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钻石模型,结合电影产业本身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性,提出从融合的角度,借助新媒体发展的契机,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电影业;钻石模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01-02
1 选择波特钻石模型的原因
电影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文化创意具有相同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更适用于此。
(1)电影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行业,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等高等要素的培育。没有长期的专业培养和教育,是不可能从事电影行业的创造性的工作的。电影行业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的行业,而这正是迈克尔・波特理论的核心,波特认为创新是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2)迈克尔・波特强调企业组织与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的竞争欲望与创新冲动对竞争优势的作用。电影行业恰恰就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的行业,没有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就没有创意和文化。
2 电影产业钻石模型分析
2.1 生产要素
(1)融资结构不够完善造成资金要素缺乏。当前中国电影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股本融资为主,融资额度有限。同时,中国电影融资的担保体系相对不完善,小额投资、私募资金和间接的融资所融合的资金很难得到回馈和保障。
(2)银幕数量增长迅速。数字银幕、3D银幕、IMAX银幕都是整个电影产业技术革新的具体表现。中国数字银幕迅速增长,2012年总量达到13118块,位居世界第二。
(3)专业电影管理人员缺乏。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影片本身的竞争,更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目前电影业管理人员在专业性不强,在国内市场过度营销,不正当竞争,在国际市场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模式,不擅长电影的国际营销流程,又不能清楚分析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4)新生代导演数量缺乏。目前国内少数创作者对影片商业性的理解仍然片面,以血腥、暴力、恶搞和低俗为噱头,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未能杜绝。在国际上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为数不多,青年电影创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
2.2 需求要素
纵观中国的国内电影市场,自身需求基数较小,但增长迅速,趋势向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还在持续增加,这表明中国的电影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功夫片”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但类型过分单一,热潮之后难免显得后继乏力。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预期、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解码失真,使中国的电影影片在国际竞争中产生较大的文化折扣问题,导致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有限。
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
(1)衍生品行业。
电影产品制作周期较长、影片前制、拍摄和后制中的复杂性、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持。但相关及支持产业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薄弱部分。2013年全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276.8亿元,其中票房收入217.7亿元,非票房收入45亿元,非票房收入占比仅1/8,与美国非票房收入占比2/3相比,仍然处于小规模发展期。
(2)产业园区建设。
目前中国主要的十大影视基地,如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等。这些影视基地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已知的十大影视基地外,目前中国已经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有110余家,除此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和计划建设的项目。而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总投资约500亿元。
但在国产影视剧的粗制滥造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先前建设完毕的不少影视处于亏损状态下,中国的“好莱坞”、“华莱坞”真正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的并不多。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电影产业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众多“影视产业园”如何能够真正挑起中国“好莱坞”的重担,尚需时日。
2.4 企业战略及同行业竞争
(1)企业战略方面。
电影制作企业通常存在大片扎堆儿恶战、影片主题单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演员人才稀缺,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不成熟表现。另外,国产电影存在对中国的文化品质和特色不重视,盲目地模仿好莱坞的高科技和娱乐性,而丧失本国文化特色和底蕴,丧失真正的竞争优势。
电影相关企业战略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化的市场营销观念及方法,没有把电影产品看成一种商业产品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无法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是电影相关企业在营销的观念上的重要缺陷。
(2)同行业竞争方面。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方面有一定程度垄断因素存在,但具有全国性垄断势力的大院线还没有形成。在电影发行领域,内地发行公司约300家,民营企业占90%,外资目前仍不被允许参与电影发行环节。如表1所示,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等排名前10位的公司占据了发行市场80%以上的份额。
表1 2011-2012年发行主体市场份额占比
中影华夏华谊光线博纳美亚华乐视安乐星美其他
201138.624.32.04.28.11.60.10.21.119.8
201242.025.69.36.33.32.51.51.21.07.3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在电影放映领域,万达影院、中影星美、上海联合等10家院线排名前十位,且近三年排名基本无变化。目前中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
这几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内陆的整个电影市场,其他的电影公司都是一种小而散的模式存在,跟上述几个大的电影经济公司相比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垄断的存在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政府扶持
纵观任何一个电影事业发展良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其政府的支持无一例外的成为产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为支持国产电影的海外拓展,2004年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后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同时,近几年广电局以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频繁推出政策,给发行、放映方以补贴,如《关于返还放映国产影片上交电影专项资金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进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等。
但是应该注意到,由于中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仍不健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目前补贴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电影主管机构对电影行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导向、价值观导向层面,而对电影业作为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产业以及其出口的重要潜力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2)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如中国的《让子弹飞》在国内上映3天就出现高清盗版,海外也已出现盗版,这样就很难有下游市场开发。国外有惩罚性赔偿,但是中国没有,只有损失赔偿,令人望而却步。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2.6 机会
(1)数字化是近年来引领电影变革的核心技术。当前,全球的很多影院都拥有2K、4K、IMAX、3D、IMAX3D等5种数字放映技术。这些新科技的引入改变了电影产业原有的结构,体现在电影产业制片、发行和放映等环节上。制片环节来说,数字化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创新生成提供了更多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发行环节上,原有的发行渠道被拓宽,有限电视网络、宽带网络以及卫星传输成为了新的放映渠道。
(2)视听新媒体,以及随之涌现出的视频网站成为电影业重要窗口和延伸。目前土豆网、酷6网、搜狐视频、爱奇艺、豆瓣电影、10多家电影网站,已成为电影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传播平台。
(3)合拍片数量增加,为国际市场进入提供契机。近年来,西方一些电影发达国家的合拍片比例都很高,如英国达60%以上,意大利达40%以上,法国也逼近40%。全球化背景下,合拍是大势所趋。合拍电影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创造机会。中国2009年至今,每年立项报批的合拍片数量在60部左右;2009年至今,中国的合拍片数量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10%的数量增长比例,2011年甚至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0%。
(4)海外并购。中国电影企业也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2010年橙天嘉禾娱乐集团宣布以1.94亿港元(2500万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公司3.3%的股份,成为首个入股好莱坞影业的中国公司。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交易额26亿美金,之后还将投入5亿美元运营资金。万达收购AMC公司后,将同时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
3 对策
针对提高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政府、行业协会层面,中间层渠道,核心层为电影产品层面。
3.1 政府、行业协会层面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参与GATS、RBFS等国际服务贸易谈判,为中国电影业发展争取主动,尽量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宏观环境。
(1)对前端制作方面:进一步强化信息透明度,及时披露审片标准,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曲解,以避免制作核审过程中影片的自我现象。多鼓励创新,鼓励电影作品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电影类型,协助、支持青年电影制作人的成长,并将相关补贴用于此。
(2)对后端发行和放映环节:对于这些盈利性环节,让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在这一环节的角色是监督管理者,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遏制票价乱象。不断
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深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从传统版权保护扩大到了在线内容盗版问题。
3.2 渠道层面
在传统渠道构建方面,通过海外并购和合拍电影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传统受众范围和传统渠道规模。利用借船出海办法,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帮助电影产业提高渠道竞争力。
在新渠道构建方面,抓住新媒体的发展机遇和三网融合的契机,凭借电影产业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借助各种方式进行产业链横、纵向并购以及跨行业合作,如电影频道走出去、并购海外在线视频公司等,从而达到宣传中国文,减少文化折扣问题的目的。
3.3 电影产品层面
针对目前电影产品自身竞争力不足影响海外推广的问题,需要通过人才战略来解决。
(1)培养现有青年导演、编剧。进一步实施青年导演、编剧等扶持项目,给青年电影人才成长机会,支持新锐导演、新演员面孔参评国际奖项,提高国际辨识度和国际知名度。
(2)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国内电影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对电影行业的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很少涉及,也是导致相关专业人才难求的原因之一。
(3)吸引复合型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电影产业领域,重点坚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4)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注重海外创意、研发、管理、经营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Akbar Marvasti and E.Ray Canterbery,culture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J].Economic Inquiry,2005,43(1):39-54.
[2]Marshall Reinsdorf and Matthew Slaughter,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Intangibl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3]张庆威,吴国蔚.中国去工业化问题研究与展望[J].国际贸易论坛,2012,(3):62-66.
