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区规划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理论概述
(一) 旅游景区产品的相关理论
1. 旅游景区的定义
旅游景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景区指旅游区,2003 年2 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表国家标准的《旅游区(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 T1 7775- 2003) ,其中对旅游区(点) 的定义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的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立管理区。包括有风景区、文博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而狭义的旅游景区是指旅游区中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对旅游景区的定义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论述。国外的有英国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旅游景区(点) 必须是一个长久性的旅游目的地,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开放并让公众得到消遣的机会,做感兴趣的事情,或受到教育,而不仅仅是用于购物、体育运动、观看电影或表演。景区(点) 能够吸引一日游游客和旅游者,其进入无需预订。游览地点不仅应该能够吸引旅游者、一日游者,而且对当地居民具有吸引力。
国内学者禹贡和胡丽芳则认为旅游景区(点) 是由具有某种或多种价值,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度假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以及能够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设施构成的,具有明确具体的空间界线的多元环境空间和经营实体,这一实体可以通过对游客进出的管理和提供相关服务,达到盈利或保护该环境空间的目的。从上述各种观点看,多数学者是从广义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概念进行描述,因此我们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
2. 旅游景区的类型
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景区目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类旅游景区,以名山、大川、名湖和海洋为代表;第二类是人文类旅游景区,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的遗迹、遗址为代表,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第三类是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是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的结晶,如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第四类是社会类的旅游景区点,它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的概念,但它是传统概念的发展和延伸,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军事旅游景区等。
3. 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旅游景区(点) 产品的一般概念:旅游景区(点) 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实质是有形制品和无形服务的组合,旅游景区(点) 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资源、设施而向旅游者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景区产品实质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或销售点以货币形式向旅游经营者购买的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费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旅游景区产品的特征如下:功能上的审美与愉悦性,它体现了旅游景区产品的使用价值;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部分旅游景区产品的无形性决定它的交换过程是游客带着倾向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交换和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而游客只有到生产地点才能享受到产品和服务;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旅游景区产品的时间性和供给刚性让旅游景区产品不能等到明天来卖;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游客购买的不是其所有权,只是使用权,顾客在旅游活动中是购买和参与一种活动,享受这种体验活动带来的心理满足。
(二) 营销和创新的内涵
市场营销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营销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营销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获得高度的满意,吸引顾客的到来。菲利普·科特勒(2003) 对营销的界定为:从社会角度看,营销是个体和组织通过生产、供应以及与他人自由交换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来取得他们所需之物的社会过程。
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尤其是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创新精神在任何地方都显得必不可少。而“创新”这个概念最早是被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 世纪30 年代引入管理学的,他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它具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风险性、连续性、阶跃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
而营销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主体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活动与过程。
二、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现状
(一) 营销意识淡薄
旅游景区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和投资的垄断性国有资产,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景区管理机构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管理理念显得保守陈旧,不懂得和不屑于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即使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培训和政策指导,仍然缺乏对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重视,没有看到营销工作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 产品结构单一
现代成熟的营销理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休闲度假时间的增多,游客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多样,这客观上要求旅游景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入的开发更新和深度营销,从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不少景区的产品结构还是过去的老面孔,景区产品结构单一,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和改进,依旧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食宿、照相留念等基本的需求上。
(三) 恶性竞争加剧
旅游景区产品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决定它需要庞大而有效的渠道来支撑,旅行社便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旅行社起点比较低,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不计其数,呈现出“散、弱、小、差”的特点。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纷纷投入恶性循环的价格竞争。大的旅行社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旅游线路来压缩成本,而小型的旅行社是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来降低成本,这既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也让游客抱怨和不满。同时面对同样的旅游线路,游客看到差距不小的多个价位,也给游客选择带来一定的误区,对旅游景区的印象感知造成不良影响。
一、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理论概述
(一)旅游景区产品的相关理论
1.旅游景区的定义
旅游景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景区指旅游区,2003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表国家标准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其中对旅游区(点)的定义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的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立管理区。包括有风景区、文博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而狭义的旅游景区是指旅游区中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对旅游景区的定义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论述。国外的有英国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旅游景区(点)必须是一个长久性的旅游目的地,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开放并让公众得到消遣的机会,做感兴趣的事情,或受到教育,而不仅仅是用于购物、体育运动、观看电影或表演。景区(点)能够吸引一日游游客和旅游者,其进入无需预订。游览地点不仅应该能够吸引旅游者、一日游者,而且对当地居民具有吸引力。
国内学者禹贡和胡丽芳则认为旅游景区(点)是由具有某种或多种价值,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度假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以及能够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设施构成的,具有明确具体的空间界线的多元环境空间和经营实体,这一实体可以通过对游客进出的管理和提供相关服务,达到盈利或保护该环境空间的目的。从上述各种观点看,多数学者是从广义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概念进行描述,因此我们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
2.旅游景区的类型
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景区目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类旅游景区,以名山、大川、名湖和海洋为代表;第二类是人文类旅游景区,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的遗迹、遗址为代表,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第三类是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是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的结晶,如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第四类是社会类的旅游景区点,它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的概念,但它是传统概念的发展和延伸,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军事旅游景区等。
3.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旅游景区(点)产品的一般概念:旅游景区(点)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实质是有形制品和无形服务的组合,旅游景区(点)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资源、设施而向旅游者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景区产品实质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或销售点以货币形式向旅游经营者购买的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费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旅游景区产品的特征如下:功能上的审美与愉悦性,它体现了旅游景区产品的使用价值;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部分旅游景区产品的无形性决定它的交换过程是游客带着倾向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交换和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而游客只有到生产地点才能享受到产品和服务;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旅游景区产品的时间性和供给刚性让旅游景区产品不能等到明天来卖;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游客购买的不是其所有权,只是使用权,顾客在旅游活动中是购买和参与一种活动,享受这种体验活动带来的心理满足。
(二)营销和创新的内涵
市场营销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营销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营销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获得高度的满意,吸引顾客的到来。菲利普·科特勒(2003)对营销的界定为:从社会角度看,营销是个体和组织通过生产、供应以及与他人自由交换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来取得他们所需之物的社会过程。
