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要栏目:
算法研究,图形与图象,计算机网络,神经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人工智能,研究与实现,试题选载与博士论文摘要
投稿要求:
1. 主题明确、文字精练、语句通顺、数据可靠;请自留底稿。
2. 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采用中英文间隔行文;请注明是否基金资助项目论文(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并注明文章中图法分类号。务必附上第一作者简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Email ,其中通信地址需提供英文翻译。
3. 作者在投稿时须注明是否是CCF 会员(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 ,若是会员,请注明会员号。
4. 来稿请用WORD软件编辑,格式为A4 , 40 行×40 列,通栏排版,字体为5 号宋体。
5. 稿中图形绘制要求工整、清晰、紧凑,尺寸要尽量小,图中文字用6 号宋体加粗,线为0. 5 磅。
6. 每篇文章格式要求:1 引言; 正文;最后是结束语。引言和结束语中尽量不用图和表。附录应放参考文献之后,参考文献限已公开发表的。参考文献格式:
· 序号作者. 书名[M] . 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年代.
· 序号作者. 文章名[J ] . 期刊名,年代,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 序号作者. 博士论文名: [ Ph D Thesis ] [D] . 出处,年代.
· 作者须全部列齐,其它各项用全称,ht tp 参考文献必须给出具体超文本名及文献上网时间或下载时间。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建设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阐述软件的无形性对于计算机科学以及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以及分析软件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软件无形性;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教育
前言:
现阶段,软件产业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创造社会经济利益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软件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也逐步完善,高校学生的知识培养和实践锻炼也逐渐具有针对性。只有全面了解软件工程的特点,深刻体会软件行业的需求,才能具有方向性的培养学生,改革教学工作才有意义。
一、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科学主要阐述的是理论上的知识和基本原理,而软件工程主要涉及应用型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交付的科学知识应用,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计算机科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理论模型的推演,软件工程的主要作用是起到协调作用,帮助工程人员维护软件系统。根据以上阐述,可以明确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以及技术上需求的差异性。计算机科学的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测试并且拓展其知识的领域。而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要求更高,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方面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于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中,同时需要软件工程师与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技巧。从软件工程知识的说明中就可以看出,与计算机科学家相比,软件工程师更加需要工程教育,也就是软件工程在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实践应用,同时加强对知识的深化以及专业知识面的扩展,有利于日后的软件工程设计与创新。此外,合理将计算机科学与软件思想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灵活善变,加强技术创新,从而在整体取得进步。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一般来说都是来自高校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毕业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学生进行软件学习的重要性,每个软件开发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的养成适合自身的软件开发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逐步对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进行提升,技巧得以完善,日积月累,这种软件思想就会在软件程序中展现出来。此外,由于软件思想是不正式的思想概念,间接中也导致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所以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在软件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的领悟其内涵与操作理念。同时要注重正确的讲授软件思想。由于软件思想理论的抽象化,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很难依靠语言真正表达出软件思想的实质和内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合理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软件思想的讲解,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适当的组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彻底。软件思想与其他技术还不一样,虽说软件思想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支持、服务其他程序的操作,但是软件思想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不能应用于特定的应用环境中。
二、软件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对来说,软件思想不具有严格并且正式的概念,所以很难利用语言教学帮助学生领悟软件思想的本质。软件思想贯彻软件的诸多环节中,逐渐被提炼的过程,类似程序员不能根据按部就班的清单找寻合适的算法。所以学生在学习软件思想时,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这种思想。虽说各高校教师提高了对软件思想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充分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的表达出此软件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进行软件思想的传授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比较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抽象复杂的教学言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也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积压,逐渐就会造成对学习的厌恶感,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软件思想的学习需要合理加入实例,灵活变通,便于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化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保证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能够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合适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备课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进行教案的设计,考虑到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准备好解决方法。第二是奠基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练习与巩固等活动。第三是提高阶段,认真分析解读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通过课后学习从而提高成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掌握反思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对已经讲过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思想方法。比如:运用相反的方式进行思考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扎实理解,才能熟练运用到实践操作中。
总结:
总而言之,软件的无形性以及软件思想的复杂难度和抽象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其的认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种情况,并且加以重视。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教学对我国的教学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软件程序工作者,才能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高霞 单位:山西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亚楠.刍议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100-1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已经有了CAD这个功能强大的利器,关键是怎样物尽其用,发挥其 “辅助设计”这一功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课程构想
整合制图与CAD是将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解构后,围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勇于探究和团结协作精神为目标重新设计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与整合前相比,整合后教学内容有增有减,一些深奥、实际应用较少的理论被删除,增加了工业设计和数字化生产知识,面向工程实际,突出设计理念,因而新课程以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命名。初步设想从以下几方面组织、设计课程:
1.教学内容