在这里有必要对泰国电影的过去进行简要的梳理,从而了解泰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脉络上的历史沿革。在泰国电影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初期,作为权力中心的皇室扮演着创始者、制片者、经营者和电影检查者等多重身份角色。泰国历史上第一部自制影片就始于1910年泰国王子摄制的关于泰王拉玛五世皇家庆典活动的纪录片。在20世纪初期,摄制电影只是泰国皇室和上层社会的一项兴趣爱好,影片内容也仅是一些面向皇室服务的纪录影像。但从1905年日本商人在曼谷设立泰国第一家电影院开始,泰国电影开始逐渐向商业化发展。一些外国商人初步建立起电影发行放映的网络,引导泰国民众将消费外来影片当作新的娱乐方式。面对外资影院的日趋增多和充斥于影院的外来电影,作为统治者的泰国国王拉玛六世呼吁泰国应该有自己的电影业。受此号召,一些皇室贵族开始参与投资建立电影公司和组织,如Siam Niramai电影公司,以及泰王拉玛六世亲自创设的“联合影院公司”和“泰国电影协会”等,这些有着“皇家国营”性质的电影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垄断了当时的电影市场,形成了最初的泰国电影产业。1932年泰国由完全的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王权统治结束后,皇室在泰国电影业中主导者的角色由政府和日渐兴起的民营企业所接替,先前泰王下属的影业公司和电影组织宣告解散或转为政府机构。
随着垄断的打破,20世纪30年代,大量涌现的民营电影企业逐渐上升为泰国电影业的主导力量。1927年,几位离职的政府官员组建了“泰国电影制片公司”,这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电影公司。同年,另一家民营电影企业克伦赛(Krungthep)电影公司摄制的泰国第一部国产剧情片《重复运气》(Chok Sorng Chan)上映。二战的爆发终止了刚起步的泰国电影工业进程,许多电影公司倒闭,同时由于财力和原料的匮乏,使得16mm彩色影片成为主流。战后,因为低廉的16mm制作费,吸引了许多普通商人得以进入电影业投资,本土电影企业经营者的身份逐渐从以前皇室成员、政府官员组成的权势阶层向普通社会商人阶层转变,类型大都是成本低廉的动作片和受到印度片影响的爱情浪漫歌舞片。
20世纪70年代,随着泰国社会工业化的步伐,民营电影企业开始出现电影产业垂直一体化趋势。这一时期被誉为泰国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以35mm胶片拍摄的国产影片逐渐复出,看电影已成为泰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973年,曼谷约有150座电影院,外省区约有700座电影院,还有无数的流动露天电影院遍布全国。电影放映业的繁荣让从事电影放映发行的公司赢得了大量利润,而面对好莱坞影片票房的挤压,本土电影制作公司要依附于发行放映商才能生存。一方面在诸如明星选用、题材类型等制作环节和决策上,制作方除非迎合大院线公司的要求,否则很难有能力独立销售放映自己的影片,另一方面这些大院线公司为支撑他们的影院放映,开始大量投资本土电影的制作,成为制片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通过不断的资本兼并以及在制片、发行、放映上的垂直整合,70年代末,泰国最终形成了四个大型电影企业:Pyramid Entertainment, Saha Mongkol Film, Five Star Production,和Go Brothers. 这四家企业都是先由发行、放映泰片和外国电影起家,然后通过投资兼并逐渐延伸到电影制片业。80年代以后,这4大电影企业基本上主导了整个泰国电影市场[1]。
进入80年代后,泰国社会正迅速向现代化转型,但是泰国电影仍然沿袭旧有模式,沉浸在低成本的动作片和爱情剧浪潮中,尽管年产量数目惊人,但技术及影片品质上却不见提升,“一些有志改革现状的电影创作者,也有创作上的新想法,却敌不过投资者保守老旧的电影理念”[2]。好莱坞和香港等影片此时无惧于高税阻碍又重返市场,受到了城市里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年轻知识分子的追捧,缺乏创新的泰国电影逐渐失去原来的票房和观众。这一时期,曼谷市内的首轮影院开始只放映好莱坞和香港出品的电影,本土电影的生产只针对大城市外的乡村地区,题材仅局限于爱情、喜剧、侦探和探险等有限范畴。
此外,这一时期电视媒体和家庭录影带的兴起使得大量观众兴趣转移,原先红火的电影院生意日渐萧条。利润的减少让原先支撑泰国制片业的大院线公司不再愿意投资拍摄本土电影。到90年代能稳定生产的本土电影公司所剩无几,仅有的如Five Star Production五星电影公司年产约20部影片,在自己拥有的10家电影院上映,其他的小电影公司只能维持年产两部电影,大部分还必须通过贷款才能顺利拍片。而一些自由独立制片人和导演则尝试争取外国投资,但相当不容易。泰国电影工业在1997年经济危机中跌入谷底,损失惨重。许多电影因为失去了资金支持被迫中途停拍,策划中的摄制计划纷纷搁浅,1997年以后,每年电影的平均产量锐减到10部影片,票房收入的市场份额仅5%,而好莱坞影片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这种濒临谷底的产业停滞,也为日后泰国电影的再生留下了契机。泰国电影在低产量的情况下,逐步转向注重质 量、提高竞争力。一批新生代导演抛开传统的肥皂剧,挖掘现实主义题材、艺术创新和强化泰国本土文化的特点,随着几部制作精良、高票房收入的作品出现,宣告了泰国电影在新世纪到来后以一种新的姿态成为主流。
作为新泰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朗斯尼美毕达(Nonzee Nimibutr),1997年拍摄了处女作《喋血青春》,以现代手法展现了泰国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片中富有泰国本土风情的喜剧元素和独特影像风格,为这位初出茅庐的导演赢得了国际声誉,并在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其后,朗斯尼美毕达于1999年拍摄的影片《鬼妻》吹响了泰国电影业复兴的号角,它以2800万港币创造了当时的泰国票房新纪录。同时,赢得了当年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效三项大奖。随着《鬼妻》的成功,2000年的《人妖打排球》票房又取得成功,而且在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影院上映后得到了很大的商业收益和好评。同年,来自香港的彭氏兄弟执导的《曼谷危机》,由于对动作片和黑帮片的创新,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最佳影片和西雅图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01年是泰国电影全面崛起的起点,由查特里亲王(Chatrichalerm Yukol)执导的《苏丽尤泰》,投资高达4亿泰铢,票房收入更是创了泰国本土票房之最——7亿泰铢(约2千万美元),是当年《泰坦尼克号》在当地票房的四倍。影片描写的是在十六世纪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苏丽尤泰王后。该片不仅刷新了泰国票房新记录,还使原本计划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被迫推迟。票房的成功也使得更多的投资商愿意投资电影,整个电影产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从2001年起,泰国电影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泰国有13部本土影片,2002年达到22部,2003年突破了40部,此后基本每年稳定维持在50部左右。泰国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5.8%,逐步跃进到2007年的47%,即17亿泰铢(约5千万美元),整个电影市场总收入也上升为36亿泰铢(约1亿美元),见下表①。
近几年泰片的发展逐渐由数量上的增长转而到质量上的提高,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泰片打败了好莱坞大片赢得票房大卖,像2008年本土的《拳霸2》以超过一亿泰铢的票房打败了来自好莱坞的《木乃伊3》。电影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后,影片的艺术水准也开始与商业化有效地结合起来,风格日趋多元,拍摄了不少雅俗共赏的佳作。2002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湄公河满月奇迹》(导演哲拿·马力辜),独得了泰国本国电影最佳成就“金娃娃”奖的12项大奖,影片中的哲学主题、优美的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普通泰国人生活的忠实展现也成了吸引西方观众的卖点。2003年《小情人》这部制作成本极低的影片在普通的故事和镜头中展现着童年生活的快乐和遗憾,本土票房超过2亿泰铢(500万美元)。在成熟的电影工业带动下,一大批艺术电影、作者电影也崭露头角。2001年,彭力·让达那育拍摄的《真情收音机》(港译《走佬唱情歌》)不仅获得了2002年西雅图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奖和2002维也纳电影节最佳影片,而且获邀在戛纳电影节导演之夜举行展映。2002年,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奖的实验电影《极乐森林》,讲述了一个泰国女工和一个缅甸非法劳工之间的爱情,其拍摄手法融合了Dogema95的移动和现实主义手法的冷静,深得评论界的好评,2004年的《热带疾病》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6年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入围63届威尼斯电影节,2010年,阿彼察邦凭借《能找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
当代泰国电影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有各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在起推动作用。笔者从其产业机制、市场环境以及电影类型特点等方面,梳理出当代泰国电影崛起的模式特点和成功经验分述如下:
1.学习借鉴,开放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泰国电影积极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影技术,尤其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经验。八九十年代泰国电影产业的不景气,促成了许多有志于电影的青年选择到西方电影高等学府学习电影制作。事实上正是这些海归派几年后的回潮,成为了泰国电影复兴的主要人才推动力,从《热带疾病》的阿彼察邦·韦拉斯(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制作硕士),到《真情收音机》的彭力·让达那育(纽约Pratt学院主修艺术),从《苏丽尤泰》的查特里亲王(美国加州大学主修电影),到《湄公河满月奇迹》的监制Pantham Thongsang(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电影)。
“想抵御好莱坞,自己必须首先学习好莱坞”,这一观点在这群海外留学归来的文化精英身上得到映证。他们从西方电影所吸取的艺术创作经验,或多或少也影响到自己的电影创作,比如彭力·让达那育就承认自己被国外很多电影的导演的风格所吸引,“在我的脑海里起码有二十年我所喜爱的导演的证明,所以在我电影中就不自觉发挥出来”[3]。他们带来西方的视听语言和叙事风格,将好莱坞的影像技巧娴熟地运用在影片之中,并且利用本土化的元素进行创新,这些对早已接受好莱坞模式的泰国观众来说是乐于见到的,为长期一成不变的泰国影坛补充了一股强劲而又新鲜的血液。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好莱坞的形式风格能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泰国本土影片,使泰国电影更具备国际化色彩,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实现跨国度跨文化的影像传播。如执导《苏丽尤泰》的查特里亲王就采用一个国际化摄制班底。两位摄影师来自瑞士,特技化妆和造型师来自美国,作曲和音乐制作来自英国,乐队合唱队在匈牙利录制,声音合成在好莱坞。该片的重新剪辑版,是由美国大导演科波拉完成的,并于2003年在全美公映。在对海外发行和宣传上,许多泰国电影则采取依靠海外片商统筹管理的方式,例如在香港造成轰动的《拳霸》就是一例,该片是由国际市场经验丰富的中国香港公司负责海外发行的。在内容上,如2000年获得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并第一次代表泰国正式参展戛纳的泰国影片《黑虎的眼泪》(导演韦西·沙赞那庭)。该片采用了美国西部片和波普色彩的后现代艺术手法。骏马,左轮手枪,牛仔打扮,一对一决斗,这些典型的美国西部片元素展现在高饱和度的色彩布景之中,而穷孩子和富小姐的凄美爱情又很富于东方的 审美,影片的配乐也都是精选四十年前泰国的一些经典音乐。它成功地实现了东西方的交融。不仅在国内票房叫好,还被美国米拉麦克斯公司买走了国际发行权,成功打入了海外市场。该导演另外一部电影《大狗民》以大胆夸张的镜头调度和色彩构图,被誉为泰国版的《天使爱美丽》。
泰国政府从原来害怕好莱坞大举入侵击垮本土电影,而对进口片进行限制②,到后来努力结合外国摄制力量协助提高泰片水平,这种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是顺应全球化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针对之前面临的困境,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数条促进电影发展的优惠政策,自2000年以来,就给予电影产业税率优惠。同时从民族电影发展较好的法国和韩国等国的电影发展中借鉴经验,利用本国优良的地理优势吸引海外资金和制片技术的投入。终年四季常青的热带雨林加上6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使泰国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最佳外景地。这里拍摄费用仅为在西方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而且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泰国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电影制作人力资源,因此吸引了大批欧美、印度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电影来泰国取景制作。在政府的大力推销下,好莱坞的《神奇四侠2》、《古墓丽影2》、《海滩》、《亚历山大大帝》等影片都在此拍摄完成。泰国政府认识到与国外摄制组合作不仅有益于本国电影产业,还会带来周边产业的经济利益,比如新西兰电影工业的“魔戒”效应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2002年泰国政府成立了新的国家旅游事业部,宣布努力促进泰国成为国外摄制组的外景地是今后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为吸引外国资金在泰国取景制作电影,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消除各种障碍,比如简化外国设置人员赴泰签证手续,向外国演员征收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从原先的37%大幅降到10%。2007年政府整合原先各部门的行政职能,对来泰国拍摄的外国摄制组设立了一站式的服务中心“泰国电影事务处(Thailand Film Office)”,摄制许可证审批日程由原来的15天简化为3天。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政策的积极配合,现在的泰国已经成为国医影坛重要的电影外景基地之一。外国制片商在泰国拍摄电影、广告、纪录片和电视剧集都在快速增长③。2000年,共有382部外国影视作品到泰国取景拍摄,预算花费为5.53亿泰铢(约1400万美元),到了2005年这个数量激增到492部,为泰国带来了11.38亿泰铢的收入,2008年则达到20.23亿泰铢。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泰国国内政治形势动荡,收入锐减了一半多,为挽回之前的影响,2010年国家旅游事业部到海外大力推广泰国成为区域拍片中心,目标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韩国、日本、中国香港、西班牙、美国和法国。2011年泰国政府宣布电影公司若使用泰国国有地段拍片,将免收费用;如第二次到泰国拍片,则免收加值税;国内外电影制作公司都能享有这些优惠。