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尤其是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创新精神在任何地方都显得必不可少。而“创新”这个概念最早是被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管理学的,他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它具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风险性、连续性、阶跃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
而营销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主体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活动与过程。
二、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现状
(一)营销意识淡薄
旅游景区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和投资的垄断性国有资产,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景区管理机构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管理理念显得保守陈旧,不懂得和不屑于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即使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培训和政策指导,仍然缺乏对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重视,没有看到营销工作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产品结构单一
现代成熟的营销理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休闲度假时间的增多,游客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多样,这客观上要求旅游景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入的开发更新和深度营销,从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不少景区的产品结构还是过去的老面孔,景区产品结构单一,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和改进,依旧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食宿、照相留念等基本的需求上。
(三)恶性竞争加剧
旅游景区产品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决定它需要庞大而有效的渠道来支撑,旅行社便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旅行社起点比较低,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不计其数,呈现出“散、弱、小、差”的特点。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纷纷投入恶性循环的价格竞争。大的旅行社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旅游线路来压缩成本,而小型的旅行社是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来降低成本,这既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也让游客抱怨和不满。同时面对同样的旅游线路,游客看到差距不小的多个价位,也给游客选择带来一定的误区,对旅游景区的印象感知造成不良影响。
(四)促销手段低效
任何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对外的促销宣传,而我国多数旅游景区的促销宣传依旧是以报纸、杂志、新闻宣传为主,以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缺乏创新。这些旅游景区的促销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仅将促销目标定位在近期的收入。因此,一旦停止促销,销售额就出现下滑,每次促销也不能给游客留下长久的回忆,不能为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品牌构建乏力
与国内的旅游景区对比,国外的景区品牌知名度比较高,在人们心目中有良好的印象,他们的景区产品在最初就开始注重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形象。而我国的多数景区目光短浅,没有创造知名品牌和长久品牌的意识,即使有品牌的概念,也缺乏足够的长期投入来创建品牌。并且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抱有幻想,企图短期内一蹴而就,常用的手段就是借助个别活动、名人效应等,缺乏长远的规划,也没有赋予景区和景区产品以深刻的内涵,而品牌则是一个文化的浓缩和结晶,需要深入的挖掘以及持续的创建和维护。
三、旅游景区产品营销创新的对策
(一)积极开展品牌营销
1.品牌营销的内涵
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创立品牌,实施品牌策略,以充分运用品牌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营销活动。我国旅游景区只有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等极少数企业进行过主题公园品牌化探索,但和迪斯尼乐园相比还相差甚远。入世之后,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化问题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
2.品牌的积极效应
旅游经济既是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又是注意力经济。良好的旅游景区产品品牌可以吸引高级人才的到来;优质的品牌还对销售贡献巨大;同时能积累无形资产和保持顾客忠诚感,形成稳定客源市场;容易带拉“绿灯效应”,它是指当景区的产品能够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时,就可以获得政府支持、银行贷款等优惠措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品牌就是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品牌是旅游景区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为景区树立良好的形象,保障其市场不断扩张。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营销设计
1.体验营销的来临
体验营销是一种为体验经济所驱动的全新的营销模式。《哈佛商业评论》基于企业的角色认为:体验营销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简单而言,就是满足消费者体验消费需要的营销活动。马连福对体验营销的定义是:企业通过充分运用产品和服务这个道具,在满足顾客体验需求的基础上,为顾客最大化创造价值的营销活动过程。“感受”或者游客的“体验”在未来的体验经济时代逐渐成为最重要的需求导向。旅游景区产品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的设计,这种体验包括从访问景区的打算和旅行的计划开始,到接下来访问的过程,最后离开景区,以及旅途活动,最终形成旅游过程的整体感受。
2.体验设计的途径
旅游景区体验营销设计就是景区内的工作人员通过声音或图像等媒介为客人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让客人沉浸其中,努力为游客创造一系列难忘的经历。从体验形态出发的设计策略有:娱乐体验、地域文化体验、时尚体验等。为给游客创造丰富的体验,在体验设计时要注意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使顾客的印象达到和谐、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将景区的产品定制化、提供感性化的服务等。[]
(三)借助事件营销
1.事件营销的普及
事件营销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新闻策划、新闻炒作,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制造事件。它在英文里叫做EVentMarketing,国内有人把他直译为“事件营销”或者“活动营销”。事件营销就是企业通过运做公关事件来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事件营销的内容包括:沟通目标观众、建立相关的关系、销售有关的商品、获得正面的宣传效果。
2.以事件为载体进行营销
旅游景区产品的事件营销是指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景区外部发生型和景区内部策划型事件,进行营销组合,运用新闻公关,进行正面宣传,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以达到丰富景区现有旅游产品,扩大产品销售,增大景区收入和提升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
旅游景区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向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景区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行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反馈顾客意见。而事件营销的效果正在于塑造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提高目的地知名度以及增强旅游综合能力等方面,它已经成为实现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有效捷径之一。旅游景区可以借助社会生活中的良性事件作为载体进行营销,策划相关旅游项目和活动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四)整合营销传播
1.整合营销传播的提出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2munication)的观点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传播合作效应”概念,由舒尔兹(1993)提出,简称IMC。美国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特伦斯则认为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过程,它包含了计划、创造、整合以及营销传播各种形式的运用,这种营销传播随着时间传递给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和潜在顾客。它的目的在于最终影响或直接影响目标消费群的行为。
2.旅游景区产品的整合营销
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相关性的综合产业,从上面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定义也可以看出,旅游景区产品涉及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通过引入整合营销来促进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IMC的运用可以为旅游景区产品和旅游景区树立特有的形象和品牌,为游客传递一种清晰和高接受度的概念,让我们的旅游景区产品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将IMC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想要什么”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品牌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
旅游景区产品的整合营销关系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为了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营销传播管理者应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反映到企业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合适的对策。为此,首先决定符合企业实情的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优先次序,通过计划、调整、控制等管理过程,有效地、阶段性地整合诸多企业传播活动。最终我们的旅游景区在这些传播手段的协调、高效运用后,开始为我们景区产品创建知名的品牌和吸引力。
(五)以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营销
1.网络营销的含义
借鉴营销的概念,有学者定义网络营销是个人或组织借助或通过互联网创造、提供并与他人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管理过程。也有人称网络营销为电子商务,它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商务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营销渠道的拓展提供了极大方便,它在旅游景区产品营销中的运用是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
2.旅游景区产品的网络营销
由于旅游产品信息的不透明性和不对称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消费决策主要依赖于信息,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供给方面,特别是旅游景区产品的销售体系。信息技术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供给和消费双方选择的媒介,同时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信息传输成本。
旅游业的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它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旅游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旅游景区产品借助网络营销可以节约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适应市场变化,即时调整产品和价格;直接与顾客接触,杜绝假冒品牌的服务;方便顾客的选择和购买;快速向游客提供最新信息,便于沟通。
四、总论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还需长期的重点投入。通过以上多个视角的对策分析和实施,相信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工作会出现新的改观,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进而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最优化的价值,为投资者创造合理满意的回报,实现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目标,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禹贡,胡丽芳.旅游景区景点营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Hitt,M.A.,Hoskisson,R.E.,Moesel,D.D.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andFirmInnovation[J].A2cademyofManagementJoumal,1996,29(5):1084-1119.
