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在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应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
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
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我国食品供应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供应链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应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协调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三)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造就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四)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五)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原.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从本质上来说,第四方物流系统是基于物流业发展的一个公众信息平台。通过构建第四方物流系统,支撑物流业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提高物流业运行的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第四方物流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行业的整体优势的重要途径。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分析如下:
1.优化层
优化是整个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功能模块:物流方案的优化配置、供应链方案设计和协调咨询服务。物流方案的优化配置针对特定的一个企业,帮助企业实现与战略性的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相互分享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以及物流与销售资源,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整合资源、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完善协作网络并提高控制、协调水平。而供应链方案设计主要是对不同的物流企业。协调咨询服务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战略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也包括供应链运作咨询、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物流业务诊断、分析和建模、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探讨等[3]。在这三个功能模块里,协调咨询服务是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要实施比核心业务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以及物流运营管理的实际经验。
2业务层
业务层实现企业运营的两大基础业务。第一基础业务就是直接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和生产制造企业客户的需求,具体来说包括客户服务完成方案设计后的跟踪服务。其目的在于针对方案在具体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方案运营过程中的指导建议。服务针对客户的外包需求,包括国内外采购、运输、库存、财务分析、销售、包装加工、报关进出口等方面的服务。第二个基础业务包括客户业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物流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其中客户业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是通过对客户以及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事后评价来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
3接口层
接口层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作用。提供物流信息平台与外部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完善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银行部门,此外还可以包括保险公司、海关部门等的信息交流。接口层能够使得客户与平台之间信息交流的方便性、及时性。具体来说,接口层的务功能包括:
①客户物流服务咨询与反馈:客户可以通过接口层平台提交自己物流服务的具体要求。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对自己所掌握的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能力和自身能力进行分析,对用户的信息给予响应,主要包括是否有能力按照客户需求承接此项物流业务,以及具体解决方案的大纲计划等;②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物流指令执行情况:这是一种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物流业务指令完成情况的信息反馈,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以在网上随时修改相关物流业务的完成情况;③客户物流业务完成情况查询: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自己相关物流业务的完成情况,包括是否已经完成或已经完成的程度。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安全追溯;电子标签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oda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commonly known as electronic tags, it takes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unique and advanced and applied in many fields,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wireles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is technology and the and other tracing technology, and also have restricted the applic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problems, prospects the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food.
Key words: RFID technology; safety traceability; electronic tag
当前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关心的话题,民以食为天,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疾病和传染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肉类食品安全引起的,因此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利用RFID技术对食品安全实施跟踪与追溯,进行全程的监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RFID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1 RFID技术在国外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很多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食品安全,除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外,还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比如日本就建立了“食品身份证制度”,即产品履历和跟踪监视制度,要求生产、流通等各部门广泛采用RFID技术、条码技术用来详细记载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数据。
1.2 RFID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RFID技术也已经被应用于食品安全跟踪管理中,并得到了众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2002年5月农业部“动物免疫标示管理办法”规定:猪、牛、羊必须佩带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在山东省全省范围内,借助山东省质监系统金质工程网络平台,建立全省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库,为消费者提供动态、权威的食品质量追溯信息等,这些试点工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1.3 食品安全实行质量追溯业务流程