目前泰国政府在对外电影合作中正积极从外景地的角色中转型,积极发展影视制作产业链一体化,力争促成泰国成为亚洲新的电影工业制作中心。通过降低进口摄制和后期设备的关税等措施,政府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到泰国的电影制作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多个大型影视制作基地陆续建成。在这种合作策略的影响下,泰国电影业的各类硬件设备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增强,尤其是泰国电影人在与外国摄制团队的协作中吸取了许多新科技的制作技巧和创作观念,有助于大大提升国内电影工业的水准。以近年来泰国本土动画电影工业的发展为例,原先由于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泰国自1979年后就没有再出产过动画故事片,新世纪后随着本土电影制作实力的成长,政府计划将泰国发展成为亚洲动画多媒体制作高地,并将重点放在本土动画电影人才的培养上。2004年,泰国信息技术部设立1千万泰铢的基金用于选送本国动画人才出国交流培训计划,同时积极和好莱坞等国外知名动画电影公司接洽,准备1亿泰铢作为投入资金开展合作项目,条件之一就是外方必须接受200个—300个泰国动画师参与制作过程。其他的政府举措还包括举办动画展会整合动画人才网络,投资设立国家动画设备中心让本土公司得以低廉的租金使用高端制作设备等等。2006年泰国第一部本土制作的3D动画长片《大象将军》(Khan Kluay)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政策环境下诞生的成果,其导演就曾参与迪斯尼公司动画电影的制作项目,精良的制作水平配合一个关于战象的泰国民间故事,使这部动画电影成为年度票房冠军。2010年政府投入2亿泰铢成立“电影基金”,专项支持本土电影的制作,这些扶植措施更进一步刺激了本土电影工业的成长。
2.成熟的商业化运作
泰国国内成熟的商业市场意识,对泰国电影产业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基础。上世纪90年代,虽然泰国电影市场严重不景气,但是美国和中国香港影片在泰国的卖座却促进了当地电影放映市场的繁荣。为了配合大片的视听标准,泰国和外国的投资者在首都曼谷及泰国各主要城镇纷纷修建了大量先进的多厅影院,如今EGV Major Cineplex和SF Cinema City这3条主要的电影院线在泰国国内拥有400多个屏幕,大量观众又重新从电视机前回到影院。电影市场又有商机后,原先从事传媒的一些大公司如Grammy、RS Promotion开始涉足电影制片业,2004年Grammy与两家公司合作成立GTH,瞄准电影消费主力的中产阶级和年轻人市场,先后成功推出了票房大卖的《小情人》、《鬼影》等青春片和恐怖片。
这种严格而残酷的商业化环境,其实为本土主流电影提供了一个明确以市场为目标的良好氛围,其中富有市场敏感度和商业手段的泰国电视广告人,是一支推动泰国新兴电影大众化娱乐化的生力军。
早年泰国影坛长期的不景气以及经济危机的冲击,让很多泰国电影公司倒闭,大量找不到工作的电影人被迫转向电视媒体、广告业,而多年广告从业的经验,给了这些电影人成熟的市场意识和包装技巧,如导演哲拿,马力辜(Jira Maligo)所说:“过去我从事广告创作时,擅长将物件再造或再包装,以营造更高层次的美感,这方面的经验令我在建构一个电影画面时更得心应手。”所以当电影投资制作环境逐渐好转后,这些商业而时尚的新生代成为了泰国商业大众电影的主创力量。借鉴电影商品第一性的观念,学习制造视觉奇观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他们正在将泰国电影进行娱乐化大众 化的改造。
在拍摄《奇趣酒吧卡拉OK》之前,彭力·让达那育一直从事电视广告导演的工作,彭顺、彭发兄弟在泰国拍摄广告影片备受好评之后,才首度执导了电影《曼谷危机》,《鬼妻》的朗斯尼美毕达也是出身广告和MTV导演。这些广告界精英制作的大众电影,有着敏锐的市场定位意识,非常明确观众想要看什么。对各种商业元素的灵活运用,是那些广告人的强项。在看够了好莱坞大片里的电脑特技以后,《拳霸》这部泰国动作片之所以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全因此片是一部没有用特技、钢丝,甚至无论主角配角,都没有使用替身的反特技功夫片。男主角托尼·贾帐篷上凌空弹跳、一字马横越车底、飞身跨过滚烫的油锅、纵身穿越窄身铁线圈等高难度动作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功夫。这个卖点被精于市场策划的泰国广告人精准定位,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炮走红。类似的泰国商业片尽管剧情创作上还很薄弱,有着简单正恶二元对立的情节,角色单面脸谱化等弱点,但是如同广告的诉求隐藏在广告形象符号之中,泰国商业片常用精巧的形式来拯救内容,利落的动作设计与精美悦目的摄影画面,剪接、编排上的细致以及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结合,视觉享受上的别具一格以及类型片的创新,这一切对于从属大众消费文化的商业电影来说,已经达到了受众对它的要求了。
近年来青春爱情类型的泰国电影大受欢迎,《暹罗之恋》、《小情人》、《大狗民》、《爱久弥新》、《下一站,说爱你》、《初恋那点事》等这类影片,内容以青年男女之间懵懂青涩的爱情或纯真的友情为主,唯美叙事风格力求用简单和平常的方式来展现各类情感中最为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所以又称为“纯爱片”。伴随着泰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泰国的青春偶像在世界范围内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泰风”。《初恋这件小事》在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电影票早早售罄,主演Mario到沪后受到中国粉丝的热烈追捧,这位从《暹罗之恋》就一炮走红的明星已被贴上了泰国第一青春偶像的标签。目前泰国的商业造星机制已经非常成熟,片商利用明星偶像积极营销,使得影片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反响。那些成功的青春片,除去制片方精确定位年轻人受众需求、影片本身的精良制作等原因外,电影中的偶像明星营销对于影片的商业化包装和运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类型片的本土化叙事
当代泰国电影崛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运用现代电影技巧的基础上突出民族特色,挖掘应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熟练地将一个个泰国故事包装在新潮的影像躯壳之内,最终制作成符合商业标准的颇具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产品。
在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资源始终是各国家所独有的文化资本,对其充分有效的运用,对于国内观众有着其他海外影片无法具有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而对于外国观众,正好满足其在全球同质化的情形下对多元文化的渴望与好奇。泰国电影正是通过重建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以小搏大,发展壮大自我,从而与好莱坞影视作品相抗衡。正如泰国影视娱乐产业协会主席、资深电影人巴莫所说:在创作上不能照搬西方电影的情节和模式,而要充分从民族文化遗产中挖掘题材,这样才能吸引观众[4]。他认为这是民族电影在与好莱坞大片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部影片要有它的文化特征,观众的本土认同意识意味着对电影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期待,和当下中国电影试图打造“新武侠、新古典”的民族品牌一样,泰国电影人也热衷于将各种独具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的元素展示于世人的面前。
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题材无疑是历史片,作为泰国第一部史诗性战争历史片,《苏里约泰》既不同于传统的美式大片(如《勇敢的心》),也不同于黑泽明在《乱》中营造的东方战争场面,在一种“宏大叙事”中通过主人公个人的命运选择,体现创作者所讴歌的那种民族意识、牺牲精神,影片所讲述的坚强、果敢、冷静沉着抵抗外敌的故事,激发起泰国人民广泛的共鸣。这部史诗片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不单表明了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在商业操作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上的大有可为,更强调了一种迥异于好莱坞“白人拯救史”版本的民族电影史观。作为长期被当作“他者”对待的第三世界观众,这种自我确认、自我张扬的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对民族电影的热情支持。如同片中的民族英雄一样,该片也挽救了泰国电影于危亡之中,一扫之前泰国影坛丧失信心的低迷,成为了一个泰国电影复兴的主要转折点。从此,泰国古代战场屡屡被搬上银幕,如2000年的《烈血暹士》、2002年的《大将军》、2003年的《大城武士》和2005年的《王后秘史》。投资7亿泰铢的《纳瑞宣国王传奇》三部曲,在2007年初上映了前两部,这是泰国目前制作费用最为昂贵的史诗巨片系列,讲述的是泰国历史上一位英勇无敌、深受百姓爱戴的国王如何抵抗入侵的缅甸军队的故事,充满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和蕴含民族自豪感的故事题材,使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取得空前成功,超过变形金刚、蜘蛛侠和哈里波特等好莱坞大片,分别位列年度票房的第一和第二名④。
另外,泰国绝大多数民众信奉小乘佛教,神话鬼怪传说无疑是大众商业电影题材的主流选择。《鬼妻》以完全现代的手法和理解,演绎了一个在泰国家喻户晓的传说,将传统鬼故事中的恐怖女鬼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这比西方传统靠感官刺激的恐怖片少了几分血腥,也比日韩阴暗压抑的厉鬼报复的鬼片多了几分温情。而且《鬼妻》一片并没像西方片那样用交响乐来营造剧中的气氛,全用东方乐器,当中,泰国的民族乐器鼓的使用率极高,再加上电子效果,音场变得极为广阔深远,营造出一种迷离虚幻的气氛。像这部有着极其浓厚民族色彩的影片直接影响了其后拍摄的《三更》和《见鬼》,形成自成一派的“泰国式鬼片”,近几年的代表影片有《鬼影》、《鬼宿舍》、《连体阴》等。凭着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泰式恐怖片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市场号召力。泰国电影《鬼五虐》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以6300万铢泰币(约126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一家中国香港电影公司买下放映版权,创下泰国电影海外销售有史以来最高销售记录。
泰拳和人妖,是泰国标志性的民俗文化,也是泰国商业主流电影中突出运用的本土元素,对于外国市场来说是最具&l dquo;异国风情”的题材,所以在商业上这个卖点屡获成功。2003年的《拳霸》为凸现出泰国传统拳术的特色和精神,导演刻意把拳手们设计为不同拳种和不同人种,烘托出泰拳的独到,从而全面展示了泰拳的威力,仅在泰国就赢得了六百万美元的票房,同时在世界其他各地也掀起了一股“泰拳热”,当年获第六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的“亚洲动作单元奖”,在功夫片的老家中国香港上映期间,票房过千万港元,它的成功还带动了泰拳功夫系列影片的拍摄,如:2004年的《泰拳传说》、2005年的《冬荫功》、2008年的《女拳霸》和《拳霸2》、2010年的《拳霸3》等等。以人妖为题材的影片代表是2000年的《人妖打排球》,这部讲述一支男子排球队接受一帮人妖(泰语称为Katoey)加入,最终夺取冠军的影片,创下了泰国最卖座喜剧片佳绩,在亚洲和美国放映也取得极好票房,其后又多次推出续集以迎合市场需要,并成为伦敦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参展片。而2003年的《美丽拳王》更将这两个元素综合起来,根据真人真事讲述泰国一位著名的变性泰拳拳手。除此之外,泰国的国粹孔剧,这门古老的民族传统舞剧艺术,也屡次被泰国电影人搬上大银幕,以其作为背景题材的2004年《最后的木琴师》和2011年的《戏人》,不仅国内票房和奖项双丰收,还成为奥斯卡提名候选影片。
相比较于成本庞大的历史大片,恐怖片、青春片、功夫片和喜剧片作为泰片主流的影片类型,大都成本低廉,这类成本为“中级片”(约在4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之间)的类型片在数量上占据泰国商业片的大部分市场,既避免风险,又确保品质的成本控制。无论是神话史诗还是世俗漫画,泰国类型片里民族本土元素的灵活利用始终是其在市场上获胜的重要法宝。
通过以上探讨和梳理可以看出,当代泰国电影的悄然崛起,得益于在商业化的先进电影手段下进行本土化叙事,泰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在国际化的电影包装下产生了活力,结合当代泰国社会的现实语境,改观了泰国电影的文化厚度和独特性。审视当代泰国电影的崛起之路,对于我国及所有正在忙于应对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攻势的国家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数据整理自:《The Nation》(泰国《国家报》),nationmultimedia.com.