[4]黄沛,,周亮.营销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俐俐,杨莹.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7]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特伦斯·A.辛普.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M].廉晓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区规划,特点
Abstract: as a city tourism scenic spot, must want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a complete set of infrastructure. But blindly build various 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original natural or cultural landscape, lead to serious urbanization scenic spot. Especially some artificial attractions and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the scenic area landscape in harmony sex is very poor, which will give the city scenic spot a large impact on busines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urban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scenic spot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规划原则
1.1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两相兼顾的原则
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活动于其间的公众真正享有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同时注重自然水域、自然植被等生态资源的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避免简单粗率的破坏性开发,构建新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合理建造人文景观,并融汇多种地方民居建筑风格,形成了城市和谐统一富有韵律的风格。
1.2标志性与地方性结合的原则
袂花江生态走廊作为市区最重要的生态走廊,具调蓄该区地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对市区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为此,应充分展示现代城市风貌与茂名粤西地方特色,塑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空间 使袂花江田园风光景区成为二十一世纪茂名秀美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1.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收的原则
在合理开发、适度经营、推动茂名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以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城市景区规划特点
2.1目的地规划
城市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景区规划的综合规划。
2.2目标性规划
城市景区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景区规划时就要做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设定发展的指标,并且这个指标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我们从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昆明,由于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呈贡等周边地区了。
2.3景区的保障平衡性
就是要我们确定景区需求特征、旅游吸引物类规划、景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游客市场,确定游客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就如南京的夫子庙,景区内有了许多吸引游客的物类特征。同时我们还要提出城市景区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3、景区规划结构
景区规划应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景区的建设和管理。面状层次:主要针对景区内不同地段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景观分区与空间布局,建立全面的分区控制体系,以生态敏感性和活动适宜性为依据,从资源保护、景观控制、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多方面对景区从面状层次进行系统控制。线状层次:结合景区具体资源分布,以游览组织为主线,对文化主题挖掘、景点游赏内容、服务设施体系、道路交通组织等从线状层次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引导,强化游览景观序列,做到有始有终、有重点、有主次、有。点状层次:主要对景点分别采取保护、恢复、改造、完善等处理手法,对现有的人工设施采取清理、改造、整治、拆除等办法,对规划的设施点采取“五定”――定位、定性、定量、定形、定质的综合调控手段,实现景区的点状层次控制。
4、城市旅游景区运行规划
在进行城市旅游景点规划时,我们要关注的规划因子通常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4.1利益因子
现在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门“商业”,盈利自然也就是发展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赢利并不一定是旅游景区的主要职能,同时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一定是旅游区的重要职能。另外,旅游区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和受教育的机会,改善地区形象和提高地区知名度,或作为发展经济的催化因素等。就我国而言,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同时旅游业又是我国经济重要来源,因此在单个项目的开发建设中,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为此,旅游区的开发活动除了一般的规划论证之外,还需要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预测。
4.2旅游景区的主体结构
我们都知道在旅游业中,旅游景区中的特色物类决定了旅游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的强弱。而另一方面,旅游线路又联系了旅游项目及相关服务设施,使旅游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是旅游景区的必要支撑,也是旅游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它是不可或缺的物类。除此之外,像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等其它体系也是旅游景区主体结构中的关键部位。
4.3城市旅游景区的管理
旅游区发展后就要进入管理部位,以达到它的最好的经营要求体系。
5、旅游规划中的城市旅游景区规划
我们从“旅游规划”参考书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它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相当于一个总称,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它是一个小范围的概念,但同时也是我们所清楚的意识,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意思也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城市旅游景区规划主要就是从上面三个尺度的微观,中观尺度考虑。
城市旅游规划我们的规划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规划设计员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5.1景区有利完善规划体系
景区规划的范围是完整的,只有全面覆盖的景区规划,才有可能实现总体规划理念在景区内的“无缝闭合”。
5.2景区规划在内容上是完整的。景区是一个设施复杂而体系综合的区域,具有自身系统的复杂性、完整性与关联性。因此,在景区内,即使不需进行建设的地方同样要进行规划:对不需进行建设的区域,要区分是不能进行人工建设的禁止建设区域还是暂时不需进行建设以后有可能建设的区域。对前者,规划应根据不同的性质与品质,落实不同等级与类型的不可建设区域具体保护边界,以便采取不同的保护、培育措施,控制人类各种行为的不利影响。这种保护、培育与非建设破坏行为的控制,不能照搬控制建设的城市规划体系内容,而必须建立适应风景名胜区特点的景区规划控制体系。对于近期不需建设、远期有可能建设的区域以及需要进行各项设施建设的重点地段,要引入城市规划体系的控制内容,给定项目建设条件,建立准入机制,以利景区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
6、景区规划管理的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文化性
所谓标准化,旅游景区建设的标准化不像饭店标准化那么好推广,国际上对饭店就是五个星级,最后要突破五星级像迪拜的酒店自称七星级酒店,但不管怎么说,星级饭店的评定规范是国际推行的,很容易执行。而景区的标准化问题是比较难的,很多东西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要达到国际水平,比如卫生间厕所有星级厕所的评定标准,这些要达到国际水平。解说水平要达到国际水平,导游是全程服务人员,但他们的水平不足以讲解一个景区,一个景区的讲解人员是很了不起的,应该是专家级的。比如文物单位,像华山的地质地貌、文化用一般的导游肯定比专家差了很多,国外构建导游员是服务人员,而讲解员是专家级的人员,所以国家旅游局下一步考虑要把这个建立起来,我考虑的是导游人员和讲解人员的地位不一样,服务功能也是不一样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都是知道的。所谓人性化,景区和管理要重视人性化的需求,提供人性的服务,给游客以舒适、宜人之感,体现人本性的关怀,如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建设,无障碍服务体系的建立,安全服务体系的建立。此外,还要根据游客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特点来合理布局景区的各种设施,比如游客等待设施、休息设施等。这些东西都是下一步应该深化的,相当于景观管理在不断的深入,从很粗的管理慢慢走向精细化和人性化,各种服务设施也应该人性化。
7、结语
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产权,解决措施
近年的旅游热给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财富增长点。但是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的主体部分,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但是许多地方的风景区存在资金不足、管理僵化、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无力等现状。于是一些地方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成为积极探索旅游景区发展的新思路。
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也有相关人员站出来反对旅游景区转让,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景区所包含的天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旅游景区的资源属于国家,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所以我们需要特别考虑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资源?