(1)将传统制图教学内容“从平面切入,二维向三维过渡”,改为“以三维为核心”,从三维开始。教学内容的表述、展示尽可能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以思维导图取代部分文字,使学生易于接受。
(2)增加产品创新设计和数字化加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3.CAD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CAD的建模和投影功能探究绘图和读图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使得CAD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丰富,不仅是绘图工具,还是设计工具、认知工具。
4.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
以计算机虚拟模型库代替实物模型,创建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平台。
三、新课程设计
1.选择合适的CAD软件
作为教学不可缺少的利器,合适的CAD软件至关重要。综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实际条件以及社会效应等因素,可选择 AutoCAD、CAXA、SolidWorks等CAD软件。本文以AutoCAD为例设计新课程教学。
2.教学内容设计
(1)以三维为核心。技工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五六岁,由于种种原因,入学分数不高。学生在学习时,思维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由于与实际接触较少,大脑中没有储备丰富的表象,因而也谈不上图感,学习时自然感到抽象、深奥。长期以来,传统的制图教育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不得不放弃用直观感强的立体图来表达产品,设计时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想象出物体的立体形状,然后再用正投影法把该立体绘制成二维工程图。由此可见,以二维为核心的制图教学模式,使原本直观的立体抽象化了,不符合认知规律,学生绘图和识图始终处于一个抽象思维环境中,无形增加了学习负担,抑制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教学内容以三维实体造型为核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直接认知和感知,轻松学习,将更多精力放在创造性设计上。
教材章节按照“三维二维三维”顺序呈现,符合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前面的三维为下一步学习三视图奠定基础,后面的三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目的,将所学知识外化,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各章节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
(2)加强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第五章以数字化加工为主题,向学生介绍CAD与数字化生产加工之间的关系。条件允许的话,教学环境可不限于教室、机房,教师应带领学生亲身接触生产实践第一线,如参观实习工厂数控生产车间或到企业学习、了解数字化加工流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感性认识。
(3)教学内容展示形式。根据奥苏贝尔理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便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加以运用,能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新课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主要概念关键词通过图形、颜色、连线与次级概念词组构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网络,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他们左、右脑共同参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习过程变得更自然、更主动、更快捷,知识保持更持久。例如,新课程教材中“本书导航”“本章导读”采用思维导图分层级梳理概念,提示知识重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或知识体系。同样,教师备课、学生做笔记、复结、方案设计等,都可以思维导图形式表达。
此外,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尽量轻松活泼,多用比喻、甚至夸张(只要不脱离科学)的手法,教材内容遵循从简单向复杂变化。例如, CAD操作部分,分为“基础应用”和“扩展提高”,并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教材中还设有“温馨提示”,告诉学生一些技巧和经验。在每章末设有“疑难及常见问题”,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3.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增加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习活动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活动设计
章标题 课程活动及其开展形式 活动目的
绪论 CAD软件研究报告搜集资料
(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了解目前市场上主流CAD软件种类,比较其优缺点、应用场合;分析除AutoCAD外还有哪些CAD软件适合本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常见CAD软件,认识各自优势及应用场合
2.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组合体及三维实体造型 组合体创意设计
建立协作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组合体(生活用品、工业产品、建筑物或其他),要求完成后提交作品(3D模型及平面图)。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演示(PPT),其他小组评价 1.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曲面造型及工业产品设计 产品创新设计
以工业产品创新设计为目的,各协作学习小组提出设计任务,确定设计方案,并将任务划分成若干子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协同完成任务 1.学会复杂形体的创建方法
2.学会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4.创建教学资源
(1)虚拟模型库。传统制图教学模型主要为木质、塑胶等材料,数量有限,不易携带,反复使用易损坏。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可重复使用、方便易行的模型,显然传统实物模型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为解决这个难题,新课程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虚拟模型库,不仅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虚拟模型,而且还提供了模型的三视图形成交互式动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随心所欲地在“库”中畅游,获取所需知识。
(2)专题学习网站。配合新课程创建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展示作品的平台。数字化生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在先进技术下协同工作的能力。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小组成员通过专题网站沟通、协商,听取他人意见,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将小组成果上传至专题网站。
摘要: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结构稳定,内容动态,可以兼顾理论与应用,可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本文介绍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群体系,以及我校计算机专业对于软件课群的具体实施计划。
关键词:课群;课程体系;软件课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的目标
课群的最终目标是“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围绕着这个总体目标,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因素,综合教材、教案、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内容,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具有结构稳定、内容动态的特点。下面是我们建立课群体系的一些思想要点。
(1) 重在应用,兼顾基础理论
重在应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简言之,后者关心的是整个“计算学科”,而前者更看重“计算机的应用”,同时兼顾必要的理论。我们认为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认为应用即是操作,不必学什么理论;二是以为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加强基础理论,惟恐理论讲少了会降低课程质量。前者混淆了“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界限,后者混淆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界限,其结果都不利于真正提高IT应用的水平。
(2) 拓展广度与深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课群既是一个整体,参与的所有老师可以共享同一个资源平台;同时又可以分为四个独立的分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集中精力专攻某个方向,从而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3) 注重创新与实践,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构建基于网络的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材目标,自主地、有选择地、比较深入地学习到某种计算机软件专项技术。
(4) 探索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虽然学生学习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但通过学生的组合,能组建完成较大型项目的团队,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各尽其长,发挥技术优势,培养了团队精神。
2基于课群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群是指多门同一个类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己所学专业的选择某个课群中的一门课程。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如下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见表1)。整个课程体系中,共有五个课群:基础课群、程序课群、软件课群、硬件课群和应用课群,供不同专业学科和学生选择。其中每个课群覆盖某一个计算机知识领域,课群中的各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不同。
