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平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数据采集平台;人才培养
数据采集平台从2008年开始填报,经过五年的运行调整,统计项目基本趋于稳定。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从单机版升级到了网络版,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大大提高了填报效率,基本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校内共享。
一、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据采集平台是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运行状况,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学校正常管理和运行的新内容和新要求,对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加强常态和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通过对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能够较为清晰地掌握本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便于高职院校实现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有利于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二、学校层面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对数据采集平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涉及学校部门较多、任务重,部分学校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主动性不足,停留在应付交差层面,只是把数据采集作为一项上级部门要求完成的临时性工作,没有把它看作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和学校长远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自觉行动;日常运行中缺乏常规性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自我评估,仍未建立起质量信息收集、分析、监控机制。
(二)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工作尚不理想。部分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没有指定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作,校内相关部门没有专门的数据采集人员,安排数据采集人员比较随意;校内相关部门对数据审核不严,没有起到把关作用,数据质量不高;校内部门缺少沟通,统计口径不一,数出多门。
(三)数据采集平台的使用有待加强。部分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平台数据作为了解现状的手段,对数据采集平台的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分析报告年度制度也尚未建立;数据采集平台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使平台数据作为学校制定规划、专业设置与调整、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也没有针对学校管理问题,利用数据平台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三、改进学校层面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充分认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是教育部统一部署要求的,是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每学年度必须开展的常规性工作,是新评估方案的重要创新,但不止是为评估而用,而是为学校加强管理用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管理用的,是为社会监督学校教育用的。按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通知精神,今后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成果等的准入、培育、评审和验收,将以采集平台数据为准。因此,学校应将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促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部门应将采集平台的建设作为发现办学的优势、特色和不足,引导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责任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一项要求非常严谨细致的工作,平台数据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具有紧密逻辑性的,只要有一个数据不准确,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体数据的质量。学校应明确校长是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第一责任人,建立责任机制,制定数据采集平台相关运行管理办法,规范采集工作。学校以及校内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数据采集人员队伍的建设,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的采集工作,在政策上给予数据采集人员积极支持,尽可能保证数据采集人员的稳定。数据采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记录各种有用数据,及时做好数据资料的归档,对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保证数据采集过程的真实性、独立性和同源性,确保数据的准确、真实、有效。
(三)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数据采集平台数据量大,内容多,涉及面广,一些数据表需要校内几个部门共同完成,一些数据需要通过调查统计才能获得。学校相关部门应主动行动,把数据采集过程作为发现办学优势、特色和不足的契机,积极加强沟通,主要负责部门要主动联系协作部门完成数据采集填写,协作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时提供数据。对一些需要通过调查方能获得的数据,如9表“社会评价”中的招生情况、就业状况等,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制定调查表进行跟踪调查统计,不能因为没有现成数据而放弃填报。
(四)加强数据审核,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审核是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数据审核是很多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数据产生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应在数据审核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教学系部应对本部门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学生信息进行审核,人事部门应对全校师资人员信息进行审核,教务部门应对全校专业、课程信息和实践教学信息进行审核,就业部门应对全校学生就业信息进行审核等。审核数据的真实性、逻辑性和一致性,及时发现问题,即时反馈修改,这样将可以大大缩短审核周期,统一数据,保证数据质量。
(五)加强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应用。数据分析是将收集的数据通过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数据分析是数据采集工作完成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摸清家底,发现不足的重要窗口,是认识、信息、沟通、传播功能的再体现。学校应结合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学校数据研究分析,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汇总统计分析各校重要数据,作为专业申报、各项目评审评估和分析学校现状与问题的重要依据,为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和专业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对数据采集平台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学校将会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数据采集平台的优越性,学校应坚定对平台数据信息进一步发掘的信心,意识到平台状态数据在管理中发挥着汇总了解信息、记录工作过程轨迹、指引工作方向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规范业务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管理,提升管理与教学水平。把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管理的一个常态平台,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杨应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务与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3).