一、旅游景区的产权归属与经营权的转让并不矛盾
“产权”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对财产的权利,亦即对财产广义的所有权,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即经营权),它是人们(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旅游景区的产权,它包括对景区的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经营权,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景区这一复合财产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我国各地的旅游景区的产权执行主体应该是各地人民政府。
产权的界定,必须是自主使用权、收入享受权、自由转让权都得到清楚的界定,才算是有了明晰的产权。这三项当中,只要划分不到个人,这一项权利的界定就是模糊的,我们知道景区的所有者是“国家”,但 “国家”是一个代表群体的模糊概念。
世界遗产九寨沟自建国以来,总投入不到1亿元,连治理泥石流灾害都不够。湖北武当山自1980年至1999年20年间,年均投入建设资金仅1530万元,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及遗址,只有7000多平方米得到修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位专家在考察武当山后说:“我面对这些珍贵的文物,真想痛哭一场!”
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免费论文。免费论文。这不能怪地方政府,只能怪这些景区资源的产权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国家委托给政府经营维护的,政府维护不力时,我们的责任追求机制在哪里?政府怎么会有动力去把景区资源保护好呢?
景区经营权出让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的,以保证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为前提,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旅游景区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资本所有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行为。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免费论文。所以,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活化景区运营机制,又有利于景区长远发展。
北京某公司获得宝峰湖风景区经营权后,当年就投入1800万元更新景区的旅游设施。在没有出让经营权以前,宝峰湖风景区亏损严重,40多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经营权转让后,景区每年向政府上交100多万,3年后,每年还将按8%的比例递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就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向信誉好、实力强的公司颁发特殊经营许可证后,交由这些公司来管理的,效果非常不错。事实证明,经营权的出让对旅游风景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企业在得到景区经营权后,纷纷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经验和技术,以此成为景区快速发展或起死回升的重要“法宝”。商人经营固然惟利是图,但是对于景区来说,如果保护得不好将因失去其独有的价值而失去游客,这时他就必须考虑得怎样才能保护好景区。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是可行、必要的。、
二、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取得了一些创新、进步。但是经营权转让也是一场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这是我国景区在转让经营权的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景区转让经营权的过程不规范造成的。
2000年,位于陕西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围的旅游度假区委员会,将其核心区以西700多亩土地的70年经营权以四荒地的价格仅400多万元转让给某民营企业;“长运”收购滕王阁的经营权,上亿元的资产只卖了6000万,资产的流失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损失的就是国有资产。
有些景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急于出让景区以改善接待条件、扩大游客量,在招商引资中对资源价值过于低估导致廉价出让经营权.出让方式大都未公开招标,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出让的透明度令人置疑。
2、经营权的受让者唯利是图、盲目开发的问题
一些企业在获得旅游景区经营权之后, 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仅做小额投资;忽视景区环境承受能力,在景区内增设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对资源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企业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开发中对资源造成了破坏。为了一己私利,他们不择手段,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要在自己的经营年限内榨干、用尽景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全不顾景区的长远发展。
还有一些受让者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或是根本不懂行而导致景区的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2000年,曲阜孔子旅游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货车将一块高1.75米的元代石碑撞成6大块和若干粉碎小块。旅游公司用水冲洗孔庙建筑,给古建筑的油漆彩绘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的损坏。文物专家认定,此碑受到严重破坏,无法复原。
有些受让企业在获得旅游景区经营权之后,就错误地认为自己得到了景区的一切权利,认为景区内的一切财产都可以任由自己处置,企图抛开政府和人民的监督,把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命令条例当作一纸空文,认为政府的监督是对他的经营主权的干涉,把景区周边居民和旅游者的意见置之于度外,我行我素,致使景区与政府以及周边居民的关系十分紧张,使景区的经营陷入困顿,矛盾重重。
3、经营权出让者管理的尺度问题
景区经营权出让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上是新的尝试,在转让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是出让者与受让企业签订了转让合同,但由于传统观念、管理模式的影响,出让者仍不断插手景区经营,使景区经营权转让名不副实;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部门与受让者签订了转让合同后,产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为经营权和盘托出,可以不再过问了。事实上,经营权出让后,其责任更大了,政府要将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职能,监督经营行为,确保景区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4、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年限的问题
从旅游景区两权分离的实际操作来看,大部分旅游景区的转让年限为50年至70年,最少的也有30年,其依据何在,不得而知。景区经营权转让,现在的转让年限是否合适?如果受让企业在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的中前期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利润,他们就可能会使放弃投入的时间提前,即在停滞期未到来之前,停止投资或进行再转让,甚至会不惜采用违约的方式,避免预期利润的损失。究竟景区经营权出让多少年合适?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我们相关部门深思!