关键词:电视剧;营销模式
电视剧产业相关理论
电视剧产业主要是指以电视剧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包括创作、播出、融资、经营、制作和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运行体系。电视剧将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意蕴传递到观众心中,引发一种大众共享的价值观念、共存的人文精神,导致了大众价值观念的趋同,促使社会成员产生归属感。
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概况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首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从电视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代电视文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研究,电视文化的研究已走向全面深入阶段,电视文化的研究也从感性认识逐步走向了理性的思辨,从电视实践的具体研究转向电视文化的理论探索,电视文化理论研究也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在研究队伍与学科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与此同时,电视剧产业的研究方法、视角也正向多维化和多元化发展。虽然国家在文化产业政策上不断提供政策支持,电视剧播出的平台也开始多样化、受众需求快速提升、产业投资和规模激增,但目前我国电视剧市场仍是虚假繁荣,泡沫效应越来越大。而且近年来韩剧、日剧、泰剧、美剧等风靡中国,给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令我们欣慰的是中国也有不少好剧在国外热播并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
美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概况
美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公认的成功。据专家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电视节目,每年美国电视在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长达30万个小时,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直接来自于美国,导致这些国家的电视台几乎成为了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单位。其中,美国电视剧最为畅销。美国电视剧本着“长期经营、打造品牌”的原则,即为了吸引观众而精心打造一部电视剧,之后尽其所能持续延长受众的兴趣,让电视剧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这样的营销模式是美国电视剧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美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成功,我国也应该借鉴一下美国电视剧产业的营销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美国电视剧产业的营销模式分析
美国电视剧产业链发展较完善,从制播方式看,美剧的生产采用流水线的方式,并与灵活的边拍边播模式相结合,有效的降低了投资风险,利于电视剧形成品牌,为下游产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剧对版权的保护很重视,版权保护为电视剧产业在内的创意产业实现了稳定盈利的制度保护。美国电视产业形成了“联播网――加盟台”和“有线频道――有线网络运营商”双管齐下的分销渠道。在这一分销过程中交易的不是版权而是播映权。电视播映权主要是采用由全国到地方再到海外的版权销售模式,在这种策略的支持下,美国更有利于将电视产品向其他地区和国家倾销,这种方式可以赚取大部分的制作费用,也可以激励创作人员的积极性。网络播映权是将电视播映权下放给视频网站,并且可以收取广告收入,这种方式即可以解决版权问题又可以多一种盈利方式,更有效的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潜在的价值。
从节目播出方式看,“季”是美剧的一大标志。部分电视剧的一个播出季是从每年的九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五月份结束,节目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栏目形式。美剧呈现“多种类、高分散”的特点,每部电视每次只播放一集,在一周内每天播放不同的剧集,有利于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并且注重品牌建立,如果发现某部剧集成功打开市场后,制片方就会加大投资,这种长期品牌经营模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为剧集成功的培养出忠实受众。
广告收入是电视剧制片商的另一个主要赚钱途径。各大电视网会在固定的月份进行三次详细的收视调查,并根据收视情况制订广告价格。同时,广告商也希望自己的品牌具有时间渗透力,他们常将广告与一些热门的系列剧共同播出,让自己的品牌可以伴随一代人的成长,依靠培养其品牌忠诚度使之成为自己固定持久的消费群体。
美国电视剧行业的下游产业很多,这些都得益于美国版权保护体系,剧集DVD发行等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配套的其他与电视剧目有关的图书、服装、家居用品、电子游戏等,以及以动画片为主的卡通玩具、学习用品等衍生产品也是下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兴起的根据剧情制作的电脑游戏业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并且许多畅销电视剧会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推出改编的电影,在每年的空档期播映,进而占领暑期的票房市场,与此同时也可以为新的播出季制造声势,为新一轮竞争获得好的收视率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电视剧制片商还利用节日或周末举办的影迷见面会和各种集会活动,并借此机会宣传其相关产业产品,扩大受众。
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营销模式分析
我国电视剧普遍采用先制后播的模式,无法及时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节目内容,只能依靠作者的经验,这就是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加大。
我国电视剧发行渠道有以下几种:发行方人员自主推销、电视节影视节目交易会、省事电视台节目交易网和网络交易平台。其中人员直接发行占大部分,所以我国电视剧产业营销仍然停留在人员销售时代,圈内人际关系的好坏一定成都的影响了电视剧的销量,这就是我国电视剧营销的中国式关系营销。但是市场空间有限,有些公司往往无处发行,或是委托其他发行公司销售电视剧,但是由于市场尚未成熟,所以运营水平较低。
我国电视剧品牌经营的重视不够,一部畅销的电视剧形成品牌后,虽然部分也会拍续集,但是在制作商消耗时间很长,这就反映出后续经营能力缺乏。
电视剧制片商在中国除了占有极少数部分的广告时段外,它的资金回笼主要依赖于电视台支付给他们的,购买播出权的费用。绝大多数电视剧所得到的广告收益被电视台占有,制片方收回成本只能依靠一次又一次转卖给不同的电视台。
在我国制片商的盈利模式单一,是中国电视剧产业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制播的分离导致制片商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大量投入又不能确定剧集是否会有好的收益,使得制片商们必须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一旦制作出的剧集不受到电视台的青睐,便会血本无归。制片方与电视台双方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电视台在购买播映权时大都非常谨慎,经常会购买一些以往收视率较高的剧集的播映权,使得电视台在高收视率节目中会赚取较高的广告费用,广告主直接跟电视台进行交易,制片方只能处于旁观的状态,使得制片方得不到应有报酬。
中国电视剧行业由于其单一盈利模式,要收回成本,仅仅凭借着电视台所支付的费用是很困难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受电视台的喜好约束较大,由于有这个客观问题的存在,因而,本人通过对美国电视剧产业成功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再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我国电视剧营销模式提出两点创新的意见:
1.创建新的自有品牌。具有品牌效应的好的电视剧作品中国现在并不缺乏,但是制作方只是重复翻拍已经获得公众认可的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试图获得观众的认可,却很少想到将我们自己具有品牌特色的电视剧改成电影,依靠电影广告收入和票房来弥补收回成本困难的传统营销模式。
2.与网络对接、合作。电视剧的收视率并不能直接反映一部电视剧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成功。我国电视剧产业采取制播分离的营销模式,这使得我们很难模仿美国制片商开办的视频网站的成功案例,可是我们却可以将这一营销模式进行修改,我国电视剧的营销模式太过于依赖电视台的购买力度,然而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电视剧品牌,寻求网络对接、合作,创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才能使中国更加的完善电视剧制播模式,更加的健全电视体制,更好的为中国广大观众谋福利,更好的发展中国电视体制改革。
我国电视剧产业的营销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大国,推出了不少叫好卖座的电视剧作品。但在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我国电视剧产业仍然存在的着很多问题。
产业链的整体开发不足,我国电视剧产业兴义方式单一,对衍生产品的开发重视不足,并且不注重电视剧的出口,不能更好地将本土文化通过电视剧这一形式传播出去。
单一的盈利模式也是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制片商承担了过高的投资风险,电视台的收购价格较低,而且在电视剧播出时插播的广告的收益均为电视台收入,制片商不得不靠将电视剧一次一次转卖来收回成本,这就使电视剧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遇到困难。
制片商的创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由于制片商承担的风险较大,制片商更青睐于跟风创作,翻拍经典剧目,进而造成核心竞争力不足。
在研究电视文化中,我们有很多不确定的描述和不准确的定位。比如:定理论运用过多,基本理论创新太少,而且仍然面临着领域过新、论题太大、内涵极少的学术性的困难。还比如:大量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认识的描述上,大部分内容都是介绍电视鉴赏以及审美知识等,但是很少的从学理的角度对电视剧做系统的、综合的、深入的研究。而且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电视经验和理论的同时,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跨语境的理论移植原则,而是将理论简单化的拼凑,并没有真正的结合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效地阐释了中国电视理论及现状的规律。在系统地研究电视文化相关问题的著作时,也没有充分的理论支撑,更缺少方法论的引导。具体的说,主要还是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没有很强的学理,单单只是就事论事,缺乏学理性、权威性;二是研究方法过于陈旧与落后;三是模仿跟风、没有主见,交流借鉴不足;四是电视文化研究队伍建设仍然与当前国内形势不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实践积累、总结升华,电视它应该具有权威性和操作性。同时又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风险。这也就要求电视文化理论研究者要时时保持着鲜活的心理状态,面对崭新的文化形态,调整思维,选准基点,深入研究,加快电视文化的学理化进程,促使中国的电视文化学理研究灿然诞生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
美国电视剧产业营销模式给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电视营销模式的分析,有如下几点值得我国借鉴:
完善销售渠道,加强对产业链的建设,使产品可以反复售卖,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建立下游产业,重视衍生产品的出品。
改变制播模式,注重内容上的创新,美国电视剧在选取题材上采取两极化的策略,一是尽最大能力表现平民生活,展现日常小人物的生活,另一个是表现英雄人物。另外,美国电视剧的编剧根据实时动态和观众反馈,及时对剧情作出调整,不但是剧情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也使剧集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材料。加强制片方与播出方的同步关系,进行试播,根据受众的反应进行剧本修改,实行边写边拍边播的制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的结合起来。
将我国电视剧推出国门,加强海外推广,这既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又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电视剧推广的重视,制片方也应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从创作的源头把关,将中国文化通过这一形式传播出去。
结论
摘要: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之下,移动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移动电子商务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基于电子商务发展而来,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从事的各类商务活动,根据发生对象的不同,移动电子商务的对象包括B2C、B2B、C2C、M2M几种类型,本文主要分析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创新应用模式。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创新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变革,移动电子商务也迸发出了新的生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应用模式,并实现其创新性发展也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基于电子商务发展而来,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从事的各类商务活动,根据发生对象的不同,移动电子商务的对象包括B2C、B2B、C2C、M2M集中类型,其实现的方式是3G网络、WIFI、短信等等,在沟通与交流技术的发展下,微博、微信等新型沟通工具也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移动电子商务并不是简单的网络移动业务,与网络移动业务相比而言,移动电子商务有着更大的发展机遇。移动电子商务有着如下的特征:
第一,实时性
移动电子商务有着实时性的特征,适宜用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交易与商业活动之中;
第二,移动性
移动电子商务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只有有网络,就能够进行交易;
第三,便捷性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商业交易变得越来越简单,目前,公交系统、加油站、超市的手机支付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第四,私密性
移动电子商务有着良好的私密性,可以承担手机登机牌、手机银行等一系列的私人身份类业务,因此,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二、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不同,在传统电子商务产业中,互联网成熟度更高,所有的基础服务都为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参与到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内容仅仅为支付认证、物流与支付,而移动电子商务则不然,导致该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网络成熟度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的成熟下,商业模式中的各种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在电子商务中,其影响因素并非仅仅是技术因素,而是涵盖到了所有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在这一背景下,影响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因素就呈现出一种复杂性与多元化的特征;
第二,移动语音服务的影响
语音与信息服务是手机应用的最大特点,这就可以有效防止固网的出现,这也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利润来源控制与技术因素的影响下,移动运营商控制了电子商务的话语权,对其他主体的利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应用的创新模式
(一)推广全套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种种问题,可以推广一站式的全套解决方案,服务内容需要涵盖到企业营销、电子商务平台、个人服务与企业管理几个方面,使用这种一站式全套解决方案之后,只要访问网络即可实现对企业的营销推广、移动应用的管理、业务的协同,这就有效摆脱了电脑的限制,实现了移动终端的电子产业发展。
(二)加强移动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
在移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中心开始逐渐的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中,同时,物流管理模式也步入了移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要通过手机终端、条码扫描与GPS就能够快速对产品进行定位,这对于物流查询控制与人员调度管理都是极为有利的。
目前,淘宝网、京东商城的移动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都已经非常的成熟,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到产品发货情况、中转情况、配送人、配送时间等信息,也能够直接通过POS机来扫描信息,追踪起来也十分的便捷。此外,用户还可以下载手机客户端,这还可以实现网络库存的实施对接,拥有收藏、浏览、购物车、查物流等功能,这就能够为用户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捷。
(三)推广销售终端服务POS
销售终端服务POS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易,在未来阶段下,可以大力的推广这种销售终端服务POS,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产品管理统一起来,并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服务。
(四)加强客户沟通服务
通过信息与邮件的方式将优惠活动寄送到客户邮箱已经成为移动电子商务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客户进行沟通,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例如,手机旺旺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移动电子商务通讯软件,手机旺旺能够实现与电脑旺旺之间的互联,客户可以用过手机与电脑来接收商品与卖家信息,对于卖家而言,他们可以使用手机终端与客户进行沟通,这就能够同时满足卖家与买家的双重需求。
(五)提升移动银行的服务质量