基础课群覆盖的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领域,就是1+X模式中的1。作为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先导,基础课群紧随在中学IT课程之后,又位于X门后续课程之前,应该成为“承前启后”的桥梁。程序课群覆盖程序设计知识领域,除了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外,不同课程教授不同程序设计语言,已满足不同专业学科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软件课群覆盖数据库应用知识领域、多媒体应用知识领域以及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知识领域。本课群的各门课程在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公共基础知识之后,以理论+实践的方式教授软件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内容。硬件课群覆盖计算机硬件知识领域和网络技术知识领域,本课群以硬件及网络为主要内容,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目前主流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以及应用情况。应用课群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和专业结合,二是选择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热点技术作为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导论、动态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局域网设计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等。同一课群所开设课程随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确定了基于课群的体系结构后,就要通过实施来贯彻“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具体实施计划如表2所示。
确定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后,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以及各个专业学科的需要来动态设置每个课群的课程配置和实施。这里以软件课群为例说明课群配置的思想。
【关键词】成功教育;计算机教学;案例教学
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到成功教育理念是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理念。众所周知,中职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被贴上了太多的失败标签而变得信心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变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成功教育使中职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更是对学生以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补救。
在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借助计算机教学这个阵地,尝试将成功教育理念贯彻到我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中,为学生创造快乐、自信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产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自我内驱力。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一、巧设案例,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好的案例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授课内容;二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兴趣;三是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及合理的难度,既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又不至于太难,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不但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而且能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做课堂和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并不直接讲解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开动脑筋,一起来分析问题并说出解决的方法和步骤,这样“顺藤摸瓜”,启发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思考、分析中,让学生摒弃胆小、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在课堂上做到敢说、敢做、勤于思考,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
三、鼓励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给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
理清思路后,接下来也并不把操作方法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上台来操作演示。许多学生已经很明确地知道怎么做,也跃跃欲试,希望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一番,但就是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一般不会直接点名,而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创建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在经过一番的自我挣扎后,战胜怯场心理,主动地、自愿地走上台来完成操作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顺利并且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当学生被“卡”在讲台上,这时要怎么处理?“下来吧,我们请其他同学来完成”“下来吧,我来演示给大家看”——这样一来,在学生灰头土脸走下讲台的同时,即宣告我们教育策略的失败。这种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呢?站在学生旁边,指手划脚频繁地给予提示?明智的做法是继续鼓励学生,让他稳住阵脚,不要慌乱,并且让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完成任务,而更理想的做法是能够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进来并说出解决的方法——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七嘴八舌将课堂气氛推上了,而台上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战胜了困难,当他神采奕奕走下讲台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来自同学的由衷的鼓励和赞赏!而我们也达到了案例设计和应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技能的传授,而在于让学生体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快乐,改变被动、胆小、怕错、内向、不敢作为的保守状态。
四、发挥评价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老师的态度和恰当的点评对保护和巩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常见一些老师在学生完成操作走下讲台时,不作任何表示,继续下一个内容的讲解,或是直接指出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成功欲望的形成。怎样才是恰当的点评,这要视情况而定,比如有一次知道某学生始终没勇气自己走上讲台,我故意点名叫他,他虽然极不愿意,但还是硬着头皮上来操作,而且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这时我对他的点评是“我们应该向某某同学学习,虽然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还是勇敢地接受老师的邀请,大胆上来尝试,而且顺利地完成了。”——这样的点评学生也许会记住一辈子,同时能很好地激励其他同学——不懂不会没关系,要勇于尝试,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五、小结
课堂教学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把成功教育作为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之一,并将其贯穿在课堂案例设置、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及评价反馈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一方面着力为学生提供挑战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同时收获自信、快乐和勇气。
参考文献:
[1]陈琳.计算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江西教育(综合版),2009(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4-0780-02
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生活中一部分,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密不可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计算机,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会更得心应手。当前该课程应当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很快掌握并应用所学内容,使用工作工程系统化来开发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想
