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1.以兴趣激发培养为先导,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在学生智力开发过程中,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中,如果学生兴趣盎然,就会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重点在体验性教学,情境体验和成功体验是体验性教学的两大基本内容。

比如教学flash,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元件”的概念,因为在flash中这个概念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讲解“元件”这一概念就成了核心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单纯地说教,那么他们就会兴趣全无,乏味枯燥。对此,在教学前我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系列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亲眼观赏了这些运动渐变动画,学生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认为操作比较简单,学习兴趣因此而大增。于是我要求学生制作运动渐变动画,完成实践任务。在分组合作制作实践中,学生兴趣浓厚,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探索实践。然而尽管学生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制作成功的却一个也没有,很多学生失望而不解地问:“我们为何制作不成?”我因势利导地提出“元件”这个概念,并把重点“将运动的对象转化为元件才能制作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向学生突出说明,并重点对元件在flash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讲解。这时学生茅塞顿开,通过合作实践,成功制作出了运动渐变动画。

2.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让学生充分地“做”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一些优质课、公开课,把信息技术课堂搞得热闹非凡,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让学生探究,一会儿分组讨论……短短45分钟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忙于应对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哪有时间和空间“想”和“做”?

必须根据学科特点重组信息技术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还不能在课后做作业,为了抓好巩固这一环节,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上做作业。既然如此,就不能再按讲解、练习、再讲解、再练习的流程,而应该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课堂分为学习新内容和学生实践两大部分。

自主创作的作业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想”和“做”,因此,教师要花最少的时间把需要讲授的新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清楚,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实践,中途尽量不要打断学生,更不能反复切屏。因为只有在安静和放松的环境下,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只有实践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了,信息能力才有可能提高。我的学生在每年的学期总结中,提得最多的建议是给他们更多的上机时间做作业。

3.理解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清晰

课程目标是我们执教的指南针,是专家、上级部门制定本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些教师的设计只讲而不练,或者只是机械训练,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及迁移、应用知识。要改变这一点,上课前就必须细读、研究课程改革纲要,要特别注意平时上课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并从本课教与学时间分配、教学模式、教学三维目标角度加以思考,做到让学生了解本课知识,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迁移、应用所学知识。

4.精心选择主题学习网站的内容

主题学习网站的内容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知识结构化,突破教材的限制和课时的限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把学习内容分成基础、提高、扩展三个组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鼓励水平高的学生直接学习提高组和扩展组的内容。学习资源应该多样化,可提供课件、网页、录像、实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选择。学习的内容应不拘泥于课本,可适当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教学flas制作时,可增加绘画基础、动作分解、配音等知识,这是制作优秀作品应该掌握的。

教师要精选学习资源,对其进行改造和深加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习惯。另外,教师还要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指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可通过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创新求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监控,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5.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5.1讲述语言艺术

讲课时的用语要严谨、科学、人本化。在“因特网的应用”一节课上,学生进入机房,都很高兴,因为根据教学内容,今天应该可以上网,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必要的理论铺垫还是有必要为学生介绍一下。此时好几个“胆大”的学生问我:“老师,今天可以让我们上网了吧……”我一听,还没有开始讲课,就作如此要求,于是回答道:“上网,上网就知道上网,上网有什么好的啊,其他的都学不好……”学生无语。一会我讲到应用时,要求学生上网进行相关操作,某些学生便拒绝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刚上课时我讲了“上网有什么好的啊”,致使教学陷入僵局,课堂难以有效控制。另外,有的教师可能是经验或研究不够,讲课语言具有科学性错误,此时应该谦虚接受学生的质疑,说出正确答案。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52-01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下面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加强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教育性,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数学知识体系中,渗透到数学训练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材中的准备题、例题、习题、插图、数据等都是德育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时,要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如结合小数、分数、百分数意义的教学,面积、体积计算的教学等。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结合应用题教学,统计图表教学等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结合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齐,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学生实际,握笔要正确,数学要写整齐,等号要一样齐,书面要干净,上课要专心听讲,大胆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对高年级学生,要培养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等高层次的优良品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是基础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8+9这类小数加大数内容的数学。教师可先提问: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来?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道理,推想出得数。这样,学生在学习很快算出8+9得数方法的过程中,简单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操用因素,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因素。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劳动习惯,又提高了劳动技能;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教学“数的认识”,要让学生摆实物或学具形成表象,再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加减法”时,也要让学生按照意摆实物或学具,边摆边边说算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下面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因此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心中。教学这样持之以恒,就会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强意志和坚韧毅力的人,能克服一切困难和适应一切困境的人。