当前,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手段还不是很多,传统的方法无法实现追溯管理,虽然某些食品行业中用到了条码技术以进行食品安全追溯,但该方法一般均需采用人工方法近距离读取条码,无法做到实时快速地获得大批食品的质量信息,而且在流通环节上也无法提供食品所处环境信息的实时记录。为了消除食品安全的隐患,追查出现漏洞的加工、运输或储存环节,就需要对这些过程进行安全责任追溯,在具体应用中有两种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
首先从上向下安全追溯。从上向下安全追溯实际上是纵向追溯。纵向进行追溯的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引起的原因,追溯确定产品的原产地、产品属性及特征。其次,从下向上安全追溯。顾客或消费者在食品市场的销售点,如超市POS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出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追溯,直到最终的问题所在,该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召回。食品安全质量追溯的业务流程具体如下:
(1)在食品产地的源头,不论是畜类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相关信息,还是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等相关信息,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记录到食品安全数据库中,以作为将来质量追溯的原始数据。
(2)对于食品加工的厂家、技术操作员、食品的加工方式、加工地点和加工时间等相关信息也会记录到数据库的相应字段中。
(3)在食品物流过程中,物流的每个环节(装卸、搬运、包装、运输、配送等)都布置了多种传感器的集成读写器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记录该批食品所处的环境信息,实现全程的监控和跟踪。
(4)具体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安装在运输车辆车门后的读写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读取车内所载食品货箱的电子标签信息,连同传感器信息一起发送到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储存。因为车厢内的环境信息基本一致,所以在读写器而不是在电子标签上安装集成的传感器有助于大幅度降低系统的成本。
(5)食品在运输到物流仓库时,也将被读取信息和记录食品入库的时间,并由系统自动分配存货区,仓库中也布置有集成传感器的读写器,同样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和采集、记录环境信息。
(6)按照采集到的环境信息,物流仓库的质量评估系统将发挥作用,自动对库存食品进行评估,根据环境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将有变质可能的食品优先发货,其余食品可以暂缓。
(7)食品经过严格、周密的物流过程,安全的食品将被运送到顾客或消费者手中。因此,不管是在餐桌旁边还是在货架上,顾客或消费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自己所选购食品的原料产地、生产厂家、生产的具体日期等信息,还可以根据食品安全评估系统对该食品进行认证,享受放心食品。
(8)食品一旦出现问题或变质,评估系统也会实时改变评估结果,提示顾客或消费者不要食用,或者通知零售商尽快将其撤下货架,不能出现安全隐患。
(9)在紧急情况下,不但可以按照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找到每件食品的最终销售者,还可以找到物流或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形成由政府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转的架构,这也是国际上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2 食品的安全追溯
运用RFID技术实现对食品的全过程跟踪监控,就要求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也使供应链处于透明的状态。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技术,结合标准的标识代码体系,可以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全过程的有效标识,建立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从而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进行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
以蔬菜供应链追溯模型为例。蔬菜供应链和大多数农产品供应链一样,也包括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几个环节,提交新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的关键也在于如何协调几个环节及如何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1]。当前国内新鲜蔬菜供应链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运用RFID技术,能够方便地把整个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读入公共数据库,各个环节可以方便地增加相应环节的数据,顾客或消费者和相关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和终端进行查询和追踪。
(1)生产环节。主要指较具规模和规范的蔬菜种植基地的生产。生产基地一般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具有采用RFID技术的条件。蔬菜种植基地可为每个地块或品种设定一个标签,对该地块或品种蔬菜从种植到打包的整个过程中的必要信息通过读入或输入设备进行初始信息的及时录入,如蔬菜品种、生长时间、喷施农药的名称及次数,使用的化肥、收割时间等,甚至包括该品种的特点描述。按照农产品编码标准,给每类蔬菜设置一个编号作为其身份的唯一标识,在该品种蔬菜完成供应链的第一个环节时,该电子标签已经存储了其所有的基本信息。当收购企业对任何地块的蔬菜品种收购时,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对农产品以及其信息采集,不仅加快了收购速度,降低了出错率,而且还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POS系统、EDI系统、药物残留测试系统、电子商务等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产品溯源提供了源头数据。如某种植基地种植的是黄瓜,其电子标签包含内容如表1所示。
(2)产品的加工环节。因为电子标签可以方便地增添信息,所以在产品加工的环节中,可以首先读取电子标签包含的信息,加工企业可以根据本身需要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添加必要的信息,如产品的加工单位、加工的具体时间、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包装的重量等。经过加工企业的数据充实后,产地信息和加工环节信息都已经存储在该电子标签中,终端顾客或消费者在零售或批发市场通过查询终端查询该产品相关信息时,便可以对其相关信息一览无余,对于事故后追溯也变得容易可行。
(3)食品仓储环节。蔬菜作为一种时令产品,对仓库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仓库环境不适宜或欠佳的情况下,更应该减少蔬菜在仓库的存放时间,对于需要入库储存的蔬菜,在蔬菜入库前通过读取设备读取电子标签数据后,其包装规格、包装重量会自动写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处理后根据仓库特点形成库存相关信息,并输出蔬菜入库的区位、货架、货位的指令。在盘点的时候,终端读取蔬菜包装上面的电子标签,并实时记录盘点的数量。在现场清点完毕后,盘点的工作人员核实清点的数量并上传至后台的数据库中。后台的数据库按照实时上传的资料与系统中的信息、资料进行比较,数量若有差异,则系统将自动生成盘点清单差异表,然后将数据提交上级或指示终端重复盘点,蔬菜出库的时候也无需过多的人工参与就可以对库存数据自动更改。RFID技术的应用,在大大加快出入库及仓库盘点的速度、降低错误率的同时,也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库存管理、提高仓库管理自动化程度提供了便利[2]。
(4)物流运输环节。RFID技术在新鲜蔬菜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在途货物的跟踪、监控及口岸检查。把RFID技术和GPS结合起来,可以为物流公司提供实时监控和跟踪服务,同时对业主而言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地知悉自己的货物到达什么位置;在经过口岸接受检查时,检查单位无需要拆开蔬菜包装,只要通过手持式终端阅读器就可以知道包装产品的具体内容,大大提高了口岸检查速度并缓解了口岸的拥挤压力。
(5)产品的销售环节。RFID技术在零售环节中的应用体现在对零售商店或超市内单位包装蔬菜的安全性,即防盗、蔬菜有效期的监控和临时销售等。RFID防盗技术就是将电子标签置入商品包装,由计算机系统通过现场的阅读器等配套设施实时监控商店中各种商品的标签。这样,零售商就能放心地开架销售。RFID电子标签还能够对某些具有时效性的商品的有效期进行监控,如对某种食品进行跟踪,一旦超过了有效期,电子标签就会报警。RFID技术的应用使食品“源头”跟踪及食品供应链的完全透明。其由于RFID系统通过为每一件蔬菜产品提供单独的识别身份及储运历史记录,从而提供了一个详尽而具有独特视角的供应链,确保食品来源是清晰的[3]。
3 企业实施食品的跟踪、监控与追溯
