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建筑特点对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施测工程流程;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建筑用地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加剧。城市建筑向高层和超高层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它不仅关系到建筑质量,更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
1规范要求
在沉降观测技术的国家规范中,要求对工业或民用建筑、构筑物、施工场地、地基、水坝等必须做相关的变形测量,且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安排变形测量事项,待施工开展时同时进行变形测量工作。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测量和水平位移测量。其中,垂直位移测量也就是常说的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国家规范要求中,对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和精度的规定,如表1;其中垂直位移测量,也就是沉降观测,国家规范中对其也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如表2。
表1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
表2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沉降观测技术的相关基本要求
2.1仪器设备的选择
沉降观测对测量精度要求很高,在建筑物不断加荷情况下,为了准确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要求测量的误差小于变形值的10%~20%,一般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因此,沉降观测要求选用精密水准仪,而水准尺也要求选用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因为其受环境和温差变化影响较小。
2.2测量人员的素质要求
沉降观测的人员要求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测量理论,能针对各类建筑工程的不同特点和情况,以不同的观测方法和程序实施和分析解决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核算,能精确、按时完成每一次的观测任务。
2.3沉降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对时间有限制条件并且相当严格,特别是首次观测,其观测时间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就不能获取原始数据,会导致整个观测达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正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周期的方式:
(1)按一定时间段为一个观测周期,如30天∕次;
(2)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多层为一个观测周期。任意一种方式都必须按照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进行准时观测。
2.4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为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应选择最能反映沉降特点和观测方便的位置进行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建筑物上布设的沉降观测点一般纵横方向要求对称,相邻两个观测点的距离应为15~30m之间,并在建筑物的周围均匀地分布。
2.5施测方法要求
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与观测程序,在首次观测前要先检测并校正好所用仪器设备的各项指标,必要时可以通过计量单位进行鉴定。所用仪器设备在连续使用3~6个月后,应重新对其检测校正。
3施测工作的具体流程
3.1水准控制网的建立
测量施测方案需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布局以及现场施工环境进行制订,在建设单位提供了水准控制点后,结合制订的测量施测方案及布网原则的要求进而建立水准控制网,相关要求:
(1)高层应至少布设三个水准点,其间距小于100m;
(2)建筑物的周围任意位置架设仪器至少要后视到两个水准点.且架设范围内各水准点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外设置各水准点,其埋深要大于15m,即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标准。建立适合工程特点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进及行平差核算,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
3.2固定观测路线的建立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根据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者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进行确定。固定的观测路线建立在沉降观测点及控制点之间。而且应在布设仪器设备的站点以及转点处进行标记桩处理,确保每一次观测都能沿统一路线进行。
3.3沉降观测工作开展
工程施测方案制订及观测周期确定后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大多数高层建筑物都有一层地下结构或多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从建筑物的基础开始,在其基础的纵横方向轴线上,按设计选定好的位置进行临时的沉降观测点埋设,当临时的沉降观测点固定后,及时进行首次沉降观测。首次进行的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其高程值作为后期每次观测对比的基础暑假,因此,对其观测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通常使用精密水准仪,并且严谨要求每个观测点的首次高程要在同期观测两次后方可决定。随着高层建筑物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就上移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符合±0.00时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了方便观测可以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cm,然后在施工过程中每施工一层进行一次复测,直至工程竣工完毕。
3.4观测点的周期
沉降观测点应根据荷载或建筑层数增加的情况,以及工程施工的进度、沉降量的大小来确定其观测周期。在跟踪观测时当证实建筑物沉降趋于稳定条件,可以停止观测;否则,该应继续进行建筑物沉降监测,直到沉降趋于稳定为止。基准点也要求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测,以确保监视基准点的稳定性。
3.5各观测点的沉降汇总
(1)对各观测周期通过平差核算计算出沉降量,编制列入统计表,并进行汇总。
(2)进行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绘制。第一步,先建立下沉曲线的横纵坐标,其中: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的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第二步,把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的沉降量值、相应的荷载值均对应画于坐标中,然后连线,便能得出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图。
(3)通过沉降量统计表以及沉降曲线图的显示情况,可以预测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趋势,把反映出的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并进行正确的施工指导。特别应针对在沉降性较大的地基上的重要建筑物,应对其不均匀沉降的观测引起重视。
4沉降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有:
(1)严格按照国家测量规范的标准要求进行施测;
(2)尽量用同一水平尺进行前后视观测;
(3)严格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每次的沉降观测;
(4)沉降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各观测环境条件保持基本一致;
(5)读数时确保成像清晰及其稳定性;
(6)观测以及检核计算同步进行;
(7)遇上雨季气候时要前后联测,并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发生改变;
(8)各次所观测的沉降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当高层建筑物每天(24小时)连续沉降量超过0.1cm时,应该停止施工,并结合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必须重视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开展观测工作直至竣工。保证沉降观测的精度。加强对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既能保证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也能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规范建筑施工企业沉降观测建立有效的沉降观测和预警机制,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规范,施工企业自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完善当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周根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法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8,(08).
[2]徐纯标.对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反弹”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建筑施工,2007,(03).
关键词:建筑营造法 龙庆忠 学术 思想 特色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09-0170-07
背景
龙庆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提出了建立在历史研究和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体系,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建筑研究生培养中付诸实践。龙先生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体系包括防灾、保护和设计营造法三大方面。由于龙先生年事已高,在其最后的学术生涯中,主要培养了防灾方面的研究生,同时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建筑防灾研究室;在保护方面,龙先生也培养了研究生,并亲自指导了广州南海神庙等岭南重要历史建筑的复原设计。长期以来,以龙先生的助手或学生为主的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历史方向的学者,为华南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上述两个方向而言,龙先生在古代建筑营造法方面的学术探索和成就不太为学术界所了解和注意,这笔学术遗产需要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龙先生的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散见于其手稿和部分中,也见诸其建筑教育和言论中,影响了其学生和同仁。在本文看来,龙先生的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不仅是一种设计法则和设计规律的分析,同时也是对历史建筑营造实践中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的探索。龙先生在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与其对建筑防灾,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研究方法体现了鲜明的特色,可为今日研究所学习、借鉴。由于此前这一课题未曾得到系统的总结论述,本文仅仅是一种尝试性的初步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对部分与古建筑设计法则(主要表现为数理关系和尺度规律)直接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结合龙先生的其它文献,探讨龙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主要采用了工匠世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专论建筑的传世文献极少,地方性的、民间的建筑做法更是缺乏文献资料。现存的古代文献如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都反映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探索,表现为以上述两种文献为主,结合实例的分析研究。例如梁思成先生对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研究……陈明达先生对宋代营造法式的研究……等。在他们的基础上,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对中古以来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探索不断有新的进展。
