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供应链管理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过程

第1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改善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

1988年,IBM的市场收入从170亿美元掉到80亿美元,差不多要垮掉了!但到今天,IBM也没有垮掉!其秘诀就是对供应链进行更新变革。

当时,IBM自己开发了150个ERP系统,自己来更新,从端对端到跨部门、跨工厂运作。结果使整体成本下降至45%,客户的满意度则从96%上升到99%,IBM实现了成功转型。

尝到好处的IBM没有停止,继续通过优化供应链的变革使企业向前发展。过去3年以来,IBM 通过降低成本,显著提高了生产率。但同样重要的是,它改进了供应链的效率,从而获得了竞争优势。IBM 的毛利润率稳步上升,重要市场占有的份额持续增长。销售团队更富成效。IBM 对客户有更快的响应,并更灵活地应对变化。IBM 正在从投资中获得并与股东们分享现金流。去年,IBM 的投资回报增加到29%。

特别是2002 年以来,IBM 实现了:

以数十亿美元的速率实现成本的稳定下降,2004 年,节约的三分之二成本来自服务领域;

库存降低到20 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个季度内,对硬件需求转移的响应速度提高了50%,订单转型加快26%;

改进的过程和更佳的资产管理产生了近10 亿美元现金;

销售人员在行政事务上所花费的时间降低了25%,因而与客户交流的时间增加了38%;

增强了运营的灵活性和执行能力,使 IBM对业务或市场中的变化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例如,IBM在不损失客户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与Lenovo的交易,迄今为止,它是IBM历史上最复杂的交易。与日立剥离硬盘产品的交易相比,这次IBM只花了一半时间(日立交易花了254天,而Lenovo 只用了143 天)。

供应链地位提升到CEO战略日程

IBM的成功转型,使供应链开始受到重视,其地位正在提升到战略日程上(CEO级)。现在,全球顶级企业都在把供应链及其影响业务性能的能力提升至最高层次,由高级执行官们负责这一过程。

现在,供应链转型服务是一个 235 亿美元的大市场。这还只是去年Sam Palmisano 概述的业务性能转型服务(Business Performance Transformation Ser-vices)市场机会中的一部分。这个市场机会超出传统的IT 市场,它发展更快。

那些把供应链看作实际业务附属品(需要管理的一种成本)的企业,会发现他们陷入不利境地。各家公司希望能从头认识供应链在业务中的角色,从一个削减成本的简单机器,转变成为创新与成长的动力来源,从而迎来一个随需应变业务的时代。

与此同时,围绕转型问题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新市场运营着全球的供应链,使全世界的业务转向更随需应变的经营模式。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这种转变更让人注目。亚太地区的企业在各异的市场上经营,开发着日益复杂的产品组合与服务组合,努力保持自己的成长。他们越来越从促进成长的角度关注自己的供应链问题。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亚太地区的CEO 认为自己的公司还不够敏捷,不能快速识别与追逐新的市场机会。

为解决这一矛盾,这些CEO 们正在寻找各种方法来提高现有的供应链运作性能,他们每年在供应链上投入3万亿美元资金,而且还以每年10% 的速度增长。

举例来说,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这样的成熟市场上,各个企业正尝试在供应链中注入新的创新,以增强全球化竞争与运营、本地成长和向新市场扩张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与中国的企业则正在试图为某些产品量身定制供应链、渠道和零售客户,以尽力增强响应速度。

第2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网络计划技术 TOC理论 关键链技术 工程项目管理

0 引言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证项目时间、质量、成本达到最优化。作为进度管理核心方法的网络计划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大大推动了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但随着现代项目日趋复杂,要求项目的周期更短,准时完工率更高,成本更低,以CPM/PERT 为代表的网络计划技术由于只考虑任务间的时间约束关系,忽略了任务间的资源的约束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行为因素,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克服多任务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可行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关键链技术是以色列物理学家Goldratt博士在1997年出版的管理著作《关键链》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该书将约束理论应用于项目管理之中,强调以有限的资源与消除不良的工作行为概念进行项目进度的规划和管理,并提出通过集中管理项目的缓冲时间来监控整个项目的执行。与传统项目进度管理不同的是,关键链不仅考虑了任务间的逻辑关系,还考虑了任务间的资源约束关系,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行为因素,将组织行为学的一些结论应用到项目进度管理之中,弥补了传统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的不足,为项目进度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被认为是项目管理领域自发明关键线路法和计划评审技术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1 关键链技术介绍