五、结语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索质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学时组织有趣的游戏,设置悬念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课堂上就会专心听讲,细心看,用心想。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手段 智力开发 因对措施

一、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社会形势变化快,使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学生的智力已成为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严肃认真的加以对待。此外,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认识客观事物、合理处理问题以及是否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决定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是塑造新型人才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迎合我国的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们不得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力求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注入鲜活的动力。这主要是由于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作用下,许多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设备得以广泛的应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从而形成了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很难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以至于不能熟练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所以,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才能有效地缓解上述矛盾。

2.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要想长期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拥有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又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再有就是,由于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以及学习兴趣浓厚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智力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只要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稍加引导,就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发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前提。由于目前许多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还十分落后,教学手段延续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目的是学生是否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学生大多采用的学习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以至于很多学生只能套用公式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达到开发小学生智力的目的,甚至将学生的智力禁锢于数学知识点内,最终培养出来的不过只是一群书呆子。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响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思想,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主要应对措施

1.在应用题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众所周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知识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要想成功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小学生智力,就必须要做好应用题知识点的讲解。例如当我们在对“某同学第一次买了8本书,第二次买了9本书,该同学公共买了多少本书?”这一应用题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安排一个学生卖书,一个学生买书,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并记录卖书的同学少了多少本书,买说的同学总共有多少本书。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现卖出的书与买进的书是相同的,最终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

2.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智力。口算是小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和解题速度的关键所在,但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在询问了许多一年级小学生为什么记不住20以内的加法表时,得到的答案大多都是不知道怎么记住、太难了、不喜欢背书等。不可否认,背书的确是一件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选择逃避是情理之中的事。为此,我尝试着让学生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其记忆。将学生带到空旷的操场上,站成两排,当我说到3+2时,从规定的第一排中出来3个学生,第二排中出来2个学生,并让剩下的学生数一下一共有多少人。这样一来,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自觉地发生联想而得出答案,而不是从1+2=3、2+2=4、3+2=5的顺口溜的得出答案。总而言之,我们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时,不仅要让其知其然,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36-01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四大板块之一,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体现了《课标》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视。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探索”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平台。

一、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学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而数学实践活动正是学生最感兴趣、最乐意参与的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搭建操作型实践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操作型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解决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或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保持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构建模拟型实践活动平台,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的教学活动。有很多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我们不便于将学生带入现实情景,于是我们就构建模拟场景,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在学习了人民币后,可以模拟超市进行商品的交易,从中体会人民币在交易中的量值和兑换,学生兴趣盎然。

二、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数学教学任务之一。数学实践活动中,一般需多人合作共同完成,在活动中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本地区年降雨情况等都需要合作协调完成。三角形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等的推导可以小组合作操作完成,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些活动既集集体智慧又需合作意识。

三、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标》说,“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应有独特的作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更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中,让学生为当地某新修干道植树进行设计,学生自然地就设计出三种方案,然后让其探索三种植树方法植树棵树与间距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如:学了几何图形后,教师设计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制作型实践活动;在学习“利率”之前,让学生做以下几项实践活动:查看银行地利率表;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己或家庭的存款;请教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相关知识。教学“计量单位”,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22-01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数学学科观,这种数学学科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以下就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的几点认识。

1.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结构的科学""数学是引出必然性结论的科学""纯数学是一组假设与演绎的理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家们这样论述什么是数学。但是,数学家们论述的是"数学科学",却不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和数学科学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数学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果说作为科学的数学的面孔是"严肃"的,那么,作为教育内容的小学数学的面孔则是"活泼"的、"亲切"的。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4.引导学生想问题

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动脑时的一些表现。思维积极的同学一般有这样的表现: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反应快,发言积极,爱提问题,爱回答问题,爱算难题,有时一道题能提出各种算法和简易算法。特别是一些结合实际的问题,他们最感兴趣积极动脑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我给他们布置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家庭作业,自己说出物体,量一量各自的直径和周长,并求出比值。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进行了实物测量和计算,有的测量了脸盆、自行车轮,有的测量锅盖、盘子、碗口等等。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激发起他们强烈的释疑要求,使孩子们自然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分数大小比较之后,教学前我布置这样一道题:"写出一个大于1,小于1?的数。"有个学生回家后怎么也想不明白,晚上打电话问我:"老师,这道题我觉得有毛病。"我说绝对没有毛病,当我要给他讲解时,他阻止我说:"如果没有毛病,请老师先不要讲,晚上让我好好想想,咱们明天见。"他在家一个晚上,又看书,又画线段图,终于找到了比1大比1?小的数有无数个,第二天到学校就告诉我,他明白了。从这件事情上我体会到,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最好是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自己解决问题,这比老师讲,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字:数学教学 视域融合 教学范式 教学策略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策略,主要以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为共同主体,以师生互动交流为指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且突出强调学生的“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和应用,主要是为了完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课程内容四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水平的目的。因此,“视域融合”教学策略在行动规范及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了。

