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新课标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方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15-01
前言
新课标实施几年以来,初中的数学老师们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好数学这门课程。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误区,究其原因,还是不能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原则来实施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存在着不一致。所以按照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原则,探究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原则
1. 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学生的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课后能够及时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与自信。被动的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往往只是负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
2. 差异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并不是一种歧视,而是一种现实。在认识到这种现实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差异性原则。所谓差异性原则是指,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灵活的采取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跟上教学进度。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是最终目标。所以差异性原则并不是一种歧视性原则,相反,它是一种反应公平的原则。
3.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必须认识到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如与立体图形有关的问题,可能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往往并未建立,这就需要运用具体的模型进行辅助教学。这种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往往会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4.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数学问题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能够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认识到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更是为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而学,这能够极大的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方略
1. 营造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让初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又不会感到负担沉重,这就需要初中的数学教师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鼓励,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在讲台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2.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仍然流于形式,没能真正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初中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选取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数轴”这一数学概念时,很多学生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教师通过实物来创设学习情境,如称上的星点,温度计上的刻度等等,就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体参与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不同而实施的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些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一部分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对掌握较快的学生进行适度的知识拓展,对掌握较慢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辅导。这样会给予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自信,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4. 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加强调知识联系生活,所以教师们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学习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函数时,将学生的某些生活细节融入教学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学生在学次函数时,可以利用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模拟出二次函数的动态图像,并将其与一次函数的图像作对比,学生们即可直观的比较二者的差别,以及理解为什么二次函数的一个y值可能会有两个x值与之对应,而一次函数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结论
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原则作为指导,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究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方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建设作用,同时也给初中的数学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赵晓东.初中数学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4,02:3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理念;学习兴趣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陈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排名以及升学率,严重忽视了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目标、教学理念陈旧,学校、老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上。
2.课堂教学模式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和改进,很难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在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经验主义”现象,盲目的借鉴行为屡见不鲜,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课堂教学难见成效。
3.课堂教育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言语缺乏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启发性和激励性;同时,有些教师因受到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评价用语带有侮辱性、讽刺性,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果课堂教学评价既不能促进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又不能引发学生灵感的碰撞,以至于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价值。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选择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方法不当,则会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生活化
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模拟与再现生活情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模拟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可以使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可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因生活环境、个人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发展。针对学困生,应当多给予帮助和关爱,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树立自信心;当他们进步时,老师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当他们出现错误时,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改正错误,以便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感觉轻松又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能力提升的题目,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程需要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生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成为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三个结合
当前,新课程对学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实施和运用的践行者,应该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名次,论英雄”的理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能.近年来,通过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研析,我深刻体会到,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服务于生活”的内容特性;应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应与数学思想培树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学宗旨.下面我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简要论述新课改下开展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坚持与问题生活相结合,使初中生学习数学“学以致用”。
实践主义学者认为,人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最终目标和归宿就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同时,数学学科具有“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征,任何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中都可以找寻到数学的“踪迹”,这又为初中数学教师实施生活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因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数学生活特性,善于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找寻数学学科知识内涵与现实生活问题现象的“细微”结合点,创造、加工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放大”,让学生在探究现实性的数学问题中,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和意识.