三、景区经营权出让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科学评估资源的价值,通过各种途径防治治国资流失。
转让景区的经营权就得对旅游景区资源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估,确定景区资源的价值。要综合景区的资源属性、级别、资源的市场需求、景区现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资产价值及经营权出让年限等,组织专门的资产评估小组,其成员须包括与旅游领域专家、各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当地社区代表等共同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出让的额度。特别是无形资产,不能因为无形资产难做客观估计,就任意作价出让。
在转让合同的撰写上要做到:具体、细致;避免错误、笼统和粗糙;受让方要交纳保证金,对无形资产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有抵押或担保,责令受让者对景区重要资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确其一旦违约的高额赔偿经费。对授权经营的具体方式,也要采取在科学界定授权经营的前提条件和严格监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二,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区经营权出让处于无法可依、监管混乱的状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十分迫切。
尽快统一出让的标准,严格采取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出让,严禁暗箱操作,坚决杜绝“寻租行为”。
第三,强化规划管理
定期对环境进行评估。将有资格的规划单位存档,审核部门须严把审批关,经审批的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若确须变动,须将改动后的规划申报审批后实施。对出让经营权的景区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景区环境进行评价,强化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开发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保护资源的资金投入,对不合格的受让者采取警告、罚款、收回经营权等各种方式严肃处理。
第四,强化行政部门监管职能。
建立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扩大利益范围或规避责任;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具体规定景区经营各事宜,政府要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任何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负责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的道路、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的发展规划一致,政府要出面协调与规划;实时旅游市场信息。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经营者损害旅游者利益和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强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协调社会各界创造有利于景区发展的宏观环境。
【关键词】森林旅游;景区管理;企业文化;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欣赏自然美景、热爱静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森林旅游因其独特的天然生态价值和景观游憩价值而受到民众青睐,人们日益借助森林旅游这种休闲活动来体验优美的森林景观和富有天然野趣的森林环境。中国森林旅游发展态势良好,走出城市享受天然静环境成了人们内心的渴望,因而有必要加强森林旅游研究。文章借鉴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来研究森林旅游景区战略管理,为我国森林旅游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森林旅游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但由于森林旅游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以致于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一)景区管理理念落后
一些森林旅游景区受“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利益驱动,盲目追求规模经济,盲从范围经济,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许多景区资源内涵与森林文化挖掘不深,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倾向严重,粗制滥造人造景观,牵强附会名人历史与民间传说造成庸俗的旅游吸引点,有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没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没有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二)景区旅游产品服务化滞后
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对旅游者服务的标识牌、对景区有代表意义的重要生物物种的说明等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致使森林文化教育功能滞后,导致森林旅游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1]。同时旅行社工作人员、导游员、景区服务人员、景区管理人员、景区附近的饭店服务人员等服务缺位,使景区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森林旅游需求,致使旅游者满意度下降。
(三)景区“人本管理”缺失
森林旅游景区人群主要有景区各类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组成,包括景区内导游员、景区服务人员、景区管理人员、为景区旅游者服务的饭店服务人员及旅游者。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涉及林业、旅游、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的工作人员,目前大多数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落后,景区缺乏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等规范化管理,因而景区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难以贯彻到每个工作人员,景区管理文化共识难以形成。
(四)景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欠缺
一些旅游热点的森林旅游景区忽视森林旅游资源承载力,无节制地接待旅游者,造成旅游资源难以负重,旅游者人满为患,旅游环境责任难落实,旅游者行为对资源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一些景区在缺乏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粗放开发和过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建索道、公路、饭店毁坏大片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森林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伤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及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二、企业文化视角下森林旅游景区战略管理
通过“文化”这种可感知的属性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发挥景区企业文化的各项功能,整合创新景区企业文化各层次特质,在旅游景区景点竞争中创造新的旅游价值,把景区各类资源变成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一)强化景区经营管理理念
森林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管理既然是一种灵魂管理,它必然是森林旅游景区的灵魂与景区的根本旅游经营理念一致,使景区价值观作为景区旅游经营发展的主导并发挥价值观对景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景区全体员工价值观与经营哲学必须是战略性思维,把“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林业发展战略要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大战略效益为核心经营理念,围绕核心经营理念,形成景区的远景即对未来的梦想与目标才能实现战略的阶段目标。
(二)完善景区旅游产品
森林旅游景区森林旅游产品物质文化是景区企业文化结构的最外层,它直接适应于各级政府的政策管制、旅游者、旅行社、饭店、森林旅游竞争者等景区外部利害攸关者。森林旅游景区应当设计建设符合环保要求与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又能满足森林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应当使旅游产品物质文化既灵活适应景区外部环境,又能够恰当有效引导景区树立合当今时展的景区精神文化与森林文化、完善景区管理制度、优化景区职工服务管理、规范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森林旅游景区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三)规范景区管理制度
森林旅游景区制度文化指导并直接影响其景区职工与旅游者行为文化,进一步影响到景区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率。景区管理制度必须以根本经营理念为指导,体现新人道主义的人本管理,并随着景区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演进,使景区管理制度从表到里、从文本到实践达到高度统一。经过经营理念整合的景区管理制度生命力强,能够内化职工信念,给职工以信心与鼓舞,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四)提倡文明的旅游行为
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文化,让旅游者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学习森林文化的重要性。景区必须根据自己的根本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特殊性,整合出一套有个性的行为模式,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塑造景区个性形象和职工集体个性,增强职工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景区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导视系统;旅游景区;规划
