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 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 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 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 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 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 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 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 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 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 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娟.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4
1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现状
1.1 “两个体系”纳入到政府工作范围之内
富锦市气象局始终遵循“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促进发展”理念,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积极纳入到政府部门工作日程,做好各个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促进全市“两个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1.2 开展农业气象观测、服务工作
富锦市气象局结合本地农业实际,编写“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建立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气象观测系统,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烤烟基地安装2套6要素自动气象站,并在11个镇建立起气象信息服务站,关键农事季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同时组建农业及气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3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
富锦市气象局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规范为《天气信息专报》、《气象周报》、《雨情专报》及《重要天气情况报告》常规重大决策服务材料,并针对各政府部门领导开通“富锦气象信息预警服务平台”,及时向各级政府发送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实现对灾前、灾中以及灾后一系列的跟踪式服务,提升决策服务保障能力。
1.4 完善气象信息渠道
富锦市气象部门分别在全市10个镇、1个城关社区共安装11块电子显示屏,266个行政村全部安装气象大喇叭。充分综合利用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高音大喇叭、百度贴吧、QQ群、微信等方式将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群众手中。将本地气象预报节目改版为以本地文化、风情及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气象影视节目,提升了气象预报节目可视性,吸引了大众眼球。
2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的准确度较低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决定着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好坏,气象信息准确度越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越高。目前富锦市气象局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人才技术缺乏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直接导致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较低、气象灾害监测站布局不科学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正常进行,很难发挥出气象部门优势作用。
2.3 气象服务的针对性较低
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应加大对灾害性天气、关键农事季节的天气加强跟踪服务。
3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提升气象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富锦市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及效益,把气象防灾工作积极纳入到防灾减灾体系中来,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社会及管理职能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水平。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及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3.2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技术培养
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技术指导。所以,对于富锦气象部门来说应加强人才技术的培养,政府部门应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3.3 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气象部门应深入农村,加强与农民沟通交流,了解农民所需。在传统气象服务基础上,完善气象服务产品内容,拓展服务层面,不断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开展一系列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出气象部门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建议;河北大厂
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3-02
近年来,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组织机制健全、服务预案方案完善、服务网络不断加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气象为农服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对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以及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加快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从而实现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
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极端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大厂县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河北省中部、北京市东部,燕山南麓,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有潮白河、鲍邱河两大水系。一直以来,暴雨、寒潮、大风、雷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都与气象工作息息相关,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特别是科技能力的提升。因此,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2个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对农村生产的保驾护航等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 初步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1.1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2011年4月大厂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由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任指挥长,成员单位包括气象、农业、水利等20个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各成员单位协调合作,保障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1.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大厂县气象局于2007年初深入到全县105个自然村调研并收集了村干部的手机号码,将大厂县的重要天气预报及关键农时天气预报服务短信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村领导手机上。之后,每年年初大厂县气象局都会核实更新数据库,以确保准确及时。县政府于2010年12月出台《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建设工作的通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信函方式对信息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其责任。覆盖全部村街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瓶颈。
1.1.3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专家联盟团队。2011年,大厂县气象局与县农业部门联合成立“专家联盟”,由2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双方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农服务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1.4 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及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自2007年起,大厂县气象局先后修订完善《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雷电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火箭人工增雨事故处理预案(试行)》《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关于全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工作预案》等5个部门预案及《大厂回族自治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政府专项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职责、联络方式等内容,确保应急处置的快速、高效。每年修订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汛期气象服务预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习,使更多的人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应急处置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水平[1-2]。
