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仙居横溪小学 吴伟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全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包含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者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将这项标准执行于教学中,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小学数学教育本身来说,构建核心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最佳的教育时间。这期间,学生多处于懵懂状态,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没有正式拉开帷幕,此时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时机,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加强小学期间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的学科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论分析与实践
俗话说,教育要从小。趁着孩子尚未养成相应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还是较为简单的,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执行。可以说,大部分的教学实践都需要基于理论的支持,这就验证了的辩证唯物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管缺少哪方面都不能够将观念深入人心。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不能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支撑,那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一定的高度。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 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具有的素养,当然也是在融入到大集体中的过程中面对的都需要遵守的素养,也就是说集体中的共同的素养,集人品、技能、价值观于一身的共同素养便是其理论根本。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数学教学的,可以说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准备。
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对于数学的学习,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所以,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甚是重要。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学生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题海中,根本谈不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小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核心素养更有助其培养。
例如:小明同学在学习面的形状时,有圆面、方面、长方形面等,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小明回家用卡纸剪出他所学到的知识。这样,不仅小明能够对这些知识印象深刻,又能让他发挥出他的想象力,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实践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素养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教学的内容要“精” 对于教师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一些有质量的知识点,教师本人就需要阅读更多的知识,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内容讲解,既要包含小学生数学所要的知识点,又要简练易懂。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将核心素养的思想深入其中,一e两得。
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作为执掌课堂大权的掌权人,应该切身体会一下小学生的思想环境,然后选择适合他们方法的课堂教学方式。小学生的思想单纯又带着好奇心,总是能很快接受新知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好奇心的学科,这往往就会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感兴趣,这样就足够了。有兴趣了,才会有更大的决心学习,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独特思维能力,将课堂完全融入到核心素养思维氛围中。
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从而掌握知识要点。小学生在总结反思这些方面可以说牵涉的不多,正因为小学生现在正处于无穷渴求知识的阶段,如果加以好好引导,对于小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反思可以在实践练习中不断进行,反反复复,不仅对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熟练了,同时,大脑也在不断的高速运转中,对于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想必也有很大进步。不仅做到了对知识点的回顾,更是将小学数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联系的更紧密。这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保证高效课堂的同时,还能收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应该从日常生活,从每一位学生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更有效的策略,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云,李太真.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
本文主要以讲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措施,并在此前提下对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行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是属于整个小学课程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该学科的每一个知识点均是经过严密推敲而集成的。具备数学素养,换而言之,也就是意味着是会运用数学思路及数学理念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也会对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做出详细的解析。而要想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则首先得需要较强的逻辑、判断等相关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结构
根据国内外对小学数学的相关研究可了解到,对于核心素养的涵义在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每一个国家都有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且认为只有采取数学学习则可掌握其核心素养,因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的特别产物。通过相关学者的多次实践探究得知[1],数学人文、思想、认知等是核心素养的主要结构。审美、动机则是数学人文起点,具体来说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具有一定认知度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感受数学结构的魅力,经过对有关数学阅读的学习,来学会写作的;而数学认知是指学会用数学去看待生活,并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对数学的结构进行诠释,并达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释方法;学习认知,则是当学生从愿意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进入到会学习阶段,则也就表示了其会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去对数学疑难题及繁杂的生活现象进行应对。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例题,是让学生抓糖果并将最终数据给出,另外再让学生抓豆子同样也给出数据。最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数据结果不同。并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主动思索问题。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数感