目前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研究,暂不考虑建筑实例稀少的唐代以前各时期,就唐代至清代这一时期而言,仍存在一些难点,例如下列课题
①宋《营造法式》提及的“材”模数制在唐至元时期实例中的应用程度和表现;
②清《工程做法则例》、《营造算例》、《营造法原》和实例的对比研究,我国古建筑实例少有大量精确测绘,公开发表更少,受限于此,这方面研究进展不多;
③模数营造法则从宋《营造法式》到清《工程做法则例》的演变过程,包括元、明时期的断代专题研究等。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受限于上述①和②两方面的成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④地方性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近年来,部分建筑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地方性和民间建筑的工艺、地方传统工匠经验等领域的研究。这一转向,是对传统建筑史学以官式建筑营造法则为主流研究方向的拓展,是对近二十几年来对民间建筑(主要是传统民居)研究的深化,也是对近十几年来在建筑史学理论研究的反思后更为贴近历史主体、历史事件和历史实践的方法论转移。
龙庆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概况
1 成果文献
龙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大量的研究手稿中,目前其手稿仅整理出一部分,以《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为题于1989年出版为论文集。其中收入的下列5篇论文属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方面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下文文献名后括号内为本文编号、文稿完成日期、文集页码)
《中国塔之数理设计手法及建筑理论》(文献Ⅰ:1987年6月;P16)、《营舍之法》(文献Ⅱ;完成时间不详:P87)、《论石券桥之设计思想》(文献III;1982年;P104)、《中国木构(梁枋柱桁椽等)由厅堂中间柱梁依次折减的计算方法》(文献Ⅳ:1986年3月P110)、《中国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文献V;1982年之前;P246)。占论文集收入18篇论文的近三分之一,具有相当份量。在论文集所收的其它各篇中,有部分内容也涉及建筑营造法则的研究。此外,龙先生1986年1月完成的论文稿《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文献VI)也是一重要文献,1995年发表于《华中建筑》。
2 研究周期
在《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序言中,可以发现龙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关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56年、1965年、1978年,
1985年均分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论文中相应的表格实际上也已经在上述各个年代完成。这三十年(实际上应考虑更早时期的探索)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正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对宋代《营造法式》及其反映的营造法则的进行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1)梁思成先生主持的《营造法式》注释研究工作。这一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因而中断,1983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仅有上卷)。
(2)陈明达先生对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探索研究。这一工作源于其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山西应县木塔的研究,到1981年出版《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龙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一古建筑“营造法式”的持续研究,正如其同时代的建筑史学者们一样,是对主流课题的关注。
3 研究条件、研究资源
如同那个时代的所有其他学者一样,龙先生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现代中国古代建筑史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研究,研究者掌握的实例资料不足对建筑营造法则、尤其是尺度设计法则的研究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很多研究文献仍集中关注于《营造法式》等历史文献的文本阐释,大量进行实例数据验证的文献仍显不足。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龙先生的文稿中比较多的引用了实例的
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探索,并参证以日本的资料例,如文献Ⅰ对日本古塔资料的引证、文献Ⅳ对日本中世纪建筑资料的引证等。这种中、日对比研究,在当代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中仍显不足。此外,大量引证经史文献阐释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同时代的建筑史学研究者的共同特征。
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尚不可能展开对地方性和民间建筑的工艺、地方传统工匠经验的深入研究,以及将地方和官式做法进行比较研究。但是龙先生在其学术历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地方民间营造的经验,并进行历史的分析。如在1930年表的《穴居杂考》一文(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应属最早关注民居建筑的论文。
4 学术史影响
现发表的龙先生文章由于主要是由后人据其手稿编撰而成,其中有不少编辑上的不足,文字缺漏错乱也有;在表达上,文章具有明显的手稿特点,包括大量的参考文献内容的摘抄引用和计算,大量符号的使用等,同时由于时代的限制,龙先生的文稿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无法满足今天所谓学术规范的要求,另外,文稿也有强烈的研究者个人特色,包括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微言大义式的一些表述。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今日将这些文章作为纯粹的建筑设计法则研究文章进行研读,对这些文章在学术史上发挥影响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龙先生在1980年代进行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培养了建筑(包括城市)防灾方面的研究生。龙先生教育特点是在其自身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指导研究生继续探索,其成果往往是在龙先生手稿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可以想见,如果天假以年,龙先生是可以在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的。今天我们对于龙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方面的文稿,应加以重视,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主要文献评述
前述的6篇主要文献(文献Ⅰ~Ⅵ)可以分为四类。
1 文献Ⅰ
文献Ⅰ针对古塔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其思路源于《营造法原》中外塔盘外阶沿之周围总数和塔总高相等的制度,由此得到了竖向尺度和水平尺度的基本关系。再通过各种实例数据的验证和分析,探索古塔各层高度、边宽的相互关系以及层间递变规律。由于古塔作为具有强烈仪式象征作用的多层建筑,其尺度一般具有较规律性的取值,这种倾向数理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论文初步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1)多边形楼阁式塔的公式是基本关系式,总高H=底边周长C=n×底边边长a(n为边数);
(2)以(1)式为基础,对密檐塔提出了参考关系式,总高H:塔底层之边长a=4~4.8,以4为多;
(3)各层塔身宽w:塔身高H=1/3~2/5。以1/3为古制,并提出以此取值代表古塔的台殿式传统;作为对比,部分密檐式塔首层为光平无柱的高塔身,是为阙榭式传统,其首层塔身宽与塔身高之比可达到1.2。尺度规律的探索联系形态和制度,并互为促进,这是古建筑营造法则研究中的重要学术传统,在陈明达先生《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4)对于密檐式塔,结合砖皮数分析尺度,这就摆脱了纯粹的数字分析而联系到工程实践的可行性,是一可贵的研究思想。
2、文献Ⅲ
文献Ⅲ是对官式石拱桥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此研究源于王壁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桥做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62~114页)。这篇文稿相较于文献I,更典型地体现了龙先生探索古建筑数理设计手法的分析手段。不同于西方文化对几何作图法则的重视,这种以数字比例为主的见解也见于陈明达、莫宗江等学者的理念中。
3、文献Ⅴ
文献Ⅴ是对《营造法式》所提到的“以材为祖”制度的历史考证。龙先生在文中对“材”、“章”等作了辨析,并对八等材的数列规律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龙先生指出7寸材的特殊性。文中引《说文通训定声》“材,木挺也,从木才声。才方三尺五寸为章。唐人言一檀,章双声,故言木之盛曰千章。”又引《类编》“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作者还引用其它古代文献,指出:“材是条直横长有一定尺寸的木挺。章是这种材的计量单位。”并据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月梁剖面为7:5,以及《营造法原》对界搁栅用7寸×5寸,提出“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撞。”中“方”为立方之义,方三尺五寸为一根标准方桁的体积,表示为0.7尺×0.5尺×10尺=3.5立方尺。故7寸×5寸可能是唐代的一种标准用材,这一见解后来也出现在其它研究者的文章中。材的概念源于基本构件,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以材为祖”的思想,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数,这一点在评价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上也需加以重视。
4 文献Ⅱ、文献Ⅳ和文献Ⅵ
它们是关于古代官式木构建筑营造法则三篇重要文献。其内容各有侧重而互有补充。
(1)文献Ⅱ借用《梦溪笔谈》关于北宋俞皓《木经》的论述中“营舍之法”及其上中下三分的思想,意在对房屋整体设计作一通盘论述。其中“上分”的屋顶部分论述甚简略,“下分”分析台基以及栏杆的制度的论述则甚为细致亦少见他人研究。“中分”部分包括中分与上分的木构件在设计上的联系是全文的重点。其主要思路是综合比较《营造法式》、清式做法和《营造法原》中基本木构件的尺度关系,辨异求同。文献Ⅱ似乎成文较早,并未系统提出尺度设计的法则性结论,不过,文献Ⅳ和文献Ⅵ的基本思路和部分前导性观点此文中已经形成(文献Ⅱ中有关柱径与桁檩径关系讨论的小段文字再现于文献Ⅵ中)。
