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一、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历史”,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其一为真实存在的客观历史,亦即在现在时间节点之前所出现的各类人物、事件等项内容,其依靠文献、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历史研究的客体;其二则为学习者主观印象中的历史,即依靠对客体进行研究所形成思维印象。对于高中生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于两个历史界定方面的无限接近过程之中,将这两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越成功,其导向功能的发挥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特定表现与吸纳形式,此类素养同历史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是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相应思维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深远的,如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问题解释、家国情怀感触等,皆属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属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理论指导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种观念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之为参考,对人类发展历程加以了解,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再者,历史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徙过程中的,出于把握人与事物衍生变化特征的考虑,便应当构建一个时间框架,且使时间框架归属于特定的空间范围,由此造成了学习时所需要的时空概念,这亦应当认同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如果能够将时间同空间进行合理结合,才能继而做到融古今为一脉,达体用为一炉,产生科学的认知效果。另外,我们可以认为史料证实属于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属于历史核心素养取得过程中的环节保障,学生借助对史料的感知、分析、评价等,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内容,产生对于历史的基本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国情怀等,均可谓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教师达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效果的准备
(一)转变关注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关注点进行积极转变,使思维方向产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习得与培养,也就是要在教学之前,乃至教学之中及之后,把关注点真正落实到如何养成核心素养上面去,由原来的致力于探讨教什么,转变为致力于探讨学生学会了什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历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均能得到呈现,一方面为学生奠定坚实有效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培养,带动学生更接近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对课程观念进行调整,思考怎么样把知识培养变化为素养培养,亦即认识到,只有可以成为素养的知识,才真正值得向学生传输,并因而掌握这种素养类知识的传输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历史教师这样想,且这样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养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彰显教师的个性化特点,保证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认清目标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进取的过程,它既要关注学生对核心素养的习得,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的实效性,为了保证这两种效果的实现,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养”概念的基本认知,再参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情感及价值观念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合理化渗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化渗透,也就是说,要让核心素养同具体教育过程统一起来,以起实现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真实化,而非仅停留于空洞的理论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保证核心素养的统摄功能,教师在此统摄功能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时可以从多个环节着手,比如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合作探究的有效组织、对情境问题的积极创设、对情感体验的促进增强、对多元评价的理性构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为了满足上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且让教师准备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时,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
(一)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
人们在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时,很容易带有主观色彩,以自身背景对事件的合理性、影响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疏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应当积极避免自身感彩的过多介入,从而保证不会因自身主观情绪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比如在讲解到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强化问题时,教师即需要以客观的立场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在图片中让学生看到汉朝、宋朝、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皇帝与朝臣在议事时候的状态,让大家分析几张图片中存在的差异。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大臣从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来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谓越来越谦卑低下了。接下来,教师以明清时期历史为大背景,带领学生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到现实环境中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君主制度强化的影响。这种利用图片进入真实情境,再还原到现实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的合理途经,有助于帮助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进步,且可以使之将历史思维应用到平时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养引导开展史实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历史事实时,一定要保证知识传播的真实无误,这是因为史料对于学生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知识点都加以认真核对,用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触这些内容。举例来说,当讲解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关内容时,其中会涉及君主制度演变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按照时间轴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各个时期君主制度的史实,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权制度演变等,使学生在真实史料的带动下,自主总结历史演变规律,且进一步分析这种规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亦需要以史料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其间的关键点,以保证学习效果即核心素养导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养引导历史观念进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实正是这样,人们借助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产生有益于自我发展的人生启示,这也是历史学习于现实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历史观念引导,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带动下产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维观念。比如在接触到中国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内容时,既要让学生了解到从1840年开始,各国列强的侵略同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事实,也要让学生同时意识到我国人民所处境遇及反抗的决心,即史实与情感两者兼顾,以带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巩固。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学习、、等项知识内容时,真正理解我国革命变化及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并在潜意识里产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利用把历史知识和相关精神内涵结合起来的办法,会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史实所附着的思想内容,且使学生能够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成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历史学科中的知识内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时空距离的,因为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其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变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时,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实践经验的不完善,课堂与学生也同样有着相互阻隔的问题。这两种阻隔的破除要求,给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用核心素养为导向,依靠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从事件教学、史实教学、核心价值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改进,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学生一道投入到身临其境式的历史现场中去,将有可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思考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增强其批判与反思的能力,向着理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态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5(13).