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也就是对数和数间的关系感悟,简言之就是对数的深刻理解。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是自数数开始的,辨认具体实物对象数量逐步建立的,是一个渐进过程。比如:通过猜想来锻炼学生的数感,在除法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口算“60÷3、15÷3”,在体验到容易计算后,让学生猜想事先编好的题目“80÷4、60÷2=、90÷3、40÷2、24÷2”等题目中。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数字计算的猜想活动,不在于学生可否快速、准确答对,关键在于通过此种活动有意识的培养的数感和探究能力。
(二)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应用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及空间方式的一个数学结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及图表,所以其和符号思想存在诸多共通点,有着普遍性意义,是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中模型思想有着重要地位。倘若符号思想更为强调抽象空间及符号表达,则模型思想则更为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也就是通过数学的结构化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诚然,将现实情境进行数学结构化也是一个抽象化过程。在新课改小学数学中,有这么一类内容可借助模型思想方法进行解答,即相遇、追击的数学问题。在课堂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现实生活例子进行教学,把学生逐步带进数学氛围中,然后引导其将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抽象为模型,再把此种模型应用具体数学题中。譬如:在正式上课前,数学教师先向学生问到“大家都应该坐汽车,那么在车上有没有看到旁边的车有些快,有些慢,在乘车过程中,有看过超车现象吗?”,在学生肯定回答后,再问“你们思考过倘若后车要追上前车或者超越它要满足什么条件?倘若前后两车车速相同,后车能超越前车吗?假如后车速度是5km/h,前车是2km/h,那则两车距离10km时计时,后车需多久超过车?”基于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变成数学模型,从繁到简,然后具体到图形上,讲完后再引导学生练习相关习题,充分体会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三)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讲课,使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单单在考试做题上,同时还能切实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旦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后,必然会留心去观察生活,亲自去验证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否适用。譬如:一年级加法教学中,可拿学生熟悉的实例来讲解。在课堂上,可事先准备一些糖果,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提问,让学生站起来之后,拿出糖果,对学生说:“现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东西,假如我先给一块糖果,那你手中有几块?我再给你3块,现在有几块?”回答正确全部给他,回答错误只给1块,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其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再如: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事先准备粉笔盒,然后在讲台上摆作长方形,让学生数每边盒数,再两边相乘,看总是否为总盒数。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切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有这样的题目:一篮子内可放5个橘子,小明手中有27个橘子,则需要几个篮子能全部装下?对于此种问题学生一时难以下手,因27除5,无法除尽,存在余数,正常学生答到用5个篮子。此时教师用粉笔作为例子说明,可直观、具体的给学生讲解透彻,实际要6个篮子。此问题并不难,在讲完后,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此类问题,譬如:小A医院排队看病,前面已有14个人,每次叫4个,则需要几次才会叫到他?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发散其思维,拓宽其思路。再如:追击问题,学生可尝试自己出题,可将车换作船,改为追击相遇的问题,或两车相遇问题等。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散、创新,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举措
(一)创建扎实的数学基础
任意一门学科都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数学也不例外,因此数学素养的结构必须是要具备良好基础前提下而展开的。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构成数学素养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对于数学的学习是需通过一个数、一个公式等相关数学题而集成,而一旦离开数学知识只是泛泛而谈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那么就会让学生感到迷惑。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并从基本知识为起点[4],使得让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坚固而灵活。因为只有灵活巧妙地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利用,才能够对数学整体素养和数学思维的高度加以提高。
(二)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存在于世界中任何一物,则都有其相关原则和规律。而采取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世界,这需要深奥的哲学问题来给予解释。站在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实效性。数学中着重于对判断水平及逻辑思维的重视,这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是极为有用的,所以,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逻辑和判断等相关能力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要善于通过数学的眼睛去认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当遇到问题时,第一需要做的是对其进行推理,通过所看到的现象去看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躁动和不安。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值得使用数学思维去处理,而学生应当对问题中所夹杂的条件进行丢弃,从而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身原因。
(三)强化形象及抽象思维结合能力培养
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其本身就具备了很多的抽象事物。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联合的能力。例如,在立体几何中,众多的图形是离不开学生想象力的,而学生需要将具体形象和抽象思维融合,在能有效快速应对数学问题。例如,当在对长方形体积这一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去对自己身处的教师发挥想象,将屋顶与四周实墙给抹掉,只存在线条,实际也就是一个长方体的结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对本质的东西给予除开,剩下的则是本质实用的东西。而学生具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结合,对他们后期的生活面对困难是有一定帮助的,进而达到对其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对小学数学教育本身及意义进行全面的体现,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之一。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对有关数学知识及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对其的核心素养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指导学生参与核心素养的构建和提升过程,尽最大程度去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作者:王伊美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黄冬金.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杂志,2016,10:214—215.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6,9:103—104.