1.1 关键链的概念 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将关键链定义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目标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长的那条路径——关键链。吉罗德·肯德尔认为,项目的关键链是由相互依存的任务所组成的最长链条,这一链条既要考虑任务的依存性,也要考虑资源的依存性。刘士新教授认为,所谓关键链是考虑工作执行时间和工作间紧前关系约束,以及工作工作间的资源冲突后,所形成的制约项目周期的一个工作序列。马国丰将关键链定义为:在一个项目体系中,如果不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总存在一些对项目周期起直接制约的环节,这些环节连成一个步骤链。赵道致认为关键链就是有瓶颈工序组成的工序链,既考虑了工序间的技术约束条件,也考虑了资源约束条件,它的长短决定了整个项目工期的长短。李喆在文献中指出,各工序持续时间、紧前关系与资源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项目总工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一个或更多的工序序列决定了项目最早完工时间,这种序列即为关键链。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虽然各界对关键链的描述不同,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关键链不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工序间逻辑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组成项目最长工期的工序集合。

1.2 缓冲的概念 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技术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关键链理论“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的管理思想。关键链在项目进度管理中有以下三类缓冲:项目缓冲(Project Buffer,PB):关键链末端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整个项目按时完成。输入缓冲(Feeding Buffer, FB):安置在非关键链与关键链的接口处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非关键链按时完成,不会影响关键的进行。资源缓冲(Resource Buffer, RB):资源缓冲并不耗费时间,是为了防止关键链受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设置的,只要资源要在关键链上进行分配,并且该关键链上的前序任务由不同资源完成,就要放置资源缓冲,目的是保证资源在其需要时随时可用,并保证资源在关键链任务提前开工的情况下可用。资源缓冲实质上是一种预警机制,通过及时合理的沟通,让资源供应方及时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此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到位。

1.3 关键链的主要技术方法

1.3.1 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关键链采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将单个任务的风险因素放到关键链中的缓冲里考虑,以缩短工期估计。这主要是针对克服“5+5=13定律”和学生综合症而提出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滤掉工期计划中的水分,而且可以给工作人员以压力,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1.3.2 识别项目的各种约束条件,将关键链而不是关键线路作为项目的约束。在关键链里,资源约束同时间约束一样重要,通过约束理论来指导项目资源配置,以确定项目所受资源的约束情况,进而确定项目关键链。

1.3.3 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PB)。50%的工期估计是很容易出现延误的。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将延误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项目缓冲在项目计划中也以任务的形式出现,只是不需要任何资源。

1.3.4 在任务链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FB)。为防止非关键链任务给关键链带来延误,在非关键链任务向关键链的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输入缓冲能消化汇入关键链的非关键任务所带来的延误。

1.3.5 将缓冲作为控制和衡量项目进度的有效工具。关键链项目管理通过监控缓冲来评价项目任务链的实施业绩,并根据缓冲消耗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人员采用适当的时间间隔来监视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的情况。

1.3.6 使非关键链任务服从资源约束的要求。传统关键线路法鼓励任务越早开始越好,从而减少项目延误风险。而关键链项目管理却要求非关键链任务越晚开始越好,这样可以延迟现金流支出,并避免多任务的影响,使人员能专注于少数的任务,减少工作干扰,使得后续任务得以顺利开展。

1.4 关键链的特点 Willy Herroelen 和 Roel Leus 把关键链法与传统关键线路法进行对比后,对关键链方法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并通过仿真试验将关键链方法的调度计划与分支定界算法产生的调度计划进行了对比分析。

