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学习素质 学习能力 学习品格 综合素质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人要具有实践、创新、学习、适应、融合的综合能力。现代综合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学习素质是现代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现代学习素质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面对多变的21世纪,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素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因素构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加强,课外活动为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学生现代学习素质培养的点滴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力
1.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内趋力
一位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这一点体现的最充分。在活动中采取兴趣分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活动的项目。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会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能主动学习,就会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体育方面优秀、经过训练的体育骨干学生对活动学生进行辅导合作,把他们好的习惯及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适时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除喜欢的活动项目外,任何活动项目对自己的成长都有益处,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广泛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尝到“探索――成功”的创造性乐趣,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从而培养兴趣。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中师和幼师的学生。都肩负着双重任务(现在是学生,将来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创造限度的发展,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培养面向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一流制药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旺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81―82.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质;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92-02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人才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所在。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引进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无疑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企业的人才引进中,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来看,在当前的企业人才需求中,对于人才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进取精神、专业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需求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在当前的企业人才需求形势下,不再仅限于学生的学历、学习成绩等可以量化的标准,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也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上。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于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需求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人才需求趋势体现。
1 当下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需求分析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质需求方面的侧重。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特别是在2010年之后,这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突出。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是呈下降状态的,但是对于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则有着很大的需求,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不再仅限于毕业生的学历和学习成绩,更加侧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在当前而言,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进取精神、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1]。
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人才对于企业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人才的职业素质相较于其学历和学习成绩更能反映出人才在企业中的价值,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普遍性认可。
从上面列举的职业素质可以说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职业素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与企业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因而重点关注这几种典型的职业素质,以此为标准选择毕业生,对于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积极引进所需人才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毕业生招聘来说,积极地进行人才引进有助于做好企业的人才储备,以为企业培养出能够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关键性人才。这也就要求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有所转变,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择标准,不再过分重视毕业生的学历和学习成绩,应当主要侧重于人才的职业素质。以职业素质指标为基础的、拥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通过获得培养和实践,也必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当前企业招聘毕业生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引进观念传统,形成人力资源优化障碍 在我国的企业毕业生引进中,传统的人才选择观念深重,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选择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学历的选择上。这种现象虽然近年来有所改观,但依然是普遍存在的,这对于企业的人才引进和毕业生的个人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一方面,企业过分重视毕业生学历,以此为门槛,就将很多真正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很多学历不好却有着较高职业素质的毕业生由于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而无法获得较好的个人发展。这种现象整体而言便是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不够重视,这固然是由于职业素质无法像学历以及学习成绩可以量化造成的,但是主要原因也在于企业的人才引进观念依旧传统,不重视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因而也就给企业的人才引进造成很大的障碍。
人才选择标准存在偏差,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企业在进行毕业生招聘的过程中,人才选择标准存在很大的偏差,很难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需求。这种选择标准的偏差不但体现出企业的人才引进观念存在偏差,也反映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完善。在人才选择标准方面存在偏差,会给企业的毕业生招聘工作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在毕业生的招聘流程中,无法使得人才真正表现出其具有的职业素质,而且一些企业也会设立一些不合理的门槛标准,如学历标准、证书标准、户籍标准等。事实上,拥有较高学历的毕业生未必拥有很好的个人职业素质,而且未必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由于我国的企业不够重视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导致很多企业的毕业生招聘工作都不够规范,对于人才的选择也存在很多不足,无法充分了解毕业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这对于保障企业的人才储备以及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我国的企业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许多企业的决策层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 适应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手指的灵巧是进行钢琴弹奏的关键所在,如果演奏者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获得手指的灵巧,因而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就缺少相应的自信。在进行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进行弹奏的时候,首先就需要知道怎样去进行弹奏。只有演奏者自己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另外加上演奏者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演奏者才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
