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德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什么是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这是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当我们基本明确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也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一、知识点应有效地运用问题呈现出来,并且这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能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比较多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故乡》一文,在引导学生研读文中重要人物杨二嫂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含金量较高,它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当然也要求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发散性。相反,如果“导学案”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或是导设的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较少,甚至没有,就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找出文中对杨二嫂肖像描写的句子。这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导学案”就没有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就是失败的,这样的问题不具有生疑性,也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当然“导学案”的问题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无法达到的地方,而是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二、应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先,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实际应是一种疏导,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路清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即离开老师的教学生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学生不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老师最先“发现问题”,即带有提示性导读的问题,用“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又生成问题走进课堂。老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独木难成林,《新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题目,在题目中能体现出梯度性和探究性,然后由每个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认真思考,再由小组合作交流,检查小组每一成员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导学案”题目回答情况,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互相答疑。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可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合作,讨论出最佳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涵,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协助的能力。当然,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可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剖析文本内容,学生能更全面地准确掌握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的知识点所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优势,在合作中升华了“导学案”的价值。当然,也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成为课堂上活跃气氛的“障眼法”。
四、应注意“自我检测”这一环节的有效使用。
“自我检测”是导学案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本环节主要检查知识的运用情况,对所学内容是一种补偿性提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补充课文讨论中非重点出现的“细枝末节”,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掌握文本,巩固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可结合学生在合作讨论环节中的难点,调整下一堂课中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从而做到针对性地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应注意课后的反思小结。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应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作者善于捌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入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时也应好好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指明学生回答作者的基本情况(可联系《我的叔叔于勒》)。
二、指导阅读“自读提示”,掌握课文的重点
三、学生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疑难字词正音正字。
魁梧简陋魅力义愤填膺
2.解释下列词语。
魁梧简陋魅力局促义愤填膺空前绝后
四、学生垃朗读课文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其中写谁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谁?明确: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写左拉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都德。2.作者写人物的语言,有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明确: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作者在进行行动描写的时候,谁写得详,谁写得略?
明确:福楼拜、左拉的行动描写较详,都德的行动描写则一笔带过。
福楼拜是最活跃的中心人物,着墨较多。左拉的坐姿较为特殊,因此也有较多笔墨的描写。
4.以写左拉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讨论明确:写左拉,抓住他体质较差,不善言谈的特点。如“他爬了六层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
描写左拉的肖像时,随处议论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朴实但很固执”,“聪慧和坚强”,“坚毅”,“十分滑稽和戏谑”。
6.指名学生概括:作者是如何写屠格涅夫的?
六、小结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告诉我们,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特点,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弄清学案导学的含义就首先体会“导”字的意义,新华字典上解释由①带领,引导②,教育,启发③传送等三种含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传送的式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直接“授之以鱼”的教学。而学案二字是区别以教案的提法,学案在设计之初就是秉持这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目标。学案的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特点,以及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而编写,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案的编写。
二、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老师要发挥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基本原则不能偏离,否则容易出现面面俱到,而面面皆生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设定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选择方法,完成学习任务。[1]
把握这一原则性后,要重点关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模式的载体学案的设计,教师以学案为指向,学生用学案展开学习。所以,学案的设计必须精心,经过反复论证后才能应用。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学习进度深度,适时的引导学生,达到高效的学习。[2]
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教学做出调整,同时监督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和巩固。例如学习《行路难》其一这首古诗,学案中主要将古诗的知识点划分为基础知识,问答题,简答题等形式。基础知识需要学生了解作者及其生平事迹,重要的作品,古诗的创作背景,背诵古诗等。此外,如果有要学生对古诗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尝试对古诗进行鉴赏,可以有以下几个问题。⑴这首古诗的诗眼是哪个词?(2)哪几句诗写出行路难的程度?这样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其次,是问答题的考察,主要是通过简答题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例如:(1)面对行路上的难,作者是怎样面对的?用自己的话概括。(2)《行路难》中的“路”是指我们平时走的路吗,如果不是,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最后是简答题,问答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1)作者通过《行路难》这首古诗主要想表达什么?(2)《行路难》这首古诗和我们以前学的李白的其他古诗有什么异同点,试举例说明?(3)《行路难》中的难指的是什么难,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通过学案的导学,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住学习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而不至于面面俱到,面面俱差。使教学目标更清晰,学生主体性更加突出,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既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又是各个学科学习必须使用的“梯子”。所以在基础教学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地位不言而喻,不申自明。可以适当在学案上加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成分,比如在学习《论语》选段的时候,导学案中就可以加入春秋战国相关历史探究,比如可以设问(1)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文明的情况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官制度的了解?