“视域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其主旨是为了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其必须以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目前整体来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三大核心问题:学生问题,即如何真正走到学生中研究学生,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解决教学中的“目中无人”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即如何正确认知和对待学习内容,认识和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师生交往问题,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更加有效,如何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问题。

一、动力调节策略

实施动力调节策略,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学生与课程内容、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视域融合”完成对课程内容意义的理解和构建。而由于这种“视域融合”自身的动态性和关联性特点,不仅使得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期待视野,还是得学生成为了这种多维而复杂融合关系的“中转站”和“终点站”。而数学教学的主要矛盾,即是教学的动力问题,这正是学生与课程内容所呈现的不同视域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接触,在学生特定的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和接受心境影响下完成的。

学生的期待视野,即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以及个体的生理、心理机制等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学习要求和欣赏”。不同学生的期待视野总是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学习中,也总是依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于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理解。所以,我认为,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特征及作用才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大前提。

谈及学生期待视野,其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素养和学生特定的生理与心理机制。根据童庆炳先生的观点,其主要以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种表现形式出现。而受其形成因素的多元化影响,其往往表现出

差异性、发展性与能动性三方面特征。而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期待视野则在学习中发挥着出了学习本身所具有的定向与学习转向的双重作用。

为了更好地调节教学动力,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对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质予以突出。因为,无论从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还是从其特征与作用来看,学生的期待视野在客观条件下,都对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期待视野又以其个性化优势,对学习发挥着“定向”与“转向”作用。

二、实施意义生成策略,把握课程内容的召唤结构

课程内容的意义与学生与课程内容“视域融合”的角度有着直接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内容在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占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把握课程内容的召唤结构,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在制定纲领是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目标,以其为大纲编织出一张多样化、个性化的开放教学网,依托学生期待视野的差异性,赋予学生更多地构建课程内容意义、教学意义的权利,真正的实现个性化、创造性学习。

三、实施人际交往策略,增进师生的对话交流

人际交往策略的实施,主要为了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在被界定为“教师一学生一编者一课程内容”的对话过程中,对话成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视域融合”即是将学习活动纳入到一个普遍的交往理论中加以考察。也就是说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对话”的概念与“内容分析”式教学中的“独白”相对。这里的师生对话指“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主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的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共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是达成师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实现双方视域的融合。

因此,我们通常从师生对话的不同向度进行考察,将标准定为在师生对话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上,以便于衡量师生对话展开与推进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师生对话,是以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基础,以课堂语言为中介,以和谐的交往与沟通为实践样态,以拓展和提升师生双方的学习视野并达成视域的融合为目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师生对话通常展现出了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包含两大核心要素:师生人格精神上的平等和教学意义上的价值引导,缺失其一便会造成对话教学本质属性的偏离,因此可谓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消除阻力,培植对话意识。

师生对话意识的培植,往往由于阻力出自于教师而使得教师成为了关键所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话能力薄弱和实际操作方法的缺失。数学教师对话意识的培植,不仅对改变教学观念有着直接影响,更是其改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话意识的培植,应当以“平等”与“尊重”为核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将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人”。

2.以学定教,促进多向交流

师生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便成为了师生对话的展开与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某种上讲,实现对话教学的关键便是学习方式转变,若教学方式变,就无法将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自主相对于他主、合作相对于个体、探究相对于接受”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与由教向学的转变。也就是说,由“教”向“学”的策略转移,即以学生的体验、参与、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建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角度分析,数学教学应破除“一问一答一评价”的固有模式,建立“充分自主一有效合作一适度探究”的对话机制,将学生作为机制重心,营造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帮助指导。

3.依标扣本,把握价值导向

将师生对话放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空间内进行。在教学中,学生们由于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常出现认知上的偏离和价值上的偏离。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其予以正确引导。而教学的价值指向往往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话题内容展开对话,;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则主要以课程内容理解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引为主要体现内容。因此,正确把握教学的价值导向和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师生对话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师生对话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结语:范式变革是一种“扬弃”而非“颠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自我监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逻辑思维灵活的学生,而非照本宣科、只会做题的学生。在部分小学中,为了升学率,教师会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将公式和理论一口气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用所谓的一问一答的“启发式”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而非主动地探究、理解数学。