[3]朱能.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莲.选用“间接史料”需理解“中间人手”的时空与观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6]栾永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7):190-191.
一、跨学科背景下“时空观念”的内涵
除地理学科外,哲学领域、物理学领域以及艺术领域都提到时空观念,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认识时间与空间的性质,最早是在哲学领域认识时间和空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离出物理学科的时空观,主要探讨“时间与空间是什么”,把时空当成客观的存在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认识的进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实了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即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具有不可分离的相互联系。哲学中的时空观主要是讲“人与时空的关系”,强调时间与空间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揭示了时间的实践本质,他所关注的时间不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时间,而是属人的时间,在实践中看待空间,他把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区分开来,认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所以,与地理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空间更强调社会空间。
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应该是最基本的历史意识,讲的是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作为指导,“在时间与空间中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把时空当成不断运动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神秘的永恒;另一方面,充分认识人类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时间与空间并与之构成关系。这样一来,“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解释才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有两点:
一是要理解历史中的时间有着双向互动关系。历史中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双向互动关系,不仅过去决定未来,未来也同样决定过去,即人们现在关注的热点与视角决定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由于实践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而社会时间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例,法国社会学家格・普・阿波斯托尔在20世纪70年代曾这样评价:“当今物质生产力三年内的变化,相当于二十世纪初三十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三百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三千年内的变化。”时间因素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约劳动时间,实际上等于创造人类争取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要理解历史中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哲学认为,由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观察时间与空间,所以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成为可能。比如说,人类实践活动经过世代积累,不会因为个体的消亡而中断人类的进步。世代传递的不只是人类的工具,还包括人类的思想、知识、经验和价值等,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化方式。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在时间上凝固下来,转化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反过来,空间的历程也构成了时间。
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例如,1840年的爆发,当英军远渡重洋来到珠江口时,这场战争就不是简单的位移而发生的中英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是处在不同文明阶段的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时间之争。所以,我们无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军事理论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军对垒,也不仅仅是两国交战,同时还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那么,如何把历史教学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立意教学推进到“时空观念”素养立意教学?
例如,有学生问到,“三国中的吴国是什么时候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但是:
从知识层面来讲,教材中关于“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和“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这两个史事的叙述,并不能回答学生对于历史时空的困惑。
从能力层面来讲,这里涉及到“吴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个问题。“吴国”到底是“王国”还是“帝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到底是指的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还是三家疆域的基本确定(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抑或是三个独立帝王的并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从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点的学习与判断,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其价值不由它本身决定(比如三国鼎立形成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更多地是由它所在时空结构来决定(比如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空本身在变动(时人观察三国局势,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成为重要的历史拐点),观察时空的视角在变动(我们今天在判定三国局势变动时到底持何种态度?是忠奸观?压迫与反抗观还是复杂局势中的发展观?),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我依旧以“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为例,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1.什么样的教学活痈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实际上,上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其中,情境教学被许多历史老师运用到历史课堂上来。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时空中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师上《新航路开辟》一课时,采用了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地图,包括托勒密世界地图、中世纪T―O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看到了欧洲人终于从那个混沌的中世纪走向了近世―这种“走进”,不是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文艺复兴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中世纪的黑暗。
也有的历史教师尝试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广东李月霞老师在情境教学中有许多可贵的践(见表1)。
2.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中到底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还是素养立意,这个目标观决定了教师把哪些内容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以此为教学的支点。从素养立意来看,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中,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或多个启示,可以培养多方面的素养,有的启示是独特的,有的启示是共通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学情以及课程目标,恰当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例如,广东东莞易翔老师在上高三《明清史》复习课时,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是立足于“感受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立意的教学,让学生再次重温明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及特征;第二次设计立足于“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把握明清时期所处的位置,以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同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这次教学设计突显了能力立意,把明清放在更长、更宽的时空里去认识;第三次设计立足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明清时期的‘近代因素’做出评价。”引导学生在史学界关于明清阶段特征“封建社会末期说”、“近代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基础上,自己评判明清的历史地位并进行论证。第三次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时空观念并对之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是一个明确的素养立意的教学设计。
3.什么样的课堂目标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重新理解课程目标、构建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建立课堂核心目标,即在宏观的教育目标体系中,综合三维目标框架与核心素养视野,构建起一节课的教学核心目标,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找到落点(见图1)。
如果用这个模型图对上文中高三复习课《明清史》一课进行分析,本课的核心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的定位如图2所示: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当下我们的思考可能具有时段性,因为有些问题与困惑在实践中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因为时空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但是,思考在当下,依然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超越经验、走向理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定彝.时空观念的嬗变[J].哲学动态, 1989(2):50-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卷.532.