文/张玲燕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信息资源平台存在的信息“孤岛”、缺乏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对共享平台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设计方案,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资源服务。
关键词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孤岛”
随着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作为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和行政管理依托的校园网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信息资源平台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必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就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国家级重点职校明显要好于普通职校;就资源建设方面看,1/3以上的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平台,教师制作课件和开发网络课程的现象比较普遍。总之,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教育的时间还不长,部分学校和部门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方面还刚刚起步,在教育资源建设上还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交互性和统一共享性,在信息资源访问时出现瓶颈。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把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资源合理、完整地利用起来,是目前校园信息资源平台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2013年12月,笔者对广州市部分中职学校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在线网上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8.3%的教师对教学资源不满意;41.7%的教师认为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缺乏;63.5%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质量不高;47.8%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不适合职业学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65.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建设教学资源库。调查数据表明,中职学校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1.校园信息资源的独特性
在不同的中职学校,不同的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形成的教学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时对于大多教师而言,在依照各中职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将对自己的教学改善起到很大的作用,也能使校园信息资源发挥出积极作用。
2.校园信息资源的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吸收校园信息资源中的内容,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学习问题或受兴趣爱好驱动时,同样可以在校园网中主动搜索所学内容的相关资源,解决问题的同时开拓自己的视野,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3.校园信息资源的保障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中职学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基础部分,在信息资源内容方面不断更新,数量方面不断扩大,质量方面不断提高,从而有利于稳定校园信息资源和保障学校教学发展,更促进了中职学校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中职学校间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师生沟通,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开放的交流共享平台。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采用Web 2.0技术,其主要采用博客(Blog)技术实现用户的交流、标签(Tag)技术实现资源的分类、RSS技术实现信息的聚合、掘客(Digg)技术实现资源的筛选、Ajax技术实现资源的及时更新。
该系统可以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平台包含了学校日常运行的各个部分,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人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效率为目的,依靠此系统提供强大的浏览、查询、录入、修改等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完整的Web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可分为三大部分:前台功能、模块功能、后台管理。
三、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
1.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环境
以Microsoft的Windows 2003操作系统为系统开发平台,以Microsoft在Windows开发的ASP(Active Server Page)动态网页为描述语言,以Macromedia DreamWeaver8和Adobe Photoshop CS3为开发工具,利用SQL 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采用一种主从式结构(Client-Server Module)架设Web站点。它基于Web网络环境,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通过SQL Server2005的分布式大型数据库管理提供后台数据中心,从而保障信息管理前后台的紧密结合,实现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制作。
2.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结构框架设计
通过用户需求分析,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用户管理、信息交流、校园管理、学习园地、网络教学、图书管理等六大模块,其整体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3.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共享平台按照功能划分,主要分成六个独立模块,其功能如下。
(1)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可以划分为账号管理、属性设置和密码修改等功能体。
(2) 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模块可以划分为校园论坛、聊天室、教育资讯、网上调查、班级主页等功能体。
(3) 校园管理。校园管理模块可以划分为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网络办公等功能体。
(4)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模块可以划分为教学素材、视频点播、资源下载、电子图书、网上问答、教育网站等功能体。
(5)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模块可以划分为网上教学、教学辅导、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功能体。
(6)图书管理。图书管理模块可以分为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归还和读者缴纳罚款等功能体。
四、小结
本文从中职学校实际工作出发,对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和设计上作了一些阐述。当然如果涉及具体开发和实际应用,还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通过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缩短学生与学校的距离,使校园里的教师随时都在学生身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为学校积极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化工程建设以及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斌,陈晓山.高等院校校园网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5).
[2]姜芳.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3]王小静,冉从林.基于Web2.0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09(3).
[4]张琴.基于Web2.0的校园综合资源平台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6).
关键词:OA平台 信息对称 科学管理 扁平化 校务公开
普教系统学校承载了国家基础教育的重任,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规范办学是全社会的诉求,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纵观大局,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制定了貌似科学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可执行起来阻力重重,多数形同虚设。究其原因,即有重人情、轻制度的传统习惯,也有学校各人所任工作相对独立、绩效难以客观显现等因素,常使各项工作的评估因缺少真实有效的数据言而无力,草草收场。传统的行政办公管理模式存在着文件如山、会议繁杂、占用大量人力物力、难于快速反馈与精准实时评估的弊端;学校服务保障体系缺乏有效监管与激励的举措,推诿懈怠也是家常便饭;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教学过程我行我素,教学绩效难于精准评定。