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消费力提升,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每到小长假,各大景区都出现了爆满的情况。旅游再不是是单纯的某一类人群的专属。因为旅游消费力的提升,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各种旅游景区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课题。 与之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那么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如果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参照“硬实力”,那么在“硬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软实力”就变得各位重要。“软实力”直接影响到体验者的满意度。一个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景区是否合格的标准。
2. 旅游地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一个好的导视系统并非突然产生,就好比城市公共机构一样都需要不断的曲折变化。有一句格言很适合用于这里:变化时一种独特的永恒(隆格,2010)。
2.1 导视系统分类。
2.1.1 标识类。标识系统是建筑内部和建筑外环境、景观环境、城市交通等所有空间中,具有信息指示功能的所有标识设置的总和。说到标识系统,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面标识系统和导视系统是同样的概念,虽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包涵的范围是不同的。导视系统在刚开始提出的时候是“Way-finding System”(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将其翻译为导向系统),而标识系统是“Sign system”光从字面上来解释导视系统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单纯的只是标识而已,是以“Way-finding System”为研究基础建立的系统。标识系统应该属于导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一种寻路的解决办法是利用标识,所以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2.1.2 辅助助手类。 除了标识系统,其他的导视内容笔者将它们归纳成辅助助手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导视系统的研究深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完善着导视系统。例如GPS定位等可以实现体验者随时查询自己所在位置,但是并非每一个体验者都有配备GPS设备的能力。旅游地导向咨询也算是辅助类导视系统的资源之一,灵活机动,但是游客众多,旅游景区不一定能配备足够的咨询台和人员来满足需求。辅助类的导视系统虽也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标识系统的不足,是体验者的体验更加流畅与方便。
2.2 旅游景区规划导视系统设计准则。旅游景区导视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五个: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协调性。我国于2006年完善了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列标准,为我国的标识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按照该系列标准中规定的图形符号建立的导视系统,能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各种公共空间内方便、快捷、自如地活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一般来说,导视系统的建立应该是和旅游地规划设计一起考虑的,这样就能将导视系统更好的融入到旅游地当中。
2.3 国外导视系统简析。 在一些发达国家,导视系统设计相较我国比较科学、成熟、规范。所以在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中也是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外国学者编制导视系统的原则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会对当地的历史、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同时还根据游客对旅游地的需求、期望和行为为依据。例如汉诺威动物园按照体验式动物园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改建设计,这个设计给游客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觉信息获取方式。导视系统设计表现的是本世纪初的非洲风光,这样的导视系统形象醒目,造型牌造型多样,使用的新颖的材质,质感相当丰富。人性化的设计才是适合体验者的优秀设计。
3. 导视系统对于体验者的作用
3.1 体验者的需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旅行意义和目的。在前辈的许多研究中都 在旅行过程中,游客们在吉尔摩和派恩的《体验经济》这本书中将体验分为了4种类型:Entertainment(娱乐)、Education(教育)、Escape(逃避)、Estheticism(唯美主义),又可以简称为4E。从性质上看,旅游体验类似于一种“镜像体验”,通过目的地这面镜子,旅游者在凝视“他者”的同时,也在认识着自我。从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具有多重层次结构:其一,从时间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包括预期体验、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升华,进而演化成人们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二,从深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呈现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基本上可分为感官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五个层次,越是深度的旅游体验,越能让游客感到旅游的意义;其三,从强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通常可分解为一般性体验和高峰性体验两个层面,越是能达到高峰性的体验,越能使游客感到旅游的价值。但是不管体验者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顺利以及愉悦的过程都是体验者需要的。
3.2 导视系统的作用。
(1)那么导视系统在旅游体验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答案就是导视系统在体验者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旅游体验。打个比方就如同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中的裁判,他即需要规范球员的行为,但是又不能过多的干预比赛的节奏,让看完整场比赛的人只留下裁判的映像。导视系统就是对于旅游体验者再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许多人对于导视系统有刻板的印象,认为就是环境空间中树立的各种各样的指路牌子,设计和设置这些标识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导视系统解决的用最简单的问题来叙述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人们在按照行动路线图移动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含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当人们在环境中行进时会运用不同的寻路策略来导航他们的群路行为,这些策略包括有注意地标、使用地图、或者留意环境中的空间配置。”如何利用空间中的配置高效、有序地指引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自如行动,如何让体验者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对每个旅游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4. 导视系统与旅游地旅游形象设计
4.1 旅游地旅游形象规划设计。
(1)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景区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旅游体验者的体验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行程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应可以是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持久力。
(2)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繁多,如果单从CI的理论角度出发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旅游地的理念识别系统,它本质上是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精神体,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二是旅游景区的行为识别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旅游地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旅游地的政府、民众和企业的行为;三就是导视系统,它包括最为直观的标识识别系统,旅游地的建筑造型、员工制服、公共标志牌等。导视系统是其中表达形式最多;接触范围最广;产生效果最直接的部分。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旅游形象规划非常有利于旅游地形象的推广和传达, 也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品牌化建设。
4.2 旅游地导视系统。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存在是体验者的需求为前堤的,旅游区的导视系统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导向功能:帮助旅游体验者在陌生的空间中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解说功能:景区的标识系统有着丰富的信息,游客们能从上面了解到有关景区的信息,还能了解景区;教育功能:在特定的景区对于各种知识的普及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收到教育启发;警示功能:警示危险的地段和危险的行为,确保体验者在旅游过程中安全。
5.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导视系统的目的是不变的,由于导视系统也可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导视系统是旅游景区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有特色的、美观的导视系统即能辅助体验者顺利完成美好的旅途,又能提升旅游景区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词条.
[2] 万雪芹, 安塔娜.基于消费者感知体验的文化旅游符号消费分析[J].前沿, 2011.
