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国民经济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体系

第1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枢纽,因此,探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信用

这里讲的信用”,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广义信用。在市场经济中,信用集中、具体地体现在以资金为纽带的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信任上。信用实现的程度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规范,社会扩大再生产就可以在正常、高效的基础上进行,反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扭曲,会波折重重。

信用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信用问题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的有机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断裂,必然对整个网络产生连锁性的破坏,且这种破坏呈现放射性恶性扩张的特征。特别是信用网络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如金融、大企业间的相互信用等出现问题,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就更为严重、影响波及面就更为广泛和深远,其实际破坏性要比表面上体现出来的大得多。

其次,信用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对社会道德水平发生影响,在一个信用水平不高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都会扭曲,这就会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动摇;同时,社会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市场经济的保障水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靠法律作保障,而法律的威严只有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负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资金渐成风气,进入90年代后,债务拖欠的规模越来越大,牵进去的企业越来越多。至今,债务拖欠关涉到几乎所有企业,整个经济领域信用严重贬值。不良的信用导致不正常的经济和金融运作: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对企业相互间的信用监督逐渐失效;因企业间相互不信任而设置的结算障碍如现金交易、款到发货等使商品流通速度减慢;商业银行在社会信用水平过低的现实下只能苛求过高的信贷安全保障,如要求贷款的高抵押率、项目的低风险性等,使得社会资金供给总量萎缩,制约社会再生产规模的扩大等。现在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良信用正从根子上腐蚀着我们的国民经济。

二、中国市场经济中形成不良信用的三大原因

(一)重复建设导致大量企业出现支付危机

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盲目导向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国的许多世界第一”就是明证:如彩电生产线的数量世界第一;汽车整车生产厂的数量世界第一;电冰箱厂家数量世界第一;摩托车厂的数量世界第一;高星级酒店的数量世界第一等。市场旺盛的短暂需求盲目引导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建设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企业因其商品价值不能实现而面临淘汰。这些面临淘汰的企业,无例外地发生支付危机,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不良的发源地。

(二)企业集团不良信用成为社会不良信用的关键

企业集团的组建,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不可否认,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织形式,在生产的集约化、产业的互补性、资金的集中使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主要推动者就是按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方式组织起来的企业集团。即使是现在,企业集团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依然发挥着骨干作用。西方国家企业集团的组建,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即其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自然组合。

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拉郎配”的产物,如早期自行车行业中“永久”集团、“凤凰”集团的组建,就是把生产同一类产品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经营机制等方面都有巨大差距的企业人为地拢在一堆,事实上成为一个松散的企业集团,这并非生产要素自然组合的结果,除了商标统一外,根本失去了企业集团资源优化组合的意义。遗憾的是,类似行为在我国风起云涌,呈不断蔓延之势。90年代以来,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入了集团化改造的行列,企业集团”队伍更是空前膨胀。由于我国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较多,如对工商注册资本金的真实性无法实施有效监控;对企业集团并表核算的资产负债无权威机构去加以认定并负责;加上社会中介机构过多过滥而导致的不规范操作使企业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真实评定等,导致大量的企业集团空壳运行。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化的集团”往往成为巨额融资的载体,集团在运行时其债务往往被架空,而一旦停止运行其债务就会落空。虚化的企业集团已成了吞食资金的黑洞,其不良信用是社会不良信用的关键。

(三)泡沫经济逐渐破灭为不良信用火上浇油

我国企业的高负债经营恐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我国生产型企业的营运资金中,负债要占到70%以上,流通型的企业则这一比例为80%以上。尤为突出的是负债基本上是银行贷款(近年来拖欠应付款已成为企业负债的重要部份,但归根结底,这一部份拖欠款又会主要转化为被拖欠企业的银行负债)。这样的资金结构,使我国市场经济对银行信贷的变动过度敏感。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与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在投资主体对投资冲动的自我约束力度上是绝对不同的,拿来”的钱用起来总是“大手笔”!由于我们的市场靠信贷支撑,信贷一倾斜,市场就繁荣,反过来又需要更大的信贷投入去支撑这种繁荣,一旦这种繁荣畸型化,则大量的信贷资金就无法正常循环,社会信用就受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的例证和我国的实践,已充分证明靠高额信贷刺激和支撑的泡沫经济必然会逐渐破灭,进而导致大量的信用链断裂,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根本的破坏。1996年以来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近来已严重危及到号称世界经济强国的韩国、日本,并有演变成经济危机的迹象。有人将此次金融危机归罪于国际金融炒家的袭击,我认为这仅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事实上,卷入此次危机的国家均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信贷扩张的高泡沫经济国家,泡沫经济表面上十分繁荣,在金融领域风平浪静的时候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兴旺发展,但过度依赖信贷的脆弱性,决定了其经受不起冲击,出问题、甚至发生危机只是迟早的事!