1.1什么是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一个时刻处于变动的状态,不过结构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作过程是一个工作程序,是为获得一定的工作成果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关键点在于不是学科知识结构系统,而是在于工作过程结构系统。在课程开发的内容和结构上追求的是工作工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质是课程的开始来自于工作岗位与岗位需求的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然后以行动为导向,为行动而学习,完成教学的过程,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开发平台是职业性的,来自于企业的工作岗位,课程实施的平台是教育性的,来自于学校等教育场所。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工作过程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系统。通过行动学习,在学习中能获取相关的技能、知识、态度,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二,工作过程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系统。从要素上看, 工作过程有六个要素,分别是有劳动者、需要进行工作的对象、 完成工作的工具、 从事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成果即产品和工作中所处的环境。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然后工作组织,最后工作的产品即是工作成果。第三,工作过程是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从结构上看,典型的工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1)要有明确的任务,并为完成任务获取相应的信息。2)根据任务制定计划。3)根据制定的计划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4)根据决策的目标实施计划。5)为了保证计划按照目标进行,必须对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控制。6)根据反馈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工作过程的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每一个工作的步骤是相对不变的,变动的是内容,不变的是结构。
2 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的方法
一般的传统学科讲究课程系统知识的完整性,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工作后的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工作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能够在动手做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能够自己动手做。
工作工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的步骤是四个方面。
第一:工作任务分析也称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到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调查。明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胜任该岗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然后进行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筛选典型工作。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什么职业行为能力,根据需要的职业技能分析,确定需要给学生讲授哪些知识,制定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来决定课程的内容。可以实现领域的转换,将工作岗位工作行动领域转换为在学校需要的学习领域。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用工作任务这条线将要学习的知识串起来。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总的知识量是不改变的,但是学习的顺序有变化。学生通过完成各情景下多个任务,掌握了从事该岗位的工作技能,并且在工作完成的过程中,会积累和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毕业后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岗位的工作。
第二:行动领域归纳也称整合典型工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很多,在学校不可能把工作中涉及到的能力都涉及到。这就需要把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典型工作进行归纳,然后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进行课程开发时,根据所在岗位的工作构建相关的职业情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也就是设置学习领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根据分析的工作岗位任务整合的典型工作,为了便于实施教学,需要职业能力描述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时间,因此构成一个个学习单元。然后根据学习单元来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情景。
第四:进行教学单元设计。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在该任务环境下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根据一个个任务来设置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情景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根据学习领域中构建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内容,经过授课老师按一定的标准设计成项目以及每个项目下的任务,案例和产品,形成学习单元。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实施。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设计,是按照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的需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将与各岗位工作相关的能力、知识、技能和技术整合到一起,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设计该门课程的。
3.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用到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知识,因此,学好计算机基础中常用的操作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介绍常见的工作岗位有计算机配置、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每个岗位有岗位工作任务,需要一定的职业能力,这就需要根据职业能力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的理论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安排。第一步,应根据单位介绍的岗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学习情景进行设计。并把设计的学习情景进行分解可操作的具体任务。第二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操作项目,选择的项目最好学生也能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工作过程。根据工作流程,模拟真实情境,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分析不同工作岗位,设置的学习情景要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一致,让学生来完成每个学习情景下的任务。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课程开发的过程,首先进行相关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学校到社会请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讨论探讨课程的培养目标。企业的人员根据企业当前和将来发展需要的岗位,在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然后根据课程调研的结果,分析所需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岗位,以及完成相关的岗位需要能力,例如,计算机配置、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其次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计算机基础各个模块,设置相关的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
3.2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
根据工作工程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置教学情景,再把每个教学情景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第一种设置情景的标准是根据岗位模块划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设计出了以下几个教学情景,并把教学情景分解为学习任务。
根据岗位模块设置七个学习情景,即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配置、Windows XP的操作、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在每个教学情景下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任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配置的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是有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计算机安全基础性内容,在此内容下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配置。Windows XP的操作教学情境下设置的任务文档的管理、文档的存储、附件的操作等。文档编辑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字符的操作、图片的操作、表格的操作及word高级排版等。excel数据处理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数据字符的输入、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操作等。演示文稿制作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演示文稿的创建与编辑、动画的设置与放映等。数据库维护与管理教学情景设置的任务有数据库的创建与编辑、数据表的创建与编辑、数据库查询操作、数据库报表等。常用工具软件应用教学情景下设置的任务有迅雷、360杀毒软件、百度搜索、中国知网的使用等。
根据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设置教学情景时,是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的,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注意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关系,每个项目是相互联系的,不能脱离,要保持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3《大学计算机基础》根据岗位操作流程时间学习情景的设计