[3] 章莉莉.公共导向设计[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4] 安贺新.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品牌塑造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关键词: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3;S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42-03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提倡人类减少生产、生活中温室气体(CO2为主)的排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英国政府公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进入全球视野。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革新,也是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重大进步。
2011年1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林场发[2011]249号),在该意见中,两局决定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1]。至此,森林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进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2];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3],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4]。而对于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界定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森林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关系,提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低碳旅游的对策。
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5]。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6]。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7]。
1.2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 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 森林旅游为游客提供碳汇体验环境 森林既是森林旅游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森林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森林首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有关资料显示,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 2.48万亿 t 的 CO2,其中 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蓄积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 CO2 1.83 t,放出 O2 1.62 t[2]。并且,森林具有生态优越性、物种多样性、文化独特性、科普教育性、功能多重性等显著特点。森林中的山、水、花草木、寺庙楼榭等景观和人文建筑形成了森林小气候,满足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视觉审美、听觉洗礼、精神遐思、自然感应的诸多要求,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碳汇体验环境,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位于“甜蜜地带”的极致旅游体验。
1.2.3 森林旅游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方式 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高碳排放产业的转换与更替。据相关统计,观鸟、徒步等森林观光旅游活动游客人均能耗为8.5 MJ,垂钓、游泳等森林自然活动能耗为26.5 MJ,蹦极、山地自行车等森林探险活动能耗为35.1 MJ;而乘直升机滑雪游客人均能耗1 300 MJ,潜水人均能耗800 MJ。野营地每床每晚能耗为50 MJ,排放CO2 0.16 kg;星级饭店每床每晚能耗为130~916 MJ,排放CO2 20.6~145.2 kg[8]。以上数据说明森林旅游活动本身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森林旅游正是转变了以前林区的“砍伐经济”,通过对“休闲、体验、教育、健康”等为主题进行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减少排放,而且保护了森林资源,发展了林区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1.2.4 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贯穿森林旅游始终的生态、低碳理念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全面了解森林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 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 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 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 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第三,政府应当抓紧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森林旅游景区在为游客创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同时,还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只有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同时做好景区管理服务与景区保护的双重工作。
2.4 涉旅企业响应
在森林旅游的开发经营中旅游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旅游是无烟工业”、“一次投入长久产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在森林旅游发展中的企业责任,通过加大环境投资力度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其次要通过对新技术的引入,主导低碳消费方式,在经营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森林旅游企业最后选择低碳的企业运营方式为游客选择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品,从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 [EB/OL]. ,2011-11-9.
[2] 张秋根,曹建华,郭小敏.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36-38.
[3] 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4] 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56-64.
[5] 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6] 肖光明.我国森林旅游四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267-271.
关键词:旅游景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06-02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重要利益群体,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是增加居民收益、消除旅游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居民发挥自身能力来管理和影响旅游开发的民主化过程,己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是否具备完善的参与机制,则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参与机制而无法投身于旅游决策过程中,会使社区居民难以从旅游中获益。在旅游发展的途径中,只有健全的参与机制才能使社区居民的参与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才能保障这种参与的延续。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引导激励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引导激励机制
目前,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缺乏社区共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参与的作用,社区居民还没有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去。当前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的主要形式停留在零售旅游纪念品的阶段,这种的参与方式影响了旅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由此可见,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旅游发展的较低阶段,作为旅游社区主体的居民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参与旅游发展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因此,健全引导激励机制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重要前提。
(一)保障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常依赖于社区居民积极的主动性以及项目规划者政府管理人员等所愿意给社区居民参与的支持和鼓励的程度。如果人们发现参与旅游发展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影响,他们则不可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项目的计划活动。因此,要想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首先要刺激社区居民的动机――利益。要想引导居民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能够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利益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激励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中去。
(二)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的形式
政府应当积极主动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把大部分的利益让少数当地居民、景区管理人员和开发商拥有,要保证更多的与景区发展相关的利益者主体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来分享由旅游带来的收益。对于没有参与到旅游活动的社区居民,政府还可用景区发展所得收益,来扶植这些居民的生产生活,使旅游收益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参与到景区发展建设中的人们。
为此,应合理确定发展合作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的形式。对于资金富足的居民,可采用居民入股或者承包该景点的经营形式;对于个体户,可采用政府与其合作的经营形式,合作建立特色旅游景点;对于有技术性的居民,可采用居民技术入股的经营形式。除了这些,还可让有条件的居民建立住宿、交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的旅游购物以及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激励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
在制定景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度时,要积极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共同认同。政府做重大的决策之前,要努力号召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充分的显示社区居民在景区的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在景区的日常管理中,要注重让居民参与管理,让居民感受到参与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好景区的旅游环境,才能够更好地的发展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社区居民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决策咨询机制
建立旅游发展决策咨询机制是实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重要途径,包括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途径等战略问题决策咨询机制的建立。还有因旅游发展而引发的社区影响问题的咨询,包括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将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体现在旅游规划过程之中。体现社区居民意志或意愿的旅游规划更易于在实施过程中推行,也会使居民更有效地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咨询的途径
首先,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虽然居民受自身经济、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参与决策能力有限,但在宏观概念上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取得他们的支持。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目标、可行性的确定与参与方案以及监督机制都要充分去参与、去决策。
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当地教育体制,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决策的人进行系统的文化培养,使居民能够提出更加合理更能够促进旅游发展的建议。还要加强参与决策的宣传引导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尽可能快的提升旅游景区的建设,减少因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认识,使居民更乐观的对待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咨询的评价