这两个问题一是民生,一是政治,通过学生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更能深刻的理解孔子思想学说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再者,为了更深的探索,可以增加类似,儒家学说在各个朝代的发现与具体应用的交流会甚至可以是小型辩论会。在老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明白思想主张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更能培养学生一中方法论的意识,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师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要求更高。要想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以往那种“金山读霸”的授课模式不再适用,教师要博采众长,成为一个全面的教学引导者。根据每次上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得涉猎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学案的导学目的发挥到最佳效果。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矛盾的成熟期,这不仅体现在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上,也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自主学习过程出现的情况问题就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此便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教??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2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的学生发散思维
【关键词】学案导学;合作能力;展示展讲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深入开展已经近两年时间,通过我们的努力摸索和学习,其使用已经普及,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有了一个较深的了解和认识。的确,使用导学案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许多不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提高,课堂上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同时教师的课堂工作量减轻了不少,教师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感受着导学案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反思导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合理使用导学案,才能使导学案发挥最大的效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学效果上,使用导学案后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
自从使用了导学案后,八年级学生的成绩明显比去年学生有大幅度提高,平均分增幅达到了10分之多,各个评价指标都不同程度有所提高,七年级学生的成绩也有较好的表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在课堂上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着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上课、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学生厌学、逃课、逃学等现象。每次考试试卷上的考题教师讲过了,学生始终觉得陌生。而使用学案教学的语文课堂,采用问题导学,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学生有针对性学习和记忆,特别是通过问题串的呈现,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所以自从语文课堂上使用了导学案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而成绩提高很快。我校的“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是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它是建立在平时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问题的教学手段,这种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加以强化,对考点进行明晰化,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就会重视学习,成绩也会提高,成绩一提高,学习兴趣就更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运用导学案的六步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扩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课后的作业又占用了学生不多的课后时间,造成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不牢固,甚至没有记忆的局面,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利用导学案教学,适当的增加了学习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导学案中设计使用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生活实例,学生的知识面大幅度扩大,学生也乐于学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对题目的见多识广,知识传授和巩固练习都在语文课堂上解决了,不留作业在课外,这样就让学生在课堂内将问题解决,再难的题目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思考。导学案的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就增加了印象,这就大幅度加强了学生的知识的记忆。在导学案中,我们常要设计拓展延伸这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外链接,通过链接与作业相关的作品、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学相关的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要设计的问题是选择最近几年的热点和考点问题,环节设计为直击中考,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用课本的知识去解决课外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增高了,比如在《沁园春・雪》这节课的导学案中,直击中考可以设计的诗歌《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星星变奏曲》这节课的导学案中,直击中考环节设计的是刘益善的《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的相关问题,利用导学案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导学案中的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不仅仅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增加了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运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发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导学案中此环节的编写实施,主要是围绕关键问题进行设计的。比如在《星星变奏曲》的合作交流环节上,问题可以设计为:①“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②比较课文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点,简述这两节诗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的?学生先自己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同桌二人合作交流,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是小组四人合作交流,其他人倾听,最后讨论,形成自己的意见。学生在组长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交流研讨,这样的理解比较多义性的课文,就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去擦亮学生的思维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在本环节问题设计时充分挖掘能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的话题,让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互补、相互提高,因为小组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互换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形成更全面、更有深度的认识。
四、导学案的六步教学模式下,学生展示和学生展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案导学模式在我校的实施,使语文课堂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展示展讲,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积累的能力,课堂展示展讲也调节了课堂气氛,沟通了师生心灵,通过学案来导学的语文课堂,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胆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展讲,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展讲,老师的补充,特别将教学考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探讨,以保证能顺利解决学习难点,进一步达到了六步教学模式的高效化。
五、使用学案导学语文课堂的一些困惑
(1)问题设计的优化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有效问题而逐步展开,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怎样设计更加切合六步教学模式的导学案,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的具体性、针对性、连贯性的方针怎样才能落到实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怎样达到高效。
(2)分层教学如何落实,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因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怎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兼顾,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的目标,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只有以问题推动才能使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学生更好提高,利用导学案的六步教学模式教学,仍在实践与探索阶段,但课堂的教与学的效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抓实以学案导学的六步教学模式,一定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小燕.初中语文导学案运用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论坛,2013(6).