目前,手机银行服务已经得到了普及,客户在安装好客户端后能够随机通过手机管理自己的账户,可以开展查询、理财、管理、转账、账单查询等活动,在账户发生变动与交易之后,会收到短信通知,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移动银行的服务质量还不够人性化,在下一阶段下,需要研究新型数据加密方式,加强对手机号、账户号、专项金额的安全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之下,移动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移动电子商务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种模式下,移动电子商务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我国手机群的大幅增长则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移动电子商务尚未完全普及,但是相信在物流跟进、安全保障、支付模式的成熟之下,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与理论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也会成为一种主流电子商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鑫,汤思源,廉子龙,杨学成. 基于系统动力学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
[2]张超,张权. 快消品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构建研究――基于Osterwalder参考模型视角[J].情报科学.2011(09)
关键词:汽车电子产品 半智能化 前景 应用推广
1、汽车上电子产品的应用前景
1.1车载电子产品发展的大环境
从2005开始,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全球汽车产量亦远远超过600万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更是突飞猛进。同时,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增多,购买力急剧增长,加之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因而从多个方面分析得出:汽车行业在我国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带动汽车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
另外,我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走近我们,各种国内外高新技术在这里汇集,各种技术人才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下,给汽车电子行业注入了极大活力,同时也给汽车电子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汽车电子行业面临的将是一个广阔无边的发展市场。
1.2消费者要求汽车在休闲娱乐及驾驶中有更好的体验
汽车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而发展,今天的中国市场对汽车的消费明显增加,可以用剧增来形容。国内个人消费水平的增加,导致私家车的需求量也跟着上涨了不少,而私家车的消费者不会仅将汽车作为一种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一种高技术上的享受。消费者对汽车电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功能要求更全面,而这些诉求实际上可归于对汽车电子产品性能整体提升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从而增大了汽车电子的应用前景。
1.3汽车电子是新生的汽车革命
汽车电子现在比较多,但离饱和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是由于汽车电子普及得比较晚,从而使汽车电子的市场前景变得更加宽阔。当今汽车产品中如ABS、EMS等核心电子技术虽然普及比较广,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车载GPS、车载雷达等等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甚至是刚刚起步,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电子产品可能会爆发式地进入市场,从而迎来车载电子市场的又一次革命,这对车载电子市场的前景和广阔程度不言而喻。
1.4汽车电子未来几年市场发展的因素解析
1.4.1就我国的汽车行业现状来看,未来几年汽车行业将持续走好,汽车销量稳步上涨趋势比较明显,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步伐是一致的。如今各大汽车厂商为了占领更大市场份额纷纷推出新车型、新的汽车电子配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占领更多的市场,这无疑使新车中的电子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提高不少,从而推动汽车电子市场的更好发展。
1.4.2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随着科技进步向着汽车电子方向越走越近。随着人们安全意识和享受理念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汽车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的要求随之提高,而汽车电子作为汽车的软实力,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会不断发展以适应消费者诉求,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汽车电子技术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汽车电子产品也会更加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1.4.3各种新的汽车电子产品应用有待创新,从而满足消费者更多的要求。在这块给我们留下极大发展与创新空间的领域里,未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产品亦必然与网络融合,车载网络、车载通信等全新的技术也会涌现出来,这样,未来车载电子产品的应用广阔程度将更大,显现出巨大发展空间,前景也会一路大好。
1.4.4当然,汽车电子的未来发展也存在不利因素。新推出的拥有新技术的车辆要完全取代以前的汽车也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尚需更多时间去占据市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一个新的电子产品在投入实际运用之前,必须要进行很多次的测试,太过盲目的投入使用可能在日后引发更大的问题。而在测试阶段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汽车电子的发展。
2、汽车电子的商业应用推广分析
2.1我国车载电子的产业解析
2.1.1车载电子产业的规模。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车载电子行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车载电子行业成绩也相当不错,发展迅速,这是因为电子产品的研发费用相对较低,不像发动机、汽车底盘那样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所以汽车电子凭借着我国在加工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起来,并生机勃勃,前景乐观。加之各种高新技术的支持,使得很多汽车电子产品派上了新的用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在汽车电子产品的推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让消费者更加称心如意的功能和更为人性化的设计使得电子产品在推广的路途上一路顺风。
2.1.2汽车电子产品的合理结构
我国车载电子产品结构中主要是车载音响和GPS两大块,占据了大概85%的产品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车载电子产品没有发展前景,相反其它产品的商业推广前景同样乐观。一方面因为现在数码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数码产品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车载电子产品也将融入这个大家庭中,车载电子产品也必将像手机、相机一样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群的消费观念和以前有很大地改变,对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对电子产品的关注程度必然上升,这将十分有利于我们对车载电子产品的推广,从而推动车载电子产品的发展。
2.1.3车载电子产品的特点
车载电子产品是汽车的辅助设施,往往在汽车核心性能上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本土汽车电子产品在当地很容易发展,优势极大,不会存在太大的利益问题,相反可能更加受到本土消费者的青睐,使车载电子产品的推广力度快速加大。
2.2车载电子产品的重要厂商分析
车载电子产品中的车载GPS在我国日益发展壮大,但仍然滞后于国外GPS产业的发展。国内车载GPS要成长、推广、发展就要抓紧国内GPS的各个重要厂商,及时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切实加快我国车载GPS的发展步伐,从而扩大国产车载GPS规模,让其商业应用得到推广,造福国内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赖春萍,世界经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2007年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07年-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又出现回升。
2009年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2008年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市场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的职能也不断清晰,虽然较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相对完备,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电视剧产业,此产业链涉及的群体就包括了电视剧制作、电视剧购买方、电视剧播出方、观众、广告商等。
电视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一般大型的电视剧除了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外,还会带动相关拍摄景点的发展,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仙剑奇侠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等,都在剧集的热播后迎来游客高峰,这些基地集影视摄制与观光旅游为一身,让游客既可深度体验影视拍摄,又能享受度假休闲乐趣。此外,电视剧的发展还影响了建筑装饰、服装首饰、音像书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和壮大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有力证明。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2006年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2007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2009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2002年,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任何电视剧的拍摄都必须要有一个场景,这些场景不管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现代和还是古旧的,都会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而得到宣传。不难想象,一旦某部电视剧热播,观众受到剧集影响想去剧情所在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就会带来相关景点的旅游热潮。另外,电视剧的拍摄,还会带来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人工搭建的电视剧拍摄场景,后来都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很多没有开发的风景,也会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成为旅游热点。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2005年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视剧对服装饰物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着打扮上,剧中角色的一身行头往往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服装样式、饰物品牌等选择,从而影响观众消费倾向。像近年来韩版服装的流行,就是借了韩剧的东风而大行其道。
电视剧除了影响观众对服装饰物的消费倾向,还能促进服装饰物的总体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的着装风格变化很快,不仅不同部的电视剧风格不同,就连同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种风格,这些风格的变化引起观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观众需求的多样性,进而促进服饰行业的总体需求。
3、书籍、游戏、音像产业
由小说、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会产生相对的反作用力,将小说原着和游戏宣传开来,尤其是当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吸引到大量观众时,这种宣传作用更加明显。很多小说和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消费群体并不是很广,但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小说和游戏也受到热捧,如最近的热播剧集《步步惊心》,就使得网上同名小说点击率迅速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就很受欢迎的书籍和游戏,在电视剧热播后,消费群体会进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戏在原来火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
此外,电视剧还会带来相应的主题曲等音像产品的热销,同时对电视剧中所用到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宣传作用[2]。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电视剧的流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观众的成分,同时与我国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结合,要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与观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2、在国内电视播放平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注重“走出去”,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注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相结合,不仅达到吸引国内观众的目的,同时,为我国电视剧走上国际市场开辟出了道路。
摘要:介绍了经营分析系统的系统构架,就其功能进行了详述,举例论述其在企业经营分析、决策中的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一些使用方法。
关键词:经营分析系统 系统框架 实际应用 BO前台软件
1 前言
目前,通信运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固话运营商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做好市场经营分析尤为重要, 只有从分析中才能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市场;只有从“严谨”入手,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才能确保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市场经营分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为企业的最终决策打下基础,经营分析最终是要服务于经营决策的,因此必须要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便使分析的结果最终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由于我公司过去沿用的一些经营分析手段与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前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缺乏相应的准确与实效性,所以,我公司自2008年10月正式启用了利用BO作为前台查询工具的经营分析系统。下面仅就本人使用此经营分析系统的一些心得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2 经营分析系统简介及系统构架
2.1 经营分析系统简介:我公司使用的经营分析系统,是建立在Unix系统环境下,使用informix作为后台数据库,Bo作为前台查询工具,对电信运营商提供收入、结算、用户资源等诸多方面的结构化分析及信息。查询工具BO,是设计报表、浏览报表以及报表权限管理的工具,主要包括BusinessObjests、Designer和Supervisor三个应用程序,其中 BusinessObjests用于报表的浏览和设计,Designer用于报表设计中的Universe设计,Supervisor用于报表以及Universe的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等。
2.2 经营分析系统系统构架。主要包括:
2.2.1 BO前台软件部分:
BusinessObjests:用于报表的浏览和设计
Designer:Universe设计
Supervisor:报表以及Universe的管理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等
Infoview:通过服务器,以web方式浏览报表
2.2.2 经营分析数据库部分:
sever name:ol_neimenggu
datebase:db_bo,db_ibd,db_support
2.2.3 IBD2.0:系统维护工具
3 经营分析系统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由于使用、浏览本经营分析系统软件的人员主要是电信企业市场部人员、中高层经营决策人员及报表开发人员,而经营分析系统所提供的报表,能够对电信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分析,所以他们要了解各主题报表的分析指标、关联因素、展开层面及主题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报表和使用报表,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3.1 报表的结构:经营分析系统中的报表按分析类别分为七大模块,共有73个报表,每个报表下面按不同展开层面又分若干子表。
具体七大模块为:
业务分析模块;
收入分析模块
用户分析模块
大客户分析模块
资源分析模块
市场分析模块
专题分析模块
下面我就每一模块在经营中的具体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3.2 业务分析模块:业务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运营商自主经营的各种业务在帐务处理(月租计算以及各种帐务优惠)之前的计费系统的业务量数据,主要为通话次数、通话时长、通话费用(优惠前后)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通话类型,话单类别,时间、地区、业务类型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反映用户对运营商各种服务的实际使用情况。
3.3 收入分析模块:收入分析模块主要针对运营商的应收和实收等情况进行分析,反映运营商收入的来源,结构以及和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运营商决策分析,以发展有利于收入增长的业务和用户。
