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当今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中国必须进入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这就要求会计能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真实、可靠、能够满足各方利益的经济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二,资本市场发展,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要求会计走向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更有发展潜力的国外市场,将其资本市场拓展至国外,甚至实现跨国经营。跨国合并和资本市场向外扩张的趋势,客观要求企业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政策,了解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如果会计核算不统一,定会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不同的麻烦。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信息尽量减少差异的不可比性和分歧,协商规范的一致性才有利于经济事项的调整和处理,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二)会计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国际化,并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使会计成功与国际接轨。会计国际化减少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投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扩张等产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限制,促进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的合理组合与配置,使各国公司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多合作与机会,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会计国际化是伴生于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树立经济全球化观念的同时,也应确立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瞬息万变,要求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处理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事务,掌握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这一传递者就是会计。跨国公司、大型公司的不断涌现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不断多元化,这些要求会计理论和事务具有及时的适应性和规范性,而这也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因此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质量,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会计国际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会计国际化要求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对与之相配套的会计教育的要求也就不断加强,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在我国,便是会计教育正朝着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国际化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领域逐渐向外开放,会计的高等教育也在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趋势的推动下逐渐国际化,国内的会计教育机构通过开班培训、网络授课等方式提供会计教育服务,而国外一些会计认证考试也开始逐步走向国内,如英国的ACCA、加拿大的CGA等。会计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迅速提高,以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国际化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三)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完善建立,但仍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体现出立法前瞻性、稳定性与内部协调性较差,虚假会计信息及法律责任不够完善等不足,有的方面甚至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产生冲突。因此,建立健全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设,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我国会计行业相关行为的重要保证。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及道路
第一,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观念,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必须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来,使我国会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第二,加深与其他领域、其他国家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独自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要想应对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就必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沟通、对话和合作,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利用和合理配置,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中的影响力,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在会计国际化发展中站稳脚跟。
第三,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的会计法律、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建立健全一套既与世界接轨,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会计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使我国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国际会计需要。
全球视角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关系
经济虚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部分基于全球视角,从虚拟经济的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
(一)存量分析
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出了实体经济。由于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股市市值、债券市值、金融衍生产品未清偿合约之和来衡量虚拟资产的存量规模,以GDP来衡量实体经济,以两者的比例来衡量全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数据,全球虚拟资产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1997年以前(除1993年),全球虚拟资产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处在1.5-4.0的水平;1998—2000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平稳,两者比值稳定在5.5附近;2001年后,该比值开始迅速上升,在2011年达到8.5。这表明虚拟经济发展迅猛,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虚拟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全球虚拟资产总量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金融衍生品。衍生品未清偿合约名义余额从1990年的3.4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5.3万亿美元,增长了172倍多;同期,债券余额从18.02万亿美元增加到80.22万亿美元,增长了大约4.5倍;股票市值从8.89万亿美元增加到62.75万亿美元,增长了大约7倍。就不同的虚拟资产而言,其存量规模占GDP总量的比值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不同。比如,金融衍生品未清偿合约余额占GDP的比例变动趋势,与虚拟资本存量占GDP比例的变动趋势趋同,二者都呈现出持续快速的上升势头。具体而言,1997年之前(除1993年),金融衍生品未清偿合约余额的增长速度在年均15%左右,但1998年以后,该比值增长速度加快,1998年该比值增长到31.9%,到2003年该比值为64.7%,增长了1倍多。与金融衍生品不同,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和债券市值占GDP的比值变化趋势就显得比较平缓,而且二者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在1990—1999年期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9年达到峰值1.17,随后呈下降趋势,而且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基本上处于0.4-1的范围内,变化幅度较小;而债券市值占GDP比值在1990—2003年期间却一直处于缓慢上升中,虽然增长势头不强,但上涨趋势不变;2001年之后的增长趋势变强,增幅变大。由此可见,不同虚拟经济产品占GDP规模的比值变化趋势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虚拟经济的规模来看,全球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于1999年底首次超过全球GDP总值,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值远远超过了100%。特别地,全球期货交易规模在不断上升,尽管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但全球69个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该年期货及期权的总交易量仍同比上涨13.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2005年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7.7%,而美国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30%,韩国、印度、日本等国约为100%,东盟国家在70%-80%之间。2005年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实现了大跨越发展。沪深证券交易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我国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达24.69万亿元,其中流通总市值为19.55万亿元,已占2012年GDP(51.93万亿元)的48%。