整个课程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涵盖了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项目之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各个项目之间不能脱离,要具有持续性、系统性。这些学习情景的设置注意内容是不能重复的,但是每个学习情景的步骤是有重复的。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主体,老师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体系了在教学工程中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有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位春苗.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3(10) .
[2] 于明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设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4).
关键词: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9019-02
Pedagogic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Working-process-based Networking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zhi-yong, ZHOU Yu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computer networking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es an integrated revolution of the working process methods and the pedagogic pattern, based on the need for higher technicians and the author's academic experience. This pedagogic pattern has been proved to be practicable.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 computer networking; pedagogic revolution
当前, 我国在局域网、校园网、企业网和Internet等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社会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建设、网络应用与开发和网络管理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热情日益高涨[1]。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也开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且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高职课程特点、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 现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冲突
当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是使用或者模仿本科院校的教材,本科多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 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则是TCP/IP网络协议,显然不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知识够用的原则。
另外,从计算机网络的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到现在的20多年间,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各自的迅速发展中进一步融合, 新技术逐步成熟并不断涌现, 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入。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并不能及时地在教材内容出现,这就要求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1]。
1.2 教学主体不突出
计算机网络是涉及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并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需要硬件和软件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基本以老师讲授为中心, 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践教学条件薄弱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如果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就不会满足每个学生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后,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如:网线的制作,老师在课堂反复讲解网线如何制作,如果不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也许学习完了,还没有见过网线钳,即使少部分学生记住了网线如何做,一旦真正做网线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毕竟理论和实践还是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应提高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尽量做到每人都有动手练习的机会,提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建网、管网、用网的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工作任务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中应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当前的新技术和新的应用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理论知识够用、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如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OSI七层模型应该略讲,更多的应该讲解当前广泛应用的TCP/IP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的规划、组建、服务器的架构,网络的使用能力。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确定了以下工作任务:网络硬件设备、传输媒体、网络规划、局域网组建、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管理软件等工作任务。这些任务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岗位素质的要求。
实践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内容的选取与确定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由多个项目组成,所以每次实训内容必须是以项目形式存在的,并且具有可考核性,最终以产品或者是报告形式作为实训的最终成果。实践技能的训练分为两部分,一是项目技能训练,二是团队形式的综合能力的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在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进行,综合训练安排在整个课程学习完成后,时间为期一个月,综合训练要求从网络规划开始,一直到网络最终完成正式投入运行,该阶段最好是安排到企业或者是自己学校对外的服务项目。
2.2 课程内容编排与教学方法改革
论文关键词:MOOC,SPOC,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计算机教育不仅承载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使命,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1]。随着互联网+高等教育以及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广泛应用和深度结合,对普通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及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传统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挑战,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悄然兴起,在新形势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也必然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需要[2]。
1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训练计算思维为核心,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最终实现“一套体系,四个平台,四种能力”的总体建设目标。即建立一套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为基础、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应用型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一个系列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一个课程测试评价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和一个计算机创新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着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3-4]:
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
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
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
