业局、林场、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及农村居民自留山的林木以县为单位;根据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森林采伐限额指标,逐级上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这里对制定采伐限额的单位规定制定采伐限额的原则是“合理经营,永续利用”,而不是消耗量低于生长量。《森林法实施细则》并规定“除了用材林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超过用材林总蓄积量的三分之二的个别省、自治区以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必须按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核定年森林采伐限额。”由此可见,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采伐限额的依据,并不是省以下制定采伐限额的依据。

2.2制定采伐限额必须依据生产的需要。林业生产有自身的生长规律,由于森林资源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森林资源其有不断扩太,才能生产更多的本材,因此,消耗量低于生长量,使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是符合扩大林业再生产要求的,它既是必须遵循的法律依据,又是必须遵循的生产原则。但是,当前林龄结构极不台理,从某一空间来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就不是必须遵循的唯一原则,如果用材林的成过熟林多,消耗量就可相应大于生长量,如果用材林的成过熟林过少,消耗量不但必须低于生长量,还必须遵循不得采伐中幼林,破坏森林资源的原则。如果空间缩少在采伐地上,采伐当年生长量已等于零,资源消耗量必然无穷大于生长量。采伐限额是落实在采伐地上的行为,因此,从采伐限额的落脚点一一采伐地来说,它遵循的原则不是消耗量低于生长量,而是在单位面积采伐地上得到年采伐量的最高值,年单位面积采伐量是越多越好,而不是限额采伐。

2.3制定采伐限额依据市场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林业生产必须遵循自身规律,扩大再生产,但是决不能忽视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当前在供需矛盾紧张情况下,也必须在节约消费原则下,力求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的最低的基本需要,否则即使有法律的严肃性,人们也会千方百计的避过法律或顶着法律,突破限额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谓林农要求最低限度解决为维持生活问题的经济收入,地方政府要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维持地方事业的发展,社会要满足自己对术材与林产品的需要,三股力量拧在一起,过低的采伐限额,那能不被突破呢?与其过低的采伐限额不断被突破,造成无法解决的乱砍滥伐,不如在制定采伐限额时,适当考虑人们的基本需要。在森林资源上的公开“赤字预算”,比被动的资源危机难道不好一些吗?法律,生产,消费三个观念是制定采伐限额必须统盘考虑的相关因素,它们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采伐限额,才能既促进林业生产发展,又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并为社会共同接受。

第8篇:森林探险范文

    论文摘要 阐述了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具备的旅游开发发展优势、有利条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发展构想。 

    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其优越的小气候形成特殊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内地夏季酷热难当的时节,那里却气温宜人,是发展避暑、观光、职工疗养、开展野饮森林浴的好地方。 

    1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青海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上五庄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上五庄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上五庄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上五庄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 534~4 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上五庄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上五庄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3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上五庄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充分利用公园,多民族杂居,回汉藏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民俗民情的优势,把民族风情置于森林旅游开发的重要位置。选择一部分反映回族风情的村寨,开展专项民族村旅游活动,参加他们的民俗活动或宗教活动,把民族风情融汇到各项旅游活动之中,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特色。 

第9篇:森林探险范文

1 森林保险存在的问题

1.1保险责任单一,不能满足广大林业投资者的需求

我国自1994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办了森林保险业务以来,仅有森林火灾保险1项,直到2006年1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才推出了2款新的林业保险产品:温室园艺作物种植保险及为苗木保险。

1.2森林保险经营者风险大,赔付率高

林业经营周期长,且为野外环境,灾害多,森林保险经营者风险大,赔付率高,保险公司难以获得经济效益,造成森林保险发展难。特别是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巨大,保险公司需要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目前,我国森林火灾保险平均赔付率为70.3%,而一般财产保险是30%~35%,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2 森林保险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集体林区分山到户,实现了山有主、树定权、人定心,极大地提高了林农对林业投资兴趣,林业投资者增多。首先,由于广大林农为小农经济,无力承担林业投资的高风险,加之林业生产特有的周期长、见效慢,如保险业能参与到林业生产中来,就给林农林业投资带来了保障。其次,随着林业资源要素的不断盘活,必然会涌现一大批企业、公司和大户进行林业投资,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由于林业投资时间长、风险大、收效慢,其经营起来也显得力不从心,如保险业能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相对来讲投资就会有一定的保障,解除了前期投资的后顾之忧,使林业投资者坚定信心接续投入。再次,林业投资周期长,投资者往往要向银行借贷。为扶持林业这一公益性基础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林业产权抵押贷款制度,并给予适当政策性财政补贴。

即便如此,由于树木生长的缓慢性、野外环境的复杂性、森林面临的诸多不确定的灾害如火灾、风灾、雪灾、水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及乱砍滥伐、偷盗等人为破坏等,都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严重挫伤了银行业对林业投资放贷的积极性。尽管林业经营有国家扶持政策,但银行业门槛高,实际贷款非常困难。因此,林业经营活动迫切需要保险业参与,以减轻林业投资者和银行投资风险,形成林业投资者与银行的双赢局面。

3 发展我国森林保险的对策

目前,我国森林保险体系建设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森林保险立法出台进展缓慢,符合市场需求的森林保险产品匮乏,大多数林农缺乏风险意识,因此亟需借鉴国外建设林业保险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加快我国森林保险体系建设。森林保险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准公共品性质的险种,可以说,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是保险受益人。因此,无论从降低保险者及投保人负担的角度看,还是从保险社会公益的角度看,国家都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扶持、援助责任,如对自然灾害保险进行财政补贴等。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如在美国,林业保险的保费50%以上都是由政府承担;而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品种,政府的保险补贴有的高达70%以上。

3.1加大森林保险的投入

将森林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加强中央及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由中央财政在地方财政提供配套保费补贴的前提下,对各地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降低林农缴费比例,增强林农投保积极性,通过“财政+农户”的方式,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森林灾害保险机制,争取金融、保险部门支持,在政策上支持林农长远、稳定地发展林业。

3.2明确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共同负责森林保险的宣传推动。建立森林保险制度是森林抗御严重自然灾害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长,林木面积大,森林植被丰富且价值难以确定,在森林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完全由保险公司进行商业运作是不现实的。森林保险制度应该是公益性、政策性的一项保险制度。只有通过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才能有效地降低林业生产风险,减轻林农损失。推行由财政补贴保费的办法,由保险公司为林农提供保险保障,建立林业保险制度,并将现有的保险责任由森林火灾扩大到所有的自然灾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