欧美国家对这个问题认识得较早,解决得较好,这些国家的企业,其营运资金中绝大部份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只占其总资金运用额的15%左右,无论是单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是整体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都是比较高的。这些国家市场经济的运作基本建立在平实的基础上,尽管发展速度可能没有搞泡沫经济的国家快,但安全性、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三、重整信用、再理市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待理之事千头万绪,但首先要牢牢抓住信用”这个纲。在目前信用水平严重滑坡的现实下,重整信用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一)由国家出面,大规模重整国有企业的信用。

国有企业现在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资金不足、负债过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偿付能力不足而互相拖欠货款并引起链状反应;负债过重使企业难于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导致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职工下岗;无力进行新投资促进产品上档次导致竞争力下降、逐渐被市场淘汰等等。国有企业形成今天这样的困难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过多地对此进行探究没有太大的意义,重要的是正视现实并寻求解决办法。国家有关部门近来准备采取三项重大措施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一是通过税收上照顾以增强企业积累能力;二是对原来拨改贷”的资金逐渐转化为国家对企业的投资以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三是对企业的债务委托专门机构托管以助企业解脱债务包袱。我认为前两条确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且立竿见影,后一条其利弊有待实践检验。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重理企业信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应委托或组织专门的机构,将企业从上述优惠条款中得到的资金优先用于解开信用上的死结。从一时一事或单个企业看此举可能收效不明显,但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果会逐渐从根本上体现出来。

(二)对企业集团的融资,应抓住牛鼻子——统借统还。

企业集团之间、企业集团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集团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拖欠一般来说数额较大,实际债权债务关系有相当多的部份不明确。这里仅举一例:一个企业集团包括集团总部在内的多家成员单位,若都由集团作担保,或这些成员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在多家金融机构贷款,这个集团就很容易获得巨额资金。集团内部通过资金调度以后,往往会出现借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借钱,或以张三名义欠的债,而实际债务人却是李四。一旦发生信用危机,一是资金额过大难于清偿,二是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难于找出头绪。近年来许多企业集团空心化动作,大量的资金金蝉脱壳,债务甩给一个空壳集团,给社会留下巨大的信用不良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一般来说资信情况较好,有一个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融资上一般都由集团统筹,纵使有的下属公司直接对外融资,其集团也实实在在地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其保证资格在实有资产担保能力范围内,企业融资保证能力的真伪由社会中介机构评判并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很少有大规模诈取或套取资金的情况发生。我国有必要迅速、及时地建立企业集团融资的有效监控机制,这个机制的牛鼻子就是对企业集团的融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手段可硬一点。对企业集团融资实行集中管理一刀切,这样,一则便于融资对象对企业集团的实力进行把握,二则也便于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代企业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质上是以资金为纽带的),有效制约住盲目的投资扩张欲望。这样做的代价可能是企业的经营活力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制约,但减小了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更有实际意义,通过整顿集团信用而促使社会信用状况好转,对理顺市场关系、规范市场行为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宏观调控,尽量减少重复建设。

中国最大的腐败是什么?我认为是盲目的重复建设。一个大的投资决策失误,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投资就可能付诸东流,而最终往往连基本责任人都找不到,这在中国是屡见不鲜的教训!投资失误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破坏社会信用,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减小投资失误是重整信用、再理市场的重中之重。

经常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国家调控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其实,无论哪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宏观调控手段和机制都是有力和成熟的。我国现阶段不是宏观调控过头了,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太小!可以肯定,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市场经济的盲目调节行为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国家只有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力量,特别是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金融调控手段,将市场盲目调节的危害尽可能降低,才能从源头上制约不良信用的扩张。

(四)建立信用形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守信氛围。

建立有效的信用形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守信氛围,是解决不良信用问题的治本工程。

现达国家普遍重视信用形象,而且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那些国家里,一个企业、一个公民,若信用形象不良,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并很难再有发展机会。这就使得信用问题几乎受到每一个人的珍视。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企业的信用问题,根本上还是人的信用问题。长期以来,因科技水平所限,我国经济领域信息闭塞,一些信誉扫地的企业法人和个人,往往骗了东家骗西家,一路得逞。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经济领域应用的大规模推广,信息的传递、调阅已经相当简易,但我国经济领域的信用问题,却依然相当严重,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网络大多自成体系,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设置了障碍。以银行为例,我国每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均自成一体,各地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又自成体系,这样,在本系统范围内对往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形象还勉强可以把握,但跨系统的信息就无从得知了,一些信用不良的法人和个人照样可以在各个金融系统之间游刃有余地行骗。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建立信用形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此事应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管理,也可主要依托金融系统来进行,原因有三:

1、成熟的技术手段。金融系统经过十多年的电子化建设,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已相当高,只需要由人民银行出面筹建统一的电子管理网络,就可以实现金融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2、良好的管理基础。金融机构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管理最为严密、最为细致的部门之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资料的完备性较好,凡往来法人及个人的业务资料,均有很长的保存期。这就为建立信用形象档案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第2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建议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历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转向“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目的在于消除陈旧核算体系下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核算内容不完整、生产范围过于狭窄、核算方法缺乏创新等等。其中,提出并使用过两种模式相互混合的形式,随着国际形式的转变和苏联的解体,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开始并确立使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新核算体系,并预计用5年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型。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根本不可能在转变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同时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不管是在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同时,依旧存在许多不同的问题。