(2)文献Ⅳ则是综合比较清式做法、《营造法原》和日本中世纪(引自关口欣也的著作)三种对于房屋主要木构件尺度的计算方法,并概括为一个一致的传统法则;在一座建筑中设定一个主屋(即明间、正间等),决定其主要构件尺度后,向上和四周递减尺寸。这里最先决定的主要构件在《营造法原》中是大梁围;清式和日本中世纪则是用柱径。文献Ⅳ未涉及宋式的讨论,其主要用意不在于法则的推演,而是张扬此种技术传统的实用和经济价值,以之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
(3)文献Ⅵ似可作为龙先生建筑营造法则研究的代表。前文已提到,该文稿历经三十年始成,1986年成稿后始终未发表,10年后才发表时龙先生已经离世一年。恐怕不能作为定稿看待。文稿分为三部分,大体对应于3个时期的探索,并对应于文章中的3个附表。
①表一成于1956年,显示出对于数列规律的重视,类同于文献Ⅰ、文献Ⅲ:同时也关注各间递变规律,即文献Ⅳ的研究内容。总的来看,表一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数列体系。
②表二成于1965年。按文中序言,这部分工作是从《营造法原》、《清式
营造算例》、《营造法式》三书制度比较中取得它们在建筑种类、用材、椽平、阑额高、桁径、柱径等关系,分为八项。这里的八项是按照《营造法式》八等材划分的,实际上这部分研究的主要贡献也在于为《营造法式》原文未明确的部分制度性内容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径和观点。其探索途径的关键是利用《营造法原》的制度来推算《营造法式》的开间取值,本文尝试将原文中推演过程简化改述如下:
按《营造法原》,有下列关系式(围径比按3计算):
a 桁围=正间面阔×(1.5/10~2/10),有:开间=(15~20)×桁径(围径比按3计算)
b 柱围=正间面阔×2/10,有:开间=15×柱径(围径比按3计算)
c 大梁围=内四界深×2/10,有:椽架平长-4×梁高(梁围比梁高按10/3计算)
d 正间面阔×0.8=次间面阔
e 阑额高=柱高×0.1
根据《营造法式》,桁径取1材~2材(这里取桁径而不是取柱径进行推算,是由于宋式柱径相对较大)、四椽袱取2材~3材、次间面阔按2倍橡架平长、阑额高取2材,各项代入上面关系式,并相互复核,可以得到
f 正间面阔=20~30材
g 次间面阔=16~24材
h 椽架平长=8~12材
i 柱高=20材
上面是本文根据按原文思路推算的结果,可作为参考。如按原文表二,则较多直接采用了尺寸值,并以等差数列方式给出。
③表三成于1978年,增补了砖、瓦等项目,并把建筑类型调整为7大类,以当心间方的取值划分。
在本文作者看来,文献Ⅵ的最重要成果是在表2的部分。根据表2的内容完全可以在当时(1965年)就提出一个《营造法式》材分制度下各项建筑指标取值的解释系统;如果龙先生在1980年代前后更多倾心于此,那么我们今天将会读到两种关于《营造法式》制度研究的经典:龙先生的和陈明达先生的。这将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龙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其学术思想。本文尝试概括为:
1 基于道德感与实践感的规范性研究取向
相对于纯粹的实证性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的营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的都具有规范性研究取向的特点。身处现代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的开创期和建立系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动力,无疑会加强研究者的这一倾向;而在当时掌握的实例资料不足的背景下这一研究取向似乎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和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这两份经典文献中均可发现这种规范性研究的特点。龙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规范性研究取向,并非出于一种对建立宏观统一理论的纯粹学术偏好,而是在其强烈的历史感和道德感支持下的实践方向。生于农村、长于动乱的旧中国,长期关注底层民众的营造实践,都促成了龙先生独特的学术关怀。在《序言》中,龙先生指出,“学习、研究、编写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实际上是在‘知生’。因为人死了的东西不仅包含着它生的时候那种活泼生气,而且会影响和推动人们去再生产。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这反映了龙先生历史研究的学术思想。
2 面向民间的经验性研究取向
龙先生的文稿中多处综合比较《营造法式》、《营造法原》和《清式营造算例》的制度,用共时性的方法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尺度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固然也是属于规范性的研究,但却另有值得考辩之处,而且也是不见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独特视角。这种从设计角度出发的研究方法论,其背后的根据是中国民间传统营造经验的稳定性,对木构件材料力学性能认识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忽略宋代和清代的系统差异、甚至官式和民间的系统差异,根据常用尺度的比例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构件的高跨比、细长比之类),探索历史文献未能明确的某些营造法则。在文献Ⅵ中,这一方法的运用最为突出。
3 面向社会的系统研究取向
【关键词】传统思想;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生态保护
Learning from history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thinking urban planning
Yang Huajun, Guo Xin, Gao Xiang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e have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a lot of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inevitably resulted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This will b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to make a simple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learn how the ancients from the social, natural, philosophy, etc. to think and to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from history, combined with modern technology, sustainable, scientific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thin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飞速加快。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城市及其周围的水体和绿地被蚕食、水质遭污染、大气蒙烟尘、城市小气候日趋恶化。所以面对脚步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设,我们更是应该从古人的城市规划理念与实践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社会、哲学、经济等角度去思考城市发展的本质,并挖掘城市发展的本源。
中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周代,以周公时期兴建的洛邑城为代表。而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中,各诸侯国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筑城运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在这时形成了。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关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如《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它不仅提出一些早期城市规划布局的理念,还包含了大量的科技信息,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技术,还包含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城市规划理念方面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建设。而齐国管仲的《管子》也是我们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著作,其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封建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各种规划,城建的理论都体现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些理论对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观点是以天、地、人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城市规划的最高原则就是达到:“本体现象不二,道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动静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识不二,成己成物不二。”(熊十力,《原儒•绪言》)。
2.根据自然条件与环境特点来分布城市
由于把天地人宇宙万物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大系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系辞》也提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制器尚象”的传统,即按照天地的形象来制造器具、建造房屋,城市规划。管子在城市规划理论中也非常重视环境特点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他提出要根据区域土地状况安排城市,控制城市密度。《管子•乘马》指出:“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即根据土地等级安排城市。土地肥沃,耕地产量高,可供养较多的城市人口,故城市分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管子》重视城市环境的容量与大小,强调城市与农村的配合关系,因之产生了这种按土地等级与城市人口比例关系来分布城市的理论,而现今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和谐发展实际上就体现了管子这一原则与思想。
3.保护城市生态环镜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3.1 城市规划因地制宜
在著作《国语•周语下》提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库,以钟其美。”书中阐述了保护原有山、川、薮(无水低地)、依地貌,不毁山填低地、湖池、以保持其自然生态的平衡。自然环境条件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关系密切,它不仅影响城市的布局形式、结构,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管子》中,管仲主张建设城市要注意自然条件。应因地制宜。“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乘马》)即认为建城宜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并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强调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凭借地势地利。这是古代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而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经常为了经济利益进行不科学不严谨的 “拍脑袋”思考,对保护城区原有地形地貌视而不见,进行无序的挖山体,填低地,植被毁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对照古人的做法,我们是否对此弊病的产生有所思考呢?