决策咨询机制是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是为了解决疑问、提供协助的一些方式方法。在决策咨询过程中,社区居民应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主人公,他们有权力也有必要知道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对本地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政府需要听取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心声,且不得以私利给社区居民提供错误的信息来错误的引导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政府也要平衡好各部分之间的矛盾,把社区居民放在景区开发经营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得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经营的支持。
三、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利益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益,这个利益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景区的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想尽办法把其中的利益最大化;社区居民由于受知识文化程度和当地文化条件的影响,在景区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多注重近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导致景区难以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要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利益保障机制,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发展。
(一)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在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发展的过程中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容易产生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问题,不便于景区的开发和发展,也不便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协调,从而引发社区居民对政府部门的不满意。旅游景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符合当地景区的政策法规,用来保证社区居民在景区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政府部门要接受居民的投诉,处罚违法违规部门或者个人;规范景区经营的服务质量,为政府增加税收。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小额贷款和低息贷款,在根本上支持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开发经营。
(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开发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经济利益,这也是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景区内的财产进行公布,让居民感受到政府对居民利益保障的诚意,使居民能够充分理解政府发展景区的重视。对于景区内的房屋等财产的利益分配应有一个分配方案,同时制定合理而又灵活的补偿制度;对景区内的收益也要对居民进行补偿,以确保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
(三)发展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营方式
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是根据经营项目实现的,由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和经营能力较差以及经营经验较少的情况,社区的居民的经济利益无法保障。所以,借鉴其他景区周边居民参与开发经营的经验,旅游景区应该采用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营方式。可以采用国家的分配制度和发展公司的股份所有制度,可以把居民的劳动和权力相结合起来,实现和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股份制公司、经营企业和公积金等形式发展景区经营方式,以推动社区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四、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监控机制
为了保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居民的权利能够更好的促进景区的发展,为了促进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健全监控机制。
(一)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负责全面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方的关系。落实责任,建立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违法违规活动自查自纠、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要将检查的结果向社会、社区公布,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作用,做到让社区居民放心。
(二)建立旅游发展村民协会
在旅游景区相关社区居民内部,可由社区居民自己成立旅游发展村民协会,对旅游发展方向、旅游经营行为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为等进行监督,以确保社区居民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确保部门的行为符合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
(三)建立旅游发展监测小组
旅游发展监测小组由专家、政府代表、经营者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组成,对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发展进行评估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及时对发展过程中错误的方面进行改正,确保旅游景区的顺利发展,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地产;旅游主题社区;发展;发展分析
1.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发展模式详析
1.1 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的形成历程
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的开发是在普通住宅要素的基础上,依托项目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把房地产土地资源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体育资源等进行嫁接,并在社区生活配套设施中导入休闲、健身、娱乐等多元概念,最终形成了旅居结合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诸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主题社区(参见图1-1)。这种开发模式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在居住方面的消费需求,而且一旦开发成功,则利润回报巨大。同时,很多旅游社区的主题营造会伴生文化产业,进而使开发商企业获得长期的成长与发展。
1.2 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的开发模式
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的发展模式就是:在确定开发主题并获得土地的基础上,前期以大规模、高水准的旅游项目启动,逐渐在区域内配套建设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进而使开发区域成为最佳的人居社区和旅游商贸办公中心,在获得旅游收入的同时,通过社区住宅的销售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参见图1-2)。
2.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发展思考
目前, 对于旅游住宅地产经营模式的评价和分析绝大多数是从企业角度进行的, 这一模式对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但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相关利益群体来分析, 这一经营模式也存在有待探讨和认识的领域。
2.1 行业自身的脆弱
旅游住宅地产是经济快速发展驱动产生的新兴经营模式, 以短期内带来高额利润受到广泛关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 旅游业与房地产业都有着自身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一旦定位失误或进入衰落期将会导致经营困难甚至失败, 从而直接影响景区周边地价的变动, 依托景区发展的住宅地产项目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房地产业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行业的不稳定性更明显。旅游地产模式是在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急剧扩张的宏观背景下兴起的, 也受到了一些超出常规发展规律的市场泡沫的影响。实际上, 旅游住宅地产中高端定位的特点使其面临的消费市场规模比较有限, 一旦市场波动必然导致经营风险。因此, 行业自身的脆弱是旅游住宅地产模式必须慎重面对的问题。
2.2 土地政策的变化
旅游住宅地产经营模式对于旅游景区外部正效应的利用实质上是获取土地的级差地租。虽然开发行为本身能够产生一定的开发效益, 对于土地增值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但显而易见, 最根本的收益来源是土地用途转变以后产生的级差收益, 因为土地的不同用途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效益[1]。由于旅游项目审批的土地价格远远低于房地产项目的土地价格(部分地区对于旅游开发征地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一些经营者借旅游之名行地产之实, 将低价征得的旅游用地违规转为地产用地, 从而轻易获得高额的级差地租[2]。前些年高尔夫球场建设热潮就是一些开发商以建球场为名圈占土地, 并以旅游度假村、会所等形式进行房地产开发, 用别墅项目获取级差地租以及回收投资所引发的[3] , 这也是目前旅游住宅地产开发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国家已经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相关土地招标及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如对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地产开发已有严格的限制。因此, 土地政策的变化将使旅游住宅地产市场恢复正常的利润水平[4]。
2.3 持续发展的空间
从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预留发展空间对于景区后期经营扩展是十分重要的。经营者将周边土地开发为住宅地产进行销售, 虽然能够获得短期利润, 但随着土地产权的转移, 经营者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在长期经营上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也就限制了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 使得整个区域失去了持续的整体发展和升值空间。虽然经营者通过跨地域经营可以再组织开发新的赢利项目, 但对于地域的不熟悉、新消费群体的反响、文化观念的差异等等, 都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和风险, 这也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角度下旅游地产经营模式所存在的主要机会成本。
2.4 相互之间的影响
相邻的旅游区与住宅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旅游与居住功能的影响。旅游景区的存在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优质的景观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高档的文化氛围, 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但旅游景区的开放会引发大规模的人流, 随之而来的是局部地段的拥挤、治安情况的恶化、周边物价的上升等等问题, 这些负的外部效应成本将会由景区周边的城市居民直接承担, 从而导致居民日常生活成本的增加。因此, 旅游住宅地产经营必须根据项目特点考虑合适的聚集与居住比例, 达到旅游拓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
3.结论
自建型旅游主题社区就是先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旅游地基础设施、市政配套的完善,进而促进地价升值和地产开发,获得投资回报,最终形成以旅游项目为主题特色、环境优美的人文社区。从区域层面上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旅游主题社区的发展看作是用泛旅游、大旅游的概念参与经营城市的一种表现。旅游主题社区的发展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还需要考虑其对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更涉及到旅游开发、城市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旅游需求的增长,为房地产业的渗透和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孕育和提供了商机,旅游尤其对定位高端的房地产项目更具有辅助和支撑作用;而房地产业的介入,则促进了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产业装备水平和活动空间质量,从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旅游与房地产互动的双赢格局。旅游休闲环境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增加引发了地产项目的成功,从而形成旅游与地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
参考文献:
[1]林家彬.对城市经营热的透视与思考. 城市规划汇刊,2004(1): 10-13.
[2]巨鹏等.景观房产研究背景、现状与未来. 旅游学刊,2002(1):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