此模块下常用报表有:主营业务应收结构分析报表、销帐情况分析月报、营业收入分析报表、结算分析报表等。
应用举例:主营业务应收结构分析
报表标识:主营业务应收结构分析
报表内容:是针对铁通计费系统中应收话费的分析,从而得到每个帐期月内的应收话费的情况。
可以获得以下可供分析的指标:优惠前应收、优惠后应收、优惠量、优惠前累计应收、优惠后累计应收,并可以关联下列因素展开分析:帐目类型、设备类型、计费类型。
我们已经定制的分析层面:全省汇总表、本网用户应收、197用户应收、全省优惠额度汇总表、全省费用比例饼图、按费用类型分析柱形图。根据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事实:
3.2.1 本月何种帐目类型或用户类别的应收话费最大,何种帐目类型或用户类别的应收话费最小
3.2.2 何种帐目类型或用户类别的优惠额度最高,何种帐目类型或用户类别的优惠额度最小,以及优惠的比例
3.2.3 各种帐目类型应收话费的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费用的构成情况
3.2.4 省内各个地域的应收话费的比例:应用举例:可判断在市场上哪一个话类别类业务受大家欢迎,加大这一话单类别业务的宣传或推广;或知道哪一类用户类别是产生费用最大,市场部可加强对这一类用户的开发等等。
3.3 用户分析模块:用户分析模块主要是对电信用户的构成,特点和发展等内容进行分析。本模块下常用报表有:用户基本情况分析、用户消费额度分析、装拆机统计等。
3.4 大客户分析模块:大客户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运营商管辖内的大客户的收入、设备、分布、ARPU值等情况的分析统计。
本模块下常用报表有:大客户组费用统计表、大客户发展统计分析。
3.5 资源分析模块。本模块下常用报表有:码号资源统计分析。
3.6 市场分析模块:本模块下常用报表有:优惠项目分析、铁通用户使用他网业务趋势分析、他网用户使用铁通业务趋势分析等。
3.7 专题分析模块。本模块下常用报表有:欠费情况分析、坏帐情况分析、缴费率情况分析、黑名单用户统计、号码段费用统计、零次户统计分析表、短号码统计分析、主叫组应收统计、 零费用用户统计表。
4 经营分析系统使用方法说明
一般来说,使用者主要运用BusinessObjests及infoview管理及察看报表,前者需要安装,后者直接网页打开即可。在使用中,我们经常运用前者,安装完成后,即可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报表。下面,我就一些使用方法及体会做一简要介绍:
4.1 如何打开一张BO报表:BO报表是以.rep为结尾的文件,保存在BO指定的目录中,要打开一张报表,首先打开BusinessObjests,然后在菜单栏单击“文件”菜单,再单击“打开”子菜单,在打开的窗口中找到BO报表文件所在的目录,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报表,单击“打开”,就把选中的报表打开了,我们就可以查看报表的数据了。
4.2 如何刷新报表数据:BO报表的数据是保存在本地的,比如我们看一张某年1月份的报表,报表数据是保存在本地的报表文件中的,而不是保存在服务器上面,如果我们想看该年2月份的数据,则需要我们对报表数据进行刷新,把2月份的数据从数据库中取到本地,然后在本地浏览数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3 如何过滤数据:如果我们只想看一张报表中的一部分数据,就要应用到过滤器了,设置过滤器的具体操行为:打开一张报表,在报表主体部分,单击要插入过滤器的列,然后单击菜单栏“插入”菜单,再单击“过滤器” 子菜单,在弹出窗口中,按住shift键或者ctrl键,单击鼠标左键,选中要保留的项,单击确定,我们选中的项,就保留了下来,而没有选择的项,报表中就不再显示了,这样,就达到了过滤的效果。
4.4 如何排序数据:打开一张报表,在报表主体部分,单击要插入排序的列,然后单击菜单栏“插入”菜单,再单击 “排序” 子菜单,然后,再单击其下面的二级子菜单:如果要按升序排列,就单击“升序” 二级子菜单;如果要按降序排列,就单击“降序” 二级子菜单;也可以单击“自定义” 二级子菜单,进行手工排序。
4.5 如何对对象进行分组:对象分组是指根据对象的值的相近性,对对象的值进行合并,以达到减少报表显示记录数,便于分析和浏览的目的,具体操作为:打开一张报表,在报表主体部分,右键单击要进行分组的列,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变量”,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分组”,然后,在弹出窗口的“变量名”编辑框中输入分组的名称,单击“新建”,为新建的组项重新命名,通过多次单击“新建”,可以建立很多组项,建好组项后,选中窗口右侧的一个组项,然后,再按住Shift键或者Ctrl键,在窗口的左侧,用鼠标左键选择要分配到右侧选中的组项中对象的值,单击“添加”,就完成对左侧选中的对象的值进行分组了,重复上面的操作,就可以对对象的全部值进行分组了,单击“替换”,最终完成对对象的分组。
4.6 如何设置主变量:主变量是指一张报表中有几个维对象,把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维设为主变量,显示在节位置上,每一个主变量的值都分开显示在节内容上,而其他非主变量维和度量构成的报表主体,根随在每个节内容下面,体现的是节内容所包含的数据,也就是说,报表的主体根据主变量的内容,分别显示成许多块,每一块体现的是节内容之内的数据,具体操作为:右键单击要设为主变量的对象,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设为主变量”,就完成了对主变量的设置。
要删除主变量,在菜单栏单击“分析”菜单,再单击“切片和旋转”菜单,在弹出的窗口中,找到“节”编辑框所在的位置,删除在节中显示的对象即可。
4.7 如何做交叉表:交叉表是指在横向有维,在纵向也有维的报表,做交叉表的具体操作为:打开一张普通报表,在菜单栏单击“分析”菜单,再单击“切片和旋转”子菜单,在弹出的窗口中,找到“块结构”编辑框所在的位置,用鼠标左键单击要放到交叉表横向的对象,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向右上方慢慢拖动,直至出现“+”字型虚线,松开鼠标左键,单击“应用”,关闭该窗口,一张交叉表就做好了,需要说明的是,一张交叉表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横向维和纵向维,只要重复上面的操作,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了.
4.8 如何进行拆分:拆分的主要作用是删除对象的重复值,使报表更简洁和美观,便于分析和浏览,具体操作为:打开一张报表,在报表的主体处,用鼠标左键单击要插入拆分的列,在菜单栏单击“插入”菜单,再单击“拆分”子菜单,就对该列插入了拆分。
4.9 如何插入计算:这里所说的计算包括合计、平均值、计数等,要对某个度量对象进行计算,具体操作为:打开一张报表,在菜单栏单击“分析”菜单,再单击“切片和旋转”子菜单,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要进行计算的对象,然后,单击窗口上方的插入计算的图标按钮,插入计算器后,双击度量对象下方的计算器图标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要插入的计算类型,单击“确定”,单击应用,计算器就设置好了。
4.10 BO报表的发送与接收:使用人员新做好一张报表,怎么样给其他人看呢?这就要使用BO的资料库功能了,具体操作为:打开已经做好的报表,在菜单栏单击“文件”菜单,再单击“到”子菜单,然后,再单击“公司文档”二级子菜单,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确定”,做好的报表就到资料库里面了,发送到资料库里的报表,只要有连接资料库权限的用户,都可以从资料库里面取到报表的,这样,需要报表的人员,就可以取到新做的报表了。
4.11 如何把BO报表另存为其他格式的报表:有时候,一些没有安装BusinessObjects软件的人员也想看BO报表,那么,就需要我们把BO报表另存为其他格式的报表,例如,EXCEL文件格式、TXT文件格式、HTML文件格式等,BusinessObjects提供了很方便地把BO格式的报表转存为其他文件格式的报表的方法,具体操作为:打开一张报表,在菜单栏单击“文件”菜单,再单击“另存为”子菜单,在弹出的窗口中的“保存类型”下拉选择框处,选择要转存的文件格式,在“文件名”编辑框中,输入要转存的文件名,单击“确定”,BO报表就转存为相应格式个文件了。
5 结束语
经营分析系统的投入使用,建立了面向企业运营的统一数据信息平台,为全网业务、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业务实施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在公司的业务运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公司的精细化运营提供了基础。
一、电子商务概念和特点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即买卖双方在从事商品贸易活动时,采用电子通讯的方式进行,省去了面对面等中间环节,具有简单方便、成本低等特点。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公司、企业、消费者与政府。作为全新的商务模式,它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融入了商贸活动中,从而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以及公司员工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使得传统的商贸活动有了质的改变。这对企业找寻商机、节省成本以及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并逐渐向全球商务活动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互联网销售,更是企业内部、企业与商业合作伙伴等一切与贸易相关的网上事物或经济活动。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1、全球性。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作为21世纪商战贸易的主流交易方式,它有能力改变全球经济,并能通过网络使资源为更多人所用,进而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人们的常规思维方式。但它也因这种全球性,使得电子商务自诞生以来便面临这各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新的税收问题、国际之间的民事诉讼、知识产权、言语自由与个人或企业隐私之间的冲突等,这些都是目前我们亟欲解决的问题,并需要各方面之间的运作协调。
2、动态性。电子商务的应用与传统市场发展相比,具有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能够大大提升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中小外贸业的市场竞争水平。
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市场也因电子商务的介入而逐渐转变为了网络经济市场,经济信息更新之快是传统市场无法比拟的。在此环境下,各种经济信息的即时存储、获取、控制、浏览等都成为了可能。网络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在网络的世界中,信息提供者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并将其动态发送出来。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大大增强了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了信息本身的利用价值。如美国著名的家庭仓库公司,该公司其提供的库存信息数量虽比之早前无太大差异,但在信息的准确度与及时性方便却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电子数据的交换重新订购商品功能。它能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研究并自主生成促销方案,以打折的方式促销滞销商品,这些方式人口干涉的程度很低,基本属于自动实施。
3、实时性。互联网是电子商务最主要的业务传递载体。通过互联网使用者可与世界上任意一台计算机建立联系。互联网连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通过光纤、电缆、微波等都能与其他计算机联系到一起。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及时获取或传递各种信息。企业也能通过互联网加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优化了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电子邮件代替了电报、信函,网络交易替代了实体交易。这种商务形式使得传统商务活动无论效益或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息息相关。
二、我国中小外贸业发展中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因其资金来源过于单调而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无奈之下值得采取银行贷款的措施,得到的待遇与大企业相比也相差甚远。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投向AA级大型企业的新增贷款便占据了90%以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成立初期因资金短缺而选择向银行贷款,却被银行认为其资金大多数为流动资金,规模小,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在加上目前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除此之外,中小型企业本身研发产品的能力相对较弱,规模也无法与大型企业比肩。虽有较多的产品品种,但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当低。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现状使得不少中小型职业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状态,而无暇顾及研发新的产品,这使得产品的升级换代被延缓,竞争力更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最后是员工的基本素质问题。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均是民营性质,企业制度带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征。公司部分员工既无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无技术特长,在企业工作全因是企业管理者有着沾亲带故的关系。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这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意识。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逐渐向数字化转变。网络的出现更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加速了企业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中,并享受到了来自国际分工的利益。相关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贸易将占据全球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外贸企业更要对电子商务给予足够的重视,革新传统经营思路,以市场到导向,借助电子商务的平台,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重视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培养。企业需要人才,更需要重视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要有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手段,为创造人才提高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和薪酬系统来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将电子商务应用于商贸活动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因此,现代企业要求人才不仅要对经营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更要对计算机知识有所掌握,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网络技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发挥中小外贸企业特色,积极应对电子商务中激烈的竞争。将市场进一步细分,才能填补国际市场的空白。国际市场是多元化的市场,市场的需求是一个企业无法满足的。市场的划分越细,大公司或大企业要想完全掌控的难度便越高。这也是变相的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了额外的竞争机会。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并充分利用原本闲散的资源,专精与某一产品生产,使其具有企业自身特色,进而形成经营专业化,这对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良好了促进作用。
四、实施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中小型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无障碍传递,这也为公司内部员工建立起了和谐的交流氛围,每位员工都能借鉴他人成功案例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难题,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节约了成本。畅通的交流使得公司上下级员工之间建立起了更加坚固的关系,反应了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并促使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加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否则将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现代科学,否则也很难为社会创造有用的财富。公司在采用新的电子商务手段来增强自身竞争力时,则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在企业中,信息结构并不是完全封闭,每个结点都与外界存在着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而保障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协同性,企业可随时关注同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这对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也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方便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将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作为企业基础,将对信息的处理、整合与员工之间的协作与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并将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做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方式,力求营造出以文化相容的理念价值观为基础的共同特性。这样的理念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也造成了许多企业产品存在一定的相似。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因其资金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而使其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属于档次与质量均较低水平,产品的单一与雷同再加上出口市场窄,同行业为了促销滞销产品而相互压价,这样使得出口市场更加混乱,最后导致国外市场不得不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调查,这也使得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被进一步恶化。此外,部分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保护产权的问题。没有专利权的产品很难引起外商的兴趣,在此环境下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企业的竞争能力自然也会大大奖励。因此,中小型企业因加强对竞争对手的观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寻找能满足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进而形成自己的优势。