2 关键链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虽然关键链技术在国外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工作包持续时间估计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经常是根据工程量和资源分配来估计各工序的持续时间,然后结合施工合同、施工技术水平、环境等限制条件,确定工序的开工、完工时间,由于是事先估计,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工序的持续时间的确定是由项目经理和相关有经验的项目工作人员共同制定的。应该说这种估计方法是基本合理的,若统一的用50%的时间估计对工作包实施“一刀切”,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行的。

其次,在建筑工程中,有很多工作时间是刚性的、没有任何缩减余地的。例如:项目招标公示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等等,这类工作的时间由国家法律、行业标准等强制规定的,对于这类工作必须按照原定的工作时间进行,没有任何缩减的余地。而对于设计、招标文件的编制等“办公室”类的工作而言,其工作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时间缩减对于这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工期。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时间是超出项目控制范围之外的,如项目前期的各类文件的审批工作等。这类工作时间是由项目外环境所决定的。对于这类工作时间,不但不能缩减,反而应给出足够的安全时间,以免延期对项目造成影响。

显然,现有的任何一种工作时间估计方法都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类工作时间估计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不同工作包的时间弹性分别进行时间估计,给予不同的时间估计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制定的工期计划更符合实际。如何对不同性质的工作进行分类,分类后确定什么样的时间估计方法才是科学合理的,这些都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 缓冲大小的确定 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缓冲大小的确定,不能够简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所出的环境,各工作包完成时的难易程度,任务完成者的风险偏好等角度综合考虑。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考虑,尤其是不应该忽视人的作用,应该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缓冲的确定过程中。这样得到的缓冲大小才能更加符合项目的实际,更具有可行性。

2.3 资源约束 关键链管理将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与工序逻辑关系同等重要的高度,并设有专门的资源缓冲来保证工序获得资源。资源,尤其是瓶颈资源在关键链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设置资源缓冲在适当的位置实质上就是在进行资源的均衡,以保证工序的顺利进行和项目各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关键链管理中,已经给出了如何利用项目中的瓶颈资源解决进度延迟的方法。

但目前关键链技术主要是针对单一资源下的项目管理,重点强调人力资源在项目进度中的安排,主要是偏重于数学优化模型的应用。这些数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得到的关键链较为准确,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且数学模型运算复杂,在实际工程中并不具有实用性。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约束的编排与选择、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最优化进行简化处理使其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关键链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缓冲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都是时间段而非时间点,因此通过缓冲区间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完全可行的。Goldratt对缓冲区的管理采用“三色”管理,将缓冲区三等分,分别用绿、黄、红三色表示。当缓冲消耗量在绿色区域时,项目运转良好;处于黄色区域时,应加强监控并初步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当缓冲已消耗至红色区域时,说明项目进度延期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但在应用中,这种表示方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当任务完成90%而消耗缓冲80%,和当任务完成20%而消耗缓冲80%,这两种情况所对应的风险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显然Goldratt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若想要通过缓冲区进行进度监控,就必须重新制定新的监控参数。

2.5 关键链的应用环境 在工程项目中,涉及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等多方,机构复杂,牵涉面广,各工序、子项目的完工时间通常都有严格的合同限制,一旦延误就可能遭受索赔;而关键链技术是起源于国外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和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合于关键链自身特点的新的项目环境。但目前对关键链的研究都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而对于其它领域的关键链项目环境缺乏相关的研究,这大大限制了关键链技术推广和应用。

3 结论与建议

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只介绍了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和实施过程中的总体步骤,而对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以及实施步骤中的具体方法并未做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筑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关键链的核心技术、创建适合关键链应用环境等方式,使得关键链技术更加符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3.1 制定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进度计划 关键链技术作为网络计划技术的组成部分,在编制进度计划的过程中,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估计及其后续工作。因此,本文在以往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从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工作时间估计、缓冲位置及大小的确定、资源约束、关键链的确定方法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3.1.1 工作时间估计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工作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工作分类标准,并确定不同层次工作的时间消减额度,使得消减后的工作时间符合关键链技术的要求——在保持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去掉各工作包的时间“水分”。