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信息采集是基础,即企业对产品及其属性以及参与方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利用RFID技术对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以及管理是成功开展食品跟踪的关键。实施产品的追溯,要求系统具有“快速、可靠、精准、一致”的特点,有效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
首先,结成统一战略联盟。要求所有参与方应各负其责地提供正确的条码数据信息,确保记录与维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准确。进行食品安全的跟踪与追溯,好比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所以需要供应链所有参与方就实施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达成一致,结成战略联盟。
其次,确定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跟踪追溯信息。建立各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从而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在跟踪与追溯过程中,供应链中所有参与方需要彼此间交换信息内容、表述和形式达成一致,交换的数据需要标准化。为确保信息流的连续性,每个供应链参与方必须将预定义的可跟踪数据传递给下个参与方,使后者能够应用可跟踪原则。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信息交换可以采用EDI、Email、传真等方式。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这些问题可以在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由消费者、分销商,或上游供应商发现,主要步骤:现质量问题;传递发现问题的有关信息;确定有关供应商的原因或信息;确定有关批号,要么在库存中,或运输中,或已经发货;确定其他有同样质量问题的批号,并采取纠正行动。在食品供应链中,信息系统主要有三个显著功能: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可信性、准确性、一致性、速度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戴伟辉. 无线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技术交流,2004(9):37-38.
[2] 程奇,潘开灵. 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 物流科技,2005(3):22-24.
[3] 杜玉梅. 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 企业技术开发,2004(10):13-15.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 食品 安全 供应链
物流信息技术及其范畴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物流各环节中应用的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计算机、网络、信息分类及编码、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主要由通信、软件、面向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于各种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条码、射频识别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等现代尖端科技。在这些尖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根据物流的功能以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及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Web技术等。在这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业务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近几年,屡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威胁,而且已经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 也影响到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制约了食品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及其可追溯性,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课题。目前已经建立了包含ISO系列、良好操作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但是这些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主要针对的是食品供应链上单个环节的内部活动的控制,缺少将整个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衔接起来的手段。
利用物流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物流信息技术可提供食品供应链中食品与来源之间的可靠联系以及保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可追溯性,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食品的来源以及流程是清晰的,可以保证食品的来源准确还可追踪生产企业甚至是动物、植物个体及具体的加工操作人员以及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经手操作人员。物流信息技术是个可以保证食品供应链安全的解决方案,因而可以回答消费者有关食品从哪里来?中间经过哪些环节?中间处理环节情况如何?等问题,并给出详尽可靠的回答,可有效的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问题。物流信息技术可为食品供应链提供确保任何食品供应链安全要求的高质量的数据交流。基于物流信息技术的食品供应链可实现两个最重要的目标:第一,可提供追踪食品源头并对食品源头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解决方案;第二,可对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提供完全透明化的监控和管理。总的来说,物流信息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利用物流信息技术追溯食品的来源保证食品的安全。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对食品的来源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及时追溯食品来源,确定问题所在,控制食品质量带来的问题。提高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利用物流信息技术既可以对食品来源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又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可以以此为契机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已达到一些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标准,从而突破我国食品因为质量问题不能出口的劣势,提高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对食品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各类信息的掌握程度,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放心程度,借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企业效率。利用物流信息对食品来源以及食品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由提高食品的质量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例如,带有放心食品标志的食品可以在价格上高于没有放心食品标志的食品。另一方面由信息技术代替人力以及严格的过程控制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而带来一定的效益。
物流信息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1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也即是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如图1所示。因此我们在研究物流信息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的应用可以从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以及零售和消费等环节进行研究。