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演奏者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算是一些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哪怕是背谱方面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影响演奏者充满信心的完成整个演奏过程。这主要和和演奏者音乐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自己的音乐,往往会被自己的音乐所打动,所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有信心去打动别人,所以不管是演奏者在技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给予应对。这种心理对于演奏者自身的鼓舞是十分巨大的,这足够使得演奏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从而全神贯注的进行演奏,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培养。对学生在进行演奏前的音乐情绪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深刻的领悟和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对音乐的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在不同场地发声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多听一些音乐会,多去体会发声问题在不同场合的调整,进而让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培养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演奏者临场的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自身思维技巧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有时会受到思想懒散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手指和大脑经常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此时的弹奏往往就成了仅仅依靠机械动作进行的弹奏,所以作为演奏者应当尽力的做到让思想走在动作的前面,这样才能演奏出发自内心的钢琴歌曲。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临床自我暗示的习惯。在学生进行练琴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的背诵乐谱,增强对于音乐的准备程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演奏自信。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放松的心态也十分的重要。比如学生在进行快速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应当让自己的呼吸尽力的放松和平稳,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放缓自己的心态。另外,音乐的强弱本身也起着一种重要的调解作用,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也有欢快和平缓的时候,这可以给予演奏者内心起到一定的调解作用,从而做到松弛有度,这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调解方式。
[关键词]工程素质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耿德旭(1964- ),男,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教育;张志义(1966- ),男,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教育。(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78-03
高素质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整体国民素质是社会的基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的整体工程素质却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表现为制造者缺乏工程创新能力,使用者缺乏工程常识,管理和决策者缺乏工程意识,工程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生存安全、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
深入分析我国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从业者综合工程素质不高,尤其缺乏责任、质量、安全和环保等工程意识。我国目前不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几乎所有工程项目的主持者、工程设计、产品制造、生产管理、质量监督和工程决策者,均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但是这些大学生的工程素质与中国制造业大国位置极不相称,工程素质急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尽快解决从业者综合工程素质不高的问题,就应该从高等工程教育着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带动、改善和推动全民工程意识,转变社会风气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工程素质的内涵与特征
1.工程素质的内涵。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形成的内在、稳定和基本的品质。素质可分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两个层面,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工程素质是主体面对工程问题时表现出的内心品质、水平和素养,也体现为遵循工程规律的能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基于人的基本素质基础而形成的,决定着人在专业工作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工程中涉及的因素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既涉及材料、能源和空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包含工程设计、实施方案、工艺设备、技术手段和信息处理等科学技术等问题,更关注工程的功能、质量、实际效果和意义,以及使用、维护和报废处理等工程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问题。因此,工程素质的内涵包括工程知识、工程技能、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等。其中,工程意识是指人对工程问题的觉察、认知和关注程度,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追求等精神状态,包括工程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环保意识和管理意识等。
2.工程素质的特征。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载体,接受工程知识并内化至融会贯通的程度是工程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工程素质通过工程技术能力表现出来,工程技术能力建立在工程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是指运用工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其特性是外在的、具体和单向的,如工程方案策划能力、结构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
工程素质具有内在性、稳定性、可塑性、整体性和社会历史性。内在性是指工程素质本身的结构、特征和水平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通过技术人员的工程活动效率、质量和水平体现出来,从而呈现出技术人员的素质差异。稳定性是指工程素质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技术人员的工程活动中经常、反复地表现出来。可塑性是指工程素质不是一成不变和先天形成的,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和参加工程实践活动而得到培养和发展,随着知识的不断内化、经验积累和能力提高而发生变化。整体性是指工程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整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整体工程素质水平取决于各要素水平及要素间是否和谐和均衡,要素间发展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整体工程素质的养成及其功能的发挥,比如心理品质不佳就会阻碍科学素养的正常发挥和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工程素质的整体性明确地体现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由于面临的工程问题、工程价值观和工程文化存在地域差别,社会环境也会不时发生变化,所以工程素质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估的水平和方法都存在社会历史性。
另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大学生工程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缺乏良好工程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面临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财产和生命健康的选择时,易倾向于前者,丧失诚信、正义和职业道德,成为假冒伪劣工程的忠实奴仆。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才追求过硬的工程质量、重视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体现出优良的人格气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出追求生命意义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质的灵魂,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既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能力卓越,也难以形成较高的工程素质。但是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文、管、理等其他相关学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缺乏必要的培养,导致他们对工程的认知不足,没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就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全面养成。
二、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