(二)流量分析
自1986年开始,国际清算银行(BIS)每间隔三年就会公布一次外汇交易额数据。由于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存在估计成分,汇率波动被夸大等原因,导致国际清算银行年报的数据不是精确数据。因此,本文只是将这些数据作为流量分析作为参考。1980年,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仅为87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了32100亿美元,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增长了近36倍,这体现了全球外汇交易的巨大而强劲的增长。从占全球出口额的比值情况来看,1980年全球外汇交易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值仅为11.18,而到1986年该比值迅速上升为35.93,到1998年更是猛增到74.99,之后略有下降,但是2001—2007年间,该比值一直稳定在55附近波动,虽然相对稳定,但是此比值仍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在2001—2007年期间全球服务于外贸的外汇交易额所占全球外汇交易量的比例不足2%。这表明,全球外汇交易额与出口额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随外汇交易额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全球外汇交易与全球贸易出现了严重的脱离,全球的实际贸易对全球外汇交易的影响十分微弱,外汇交易的目的主要来自于贸易之外的纯粹金融因素和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虚拟经济与全球的实体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虚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结合虚拟经济存量分析发现,股票市值占GDP比值在不断上升,并且其发展趋势与外汇交易占出口比值的增长趋势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不管是虚拟经济存量分析还是流量分析,结果都是类似的。
中国视角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比例关系
(一)从国内金融投资的角度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关联性,本文选取主要金融资产的交易量作为衡量虚拟经济流量的指标,选取GDP作为衡量实体经济的指标。鉴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995—2011年数据作为分析国内金融投资的依据,各主要金融资产成交额及其占GDP的比率情况如表1、表2所示。表1描述了中国金融资产成交额占GDP比例的变动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金融资产成交额占GDP比例的变动趋势不同。期货成交额绝对值变化波动性最大,甚至连续两年的成交额能相差2倍以上,其占GDP比例变动趋势的波动性也是最大。具体而言,1995年,期货成交额占GDP比值为1.65,到2000年则迅速下降为0.16,而到2010年又快速上涨为7.37,2011年则降为2.91。债券成交额占GDP比例在1995—1998年期间波动性显著,该值在1995年为0.98,到1998年又快速下降为0.28;1999—2003年期间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在0.2左右波动;2004年则上升为0.46,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与债券和期货相比,股票成交额占GDP比例变动波动较小,相对也比较平稳。1995—2000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1—2005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整体而言比较稳定,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则快速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金融资产成交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1955—2011年间,GDP的增长率一直为正,最低值为1999年的6%,最高值为1995年的26%,2000年以后,GDP增长率趋于平稳上升的态势。而同期的金融资产成交增长率却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股市成交增长率的最低值为1995年的-50%,最高值为2007年的409%,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债券成交增长率也出现正、负交错的现象,表明其波动性也较大;类似地,期货成交增长率的最大值为1995年的218%,而最低值为2011年的-54%。由此可以看出,1995—2011年期间,金融资产成交增长率的波动性比较强,并没有与GDP的增长率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二)从国外金融投资的角度分析
本文选取国外对中国证券投资额、中国外汇储备作为国外金融投资的虚拟经济度量指标,选取中国GDP作为实体经济的度量指标,分别分析它们的变动情况。从表3中很容易看出,外国在华证券投资占中国外汇储备的比值波动呈现小幅快速波动状态。但总体而言,外国证券投资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不大,除1993年的极值17.2%之外,二者比值基本上保持在0-10%之间。此外,外国证券投资占GDP比值的变动趋势和外国证券投资占外汇储备的比值变动趋势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同步变动趋势;从绝对值上看,外国证券投资占GDP的比重不大,基本上保持在0-1%之间,2006年除外,2006年外国证券投资占GDP的比重为历史最高值,达到1.6%。通过从虚拟经济的规模以及流量的角度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比例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虚拟经济占实体经济的比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有起有落,但上升趋势明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呈现波浪式波动,达到一个高点后,随即下降,达到一个低点后就迅速上升,由于数据的有限,形成规律尚不是很清晰,但也初步显示出这样的变化趋势,同时也符合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后必然收缩的经济规律。此外,外国证券投资占实体经济的比重呈现小幅快速波动趋势。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交易平台 经济全球化 影响
一、电子商务简介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各种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成为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新兴商务活动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指的是建立在由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基础上,各项商务活动得到充分的电子化运作机制;而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或数据库的传输和处理,并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商业交易,这其中包括企业与企业(B2B)、企业与消费者(B2C)、用户与用户(C2C)之间的交易活动。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通讯方式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电报和传真机发送商务文件。电子商务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了70年代初,西欧、北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逐渐开始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度,人类使用石油发展工业的时代走向尾声。20世纪70年代,基于EDI的电子商务的雏形产生。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模式得到较快的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这一崭新商务模式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它充分依托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在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中,包含了生产商、供应商、承销商、消费者以及贸易过程的各环节的信息,国际贸易领域的信息流动得以充分实现。
第一,电子商务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企业提供全球贸易信息,使商家们能充分收集和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信息资源,并能够借助电子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和政策的动态。第二,电子商务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国际贸易市场。依赖全球互联网的提供的现货交易场地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形成了统一有序的国际化大市场。第三,世界各国的企业以新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结算和管理,形成以商品生产企业为主,流通企业为辅,全球会员制为纽带和规则,有型和无型市场的紧密结合为基本框架,看样订货和网络交易为手段的新的流通组织形式。
“虚拟公司”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单个公司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联接,构成了全球公司群体网络,商品和服务在这个网络市场平台上得到了更好的流通。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交互式贸易网络的运行机制,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各国的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网络不是绝对安全的。国际相关贸易相关电子商务完整的法律法规的缺失,给世界各国的网络贸易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进行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损害了全球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了全球网络化发展很不平衡。这种新的分工格局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外,导致了“边缘化”贸易倾向,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比较优势降低,国际投资者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采取非正常的竞争手段,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实行保护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难度。