食品原料生产环节。食品原料生产包括食品原料养殖和食品原料种植。对于食品原料养殖,我们可以采取在养殖活体身上安装信息采集标签,如条码标签或者RFID标签等,利用信息采集标签将养殖活体从出生或者到达养殖场开始到养殖活体离开养殖场的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养殖活体的自身状况、在养殖厂喂养的饲料情况、以及养殖活体在养殖场的生病及用药状况等,由此,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到食品原料养殖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养殖产品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控,还可以实现对养殖产品的选育、繁殖、喂养等过程的科学化管理。对于食品原料种植,我们可以采取在种植田间使用信息采集标签,利用信息采集标签记录种植产品的基本信息以及生长信息,由此,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到食品原料种植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种植产品的基本情况,还可以实现对种植产品科学化种植。在食品原料生产环节除了应用物流信息采集技术记录食品原料的基本情况以及生长情况外,还可以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对食品原料生产环节采集的数据进行管理,以便以后查询。在食品原料生产的环节使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保证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安全并实现对食品原料的科学化管理,还可以提供从食品供应链源头开始的数据以便后续环节的管理。
食品加工环节。食品加工企业将食品原料采购后,根据信息采集标签中记录的信息对食品原料进行处理。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应用信息采集技术来记录食品加工的过程,如,食品加工的过程、成品的加工工艺及参数、加工工序员、加工时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保质期、储藏要求、包装重量和方式等,由此可以实现对食品加工环节的科学化管理。并且,在食品加工环节可以继续在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将食品加工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管理,以便以后查询。
食品流通环节。食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度等环境因素对食品的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在流通环节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影响着食品,因此记录和分析环境因素等数据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流通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信息采集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数据管理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对食品流通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在食品进行配送前,我们可以先从数据管理系统以及信息采集标签中读取食品允许的运输条件信息,后根据这些信息内容决定食品的运输方式、运输设备、运输条件、运输要求、仓储方式、仓储条件及仓储时间等。在运输方面,在必要的环节安装信息采集标签,采集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记录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信息,并且将采集的数据及时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去。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实时监控运输车辆的路线和时间,以此来控制食品由于运输时间而导致的品质变化。在仓储方面,在仓库进出口安装固定读写器,对食品的进、出库情况自动记录。在食品进入仓库的时候,安装在仓库进口的读写器对食品带有的信息采集标签读取食品的信息,并且在数据管理系统查询食品对仓储环境的要求,根据查询的要求判断食品是否适合储存在仓库中以及允许的储存时间。安装在食品上的信息采集标签同样要及时记录环境信息并且及时保存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去。在食品出库的时候,安装在仓库出口的读写器要对食品带有的信息采集标签读取食品的信息并在数据管理系统中查询食品储存的环境变化,安排更有可能变质的食品先发货,使库存管理实现科学合理。另外,利用信息采集标签还可以实现仓库的快速盘点。因此,在食品流通环节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对食品的流通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食品供应链在流通这个环节的科学化管理,保证食品供应链整个环节的完整性。
食品销售和消费环节。食品到达零售商手中后,零售商根据食品上的信息采集标签以及数据管理系统,可以获得食品在食品原料生产环节、食品加工环节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信息,食品零售商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食品销售情况的决策,对产品实行准入管理,并继续在食品所带的信息采集标签中添加相关的记录并保存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的数据信息,对在销售过程中超过有效期或者变质的食品尽快通知零售商,以尽快将其撤下货架。
消费者和食品质量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信息采集标签中所带有的信息对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根据信息采集标签可以追溯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以及运输各个环节的情况,了解食品的质量是否满足需要。如果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则可以通过信息采集标签以及数据管理系统快速了解相关食品的流转情况,尽快确定发生问题的环节,界定责任主体,并及时采取召回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消费者和企业的损失。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还可以利用食品带有的信息采集标签识别假冒伪劣食品,保障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证食品的安全是目前人类最关注的问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到食品供应链中去可以加强食品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为食品的安全提供了保证。因此,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到食品供应链中去已成为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手段,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已经逐渐成为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方向。然而,目前的技术和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未来食品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童刚.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信息与电脑,2008(4)
2.潘福斌.RFID技术在安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2)
3.高红梅.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商业时代,2010(22)
4.朱小平.农业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技术.农业网络信息,2007(2)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th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supply chain model of "leading enterprises+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ifferential game, study the optimal decision of both sides under the mode of the cooperation and Stackelberg model leading enterprises lea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operative decision mode, the optimal decision and the total profit of both sides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Stackelberg model leading enterprises leading; when the profit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is in a certain range, the total profit allocation scheme can satisfy the optimal Pareto of both profits.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微分博弈;最优决策
Key words: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leading enterprises+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model;differential game;optimal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58-02