懒惰者在宽容散漫中悠然推责、以混为乐,勤奋的人因缺乏激励举措而逐渐懈怠、黯然神伤;校务公开因手段的制约等多种因素难以及时与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环境建立不易、维持更难;各项工作饱受效率低下的困扰,教职工的积极性日趋低落,领导更叹管理艰难。很多学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存在着这些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逐渐步入了发展的平缓期,甚至出现退步滑坡现象。
深刻剖析制约发展瓶颈存在的原因是未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抑制了人的潜能,使大家还沉浸在“大锅饭”时代的遗风中。破解这种局面的有效方法是全面理性的分析问题所在,针对发展需求制定全面可行的解决方案,架设内部办公网(OA即Office Automation平台),实行办公自动化,就是一个有益的举措。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有很多是可以通过在OA平台设置相应管理模块来解决的,使用OA平台将推进协同办公,促使各项管理科学化、扁平化与透明化,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校务公开,不仅可以保障信息对称,还能发挥多元激励措施,调动诸多因素,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校务公开、信息对称
随着各种信息的爆炸性产生,甄别筛选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有用的信息就显得极有意义,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一个不能少”,并能避开各种关卡直达目标;那些多余的垃圾信息应尽可能过滤掉,减少时间与空间的资源浪费。信息时代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充分注重信息的及时公开,并能使公众知晓信息的接受状况,杜绝或减少冗余信息的发生与传播,保障信息对称。
加强各项工作的前期科学规划,实施过程的记录与明示,构建各项工作的动态跟踪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控干预,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满达成。可设置公示公告、内部通知、留言专区、每周工作、安全警示等栏目,并提供网络交互功能。管理员根据学校的行政部门事先设立有各种组别的组织架构,为每位教职工建立以个人姓名汉语拼音全拼的实名账号(登录显示为其中文姓名),将教职工加入到相应的组中(如王波老师分属于物理教研组、高二年级部、班主任组),信息时勾选不同的组别,实行定向。教职工用个人账号实名登录后得到不同的访问权限,信息阅读后将留下访问人、访问时间等痕迹,也可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该条信息的所有可访问者都能知晓此信息传递状态,确保了校内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
设立会议纪要栏目,各会议组织者事先将本次会议的议题定向,参会者可提前思索准备,无法参加者可在本信息下方留下自己的观点,便于组织者在会议中转达传递;会议结束后组织者及时将形成的共识与相关要求在本信息中(也可扩大受众面),便于此项工作参与者了解执行。对于纯单向的传达类会议可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办公效率,还能使校务公开落在实处。
二、全员育德、共商教学
教育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全员参与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群体深博的智慧永远高于个人的聪明才干。启用教务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教学绩效评估、成绩分析、评教评学等模块和栏目将使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化;学籍管理、学生成长足迹能记下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习进步的欣喜、各种成长的脚印,成为跟踪追寻教育的重要依据。部署全员育德、共话教学、授课交流、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资源库平台等栏目将让教师由孤军奋战转向协同分享,团队“共话”合作方可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全员”方能铸就绿色的育人良港。
三、赏识管理、真诚服务
由于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维护技术人员,少数水平较高的人才长期在经济待遇、存在认可、心理愿景等方面无法得到满足的状况下,流失是很正常的现象。部署服务支撑模块,建立电教设备报修、总务校产报修、信息技术服务、校办服务、总务服务、专用教室预约等栏目可使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得到充分体现、个人技术水平凸显、能力得到同事的欣赏。用户何时提出的需求、难度如何、解决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耗时多长、所需费用、用户满意度反馈等信息一目了然,能为考评提供可信的依据,还可收到奖勤罚懒的效果,提升相关人员的自信度与自尊心。
薪金管理、财产管理将财务、财产等敏感话题透明化,让学校基础设施的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通过建立温馨学校、教职工生日祝福等栏目,提供教职工家政服务、网络订菜等服务,排解教职工家庭后顾之忧;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将让他们充分享受职业幸福与工作快乐,会有意料之外的奇效。
四、统计汇总、查询分析
仅有信息的传输通道还远不够,在各项工作中设置并启用各模块将逐步积累翔实可信的基础数据,为科学分析评判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软件设计实现对信息的分类、处理、汇总、统计与查询功能:如根据关键字、词查询信息阅读人与阅读人次统计、报修项目统计、设备损坏数量统计、赔偿金额汇总、服务人员满意度汇总、登录时间查询、登录次数汇总、评论数与评论人排行、各栏目排行、资源访问量计数、资源扩展查询、资源评价、下载次数、上传排名等。
五、全面展示、动态评估
由于教师工作所特有的准独立性,互相了解很不全面,特别在评优、评职、年度考核等本可调动积极性的环节,由于沟通不畅,执行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在学校内部办公网中可将学校所有工作环节予以体现,并确定经过全体教职工一致认同的奖励分值,为每位教职工建立独立的信息汇聚页,将其教学、研究、管理、创新、服务等实绩工作完整体现,并自动汇总奖励分值,必要时还能实施排序,定会极大的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减少或杜绝布置工作需反复强调、催要材料如“收租子”等诟病,显现每位教职工的工作绩效,激发其潜能,可极大地满足广大教职工的心理需求,还能达到督促鞭策的效果,由于引入的全员参评机制,评估工作将有案可稽,各种矛盾定能迎刃而解。
六、资源分享、欣赏愉悦
可设立分享共赏栏目,充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提升整体素养,携手互助前行。
校长推荐将是学校为大家准备的理念大餐,让全体员工勇于承载学校发展的责任,思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妙方高策。
闲暇随笔栏目中会闪现大家灿烂的思想火花、窥见深邃睿智的理念,赏阅风格各异的美文、聆听到源于肺腑的建言。
美文共赏让大家的眼界更阔,学识更广,教师的知识与素养不应局限于本专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能提升教师跨学科的多样才华与魅力,欣赏将让更多的人浸润在成功的愉悦之中。
教师发展档案将展现教师的论文、教育案例等发展的轨迹,让反思行为有实在准确的数据。
荣誉管理由个人及时上传各类获奖信息与证书,自动汇总成学校荣誉册,不仅能秀出各自风采,还能随时提供查询,方便各种展示与交流。
高校课堂互动平台利用无线网络对学生进行认证,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同时能随时掌握学生到课情况。高校课堂互动平台不是单一的一个软件系统,它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对专用的无线路由器进行开发,并配以互动平台软件,实现课堂互动的网络、硬件、软件相结合的一个解决方案。无线网络是整个方案的基础,实现平台功能的一个关键点是开发有特定功能的无线接入点(以下简称AP)和相关的控制软件。如图1所示,本设计将平台分为三个部分,主要由服务层、网络层及应用层组成。整个教学区需先架设无线网络,并在教学区各区域接入专用AP。平台工作原理如下:(1)系统管理员在服务层部署服务器,提取学生数据、教师数据和相对应的课程信息;(2)系统管理员将服务层设置好的各种策略和配置分发给网络层的各个AP,AP是连接服务层和应用层的中枢,在接受服务层分发的配置的同时,AP可与客户端交互信息,并且各AP之间也需要相互传输共享信息;(3)应用层给师生提供登录无线网络、登录软件等界面,教师在应用层进行各项操作。
2平台软件功能设计
平台软件部分主要的功能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堂的联网状态监控、学生终端机的访问控制、网络控制及系统管理员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的管理。
2.1管理功能
在大部分的多媒体课程当中,教师被迫成为了网络管理员,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而言,教整个班级的学生登录他们的电脑并连接网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时间,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可信度。本平台不需要教师作任何配置,系统管理员在服务器上部署课堂互动软件,从学生信息系统中同步学生信息,从教务系统同步课程信息和该课程所对应的教师信息,通过管理员界面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和相对应的课程信息进行设置。教师登录时,只需简单的选择班级、课程等基本信息,就能进入监控页面。
2.2互动功能
学生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AP在服务器端进行身份认证并连接到无线网络,可以根据教师的设置连接到内网或者互联网,可以访问白名单范围内网站,可以根据教师课堂要求跟着教师的操作界面查看教师的课件内容。如图3所示,教师登录平台后进入操作页面,操作页面上主要有联网监控、访问控制、网络控制、更改课程信息等按钮,相对应的,平台互动功能如下。
2.2.1联网监控
任课教师通过AP登录平台,如登录时刚好是上课时间,根据预先设定的课程表,任课教师登录平台后则直接进入当前课程的应到学生列表页面。通过联网监控模块,教师可实时查看当前课程学生联网状态、登录时间、访问网站、终端类别(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信息。