[3]余章宝.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探微[J].学术月刊, 1998(5):20-25.
[4]格・普・阿波斯托尔著,陆象淦,刘开铭译.当代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79:34-35.
[5]刘 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一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
[6]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
【关键词】自能管理;管理技能;管理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19-02
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要落实这一要求,就要重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自主发展”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成就出彩人生,最终能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树立自能管理意识,挖掘自能管理潜能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智能。作为班主任,如果能深谙每个学生的差异,了解其优势潜能,在教育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自能管理的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大胆说“我能行”,那么他们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众所周知,学生的行为是由理念、意识和思想支配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意识、动机、信心等尤为重要,有了强烈的自主发展和自能管理意识,就能主动克服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干扰,激发出自我管理的潜能,他们一定会显现出无限的能量,不断创造出新的佳绩,从而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了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进行策划、管理与实施,我们班由班主任和家委会担任顾问,鼓励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自主策划一次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大型商场现场自主制作一些魔术气球,然后进行义卖,义卖的钱作为班费用于组织一些新的活动。班干部先进行了活动策,确定了活动目标、分工等。然后根据班里每个人的优势特点,自行进行分工,力气大的为气球打气,心灵手巧会做魔术气球的同学制作多彩的花样气球,口才好的同学打扮成小丑样子来做销售等。这一系列活动过程全部由学生摸索着进行组织和安排,家长只在关键时候当当参谋、出出主意。结果,这种现做现卖且物美价廉的魔术气球的销售方式,吸引了众多的大人和小孩,尤其是小孩子们见了更是流连忘返纷纷购买,有些大人见状也伸出鼓励之手支持孩子们的义卖活动,其火爆场面出乎学生的预料。短短一个小时,孩子们用自己的自主和自能管理行为赚到了189元班费,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体会到了自主创造的价值,挖掘出了无限的潜能。这样,在无形之中他们就悄然树立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开启了自能管理的大门。
二、尝试进行自能管理,锤炼自能管理技能
有了自能管理的意识,是进行自能管理的前提,但仅有自能管理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能管理的技能。有了自能管理的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能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地锤炼学生的自能管理技能呢?用什么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呢?笔者认为,就是要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一些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锤炼学生自能管理的技能。
第一步,完全由班干部组织学生研究制订方案,畅所欲言,汇聚众智,让全班学生建言献策。
第二步,选取什么样的系列实践活动,学生集思广益,民主筛选。学生纷纷提出,大家都很喜欢魔术气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着制作,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一项技能,又可以以此作为载体培养自能管理的技能。
第三步,组织系列活动,锤炼自能管理的技能。假期,由班干部集体研究,聚集到学校,开始为期三天的制作魔术气球学习。教练由会做魔术气球的学生担任,由班干部安排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完全自主安排组织和学习的活动。三天时间,孩子们不顾寒冷,每天坚持到校。由于经验不足,气球经常突然爆破,孩子们克服了恐惧心理,自己摸索经验,接连学会了制作三叶草、花朵、动物、吉他、背包等十余种不同的魔术气球的造型。回家后,还自我加压反复练习,短短几天时间全班同学都掌握了制作魔术气球的技能。整个活动全程都由学生组织实施,锤炼了自能管理的技能。老师和家委会只是在学生过程中负责观察、监督与评价。
第四步,这样,在“我能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掌握了自能管理技能,尤其是锤炼了自能管理的能力,也为自能管理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初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将来的学习、择业和创业竞争,抢占先机,取得成功,铸就辉煌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自觉进行自能管理,养成自能管理习惯
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锤炼了自能管理的技能,历经反复练习,才能真正形成自能管理能力。有了意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走向成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自觉进行自能管理过程中,养成自能管理的良好习惯。
为了养成自能管理的良好习惯,每学期都会由学生自觉组织多种活动。例如,每次距离开学不到一周时,全班同学们便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围绕“我为开学典礼做点啥”展开热烈讨论,完全由同学们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大家都迫切想为学校开学典礼做出贡献。达成共识以后,学生便用自己制作魔术气球的专业技术承担起装点开学典礼的任务。同时,为了让学长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留下深刻印象,气球制作还不断增加一些新的难度,创出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花样,制作出一些新的气球,像老虎头饰等。同学们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由创新、实践和超越。全校师生在全班小魔术师们的带领下,用手中五彩缤纷的大长气球,创造性地制作了头饰、动物、宝剑、棒棒糖、背包等多种花式气球,同学们在落日的余晖里用下午的战果将楼梯扶手装点一新,当一个个美丽的气球柱站在甬道两旁时,美丽的校园顿时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将学校变成了彩色的气球海洋。用自己的劳动每一次都会为新学年的开学典礼绘出一副灵动、有趣的智慧画卷。次日的开学典礼上,全班同学牵着一年级学弟、学妹的小手共同入场,他们特意制作的生肖小老虎头饰,让学弟学妹们感受并体验到了市实验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为市实验小学的学长传帮带活动增添了新的亮点。通过开学的系列活动,同学们的自能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