如在“绝对值”新知内容教学时,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甲乙两人分别在数轴上20与-55的位置上,而且同时相向而行,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试求两人相遇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什么?”让学生内在学习情感及主体特性得到激发,主动参与到新知内容探究中.又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等新知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的方式,通过设置“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只要知道一个角及其所属两边的长度,就能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呢?”及“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S(次/分)是这个人年龄N的一次函数,现在知道,年龄15和45岁的人在运动时所承受的最高心跳次数分别是164次/分和144次/分.若一位63岁的人在跑步,医生在图中测得他的心跳为10秒26次,那么这个人是否有危险?为什么?”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与探究实践相结合,使初中生探知问题“行知合一”。
三、坚持与思想培树相结合,使初中生数学思维“丰富多彩”。
数学思想,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和重要表现,更是创新性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初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思考、反思、总结、积淀解题方法和策略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树立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同时,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思想培树作为学生所具备的重要内在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数学教学与思想培树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方法和策略探寻活动,并重视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总结和引导,使学生在反思辨析中逐步领悟解题策略,树立数学思想.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 应用题教学 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应用题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方面是很多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运用数学思想将应用题转化为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应用题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梳理不清。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原因,只是一味通过海量练习反复训练,结果导致学生由厌生怕,最终放弃。学生对应用题之所以会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关键在于缺乏数学建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提高建模能力成为使学生成功解题的关键。本文从新课标初中数学应用题的特点出发,对数学教师如何借助“灵韵之笔”,打开学生高效解题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新课标初中数学应用题特点分析
1.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涉及面广,不仅仅包括人口、自然、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还将现实中的一些游戏、家居、建筑,甚至于运转的行星都作为应用题的不同背景,使教材内容更加丰满。而且新课程中应用题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将图像、表格与寓言故事进行结合,使素材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
2.生活化特征明显。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中的应用题,其取材不再仅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而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与生活联系更密切,且富有一定挑战性,并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素材,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领悟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解题训练。
3.建模思想突出。
新课标教材中的应用题建模思想十分突出,如图形与空间,因其自身形象与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从现实问题中剥离出数学理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新课程数学应用题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亲身经历,进行应用和解释,从而再现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其实这就是教学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也是数学建模思想与建模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二、新课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应用题教学中的关键,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可以说解题就成功了一半。教会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找到关键词句,并从词句中找到相等关系,进而用数学符号或者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如很多应用题中出会出现“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倍”这样的句子,那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甲的速度=2×乙的速度”。而像“乙在30分钟后,按原路追上了甲”和“A溶液和B溶液混合成C溶液”类似的词句,相等关系并不明显,但表明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过程得结果“甲的时间=乙的时间+30”。教会学生通过正确审题发现相等的数量关系,是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高效解题的“点睛之笔”。
2.培养建模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建模思想与建模能力,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会对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相互转化的一种思想与能力。建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建模,一个是解模。建模是建立起正确的数学关系,包括方程、公式或者函数,是一种将原有问题转化为可容易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解模则是从求解结论和题内条件中获得启示,对重新构建的数学形式进行研究,并从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实现解题目标。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建模流程,发现建模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1]-[2]。以下是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题,以此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某超市中某种水产品,其成本是40元/kg,根据市场行情,以50元/kg销售,每月可销售500kg;销售单价每增加一元,月销售量会降低10kg。请根据销售情况,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
①水产品价格为55元/kg时,本产品月销售量及销售利润为多少?
②超市如果想使月销售成本控制在1万元以内,利润达8000元,应该给水产品定价多少?”
该题取自于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市场营销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将数学模型抽离出来,提醒他们在进行互相转化时要注意以下数量关系:
①利润=(单价-成本)×销售量
②最终销售量=原销售量-滞销量
③最终单价=原单价+涨价
从模型等式中,学生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假设单价为x元/kg,则利润为(x-40)元/kg;月销售量500-(x-50)×10kg;月利润(x-40)×[500-10(x-50)]元。
按照此思路,学生很快得出两个问题的答案。
从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关键在于要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具备建模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不再完全借助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引导,而是能够自发地学会如何挖掘蕴藏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再将实际问题有机地转化为数学问题,而得到答案后再将题解带回现实问题中。
应用题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具有典型的数学应用性,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最佳素材,也是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意识进行检测和验证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利用应用题教学这一良好契机,挥动手中的“灵韵之笔”,为学生在数学长卷上的恣意挥洒,添上一抹最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措施
一、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1.专而精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少、浅、难度适中,知识面相对小学来说是有所增加,但是相对高中而言,总体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就需要专而精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2.初中学生较易模仿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还不是太高,所以,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使得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大量地模仿,给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式,容易形成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的创造意识,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但又极易忽略的。
3.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还有欠缺
初中学生自学的能力较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基本上都已反复训练,但是新课程中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所以,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说显得比较紧迫,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必须慢慢养成的。