[3]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13—1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25-02
随着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各地的教育改革也随之而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課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教学的主体,提升其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构建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先进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核心素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将教育作为学生知识获取和情志成长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基于现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新兴数学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的经验积累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从而形成相应的数学课程体系,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根据相关理论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机、知识获取、学习态度和信念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数学核心素养需渗透于数学教学课程的设计理念、设置内容等方面。可见,数学核心素养的产生,是构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数学核心素养,并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推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才能灵活应用数学法则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各地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搜集对比各地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资料发现,不同地区的专业课程在内容、难度标准方面都各不相同,甚至一个省份的不同城市的专业课程内容和难度都差距较大,造成不同地区师范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流动性不强,适应程度不等。
二是随意性较强,通过对多所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发展,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很多小学数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汇总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经验而得出,导致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数学教师,所学的数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校对小学数学的课程难度定位过高,加入了中学数学的知识点,与小学数学的实际内容切合度不高。
三是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差。小学数学教师最终的教育阵地在于小学,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理解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已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不但关系到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展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所以,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培育其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综合教学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寻找实践单位,学校缺乏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极大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能力。
三、国际上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未来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数学素养。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小学教师的重要作用,将教师教育作为教育战略的核心内容。所以,很多国家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完善和成熟,这为我国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8年美国针对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美国大部分师范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相差甚大,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我国当前的情况十分相似。当时,美国教育机构针对此情况收集了全美80所师范院校的教师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且,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突出小学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从而增强教师在就职前的教学能力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制定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统一标准
针对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的情况,应由教育部门制定统一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并且组建一支由教研人员、基层小学数学教师等组成的调研队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知识重点,筛选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再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提供设置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和指导。
由于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标准,将作为以后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操作性,将标准细化,并且针对每一标准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比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分别说明与小学数学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具体技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促使其在编制教学方案、传授知识时能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设置结合实际需求
在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设置的课程内容很多都融入了高级数学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关联度较差。高级数学的设置虽然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就职前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展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但是如果脱离了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难以推进。所以,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合理分配高级数学比重,紧密结合小学数学需求。
(三)强化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实践
摘要: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中对该素养的认知、开展存在着不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公民的科学人文素养起着基础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2]郑向玲.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主流模式。什么是核心素养能力?核心素养能力并不单指某一种能力,而是指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思考能力的综合性的、全面的能力共同体[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求数学老师在教授数学内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水平、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教授给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将每节课程学习的内容都吃透、弄懂。数学老师在核心素养培养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二者的平衡,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眼口结合,增强学生计算感知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数学老师通常只注重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并不关心。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对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无法真正理解数学计算,就算计算出了正确结果,也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想要学生快捷、高效、正确地计算,数学老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小学生对计算过程的感知训练。计算需要眼睛、大脑和嘴巴相互配合。因此,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为学生准备一些专门培养计算感知的数学教学内容或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老师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题目,写出不同的结果或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的:“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5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也学过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好不好?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字,同学们可以通过两个数的相加或是相减得出黑板上的数字,大家比比看,同一个数字谁写的结果最多好不好?”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100”“32”“55”“24”等数字。学生在观察这些数字后,可以轻松地找到不同答案——“100”,通过加法可以由50+50、40+60、20+80、35+65等多种计算方法构成。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生活融入,缩短学生计算距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世界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刚好属于陌生的事物。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担忧、恐惧的心理。因此,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场景,让数学变得“触手可及”。这样,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例如,笔者在教授“1~5的加减法”时,为了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大家平常最喜欢吃的零食有哪些?”学生甲:“辣条!”笔者接过学生的话:“好!咱们就以辣条为例,1包辣条的售价是2.5元,老师要买两包,应该给多少钱呢?”学生乙回答:“一包2.5元,2.5就是5的一半,所以购买两包需要5元钱!”笔者接着说:“回答正确!如果老师有5包辣条,吃了1包辣条,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后,老师还有几包?”学生丙:“5包辣条吃了一包,就是5-1=4,老师还有4包辣条!”学生甲反驳道:“老师,他说得不对!老师应该还有1包辣条。刚刚老师说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所以是5-1-3=1。”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过程中回忆相关生活画面,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和吸引到课堂上来,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效率。同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答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合理开展计算比赛
小学数学老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可以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果。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对于严谨、严肃的数学课堂,本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大都是“难管”“调皮”等负面评价。老师教得费心,学生学得也吃力[2]。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十分重要,对学生同样非常重要。寓教于乐,开展一系列的数学计算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娱乐性的数学比赛,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例如,笔者在教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时候,采用了小组制比赛方式。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相当,笔者按照学生成绩安排组队,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组队,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组队,小组队员轮流上台答题。笔者事先写好几组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学生答对后,任意出一道关于两位数加减法的题目,留给下一组同学解答。第一批5组学生在答对题目后,为了给下一批同学制造难度,通常都会增加出题难度,以便淘汰竞争者。学生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且在留下题目“算计”同学时,由于要留下答案,自己也做了一遍自己出的题目,相当于做了两道比赛试题。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在原本枯燥、严肃的数学课堂上放松自我、放松心情。据调查,人心情愉悦的时候是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最快的时候。学生在这种“玩”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又提升了核心素养。
四、课外练习,增加学生计算实践
无论学习什么,都离不开实践。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实践。课外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外练习数学计算,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遵从合理、科学、贴近学生的原则,千万不要将课外练习当成课后作业——这样起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授“统计”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外练习统计的兴趣,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将核心素养的有关目标、要求融入课外练习的实际操作中去。“同学们,大家在放学回家后都会干什么呢?”学生甲回答:“看动画片!”学生乙回答:“写作业!”既然是课外练习,笔者就将课外练习的场景安排到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地方:“那么,同学们,爸爸、妈妈在接你们回家的路上,会不会去买菜呢?”学生齐声回答:“会!”笔者接着道:“那好,今天老师给大家留的课外练习,就是陪爸爸、妈妈买菜的时候,注意统计一下爸爸、妈妈买的蔬菜有哪几种,每一种有多少个。”[3]这样的课外实践练习不仅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不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爱上数学,继而实现课内、课外双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良好数学学习观念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小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意识,为小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和内容起到基础和过渡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抽象概念、内容的积累和理解。另外,老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需要选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才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8(3):54-55.