2.2.2访问控制学生可以在任课教师预先设定的白名单中登录网站,教师可控制学生终端页面显示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终端上展示课件、播放视频或者登录网站,并且学生的页面将根据教师的页面自动跳转。
2.2.3网络控制
教师在此模块设置学生登录网站的白名单、黑名单,选择学生所连接的网络类型,网络类型主要包括校园内网、互联网或者无网络状态等。
2.2.4更改课程信息如课程需临时更换时间、更换教室或更换教师,可选择在此模块进行更改。教师登录平台后,可查看所有与他相关的课程,对于已经结束的课程可查询历史记录,对于还未开始的课程,教师可提前登录进行网址黑名单、白名单列表的设置,或更改某一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室、上课时间等信息。
3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3.1无线802.1X认证技术。系统在学生联网认证上采用了802.1X认证技术。在提供无线接入点的教学楼,需要每个学生进行接入认证,以防止非授权用户接入。IEEE在2001正式颁布了IEEE802.1x标准,用于基于以太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各种宽带接入手段的用户/设备接入认证。802.1x协议是基于Client/Server的访问控制和认证协议,在获得交换机或LAN提供的各种业务之前,802.1x对连接到交换机端口上的用户/设备进行认证。在认证通过之前,802.1x只允许EAPoL(基于局域网的扩展认证协议)数据通过设备连接的交换机端口;认证通过以后,正常的数据可以顺利地通过以太网端口。这种认证采用基于以太网端口的用户访问控制技术,只有网络系统允许并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网络系统的各种业务,既可以克服PPPoE方式的诸多问题,又避免了引入集中式宽带接入服务器所带来的巨大投资,且该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3.2应用层防火墙技术。系统采用了应用层防火墙技术来实现对学生联网状态的监控、访问控制及网络控制等功能。第三代防火墙称为应用层防火墙,这种防火墙在两种方向上都有“服务器”的能力,这样它就可以保护主体和客体,防止其直接联系。在OSI模型中,第五层是会话层,第七层是应用层,传统会话层防火墙甚至并不能阻止多数基本的应用型攻击。因此,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实施应用层防火墙,它不仅仅实施ACL及目标端口等的检查,在与应用程序交互时,可以进行更深的数据包检查、状态连接管理、应用层过滤等,这些功能对于我们实现联网监控、访问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3.3软件开发技术。本系统应用软件使用JSP技术进行开发,系统页面采用Html语言和Css样式以及JavaScript脚本来设计,系统主要功能由Java语句来实现,数据库采用Oracle。
4平台测试及应用效果
在所有学生都拥有可连接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的前提下,平台对一个班级32名学生的一门课程进行了测试。通过表1的测试结果可看出,本平台的实施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教师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到课情况;任课教师能掌握学生终端页面展示内容的主动权;历史记录的保存为各类量化和考核提供了依据。
5结语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1144-02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丰富了高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面临如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进教育方式,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普遍问题。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对于完善高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2.1 国外网络教育应用广泛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半工半读或在职学习的方式,他们中的许多人工作不定时,经常外出。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满足了这些人的学习要求。特别是因特网和多媒体两大技术的结合使满足网络教育的需求成为可能。而政府也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利用因特网的非同步教学、双向交互式的视频教学和单向式预录视频教学等技术,积极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已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网络教育获得高等教育学位。英国也是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国家,网络教育不仅在国内普及,而且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目前英国利物浦等大学正积极开拓中国的教育市场,它们提供的信息技术理学硕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使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获得学位。
2.2 国内网络教育方兴未艾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颇具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尽管如此,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依然存在,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网络教育。国务院1999年1月转发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2010年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此,国家加大了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建成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并开展地区性区域教育信息网络和校园网络建设。从1994年开始酝酿实行远程教育,1998年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校远程教育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已有六十多所,全国各地已建成几千个学习中心,在册学生高达200多万人,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远程教育已成为一个倍受人们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各试点学校已初步摸索出一套网上办学的模式,开发出一批网上课程和教学资源,形成了校内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与校外远程教学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的开放式办学格局。
3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方式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外利用传媒与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
3.1 基于传统电视的远程教育系统利用卫星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无线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各类教育教学节目和社会科学教学节目,学生则在各教学点或家里利用电视机收看。
3.2 基于Internet 的远程教学系统
利用Internet,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传输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该教学系统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的交互方式、迅速的反馈交流,正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关注的热点。
3.3 基于电视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远程教育系统
通过有线或开路电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比因特网上传输质量高得多的视频和音频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课件的浏览与学习,电子邮件传送作业或答疑。或者利用卫星电视系统传输制作好的CAI课件,使学生通过卫星下载有关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自主学习。
3.4 基于双向传输的HFC 有线电视网络
用光纤和同轴电缆结合而成的HFC(HybridFiber Coax),这种融数模传输为一体,集光电功能为一身的网络结构,不仅使多频道的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大大提高,更主要的是形成一个性能优良、双向传输、多功能开发的网络平台。它充分利用MPEG2视音频编码压缩技术、DVB2C 数字广播技术,可以获得高质量视频、音频和数据服务,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时转播、实时交互与课堂交流。
3.5 视频会议系统
作为一种交互式的多媒体实时通信方式,使异地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可以使处于不同地区的多个用户之间,利用先进的硬件技术来完成对视频与音频信号的压缩/解压缩处理,进而通过多媒体网络相互实时地传送声音、图像、文件等信息,使用户更方便、更大限度地共享各类信息。