0 引言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增加了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难度,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农产品的信任品特性使得消费者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分散的农户在利益驱动下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考虑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质量行为,基于微分博弈模型,分析比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中的最优决策和利润,并给出双方质量行为协调中供应链总利润分配系数的取值范围,以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消费者的多赢目标,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应链模式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本问题描述及最优决策
基本问题描述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为理清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质量行为的协调,研究对象仅考虑由一个龙头企业和一个合作社组成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龙头企业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购来的农产品进行检查,再加工提供给农产品终端需求市场获取利润。根据合作社生产规模特点,假设合作社中的农户是同质的,即具有相同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行为是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为了改善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一定的标准,开展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的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合作社的质量行为影响,在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质量主要是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质量行为的协调程度。
2 数值模拟
先假设相关参数的取值为:?琢=2,?茁=1,?酌=0.1,k1=0.4,k2=0.1,?滋=1000,?浊=1,?籽=0.1,Q=1000。
可以得到合作社最优质量行为F*、F1*与利润分配系数?姿的关系(见图1),龙头企业最优质量行为L*、L1*与利润分配系数?姿间的关系(见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当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系数?姿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质量行为是一条水平线,其数值保持不变,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质量行为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随?姿的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合作社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Q策模式的质量行为,即0≤?姿≤1当时,均有F*≥F1*。这说明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
从图2可以看出,当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系数?姿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保持不变,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质量行为,即当0≤?姿≤1时,恒有L*≥L1*。这说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比图1和图2可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的质量行为。
将参数值与不同的?姿值带入合作社获得总收益的分配系数?姿值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收益值。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当0?燮?姿?燮1时,恒有V*>V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模式中供应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燮?姿?燮0.4时,有VF*?燮VF1*,VL*?叟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到0.4之间时,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小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大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8?燮?姿?燮1时,有VF*≥VF1*,VL*≤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8到1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小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4?燮?姿?燮0.8时,有VF*≥VF1*,VL*?叟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8到1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大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达到Pareto最优。
从图3可知,当0?燮?姿?燮0.4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最优收益曲线位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最优收益曲线之下;当0.4?燮?姿?燮1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最优收益曲线位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最优收益曲线之上。说明只有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4到1之间时,合作社在协作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收益高于在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收益。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考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质量行为,基于微分博弈模型,分析比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和收益,总体来说,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均优于龙头企业主导下的决策模式下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总体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下的Stackelberg的最优总体利润。当二级农产品供应链利润分配系数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质量行为达到协调状态,即在该条件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分配方案能同时满足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合作模式中的各自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各自利润,对于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利润来说,协同合作博弈是Pareto最优。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加快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供求体系,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和媒体要加强宣传质量安全农产品理念,提高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需求,通过增加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来促进质量安全农产品的供应;②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双方质量行为协调的导向作用以及促进双方质量行为协调的发展进程;③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作用,尤其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组织分散农户进行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刘刚.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8).