3.2 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城市主城与郊区的比例关系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土地怎样利用和保护,规划怎么进行。这些在古代的理论中也有阐述,如《商君书•算地》云。“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薮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在这儿,城邑占地1/10,郊野占地9/10,这种比例可以保证城市的粮食供给以及维持整个区域的正常的生态环境。其土地资源按性质而划分,得到充分利用,可谓“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接下来我们来对照一下现今的一些城市村镇规划,有许多市镇不理会这城区和郊野的比例,也不管当地自然环境、人口密度、资源条件等因素,一味只想把城区规划得大大的,一些规模非常小的村镇动辄效仿大城镇,将城区规划为数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毁坏了近郊大片良田,破坏了生态环境,既无正确理论指导,又不按科学原则办事,较之古人,应感羞愧。
3.3 合理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发度
自然界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我们对自然界的索取要有所节制,需要顺时取物,不可杀鸡取卵,巧取豪夺。《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古训:“春代枯槁,夏取果瓜,秋畜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我们多向自然索取一点,自然就会更大的报复我们,如过多的伐木,开垦而形成了沙漠化,水土流失。建设材料与能源的过度开采,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而引起了温室效应并引起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管子》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禁侈崇俭”的朴素主义思想,实际上简明扼要的指出了对于自然资源和开发度的问题。《管子》还认为城市的建筑量应与实际所需相当,并把这作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侈”与“俭”的尺度。如果为人所居的建筑大大超于居民实际所需求,这就是奢侈浪费。“室屋众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处其室……侈国之俗”(《管子•八观》)。在城市建设方面,《管子》认为:“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管子•权修》)。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开发时,要注意一个度,既能满足城市现今和未来的发展,又要做到可持续性, “奢侈”开发只能导致后世的资源匮乏与没落。
4.小结
在科技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回头总结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比古代规划思想的精髓,不难发现以史为鉴我们将更能看清前路与方向,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理论。采取有力的措施,搞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使现代城市真正融入大自然并做到可持续发展,重现鸟语花香 、“鹰击长空,鱼翔潜底”的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 龙彬.管仲城市营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8.4
[2] 杨富强.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迈向中国可持续能源的未来.能源基金会项目报告,2002
[3] 迈克•詹克斯〔英〕等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慧、张锦秋.《管子》中的城市生态规划思想.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
[5] 吴庆洲.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J].建筑学报,1995.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23-02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必修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涉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这一模块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偏深偏难的,如先秦诸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希腊智者学派、宗教改革等。教师要讲清楚并不容易,学生要真正理解也不是轻松的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搞好思想史的教学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必须要攻破的难关。
说思想史的教学是难关,主要是指如何阐释清楚有关思想理论成果的内涵,这是教师最为关注的,也是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设计时用力最多之处。与此相关的,是某一思想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学术思想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只是把关注点集中在思想理论本身,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是教师在概述宏观的历史背景后,重点对某些思想观点进行阐释;要么是教师出示思想家的言论,与学生共同讨论、归纳这些言论中的微言大义;要么干脆是列出表格,把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填进去,让学生记住。
凡此种种教法,都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历史课上得像是理论课,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学理论,以至失去了历史课的历史味;二是忽略了学生的认识逻辑,导致学生只是暂时明白或记住了思想理论的观点,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中的内涵及意义。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思想史未能注意到将思想理论的提出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认识,尤其是未能认识到要讲好思想史中有关人事。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钱穆先生的这番话,实是道出了讲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的真谛。
那么,如何在思想史的教学中讲出人事呢?我觉得丁丁老师所教的《挑战教皇的权威》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案例。丁老师在分析教材和学情时,认识到宗教改革的内容是比较难教的,与学生的现有认识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拉近学生与所学的这段历史内容之间的距离,如何深入浅出地将宗教改革前后西欧社会的变化讲清楚,尤其是如何对宗教改革中提出的“因信称义”等主张进行具体分析,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在搞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其中,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以形象的方式展开当时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并进而理解那些抽象的教义、社会矛盾等。这节课是从学生家乡的宗教场所入手,在学生识别出不同教派的教堂建筑之间的区别后,引出本课的主题。然后又运用教皇徽和教皇皇冠的图片,引出教皇的权威,进而叙述罗马教会对社会各阶层的盘剥,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矛盾。这样的设计,好像是绕了一个不小的弯子,但能够有效地拉近学生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距离,将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具体地勾画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症结所在,宗教改革运动也就呼之欲出了。同样,在讲述加尔文的改革时,丁老师从一幅漫画入手,通过形象的方式揭示出新教与罗马教会的不同主张,进而引出加尔文的“先定论”。
二是重点讲述了马丁·路德这个历史人物,尤其是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上面说到的讲思想史要注重人事,尤其是思想家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教师先是介绍了路德是一个非常虔诚的神职人员,严格遵循教义,并深入研究经典;进而说出路德的困惑与质疑,并说明路德为什么会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权威理论,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这样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路德在思想上的转变,理解他为什么要进行自己的宗教理论探索。而这就为宗教改革的发端做了清晰的铺垫,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路德会对教皇提出挑战。这样,接下来本课的教学重点,即路德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就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了。在具体讲述路德的思想时,教师也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通过路德与教皇代表的辩论、与罗马教会的决裂、翻译并解释《圣经》、冲破罗马教会的束缚等史事,讲出了路德的主张,以及新的教会与罗马教会的不同。丁老师的这种设计,使得思想史教学建立在突出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变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使得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容摆脱了枯燥无味、干瘪抽象的情况,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这正是本课最突出的亮点。其实,中国的传统史学是非常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记述的,很多的史书是以人物的经历为叙史的基本结构,如纪传体史书。现在我们讲历史,要注意避免将历史人物淡化出历史的进程,或是将历史人物抽象化、概念化、脸谱化。从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入手,是有利于把历史尤其是思想史讲“活”的。
三是使学生认识宗教改革的社会意义。这应该说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专题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智者学派、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若要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也是人文精神的彰显、也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这就有一定难度了。对此,丁老师的做法一是揭示了宗教改革运动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二是将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综合放在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评述,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这些历史的]进推动着欧洲由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的步伐。她在这方面的讲述虽然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较为到位。当然,若能在这两点上再加强一些则更好。
一、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园本课程的兴起,很多园所都开发了有着园本特色的美术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在载体上表现为教材化,不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生成;在课程实施上表现为技能化,过于强化幼儿美术技能训练,偏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本真价值;在课程内容上表现为雷同化,不能结合本土资源、本土文化进行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课程内容雷同化现象的存在,降低了该课程的内在价值,不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专业性特点。上述问题的成因是:
(一)教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理解有误区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当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一直深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传统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方法影响,片面地追求技能、技法,过分注重结果,忽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本真价值。包括涂鸦在内的绘画是所有人、包括儿童的天性。因为绘画具有经验建构、表达自我、情感宣泄、非文本语言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技法、构图、主题、色彩等作为美术工作者的要求或为未来成为美术工作者打下基础这一点上,而在于让幼儿通过主体性地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去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以及进行经验建构、人际交流、情感表达,为使幼儿在将来成为一个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奠定基础。
(二)教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园本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确
按照杜威的观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园本课程,在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即幼儿美术活动过程、涂鸦活动过程就是课程。这种观念的课程在于通过基于园本的幼儿美术活动去实现幼儿认知世界、积累经验、人际交往等发展的目的。所谓 园本 就是基于幼儿园、在幼儿园中、为了幼儿园,也就是将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办园理念、课程观、教学观等融入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从而使本园的园本课程具有实实在在的本园特色,别的园学不去、拿不走,与本园共生、共在、共发展。但在实际中,园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等同于美术教材的编制,等同于园本特色课程建设等。这样的美术课程开发不利于把美术的教学和幼儿园的实际以及孩子的经验结合,要么沦为模式化教学的工具,要么流于形式化的存在。
(三)缺乏开发美术园本课程的技术与方法
美术园本课程的开发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办园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阶段,老师的专业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首先,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资源的重要意义,使得开发利用本土资源难以推行;其次,幼儿园及教师对本地各类文化资源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不能把握本地文化内在的底蕴。第三,对课程的本质、功能、价值及内容体系不清楚。另外,对园本课程编制的方法运用不够熟练。因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以及条件,幼儿园园本美术课程的实施也就只能空谈,流于表面形式。例如,对于传统民俗节日的美术教学,只是取其典型的标志进行绘画,没有能够很好地挖掘民俗节日或者其它本土资源的真正内涵和教育价值所在。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园本课程内容取材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园本课程内容应坚持什么原则呢?