再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如何确定所使用的无形的网上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讨论,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这又给了潜藏的不道德贸易行为以可乘之机。
五、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1.转变国民观念,迎接社会生活网络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的购物习惯、支付形式和产销方式根深蒂固,电子商务作为由西方世界传入中国的贸易形态,想要得到大多数国人的充分认可,仍需时日。我们应做好相关的宣传引导工作,倡导信息科技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使网络贸易的相关概念逐渐被国人认识、了解和使用,使传统观念得以转变。
2.深入对网络贸易的研究,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深入对当前世界贸易模式的研究,探寻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深层次地规律所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新型商务机制的构建,规范相关的市场法律制度。
3.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信息大爆炸、知识为主导的时代,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内资企业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如何运用电子科技和互联网相关技术,已逐渐成为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国的企业若能够借电子商务这一模式拓展业务、改革创新、迎接挑战,定能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Soon-Yong Choi, Dale 0. Stahl& Andrew B. Whinston.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傅铅生,陆志红.基于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新特征之相应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4,(23):161-16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有130余所高校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但在众多招聘会上,一方面企业选聘不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寻找不到合适的国际贸易岗位。此现象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探索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经济环境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和冲击。当前,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设计上,表现为很多本科院校较多地设置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理论课程,对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海关通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相对涉及较少。
2.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学习效果
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在考试方式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考查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考试时间都集中在期末。这样的考试方法,尽管从表面上看,有利于增强考试的规范化、严肃性,但弊端还是比较多的。闭卷考试大多数是侧重于考查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或运用。然而,每门课程这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多的,学生很难全部背下来。因此,越是闭卷考试,对考试过程组织越是严密,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越重,也就越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出现。在评分方式上,大多注重答案的规范化、标准化,不少高校要求教师出试卷时必须附交“标准答案”,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这种考试与评分的最大弊端就是影响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质量,尤其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缺乏对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在外语课程设置上仍不尽合理,过多地强调外语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对学生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力度不够,有的仅仅流于形式。国际贸易课程实行正规的双语教学是提升学生业务素质的关键一环,因此,各高校要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开设双语课程。在此要求下,大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开设部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课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学校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实际上就是专业英语课或者专业英语强化课,与双语教学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4.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匮乏,专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有的高校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还是地地道道的“黑板+书本”式教学。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普遍面临实习难的问题。由于缺乏对口的实习单位,各个高校在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时间、实践方式的安排和具体组织操作上都有较大困难。实习基本上是在走过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锻炼。
5.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吸收,更谈不上创新。
三、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体系的构建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从创新人才的要求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一种要求在知识继承与积累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使经过塑造的学生能从固有的知识结构中,经过整合转化进而能自发或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
1.培养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高校要培养出国际贸易创新人才,就必须遵循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完整和个性独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为重心。同时,国际贸易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培养的原始驱动力。根据以上思路,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国际贸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三维一体协调发展角度出发,融入创新培养元素,将国际贸易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与创新元素融合起来,进而达到培养国际贸易创新人才的目标。
2.课程体系
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继承与积累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既包括广泛的营销外的知识,又要拥有深厚的国际贸易内的知识,即“宽口径、深层次”的知识结构。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对应创新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可以构建为一个“塔型”结构。该“塔型”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一个主题”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主题。
整个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综合、学科交叉、专业深化等途径,建立“宽口径、深层次”的课程模块。每个大模块又由许多小模块支撑,同时每个大模块又贯穿了与创新相关的培训课程。在具体的课程模块设置中,融入创新教育。专门设置创新类选修课和创新学分,将创新教育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步骤是:在创新能力积累阶段,融入创新的观念、思维和方法内容;在创新能力提升阶段,融入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创新内容;在创新能力实践阶段,结合实践环节,融入技能创新的内容。
3.教学方式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系中,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培养方案实施和培养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改革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从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角度出发,采用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这两种要求恰恰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自我封闭”和“课时限制”构成了矛盾。要处理好这两个矛盾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进行化解。