4 网络教育对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4.1 网络教育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遍布到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互联网的迅速兴起,进一步开阔了多媒体应用的领域。当今,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教学模式改革所必须的技术支持手段,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就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具有形式多、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的特点,通过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运用,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育发展的意义在于能够打破封闭的教育环境,进而建立一种开放的教育环境。它改变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交互式的双向活动。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解说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要渠道接受知识的模式,可以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取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育空间的限制,在异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不受区域和时间的限制。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学生的视野也在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逐渐地改变,使学生的地位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向自主化和个性化发展。
4.2 网络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将网络资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网络教学使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式演绎的讲解,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解决了过去一直困扰高校的教学媒体“滞后”的问题,更新了高校的教学手段。
5 普通高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要积极运用网络教学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一般来说,开展网络教学,需要建设一个支持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此环境中能实施教学活动。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如下任务: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支持。可以说,平台、资源与服务构成了高校开展网络教学的三要素:平台是前提,没有网络教学平台就没有网络教学,平台是体现网络教学特色的重要依靠;资源是基础,没有资源的网络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服务是保障,只有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成功。具体来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抓好基础建设
搞好网络教学的基础建设,首先要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条件。建立校园网络系统,完善多媒体教室和CAI 实验室、课件开发制作室和多媒体网络室。建立远程教学教室,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点教学,并逐步实现大学生公寓连通校园网络,使学生在宿舍通过网络接受教育和学习,为开展网络信息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搞好软件基础建设。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远程教育课件开发平台,发展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基于网络的助教型、助学型教育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教师借助网络备课、上课和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活动的需要。
5.2 搞好课程的引进及课件的开发
普通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技术,对一些通用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采取向其他院校乃至国外高校购买或协作开发,甚至直接选课等办法,使用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发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享受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教授的教育,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在此基础上,普通高校要集中必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本校重点课程、重点教师的网络课程,发挥优秀教师的最大潜能,这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发展模式。
5.3 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笔记记录等,都应该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的支持。所有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关键教学环节的支持,都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来支持,而现有Internet技术并没有提供这些工具,因此需要进行工具开发。网上交互式的程序设计,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所难以做到的,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网上的教学支持平台,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
5.4 利用网络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技能培训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Moodle平台;二维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54-03
【作者简介】张鑫,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南京,211135)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控制。
一、“二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及实现目标
(一)实施背景
1.职业教育数字化全面铺开。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空间、在线平台、远程交互等数字化手段开展的教学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在我国,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全面渗入各层次教育教学。职业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就业市场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用多媒体技术向受教育者提供一流的技能教育服务,成为信息时代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1]传统的“师傅做,徒弟看”的技能训练方式正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数字资源,如视频、图片、仿真动画等,让教学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意细节上反复地进行,从而使课堂内外的“二维自主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2.教师、学生计算机技能普遍提升。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专业能力,而成了普通民众的一般技能。[2]在所有人群中,又属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提升最为明显。近年来,教师的教学逐步走向数字化,不仅是课堂上传统的“粉笔、黑板”讲解模式正被多媒体资源所取代,课下的网络备课、师生交流也变得习以为常,并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而数字化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生灵敏的思维让他们对电子事物的接受异常迅速,这是整个社会有目共睹的。这两类人群技能的娴熟,使得他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后,使用计算机网络都不再是问题。
3.学生学习诉求指向日趋明确。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已相对明确,但随着社会就业人员的逐年递增,专业对口率在逐年降低。[3]因此,不仅在高等学府,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更早地开始为自己的就业方向思考,但更多的学生已不再局限于考虑自己学到了什么,而是更为注重自己要怎么去学。自学的能力更为学生所重视,课堂内外“二维自主学习”也就拥有了实施的主体。
(二)实施目标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大量的资源存在于Moodle空间之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将利用这些资源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受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会再被“填鸭”或灌输,而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2.完善全面的教学资源。要想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则必须由教师提供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全面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积累中时刻关注数字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从长远来看也为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可能。