[2]李泓. 巧借导学案,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2014(10).
随着英语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提高广大中学生的听力水平,已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提高听力水平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帮助农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听力水平,是值得每一位农村英语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农村中学生的听力水平与教学现状:笔者在每一次考试后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最害怕、最讨厌的就是听力部分,失分最多的也是听力部分。毕业后很多成绩优秀的农村初中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的全英文教学,高中教师的全英教学让他们如坠雾中,严重影响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最后都自暴自弃,对自己多年的努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听力教学是相当薄弱的。
二、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原因
1.学生对学好听力的意识淡薄
农村中学的学生多半是留守儿童,学习不认真的多。他们有的连母语都不愿意学,更别提要把英语学好,尤其是听力知识。
2.母语的干扰
初中学生,尤其是在小学从未学过英语的初中学生,由于词汇量小,平时听英语的机会少,在听英语短文和较长的对话时比较困难。有些教师在进行短文或对话的听力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完成听力练习题,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母语。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常受母语干扰,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影响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3.教学硬件及软件缺乏
农村中学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差,不少学校发到教师手中的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有的地方还是几个教师共用一台录音机,影响听力教学,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不足。而软件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方面的机会极少,长期下来,使得教师素质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和英语教学新要求,有些英语教师课堂上只注重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另外,农村英语教学缺少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是一方面原因,多数学校甚至从未举办过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之类的活动。
4.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在听力课中,许多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在听材料—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中渡过的。久而久之,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情绪。
5.缺乏听的技巧,学生自发的训练少
训练听力仅利用课堂中的精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泛听;城市的中学生有时可以听听英语广播,上网听听英语,或者在家看看英语VCD,而这样的条件许多农村的中学生暂时还达不到。这一隐蔽的因素无形之中成为影响农村中学生听力成绩提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教师方面
在农村中学,学生听力基础差,教材的难度无形之中就大了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听力材料听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再不行,干脆就写上答案再听;实在不行,听力课就不上了,把时间用来讲语法或课文。从短期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上看是高了,而长此下去,听力上落下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三、解决方案
1.保证课时和训练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学校应保证足够的课时和训练量,确保每周有l~2节课的听力教学和训练,这样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也有相当的机会进行摸索和训练。当然,平时大量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上课、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时候听一听就够了。
2.听力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听力训练应贯穿于日常的每一堂英语课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授课,加强听说教学的力度,彻底改变纯用汉语的翻译式教学方法。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表达思想、展开讨论、传递信息、回答问题,从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加大录音磁带的使用量,采用预听、跟读等形式,将听力训练渗透于每堂课。
3.注意解决学生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解决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语音辨别问题(诸如音节、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还是语言知识问题(词意、语法、句意等);是技巧问题(记录、捕捉关键词等),还是心理问题(紧张、焦虑、恐慌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直接影响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听力训练教学中注意加以解决。
4.开展英语课外活动,重视实践练习
为了给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开展英语角活动,组建英语课外小组和英语演播室,开展唱英语歌曲、讲故事、朗读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英语。
5.抓住主要信息,科学预测,提高准确度
听力测试中出现得最多的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题干中了解到交流者的身份、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的环境等,从而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出现频率较高、意思或性质相似的一些关键词,要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
以上所谈到的仅仅是笔者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需要每一位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