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它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探究性学习和自我监控的教学模式已日益被教师所接受。自主探究性学习注重过程体验,强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最终得到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人们对新鲜的事物都有一种探究的渴望,小学生更是这样,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提出问题,利用小学生这种“白纸”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生活中发生过的点滴小事来解决书本中的知识,这样容易拉近枯燥的书本与天真的儿童之间的距离,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自我监控的培养尤为重要。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交互式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一、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提出问题。这是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提出别出心裁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这种天性如能得到恰当的利用再转化为兴趣,对于学生吸收教师所授内容便会如虎添翼。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的数学问题带入课堂会更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始时侃侃谈到:“这周末我买了一盒巧克力,回家后让我儿子发给我家里的人吃,总共15块巧克力,我家里除了儿子以外总共有5个人,我让他给他们一人发两块,最后剩下的巧克力都归他。你们说,最后他总共收获了多少块巧克力呢?”用这种方式提出的问题一定会吸引到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会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用自己已知的方式找到答案,待学生自主地探究规律后再引出课堂内容,会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安静的课堂其产物永远是模式化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倡导一种交互性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交流和探讨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动态并且统一的系统。这种模式一般表现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交互评价和自我监控得到提升。它可以打破传统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在经过自主探究后将教师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相结合。以往小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生怕出错受到教师的责骂,于是养成了等待教师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习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的这种评价与反思模式,能突破小学生腼腆胆小、不敢探索和猜想的性格,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注重它的养成对于小学数学的奠基作用以及对学生“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三、 教学相长

自主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压缩了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上,它发掘了教师的本质功能,即作为一个联系学生与已知真理的存在而存在。它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先教后学,转化为一种教学并存的模式。《礼记》中有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说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生学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欠,知道了自己的欠缺,才能够反转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彻,然后才能要求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更易发现学生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教师要从本质实际出发,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目前,自主探究性学习还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小学生和教师还未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和认识,它在教学中所占据的分量还不重,所起的作用还不明显,但它的潜能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也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理想。但它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大家付出更多努力,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够携手教育的未来,让我们的理想成为现实。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一、“问题学习”的含义理解

在新课改实施以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理解问题学习的含义可以从数学的教育功能上看,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这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数学问题学习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成为教学的核心要素。所以数学教学要尽一切所能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

1.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没有学习能力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互伴生的关系。二者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以《认识公顷》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并且了解一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密切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我这样设计教学: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物品,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面积,银行卡、数学书、教师的地面、操场的面积。对于前几个,学生能很顺利地估计出他们的面积,但是对于学校的操场面积,学生很不容易才用平方米表示出来。这时候教师及时出示“公顷”一词。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了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接下来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学校占地面积等等,学生明白了大的面积要用大的面积单位。于是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一公顷到底是多大呢?还是以学校的操场为例,学生每天在这里玩耍做操,他们对操场的面积概念更为清楚,所以老师选择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作为诠释公顷一词的背景。学生在心理勾画出操场的大小,心目中对公顷一词也就有了具体的概念。教师进一步提示在操场上选择相距100米的两个点,然后将这两个点延伸100米后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就是1公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了一公顷,了解了1公顷的大小。并且这种大小是建立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和真实,对公顷的感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公顷的概念,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问题学习是要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增强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探究中获得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树立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则小学数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改进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首先是改进课堂导入。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改进导入方式。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的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儿童生活实际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 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火车票、门牌号码、站牌、车牌、篮球比赛的比分……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学过的20 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数了,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中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认识中加深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第三册的数学“平均分”,第一个情景: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块儿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 个桃子。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引导学生说出:把8 个桃子平均分给2 只小猴。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时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有以下这些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4个;先每只小猴2 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只小猴1 个……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 个桃平均分给2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 个。

第二个情景: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呀。(出示12 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 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拿出12 个圆片来代表12朵花,动手试一试。 老师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插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插对吗? 为什么? 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插的吗? 谈话: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插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学生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 不一样的说一说。 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分的过程却可能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的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个瓶里的花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的要求。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理解透,印象深。

三、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对学应用题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一年级下学期出现了应用题,那我在上学期的数学活动课引导他们看图说三句话,用头饰表示,如:学生扮演,先出来3 只小兔,再出来4 只小兔,同学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第一次来了3 只小兔,第二次来了4 只小兔,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也有的说:左边有3 只小兔,右边有4 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扮演小鸡,草地上有10只小鸡在吃虫子, 有6 只吃饱了。 这时学生积极举手, 有的说:草地上有10 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6 只,还剩多少只? 也有的说:草地上有10 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6 只,现在有几只? 这样能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心理水平,开拓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今后学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