1.2 气象业务服务网络不断加强,预报服务水平切实提高
1.2.1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大厂县目前建有自动气象站1个、两要素区域气象站5个、2011年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内建成多要素农业小气候观测站1个。基本实现了对暴雨、干旱等天气现象的加密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天气情报。
1.2.2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大厂县气象局内网直通省、市气象服务平台,获取信息快捷;基于内网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运行平稳,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同时基于外网的“企信通”短信平台作为备份和补充;2011年在陈府、祁各庄及大厂3个乡镇建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厂县特色西瓜种植区祁子庄镇洼子村分别安装了电子显示屏1块,在洼子村安装大喇叭系统1套。此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自动答询、气象网等多种手段及时各类气象信息。
1.2.3 天气预报服务保障无微不至。多年来,大厂县气象局注重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及时将重要天气报告报送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坚持做好重要活动和关键农时的预警预报服务工作,2007年实现105个自然村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预报短信,每年编制各类服务材料120余期。近年来圆满完成省运会、县庆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实现了与农业、乡镇等部门的联动,更好地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2.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大厂县降水持续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2002年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成立,并于当年9月25日夜间成功实施了首次人工增雨作业。近几年大力开展以抗旱保丰收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平均每年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5~6次,科学地开发空中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对净化空气、缓解阶段性干旱以及大厂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以来,更新人工增雨作业车、火箭弹发射架等装备,圆满完成奥运、国庆60周年人工消减雨保障任务。2009年开始,县政府追加人影专项资金,促进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厂县共有3个人影作业点,人工增雨专用皮卡车1辆,车载火箭发射架1部,空域申请系统1套,具备人影作业资格人员6名。
1.2.5 加大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近年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公众的气象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覆盖面不足
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工作已得到全面推进,实现了预警手机短信100%覆盖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急负责人和全体气象信息员。但由于种种原因,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预警信息距离90%以上的公众覆盖率差距还很大,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2.2 气象信息员队伍成员不稳定,发挥作用不足
大厂县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一方面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另一方面由于换届及班子调整等原因,这个队伍成员及联系方式的稳定性较差,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其宣传普及气象知识、监测报告区域内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等职责。
2.3 服务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县级气象部门以观测业务和科技服务为主,气象服务的业务能力明显不足,支撑气象服务的业务平台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县级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加上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县级气象部门的业务人员仍以观测人员居多,从事气象服务的技术人员少,多数以兼职为主,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2.4 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不足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资金的投入。而大厂县的两个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地方政府的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两个体系建设的发展。
3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建议
3.1 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为农服务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作用。
3.1.1 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每个村建设气象预警终端—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系统,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增强时效性。要尽快将现有的乡镇两要素区域站更新为多要素自动站,实现监测网络加密。
3.1.2 推动为农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尽可能保证队伍成员的相对稳定。因为这部分人员承担着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与农业信息收集、气象灾情信息上报、气象知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需要队伍保持相对稳定。
3.1.3 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多种手段,不断扩大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使广大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各类气象信息。
3.2 加强部门合作与联动,实现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
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气象与农业专家联盟要深化协作,提高农业生产气象条件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广播、电视等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增加调整气象信息的播报频次。通过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信息沟通和服务用户之间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使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农民实际需要。
3.3 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大厂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要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村规划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时,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3.4 切实提高农民对气象科技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
要加强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应用气象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农民在农业生
产建设中自觉科学利用气候资源;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气象信息;发现气象灾情能主动向气象部门报告;自觉维护气象仪器设施。
3.5 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大厂县现有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均为非标准化作业点。河北省气象局“现代人影业务知识讲座和研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300个标准化作业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组织开展好大厂县与全市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需要大厂县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尽快建设标准化作业点,标准化作业点的选址要立足长远,科学合理。要以有利于人影事业长期发展为出发点,选择可以安全顺利实施作业、满足正常生活和工作、利于管理的环境。
3.6 地方政府要加大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力度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的资金投入。大厂县“两个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更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两个体系”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3-4]。
4 参考文献
[1] 陈双溪.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3):1-4.