每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先在班内进行演练,然后再排兵布阵、登台展示,每一位同学都受益匪浅。校领导的先进管理理念给予同学们大显身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平台,在实践活动展示过程中,同学们懂得了责任、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创造,更增强了自能管理的信心。
不仅开学典礼的实践活动如此,每年的教师节、母亲节等,同学们还用绚丽多彩的鲜花表达了对老师、母亲的敬意。今年教师节,五六班同学们主动提出了用自己的双手为全校老师们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气球花园,用真情表达了对老师们的祝福和敬意。他们用一下午的时间在三叶草的基础上自行研发制作了五个花瓣的花朵。当教师节早上,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穿上小丑服装,将花朵送给走进校门的每位老师手中时,每一位老师都满怀惊喜地接过了包含真情的气球花,热情洋溢的笑容给了孩子们莫大的鼓舞和赞许!阳光下,那朵饱含真情的气球花尤其耀眼夺目,班级自能管理养成初见成效。
同学们怀着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自觉应用技术,而且技术上日臻成熟,逐渐养成了自能管理的良好习惯,培养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
一、学习关于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方面的理论课程
学习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课程,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不仅仅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让我学到音乐教育的成功手段,能弥补自己在教育心理上的缺陷,对提高音乐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此外,还可以学习关于如何提高教师健康心理的课程来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观。
二、通过对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自我调节来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音乐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点外,音乐教师还应注意的是: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际反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定在教学目标上。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而决不是放任自流的、毫无约束的、无目的的宣泄。所以,教育目标是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音乐心理素质的调节方法:
(1)音乐教师的表情必须是自然而鲜明的,不是造作的、矫饰的,而是富有感染力的。
(2)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动作,形象必须整洁,合乎身份,动作一定要优雅。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才会油然而生。
(3)音乐教师在唱歌或讲话时,应充分发挥音乐的长处,特别要注意良好地运用自己的嗓音的表情因素,要用规范的语言。
教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音乐心理素质,尽可能的不要走教学的弯路。俗话说的好:理论加实践才能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这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的个性特征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展现自己才艺的能力,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歌音乐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还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减少对学习的恐惧。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1.激发式教学,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中都有着表现自己音乐才能的欲望,但由于他们有时想的太多,缺乏自信,怕唱的不够好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最终没有了上台的勇气。记得一次课上,笔者给六年级学生上《歌声与微笑》这节音乐课时,许多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本以为这节课自己上得还不错,但叫学生自己上来演唱的时候却遇到了尴尬,没有一位同学敢站出来唱。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在后面听课的指导老师突然站了起来,她说:我知道同学们其实都非常喜欢这首歌,对这首歌的理解也各有各的想法,许多人在挑战自己的时候都会有退缩的心理,怕自己唱不好,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膝盖稍稍直一下,你其实就已经成功了。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表现欲望完全地释放出来,超越自己,让我们的实习老师对你们这个班级刮目相看。指导老师精彩的演讲,学生们都有些蠢蠢欲动了,果然,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因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对培养他们的音乐心理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对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宁愿把难度降低一些,使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高自封不合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曾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4.因材施教,师生互助合作,共同提高音乐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教育方式;综合素质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只有探索出并且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质;只有找到真正是和儿童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规律,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学生的需求,有利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是人生整体教育的重要阶段,只有夯实教育基础,才能够使学生在较为良好的基础上接受教育。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创新小学教育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一、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教学,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学校的体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
1.根据学生具体的年龄段制定教育方式