(三)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为降低企业成本,首先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工作。将企业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提升利用资源的效率与水平。通过互联网,企业能从中找出性价比最高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而降低了采购的成本;其次,在互联网商进行的贸易,省去了不少中间换机,并能及时沟通电子商务信息,使企业降低的业务与材料费等成本;最后,通过互联网,企业能精确控制存货,进而帮助企业减少甚至完全消化库存,并可能实现无库存生产与销售。进一步降低的企业的成本。
(四)影响企业安全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日渐盛行,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价值、责任与经济全球化等都使市场变得复杂。企业均拥有不同的特长,市场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像企业展示自身的舞台。如今,企业的各项业务均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而来自网络的恶意攻击也成为了电子商务最为之头疼的问题。不少企业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目前虽被曝光了部分网络恶意攻击事件,但却只是冰山一角,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不断的更新自身,以在复杂的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之机。
(五)电子商务环境的反作用性影响企业的运行。电子商务的系统环境极为复杂。它虽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但也与现实世界一样存在这有序的结构。就如在交通系统中,人们均需遵守相应的交通规则。电子网络环境也是如此,员工在不经意间便造成了企业的信息资产损失,这样的情况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常见,员工不能很好的保守信息秘密,企业管理层对信息资产也未能做到很好的鉴别。除此之外,信息安全理念的不被重视,也使得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管理存在大量的隐患。如果电子商务环境的次序遭到破坏,网络组织也无法有效的运行,更无法保障破坏者的系统权利,严重者将使其他领域的环境变得混乱。
关键词:电影贸易;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应对策略
绪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规则更为一致,全球化的语境也影响和制约着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正逐渐在国家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参加着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强大的社会影响使全世界惊叹和震慑。而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地位。因此电影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息息相关,而本文也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据《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数据,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0.2%,而电影产值的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
但是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关注于中国部分电影的风光,在少数电影风光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疲软和国际竞争力薄弱的现状。目前,依靠销售海外版权获取海外收益是中国电影的常态,中国电影自身缺乏海外发行能力。现在,好莱坞制造占据了全世界上映的电影的大部分,在好莱坞形成的阴影下,其他国家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第二世界甚至第三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电影已经成为“电影”的代名词。以2007年为例,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了4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电影市场,排在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也都是好莱坞大片。而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仅占全球票房1%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电影文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继而导致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去,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
在当前国际国背景和我国电影文化贸易处于严重出超状态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必须重视电影文化贸易的发展,如何利用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确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促进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选题通过中外电影贸易情况的比较,旨在分析中国电影文化贸易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为中国电影文化贸易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第一章电影贸易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以美、法、韩、中为例
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对一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的发展情况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相比仍然相距甚远。对其发展现状的探讨,包括很多方面,如电影产业的各环节的发展、电影产品在文化产品的份额、文化及影视政策的支持与实施、
贸易的进出口额等。研究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就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情况来研究分析,必须以全局的眼光,通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相关问题的比较,来得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借鉴性的研究结果。
第一节发达国家的电影贸易现状整体分析
在文化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排前13位的国家中,进行比较对象的选取。最终选取3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分别是美国、法国、韩国。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发展不但涉及美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同时也对全球的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起到引领和左右其他国家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作用。法国作为电影产生的摇篮,同时作为目前在世界电影市场占第二的国家,虽然远远不及美国,但是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也极有代表性。韩国电影产业近几年奇迹般崛起,票房占有率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和竞争力也不容忽视。同这几个电影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作比较,对于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电影贸易市场的霸主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对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美国生产的电影虽只占全球的6.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影视文化出口贸易世界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1]因此,美国的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如其电影票房,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市场反映以及衍生市场等方面。
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一直逐年递增,10年中已增长了近42亿美元。1991年以来,虽然娱乐项目不断增多,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仍然在这十年中增长了近一倍。从表1-1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美国电影在其本土的全年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左右的水平,比2001年上升了13.4%。另外美国海外市场持续扩大,海外票房收入远远超于国内市场。现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票房收入已经到达156亿700万,远远超过95亿3000万的国内票房收入。
在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发面,到1996年,美国拥有电影生产公司19532家,电影发行公司537家,电影放映公司5353家,电影院拥有26000个银幕(DeFleur&Dennis,1996)。至2004年,银幕数量上升为26594块,每个影院拥有的平均银幕数由2000年的5.3块上升到6.4块。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成为主流,占到总影院数量的64%;单厅影院的比重仅为27%。就美国电影发行而言,美国平均每年发行影片470部,而美国七大电影公司平均要达到200部/年。
而市场反映方面,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1984~2002年美国电影的观众人次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1.99亿人次增加到了1999年的14.65亿人次,2000年的14.21人次,2001年的14.9亿人次,2002年的16.39亿人次,但是从2002年开始人次开始逐步下滑,至2003年的15.7亿,2004年的15.4亿,2005年的14亿,2006年又有所回升至14.5亿,人均每年观看电影的数量近几年来维持在5.3部。[2]
而美国的衍生品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略显雏形,形成了“大电影产业”的概念。按顺序一般包括影院—电视计次点播—付费电视—音像租售—开路电视—衍生产品等多级市场,此外还包括在海外发行的每一个国家和区域同样的多级市场。其中DVD的出租销售以及数字电视付费和付费点播的方式占有重要地位。
总体来看,美国的电影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逐步提高的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影制作机制,在如何提高电影票房,统筹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收集市场反映以及发展衍生市场等方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根据自身具体国情,合理发展自身相关产业,并走向国际市场,形成文化贸易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二、法国:昔日电影霸主的重新出发
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同时法国电影也曾在电影市场中占据首要地位,但是随着美国大制片商和大量资本在其投资领域的逐渐渗透和控制,法国电影的发展势头逐渐受阻。但是,得益于法国政府的清醒认识,法国电影并没有一蹶不振。法国政府实施了以发展本土电影的政策为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激励政策为辅的一系列措施,保护扶持发展民族电影,倡导电影多样性,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法国电影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作用,目前,法国每年约有200多部片子问世,居全欧洲首位,在世界市场上站第二位,当然,仍然远居美国之后。法国电影成功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法国政府的推广和保护政策。法国政府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助时,通常附带有输出法兰西文化的要求。更为有效地政策是法国电影产业享有政府特有的财政资助。2004年,电影产业和音像节目制作获得的扶持资金有约4亿5千万欧元,对法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甚至是展映与促销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得益于这项资金,法国电影在各个环节上的实力都大为提高,拥有了与国外电影竞争的资本。1949年,法国就已成立了“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同时在外交部设立了专门的电影事务办公室,在国家电影中心设有专门的影片输出资助金,资助制片人或出口商,鼓励他们将法国电影输向世界各地。
其次,出口公司的国家化经营战略。打造巨片,以点带面。通过“拳头产品”的销售,带动整个法国电影的出口,如《第五元素》当年出口收入4.6亿法郎,占当年全国影片出口收入8.2亿法郎的56%。同时法国政府十分重视与外国合作制片,互利互惠。合拍影片不但可以得到政府资助[3],更重要的是合作投资拍摄的影片会自然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并借助对方的输出渠道,输往更多国家。
第三,同比调查分析。为了解各国电影生产的真实情况,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进行了以电影制作成本为题的市场分析调查,以找出自身的优劣势。针对不足之处,法国电影产业在人工成本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做法,工作时限酌情放宽,压缩电影生产中一些技术工作的规模和成本,从而使其电影产业更具有竞争力。
最后,积极举办国际电影节和参展。法国经常举办各类国际电影节,大到戛纳电影节、凯撒奖,小到都维尔美国片电影节,阿沃里亚兹法国片电影节,安纳西动画片电影节等,堪称世界上举办电影节最多的国家。同时,只要有国际影展,法国片商都会积极主动的参加。这些做法在文化上起到了传播推广法兰西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在经济上有助于宣传法国电影,提高销售;同时在艺术层面来说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电影质量,进行艺术创新。
三、韩国:新兴电影贸易力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新国策,自此韩国影视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影视产量逐渐上升。从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占有率节节攀升,到2003年其国产电影占有率已达到53.3%,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国家之一。从1999年到2003年,韩国的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以上,从5018万上升到1.05亿。2006年1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本国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近80%。[4]
近几年,韩国电影风靡整个亚洲,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美国、阿拉伯各国。韩国影片的出口数量、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韩流”鼎盛时期的2005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达到1.162万美元,2002—2005年平均增长率为89.7%;电影出口额7599万美元。影视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6]
由于国内市场有限,韩国从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国际大市场,提出“通过出口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口号,并推出一系列措施。韩国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本国电影参加各种影展,还积极投入巨额资金举办各类电影节,为本国电影走向世界搭建平台。韩国政府还设立了文化产品出口大奖,鼓励文化产品走出国门。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单位在境外设立办事处,加强市场调研和开发。正是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电影产品走出国门,更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近几年,韩国电影风靡整个亚洲,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美国、阿拉伯各国。韩国影片的出口数量、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二节中国的电影贸易现状对比分析
通过对美国、法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国家的电影发展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并且逐步产业化中,而中国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瓶颈中,下面是对中国目前贸易现状的具体对比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票房市场、海外电影市场、电视播映市场获得的综合收益超过48亿元,年增幅达33.3%。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2004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达11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产电影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总收入达16.5亿元人民币,其中《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已超过1000万美元,《无极》的海外收入打破国产片纪录,单与温斯汀公司和IDG新媒体基金斯交易金额就超过3500万美元,其发行已签及待签协议覆盖了台港地区、欧美、日韩、俄罗斯、越南、柬埔寨、伊拉克、伊朗以及南美。[7]
只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部分影片享受风光之外,中国电影整体上的海外营销之路依然疲软,国际市场出口竞争力依旧不容乐观,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仍然很难展开。我国虽是拥有全球20%人口的国家,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却只占全球电影市场的2%~3%。我国电影产品的输出非常贫乏,据统计,1997~1998我国共向海外销售影片269部,销售总额4848多万元人民币,仅为同期日本出口额的1/6。从电影票房收入来看,以美国为主的电影大片几乎占据我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例如2001年我国电影票房总收入是8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分账片票房占2/3。而从影片进口数量来看,1995~2007年间,我国总共进口美国影片134部,其中分账影片有61部。而美国没有进口一部中国影片在它的主流院线进行商业放映。