3.1.2 项目缓冲及输入缓冲大小的确定 缓冲大小是根据其所在链上去掉时间的大小确定的,根据风险聚合原理,缓冲时间不会大于链上各工作缩减时间之和,其大小应该与链上各个工作包的性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在确定缓冲大小时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上述根据时间弹性对工作性质的分类,不同时间弹性的工作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通过汇总链上工作包的权重系数来确定链上缓冲的大小。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科学的符合不同工作类别的权重系数;确定(非)关键链上权重系数的处理方法;确定(非)关键链上缓冲时间的确定方法,使得最终得到的缓冲大小更加符合进度管理的要求。

3.1.3 资源和资源缓冲 与其它项目相比,建筑项目资源主要有两类特点:一是涉及资源种类繁多;二是有很多资源是通过外部供应商以合同的形式提供的,其可控性不高。因此,制定进度计划时如何估计这些资源需求,并将其与关键链进度计划相结合,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资源缓冲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3.1.4 识别关键链 通过上面对关键链技术的改进,其识别方法与制造业中的关键链确定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不同方法间的对比,本文将建立一套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建筑项目进度计划具体编制步骤。

3.2 利用关键链对建筑项目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 修正关键链缓冲区进度控制参数,将“已完成工作量”考虑到进度控制中,建立基于“已完成工作量”和“缓冲消耗量”两因素的新的进度监控参数,以达到准确监控项目进度的目的。

3.3 创建适合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环境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关键链技术的新的项目环境:

3.3.1 签订有利于进度控制的材料供应合同 与企业内部门间关系不同,建筑项目中各合作方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联系和约束的。在关键链管理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保资源能够及时到位,这就要求实施方在同材料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必须签订有利于材料进度控制的合同条款。如何在合同中反映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如何签订这样的材料供应合同,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

3.3.2 创建“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 关键链技术的成功运用需要用一种流程来牵引和指导,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一种含有自我激励机制的项目氛围。本文提出一种“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即各任务完成人员在接到任务时必须全力完成任务,并迅速将完成的工作成果交付给下一任务完成人员。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工作氛围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3.3 建立适合关键链技术的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链管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作为保障。本文通过区分不同时间弹性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各工作包的完成人员能够适应关键链技术下的管理方式,以克服“学生综合症”和“帕金森定律”等因素的影响。

3.3.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任何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关键链管理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始终需要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瓶颈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更需要施工方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项目经理通过缓冲区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以保证项目在进度计划的控制范围之内。怎样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沟通渠道才能满足关键链管理的这些需要,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岳媛媛.基于多维费用阵列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7.47(12):2095-2099.

[2]张浩,吴炜煜.基于合约事务的工程项目费用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5.45(3):293-296.

[3]Teicholz,P.M.(1987).“Current needs for cost control system.”Project controls:Needs and solutions;Proc.,Speciality Conf.,ASCE,New York,N.Y.,47-57.

[4]Ibb,W.C.etc(1987).“A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improving project control system.”Project control:needs and solutions.ASCE,101-112.

[5]Hendrickson,C.T.,and Au,T.(1989). Project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Fundamental concepts for owners,engineers,arthitects,and builders.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N,J.

第3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物资供应;供应链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33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电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我国工业、农业以及其他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电力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已经随着电力的应用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如何对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管理进行整合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和难点。

1实施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1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组织结构,其中包含了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商业结构,在日常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主要实现组织、规划以及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手段,这种手段直接促进了供应链的管理,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的服务水平,给供应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供应链的基本管理目标主要是实现物资交易成本的控制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控制,并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使其均衡,实现相关主体整合。供应链的管理需要对整个供应功能进行打乱重组,形成一个新的配置,以完成更大的配置要求。

12供应链管理的性质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物流管理和供应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完成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资金以及其他贸易伙伴进行二次组织、统一规划,组成一个全新的一体化管理过程。这种集成式组织结构完成项目、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公司以及配送公司等不同性质公司的转换和配合,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能最大化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周期,这种运营方式可以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与此同时,也给供应链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有效地发挥出供应链的整体力量,将是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这种问题将伴随着整个企业物资的供应。

2电力企业的物资供应现状

21库存的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电力企业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的方式有降低库存及运输成本等,尽可能达到“零库存”。而形成“零库存”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由于对库存的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库存压力直接转嫁到上游的供应商,最终反馈到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将会由于长期的资金积压而造成关系破裂。此外,库存的管理力度不足也会间接导致各个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成本增加,资源互补性降低。