[2] 韦文彬,莫文秋.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02-303.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对象是与农业发展部门以及农产业人员,农业气象部门通过预报气象信息,让相关部门结合气象信息优化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工作。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能够提高我国农产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信息主要依靠国家的气象机构、媒体机构、网络机构传播,服务的主要范围包括:播放灾害性的天气预报、提供灾害预防对策、提供农业气象监测数据、提供农产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敬慕建设、提供人工候服务讯息预报、提供森林防火信息、提供生态建设服务建设信息。优化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拓宽限农业气象服务范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气象业务服务现状
1,设施陈旧的问题
人工或半自动气象监测仪器的精度差、持续监测能力不足、监测的范围狭窄,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部门已经逐渐淘汰掉人工或半自动气象监测仪器,改使用智能化的气象监测仪器,然而淘汰化的过程还未全部完成,部分旧式仪器仍在使用。以湿度测量为例,过去我国常使用电阻湿度计、张力计、中子湿度计。电阻湿度计易受土壤环境的影响、张力计精度较差。虽然中子湿度计的监测范围比前两种仪器大,监测精度比前两种仪器高,可是它依然未达到全自动化、全智能化的工作要求。我国的温度、风速、土壤成分监测仪器与国际水平相比,还不够先进。
2,服务体系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正飞速的发展,因此农业气象部门也相诮的拓展了服务业务,然而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还是以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只是相应的增加了部分农业气象信息内容,增加了农业气象播报的频率。目前我国缺少整套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播放服务、监测服务、预警服务、响应服务、服务评估全套体系。
3,服务范围的问题
我国的服务范围还比较狭窄,缺少专业的、专门的、精细的、远程的服务。比如我国部分地区广泛的应用大棚开展农业生气,如果缺少专业的气象监测设施,农户就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霜冻、风向等参数掌握不足,粗放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产品的生长,农户需要专业的气象技术支持。而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却未对此提供专项的技术服务。
三,气象业务服务应对措施
1,建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首先,农业气象部门需加大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农业气象部门需淘汰掉以往的旧设备,启用能全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的现代气象监测设备。应用集成化的管理控制气象仪器自动监测。应用网络技术提供气象服务,同时通过网络收集农业服务评估参数提高服务质量。
其次,气象服务部门要与媒体部门、医疗部门、公安部门等共同携手,建立一套气象服务响应服务体系。当气象服务部门给出警报以后,各部门要响应气象服务部门的警报,作好灾害预防工作。
再次,气象服务部门要拓宽农业服务的渠道,比如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要与通讯运营部门联系,设立24小时气象通讯服务,以发送短信的方式提供24小时的警报服务,部分农村地区未普及智能手机,气象服务部门要在当地建立电子警报牌,应用文字、网络广播的方式提供气象服务。
最后,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比如气象业务部门可根据农户的需求,把传感器埋设到大棚中,监测大棚中的气象数据,为农户提供气象监测数据,给出专业的气象建议指引。
2,精细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必须要到,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内容还不够精细化,给出的信息内容不能给予农业有效的引导。
以播报的信息内容来看,目前我国的预警内容报括灾害天气预报、农业气候预报、分布规律的预报等,这些预报内容的预数还不够精气。农业气象部门要结合整个农业气象变化,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以播报的方式来看,农业气象部门以播报气象信息为主,缺少农业生产的指引,这使农户不能了解如何有效的应对气象灾害问题,气象部门不仅要提供气象数据信息,更要提供详细的气象灾害策略指引。气象部门还要给予农业管理保障服务,比如播报某个地区未来适应种植哪些农作物、要从哪些方面控制某些农作物的生产、要如何控制可能会发生的病虫害等,让气象业务服务能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3,拓宽农业气象服务范围
我国的农业气象布局规划不足,导致家业气象业务数据精细化不足。气象服务部门要针对我国的气候进行分析,科学的划分我国的农业领域,然后针对各个农业区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给出决策等,针对区域气象业务服务进行评估。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部门要根据服务评估的结果优化气象监测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未来,我国的农业气象监测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要广泛的收集气象数据,根据区域气象情况建立科学的模型,应用建模的方法作好气象监测工作。这是未来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只有把农业气象监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未来我国才能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动态化、多元化的气象业务服务。
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联手,加强环境保护类的研究,让气象业务服务能为农业设施节能方法提供服务。如果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能播报环保农业生产气象方面的信息,推广绿色的农业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就能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产业。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提升全社会抗灾救灾能力,现将市气象局《加强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仅仅是气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体现,更是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涉及到一方的安宁。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强调指出:“随着我国重大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突出,‘三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做好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
二、注重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县区要充分认识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切实做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信息员队伍建设与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责相结合。在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时,可采取兼职方式,在村两委班子、学校内选取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每个村至少要确定有1名气象信息员。二是要把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与涉农技术服务机构相结合。要高度重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示范点建设工作,发挥好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农村基层服务站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采取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的方法解决机构问题。三是要把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建设与应急中心建设相结合。