以上提出的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归纳的特征,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要在很多方面注意改进和巩固。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按照初中数学新课标所说的,初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以主体的形象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体参与教学,如何让学生变被动要求学习为主动地我要学习,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有效的教育,使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注意教学的方法,真正注重教学的时效性,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探索意识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但是兴趣不是说天生具有的,是需要我们给予引导,在一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多抱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来学习数学,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学习态度,要教育学生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去学习数学,要注意举身边数学的实例,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发光点,认识到数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从心里爱上数学,这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现今的教学中,我们崇尚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新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接受变通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新定位,我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运用好教材,毕竟教材是教学的根据所在,根据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妥善处理和深入挖掘,引领学生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视点,使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认识知识的本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中一门相比较而言抽象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尤其是在教材改革之后,对于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有较大层次的提高,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更加形象性地体现出了数学这门学科的价值和特性,无论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要满怀信心和热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快地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新课标下的教学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积累好的有效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98-02
虽然初中数学教学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但是,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使得其改革成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相关改革政策条例的提出,使得我国初中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因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面对此种教育改革背景,我国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标准可以被及时地贯彻与实施,就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掘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教学观念过于守旧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为被动倾听者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这样一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画面。长此以往,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教师在安排课堂教授内容时还没有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单纯地讲解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其他类型的教学环节。通常情况下,初中课堂呈现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在笔记上记录,教师提问数学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沿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教授和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像一个“牵线木偶”,完全丧失了自主思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得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还不能够满足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性完全丢失。
3.课堂教学没有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许多知识不仅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性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并不具备实践能力。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会导致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学生无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问题的动力。此外,如果学生连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了数学知识后能做什么都不了解的话,那么,其必然也会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性与积极性。
4.过于重视卷面成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看重的往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往往是以应试教育为依据。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成绩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部分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还会布置许多毫无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教师的此种教学观念,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素养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 创新数学教学的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评价这三部分为主要原则。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一直延续着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较少考虑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理念,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还会由于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而造成其在课程安排时过于繁、偏、旧和难等情况的出现,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生出现排斥数学学习的心理。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才是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引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并且,数学学习作为一个动态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在总课程教学中的比例,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理解新教学理念要求的基础上选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方法。因此,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转变教学方式:
第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最大动力,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他才会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这件事中,数学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只有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将那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以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从而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第二,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长时间使用一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不符合初中生身心和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规律,极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初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各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教学需要的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为依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来综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任务完成的速度和效率。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知识、个性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到且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并适应社会。因此,要想保证这一教学任务可以被有效完成,教师需要做到:第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第二,坚持人格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传统师生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学生主动提问并与教师讨论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需要,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对此,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朋友以及学习伙伴的身份存在,从而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4.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重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轻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其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能力要求,使得我国初中数学教师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在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教学素养的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对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时,应该以探究式教学具有的教师启发诱导的基本特征为指导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这一问题环境中,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度,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该教学模式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全面提高了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影响下,初中教师要想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淘汰,就一定要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改革标准来创新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此,本文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出发,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就如何提升我国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提升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加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81
[2]张文军.新课改下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97):67~68
[3]张群.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4(4):12
[4]马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3):45
关键词:适应;新课标;巧衔
一、初高中数学存在的差异
1.内容方面的差异