2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4],应用性本科院校通常采用“2+X”课程体系。将计算机公共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实施:第一阶段即“2”(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是指目前已有教学安排的“计算机基础”和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基础教育;第二阶段即“X”(大学二、三年级),可以考虑开设“多媒体技术与网页制作”、“微型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可适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扩展性的选修课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为真正实现与专业结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应用性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学习者基础参差不齐:地域、文化、背景差异较大;
2)大班授课:通常情况两个自然班合班教学,人数约100人左右;
3)教学内容庞杂:涉及新知识面广,知识点繁多;
4)教学时数减少:普遍压缩课堂授课学时;
5)教学软硬件资源不均衡:教师水平及教学设施差距较大。
3“MOOC+SPOC”的教学模式
3.1MOOC模式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4年5月,“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将MOOC融入传统课堂,实现优势互补,倒逼教学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课程特征:
1)工具资源多元化:MOOC课程整合多种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
2)课程易于使用: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
3)课程受众面广: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
4)课程参与自主性:MOOC课程具有较高的入学率,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辍学率,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3.2SPOC模式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在大学校园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把这些视频材料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被吸收,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4]。
3.3MOOC+SPOC在计算机公共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前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信息资源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传递,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既能够提升信息处理的质量,也能够帮助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更高水平的运作。
一、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于电子工程领域的重要意义
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遵循一定的网络规则,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不同电子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能够更好的将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1]。而网络对信息的传递形式有多种选择,既能够使用光纤的形式进行快捷的信息传递,也可以选择稳定性较高的电缆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因此,多种多样的网络介质使计算机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更具科学性。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收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提升电子工程质量的主要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对数据进行准确快捷的使用,也可以将多种多样的信息数据使用整合的形式加以对比和拼接,电子信息工程在处理图片和视频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更换信息的传递和保管形式,使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吸收新的互联网技术,并将技术更好的使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开发。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案
(一)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
首先,进行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人员需要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进行工程应用方案的明确,要使系统收集海量信息的能力得到保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作为应用方案的主要内容[2]。另外,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机制进行完善,使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妥善的保护,并进行加密系统的设置,使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高水平的发挥作用。在进行技术应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状况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频繁的调整,例如,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则可以使用网络环境较为快捷的光纤网络,如果电子信息工程对信息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则可以适当提高信息管理成本,使用光缆等网络形式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
(二)完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要将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信息安保工作作为重要的内容,充分研究近些年我国各领域的信息泄露和失真问题,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的安全保护机制进行完善,首先,要针对当前的网络环境进行信息安保问题的分析,并对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以便制定的解决对策能够更好的适应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要将多种多样的问题进行集中管理,采用分类法对相似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对策的制定效率能够得到提高。要将网络环境中的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黑客程序对网络信息的恶意篡改和窃取,是影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发现概率较高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危害性较大的问题进行解决技术的研发,使更多大范围内的网络用户能够共同受益[3]。要在完成应对方案的制定之前,对当前问题对社会各领域构成的损失进行研究,并争取社会其它力量的支持,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制定更广范围内的支持对策,在对网络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以工程系统为中心,对各类可能对系统正常运行构成危害的因素进行隔离,并对已经隔离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排查,使电子信息工程运行领域能够更加具备稳定性基础。要正确的使用防火墙技术对已经出现的网络危害进行控制,尤其要对可能出现遗失的关键性信息进行备份,使网络问题不会危害电子信息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设备开发研究
要将设备的开发作为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的基础,首先,电子信息工程的操作人员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准确的定位,要保证网络技术可以更好的将技术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对数字技术的研究和掌握,保证操作人员可以熟练的使用数字模拟技术对设备进行正规的运行,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修正,以便网络技术的重大价值能够更大程度上得到发挥。要加强对用户管理的重视,根据网络用户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的接入机制进行规划,使不同规格的接口能够保证提升通信质量。要对不同属性的接线装置进行区别对待,既要保证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能够拥有完整的专用线,也要确保系统运作过程中拥有足够的公用线,在进行设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设备的防护作为重要内容,要进行派生系统的设置,根据目前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网络技术对技术的派生状态进行控制,在进行技术应用之前,要按照目前系统当中广泛存在的网络结构进行协议的制定,以便制定完成的协议可以使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提升技术应用的质量。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技术引进协议的制定,使技术的运用情况得到正规的管理,如果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网络技术存在技术性漏洞,则可以按照协议的要求对漏洞的产生原因进行控制,以便技术能够保证系统运行的简洁性。另外,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正确的使用网络技术对网络技术的具体功能进行明确,要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在传递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并使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实现信息发送功能的完善。在重要的科研领域和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进行电子信息工程的构建,并将此一技术在单位内部进行使用,使信息的传递质量和传递效率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提升。
结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案进行研究,并制定出提升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质量的具体方案,对促进电子工程的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钧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