气象部门在建立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时,要征求水务、水文、国土、交通、林业等部门的意见,注意与防汛、防火等防灾减灾应急中心建设相结合,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雨情、墒情,为指挥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早,秋多绵雨,湿度大,云雾多加上梁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辖区,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易出现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交流建设交流会精神,以三农气象服务和完善“两个体系”为抓手,加强气象与农业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活动,大力推进全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设施蔬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2 梁平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梁平县从建立气象机构以来,一直把服务农业放在首位。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气象人的努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1 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高
梁平县已经建成了71个自动气象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个土壤墒情观测站,开展了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
2.2 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梁平县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对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为进一步做好气象为为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断强化
气象局开展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了《梁平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永川模式”建设,为广大农民规避灾害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不断加强
开展了农田土壤墒情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关键农事季节农业气象条件预报和气象农业年景预报,其中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农用天气预报,逐步改变了农民听常规天气预报指导农事活动的局面。
2.5 大力开展人影作业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近年来,认真贯彻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不断完善人影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
3 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气象科技的支撑,梁平县初步形成了养鸭、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较具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建立高密度的气候观测网,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评价和区划,气象服务产品要更具有针对性和产品的多样性,气象科普宣传尤其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的响应机制要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及渠道建设要尽快提高,气象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拓宽,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及科学作业水平要大力提高。与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互动活动,邀请农业专家为气象科技人员讲解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知识,同时为农业生产与防灾减灾把脉会诊。部门内部实施农气服务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人影工作的有机衔接。在不同气象条件提出相关农业生产建议,
4 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网络系统
建设以固定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为主,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辅的全县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提高农业气象干旱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粮食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提升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自动化水平和能力。
4.2 完善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
释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预警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提高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农民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4.3 强化雨情、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精细化水平
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气象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河流域防洪抗旱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及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应急联动机制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易灾地区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价、综合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建设。
4.4 扩大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完善电视、手机、网络、电话、广播、电子显示屏、报刊、信息栏等气象信息手段,发展专用气象信息接收机,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信息。
4.5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运行管理体制
完善人影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人影作业装备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作业安全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工作。完善人影业务运行机制,加强作业队伍规范化管理。
4.6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
加大对农村气象设施维护更新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建设资金落到实处。强化气象服务“三农”的基层基础保障,探索中心镇气象服务体制机制,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将气象知识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的内容,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的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卓宁,敬枫蓉,肖天贵.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01).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著。