一是课内教学。根据国际贸易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形成若干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每门课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及备课内容,重点处理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最大化、最有效地传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二是课外教学。国际贸易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与课外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在竞赛中运用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请进来”,邀请国内知名营销专家、企业国际贸易管理者到高校为学生介绍国际贸易最前沿动态和市场最新需求变化,明确国际贸易创新方向,同时借助校企合办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创新能力全真训练。
参考文献:
[1]黄德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2]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无论你是否喜欢,都无法摆脱全球化这个最基本的现实。理解当代人类经济和金融体系,首先就要深刻理解全球化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机制、全球化对各国经济政策和产业格局、对全球金融、货币和资源配置价格机制的深远影响。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汹涌浪潮之中。从大历史角度粗略划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50—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850—195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从1950年至今,方兴未艾。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是纺织、煤炭、蒸汽动力和火车铁路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是火车铁路、电力、电报电话、石油化工、汽车、飞机、造船、家用电子工业等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则是电脑、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核心力量是互联网。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超出所有人预料,它持续开创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兴产业、许多超乎想象的商业模式,深刻改造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的所有产业,改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造着金融和贸易运行模式,改造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式乃至人类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制度。
熊彼特将资本主义动态演化历程形象地描述为“创造性毁灭”。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造性地毁灭着和改造着数之不尽的传统产业、传统商业模式、传统理论、传统政策和思维方式。
如果不深入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贸易和金融格局的深刻影响,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困扰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货币和信用创造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者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货币信用和金融体系犹如经济体系之血液创造和循环体系。借用熊彼特的著名譬喻:货币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司令部。
“全球化+第三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共同构成当代人类经济体系最基本的制度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第一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传播扩散的机制,人们依然争论不休。许多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我们却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譬如,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赖以运行的支柱是什么?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这个体系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动力,却又长期复苏乏力?
30年平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造就了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同样也是一段从封闭隔绝向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演变的历史。一方面,全球化和互联网给很多行业的公司经营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竞争的国界和边际愈发脆弱和模糊;另一方面,国内整体经济在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产能过剩在部分领域十分严重。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
当下,“互联网+”风起云涌,创客计划方兴未艾,“一带一路”机遇正好,政府鼓励企业勇敢“走出去”,布局全球市场;企业家将目光投向海外,谋求国际化发展。
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已由试点性的海外淘金,转变成集体性的出海盛宴。众多企业家以海外发展为“圈”,把住了全球化发展的“浪尖”。
走出去是寻求突围,期待涅重生,扎根海外便是抓住机会,落地开花。无论是环境倒逼企业出海,抑或企业主动出击,中国互联网企业都在勾勒着国际化蓝图。
国际化的过程就是本土化的过程,如果固守着中国的某些丛林法则,一定水土不服。当下我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折戟沉沙者不少,在国际规则的世界撞得鼻青脸肿,仍旧真刀实枪地践行着国际化发展。
成败与否,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都是不可逆的潮流。本组专题稿件着眼于“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机遇”,揭秘猎豹在通往全球下载量领先的专业清理软件之路上怎样像针尖一样扎破整个世界;探寻素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称的一加手机,怎样借本土员工之力,进军美国等18个国家,黏住当地用户;基于地理位置,5miles用心安置“二手物品”,为5公里内的人与物“牵线搭桥”;看赤子城怎样用“赤子之心”,为海外用户打造不卡顿、一站式的Solo系统;浪潮之巅,我国BAT等巨头公司掌舵者对全球化发展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企业出海布局全球,其过程跌宕起伏,场面也甚为壮观,荆棘路上有哪些地雷能避免,哪些教训能吸取;尽管困难重重,互联网企业也要未雨绸缪,主动迎接世界挑战,布局全球化发展。
关键词:新兴国家 世界经济 影响
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新兴国家”是一个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但究竟哪些为“新兴国家”,其标准是什么,国际社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常公认的“新兴市场国家”、“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等概念,就包含人们对新兴国家相关特征的认同。总体看,新兴国家,是指那些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走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历史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较大的全球或地区性政治影响力的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崛起最突出特征就是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导致新兴国家所创造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当然,“新兴”是一个发展中概念,新兴国家的组成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群”。新兴国家的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兴国家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凭借强劲的发展动力以及较强的发展可持续性,新兴国家慢慢变成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虽然新兴国家亦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其经济率先复苏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兴国家的典型代表“金砖国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金砖国家”领土占全世界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2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60%多,其中,中国居世界第一。世界银行及野村证券机构等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整个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达到75%,其中,“金砖国家”的贡献最为明显。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新兴国家与各方携手合作,慷慨相助。2012年,“金砖国家”向IMF增资750亿美元,其中增资最多的是中国430亿美元,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各为100亿,南非为20亿。新兴国家向IMF增资,宣示共同克服当前世界经济困境的决心,提升了世界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新兴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发生改变。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兴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改变了过去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新兴国家积极参与,为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等充足资源;新兴国家为各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通过进口大量商品和服务,新兴国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市场和动力;通过吸纳巨额外资,新兴国家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重要目的地。以后在资源、产品、市场、资本等方面,新兴国家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三、新兴国家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这场宣告华尔街神话破灭的金融领域的“9.11”,严重削弱了美国经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美元的强势地位。这次源于美国的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而且对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相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国家的崛起及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极大地冲击着发达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