3.推动集约型的教学模式,合理降低教育成本。采用Moodle空间进行教学,所有资源都可以重复利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另外,所有的授课学习安排在空间中,一些常规的教学耗材将大量减免,如作业本、粉笔、试卷等,从而降低了学校运行成本。
二、教学模式
Moodle平台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源式课程管理系统。[4]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完成知识的构建,因此在运用Moodle平台进行教与学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以工程制图AutoCAD这门专业课程中“螺纹绘制”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课堂内外“二维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准备阶段――感性资源课外引导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把上课所用的任务书、学案、教案等电子文档均上传至Moodle空间中。同时,活用Moodle空间中的隐藏功能,选择性地打开本课的导入部分,将螺纹的一些基本概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对新知识有感性的了解。
与此同时,教师可在空间中上传一些与机械螺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CAD图例供学生预习。为保证引导效果,可以进一步设置简单的课前预习作业,并设置作业提交时间为正式上课时间,让学生在空间中进行答案的提交,而答案的形式可以是非正式化的,如图片、文本、视频、留言均可。
为了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或兴趣,教师还可以及时在自己空间中动态信息,如传达通知(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携带物品)、相关课程信息和注意事项(上课内容、完成任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协助。
此外,利用空间中论坛或聊天室的功能,设定好螺纹的相关讨论内容,让学生就一个或多个问题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无距离的间接沟通,形成头脑风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师生互动都有相对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前利用好空间教学为课堂教学实施质量提供保障。
(二)实施阶段――丰富资源课内逐步引导
在Moodle空间中进行“CAD”课程教学时,结合生活中工程制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1.讨论互动,确定具体的任务方案。教师通过信息栏提出板件可拆卸连接的工作任务;开放聊天室,分析任务需求,结合机械设计中连接的种类和数种螺纹连接的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操作方案;教师归纳小结,上传PPT,详细给出知识点内容;学生投票确定最终方案。
2.模仿实操,实现最佳的任务效果。教师实时播放绘制螺纹连接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录制的视频直接讲解部分技术难点;教师将绘制好的CAD样图进行效果展示;师生通过讨论版或聊天室进行成果讨论,分析更加优化的方案;学生按照讨论结果进行各自的螺纹连接设计,期间可以继续交换意见。
3.成果评价,强化技能的熟练度。提交设计,进行评价,教师随机抽取作业,让学生进行在线互评,作业批改系统快速打分;教师布置课堂习题,指导学生反复使用已有资源,完成习题任务,利用聊天室完成任务文件上传,各类知识点资源上传;教师在线点评习题,学生按照教师意见及时反馈修订;教师组织学生对螺纹连接的画法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可通过聊天室上传作业文件。
整个教学环节全部在空间中通过讨论版、聊天室、视频收看、项目投票等功能完成,所有演示和互动都可以进行实时记录,一改传统“黑板化”教学。通过一系列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教会学生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课堂上空间教学实施取得高效的重要保障。
(三)强化阶段――理性归纳课外深化巩固
课堂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着学习资源和渠道的完结,而空间教学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端。使用Moodle教学空间平台以后,课后的复习强化变得容易可行。
教师大量关于螺纹连接的知识点视频、文献资料、网络链接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二次进入课堂,实现知识的再学习;教师可以选取部分典型试题或开放性的课程题库,供学生参考;学生可通过收看课上录制的视频进行“补遗学习”,更可以在空间中给教师留言或与教师在线交流,处理棘手问题。
当然,课后的学习是需要方法进行激励的。教师可以运用空间中的计数统计功能,了解学生课后的自学状态,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多进空间、多用资源。如螺纹连接课后提供的若干视频,观看的学生可以每个视频提升平时成绩0.2分;完成自测的学生提升平时成绩0.3分。
三、实践成效及思考
(一)成效展示
在Moodle空间中采用“二维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以来,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升,并且从源头上对课程产生兴趣,有效地缓解了考证类专业课程实际技能与取证考核的矛盾,从而提高了学生技能培养的效果,也提高了证书获取率。从教学目标达成、维修电工通过率等方面不难发现收效显著,近两年学生中级工考核通过率达到了100%。
此外,为了了解Moodle空间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得到学生认可,我们在空间中设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份,涉及四个年级。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进行空间教学使其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的占92.3%。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缺乏技术,缺少的是外在的肯定。Moodle平台允许每一个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空间的布置格局和内容,当学生们可以通过空间将自我的优势和才能展示给大家时,他会更乐意去接触、使用它,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被集中到了空间中,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经统计,平台上课班级82%以上的学生会保证每周3次以上的上线,并且时常关注空间中课程的新动态。
采用“二维自主学习”模式进行工程制图AutoCAD教学以来,教师为能最大限度组织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充分引导学生,已将本课程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源正逐步完善,视频、音频、图片、PPT、电子教案等资源已经相对充足,并打包成SCORM压缩包,方便平台随时导入使用。具体资源数量见表1。
(二)体会思考
由于Moodle空间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仅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因此,在一些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二维自主学习”中,一维在课堂以内,而另一维存在于课堂之外。在课堂内,教师可以运用各类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监控。但在课堂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来完成学习,如何有效地运用Moodle空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入学习,值得广大教师探讨。
2.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就要面对开放式的知识汇集,学生将通过各种媒介、各种渠道自主地学习,并产生形形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对本课程充分理解,协助学生冲破难关。因此,在空间中采用“二维自主学习”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急需引起重视。
3、在Moodle空间中进行教学,就不得不将资源产权问题提上台面,尤其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时,如果将没有授权的资源上传至空间,而教师继续引用此资源进行授课,则资源使用的合法性将遭到质疑。因此,对于在Moodle空间中使用的资源,必须关注其授权,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杨.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教育网权威辽宁省盘锦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更多辽宁省盘锦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相关信息请访问教育网。 【导语】辽宁省盘锦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登录入口已,直接点击登录即可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工作目标
探索和创新教育部门和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强化和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先进适用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逐步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总结和推广安全教育成功经验,全面提升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辽宁省盘锦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panjin.safetree.com.cn/
一、自建:提升学生民主与法治意识
檀传宝教授指出:“公民教育在内容维度上必须展示民主与法治的精髓和实质,以培养现代公民的民主法治精神。”学校通过自主创建社团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使学生自发地了解,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治,体验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民主与法治意识。