[2]刘英华,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舒适度、安全性和环保性能的期望也逐渐提高。全球汽车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汽车制造商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包括优化企业内部生产流程,还需要对汽车生产进行智能调控,在跨企业基础上管理价值链。汽车工业是德国的第一大工业,德国一些汽车生产商开始运用RFID技术提升整个价值链的透明度,节约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成本。
(一)借助RFID对生产与供应进行tb调管理与安全追踪
在生产流水线上,对生产进行有效调控是汽车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借助先进的RFID系统,复杂的生产流程和供应流程可得以协调一致。通过安装在集装箱或者集装架上的RFID读写器,系统便能自动掌握整个价值链上不同部件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安全调控与无缝追踪。
在马达和凸轮轴上安装芯片,有助于实现产品的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透明度。借助其清晰的识别号码和其它特殊信息,能够对汽车部件进行识别与检验。伪造或者不合格的零部件将会失去进入价值链的机会。
(二)RFID应用于零部件物法留管理
RFID技术在汽车业的应用方面,大众汽车公司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大众汽车的生产商与供应商已经在材料物流领域实施了RFID技术的应用测试。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大众汽车为3000个集装箱配备了电子标签。大厅和叉式装卸机上的天线能够正确识别集装箱以及集装箱内的货物。在产品入库时,RFID技术还能有效地节省能耗。在短短几秒钟内,四个集装架就能被立刻识别并录入库存管理系统。在项目试验中,先进的读写技术也能排除干扰因素,对金属集装箱进行准确无误的识别。应用RFID技术的长期目标在于,通过RFID技术使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材料流动趋于自动化,并使产销一体化集团实现无纸化管理。
在戴姆勒集团,RFID技术也被用作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公司作为EPC国际的成员,参与了RFID技术国际标准化工作,现在已经把RFID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从2009年末,柏林的工厂就开始将基于RFID技术的管理系统应用于运输发动机的载体。这样,在工厂内部对发动机进行的操作、运送发动机到车身工厂的过程以及运输载体返回工厂的过程都能得到自动追踪。
(三)RFID应用于汽车测试
RFID的技术潜力不仅仅存在于物流领域。戴姆勒公司于2010年初宣布,公司开发出用于汽车测试和质量保证的新型方案。在产品交付顾客之前,公司会对新型号产品进行彻底检测。例如,梅赛德斯一奔驰E级汽车要完成3 60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这相当于绕地球900圈。由于不同组件都要纳入测试范围,还需要进行完善,所以这种测试的纪录和评估耗资是很大的。通过运用RFID技术,将来整个过程将会变得非常简单透明,实现对检测结果的自动追踪将成为可能。在一次车辆测试中,梅赛德斯-奔驰Actros卡车内部的13 5个塑料部件和梅赛德斯-奔驰c级汽车发动机舱内的58个金属部件已配置了RFID读写器,这些信息载体可以存储所有必要的技术细节,并进行非接触式读取。在第一次试验中,汽车在安装了天线和阅读器后,能够随时随地对130个汽车部件进行自动识别,并对资料系统进行更正。
物流行业
在DHL创新中心展厅,包裹从A地运送到B地的过程引人注目。通过从货物预定到交付整个过程的演示,参观者可以目睹未来的物流世界。在整个过程中,RFID技术至关重要。安装上RFID芯片,便能对包裹进行安全管理与无缝追踪。而且,这种技术在客户服务与气候保护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创新中心与来自科学界、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研究出了具体的设计和实施方案,“智能货车”就是一个例子。未来的智能车辆将运用RFID技术,结合基于GP5的路线导航系统,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运载能力。这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物流服务供应商还能对客户愿望及时做出灵活的反应。
零售行业
波恩附近的麦德龙集团尝试为现在和未来的商店开发创新型贸易方案。在购物时,购物者可以使用“移动购物助理”。借助。移动购物助理”,顾客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检索产品信息,自行扫描产品,减少在柜台前的等待时间。另外,RFID技术更有利于肉类产品的质量保证。智能冷冻箱可以控制箱内产品的保质期和数量,如果顾客取走了一份产品,RFID阅读器将会自动读取,并及时预订该产品。通过智能购物,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购物效率都将会在未来得到重新定义。
纺织行业
如果说RFID技术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在五年之前还受到人们的质疑,如今的人们对RFID已充满期待与憧憬。很多消费品生产商和贸易公司借助自己的RFID项目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这种新型技术提高供应链的速度。现在,RFID技术已在纺织业取得突破,它既能服务于生产商,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从2000年开始,德国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推崇自主供应与自主服务,同时也更注重购物形式与购物经历的新颖特别。市场研究者认为,市场需求将会更加倚重个人要求,消费者的期望将越来越高,而且变得更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从网上搜集购物信息,进行产品与价格的详细对比,直接从网上订购商品。联邦统计局调查显示,200 9年在德国5 400万网民中有55%将网络作为购物平台,传统的购物模式正经受着网络购物的严重冲击。只有对顾客进行贴心周到的服务、进行独到的产品布局,传统购物才能抵御来自网络购物的竞争压力。
(一)RFID为纺织业带来革命
纺织业一直是竞争力度最大的行业,其具有产品种类和样式繁多的特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必须顾及不同的颜色、大小和尺寸。顾客希望生产商能够实时更新产品花色,对时装趋势做出快速的反应,并进行灵活的价格定位。所以,产品的生产销售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近十年来,Gerrv weber集团一直致力于为提高供货效率和拉近客户距离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来自东威斯特法伦的服装生产商是服装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很多项目的实施,对RFID的用途和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测试。在联邦经济部资助的研究项目Ko一RFID中,Gerry webe r与柏林洪堡大学和柏林技术大学合作,对这一技术潜力进行了测试。IT服务商IBM也参与了这一测验。
(二)从试验阶段到实际运营
2010年中期,Gerry weber将RFID技术应用到物流和销售领域,同时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商店产品的防盗。在产品的生产阶段,Gerry webe r集团就将RFID芯片植入衣物的纺织品护理标签,从源头上避免包装错误。借助这种全自动的RFID技术,Gerry weber能够对产品的整个供应链进行全程无缝跟踪。在任何时候,公司员工都能了解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订购过程。商品和信息的透明化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按需进行产品规划和库存管理提供了重要前提。
(三)减少产品损耗,改善服务质量
一、大力推进营销管理精益化
一要执行公司集成营销模式创新实施方案整体规划,持续整合市场资源。依托化工产品统销业务,加大运作甲醇资源,构建煤化工电商平台,扩大线上交易规模。二要强化市场调研,深化市场研发运行机制,制定研发计划,着力提升市场预判和研发实力。建立沟通机制,加大与工厂、客户的沟通,将产品市场信息、客户诉求等反馈给工厂,为单位生产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联动机制。三要制定标准化、样板化业务流程模板,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绘制业务流程图,以确定岗位职责,提高业务的透明度。四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价值。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办法,强化客户的动态分类管理和数据分析,加大客户开发力度,挖掘客户价值,改善客户结构,拓展销售渠道。五要推进精益诊断评价,完善对标管理,定期召开业务评价分析会,对期间销量、销价、客户结构、创效等进行全方位评价,查找不足,实现自我突破和业绩提升。
二、大力推进采购管理精益化