(一)确定科学的目标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园
本课程内容取材的前提在园本课程建设中,首先,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握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即确立本课程的总目标,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使幼儿从中享受到审美情趣,为培养幼儿良好情操打下基础。其次,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分解目标,确定各年龄段具体目标和部分教育内容。
(二)充分利用本地社区资源取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与教具。美术园本课程的开发自然也要以本土资源为依托,加以开发和利用。
(1)风景名胜。如我园所在的商洛市,地处秦岭山地,这里既有着秀美的山川、大河,又有着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是陕西一大旅游胜地。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天竺山七十二峰等都是美丽的山河风光;漫川古镇、商山四皓等都是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每个季节孩子们都会感受到不同的美丽: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绿树成荫,秋天的落叶缤纷,冬天的银装素裹,时刻都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在父母陪同下,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
(2)本地农作物。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地貌复杂,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主粮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杂粮作物有黄豆、绿豆、红豆、豌豆、土豆、红薯等。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幼儿真正走出去,来到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的外形特征(随着季节会发生变化),了解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生长过程,从中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以及农作物丰收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只有让幼儿真正地了解了当地的农作物,幼儿才会将这些丰富的经验和感情投入到美术的创作之中,真正地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民风民俗。商洛地处秦头楚尾,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刻古之风,虽大有变更,然先民遗教,却未尽失,节日活动与全国大致相同。春节、清明、端阳节、中秋节等仍从农历,但习俗不同于外地。商洛民俗内容丰富,可使幼儿从小耳濡目染,从中提取美术教学的素材,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积极通过家园合作取材
园本课程的发展是幼儿园、家长、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资源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一大资源宝库,需要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幼儿美术教育当中。
(1)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可以邀请有着传统技艺的家长为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民间剪纸,简单逼真的剪纸深受幼儿的喜爱;捏泥人,了解泥土的特性,体验捏泥人的乐趣;还有花馍的制作,同样适合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将家长充分调动起来,又能丰富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同时也能让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感知本土的风俗人情。
(2)现代工艺制图。美术的表现已经不局限于涂涂画画,可以使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来制作,通过邀请有技艺的家长为孩子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如何用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来制图,感受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3)厨房的艺术。对孩子有最大吸引力的莫过于美食,而那些有着精湛技艺的厨师制作出来的菜品,完全是一种美食艺术。通过用水果蔬菜来进行创意美术,菜雕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这些材料生活中随处都有,在丰富美术资源的同是也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的特点。
(四)科学开展园本课程内容取材评价
园本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幼儿园开发或实施的园本课程进行评估、判断,以确定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而调整、完善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种活动。园本课程评价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评价的内容上来讲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着眼粗浅的知识技能评价,即着重于构图、色彩、造型等美术技能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要把握好幼儿的水平和特点;二是着眼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即着重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针对活动中幼儿是热情主动还是迟疑不前或是东张西望进行评价;三是着眼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即着重于幼儿对活动表现中想象力、创造性的评价。
在评价课程、评价幼儿、评价作品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评价要有发展性。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考虑儿童的过去,重视儿童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通过评价,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挥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二是要树立科学教育价值观。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评价重点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三是课程评价多元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旨在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方式,旨在赋权于幼儿园、赋权于教师、赋权于幼儿,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意味着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因此,园本课程的评价取向强调多元化、弹性化,注重从两维视角出发将科学与人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兼重背景、实质与总结的融会。
三、美术园本课程内容取材的基本方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园本课程可以体现出办园的宗旨、经营理念等方面,更有利于形成园本特色,在整个园本课程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有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理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又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资源。举例来说,江南古镇--沙溪幼儿园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小镇》中,组织幼儿游览家乡的橄榄岛、明清街、一线天胡同、古石桥、吴晓邦故居、陆进士住宅等,使幼儿亲身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乡土文化;参观新建的农民别墅小区、大型超市,感受家乡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面的认识,更激起了他们建设家乡的愿望,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废旧纸盒制作再现了家乡的街道、住宅小区。广西省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在有关实验课题的引领下,以竹子为资源加工、制作各种教、玩具,创造性地设计各种竹类游戏,并结合到课程教学之中,实现了幼儿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既避免了再生塑料玩具含铅量超标,又能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该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制作各种教、玩具,既安全卫生、经济实用,又环保。在深入挖掘竹资源的游戏价值并运用到各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发富有园本特色的课程以充实区编教材,使该园的幼儿教育更具个性化、多样化。
1.自然风貌取材(以仙娥湖为例)
商洛市地处陕西东南部,具有兼温婉粗犷于一身的自然风貌,仙娥湖区有仙娥峭壁、湖心岛、四龙戏珠等景点,沿途青山依依,绿水盈盈,规格各异的农家乐也相间分布。这个美丽的素材可以编制出如下课程。
(1)美术欣赏:教师可以拍摄出仙娥湖一年四季、一天内从明到暗、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景色变化,动态视频和静态图片综合利用,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同一地点的不同美,幼儿也获得丰富了的生活经验。此外,可以从构图方面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拍摄的照片可以分为成功的取景构图,失误的取景构图,让幼儿了解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怎样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有有九宫格构图(此类构图画面丰富有活力)、十字形构图(此类构图给人安全感和庄重感)、三角形构图(适合全景)、A 字形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引导力)等,再让幼儿观察失败的取景构图,分析一下失败原因,构图失败的原因有主体不够突出,背景太杂,水平线倾斜,物体边缘太接近等。