1.组建新社团
学生社团的建立首先基于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社团章程和管理条例》(后简称《章程》)中明确规定: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兴趣爱好和各自特长,在学校团委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按照社团章程开展活动而组织建立起来的学生群体。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成为社团接纳成员、开展活动的纽带。
当然这样的意愿也并非是毫无约束的,必须遵循集团的社团章程。根据《章程》第三章有关社团成立方面的规定,凡我校在籍在读学生均可发起成立学生社团,但发起人应有10名以上,其中主要发起人不少于3人。这条规定本意就是强调团体意志而非个人意志,要让个人的意愿在群体意愿中得到体现。
因此,每个新的学生社团都必须严格完成申报审批程序,进行社员招募和理事会选举。其中有一个程序缺失或有问题,社团便不能成立。学生们想要创建一个心目中的新社团,首先必须自发学习《章程》,了解《章程》中有关社团建立的条款,然后团结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策划申报材料,实践人人都能创建学生社团的权利。
2.自愿加入或退出已有社团
由于初中学生在校只有短短三年时间,这给保持社团组织的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同时,社员的更替也会不断给社团输入新鲜的血液。社团一年一度的招新是社团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关乎其兴衰的重要活动,关系到社团是否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同时也影响着全校的社团文化氛围。十三中教育集团所有的社团都会在每年9月针对全体初一新生进行招新活动。《章程》第八条规定:凡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在籍的学生,承认并遵循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社团章程,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和,均可自由加入某个社团。学生加入社团,必须向该社团提交书面申请,经审查并征得同意,方可吸收为该社团的正式会员,一名学生在一个学年内只能参加一个社团。同样,学生也可自愿退出社团,但必须要遵循《章程》的规定。
《章程》第十七条规定:各社团每学期公开招募社员一次,招募时间(原则上为开学前三周)、地点等由校团委确定后通知各社团,各社团需制定详细招募社员方案报校团委审定后实施。各社团需在公开招募社员的前一周,在指定位置张贴醒目的招募广告,招募广告需经校团委审定通过后方可张贴。各社团招募的社员需认真填写《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社团成员登记表》,交校团委注册后,由各社团负责存档;社团正式成员名单在校园网上公示,并及时告知班主任。
二、自治:让孩子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感受责任的重要
远大理想的孕育、高尚情操的萌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自主管理社团,实现社团管理的“自治”是让孩子们提前体验民主社会,增强权利与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社团实行民主管理,成员共同讨论并确定共同遵守的规则,不仅让孩子们享受了自主管理社团事务的权利,又增强了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执行的自觉性,有利于体验认识规则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责任意识。
1.各社团严格按照集团章程和各社团自己的章程对社团进行规范管理,突出民主议事规则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学校或教师不能以学生能力不够等任何理由去肆意干涉社团的管理与运作。鉴于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对社团管理欠缺经验等因素,教师可以作为管理顾问,在学生提出问题或遇到困境的时候给予帮助。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才是社团真正的管理者和主体。学生群体自主制定《社团章程》,自主管理社团。
学生社团都是由学生申请、在团委批准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社团的运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引导学生选择伙伴形成团队,选定社团的发展目标,自主分析现状,自主分析原因,自主制定对策,自主组织实施,自主评价总结。通过社团活动课的开展,使每位学生有机会在社团中锻炼自己,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
2.搞好社团负责人的民主选拔和进行民主素质的培养
社团负责人由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不得由教师或领导指派。整个选举过程要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流程进行。社团的领导者实行民主选举,培养了学生平等、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耐挫折能力;社团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学生社团成立和活动的开展,为更多普通的同学提供了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机会,大大提高他们民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社团成员大多来自初一、初二年级,通过宣传大会招聘新社员,社团的负责人由社团成员推选产生,社团活动由学生做主,不受指导老师约束,按照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开展活动。事实证明,初中学生有能力管好社团、管好自己。
三、自评:让学生学会自律和自我监督
社团自行设计内部评价机制,做到每次活动有签到、有记录、有计划、有考核。每月召开社长例会,协调了解各社团活动课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根据社团过程管理、作品展示、活动成果体现等对社团活动课进行考评,一方面对自主参与各项活动的频率和质量进行量化统计,另一方面测评社员的发展轨迹。通过这一过程性的评价机制,不仅激励了全社团的活动热情,而且使每一个社员都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方向,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各社团每学期末组织全体社员召开“社团之星”评比大会,由候选人发表2-5分钟的自我介绍后,全体社团成员及指导老师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投票选举,当场唱票。每个社团每学期原则上评出2名“社团之星”,并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监督,最后由学校团委审核通过并记入学生档案。评选主要考虑参加社团活动出勤率高,积极主动,愿意为社团自愿服务,且坚持一个学期以上社团活动的成员。“社团之星”纳入学校初三保送生加分项目之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建三引领五平台培养模式,培养自动化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大类培养体系下‘两案三型四环’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编号:JG2013010203,JG201401066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乐- 学- 思- 创理念的自动化专业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编号:HGJXHC110370)。
一 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现状,虽然我国政府和高校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 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大多照本宣科,知识体系陈旧,并且过分注重理论与公式的推导,而忽略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需求。
2 实践环节薄弱,科研意识有待提高。课程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仿真性的,缺乏工程应用背景,科技含量不高,致使学生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全过程体会不深,缺少学术气氛,有碍拔尖创新人才科研意识的培养。
3 竞赛良莠不齐,学生参与动机不纯。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但近年来我国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学科竞赛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科技含量高的竞赛却较少;而且高校出台的各种奖励措施导致一部分学生参赛动机不纯。
二 基于“三引领五平台”的阶梯递进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三引领五平台”的阶梯递进式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这里“三引领”即以培养“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五平台”指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平台、基础平台、提高平台、实战平台和竞赛平台”。在“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阶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选拔平台、基础平台、提高平台、实战平台和竞赛平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以培养“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