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素养,以适应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对理、工、文、管等各类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都各有不同。
1.理工科类。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工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产品的制造师、物质消费的主要创造者,这类学生的工程素质关乎民众对工程产品的基本信心和感受,他们需要在工程纵深层面系统掌握工程知识、工程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全面的工程意识和创造能力。
2.经济管理类。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是未来工程的主要管理者和经营人员,应从横向系统掌握工程领域的制造过程、方法和手段,应通过开设必要的工程概论课程和工程认识实践,了解工程的概念和过程,体验和感知工程的氛围,了解影响工程的相关要素,以了解工程行业、形成工程意识,提高科学管理工程的水平。
3.文法史类。文法史类大学生是工程及产品的关键使用者、评判者和推动者,乃至决策者,应重点掌握工程概念和工程文化,具备科学的工程意识,拓展和加深学生对人类生存的认识,引导他们以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为终极目标,形成大学生工程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工程素质的养成是在人的先天禀赋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工程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其中后天养成的能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总体说来,虽然后天培养的途径很多,但必须要注意采用的各种途径应符合教育规律、工程规律和工程规范。由于知识不等于素质,如果工程教育只停留在传授工程知识层面,那就只能达到培养的初级阶段,达不到工程素质的培养目标。因而,工程教育应把工程知识、工程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使受教育者将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内化为工程能力,同时建立牢固的责任、质量、成本、安全、管理和环保等工程意识,并自觉认同符合工程需要的价值追求,形成创新能力和稳定品格,继而形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工程技术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大学生获取工程知识、工程技术的主要途径,其教学特点是“一对多”,传承效率高、范围广,知识系统性强,可以在知识层面为大学生工程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忽视,但其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较薄弱。
2.进行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学生工程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以“一对一”为主要特点的项目教学方式,实践性强、自主性高、目标明确。实践教学是工程素质形成的关键过程和主要途径,对推动工程知识内化和提升工程能力效果显著,对学生工程素质的水平有直接影响。工科大学生应加强教学活动,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形成培养工程素质的主体阵地。
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水平将决定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工程训练为例,其教学环节就应该体现“先进性”“典型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应包括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主流工程技术内容。工程训练教学还应具有完善的设备和场地条件,注重实训项目库、教学资源库、工具库和材料库的“四库”建设。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团队的老师应达到工程师、讲师和技师等“三师型”要求,为较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持。还必须在运行上遵循“真实工程”的原则,注重工程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实际产品制作,让学生尽可能实践和体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素质的全面培养。
3.开展工程技术讲座与论坛。工程技术讲座和论坛等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大信息量的工程知识、工程理念和工程前沿课题研究成果,是拓展工程视野、补充工程知识和形成工程意识的良好途径。对于高年级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中汲取精髓,获取全新的工程理念;文、管、理类大学生可利用其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开阔视野,形成工程意识。
讲座最好采用播放大量的工业现场视频、图片和动画的方式展开。讲座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大工程背景教育,如工程安全意识、工程质量意识、工程环保意识、发电与用电、采矿与型材、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等。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工程领域的主要问题、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大学生工程技术系统应用的宏观背景、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论坛的主题内容可设置为典型的工程技术应用问题,如数控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和电路板制作等,或以产品研发项目为主题,如智能汽车、搬运机器人、微型高压水泵和电子猫等。
4.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国家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工程创新、实践活动和竞赛很多,如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电子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教育部主办的“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采用本校设计与部分制作,现场加工、检测、装配和调试的竞赛方式展开,虽然举办时间不长,但效果突出,能从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全面综合地展现学校工程素质培养的效果,能很好地促进和推动工程素质教育,像这样的科技竞赛活动对工程教育的导向、推动和检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科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展开,实现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宗旨和方针。例如“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所具有的导向性、综合性、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操作性就可以很好地阐释科技竞赛的宗旨,也可以实现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的目标。“导向性”是指竞赛内容符合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有利于人才培养,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综合性”是指要体现工程领域的主流技术、实施环节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理论性”是指竞赛内容应包括必要的理论计算与分析;“实用性”是指命题应具有工程意义,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应用价值;“创新性”是指命题新颖、灵活,具有发挥和创造余地;“操作性”是指命题符合大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要注意竞赛的命题要主题鲜明,竞赛的内容完整独立。竞赛的考核部分应该首先根据题目的复杂程度和现场加工的可能性,将题目分为本校加工和现场比赛两部分内容,然后再分别提出合理的考核要求,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应科学合理,体现大赛的多功能目标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还应制定详细、规范和无歧义的评分细则。
5.参与工程项目和科学研究。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应重视从事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方案论证、研究设计、制造、调试和使用的全过程,从中获得实际工程和研究的经验。该过程是提高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纵深层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工程表达方法、设计能力、研究手段和锻炼制造理念,形成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工程素质。
6.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质的灵魂,二者相结合是提升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工程技术人员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体现出尊重事实、讲究依据、研究规律和探求真理等科学精神。工程素质内涵同样也包含了关注生命、保障安全、弘扬文化和重视环保等人文精神中的重要品质,没有人希望看到脆弱的“豆腐渣”建筑,缺乏安全保障的食品,有损身体健康、毁坏生存环境的化工残品。工程技术人员与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以保证中国的工程信誉,实现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工科类大学生应着重加强培养其人文精神,对于人文管理学科应切实加强其科学精神的培养。
四、小结
今天大学生的工程素质与明天工程项目的质量休戚相关,对民族的工程素质、工程文化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存在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其养成非一日之功,除了需要主体高度自觉的唤醒、卧薪尝胆的历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断提升之外,还需要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具有过硬的素质,除应具有一般教师的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和品德修养等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除具有理论和科研能力之外,还应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较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品质,成为讲师和工程师兼具的“双师”人才,这样的教师才能承担工程教育赋予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梅书霞,谢峻林.关于在校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2]石亚军,谢战原,文兵.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吴桂云,杜旭,田思庆.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与管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8(3).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SK201408-3)的研究成果。