[2]李学美,何晓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8(17):58.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0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数学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上的一些动态图像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学生对于1小时=60分的概念很模糊,于是我用CAI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小格,分针刚好走一圈的动画,使抽象的时间概念清晰起来,学生清楚地看清时针、分针的变化,轻松地理解1时=60分的概念,缩短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可丰富教学形式,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基于这一思考,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必由之路。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电子白板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网络环境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敢于攻克数学难题,扎扎实实学好数学。小学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指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数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对大部分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许多小学生中,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包括很多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学生们普遍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惧感,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采取题海战术,但大量的数学题使学生做起来疲惫不已,恐惧和逃避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对学数学的感觉。笔者认为小学生学习现状有以下几点:
1.学习数学没有主有
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数学,并没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数学这门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新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天只是等着老师来上课,被动地接受老师课上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老师上一堂课讲到哪,下课后也没有及时地复习课上所讲的知识。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任何学科,都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知识基础打牢。比如有些觉得自己数学学得不错的同学,就不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加强自己对基础结题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积累,老师讲过的重点题,经常在心里大致默算以下,或者只了解解题方法而不实际动手写一遍,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经常出错。还有的学生只注重难题,轻视基础题,不把自己的基础扎扎实实打牢。
3.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们对学习数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采取题海战术就能学好数学,其实不然。数学的学习就如同盖楼,首先要把根基打牢,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要对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都要掌握的清清楚楚,切记不能死记硬背。然后有了基本知识,就要开始结题,多认真分析每一个类型的数学题都是怎样的解法,认识到每一个题真正的考点在哪里,采取题海战术,现在市面上的数学辅导书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大量做题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要真正看出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的意义
数感是一种感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含义和运用的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数感,可以让小学生对数的含义和运算有着很强的灵敏度。面对数字运算,能准确地做出反应。良好的数感可以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悟更深,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拥有了数感素养,在进行数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反映,把自己置身在数学情境中,准确、迅速、敏捷地运用最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1.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数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如果单一地只是让学生看题、解题,不饿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对教师讲课就造成了困难。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情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升,学生对情景中渗透的知识点就会更加印象深刻,数感能力也就相应地提升了。教师在对教学情景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点难易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可以在讲课前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动画或者引人思考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吸引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动画和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数感能力。
2.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获取数感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到生活经验中。比如在学习阿拉伯数字时,0-9任意组合形成无穷无尽的数字,0-9图案各有特点,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阿拉伯数字,广告中的数字,建筑物中的数字,地图中的数字等等,让学生理解到阿拉伯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之处,这样在学生的以后生活中,遇见有鲜明数字感觉的物体或者情景,就会自己主动联想思考数学知识,学生的数感能力得到提升。
3.将图形和数学教学结合
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图形有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对有很多图形的内容会更乐于学习。图形更加直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涉及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应培养小学生的画图能力,根据画图更加清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一些求图形周长、面积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看图学习,没有图形的结合,学生很容易把各种公式记混,必要时可以领着学生们亲手测量,亲身感知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小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教师的教育下,提高学生的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小的数学学科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重要帮助,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我国栋梁之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淑丽.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3).
[2]李建英.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小作家选刊, 2017(3).
[3]刘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研究[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