在1996年召开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参会人员就曾对我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的方案和策略两个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主要论题之一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模式转体是否应该一步到位?这一问题又涉及了三点:一是核算体系的方案设计是否要一步到位?二是核算体系的目标模式是否一步到位?最后是已有方案实施是否一步到位?当时与会讨论者认为,确立“目标模式”一步到位是有利于核算改革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其方案鉴于方案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采取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但是方案的实施应该是逐步试点、逐步摸索。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仍然还在不断进行中。当前情况下已不再是围绕何种目标模式的选择了,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核算体制,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的经济和核算研究的工作人员们仍在不懈地努力着。

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不足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通过市场化产出来具体衡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在目前的生产总值中,只能单一的看出经济产出量或经济效益的情况,经济核算仅仅只反映了经济的运营,没有显示出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采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缺席无法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因此,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凸显了它的不足,并表现在:

1.忽略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损耗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之和

经济活动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却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其资源的开采成本,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本身应有的价值,使得自然资源呈现低价或无价。其结果是抬高了当前时期经济活动所产出的价值。

2.忽略经济发展降低了生态环境的成本。

经济活动无论处于那种角度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导致环境质量的普遍降低,这包括了环境劣质化成本和环境修复保护的支出两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一方面没有算入环境退化的成本(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的支出用作于生产活动之中,两者相加便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综上所述导致的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生产总值越高;环境保护支出越多,生产总值也越大。高估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的无计划过渡采伐消耗和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导致了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缺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因而使人类生存的条件受到严重影响,为经济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3.忽略反映自然资源的耗损和折旧。

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机器、厂房、库房等设备在成产性固定财产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年限进行折旧计算,并从产品销售中提取相应的折旧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补偿。只有自然资源的耗损得到了合理的补偿,使之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自然资源并没有相应的计价,因而也无所谓折旧或消耗,因此也没有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得到反映。因此资源的削弱长久性,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源空心的现象,既隐藏的危机。

三、有关国民经济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实际运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配合。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损耗核算基础。

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损耗核算基础,首先要建立按时对环境调查的制度,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调查,从而不断确立对其环境污染和损耗的经济估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相关单位提供的环保支出表,从而对各事业单位进行环保支出调查,以解决内部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原成本;再次是按照国家提供的相关资料收集相关数据,并根据收集调查的数据进行各种环境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核算。

2.优化国民经济的理论研究。

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难以进行,推行健康环保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就必须大力开展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全面地结合我国基本实情,进行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从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进而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不断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为创新理论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核算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3.不断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即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除去创造生产总值所损耗自然资源的价值,再除去生产总值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成本。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是创造健康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并保证其审核制度的严格实施,以加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监督管理。

4.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宽泛,为了保证其有效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各阶层的核算资料,这就要求必须制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

5.各相关部门的核算要与国民经济的核算相吻合。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核算实践数据显示,各相关部门的核算统计往往跟不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不管是在方法上、制度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要求。由于各种核算制度不相协调,导致了核算方法和内容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要着重于对专业核算资料进行研究、计算和论证。同时一方面在各专业核算制度的订立和修改中,做到不断缩小差异,实现各相关单位和专业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强各专业的核算制度改革,对不同的核算制度进行合理研究,从而找出与之不同的关键,并绘制出相关的数据转换表。

6.建立不同核算方法相结合的统计体系,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还严重依赖于逐级汇总的统计报表形式,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行,但在某种角度上却又缺乏灵活感,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的、有效的相关资料,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必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积极地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社会现象。同时,科学地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作者单位:周口市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1,(11):7-11.

[2]王树林.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26-30.

[3]何琳.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问题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5):24-26.

第3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地位

在我国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备的经济价值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中也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具备借鉴意义。在文章中,根据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下的体现、组成部分进行思考,研究其在发展中的地位,以保证认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展现

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逐渐进步和发展下,体育产业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在总体发展趋势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形的表现形式,该形式主要是基于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增值产品、体育服务等,在当前的竞争市场下,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也能增加就业量,维护整体进步。第二,无形的表现方式。该方式下的体育经济价值不仅是社会效益的展现,也是国民经济下的直接效益,它不仅能提高公民素质,也能维护国民的整体水平。具体形势下,直接效益是体育产业、从事体育的各个行业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广告、体育产品等,这些收入都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体育产业下的社会效益,是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影响力,在积极发展下,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使其他行业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在整体上展现出社会效益。例如:在某旅游地点举行比赛,使该地区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也在整体上增强了国民体质。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其最为核心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主要部分,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基础条件,国民经济的积极进步,也是体育经济的有力提升。基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为内部的从属产业,在逐渐进步下,能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公民消费。当前,社会进入到大背景时代,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逐渐增长,其占有的GDP为0.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我国的体育产业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比如:美国的体育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为3%。在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效果最好,每年的体育经济GDP都在逐渐上升。所以说,根据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我国还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主要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在配置工作中以及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式下,还存在较大不足。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下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其投入主体也不够。对于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不够清晰,也无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体育市场发育也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其带来较大限制条件。所以,根据我国在当前面对的各项问题,为了对其改进,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保证能为其投入更大动力,加大力度实现体育产品、体育设施以及体育精神的宣传,保证人们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三、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体育产业的积极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价值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经济具备强大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受各个因素的限制,在各个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为了凸显出体育产业的巨大价值,不仅要明确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促进工作的整体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体育经济促进了当地的经济

体育经济促进当地的经济,是地区体育产业优势的发挥。体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其他产业的也存在较大关系。所以说,体育产业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发展。体育产业为当前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能促进地区旅游、运输以及服务通信行业的进步。同时,体育产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解决了当前的就业问题。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旅游行业,也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体育产业能提高劳动力素质

体育活动的开展,能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也能保证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力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需要积极参与到体育产业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对国民经济中的体育经济发展地位进行分析过程中,当处于投资需求不够理想的环境下,体育经济也能得以发展。所以说,体育产业不仅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维护我国国民经济水平。

四、总结

总之,我国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地位。基于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促使其积极发展,能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04):101-105.