初中数学大多以通俗、形象的语言来表述,直观性和趣味性都较强。而高中数学一下子转化成了抽象的逻辑运算、函数、集合等表述。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加大,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且需要更灵活的去解题,计算也相应复杂,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和消化。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以几何为例,初中所学都是平面几何,而高中几何是立体几何,要在三维立体空间去解析一些立体空间的表面积或体积等。因此,初中数学是基础,本身具备形象化、浅显化、知识容量小等特点。高中数学的特点则是多元化、广泛性,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严密的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思维递进性。
二、高中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里,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无预习,没听到没记到,没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上课不专心,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堆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一知半解,机械模仿。结果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轻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训练,经常不去认真演算,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考试中错误百出。
三、促进高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恰当铺垫,降低难度
任课老师在前几节课时,应侧重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好,哪些方面相对薄弱。针对掌握薄弱的知识点,可以进行详细讲解,或在教授新知识时将这些知识点融入习题中讲解,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教学要把握好初高中内容的断层,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学生温习旧知识。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独立思维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较重视学生自己学。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太适应,因而数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法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等等,可根据情况具体操作。
3.结合身心发展,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性;个体差异性;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3-02
一、引言
打造“高效、优质、精品”的初中数学课堂是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催发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的催化剂。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在引导学生们探索新知的同时,以“旧知”促“新识”,进而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生活实践“脱轨”,缺乏“活力”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其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数学知识的比重明显增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大初中生的记忆难度、课余负担。因此,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多样性,是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的第一步。然而,在中考“以分数论英雄”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常常将数学课堂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练习、巩固和复习上,而沿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追求知识点的精准、牢固、全面。教师的这种片面追求学生数学考试高分数的课堂授课方式,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们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察,进而阻碍了学生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忽视个体化差异,课堂陷入“落潮”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采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优质初中数学课堂,增强数学课堂吸引力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班级管理等多重重压下,很多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点时,常常落入了只重“面上的进度”,而忽视了“点上的差异”这一怪圈中。这也致使了学生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抽查等活动,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自我总结和回顾。这种缺乏自我“消化”、“吸收”的数学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将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数学课堂活力的策略
(一)增添生活元素,让课堂“动起来”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正如沈从文所说:“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课标的有关内容,适当地增添数学课堂的生活元素。从而在开启学生们数学思维之门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课堂动起来”,进而促进学生们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因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选取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增强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和灵活度。从而在增大学生们“学用结合”频率的同时,提高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准。例如:在讲解方程式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举以下例子:“学校准备添置一批桌椅,原定购60套,每套100元,店方表示如果多购,可以优惠,结果校方购了72套,每套减价3元,但店方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求每套课桌椅的成本”。这样的题目,不仅避免了平铺直述式的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反而从学生们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增强了知识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灵活性。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课堂弹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增大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互动的频率,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由以往“唱独角戏”的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积极演变为学生知识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诸如数学智力竞猜、数学辩论赛、数学课件展示、数学游戏闯关等活动,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尝试解题、体验数学、领悟数学。此外,在这种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活动方式,也促进了学生们整合知识、反思探究、互相启迪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学生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和知识接受主体。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从而提升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讲解样本方差、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测量班级内某几位运动健将的体育成绩,而后针对实践数据进行改数学知识点的编排、总结、讲解。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负责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具体数据的测量,而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数学题的编写、知识点的总结等工作。在这种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不仅保证了学生们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全面性,也促进了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结语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重难点,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数学课堂、积极探索的同时,增强自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题式实验;初中数学;教学
主题式教学是在现实生活、问题焦点、教学活动、归纳演绎、反馈矫正主题上构建的,它是数学课程革新以及数学形式化严重倾向的背景,然后通过教学实质和主题归纳形成的教学思想。从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来看,受各种因素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活用主题式实验要求,从各方面完善教学模式。
一、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拓展性与整合式教学之间的关系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对初中数学课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安排,要求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式能将静态、枯燥的知识赋予活力,在多种学科整合的同时,从纵向、横向对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对帮助学生拓展问题意识,整合教学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2.问题式与探究式教学之间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是针对发现与解决问题开展的,它和问题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探究性学习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主动进入情境,在实践、体验、探索、发展中,进行学习探索和深入。而问题式教学更注重课堂把握,它要求灵活把握问题。
二、基于主题式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在初中数学主题式实验设计时,为了保障教学有效性,必须给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在主题内容综合、教学目标整体化的过程中,将思维培养运用到问题探究和知识探索中。在确定活动主题时,必须以主题式教学为出发点,从各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提炼。例如,在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如果x=-2是该方程的根,求m值与另一个根;证明当m为任意实数时,该方程都有两个不等的根。对于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同学,为了达到主题实验的教学任务,可以用例导思,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积极性的环境下,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
和其他学科相比,初中数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与逻辑性,所以在主题安排时,必须巧用教学规律和知识,在扩充数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在教学规划制定时,老师必须在课标把握与理解上,将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知识创新和灵活。学生作为一切实验的实践者,在初中数学教学时,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积累基础,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就能保障学生在实验理论、操作的过程中,确保各项实验结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题式教学是通过探究问题、体验情境、交流合作等方式,展现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以及教育特征,从各方面指导教学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最后提高学习能力和教学成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