二、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结合秦区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库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完善雷电、土壤水分等专业监测系统,构建广覆盖、高密度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充分利用集约化、精细化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和现代数值预报等技术,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和落区预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性和准确率,围绕暴雨、干旱、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开展预警评估等业务服务,指导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二)大力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现有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气象、防汛、广电等各类信息渠道,完善学校、医院、社区、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气象信息设施,加快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公共媒体资源,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加强镇级气象工作站和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信息接收终端设施,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传播能力。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和省级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示范县、现代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积极构建面对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直通式”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围绕各类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用天气和土壤墒情预报,指导做好农业生产。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加强趋利避害引导,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四)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按照有机构、有场地、有装备、有人员、有专项经费的“五有”标准,在全县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构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网络,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减轻灾害损失。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五)着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雨、干旱、冰雹、雷电、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处置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把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落实。镇政府要按照“四有”标准成立气象工作站,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加快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指导本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15年1月17日,中国天气网发表了2015年十大气象科技畅想,并且提出了大数据和云平台在不同地区气象管理部门的运用。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成为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1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市场化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气象部门也在逐步对气象服务体系进行不断改革,服务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为构建专业化、特色化和科学化的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武汉市的气象部门其管理与服务模式较为落后,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管理运营模式。有些人甚至认为,气象部门隶属于政府部门,如果经费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弥补,从而导致武汉市的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积极性不高[1]。此外,武汉市相关管理部门既没有深入了解现代消费市场管理与运营模式,也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客户的需求,导致气象站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主动宣传气象科学服务产品、不想方法提高气象信息的经济利益,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气象科技服务向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还会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得不到快速发展。
1.2 气象预报技术差
气象科技服务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需要气象站根据当地地方气候条件和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特色制定定时、定量和精细化的预报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现代信息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多国家都研发了专门进行1 h内分钟级降水预报软件。其中,30 min 内降水预报准确率高达80%,6 min内降水预报准确率高达90%。但是将这项技术引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象工作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且还存在空间难以细化问题[2]。预报的准确率是影响气象科技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武汉市气象部门不仅受地方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导致气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不仅专业技能不够过硬,而且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得知,武汉市气象工作站的全体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较少、中高级工程师人数相对缺乏,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较为困难的数据分析不够精确,也就不能够保证预报的定时、定量和定点。此外,武汉市气象站的员工中,老员工比例占据较大。老员工无论是在对新知识的接收程度还是知识结构老化程度而言,都会严重影响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化发展。
1.3 互联网的挑战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脚步在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广泛运用,气象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向专业化核对多元化准变。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人们获取气象信息不再单纯地依靠气象广播站、广播电视、语音信箱、手机短信等,而是依托于更加快速、方便、内容较为丰富的互联网软件。但是互联网软件在气象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推广与发展,带给气象服务体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构建多元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气象广告业务不断下滑,电视台的观众数量比例逐渐降低,从而导致电视台不受大众欢迎。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导致“12121”气象语言信箱拨打率的下滑。究其原因是12121气象语音信箱不仅服务产品相对单一,而且查询方式较为麻烦[3]。另外,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推广与发展以及4G时代的到来,气象短信已经部门满足广大市民的要求。文字短信逐渐被社会淘汰,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消费市场,人们的选择更加趋向于内容丰富、外观好看的互联网气象信息。
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途径