小学体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而且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的天真烂漫的本性展示在体育课堂上,防止体育教学过于成人化。我们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仅仅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更要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2.了解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课堂更应该贯彻落实这一方法。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变化,充分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才能抓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实行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变换方式进行体育教学,防止枯燥、重复的教学。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动的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之上对小学体育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不应该遏制孩子的天性,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游戏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多的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锻炼集中的注意力、敏捷的思维和团结友爱、互谅互助的优秀品质。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力,还能充分的帮助学生们活跃思维,增加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玩耍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时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当中的主导者,承担着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方向。作为主导者的我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团结同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恰当选择教学时机的能力。
1.团结同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上课积极性
提高教师团结同学的能力体现在教师进行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展现出来,真心诚意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的得到有关教学信息的积极反馈,从而对教学方案及计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2.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成为学生朋友的基础上,更要尽到作为教师应尽的义务――管理好课堂,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课堂秩序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这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课堂纪录进行严格的规定,保证学生出席情况,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严格的规范学生的言行,保证学生严格的遵守课堂纪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从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
3.学时机选择的能力,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所谓的教学时机,就是指在不用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身体及思想的教育。例如在开学之初,新生报到期间,教师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帮助新生搬抬桌椅,或者领发新书等,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能,还能够教育学生要互助互爱,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从实际的生活中给学生以教导,这样的方式,远比在课堂上高谈阔论来的直观和实际。选择正确的教育时机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能力之一。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教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教育,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时代中,我们要对教育事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其中,体育教育不容忽视。我们不仅要有充实的头脑,更加要有强健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新型人才,才能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赵明.小学体育活动课“二主+多选”组合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2]李亚.沟通互动交流 合作优化提升――谈如何优化武术课堂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3]李友斌.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关键词: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进一步强调: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1].
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四个方面的物理核心素养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实验探究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实验探究可以逐渐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其他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形成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实际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科学思维素养包括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要素.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能够解析“模型化”的物理试题,更要有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力的分解应用》一节中,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山路十八弯、锋利的斧刃、耕犁牵引杆的调整三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如表1.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要通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简化和抽象,形成物理学研究的物理模型,再利用数学工具变成可以定量分析的数学问题,最后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过程如图2所示.