[2]王浩恺.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劳动保障世界,2013(20):176.

[3]杨大铭.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2):62.

第4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一、转型发展、资源配置制度与国民经济政策体系

本文对制度变迁条件下国民经济政策体系的模式定位的研究借鉴了西方学者的已有成果,但是本文的分析与其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显著地表现在两者的分析前提和假定上。

(一)极度不合理资源定价机制与不完备资源市场假定

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现阶段的极度不合理资源价格与不完备资源市场是西方学者无法完全想见的;

(二)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市场长期处于短缺的非均衡状态

(三)制度变迁条件下资源分配的非市场化与过多行政干预

(四)资源管理中政府官员行为动机复杂化

其中,资源管理阶层为了获得行政职级晋升,在经济管理中导入非经济目标,从而成为中国现阶段国有资源型企业有的“政治―――经济人”。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制度变迁条件下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的论述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西方学者对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制度背景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分析的制度背景是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正处于以转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转型是指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正从计划模式转向市场模式,发展是指中国资源配置的管理机制正从不发达状态迈向现代化。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等经济问题尤为错综复杂,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所不能涵盖的。

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宜于采取渐进模式。正如许多专家指出:大约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在不合理资源配置制度下,企业既不能实现要素最适组合,也不能贯彻利润最大化原则,还会引致企业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中平均成本过高(相对与发达国家),损害企业利益与社会福利,根本不可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运营制度。参照资源配置制度范式,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状况可以简略概括为:超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与过度分散竞争并存;资源利用集约程度低与企业竞争限制并存;经济性管制和行政性管制并存。总之,中国现阶段资源价格定价机制、资源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制度的优化要求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循环经济―――国民经济政策体系的模式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今后10年的经济依然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很显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三高”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那么只能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我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几乎不可能继续满足传统“三高”模式下的未来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国家层次的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目前,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

从国家层次来看,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德国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首选手段是避免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目前,日本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从2001年4月开始,日本开始实施这七项法律,争取一边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日本将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逐步走向“循环型社会”。日本七项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体现三个要素,即资源再利用(Reuse)、旧产品和旧零件再利用(Recycle)和减少废弃物(Reduce)的3R原则。

四、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路径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化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这项战略。

(一)战略选择: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加强经济活动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因此,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就是要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重视教育,加强人才的培育,以保证智力资源的再生。

(二)经济政策:明晰环境资源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国民经济账户

环境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环境资源的滥用。而引发环境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促使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引发大量的环境资源污染。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资源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资源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资源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明确的产权,合理的价格会促进稀有资源的有效使用,确保循环利用原则的实施。

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资源质量的退化等环境资源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计算方法上,环境资源污染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资源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实际的经济运行,并不能对“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资源污染的程度。

(三)产业政策:加速实现产业发展的“循环化”和“节约化”

循环经济并没有所谓的“循环产业”,它只是要求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绿化”,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工业而言,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也就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比如可以在石油冶炼、化学制剂生产等企业之间交换能量和原料。与工业类似,循环经济的农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计划,拟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改善现有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基于此,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以后的环境不再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于环境已经遭受的损害,应该采用积极的方式恢复环境的清洁面貌,环保产业是弥补以前对环境欠账的有效措施。从广义来讲,资源回收产业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回收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相互衔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

(四)技术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高新技术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的技术载体。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是符合“减量化”的要求,因此,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

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促进废物和产品的循环利用,或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的技术。它主要包括污染治理、废物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就是传统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它符合“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要求。清洁生产技术则和“减量化”原则相一致。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一旦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必将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人类也会早日重建与地球的和谐关系。

(五)消费政策:引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

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

(六)教育政策:开展“无公害”教育和“绿色”教育

所有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都和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而公众的环境意识又决定其消费偏好。所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无公害”教育、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引进生态理念,科学规划社区环境。

五、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保障,培育国民的循环经济理念

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国情出发,制定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循环经济管理”三大环境政策,以此为循环经济保护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基本准则。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第5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88—06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运行状况不能合理反映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变化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难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避免现有国际金融秩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也符合我国金融与经济开放的核心利益追求。长远看,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建立一个多元协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成为这“一篮子”国际货币中的重要一员。但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低、经济金融结构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和政策稍有失误,都可能会引起国内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使经济金融安全受到威胁。因此,识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传导机理,设置一整套能够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利用科学方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预警,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准备工作,也是防范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性工作。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的来源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识别,就是要找到风险的源头,进而分析风险的演化过程。概括起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一)人民币汇率过度波动风险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特别是前期的周边化发展阶段是建立在人民币单边升值基础上的,而且在对发达国家预期经济形势进一步衰退的情况下,会强化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机遇在于:可以在币值坚挺的基础上顺势推进人民币或为国际贸易往来的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加大人民币的净流出,扩充人民币的海外存量,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挑战在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一致性预期越强,资本流动的羊群效应越明显,投机性风险就越大。一旦未来人民币估价预期和流向发生逆转,境外企业与居民抛售人民币资产的情况就可能发生,负面消息和预期有可能导致汇率变动的“超调”,这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新的冲击。汇率的过度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和FDI流动,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会受到较大冲击。