22物资供应的协同能力低

当前物资供应的协同性差主要表现在:①缺乏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这将导致不同属性的供应商无法及时有效地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平台,无法满足信息的共享、资金的周转以及市场的需求,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此外,还会额外造成成本的增加。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缺乏基本的行业标准,各组织成员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信任。②协作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通过电力企业链上的各个组分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环节存在不同的利益实体,这些实体由于相互之间存在同属性的利益冲突,在长时间的运营状态下产生了不信任,从而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管理。此外,不同组分的参与人员参与到合作中,可能暴露企业的机密,直接影响到各方的信任和运行效率。

3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

第4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信息流设计、控制和优化,将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对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实现供应链无缝联结的集成管理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领域同时出现了覆盖的范围不同,功能层次不同的信息系统,它们既有重叠,又有区别,而为了达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内以及不同环节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供应链内的信息壁垒,这些系统的整合和集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对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协调的功能,使他们能以相同的节奏运作,以此来优化供应链的性能。但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多变性使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变得复杂化,从而导致传统供应链运作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与计划发生偏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在局部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可能在某个供应链环节或某个供应链功能范围之内得到协调解决。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涉及供应链跨节点、跨组织、跨职能之间的协调。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跨越供应链多个节点或功能来协调计划调整的内在机制,具有这种内在机制的供应链就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整合,并为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功能。

为了能及时传播信息,准确地协调决策管理人与系统的行为,供应链在战术和战略层次中需要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协调敏捷性和灵活性。正是这种协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最终决定了企业组织能够有效地、协调地实现它自身的目标。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供应链的各节点、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在战略和战术层次上敏捷、灵活地协调。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随着条码、GIS、GPS、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集成化供应链的应用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6710万,域名总数达到918万个。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3.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条件己经具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实施途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供应链的集成是由内至外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先内部集成,再外部集成的顺序。

1.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这一阶段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以及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支持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供应链计划SCP(Supply Chain Planning)和ERP(Enterprise Requirement Planning)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这两种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横向集成。有效的SCP可集成企业主要的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物料和能力计划、采购计划等。ERP系统则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订单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采购等职能。两者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最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

2.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为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很好的接口,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达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这需要采用Internet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的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好能提供这一技术环境。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 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 )、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

3.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在完成以上的集成以后,构成供应链联盟(Supply Chain Communities,SCC),它的战略核心及发展目标是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联盟必将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求生存,企业如何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5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摘 要:本文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企业与学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德国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技术,确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连锁经营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商品流通管理和服务业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由于行业发展过快,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实用型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这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的契机,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企业与学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德国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技术,确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0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以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也备受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对连锁企业门店运营、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总部管理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工作岗位出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1.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专家实践访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连锁经营管理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分布、市场需求、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开展调研工作,确定有如下门店运营管理、卖场现场管理、商品管理、人事、促销、采购、企划等工作岗位,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进行分析。

2.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照表。

3.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为行动领域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从事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连锁企业总部各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门店运营管理、卖场现场管理、商品管理、人事、促销、采购、企划等工作岗位,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行动领域。

4.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将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管理、连锁企业总部管理转换为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企业仓储与配送管理、连锁企业财务管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商品管理等学习领域。针对每个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每个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以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承担教研课题等任务,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原则,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岗位职责、生产过程等要求融入教学内容;

通过召开专家实践访谈研讨会,讨论确定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及行业标准,分析学习领域,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删减与整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对象的复杂程度,形成专业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通过组织教师调研了沃尔玛集团、永辉集团、、新华都集团等知名企业,并走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福建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协会,了解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工作任务,明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及岗位的社会需求,分析高职层面对接的相应岗位,制作《主要就业岗位分析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岗位描述及能力要求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照表》等相关表格,然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知识进行重构,依“连锁企业门店运营、连锁企业总部、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个部分的工作过程,优化基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并关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实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证书的考核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优化,课程体系见下图。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践思考

1.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依托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系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师,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专业市场调研,了解连锁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确保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自2010年以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群项目,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并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闽台交流”两平台,实现“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 四结合,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岗位职责、经营过程等为依据,以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任务驱动等为手段,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为途径,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特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志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于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实践思考.职业教育, 2011第24期.