今天,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摄影教育已成为常规的国民教育。我国的摄影教育始1930年的上海松江女子中学,是由我国摄影记者朗静山先生开设的,其摄影课程开创了摄影教育的先河。如今,高校的摄影教育得到迅猛的发展,学校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升。如在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拥有着两亿多元的专业教学设备和8万余平米的专业实验室,为摄影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教学设施和设备。无论是摄影专业的学生,还是选修摄影课程的学生,对于摄影的本身,都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清华大学作为艺术教育开设的摄影选修课,是全校所有选修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拍摄照片,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拿手机的学生在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点点滴滴。
摄影艺术是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及自然现象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接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在当今数码相机高度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突显了人对于审美的差别,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高等学校开设摄影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而以美育为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总结,我们认识到摄影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将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的过程是借助色彩、布局、构图等结构形式来组织画面的形式美和整体效果,来传达艺术构思,表现题材内容。只有进入审美、创作中,主动地去发现,选择内部结构,调整各物体诸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的方式和结构状态,才能转换成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才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属性,才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情感的属性,因而,摄影艺术是拓展艺术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诗句,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哪怕是清晨一颗晶莹的露珠、秋风中飘散的一片落叶、迎着冰雪盛开的小花……虽然它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就能感受到它们散发独特的魅力和美感。我们的摄影艺术就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这样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都有这样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传达了作者不同的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赏心悦目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会给人以心灵的启迪。照片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其直观性使得摄影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不管读者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语言是否相通,都能读懂,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风光摄影拍摄过程中,同学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可以用光影抒情,用色彩表意,对于大自然的光线美、色彩美、造型美、线条美、节奏美、流动美,通过画面倾诉自己对自然的诗情,赞颂山河的壮丽,咏叹天、地、人的和谐。在拍摄纪实摄影作品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时,可以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和与社会的共鸣,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通过镜头,大学生就会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新的目光去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的美。
2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的、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就要思考拍什么,即使面对已确定了的拍摄对象,也要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拍摄距离、方向和高度的改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将被拍摄的照明由侧光改为逆光,景深由小变大,将出现怎样的效果,而这个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想象力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每个人都存在着想象力开发的巨大潜力。想象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学习摄影将能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想象力。
有人说:“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观察力,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学生通过摄影的创作,通过镜头去感知、去判断、去观察,从而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发现稍纵即逝的瞬间美,猎取时间长河里的逝去美,塑造空间坐标的立体美。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创作出独有的艺术典型,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务中平中见奇,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东西,需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摄影艺术可以极大地训练和提高人的观察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样需要创新。一副优秀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新思维和拍摄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摄影可以将事物的原态记录下来,但不意味着生搬硬套,摄影能够表达人们的想法,需要富有新奇的创意和构思。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评判能力,实现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3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摄影艺术教育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艺术不光是学理论,最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去做,去感悟、体验艺术,让学生把摄影艺术教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文化经历,而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
摄影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摄影创作就是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能够熟练实用各类型的相机、掌握各种拍摄方法和技巧,边学边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对学生而言,大量的拍摄实践是提高摄影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摄影课程提供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摄影教学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就是要学用结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准确使用的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摄影艺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有力地增强了自我表达的内涵。首先,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博客等共同探讨摄影,让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们和热爱摄影的学子们互相交流,针对自己在摄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从而感受到学生们对学习摄影的执著和热情。其次,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已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大部分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或摄影社团,并经常组织外出拍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让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倘若有人要拍摄一个有主题、有想法的题材,通过相互交流都得以升华。交流的目的就在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了学生作品的交流面。摄影教学的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业.摄影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J].文教资料,2014,4.