(二)资本账户开放导致的资本异常流动风险

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能够开启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投资渠道,让人民币可以“走出去”、“流回来”。在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和成熟的投融资市场的情况下,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只会招致大规模套利资本的冲击,从而引发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历次金融危机足以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在当前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可能招致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从而不利于国内金融环境的稳定。

(三)国内金融资产价格遭受冲击的风险

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前提下,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和逐利性势必会对金融的脆弱区域形成冲击,新兴市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经济体,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资产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国际资本特别是游资会潜伏在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期货市场等领域,从多头和空头两个方向形成双向攻击,通过衍生品头寸的杠杆效应及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危险倍数,由此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并加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四)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潮流的作用下,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人民币国际化则为危机的传导提供了渠道,使国外的危机传播到中国的可能性增大。危机的传导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贸易渠道。经常项目收支发生突发性萎缩,出现难以预期的外需骤减,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直接影响。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渠道。金融危机使国际融资出现问题,出现大量跨国违约支付项目,国际风险投机头寸加大,资产价值大量缩水,跨国金融机构出现倒闭潮。美国次贷危机向世界各国的蔓延就显示出这些风险特征。

(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悖的风险

目前,国际社会愿意持有人民币主要归结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现有的贸易结算制度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货币置换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离岸人民币流量的增加,使人民币需求和供给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由此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和效力会被削弱,“特里芬难题”也可能随即出现,实现经济内外同时均衡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选择:要实现货币政策的内部均衡目标,就要以汇率波动为代价,人民币国际化就会受到挑战;要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实现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的调控目标就难以实现。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更为棘手的问题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匹配的风险,这在国际货币发展到区域化阶段时容易发生。欧元区不相协调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欧洲债务危机就是深刻的教训,人民币国际化在进行到区域化阶段时要以此为鉴。

(六)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导致的衔接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为衔接,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开放和监管程度、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及金融机构的改革等方面,如果落后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将会带来较强的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的传导机理在于,如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未真正到位就急于放开资本账户,投机资本的冲击就会导致汇率在短时期内的巨大波动,从而出现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放开汇率管制的“倒逼”后果;如果在人民币基本可兑换之后还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跨境资本的流动将使境内货币总量难以控制,利率扭曲致使金融资产错配现象更加严重,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的效果将难以见效。另外,如果不打破以垄断地位为生存基础、以存贷利差和收费项目为基本盈利来源的国内商业银行粗放的经营模式,不积极拓展竞争性业务,开辟新型金融服务市场,就难以抵御在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环境下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

(七)国际货币竞争与博弈较量中的货币替代或反替代风险

本币国际化既是经济运行规律体现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大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实施的国家战略。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场货币战进程中,还有美元、欧元、日元等强劲的对手,在这个动态博弈过程中货币替代或反替代都会发生,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会因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强弱而改变,一国经济也会因为货币替代或反替代的利益得失而一落千丈或陷入泥潭。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与传导机理,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一套判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七方面,各预警子系统及其指标选定如下:

(一)汇率波动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建立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针对汇率波动情况,可选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率、人民币外汇期货价格变动率、进出口对汇率变动的弹性以及资本流动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四项指标组成汇率波动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二)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不但可以自由流动,外币也可以跨境自由流动,大规模资金自由流动势必会加大外汇市场风险,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可选用短期资本流动占总资本流动比重、FDI流出与FDI流入比值、证券资本流入与证券资本流出比值以及M2占GDP比重四项指标组成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三)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将会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与储备,金融资产价值的过度波动会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可选用外资进入股市规模占股票市值的比重、国内股价与国外股价偏离程度、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以及房价上涨率与GDP增长率比值四项指标作为金融资产价值波动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四)国外金融危机传染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与流通为金融危机的传染构建了桥梁,因此选取对外贸易依存度、资本和金融项目开放度以及本国资产证券化率三项指标作为国外金融危机传染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五)货币与财政政策操作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了货币流量的不可控性,加大了国内货币、财政政策的实施难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取国内外实际利差、人民币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程度、财政赤字货币化程度、外债占政府债务的比重五项指标作为货币与财政政策操作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六)国内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汇率和利率的改革如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匹配,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风险。考虑选取中外银行竞争力指数的对比值、银行不良资产率以及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弹性三项指标作为国内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七)货币替代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会受到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已在位国际货币的排挤,遭遇到货币替代或反替代的风险。考虑选取国内的外币存款占(M2-M0)的比重、国内的外币存款占M2的比重和本国居民在国外的外币存款占M2的比重三项指标作为货币替代风险预警指标子系统。