(2)简笔画创作。在欣赏过美景后,可以用简笔画将美景留在纸上。简笔画造型上以线为主,有写实概括、夸张变形、想象造型、臆造形态等方法,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简洁,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观察过不同的照片后,幼儿对于简笔画的上色不会拘泥于同个季节同个天气乃至同个时间段,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装饰自己的作品,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
(3)粘贴画、撕贴画制作。学生可以用树叶、花朵、毛线、彩纸、种子等不同的材料将仙娥湖的群山、绿水、小鸟、花卉、道路、鸡鸭制作出来。粘贴画可以是全粘贴,也可以是半画半粘贴。撕贴画材料随手可得,它可以锻炼孩子对颜色、形状、大小的辨识与应用,要求板块交接处颜色对比鲜明。
(4)纸雕(又称纸浮雕):纸雕是一种3D艺术,画面更具层次性和立体性,纸雕的制作要求孩子熟练地运用切、剪、折、卷、叠、粘等手法。比如用纸雕制作仙娥湖的山水时,山的远近、薄厚、高低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层峦叠嶂的山峰上可以增加树木,水边的岩石可以增加绒绒的苔藓,山花的花瓣可以设置成不同的颜色、大小、卷曲程度增加立体效果。
(5)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优美,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自然风光很适合用水墨画表达,在学前期培养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也有利于古典文化的传承。
(6)水粉画,水粉画容易创造出亮丽丰富的色彩,了解色彩的规律性对于幼儿画好水粉画至关重要。幼儿园里,幼儿主要学习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间色,也可以有几种复色,如棕色、紫红色及无彩色,进而学习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饱和度。对色彩的辨别认识有助于儿童更有意识对色彩加以使用。如果说水墨画中的仙娥湖意境优美、古典雅致,那么水粉画里的仙娥湖则是明媚照人,秀丽多彩。(7)石头画:幼儿可以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大胆的想象,他们可以在圆形的石头上画出湖水和小鱼,可以在三角形的石头上画出山峦和树木,可以在偏长的石头上画出山路。以上是取材于仙娥湖这一自然风景区所创设的美术课程,商洛市的美景还有金丝峡景区、柞水溶洞、天竺山森林公园等,都可以通过以上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并且有地域特色的作品。
2.人文民俗取材
(1)建筑实物欣赏:ABA式建筑物钟楼、大唐芙蓉园、开元商城等给人以宏伟庄重的感觉,半圆形的窑洞有利于了解陕北的地貌特征,关中民居古朴雅致而且砖雕木雕十分精美。西安市有诸多少数民族,可以欣赏清真寺等宗教建筑。除了古典建筑,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筑也可以纳入欣赏范围,比如电视塔,会展中心
(2)服饰欣赏:可以欣赏古代服饰变迁、汉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穿的服饰。
(3)文物欣赏: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比如赤金盆、唐三彩,欣赏这些文物可以让幼儿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
(4)民间艺术:户县农民画、秦腔、皮影戏、安塞剪纸、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刺绣,大荔面花等。
(5)近代名家作品:如黄旭川的书法,李从良的书画,刘原生的画作。
(6)绘画: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让幼儿作画。比如古典风格钟楼、大雁塔、城墙,现代风格的小寨步行街,也可以是陕西美食,陕西民居
(7)剪纸折纸:将安塞剪纸的图案做简单化设计,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不管是剪纸外形的表现,还是镂空花纹的设计,都带有幼儿自己的一些创作想法。在制作过程中,折纸、对折剪、镂空剪等技能也可以得到发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给小朋友们讲解各种造型的寓意和来历,增强儿童对陕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对于创作成功的喜悦,幼儿的成品也可以用来布置教室。
(8)泥塑上色: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造型优美、色彩艳丽,享誉中外。我们可以设计泥塑课,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泥土,并和老师一起塑形、上色,老师可以给小朋友讲泥塑形象中的神话民俗,吸引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幼儿观赏瓷器的塑造过程。
(二)关注生活,选择适合的主题内容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体验美感。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例如,结合母亲节的到来,我们及时创编我爱我的妈妈这一美术特色主题。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作品。让孩子给自己的母亲画肖像画,既增强了孩子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让孩子把作品带回去送给妈妈。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自行设计一套感谢妈妈的贺卡,孩子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以表达,同时促进了家园共育。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关键词 图书馆焦虑 测量 图书馆焦虑量表 修订 北京地区 高校图书馆
1 引言
焦虑是潜伏在我们所观察到的行为背后的一种潜在构念,是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图书馆焦虑是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产生的上述不愉快情绪。比如:现代图书馆在提供了高端大气的学习空间、设计布局的同时也会给一些读者带来找不着北无所适从的感觉,先进的自助服务设备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担心出错而不敢使用,不断改进的检索方式让不少读者都有过不知所措的经历……这些会让一些内向、羞于询问的读者感到为难和困惑,当读者在图书馆遭遇了不顺利、尴尬、没能达到预期目的的经历后,将会对图书馆逐渐失去兴趣、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图书馆读者的流失。究竟哪些读者是因为图书馆的服务不足产生焦虑从而降低了利用图书馆的能力?用什么方式来衡量评估焦虑?这些是图书馆改进服务需要研究的问题。
198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康斯坦斯・麦仑首次提出了图书馆焦虑的概念,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产生的心理障碍称为图书馆焦虑(Library Anxie-ty,LA),开启了LA定性研究阶段。
1992年,美国研究者申农・波丝蒂克将LA定义为读者使用图书馆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不舒服的感觉。他在康斯坦斯・麦仑抽象、定性的研究基础上,创建了LA定量研究工具:图书馆焦虑量表(Li―brary Anxiety Scale,LAS),用于定量分析LA的程度。这开创了LA定量研究的先河,为以后LA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LAS是一组能反映焦虑潜在变量(潜在构念)水平的项目,这些项目也被称作测量变量(或观察变量、指标变量、显性变量)。由于LAS是LA研究者针对一定的图书馆背景与环境提出的,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自1992年申农・波丝蒂克创建了5维度43项度LAS以来,先后有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国家和种族图书馆环境与特点或自己的研究方向,重新建立或修订了适合自身的LAS。
2001年,以色列研究者斯纳利斯・肖哈门与戴安娜・米兹拉齐对以色列本科生的LA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将申农・波丝蒂克的LAS翻译成希伯来语,同时结合本民族特点对LAS进行了改进,将量表中的5大因素增加到7大因素。2003年,美国圣里奥大学多丽丝・范坎彭博士,在申农・波丝蒂克的LAS基础上,根据卡罗尔・库尔梭的信息检索模型,编制了6个维度54个项目图书馆焦虑多维量表,来测量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写作阶段使用图书馆过程而产生的LA程度。2004年科威特大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系的安瓦尔等三人沿用申农・波丝蒂克的英文版量表,并作了必要的修订,将申农・波丝蒂克量表维度由5个减至4个,项目由43条减至34条。2009年,波兰奥尔什丁瓦尔密亚玛祖里大学的马儒则纳・斯维哥根据波兰的国情,参照已有的LAS,建立了6个维度的适合本土研究的波兰LAS。
今天,更多的研究方法被运用到LA研究中,比如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概念的提出,以及SPSS、LISREL、AMOS等统计软件的开发与成熟,使SEM的理念和技术转化为研究者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为LA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量化研究范式。更多国家的研究者加入到LA研究行列,比如加拿大、伊朗、马来西来、土耳其、中国。2006年,吉林大学图书馆贺伟根据当时我国的国情将申农・波丝蒂克LAS进行了中文修订及信效度检验,量表分为5个维度,共计63个项目。2011年,南开大学商学院宋志强等人在已有LAS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构建了符合当时图书馆环境的包括7维度40条目的LAS。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服务与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会使已有的LAS出现测量变量不足以反映其潜在变量的问题,同时也会有新的潜在变量产生或旧的潜在变量失效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修订量表的原因所在。在分析方法上,适合于高校的中文LAS(如吉林大学图书馆贺伟修订量表和南开大学商学院宋志强修订量表)都进行了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我们此次修订将采用SEM分析方法,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 Analysis,CFA)得出测量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潜在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结构模型,并运用群组分析求证量表的稳定性和跨群组效度。在样本数据的获取上,为便于实地进行问卷调查确保样本数据的真实可信度,我们选择了北京地区六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85”学校)、北京工业大学(“211”学校)、首都师范大学(一本学校)、北京联合大学(二本学校)、耿丹学院(民办三本学校)、北工大实验学院(二级独立学院)。