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从山路十八弯、锋利的斧刃、耕犁牵引杆的调整的实际问题出发,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抽象出斜面上重力分解模型、劈力的分解模型和倾斜拉力分解模型.其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并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第三,在平行四边形中,利用数学知识列出分力和合力的关系.第四,利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式和数学函数知识、物理知识,讨论、分析和解决山路为什么是十八弯、斧头锋利就容易劈开物件、耕犁的牵引杆长短为什么会影响耕地质量和效率等问题.最后,再和实际问题做对照,评估和反馈问题解决的合理性.
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简化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面对一个客观真实的实际问题,很难找到直接效仿的模型,需要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尝试,对问题进行探索.要经过对物理模型分解、简化、抽象等思维过程,进行推导、验算、评估和反馈等,这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目的[2].
二、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指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实践操作,逐渐形成利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利用“运动概念”的活动设计(此内容参考了《物理:原理与问题》),引导学生活动[3].(活动方案略)
学生初次完成这样的任务,显得有些稚嫩.在制定实验计划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提出具体任务,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还要考虑实验的方法、装置与器材和实验中的变量及控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把研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研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并预料它在探索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困难,并想办法解决.
如:困难一,米尺长度过短,无法一次准确测量长度.
解决方案:我们用标记物每2m做一次标记,反复使用米尺,测量出距离.
困难二,跑的同学过快而不能测出时间.
解决方案:一个计时,喊“三、二、一”.走或跑得慢些(伽利略用斜面代替竖直运动,减小重力对速度影响,就是让运动变慢).
困难三,没有标记工具.
解决方案:利用跑道边雨漏之间的等间距,解决被测路程长度不足.从树丛旁找来较为平直的树枝充当起点和终点线.弯道利用运动场上标好的线辅助实验测量.
学生在探究中遇到了困难,但能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严密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活动结束后,学生各自都谈了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们提出了问题并猜想,跑得越快时间越短.接着我们设计了实验方案(用米尺测量10m和50m距离,然后让几个同学分别走、慢跑、加速跑,用秒表测量时间),并收集了6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用时越短(路程相等时).最后经论证,我们通过了该结论.
再进行评估,发现其中有一些地方不准确.和其他组交流实验数据和结论并完善我们的结论.在设计的物理模型中我们忽略空气对实验的影响.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问题,很有趣味性,并要求团队有较强的协作能力.
从这些谈话中我们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经历,学到了物理知识c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失败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关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领悟物理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持做到实事求是.
例如:学习变压器的结构后,介绍变压器的理想化结构的三个要点:①线圈电阻不计;②闭合铁芯,无漏磁;③无涡流.
由此得到E1=U1,E2=U2
然后用实验来验证,当原线圈匝数为800匝,副线圈匝数为400匝,原线圈输入电压为16V,输出电压为多少伏?
引导学生们得出输出为8V,教师满怀信心地接通电源,可实验现象观察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却只有4V,这时教师有点慌了.检查电路连接、电压输出等.学生也忙着检查,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宁静:“铁芯没有闭合!”这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刚才演示可拆的两个线圈r,把闭合铁芯可拆的铁块拿掉了,而实验前没有恢复.这时教师没有急着纠正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想“这个铁块真能起到我们预想的作用吗?它放在变压器上,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争先回答:“闭合铁芯”“使磁没有损失.”
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追问:“电压减小,说明能量减少,有能量损失.那么,请问,能量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漏磁,损失了磁场能.”
经过与学生探讨分析后,教师把铁块放到原位置上,使铁芯闭合.再接通电源,发现电压表的指针稳稳地滑过4V的位置,直到8V的位置.此时全班同学欢欣鼓舞,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显露出得意的神情,并体会到了思考探讨的成功.