三、金融风险预警阈值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金融风险预警阈值的确定

在人民币国际化预警体系中,必须确定一个与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合理测度,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标准,以此来判断是否出现警情及警戒程度,这个测度的临界值就是“阈值”,它反映金融体系运行中将发生警情的严重程度的等级界限,通过进一步确定指标数据的安全区间,判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或危机程度。

阈值设定具有重要作用,当预警指标中的一项或多项指标偏离正常水平,超过其阈值时,就可认为面临较大风险。各项预警指标阈值的具体数值设定非常关键,如果阈值设定太大,会使预警系统在危机到来前不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如果阈值设定太小,又会使预警系统过于敏感而发出错误信号。因此,要根据各预警指标的具体情况确定阈值。与自然领域内的具体等级划分不同,金融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因为“正常”或“不正常”的概念本身就很模糊,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仅靠客观数据无法做出最佳判断。而且,当经济运行状态属于“正常”或“不正常”时,已经潜在地将其定义在规范的范围内了,即涉及主观判断。因此,在确定最佳金融预警指标阈值,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和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还要考虑历史经验、专家意见及国际公认标准。只有在明确各项金融预警指标具体阈值的基础上,才可通过这些指标值的具体变动来观察、衡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警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国际上有公认的指标阈值,可依情况利用这些标准来确定某些指标阈值。对那些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标准的指标阈值则可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如参照一些国家在本币国际化时期的指标数值,或通过定性分析和所比较国家的计算结果综合制定预警指标阈值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在一国经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金融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化。因此,原有的阈值在预警中的准确性会降低。这就要求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相应地对阈值进行修正和调整,以确保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程度。

(二)指标权重的设定

经济预警指标权重赋值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结合专家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客观赋权法是按照客观资料所反映的统计信息进行的。这两种赋权法在确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预警指标权重时各有优缺点。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专家意见得到的,能有效描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实际的经济、金融风险,但其认识难免会有主观性,不能较好地满足科学性的要求;客观赋权法仅按照实际数据进行操作,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但由于客观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得结果有时不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很好的解释。因此,在赋权法的实际应用中,为使预警指标权重能更好地反映经济、金融的客观实际情况,应将这两种赋权方法结合起来,去除缺点,凸显优点。主观赋权法可选取德尔菲法、AHP法等,客观赋权法可采用因子分析法、熵权法等,二者的结合运用可同时满足预警指标与结论评价的专业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AHP法和熵值法相结合,可参考的实施步骤为:首先,运用专家调查法得到专家对有关指标的原始评价资料,采用AHP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初始一级和二级预警指标权重;其次,引入“熵”的概念,构造评价矩阵并标准化该矩阵,用熵权法对客观评价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熵权重;最后,对AHP法所确定的初始权重进行动态熵权加权调整得到最终的综合权重。

四、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为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预警,必须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目前,国际上金融风险预警方法较多,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这些预警方法的优缺点,对不同预警方法的指标样本数据可得性、模型预警的可操作性、预测金融危机精确度、模型样本需求以及预警指标间的交互作用等因素进行探究,选出最适合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风险预警方法。

目前,关于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非模型法和模型法两大类:非模型方法是对经济体中的一系列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预测该经济体未来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扩散与合成指数法、主观概率法等;模型法主要通过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及指标阈值的选择,比较金融风险发生前后一些经济指标变化的特征,进一步通过预警指标模型预测金融风险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法、多元判别法、KLR非参数法、FR参数法、STV横截面回归法、Logit和Probit法、人工神经网络法以及案例推导法

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的研究表明,运用模型预警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的精确程度要远高于非模型预警方法,在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风险影响来源多样性、风险因素的时变性、风险波动的异常性和非线性特征,在比较和尝试中确定最佳的风险预警方法。目前,ANN人工神经网络法具有可待挖掘的应用价值。另外,同时运用几种预警方法,综合衡量预警结果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如英格兰银行构建了一系列的计量模型作为中央银行宏观经济预测的参考,包括随机游走、非线性自回归、VAR、差分VAR、递归VAR、BVAR、包含货币因素的BVAR、因子模型、DSGE等十几种模型,最终以这些模型预测值的加权平均作为预测结果)。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摸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融风险预警方法只是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工具,完全依赖预警模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决策部门结合历史的、心理的甚至政治博弈的因素进行全面认识和分析。

第6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静脉肾盂造影;过敏反应;护理

近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各种造影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肾盂造影(IVP)又称排泄性静脉尿路造影, 不但能测定肾脏排泄功能,而且可以观察尿路器质性病变,因其操作简便易行,诊断价值高,即使在CT、MRI等现代医学影像设备问世的今天,其在泌尿系疾病诊断方面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并且它的价格低廉。是目前泌尿系统检查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造影方法。在造影过程中有些病人虽过敏试验阴性,但仍会有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取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之间进行的静脉肾盂造影约1160例,其中男750例,女410例,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85岁。造影剂选用75%泛影葡胺.本组病例过敏试验均为阴性

1.2方法

患者平卧于检查床面上,摄腹部平片后,采用常规腹部加压法后,选择好适宜的静脉,将76%复方泛影葡胺40ML加地塞米松10mg,在4分钟内推注完成,注射后分别于7分钟,15分钟,30分钟摄片一张,必要时延时加拍。