[2]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一、独立学院学生音乐素质现状
1.音乐基础知识的欠缺
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在高中时期也上过音乐课,但在高中时期一般特别重视学习,音乐老师一般在课堂上只是播放一些音乐,作为繁重的学习任务中的一种调剂,学生根本没有学到多少音乐知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可谓一窍不通,可以演唱正规声乐作品或演奏一种乐器的学生占极少数,对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不同时期的音乐家、作品等知识可以说只是耳闻,并不了解其人物背景、作品内容,更没有识谱能力、乐理知识。这些都足以显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严重缺乏和音乐素质的薄弱。
2.对音乐的盲目追求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相对于二本的学生来说,对于音乐的追求更为强烈,音乐基础知识薄弱,音乐素质不高,无法辨别音乐的美与丑,一些低俗的、不良的音乐也不经意间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以其大众化、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商业化、偶像化的营销模式,捕获了多数青年学生的心,他们通过流行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说,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偶像歌星,有的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从而在任何时间、地点,不管是上课还是课余时间,都在“追星”,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只是处于“听”的阶段,只觉得这首歌好听不好听,达不到“欣赏”阶段,并不会去辨别音乐的好坏,而对于西方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这些艺术性更强、更加优秀的音乐甚至连“听”都不愿意听,更别说去理解和感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究其原因还是音乐素质的严重匮乏,让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音乐素质高的学生能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感受作曲家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更加容易接受优秀的音乐作品,从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各国文化、民族文化,理解和接受音乐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促进学生学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对传承和传播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有着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人类对现实世界、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应,是表达人类情感最为直接和细腻的一种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都是通过深刻的生活、生产实践所产生的,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更加深刻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影响人的性格。因此,音乐作品在某些特定的因素下,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音乐素质高的学生能分辨音乐作品的好坏,能过滤一些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从而真正达到“审美”的要求。
3.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大学生在接受和聆听音乐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听”音乐或是“欣赏”音乐,音乐素质高的学生还能从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时,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能够让其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因素进行自我分析、感知,体验作品思想感情,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到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富创造性,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4.音乐素质的培养能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开展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的不平衡,在一些普通高校开展有关音乐艺术类的活动都比较单一,最为主要的活动就是校园的唱歌比赛和文艺晚会。历年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唱歌时都选择流行歌曲,文艺晚会也比较单一,参加此类活动的人也是占少数,并未能让所有学生或是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并没有把比赛和晚会的普及性和艺术性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未达到预期的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音乐素质的培养,能让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对音乐艺术产生共鸣,能够让他们参与的各类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中,从中获取营养,陶冶情操,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三、对独立学院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和音乐课程的建设
目前,在全国非音乐专业高校中,音乐教师的配比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理科类的高校中,音乐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只有一到两名。而独立学院目前并未完全独立,许多独立学院和学校本部都是共享资源,根本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此外,独立学院学生中,有大批学生对音乐的某一领域还是有一定的兴趣或特长,如在声乐、器乐等方面以前都学过,只不过到了大学后没有学这些专业而已。由于公共音乐教育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音乐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外,还要掌握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在开设公共选修课时,应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课程,如对爱好唱歌的学生开设声乐选修课,对学过乐器的学生开设器乐选修课等等。总之,要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掘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音乐“寓教于乐”的作用。
2.加大音乐教学经费的投入
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大多数还是浮于表面。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财政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母校,因而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经费投资上并未实施到行动中去,从而制约了整个学院学生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师、合唱排练室等,配备各类教学设备,特别是为有特长的学生(如器乐类),提供乐器及训练场地等,这些都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提高音乐素质的有力保障。
3.加强音乐教育的普及性,激发学生兴趣,重视音乐素质培养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动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都是多才多艺,在重视学生学业教育的同时,应在校园中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让这些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心。同时通过一定的辅助教学,更好地启发和影响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提高音乐素质,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生活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78-02
创业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识能力,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具备创新思维、掌握创业理念、具有创业能力,为未来创业作好准备。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中,由于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创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成功地开创事业作好心理准备,高校教育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并着重加强创业心理培养。
1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创业的艰难决定了创业心理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事业起步都不可避免有各种困难和障碍,尤其开创前人和旁人所不曾有过的领域,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心的人才会坚持到底,获得最后成功。当前大学生普遍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心理脆弱。因此,高校要使大学生成就人生事业,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开创事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其次,大学生未完全成熟的特征使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都表明,大学生未完全成熟,处在青春期后期和青年前期,由于大学生有许多是独身子女,心理成熟较晚,仍有许多青春期行为特征,逆反、冲动、不能自控、感情用事。因此,高校要担当起培养他们成材的重担,就必须首先使他们在心理上早日成熟,为未来事业开创作好心理准备。
1.2不良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
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心理品质不好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动机不纯、信念淡漠、金钱至上、贪婪自私,一遇诱惑便把握不住自己,稍有所成就忘乎所以,偶有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有的大学生常常为空虚、消沉和烦恼困扰,兴奋时忘乎所以,抑郁时了无生趣,消沉时放纵萎靡,痛苦时万念俱灰;有的大学生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这些,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和大敌。
2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心理的现状