一要做好煤炭、大宗物资采供统一整合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尤其对影响生产成本关键环节的物资采购流程进行再诊断、再梳理、再优化,实现采购流程的再造和采购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二要建立采购数据库,构建物资采购模型。把控原料物资行情,科学核定采购周期、经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通过联合采购降低采购总成本。三要强化供应商管理。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新增供应商必须为优质生产型企业;根据供应商业绩、资质等对供应商开展年度评价,实现供应商动态分级管理。四要坚持以大矿为主的采购主渠道,通过控制发货频率和工作流程优化等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五要优化运输模式。按照进一步加大火车运输比例的要求,积极与其他公司协商,改进火车卸车条件,增加火车卸车能力,待改造完成后,尽快实现全部铁路运输目标。六要清仓利库,修旧利废。对各企业仓库备品备件进行全面清仓盘库,建立仓储信息数据库,实现化工板块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物流贸易精益化
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物流贸易,构建物流、贸易、金融相融合的现代化物流贸易产业体系,在上半年低谷中调研布局的基础上,下半年启动新的贸易拓展计划,积极稳妥开展经贸业务。二要创新商业模式,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策略,实现强强联合和资源协同,构筑稳定的供应链、价值链和利润链,培育“上抓资源、中控物流、下拓市场”的一体化动作的物流贸易商。要探索“清欠+贸易”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调研分析,采取借台唱戏的思路,对清欠单位现有资源梳理运用,通过全流程管控和资产质押的方式,签定合作协议,全面启动“清欠+贸易”模式,以实现清欠、贸易、人员安置等一举多得的目的。三要健全运行机制,规范贸易流程。按照市场化导向,创新物流贸易运营机制,制定物流贸易运营管理制度,简化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四要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环节。优化物流打造生态物流网链,与物流企业开展战略性合作,大力降低物流仓储费用。
四、大力推进运营管理精益化
以全价值链精益思维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优化管理体系,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效能。一要精益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强化对物流企业的安全检查、公司职工安全培训和办公楼的安全检查,提高全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二要全面深化内部市场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优化流程,按照“持续深化、完善提升、专业推进、各有侧重、全面推进”的原则,不断扩展要素市场领域,以全成本要素分层分级管控,做精、做细三四级市场主体,建立内部市场化精益经营机制和精益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市场体系全覆盖、基础体系完备、保障手段健全、运行成效彰显”的内部市场管理体系。三要推进精益诊断评价,完善对标管理。深化安全管理评价、内部市场管理评价和月度经营分析等工作,实行精准评价,切实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成本核算对标、经营业绩对标、客户满意对标等提升精益管理成效。四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要围绕做强销售和贸易的工作定位,结合物资采供和煤炭采供移交及产品销售的实际,立足公司稳定持续长远发展的高度,重新定编定员,优化岗位设置。要加强内部市场化考核激励。按照公司物流贸易激励机制,优化薪酬分配激励体系,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要深化“五项”整顿,规范用工管理,要畅通员工出口,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员工自主创业。五要创新财务管理。创新融资举措,充分利用存量资金及良好的银行信用进行资金运作,积极与各家银行进行沟通调研,做好增信工作,充分调研“票据池”业务,开展精细化票据管理实现票据增值。
(一)加强工程管理求高质量发展
加强设备配置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性,杜绝混合模式共存、场站分设不明,认真核算设备投入和产出关系,详细制定建立项目部《主要施工设备分项限额配置台账》和《主要材料分部、分项限额领料台账》。
(二)加强物资设备管理求高质量发展
1、材料管理严进严出、账物相符、日清月结、堵跑塞漏
坚决贯彻执行主要材料限额领料制度,坚持大宗材料三人验收原则、坚持凭单收发料原则、坚持账务日清月结原则,优化人员结构、权责明确,定期盘点、成本归集、节超分析,及时整改纠偏、堵跑塞漏,实现“日清月结”核心目标,彻底扭转物资量差成本时常超标后局面。
2、设备管理优化配置、共享资源、严格准入、规范管理
坚持贯彻执行主要设备限额配置制度,强化设备与劳动力匹配度、强化设备单机核算、强化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严控设备投入方式、严控设备进场来源、严控设备安全管理,规范合同管理,规范资金支付,优化设备使用成本,扩大资源共享度。
3、现场管理强调资源调配、有效使用、工完场清
建立各级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周转材料、设备的重复利用优势,实时结合工期节点、劳动力情况,库存资源情况,加强资源维护质量,加强资源调配力度,提高周转率,降低资源成本。厉行节约之风,把隧道门禁系统、安全标识标牌、彩板房实物纳入周转资源管理。建立实物台账,实行入库验收上账、出库清点调拨、使用损耗核销、修复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周转利用率。厉行文明环保之风,分类堆码、整齐有序、工完场清、规范文明。
4、加强供应链合作管理。培育和选优上游供应商,推进横向经济组织联合和纵向供应链整合,继续加大战略合作、集中采购工作的推进,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坚持规范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履约、评价,增进与优质供应商“亲”“清”关系。密切关注新型材料、新型设备的应用,根据实际需求,联合优质供应商,积极探索开发应用,增强装备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摘 要:本综述主要结合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网购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食品与网购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64-02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网购鲜活水产品的运作模式与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刘敏(1991-),女(瑶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刘华楠(1971-),女,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经济管理。
在中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去实体店购买物品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下班后有时间去购买,下午购买的农贸类食品往往比早上购买新鲜度会差很多。电子商务最近几年的如火如荼发展,在网络上直接购物的便利性和优势已经深入人心,相信未来不久需保鲜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水产品的网络购物需要会越来越强烈,下一个网络购物的明星将是以鲜活水产品作为突破点,由于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供应的复杂性和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性,使网购生鲜农产品安全成为了网络农产品交易中的一个新盲点。本文对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基础部分冷链配送和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
(1)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本质上还是一种物流形式,只是因为要求较高,被人称之为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主要包括了通过冷藏对食品进行配送的过程,包括了需要冷藏的食品的生产、存储、销售和配送整个环节,因为整个环节都是需要处于特点的低温环境下的一项系统性的、要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冷链物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冷链配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国内外冷链物流的研究现状