四、新兴国家的崛起推动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和调整。
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相应提高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他们在国际和地区层面的影响力开始显现,成为推动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和调整的重要力量。崛起的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愈益强烈,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共同治理世界经济的态势正在形成,一些治理改革,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出现有利于新兴国家的积极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G20集团应运而生,作用突显。该集团成员中,新兴国家占据了半壁江山,涵盖了全世界的主要大国。例如,2010年4月,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44.06%升至47.19%,其中,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升至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2010年11月,IMF宣布通过份额改革方案,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份额,其中,中国的份额从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世界银行和IMF的机构改革表明了新兴国家地位的提高而发达国家地位下降的事实。
总之,新兴国家的崛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新兴国家的真正崛起仍需要一个过程,其间也会遭遇曲折和困难,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壮大的趋势难以逆转。可以预见,在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可能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下,新兴国家仍会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继续为维护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促进全球经济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新兴经济体蓝皮书》在京[EB/OL].中国经济网,2011-4-7.
[2]2013年《新兴经济体蓝皮书》呼吁设立金砖国家自贸区[EB/OL].光明网,2013-3-2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我国经济 影响机制
0前言
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上来看,影响机制存在着双面意义,一方面是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消极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在国际经济贸易下,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1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1促进外贸投资引资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多项国际业务起步比较晚,与国际上的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多差距。在国际贸易上,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国际经济贸易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对我国的外贸投资、引资等多项经济活动带来机遇。在这样的基础上使得跨国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以及技术设备的引进,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便利。
1.2对企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的企业产业结构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国际经济贸易中存在着很多经济发展典型,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示范的作用。这些先进的企业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化,通过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与我国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联系。其次,国际上先进的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呈现出了细化与分工协作的经营特点,我国经济产业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专业化生产,实现了企业的优化组合。
2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2.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消极影响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存在着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我国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的难度有所增加,导致了出口商品数量减少,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如果我国的商品在进口国家的技术标准中审核不过关,那么在商品交易中将受到拒绝。这些贸易的现状对当下我国贸易出口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我国的“走出去”战略不能顺利开展。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却丧失了价格上的优势,从而使得产品的竞争力被不断削弱。
2.2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国际上的经济波动有很多,例如通货膨胀等,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市场还有待于完善,当出现经济波动的时候,在外部经济的压力之下,将会出现经济危机。
3国际经济贸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策分析
3.1调整我国经济产业结构
在国际经济贸易之下,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两种,一是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在国际经济贸易模式需要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形势进行调整,企业的经济主体受到国际经济贸易市场氛围、自身投资模式、金融供给形式以及政府宏观管理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调节产业结构,可以从资本市场入手,随着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异质性,而导致这种大环境异质性出现,完全由于企业产业要素配置主体、资源分配规模、资金要素流通等形式发生变化,最终企业的总体结构需要被及时调整。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属性行业结构进行调整,不同企业在不同微观国际经济贸易主体下的作用不同。例如,对第一产业进行分析,第一产业中包含了农业、渔业、畜牧业、采集业以及林业,这些产业发展,与企业国际经济贸易要求吻合度不高,进而严重限制了国际贸易市场中这些行业的发展,造成了物价值的不稳定;而第二产业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燃气、建筑以及电力等产业,这些行业结构规模比较大,且企业运行具有稳定的资金流,能够很快满足国际经济贸易的要求。
3.2对外贸易空间拓展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将我国经济水平提升,需要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空间中,将我国的对外贸易空间进行拓展。主要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政策完善。发展国际贸易,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将与进出口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保障出口退税之间的稳定性,完善出口信贷。将出口信用保险进行覆盖。
第二,采取多元化发展的经济市场模式。目前在国际贸易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就是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系,在国际贸易上加强与这些经济体系之间的合作,通过跨国企业等形式,避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在经济形式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经济体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涌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产业应该加强与这些新兴经济体系之间的合作,通过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来促进我国经济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强我国企业内部的合作联系,为了在国际贸易上占据有利位置,在我国商品企业内部,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同盟关系,通过形成产业链的形式,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我国企业产品出口量,互相分享经验和专业信息。此外,企业之间应该充分利用行业之间的协会组织,一致对外,共同谋取经济更大的经济利益,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而努力。