2.1缺乏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缺乏对创业成功的自信。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业的欲望和冲动。创业是有风险的,想创业的人必须对自身能力有充分了解和估计,并能针对自身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创业目标,既不盲目冒险,又不害怕风险,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才会创业;有自信,才能创业;有自信,创业才能成功。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都不可能成为创业成功者。其次,缺乏创业的责任感。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敢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仍旧很少。
2.2缺乏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坚决果断;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创业者需要具备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1]。欲创业者必须意志坚定,乐于冒险,喜欢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善于变逆境为动力,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能战胜逆境实现目标。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方面,缺乏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于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最后的成功,不仅是创业的成功,也应是做人的成功。
2.3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中的各因素综合发生作用即调节、平衡心理的过程,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一种关照[2]。当代大学生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却缺乏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挫折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开拓进取意识不足。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一旦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心理发生扭曲,走上歧途。这些都是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表现。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
3.1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要有创业成功的自信。人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其次,要有创业的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要有逆境中创业的心理准备。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能造就壮丽的创业人生。
3.2积极的创业心态
积极的创业心态能发现潜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积极的创业心态应包括:一是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二是要清除内心障碍;三是要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3.3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决断果敢;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
3.4鲜明的创业个性
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敢于冒风险,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智基础上的大胆决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独立自主。做到"内心自由"和"精神自由",独立自主地解决困难和问题,而且心理稳定,不受各种外来紧张刺激的干扰。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途径
4.1创业思想教育
不同创业价值的动机、理念,体现了不同的人生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并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业,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2创业环境陶冶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竞争取得自信的快乐,通过竞争战胜孤僻、害羞、怯懦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4.3创业实践体验
创业活动以实践为纽带,以实践成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与学习结合,灵活运用各类知识于新的情境,并努力探索新知识的所有学习实践行为的有机组合。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会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
4.4创业榜样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的创业行为和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创业者应备的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对照标准,经常看看自己的心理品质是否符合要求,时时端正自己,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敢为精神,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会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4.5创业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训练将使个人对自己有更真实的了解、更恰当的引导和更主动的控制。也就是让一个人自己掌握自己,而不是被环境、习惯和以往经验所控制。
一是通过课程传授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将心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端正对创业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克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增强创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使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创业不良心理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指导大学生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内心平衡,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解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5-02
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德育、智育、身心和发展四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多数大学生能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已明显增多。第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走向淡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个人的品行修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我国诸多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对物质利益产生狂热的追求,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对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做法认为是“不懂生活质量”的表现。第三,诚信观念严重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旷课和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自我推荐表上涂改成绩、虚构经历,诚信的优良品质遭到了严重歪曲。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个人发展是一种基础性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的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诸多事实充分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
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智力的开发,智育被强化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艺术素质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然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上都难以使大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因而,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并没有得到普遍提高。
4.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储备但能力素质低下问题
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快速更新,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作法已经过时。在这样的势态下,大学生若不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只关心那些即将过时的专业知识,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现代经济建设联系得最为紧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专业教育成熟。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1.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要把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关心家庭、孝敬长辈、理解和尊重他人、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对贫困山区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勇于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奉献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感染,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生活的优秀公民,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音乐欣赏,文学赏析,体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4.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把理工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增加独立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含金量”,做到“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诸峰,陈,李忠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8(6):32-34.