在教学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然后经过观察、提问、试探、分析、得到结论的过程正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而且学生在其中积极思考、分析并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从正面引导,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失败和挫折的经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这样的“失败”,学生就会多一些对不同现象的质疑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意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实验成功所需的条件,让他们在失败中重新扬起风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着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的精神,渗透着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的内化,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全面提升.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正是科学和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11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 “核心素养”的热潮实质上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师进入职场以后,其思维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来,当时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许多教师消极应对或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目前,学界认为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岗位中,可以把表现优异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教师胜任力包括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能将绩效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钱资助了8个教育改革项目,用来研究探索教师的胜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根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这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转化的智慧”、“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理想”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转化的智慧
教学胜任力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师。优秀的化学学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学教师,知识的渊博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2]。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转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内容知识、化学认识论知识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情况,包括原有水平、认知困难等;以教学法知识,包括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作支撑。
2. 实验教学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科学探究实践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强调用实验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3]。教师要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具备熟练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等,并能够开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化学教育教学重点,思维教学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艺术,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变通、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
4. 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能够开发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潜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进行改进。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实验。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教学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较高层次的胜任力。
5. 教育理想
现实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问题、准备化学实验要额外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对工作的倦怠感等严重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他们只能做低层次的知识传递工作,这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格格不入的。化学教师要有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强烈的教育信念以及价值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教育事业目标,才能有激情构建高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化学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职业境界。
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培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化学课程知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化学课程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即将颁布的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把握体现化学学科本质的特征的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如知道特定课题教材的编排情况及编排意图,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内容特点,可利用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要时还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
2. 提升实验素养
现实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实验教学弱化的程度相当严重,存在对实验认识理解不透、不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必须加强培育其实验素养。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分析该实验对突破知识点的作用,透彻理解教材设计和选择该实验的意图,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和价值[4]。还要从对课本实验的理解转移到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个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积累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观摩教学、跟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学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积累的同时重视思考,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新认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一开始,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学问题、教学困惑点或兴趣点,这样的反思是较低层次的、零散的。通过与教学理论或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操作的验证磨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再总结,使教学反思达到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化学教学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有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题材”。教学理论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从“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成体系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学教师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与教学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外在的化学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并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化学教师的个人化学教学实践理论,经过升华和重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力对其他胜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胜任力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5]。
5. 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 素养 能力 培养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三、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重要问题;分析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指代的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流程和模式以及情感和r值观等层面之上的具现化表现,是学生在接受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之后可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本学科特性的人文品质以及重要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之下来说是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以及综合性思维等因素构成的。
空间感知在这里指代的是不同维度之下人类生存空间的感性、理性认知流程,其中包含的是区域认知以及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在这里指代的是,在对各种类型的空间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中包含的位置、特征以及差异性等相关因素做出解释,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客观、准确的地理层面上行的认识;人地观念,指代的是针对人地关系形成的认知、理解,以及自此基础之上做出的判断。
历史意识指代的是在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形成认识的时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反应,其中包含的是历史理解、历史判断以及历史认同性等等。历史理解,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在对史料展开判别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现象来做出有主观性的解释说明,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可以形成客观准确的历史认识了;历史评判,指代的是针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站在现实和价值观等层面之上做出评价抑或是判断工作;历史认同,指代的其实就是从历史的层面上对自己的国家、文化以及政治等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就是认识、情感以及态度层面之上的综合性表现。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教学重要问题指代的就是在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到的学科重难点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其实指代的也就是在社会与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解决掉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既是教学难点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问题)。
三、解决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教学重要问题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的,因此在找寻解决措施的过程中需要联想到的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具体点来说,综合性学习指代的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学生将综合性学习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作为载体,在施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来主动的获得知识技能,使得综合性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表应用措施。在对地图、图表等各种辅助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来使得学生本身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从地图和相关图表中得到有用信息,在从图表中找寻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另外一个层面之上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表示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呈现出来的特征,逐渐的对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了。
史料证明措施。在将史料作为依据的基础上来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认识并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得史实可以构建在极为充分的证据之上,比方说针对“富庶的四川盆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展开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逐渐使得学生对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形成明确的认识。其次在对历史性叙述展开解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形成准确且客观的认识了,比方说引导学生在对史料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观性结论,并在研究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将自己得到的主观性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念的理由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