为什么世界顶尖学府能培养出众多高水平的、具有突出能力的毕业生?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全社会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和思考[1]。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发现它们均有同一个特点,即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更不是普通的技工学校,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以教会学生基本的书本知识为目的,而应该培养出具有突出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这里的突出能力,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应该具有与国际最前沿科技水平接轨的基础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应该具有参与具体实际科研项目的工程经验;第三,学生应该具有参与各类高水平竞技大赛的比赛经历。这三个方面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本研究构建的“三引领五平台”的培养模式,就是要以培养“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
2 构建阶梯递进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平台、基础平台、提高平台、实战平台和竞赛平台”
(1)“学术化”引领,构建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选拔平台”课程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的设置、选择、教授、考核等无不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拔尖人才除了需要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以满足他们充分发掘自己学术兴趣与思维创造性的需求之外,也需要更加深入的专业讨论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业交流,这是引导与刺激他们学术素养提升的催化剂,也是他们施展非凡创造力的理想舞台。为此,本研究以“学术化”引领,构建了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选拔平台”。
①课堂教学与国际前沿问题接轨,实现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并举。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外一流大学的课件、课堂视频和实验视频,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其次,将与课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研问题引入课堂,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与学生一起分析和研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实现理论与应用的融会贯通。再次,将本学科顶级期刊近几年内反映学术前沿的高水平论文作为辅助材料,有针对性的介绍给学生阅读,并且引导学生以的模式撰写读书笔记和提交报告(采取自愿完成的模式)。
采用这种高水平教材为主,顶级期刊论文为辅,同时科研成果走进课堂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水平与国外前沿发展同步,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综合学术素养的目的。
②“学术化”引领,构建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选拔平台”。①中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之一是拓宽学生视野,指引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学术素养;而另一个目的则是利用这种变革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平台”,遴选综合素质高的“好苗子”。每个学生智商、情商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对上述教学内容实施的接受程度不同,授课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反映、讨论参与度、提交作业情况、学术热情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衡量,选拔知识、能力、素质突出的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潜在培养对象,继续进入后面4 个平台重点培育。
(2)“工程化”引领,构建阶梯递进的“基础平台- 提高平台- 实战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研力量的源泉,是高科技人才的后备军,拔尖人才应该在科研过程中树立科学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观念,激发对科研问题的研究兴趣,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抓起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形成崇尚学术、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为此,本研究依托“工程化”引领,构建阶梯递进的“基础平台-提高平台- 实战平台”,主要目的是对经由“选拔平台”选拔出的“好苗子”继续进行“锻造”。这里的“工程化”主要是指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中来。
①“工程化”引领,构建实现课例的“基础平台”。这里的“基础平台”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平台”,这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传统意义上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仿真性的,是对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层面上相关实验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衡量学生的综合表现,尤其是对经“选拔平台”遴选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从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开拓能力、锐意进取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作为对这些学生的“二次选拔”;二是“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对通过“二次选拔”的那些学有余力、充满科研热情且综合能力强的好苗子,可以让其进入“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进行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这里的“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设计的实验不是实验大纲中要求的所有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而是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补充的与先进学科理论密切相关的课例,这些学术问题已经在课堂上进行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而现在可以让这些选的学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在“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上验证和复现,进行基本科研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熏陶。
②“工程化”引领,构建兴趣培养的“提高平台”。经过上述“基础平台”磨练的学生,可以让其进入实验教学中心“提高平台”,进行基于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实验教师跟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质设计自主创新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从选择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制作调试和反馈修正等科学研究全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心“提高平台”上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展示个人风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要民主宽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能力。
③“工程化”引领,构建科研背景的“实战平台”。经过“基础平台- 提高平台”磨练且坚持下来的学生,可以让其进入科研项目组“实战平台”,进行具备实际科研背景的实战演练。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知识以及发掘思维创造性的肥沃土壤,在与科研项目组教师并肩攻关的过程中,学生的编程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将在具体的科研项目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在实战演练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注意对其进行科研经验的传授,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竞技化”引领,构建展示自我的“竞赛平台”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2]。学生在经历了“基础平台- 提高平台- 实战平台”的历练后,可以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国家级和国际级的高水平学科竞赛(竞赛平台),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在竞技中得到锻炼和升华,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身价值的国际舞台。在实施过程,指导教师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当前良莠不齐的各种赛事(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赛事),指导教师要做好甄选工作,选择涉及到多领域的前沿技术集成、“含金量高”的国内外顶尖赛事参赛,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历练机会;二是遴选真正热爱科研、献身学术并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悉心指导并推向竞技舞台,尽量避免出现“为了保研而参赛”“为了奖金而参赛”的功利性参与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