[2]姜大源.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第6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7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欠缺;

3.中小企业缺少配套设施;

4.简单的加工型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处于缺乏状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结构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外界环境及经济动态方面适应能力非常薄弱,反应非常迟钝;

5.外部环境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家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管理,更好把握新环境下的商机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给予。

二、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难题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大变,变得更加严峻恶劣。

(2)中小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状态。

(3)中小企业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了。

(4)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面向国内消费市场,使得企业伙伴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3.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

三、金融危机下的策略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上。

2.中小企业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关注市场变化。

3.中小企业加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利用两个市场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价值、引进高端管理策略技术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业发展方向:需求良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品升级、具备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战略性发展。

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合作并存并加强的大环境下很好的度过难关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就必须把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断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对供应链管理,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非同寻凡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决策体现:

(1)中小企业不断加强急提升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积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当中,与自己的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导向,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争取最大努力活动精准市场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市场风险。

(4)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加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和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实行更高级更优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发挥自己最擅长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培养适合于高新技术需求及发展的高端人才,进而实现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1)快速反应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QR策略。

QR主要是面对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要有三各不同层次:

第一,实现QR所必须进行的信息技术EDI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条码标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术进行条码标志的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如报文;第三,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中小企业整体供应链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户反应

ECR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体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ECR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时具有中小企业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重要功能。

中小企业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实现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这样中小企业通过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实行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向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电子订购系统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电子订购系统,更好地协调供应链链条上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即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进而更好地实现促使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特点,认识到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及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不断协调、利用和管理与链条上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整合,促进中小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分享作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整合的基础。

这样中小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与信息流作为基础,利用更有效的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预测方法及技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获得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

第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化,需要引进中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才智:懂得企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经营理念,熟练及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并愿意付诸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能熟练掌握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尤为关键的是能做到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合作伙伴企业友好合作。

总起来说,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中降低风险如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等的风险;进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集成各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效益;在中小企业外部,通过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需求为目标,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与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周荣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

第8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它们必须在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以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及将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同时把握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展趋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立足于国际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概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提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必须能够涵盖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产品和供应链管理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以下的定义是科学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用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供应链能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第五,供应链可以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就根本不可能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当企业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供应链管理中,就能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xtranet/Internet、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表示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从信息化的不同层次来讲,企业信息技术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

四、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时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把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将分别介绍现阶段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技术。

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了相对方便、快捷、廉价的方式。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信息,互联网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工具。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由于用户界面不一,不同系统间不易交流,导致了系统内及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可能与活力。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网上的一种超文本的信息检索服务程序,简称为Web。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超链接,可以支持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具有服务快速、强大、协议规范、服务器假设简单及信息制作简单的特点,而且Web还具有以下特点:Web与平台无关;Web是分布式、动态的、交互式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Web的种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即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各异的基础上做到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因此以Web技术为基础,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中信息堵塞的问题。此信息系统能成功地访问供应链上基于不同结构的各种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

2、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客户信息,并使用获得的客户信息来制定市场战略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软件与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提供一个自动转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面向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根本。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经历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选择欲望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需要通过获得与客户关系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广泛深刻地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定货点法、MRP系统、闭环MRP和MRPII,一直发展到现在的ERP,并且还在演变下去。

一般而言,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等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以保证本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上供需各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从而把传统的MRPII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提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ERP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综合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为核心,库存为中轴,财务为总控,利用产业方程式原理,将客户、市场、供应商及企业本身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效运作的供应链。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在供货体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用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有:一是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支持等等。二是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动作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电子商务正是将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实现,并拓展了其内涵。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实践不断证明只有运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涛等.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供应链管理过程范文

[关键词]业主;项目;多项目管理;资源;供应链;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90-01