1.3结果

1160例中,其中出现轻、中度不良反应者约170余例,约占15%,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过敏反应症状得以缓减或消失。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例,约占0.1%,因抢救及时、措施得力,患者转危为安。

2护理体会

2.1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

2.1.1患者方面

病人体质与反应的发生及其程度有密切关系,除过敏体质外,病人的年龄、有无慢性病,职业乃至精神状况都有重要关系。此类病人基本上都是首次进行此项检查,对造影知识缺乏了解,加上陌生的环境,对静脉穿刺等医疗手段的恐怖,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病人处于紧张恐惧状态进行造影易加大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造影剂是引起反应的外因,而紧张恐惧心理是内因。有些病人渴望治疗,错误地认为有反应就不能做检查,不能检查就不能治疗,所以有反应也不说出来,抱有侥幸心理,延误了处理时间。静脉肾盂造影病人往往需要空腹,检查前晚口腹泻药,使大便次数多,晚上休息不好,可能引起心慌、脱水等不安全因素,也会加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2.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没有严格掌握造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有些护理人员对碘过敏的各种反应不熟悉,碘试前准备不充分,观察不仔细,询问病人结果时语言简单、不准确,导致病人不能准确表达,造成误判,即假阴性。另外人力资源不够,没有专人负责,往往是做完碘试后又忙于别的工作,15分钟后直接问病人结果,忽略了此间病人的反应。另外护患沟通不够,没有营造轻松安全的环境氛围,没有仔细交待注意事项,也会引发过敏反应。

2.1.3造影剂的选择

造影剂的种类、浓度、剂量、速度和注入部位与发生反应有关,通常采用的造影剂有两种:离子型(泛影葡胺、安其格那芬等)和非离子型(优维显、碘帕醇等)。前者价格低廉,但对肾功能有损害;后者具有水溶性和易扩散易吸收的特点,且副作用小,清晰度高,极少有过敏反应发生,但价格较贵。离子型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2.66‰,非离子型为3.13‰。同时剂量过大、浓度高、注射又过快,也会加重发生反应。

2.2过敏反应的种类及表现

2.2.1轻度副反应:潮红、、打喷嚏、头痛、恶心、轻度呕吐、轻度荨麻疹等。

2.2.2中度副反应:反复呕吐、较重之荨麻疹、面部水肿、轻度喉头水肿、轻度的支气管痉挛、出汗、心慌、轻度血压下降等。

2.2.3重度副反应:休克、惊厥、昏迷、重度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2.3过敏反应的预防

2.3.1造影前

详细询问既往史、现病史及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有药物过敏史、甲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谨慎使用含碘造影剂。将造影剂加温至37℃或加生理盐水20ml以降低造影剂的粘度,减少微循环障碍,增强患者对造影剂的耐受性。严格掌握造影剂的总量,控制在1.5~2ml/kg,造影前向病人交待清楚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造影剂推注后可能有喉头、全身灼热感,这是药物引起的正常现象,嘱患者尽量放松身心。与病人签订造影同意书,减少医疗纠纷。

2.3.2造影时

造影中注射造影剂时嘱病人放松,营造愉快的检查氛围,尽量消除紧张情绪,注射时可与病人轻松交谈,转移注意力,同时也能观察病情变化。要求推注时先慢后快,常规40ml造影剂(成人)在4分钟内注射完。同时保留药品安瓶,备好急救药物。针对有过敏史、高危个体及婴儿等,一般采用非离子造影剂。

2.3.3造影后

造影后在旁守候,注意观察病人的身心反应。一般要让病人留察半小时后离开,防止副反应在此间发生,住院患者可回病房观察。嘱咐病人回去后多喝水,稀释体内药液,加快造影剂的随尿排泻。

2.4过敏反应的处理

一般轻度过敏反应病人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打喷嚏、恶心、呕吐、心慌、皮疹、口渴等,出现这些症状若不再发展属较轻者,不需特殊护理。可以嘱病人缓慢有节律的深呼吸,以提高膈肌,降低腹压,解除胃痉挛,使身心放松,症状一般可以得到缓减,但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中度反应者,可出现出虚汗、心慌、呼吸困难、轻度的支气管痉挛、轻度血压下降等,立即停止用药,肌注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使症状减轻,并立即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观察血压变化及生命体征,过敏症状缓减后护送病人到急诊科继续观察。

重度反应患者可出现重度喉头水肿、脉搏细弱、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皮温降低、血压下降、中枢性抽搐,以至休克。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检查,就地抢救。喉头水肿者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呼吸心跳骤停者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未脱离危险的患者不宜搬动。病情稳定后及时送ICU病房。

3综述

综上所述,泛影葡胺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含碘造影剂,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个别病人对碘剂产生过敏反应,只要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急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营造舒松愉快的检查环境,使静脉肾盂造影顺利完成,降低过敏反应发生几率,成功抢救过敏反应的病人。

参考文献

[1]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李成香静脉贤盂造影的护理体会,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1(1)

[3] 李贵双等,离子型造影剂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对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临床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中华医学影像技术,1999,15(9):700,921 哈尔滨医药,2005年第25卷第6期。