[2]刘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药学教育,2007,23(1):45-4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1.引言
现代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中,需要人们培养自身的信息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时代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现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学生提出的要求。
2.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他将之解释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IL主席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有关IL的权威报告对IL的定义是至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在需要时能够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地使用信息。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质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这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能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在批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基于此,本文认为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凭借综合信息技术搜集筛查信息、整合储存信息、应用信息以及构建新信息源的综合技能。信息素质包含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因此,相当水平的信息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3.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存在问题
多年来国家教育部一直在强调大学生信息索质教育,己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不容乐观,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3.1 大学生信息意识弱
高等教育是一种半自学形式的开放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培养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仅要学会课本知识,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随时关注本专业发展的新动态。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培养信息搜集整合并为我所用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取信息意识弱,只有在撰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时,才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与信息,平时到电子阅览室多是浏览娱乐性网站。
3.2 大学生信息技能低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要凭借一定计算机基础及软件应用能力的支持。现代大学生对计算机都很精通,更擅长上网。但多数学生都以浏览网页为主,缺乏整合信息的意识,不能熟练使用当前搜索引擎、数据库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由于缺乏对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导致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手忙脚乱。面对信息海洋,大学生不知怎么搜索,或者即使搜集一部分相关信息也不能归纳整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完成课程要求。
3.3 信息道德意识淡薄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搜集、整合、传播和利用等环节中,用来协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是网络安全化、信息秩序性的保证。信息道德的作用是借助社会舆论与传统习俗等方式,使人们形成健康规范的信息使用理念,并在搜集整理与利用信息过程中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维护信息秩序,促进网络安全。对于大学生,信息道德要求他们在与信息发生接触的整个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理,同时信息的使用不能使他人利益受到损害。但是,当代高校大学生会忽视信息道德规范,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毫无顾忌的直接复制各类信息,严重侵害了作者的版权,破坏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信息道德规范。
4.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4.1 树立信息素质教育理念,营造良好信息素养空间
学校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制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与规划,分层次设置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连续过程,不仅需要教学工作者与非教学工作者的紧密合作,更需要制度上的支持。因此,高校制定教学规划的职能部门,务必要依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设置合适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逐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
众所周知,教育无处不在,时时在。这是从教育的广义上来讲,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同样也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良好渠道。依据不同的专业,教师传授不同的知识信息,同时也进行了信息素质的培养。这与专门的信息检索课的方式不同。信息检索课授课内容比较广泛,没有细致的专业性介绍,而课堂的这种隐性教育方式可以补信息检索课的不足。因此,我们要积极调动一线教师把专业知识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课堂,使学生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信息整合利用能力。
4.3 依托图书馆丰富资源,开展多样化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实现了网络化与信息化。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因此,要依托图书馆种类齐全的参考资料和专业知识信息,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教育功能。
4.3.1 重视新生的入馆教育
入馆教育是图书馆和新读者、馆员和新读者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图书馆服务的“关键时刻”。[2]在刚进入高校的新生中,虽然有一部分以前曾去过图书馆,但大多数对图书馆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仍然认为图书馆只是保存和借还图书的地方,只是藏书量多而已,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图书馆的本质,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的多层次服务,如网上文献预约、网上续借和催还、网上参考咨询、网上文献传递、网上定题服务,以及网上信息检索服务等更是一无所知。[3]因此,我们要珍惜新生入馆教育机会,以体验式服务,对新生分步骤进行信息教育。让大一新生对图书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然后进行入馆实地体验馆藏资源,最后有针对性分专业进行培训。
4.3.2 优化文献检索课教学
利用文献信息检索课方式,培养大学生筛选信息、获取信息、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利用图书馆丰富资源查找信息的习惯。文献检索课的开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年级分专业进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文件、先检索课的教材也应根据本科生、研究生而有所差别;最后,文献检索课后要设立咨询窗口,随时解答疑难问题,帮助他们顺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的目标。
4.3.3 普及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信息交流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利用馆内电子资源及阅览条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与培养,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中的消极因索对大学生带来的负而影响。[4]加强学生上网时的巡视与监控,对浏览黄色网站,传授浮秽信息,恶意下载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理,表扬遵纪守法的上网行为。还有,图书馆可编辑应用软件或使用先进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过滤,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入侵,如在服务器安装专门的防火墙软件等。
参考文献:
[1]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2]胡舒莉.对高校新生入馆教育的审视[J].图书馆学刊,2007(3):51-53.
[3]廖丽艳.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晋图学刊,2009(4):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