2 图书馆焦虑量表的第一次修订
我们此次对LAS的修订是在申农・波丝蒂克的LAS、吉林大学图书馆贺伟修订量表、南开大学商学院宋志强修订量表等基础上进行的。
2.1编制预试问卷及施测
编制一个高信度、效度的量表是要以初始项目(测量变量)冗余为基础的,初始项目(测量变量)的冗余给量表的修订提供更多的对比和选择的机会,通常初始设计的项目应为量表项目的3-4倍,比如一个10项目的量表,需要有一个40个项目的项目池。因此,重新设计、编制预试问卷,就要尽可能全面地提出有可能使读者产生焦虑的所有方面(潜在变量)、所有问题(测量变量)。为使预试问卷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和专家效度,此次编制预试问卷,笔者的具体作法为:1.在上述三个量表基础上筛选、增补初始项目;2.向上述六所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征求意见;3.召开读者座谈会,直接倾听来自读者的意见;4.与图书馆助管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在经过上述环节后,结合图书馆实际工作经验反复推敲,最终从读者、馆员、服务、资源、舒适度、管理等六个方面(潜在变量),设计了一份包含56个问题(测量变量)、采用利克特五点计分制的预试问卷。
在问卷调查中,为了使抽样的样本性质能确实反映出总体的属性,学者斯蒂文斯(2002)对于因素分析程序的样本大小与因素可靠性间的关系提出以下看法;样本大小视分析变量数目而定,一般的标准是每个变量(题项)所需的样本数要介于2位至20位之间,但使用者要获得可靠的因素结构,每个变量最少的样本观察值要有5位,因而一份有四十题的量表(不是问卷,一份问卷可能包含数种量表),要进行因素分析时,其样本数最小的需求要有40x5=200位。我们编制的预试问卷有56题项,以每个变量不少于5位样本观察值计算,需要样本数应不少于280个。
2013年10月我们统一印制了纸制问卷,在上述六所学校以120份/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第一次抽样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师又自行复印问卷增加发放了40份问卷,相当于实际发放问卷760份。对收回问卷依据测谎题(内容正好相反二道问题)、以及答案出现明显规律的(比如全部题目选A)予以剔除,得到实际有效问卷为712份(详见表1、表2)。全部样本按奇、偶数分为EFA分析样本356个、CFA分析样本356个,二个样本测量题项均采用序列均值方法置换缺失值。
2.2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编制量表(预测问卷)个别题项(测量变量)的适切性或可靠性。项目分析的检验是通过探究高低分的受试者在每个题项的差异,以及题项间同质性检验等方法来决定个别题项的保留与否。笔者采取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求得的t值作为极端组决断值比较,以个别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度、校正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度、个别题项删除后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值、共同性、因素负荷量等项的检验作为个别题项的筛选指标,项目分析的判别标准见表3。经检验,最终删除了26题项(测量变量),保留了30题项(测量变量)。
2.3 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测量变量的背后究竟具有几个潜在变量?虽然在量表修订时我们已参考现有量表提出了六个因素构念,但实际数据是否能与我们事先确立的构念相吻合,需要通过因素分析来检验。因素分析的目的即在找出量表潜在的结构,减少题项的数目,使之变为一组较少而彼此相关较大的变量。
因素分析的关键在于保留多少共同因素(潜在变量)。在EFA中,我们将经项目分析保留的30题项全部纳入因素分析变量范围,运用SPSS18.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Kaiser>l、直交转轴的最大变异法提取共同因素,共抽取7个主成分,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56.054%。碎石图(见图1)的检验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因素的数目,其判断准则是取坡线突然剧升的因素,删除坡线平坦的因素。从图1看,可以确定抽取三个因素较为适宜。
以特征值大于1为判别基准时,有时所抽取的因素过多,或某些因素所包含题项不够适切,不易给因素命名,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受到受试者填答、量表编制过程的严谨性等因素影响,部分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常未能完全符合研究者当初编制的层面因素,所以研究者需要删除题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因素分析,一直不断探索,直到符合理论基础或架构,或达到简单结构目的。经转轴后的成分矩阵分析,笔者保留测量题项较多的构面,删除非归属于原构面中因素负荷量最大的测量题项。经过12次删除题项后,最终抽取“检索困惑”、“环境不适”、“服务不足”三个潜在变量共18个测量变量,三个因素构念可以解释所有观察变量的总变异量的47.848%。在行为及社会科学领域,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变异量若能达到60%以上,表示萃取后保留的因素相当理想,如果50%以上,萃取的因素也可以接受。笔者萃取的结果接近50%,不是很理想。
2.4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测量模型验证检测的是测量变量的因素结构与测量误差。在CFA分析中,笔者采用偶数样本(EFA分析采用奇数样本)运用AMOS17.0进行验证,三个潜在构念均为反映性测量模型,测量模型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见图2。
在图2测量模型中参数个数总共有60个,其中固定参数21个,自由参数39个。CFA样本数为356,模型估计样本数为自由参数的9.1倍。SEM参数估计的稳定性和样本大小有关,一般最少的样本需求为200位以上,多数学者观察认为样本大小至少应为假设模型中待估计自由参数的10倍以上。正态性评估偏度系数介于0.007至1.041之间,其绝对值小于2,峰度系数介于0.184至一1.212之间,其绝对值小于2,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假定,因而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各参数统计量进行估计。
CFA假设模型路径图的估计结果为:模型可以辨识收敛,非标准化估计值模型误差项或残差项方差均为正数,表示模型参数估计值没有出现不适当解值。标准化估计值模型,没有出现绝对值大于1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表示没有违反模型辨认规则。整体模型的自由度为132,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为380.OOO(p=0.0000.900适配标准),AGFI值为0.861(未符合>0.900适配标准),CN值为150(未符合>200理想标准)。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适配不佳。
对于适配不佳的假设模型要进行修正。当测量变量的因素负荷量小于0.5时,就不能有效反映因素构念,就不能作为因素构念的有效测量变量。因素负荷量等于测量变量路径系数的平方,因此当路径系数小于0.70时应考虑删除。笔者以路径系数0.900适配标准),CN值=174(未符合>200理想标准)。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尚可适配。
修正后模型有2个维度只有2个测量变量。测量模型的评价目标在于测量变量是否足以反映其相对应的潜在变量,并有一定的信、效度支持。“一般最少的准则为一个潜在构念的指标变量(测量题项)至少要有三题以上,若测量指标题项少于三题,指标变量反映的潜在特质效度不足。”
焦虑量表第一次修订,经项目分析删除26题;经EFA分析删除12题,萃取三个共同因素18个项目;经CFA分析删除路径系数低于0.65(约等于0.70)的10个项目,获得量表包括“检索困惑”、“环境不适”、“服务不足”3个维度共8个项目。量表第一次修订因删除题项过多造成一些潜在变量测量题目不足、抽取共同因素与最初设计差异较大,量表效度需要再重新建构。因此,我们在第一次修订的基础上,围绕“检索困惑”、“环境不适”、“服务不足”三个维度进行了题项的增补和修改。增补重点为测量变量不足的维度;修改重点为对有一定测量价值但可能因提法使人不愿意承认或读者不易正确理解的测量变量进行了修改或删除,题项数量控制在大多数读者在忍耐限度内能够完成为宜。修改后,笔者编制了25题项的测试问卷并进行了第二次测试。
3 图书馆焦虑量表的第二次修订
2014年3月我们在上述六所学校进行了第二次测试。第二次测试抽样数按各学校在校生规模的十分之一并考虑可能产生无效问卷的比例确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各为260份,耿丹学院、北工大实验学院各为110份。六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260份,收回问卷1211份(详见表4、表5)。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身份、性别、学科、文检课选修情况、去图书馆情况、利用电子资源情况,以便我们针对不同群体读者的焦虑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全部样本按奇、偶数分为二部份,奇数样本作为EFA分析样本,以序列均值替代题项缺失值,样本数为595;偶数样本作为CFA分析样本,直接删除有题项缺失值记录,样本数为562。
3.1
EFA分析
第二次测试,经项目分析删除5题、保留20题。EFA分析采取主成份分析法,以特征值kaiser>l、直交转轴最大变异法抽取主成分,共抽取三个共同因素,经转轴后成分矩阵分析删除2题项后,解释的总变异量为52.871%(见表6)。因原设计为“服务不足”的题项经删除后保留题项更适合命名为“情感障碍”,EFA分析最终保留“环境不适”、“检索困惑”、“情感障碍”3个因素18题项。
3.2 测量模型CFA分析
经EFA分析萃取的三个潜在构念均为反映性测量模型,分别包括6个效果指标变量。CFA分析样本数为562,参数个数总共有60个,其中固定参数21个,自由参数39个,模型估计样本数为自由参数的14.4倍。假设模型估计结果模型可以识别收敛,模型评估结果的参数没有不适当解值。以测量变量路径系数不低于0.65为删除标准,删除不能足以反映潜在构念的测量变量,修正后测量模型见图3。为了保证每个潜在构念有三个测量变量,我们保留了路径系数为0.62的变量qg16,qg16测量变量还有待改进。
3.3 结构模型的验证