早在两个世纪前,随着冷冻机、电冰箱等新科技产品的发明,保鲜食品和冷冻食品被人们所发现并推入市场环节,可以说是冷链物流的开始。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是较早开始注重冷链物流配送的建设,同时也强调对冷链物流配送过程的管理。逐步开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1894 年,美国学者Barrier和英国学者Ruddich最早提出了关于冷藏链(cold chain)的定义。1959 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开始联合开发航天用的食品时,提出了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control point,HACCP)体系,这种体系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方便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便于管理,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国外的冷链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Den Ouden、Zuurbier (1996)等学者第一次提到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的定义,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在生鲜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中所开展的一种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操作体系,食品供应链管理等的目标主要是达到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提高时效的一种管理。Bogataj等学者(2005)分析了冷链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易腐的食品的稳定性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解决方案;Montanari等人(2008)认同在冷链物流配送中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温度,能持续稳定的保证时间的控制温度,这是两大关键点。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开始,伴随我国各种生鲜食品的外贸加工出口等需要,我国也开始冷链物流。198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直接推动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HACCP 认证体系也开始随之被重视,目前在中国的水产品加工领域,已经有近千家的相关加工销售企业已经按照美国水产品的法规要求开始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这是企业重视管理的结果,也反映了HACCP在中国的巨大空间,并且 HACCP 体系也逐步向其他食品领域扩展。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都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口众多,需求量巨大,食品规模巨大,加之八十年代前国家重视不足,使得行业并没有统一行业规范,相比于需求已经建立的冷链物流还远远不够。
因此,学术界开始对冷链物流配送概念以及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冷链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有学者从食品、医药、化学品等冷链对象(所指向的物不同)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也有学者从流通环节来定义冷链物流。有学者从物流供应链的方面来对其进行定义。也有学者从整个不同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以下做一些简单的列举,郝丹(2009)就曾对国际水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的优化问题进行过研究,从产业角度定义冷链物流。另有一些学者从冷链物流的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如何控制采用何种技术何种方式何种管理可以对冷链物流模式的优化。
二、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冷链配送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冷链配送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比较总是食品安全的保证与控制。
(1)国外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外关于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现在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冷链体系的建设,但是特定在研究关于生鲜食品配送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还不是很多,而且大都是作为食品供应链研究中的一部分来开展的。Glen,J.J.(1987)在自己的论文里,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构建优化求解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Milier,Leung,&Azhar(1997)以新鲜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两个采收和包装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如何决策采收的梳理,时间分配,存储量的大小以及如何配送,配送数量等等问题,都是以降低配送和采收的成本,同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为目标的。I.Hunt等人(2005)比较早的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作为背景,重点分析了农业产品的物流环节对销售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影响。
(2)国内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内对生鲜食品配送的研究开始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曹云(1998)曾提出来生鲜食品的配送和加工以及流通是息息相关,对于连锁配送来说,更是如此。恭树生等人(2006)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作为出发点,明确提出在我国,需要保鲜的食品企业范围,上游企业主要涉及到一些加工企业,包括生产后直接速冻企业,中游的企业主要是批发商,涉及到配送中心等,而下游则是零售,包括消费前面一点的配送企业,包括终端消费的酒店等主体。凌宁波和朱风荣(2006)的论文比较总是食品安全与配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目前需要保鲜的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情况,并以终端超市等连锁型的终端零售为主体,认为从终端零售出发构建整个供应链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熊惠、李靖(2008)则认为,研究冷链配送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出发,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态度和满意,以此作为提供效率和效果的出发点,同时在论文里对食品安全的特性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希望能找到适合我国现状和国情的冷链配送食品安全发展思路。
三、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向高级转化的阶段,主要是由于冷链配送市场分散,单个市场规模较小,区域性又较为明显,自然需要较高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构建,缺少龙头企业,政府又不能直接统一市场。这使得现今的冷链配送硬件较为陈旧,设施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更新换代成本无法消化,自然运输配送效率低,保鲜技术也达不到市场要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反观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问题较多,但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冷链配送,企业对技术的要求和管理水平以及经验都在不断增强,市场规模逐步增大,这对于冷链配送发展都是及其有利的。通过网购市场不断增大,消费者网购食品需求巨大,中国冷链势必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nOuden.P.J.P.Zuurbier.Vertical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marketing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ork[J],Agribusiness.1996,(3):277-290.
[2] Bogataj M,Bogataj L,Vodopivec R.Stability of Perishable Goodsin Cold Logistic Chains[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3-94(1):345-356.
[3] Montanari R.Cold Chain Tracking: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J].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9 (8): 425-431.
[4] 郝丹.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以BSL公司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