2.1 提高市场意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汉市需要根据现代消费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改变落后单一的推广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意识的目的。首先,武汉市可以依据省气象局颁布和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再结合武汉市当地的气象特点仔细分析发展方案以及管理方法,为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体系和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地位,武汉市气象站需要根据“公开透明、规范收费”原则制定合理合法的收费、服务管理办法,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促使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进步。
2.2 创新技术,培养综合性人才
气象部门要想全面系统地展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需要拥有一批技术性、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人才,这样才能够为客户提供精确化的气息服务产品。武汉市针对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不强问题,积极研发移动终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投入运营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采用创新服务方式,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专业用户的目的。而要想成功实现这一项目,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为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基础。首先,武汉市在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时,需要将气象工作站从业人员纳入战略发展目标中。其次,武汉市气象管理层需要定期举办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的活动,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提高武汉市气象部门的服务质量。
2.3 改变传统单一的发展渠道,借助新媒体发展业务
首先,武汉市气象站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引入其他城市气象科技服务技术,从而提高当地的天气预报收视效率。其次,武汉市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宣传手段,根据现代消费市场发展情况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气象服务信箱,提高气象服务信箱的拨打率。比如采用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气象信息产品和宣传方式,提高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水平。
3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推动不同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汉市要想提升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仅需要改变落后单一的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技术,还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宽气象信息产品发展渠道,进而达到提高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关键词:玫瑰花;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R5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02
1 关于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
作为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毕竟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靠天吃饭的人还不在少数。作为气象部门,就应该照顾这些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种养和合理生产。
在服务过程中有3个层次的人员构成了整个服务体系,即玫瑰栽培专家、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和生产一线的花农专家和花农大户。乡镇的农技人员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中间环节,要将生产实际情况和天气变化反馈到气象部门,将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信息辐射到农民。种养殖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很重要,每次服务后要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通过分析总结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种养殖大户往往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在应对天气变化上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气象部门不能单纯依靠科学,也要向这些种养大户及花农专家学习,将他们的生产经验推广,让人民都能受益。
与经验丰富的种养殖大户上下互动,经过气象、农技人员和农民专家协商后得来的服务意见更加专业和科学,那么在服务上就会目标一致,在服务效果上也必极佳。
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日常的服务过程中,增强业务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2 特色农业气象的服务方式
2.1 对症下药
选择长期进行玫瑰花种植、经验丰富的种养殖大户作为联络的信息员,建立信息反馈网络,第一时间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对症下药。
2.2 提前预警
正所谓未雨绸缪,在玫瑰生产上也不例外。气象部门要对未来7a的天气变化做出判断,然后和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共同探讨研究相应的对策,并将最终达成的建议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农户手中。要防范突发性灾害天气的到来,减少对玫瑰生产的干扰。
2.3 细化内容
服务内容要针对不同天气对玫瑰的生长、生产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合理而有效的技术指导和防范措施。
2.4 多种服务方式
服务内容离不开服务方式的支持,目前常用的服务形式是短信、电子显示屏和新媒体。通过这些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会在第一时间被送达给花农。要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题材料以传真的形式发送给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由他们作为中间管理层次向更广的面上扩展,覆盖所有花农。
2.5 帮助花农了解行情
在销售的关键季节.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在短信平台上为玫瑰种植户提供一些供应、销售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行情,尽可能地增大收益。
3 玫瑰花生长所需气象条件
3.1 温度、湿度和降水
玫瑰生长日温一般在23~25℃。夜温:大多数品种适宜生长的夜温为16℃。地温:地温在21~26℃为宜。
玫瑰生长的最适相对湿度为60%~70%,适宜的年降水量为500~900mm。玫瑰耐干抗旱,4月中旬~5月下旬是玫瑰现蕾开花阶段,此时期适宜的环境相对湿度为50%~65%之间。
3.2 光照与风
玫瑰喜光,每天至少需要6~8h的直射光。光照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
微风与和风对玫瑰生长有利,可以促进气体交换,改变温度、湿度,有利于生长、开花、授粉与结实。
4 特色气象服务内容
玫瑰花蕾在含苞待放时采摘为好,玫瑰花采摘最理想气温15~23℃,采摘期一般为1个季度。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都会影响玫瑰花的品质和产量。服务的关键 :开采期预测。在春季,冷暖空气频繁活动,导致玫瑰花的开采年变化极大;采摘进度。天气决定了玫瑰花的品质和产量,在适合的天气里对玫瑰进行采摘可以更好地保证玫瑰花的优质高产。根据天气情况调整采摘计划,对玫瑰的品质和效益至关重要。采摘期间的天气服务尤其重要。要主抓温度的变化趋势和降水情况,服务前主动与玫瑰栽培技术人员会商玫瑰花的采摘进度及应对天气变化的措施,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将会商意见向玫瑰大户提供服务。
5 结 论
新邵县的气候资源优越,温度、降水、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较为适宜玫瑰的生长。但是天气的变化会对玫瑰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气象部门就要针对这一特色农业搞好相应服务,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推算玫瑰的采摘期以及遭遇恶劣天气时的保护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