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包含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结构模型表示的是因素构念间的关系,结构模型检验的重点在于界定模型中变量的因果关系效度,也就是因果结构效度的检验。假设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因果关系都必须根据理论、实证研究、或合理性经验法则来界定。我们保留的“检索困惑”、“环境不适”、“情感障碍”三个潜在构念,从合理性经验判断,“检索困惑”与“环境不适”应该是引起“情感障碍”的外因,这种因果关系的假设模型见图4。经CFA验证,“检索困惑”与“环境不适”对内因潜在变量“情感障碍”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7,联合解释变异量为57%。其整体适配度统计量检验结果摘要见表7,16个指标有14个指标达到标准,其中6个指标达到良好标准,只有2个指标未达标准,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契合度良好,表示假设模型可以获得支持,这样的假设模型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
3.4模型的聚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检验
若结构模型的整体适配度分析显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可以适配,表示根据观察数据推导的整体协方差矩阵∑与依据模型推导的隐含总群体协方差矩阵∑(θ)相等:∑=∑(θ),进一步要验证的是量表的聚敛效度与区别效度。
CFA模型的聚敛效度可从因素负荷量、潜在构念信度、平均方差抽取量等方面加以检核。一个因素构念对测量变量具有高的负荷量,表示这些测量变量可以有效反映一个共同因素。因素负荷量的评鉴内容为因素负荷量路径系数均达显著(一般应达0.70以上)、因素负荷量数值要高于0.50。其中:θ为观察变量的误差方差。潜在构念信度又称组合信度,是模型内在质量的判别准则之一。平均方差抽取量是潜在变量可以解释其指标变量变异量的比值,其数值愈大表示测量指标愈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构念的潜在特质。经验证三个因素的构念组合信度分别为0.783、0.782、0.723,均大于0.600适配标准,表示测量变量反映的潜在特质同构性较高,模型内在质量良好。平均方差抽取量分别为0.547、0.474、0.467,四舍五入后均达到0.500适配标准,其中“检索障碍”的测量变量比较理想,“环境不适”、“情感障碍”的测量变量还有待改进。
AMOS 一般采用卡方差异检验法来判别量表是否具有区别效度,具体通过比较构面间的协方差为自由估计参数和构面间的协方差限制为1两个模型的卡方值差异量是否达到显著水平来判断。卡方值差异量愈大且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两个因素构念间的关系不是完全相关,说明两个因素构念是有区别的。经验证的结构模型区别效度摘要详见表8,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说明三个因素间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4 修订模型跨学校稳定性分析
当我们得到的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可以契合,可以进一步探究假设模型是否同时适配于此样本中不同学校、学科、性别、身份……的样本组别,比较结构模型中“检索困惑”、“环境不适”与“情感障碍”之间的路径关系对于不同的样本组别是否存在差异。其目的在于检验相似模型在不同群组受试者间的差异,以验证模型稳定效度与跨群组效度。
在群组分析中,我们进行了学科群组与学校群组的检验。关于SEM分析的样本数,“Gorsuch(1983)认为,因素分析中样本量至少应该达到100。Boomsma(1985)也建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时,样本量最少应该大于100,被试多于200个更好。”在学科群组分析中,学科分组样本数分别为工科472、文科400、理科281,样本数均在200以上,学科群组分析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说明假设模型具有跨学科稳定性。学校群组分析,由于第二次测试六个参测学校样本数是按在校生比例确定的,耿丹学院有效问卷仅为97,北工大实验学院有效问卷仅为100,因此,学校群组分析中这两个学校的分析指标适配数据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以学校群组分析为例,六个学校初始模型与群组初始模型的估计结果均为模型可以辨识收敛,模型评估结果的参数没有不适当解值。六个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耿丹学院、北工大实验学院的初始模型卡方自由度比值分别为1.970、2.409、1.671、1.877、1.690、1.474,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达到
六个学校初始假设模型与多群组初始模型的绝对适配度指标,除耿丹学院RMSEA=0.087、AGFI=0. 833、北工大实验学院AGFI=0.857未达标外,其他学校初始模型与群组初始模型均达到RMSEAO.90、AGFI>O.90适配标准。
六个学校初始假设模型与多群组初始模型的增值适配度统计量见表9,其中:IFI、TLI、CFI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NFI四舍五人后均能达到标准,RFI除耿丹学院、北工大实验学院外其它学校四舍五人后均能达到标准。群组初始模型五个增值适配统计量四舍五人后均达到标准。
六个学校初始假设模型与多群组初始模型的简约适配度指数PGFI、PNFI、PCFI均达到>0.50适配标准。
“如果模型拟合指标中部分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而其余指标没有,此时需要研究者仔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特别是针对那些不显著的指标、考察其实质含义,分析为什么它们不显著。只要有一定的逻辑和原因,这种情况也是可以接受的。”学校初始模型少数学校适配指标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样本数≤100造成的。因此,考虑到分学校样本数量的关系,上述适配指标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说结构模型在不同学校群组具有一定的稳定效度,即具有跨群组效度。
只有通过EFA分析、CFA验证,确认经观察数据推导的整体协方差矩阵∑与依据模型推导的隐含总群体协方差矩阵∑(θ)相等,并经群组分析假设模型具有跨群组稳定效度的LAS,定量分析的数据才能体现LA真实状况。经过本地区验证数据拟合良好的LAS,用于其他地区LA分析仍然需要数据分析与验证,如果经观察数据推导的整体协方差矩阵∑与依据模型推导的隐含总群体协方差矩阵∑(θ)不相等,仍然需要重新修订假设模型。
5 对参测六所学校读者图书馆焦虑的测量比较
我们根据理论假设架构编制的预试问卷,经二次测试修订后得到一个包含“检索困惑”、“环境不适”、“情感障碍”3个潜在变量10个测量变量的焦虑量表,并通过多群组分析验证具有跨学校群组稳定效度。于是,我们应用此量表对参加项目的六所学校读者LA状况进行统计分析。量表共有10道题,采用利克特五点计分制,全部问题采用反向题(为避免读者在正、反向题选择答案时容易造成混乱、同为反向题数据分析时不需再进行反向转换),如:“当我遇到问题时,馆员不能给予有效解决”、“使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检索过程令我不知所措”,按5分为“同意”、4分为“基本同意”、3分为“不置可否”、2分为“基本不同意”、1分为“不同意”,30分以下者为“不同意”、“基本不同意”或“不置可否”,31分以上者为“基本同意”或“同意”为有LA者。为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参测人数为删除了有题项缺失值记录的数字,统计结果按有LA读者比例由低至高排列详见表10。
测量结果显示六所学校都存在有LA的读者,有LA的读者占参测读者的比例从10.8%到40.9%。LA占比最低的为民办三本院校耿丹学院。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一,其在校生5700人,图书馆面积13000m2,图书馆生均面积2.28米/生,图书馆硬件条件能很好满足读者需求;第二,其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相对其他学校存在一定差距。
“985”学校、211学校有LA者相对人数较少,说明“985”学校、211学校的图书馆建设、规模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相适应,能较好满足读者需求。
在校生人数较多、图书馆面积不足的学校情况相对严重。以LA占比最高的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其校本部馆舍面积8000O,本部在校生1.3万人,图书馆生均面积0.615O(普通高校图书馆生均面积标准为2.0O/生)。在抽样调查时,北京联合大学读者在“建议留言”一栏反映问题较为突出的有:学生占座、图书馆太吵、冬天室温低、馆员声音大、书车噪音大等等。分析其原因,与图书馆面积不足,采用室内天井式建筑结构,阅览座位密集,借还服务区与阅览区距离过近,动、静区不能有效间隔等因素有关,说明图书馆硬件不足、环境舒适度不高是北京联合大学读者产生图书馆焦虑的主要原因。其结果与我们通过SEM方法获得的结构模型是一致的,结构模型显示“环境不适”路径系数为0.57,“检索困惑”路径系数为0.33,“环境不适”相对于“检索困惑”对读者产生图书馆焦虑影响更大。另据了解,现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新馆正在建设之中,2015年将投入使用。
实际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所得LA分数统计与实际情况吻合并能合理解释受试者的心理特质,说明修正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6 结语
LA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读者产生焦虑除个人因素“情感障碍”内因外,“环境不适”与“检索困惑”是主要外因。其中,测量变量hj5“读者违反规定现象普遍”的路径系数为0.73、因素负荷量为0.53。当图书馆资源处于紧缺时维持公平秩序至关重要,例如当图书馆阅览座位严重不足而读者占座现象严重时,管理人员的不作为或管理不力会让承载巨大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的学生倍感焦虑,这也是hj5成为“环境不适”潜在因素最适切测量变量的原因。“检索困惑”潜在因素因素负荷量最高的测量变量为jsl0“检索到图书索书号后,我不知道如何按照索书号找书”,其路径系数为0.80、因素负荷量为0.64,一般图书馆的索书号由分类号和种次号组成,各图书馆采取的分类法和种次排序法也不尽相同,大多数读者对此都是一头雾水,正是这些图书馆服务细节的瑕疵引起了读者的困惑,查找过程中的不顺利经历会让读者感觉使用图书馆并不容易,久而久之会失去信心不自觉地回避图书馆。LAS的结构模型和所有测量变量将成为图书馆改进服务的重要参考。图书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像面积严重不足问题要靠学校层面的重视与支持外,工作重点应放在环境建设、检索服务、管理方式等方面上。
环境建设方面,应改变过去阅览室大一统的单一、密集模式,采取动、静分区,建立分安静等级的阅览区;同时,也要注重满足现代读者除学习之外的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建立规模不一的研讨间、多媒体视听室、舒适的休闲区等;营造多样化、人性化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让读者到图书馆有如到家一样,能放松心情、满足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