对比其他几个国家来看,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是有其优势的: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的而且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电影的内容是电影的灵魂,这种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被深刻的挖掘和利用,使中国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创新性。
其次,中国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本土优势,就是中国潜在的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美方估计,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具有10至15亿美元的“票房潜力”,此后,每年还可能增长5.1%。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后电影开放市场,1999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6%,全国有线电视用户7700万户,电影如果通过电视传送也将拥有广阔的用户资源。
但是相比较来说,中国的电影发展劣势更加的明显:
(1)政府没有制定电影行业完善,没有必要的财政支持。如法国的财政资助极大的促进了法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
(2)电影的生产、放映及发行方面没有成熟的运行机制,无法进行标准化操作。生产不能大规模制造,影片审核制度苛刻,院线过少等。
(3)中国观众没有极为稳定的观影习惯和比较热衷的观影倾向。
(4)中国本土电影上映数量及场次不平衡,并且质量不均衡,同时市场又被国外分账大片抢去半壁江山,中国电影举步维艰。
第三节结语
通过对国外主要几个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发达国家以及对中国自身情况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完善的同时又充满活力。中国电影贸易虽然在不断前行,但是在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的各个环节仍存在缺陷。
第二章中外电影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要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我国电影贸易竞争力,就要通过具体指数指标的比较来反映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电影贸易竞争力。
第一节指数指标介绍
一、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介绍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SpecialCoefficient,TC),即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或可称为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TradeBalance,NBT)。它用以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指数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因为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通常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比较优势指数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进出叉明显;当比较优势指数取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业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行业竞争力小。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
其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
其中,TC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介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RCA)可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反映了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为RCA=(Xij/Yi)/(Xwj/Yw)其中,Xij表示i国j类产品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产品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产品出口额;Yw表示全世界产品出口额。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0.8,则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第三章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综合以上的统计数据分析和与各国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目前中国电影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贸易逆差严重,贸易竞争力指数出现了负增长。与几个国家的比较也表明我国电影贸易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电影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常低,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我国与称霸世界的美国电影出口额根本就无法相比,就和相邻的韩国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我国电影产业融资起步较晚,原来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的融资渠道,很多电影产业的核心部分不允许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来发展壮大电影产业。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电影市场的开放力度不大,未能广泛吸引、积极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广泛参与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不高。我国电影产业还未能熟悉资本运营、企业运作等市场经济规则,并缺少实践经验。虽然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对民营和外来资本逐步开放电影市场,但是政府仍然对电影市场具有绝对的掌控地位。
二、电影产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化程度差
目前的中国电影从观念到体制都还没有能够完成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产业化转型。所以,中国电影业的危机虽然可以用美国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缺乏剧本基础、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等等来解释,但这些都是现象,关键还是在于缺乏健全、开放、竞争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的产业环境和机制。没有条件,机制可以调动人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就是生产力。
目前中国电影业尚处在幼稚期,电影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媒介、行业、行政、所有制造成的垄断局面仍较普遍。从产业规模上看,中国电影业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更谈不上发挥“集群效应”。中国现有的上影、北影、长影三大制片厂,16个省办厂以及其他一些制片企业,全部加起来的总和实力也比不上六大主流制片公司的任何一家。此外,票房几乎是中国电影业的唯一收入来源。中国整个电影市场,还没有培养出一定规模的衍生产业部门,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水平仍处在低端。
三、国际化营销薄弱
美国电影贸易的成功与其充足的国际营销密不可分,美国电影公司通常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来进入他国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在从选材到拍摄的制作环节上都考虑如何满足全世界观众的需求,力图培养观众的好莱坞趣味;拥有完整独立的全球发行体系;购买了许多国外的电影院,在零售终端上取得影片的放映控制权,同时它们在全球市场上采用同步放映策略,总之,美国电影公司从投资、制作到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渗入到世界电影市场,完成了纵向整合。
相比美国的完善的国际营销策略之下,中国电影海外营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1)真正依靠自主营销的国产电影,依然海外营销路漫漫;而中外合资制作的电影销售利润主要是由海外公司获得,中国只获得相当微薄的版权费用。中国电影仍然主要依靠销售给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依赖其营销渠道的方式盈利,中国投资方无法插手海外营销各环节。
(2)没有充分考虑国际市场需求和进行调研,仅仅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影视产品。除个别中国武侠电影及功夫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在国际营销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他中国电影仍存在海外营销问题。
(3)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参加电影节、海外片商买断海外版权这种方式。
(4)发行滞后使得许多影片的市场推广工作相当不到位,不少优秀影片失去了在国外影院上映的机会。
第四章提高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全力推进体制改革,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当前的中国电影产业的特点有规模小、封闭性运作等,中国电影出口的市场微观主体依旧非常脆弱。中国电影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将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削弱。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推进"走出去"政策,还要对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最根本的是我们要理顺自身,以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集中与合并,实行强强联合的战略措施,形成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影视集团。通过优化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力争把企业做大做精,从而提高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电影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
二、政府需转变电影管理理念,进行制度的转型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电影管理观念和制度的转型。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进入新时期以后,虽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识和部分认同,但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电影活动的空间仍然相当有限。所以,政府机构在通过法制化和行政化的方式规范电影生产时,由于法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含义的可再解释性,对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限制往往缺乏一致性,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管理层面首先应该意识到电影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生产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产业,应该是国家宏观经济格局中的一颗棋子。中国的电影管理却并没有将电影看作一种产业和市场行为来管理,电影的指令与艺术、经济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多数“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果。
因此,如果中国电影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政府的电影管理职能也应该首先保护、监督、促进电影的产业化改造,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将电影首先作为产业,按照市场原则、世贸规则、文化产业规律来运作。所有的政治导向都必须通过市场得到实现。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市场就是最大的政治,有了市场才有导向,没有市场就没有导向。
三、重视国际营销
与国外资本合作,利用国际资源,重视国外市场。继续与外国传媒巨头达成成战略伙伴关系,吸收外资,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仍旧是中国电影应该走的道路。我国的电影公司可以在不断增加资金的同时继续保持控股,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借鉴外国电影产业上百年来丰富的制作和发行经验,提高我国电影业的竞争力。而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借助跨国传媒巨头的渠道,也弥补了我国电影业难以获得国外销售渠道的不足,有助于我国电影打入国外市场。
四、注重人才培养,进行有计划的人才储配
我国电影产业50万从业人员从规模来说并不很小,但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电影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市场要求的人才素质错位,既懂市场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这是影响我国电影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迫切吸收跨文化的管理人才和高尖端的技术人才。培养有跨文化背景的,并且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来作为架设与外商沟通合作的桥梁,为我国的电影产业进军国际市场开疆拓土做出努力。
五、重视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竭动力。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文化产品已成为当前文化市场新一轮的竞争浪潮,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都在不断通过提高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引导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2)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的转化提高文化产品科技水平和文化科技含量,以达到全面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大力促进文化企业与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合,对文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多媒体技术等加强研究与开发,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强大的高新技后盾。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从长远来看,企业要积极制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要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增加技术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具体情况将有限的资金挤出来投入到开发项目上,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
[2]张晓明,尹昌龙,李平.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卷•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3]张丽梅,余晓泓.从中美电影贸易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J].改革与战略,2008,S2:108-110.
[4]李敏鹤.我国电影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45-46.
[5]魏莲,夏宝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媒体经济.2008,3:65-70.
[6]魏莲,夏宝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问题.2008,1:59-62.
[7]唐玲.中韩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郑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影视产业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9]尹鸿,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电影艺术,2005,4.
[10]袁玥.电影产业的价值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1]胡小毅.美国大片的成就及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2]余雄飞.影视服务贸易及文化贸易壁垒[J].法制与社会,2009,9
[13]王周博.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9.6:39-40.
[14]刘江华.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及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3-5.
[15]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J].生产力研究.2007,17:98-118.
[16]杨柏峰.中美国际文化贸易的比较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2:110-112.
[17]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30-33.
[18]刘燕.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18-19.
[19]尹鸿,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
[20]ChenHong.CulturalTradebetweenChinaandLatinAmericanCountries[N],ChinaDaily.
[21]IstvanKonya.Modelingculturalbarriersininternationaltrade[D].Boston:Bostoncollege.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