相对国外来说,项目管理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但从开始到现在,我国项目管理也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我国项目管理模式逐渐向多项目管理方向发展。截止目前,多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统一的,并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在多项目管理中,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业主方项目管理;管理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现有资源的整合与获取,将两者融合一起,可认为:多项目管理中,业主方如何发挥其外部组织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与分配,选择一条符合多项目管理需求的外部组织资源供应链是保证多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获得最佳管理效果的关键。

1 多项目管理的概念

所谓多项目管理,其实际意思是指,在某个组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相关单位对活动中多个项目作同时的,全寿命周期内的管理。多项目管理在当前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存在基础是建立在项目管理之上的,是一种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模式。多项目管理区别于一般的项目管理,主要表现在:一,多项目管理比一般性项目管理更具战略性,它是站在企业决策层的角度,来对企业内部所开展的所有项目活动进行评估和控制;二,多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管理过程,它在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原有的管理战略目标、战略需求以及战略方式等;三,多项目管理崇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它可通过协调和分派现有项目资源的方式,来获得最佳的项目资源配置组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多项目管理中有一核心管理内容,即业主方项目管理。从其定义上来说,业主方项目管理的服务主体是业主,基于业主方项目管理中的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求,包括项目设计准备工作、项目设计施工工作以及施工完成后的项目保修,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所开展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站在业主的角度,为业主利益提供服务的。下面对业主方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作详细介绍。

2 物资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物资采购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是指物资与经费之间的平等交易。因此,任何企业来进行经营活动时,都需要安排企业内部专门的采购部门来执行对外采购和对内配置工作,将采购所得的资源作合理的整合、获取以及分配,这便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物资采购管理。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因素的控制,做好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制作以及销售等每个环节的工作,在企业产品的制作、销售的全过程中,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等共同组成了一个线性的整体,从结构上看类似于一条网链,所以将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作供应链管理。现阶段,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已经成为了制约组织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间接阻碍了组织和企业的发展。

物资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和被属于关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物资采购管理隶属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并且是其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从业主方项目管理中的物资采购管理角度分析,企业或组织在设计物资采购方案时,方案的设计规格、设计内容以及设计文件等都需要按照业主方的要求来进行设计;设计单位要向业主方索要明确的采购物资规格和数量。而在明确了物资采购数量、规格等相关采购要求之后,紧接下来的采购管理便成了基于业主方多项目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管理难点。物资采购管理作为组织或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首要环节,其对组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

2)在物资采购管理中,其管理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业主方和参建机构的合作方式,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正式确定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并改变业主方以及各个参建机构的发展战略目标。而采购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业主方发展战略的影响等内容都属于供应链的管理范畴,所以我们说,物资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3 多项目业主采购和承包商采购的区别

3.1核心采购组织由承包商转移到业主

现行一般的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是以承包商作为核心组织的采购,在特定的条件下,以承包商为中心进行采购和供应;而业主采购,则以项目业主作为核心的采购组织,可将采购纳入业主方组织战略的高度,考虑将多项目物资采购纳入组织战略的范畴。

3.2采购范围不同

工程承包商的物资采购,一般为中标承包工程范围内的采购,由于管理水平方面的原因,目前很难实现承包商企业范围内的多个中标项目的集采,属于单项目采购的范围。

4 业主方基于多项目的组织外部供应链研究

4.1非业主核心

现行的整个多项目系统供应链,从多项目参与方相互关联紧密程度的角度上看,由于业主方与相关工程物资供应商之间的基本不关联或较低的关联程度,因此认为一般情况下是以承包商作为核心组织来建立多个供应链,从业主方多项目系统范围内看这多个供应链是十分松散的。

4.2多项目供应链战略

在现行的供应链系统中,业主只是简单的用户,被动地接受供应链的各种要求,除了能提出质量、工期等相关要求外,基本处于多项目的辅助地位。业主方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调整组织的多项目管理战略,建立新的、以业主方为核心组织的供应链系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组织的多项目管理,或者说在组织的供应链管理中,物资采购是其管理的首要环节,对组织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一定的决策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业主方多项目资源管理模式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基于业主方的多项目管理模式仍然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兵,徐小斌,郑洪帖.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J]. 商业研究. 2002(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