[4] 黄水平、卢春花、涂风兰 静脉肾盂造影过敏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实用临床医学,2005,6(1):54

[5]王君、魏婷婷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与处理,《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年2月第4卷第4期

[6] 张杏蓉 476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术的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1期。

[7] 宁静、王荣芳静脉肾盂造影呕吐反应的预防与处理,《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5月 第2卷 第5期。

[8] 潘园静脉肾盂造影护理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6期。

第7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 文化互补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93. 25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第8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药物敏感性

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女性可引起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不孕症,孕妇感染支原体可导致自然流产、先天缺陷、死胎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因此,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药敏状况,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早治愈病人,防止并发症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90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进行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标本来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和住院患者906例,年龄17-65岁,平均35.8岁,其主诉有不同程度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所有受检者标本采集前未系统使用抗菌药物。

1.2标本采集:清除阴道口及宫颈口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伸入宫颈口1-2cm,轻轻旋转,停留片刻取出,立刻送检。

1.3检测试剂: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为珠海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

1.4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将接收到的标本及时接种培养基中,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观察结果。

1.5结果判断:培养基由橙黄色变为清亮的红色桃红色可判断为阳性,表明有Uu和(或)Mh生长,药敏孔高低深度均为黄色即药物敏感,如低浓度孔为红色,高浓度孔为黄色即药物中度敏感,如高低浓度均为红色即药物耐药。

2 结果

2.1支原体感染情况:906例疑似支原体感染的患者,支原体总检出率为56.2%(509例),其中Uu检出率为37.6%(341例),Mh检出率为2.5%(23例),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6.0%(145例)

2.2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支原体为健康女性阴道菌群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阴道黏膜损伤时会引起发病,目前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Uu和Mh。近年来,女性生殖道Uu和Mh感染的病例逐年增加,是由于支原体感染其临床表现与一般妇科感染的临床症状类似,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重视,从而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及抗菌药物滥用致耐药菌株增多。本研究显示906例女性患者共检出509例支原体阳性,阳性率为56.2%,以Uu单独感染多见,Uu阳性率为37.6%,Mh单独感染较少,Mh阳性率为2.5%,Uu和Mh混合感染率为16.0%。

第9篇: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新兴工业;体系建立;经济体系

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情况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额总体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掌握当前工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更为准确的策略和发展目标,作为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满足我们国民经济对于其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其特点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我们国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工业方面的进步趋势和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放缓趋势,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针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最终完成工业化的改革和发展的建设。由于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受到了经济危机以及次贷危机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制造业等生产行业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对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其发展情况和资料的掌握,最终完善工业经济体系的发展。

总体来看,当前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总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国家的工业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占据了国外的市场。但是由于一些外贸方面的限制,影响了我们未来的工业发展出口情况,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是受到了不小影响的,从而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虽然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企业能够在这个过程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和国外一些企业的合作,帮助我们我们国家实现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一些工业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我们工业经济的效率和发展情况。

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和生产效率等都会影响市场的发展导向以及产品的价格。随着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企业的发展压力也在不断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就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这也会使得市场上的产品价格有所回落。虽然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同成都的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很多出口的商品依然成为了我们重要的出口贸易内容的支撑,有效的保持了国际贸易的份额和水平,呈现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当前工业发展的情况是和国民经济相挂钩的,如果工业经济这个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保护,就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经济对于我们国家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效的带动了周边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工业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极大投入力度,不仅在生产资料方面,同时也应该在各个发展的方面来保证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工业经济的进步也为当前国民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工业经济之中很大一部分是实体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我们工业经济发展和进步能够为实体的工业发展和经营提供一些有效的经验,从而减少对于生产资料的消耗和浪费。

二、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措施及未来发展分析

(一)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措施。要想不断的提升我们国家当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就需要充分的了解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各项工业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情况。当前的发展情况之下,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总体上来说应该节约当前的土地资源,同时将各项工业方面的消耗水平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提升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和发展,增加我们国家工业化之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全面的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工业方面的发展和之前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于技术这些方面,同时也包括一些更多的发展机遇。

工业的不断进步明显的提升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过程来看,当前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每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当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我们国家工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走势,因此当前加强对于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促进我们当前产业的不断深化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国有产业的深化改革,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明确权责问题,落实责任制,从而提升对于国有产业的管理水平。而经过改革之后的国有经济,管理人员还能够根据自己所持有的股份进行有效投资和管理,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进步。

(二)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工业化对于我们国家整体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只有加强对于工业经济体系的研究,才能保证当前经济和工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更好的掌握其发展的动向。工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很有可能就变成了我们当前工业之中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效的实现其发展的目标。工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我们经济的发展史非常重要的,同样对于当前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能够有效的通过工业经济的进步来推动实体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进步。当前发展的情势下,我们工业经济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和发展,因此工业经济的进步是带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时我们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对于工业经济的投入力度,从而能够确保工业发展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地位。不仅如此,我们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针对我们当前所掌握的资料和数据来看,我们工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工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优化当前的产业机构,实现工业化的快速进步。

三、小结

总之,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重要的产业支撑,因此我们当前工业经济体系的确立关系到未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的深化和发展,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当前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