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贸易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在积极的因素影响下,促进我国外贸投资引资,对企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而在消极的影响因素下,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贸易经济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下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范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李继峰,张亚雄.基于CGE模型定量分析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品征收碳关税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05):105-118.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际关系 影响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Motivation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ANG Aife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oday's world,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labor,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flow rate accelerated the increasing scale, form have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rol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almost all countries are included in this century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area of the world economy, but also produced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oday'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mpact
1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凸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此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世界范围内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扩张属性,通过不断地扩展自己可支配资源的活动范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效率,因此,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持续扩张的动力和趋势。
(3)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东西方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运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充分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经济实力,利用跨地区的生产与经营网络,对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最佳有效配置,特别是其国际化的经营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步伐。
(5)国际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推动作用。世界三大国际区域经济协调组织的创立和其作用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在上述因素中,科技进步是第一位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动力。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主要体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加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正是在上述几种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资本的不断扩张、激烈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使得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张。
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而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是其核心和标志。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跨国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市场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它不仅加快了传递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为新的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它既扩展了广度,也强化了深度。因而全球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使各种关系可能在更多的点上弥合。也就是说,某个地区产生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进而对国际关系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1 凸显了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推动了国际规则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从一国走向世界,全球经济贸易活动规划的制定、实施、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多边的或是双边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具有重大意义的相互依存意味着国家不再是世界事务管理的惟一行为主体,而必须与各种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合作。由于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不断增强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地位(下转第109页)(上接第89页)不断提高正,传统国际关系的内容正在逐渐改变。世界这就需要由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共同遵守和共同维护的一个共同的秩序。在当前,国际合作和国际经济体制已相当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经济全球化必将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有序化、制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2.2 推动区域国家联合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每个国家,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都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往往又力不从心,于是有着若干共同因素的,特别是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的民族国家,就会通过区域内联合,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
2.3 促进国家间的沟通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全球统一的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民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使得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同时还加剧了民族国家对世界市场份额的争夺,争端和摩擦持续不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零和双输、双赢规则取代传统经济体系下的零和、输赢规制,要么一损俱损。因而,不管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它都不能随心所欲。尤其是大国之间,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要进行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
2.4 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从好的方面来看,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北关系的紧张态势。由以前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向双方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转变,双方经济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规模得到空前提高,并且彼此都认识到,要想让世界经济得以有效地运行,就必须保持双方经济和谐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自己国际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不好的方面看:(1)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造成了冲击。(2)加大了南北间的贫富差距。(3)使南南合作进程面临各种挑战。
2.5 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随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对世界进行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降低了构筑单极世界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改变了各国的政治地位与作用。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企图建立以日美欧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不断壮大自己,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俄罗斯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恢复大国地位;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和平崛起,引起世界经济关系的新一轮调整。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必须与多级的世界经济格局相对应,以保证世界经济的良好运行。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主张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6 强化了国际关系的整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