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艺术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新旧教材 余弦定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体现课程理念的重要媒介。不同的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知识传授理念,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成效。新旧教材之间存在着些许差异,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全面细致地比较和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对实际教学工作是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以余弦定理为例,对新教材与旧教材关于余弦定理章节的内容编排特色做了一个比较,主要对余弦定理的提出、余弦定理发现的证明过程等环节做了细致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科学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新旧教材的内容设计比较
在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中,余弦定理被设计在第五章――平面向量的第二节解斜三角形中。新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5,余弦定理被设计在单独章节解直角三角形中。
1.关于余弦定理的提出
旧教材直接提出问题,基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从解直角三角形入手,切入余弦定理:新教材给出探究,而新教材结合初中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从量化的角度提出问题,体现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衔接,也为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类型做了铺垫。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在初中时就已学过,这样便于学生建构和联系余弦定理,即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
旧教材因为余弦定理编排在平面向量的章节中,所以,余弦定理的引入也毫无疑问地运用了向量的方法推导出。提出问题后,直接用向量的方法研究问题。
例如,在ABC中,AB、BC、CA的长分别为c、a、b。
由此推出余弦定理。
新教材在推导余弦定理的设计上同样也用了向量数量积的方法进行证明,但是提出了思考。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涉及了边长问题,我们可以考虑用向量的数量积,或者用解析几何中的两点间距离公式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旧教材都用了向量数量积的途径来展现余弦定理的证明这一问题。这样的设计合理、简捷,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证明方法来得突然、不自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缺少新旧知识的搭建和连接。
3.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形状判断的应用
旧教材并未涉及此内容。
新教材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两方面相结合,分别对三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了量化讲解。
二、基于教材编写对比分析的教学建议
1.对余弦定理提出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可直接用新教材的探究,不仅体现了初中高中知识的衔接,还为之后要说明满足已知边角边的三角形的解是唯一的,不会出现正弦定理两解的情况留下了悬念。
2.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的教学建议
余弦定理的引入及其证明过程,新旧教材中的向量方法虽然简捷,但是这样的证明过程来得太突然,我们可以设计得更自然一些,既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可作如下设计:
已知直角ABC,AB、BC、CA的长分别为c、a、b,问如何去求出直角所对的边c边?
同学们很自然地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出c边。
其次,若我们将点C沿边BC向左移动,这时原来的直角ABC变成了锐角ABC,这时如何去求c边?
若我们将点C沿边BC向右移动呢?这时又会形成钝角ABC,如何去求c边?
这就将特殊的问题延伸到了一般的问题,形成对任意的三角形如何去求第三边的问题。这样既结合了旧教材的提出问题部分,又是一种学生易接受的探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关 键 词:创意 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 理性思维
创意,或者说创造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被提高到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集团都在要求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意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也蕴育着巨大经济效益。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已经从技能、技巧等具体知识的培训转到了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创意思维的培养上。然而,目前我们的创意思维的培养却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创意以及怎样去创意的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偏差而收效甚微。其问题在于:一方面,把创意当成天马行空似的玄想或灵感光临的被动等待,使创意变成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秘事;另一方面,让看似好的创意远离具体的设计课题而变成了为创意而创意的游戏。为了让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现代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的语境下,必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视科学理性思维。
因为,第一,创意应该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灵感突然爆发,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创意的内在要求。第二,现代艺术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这使艺术设计实践不仅是艺术创造行为,更是科学的,理性的抉择。科学理性思维也就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意是理性的选择结果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创意不是灵感的突然爆发,而是理性的选择结果。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者索耶在他的著作《人类创新的科学》中写道:“灵感源于积累而非灵光乍现……实际上是将过去的观点全都推翻了。许多人认为创造性是一个人智慧的突然闪现,这种‘魔术般的’爆发是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思维的精神过程。但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当你展示你的创造性时,你使用的大脑部分与平时琢磨怎么绕过交通堵塞没什么两样。”①
今天我们把创意放到了一个非常绝对的地位。似乎只要有了创意就可以解决一切设计问题。但创意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创意?似乎没有真正被思考。事实上,我们更多地只是从结果这一端来看创意,而忽略了创意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积累、选择和判断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创新思维是信息重组。创新思维是没有预成的规则的,它要突破思维定势,对巨大的信息流进行筛选,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关系做出判断,进行新的组合。可以说,“选择是灵感思维和创造性功能的灵魂。”②如今的设计也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像广告策划一样,设计是一个对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理性判断、明智抉择的过程。创意就是在这些过程里通过积累、选择和判断产生的。策划大师叶茂中曾经说过,策划80%是靠腿,20%靠脑。
“提起创造性思维,人们往往会忽视逻辑思维,认为它的‘理性’与‘创意’格格不入。实际上,逻辑思维的分析、推论对设计的创意能否获得成功时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艺术设计可以得到理性的指导,从而使创意具有独特的视角,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引起受众的共鸣。”③
创意既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在强调创意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则必然是其内在要求了。
二、当代设计学科的新发展要求设计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要求设计师具备很高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1.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一般来说,艺术设计似乎更多着眼于艺术性的思维逻辑和形式美的创造。然而,现代设计已经变成了关系的设计、事理的设计和交互设计、从产品设计演变到服务设计。“艺术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④“……设计立即变成了一个比不久之前更为复杂和更加多学科的活动。”⑤
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的建构清楚地显示出现代艺术设计学已经是一个结构大、涉及面广、多学科关联互动的开放的学科体系。什么人因工程、知觉理论、消费心理、材料科学、传播学等。然而这些学科已经融入我们的设计教育,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对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曾经是包豪斯的宗旨。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意识到:“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用情感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⑥柳冠中先生关于设计学的“事理学”理论(将设计视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即为事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实践中认识的能力,从对‘物’的设计提升到对‘事’这个系统上——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应思考的方法。”⑦
然而,在我国依然存在着艺术院校的设计与工科院校的设计的严格区别,一些大型企业的设计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工科院校,或许直到现在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着与工科院校学生不同的优势”。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的综合性新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与科学结合是必然趋势。所以,李砚祖先生说:“设计的当代成就和未来是由艺术与科学统合的程度而决定的。”⑧(转第39页)(接第59页)可见,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培养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设计人才是提高我们艺术设计水平的必由之路。虽然,理性的功能主义和国际风格被后现代设计所诟病,但是当代的艺术设计事实上却并没有也不可能抛弃理性思维。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发端的包豪斯基础课程就开始了这样的思维。在由纳吉和阿尔贝斯所执行的基础课程中“采用感应的方式去设计,让学生去调查、探究和实验”⑨远不像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所理解的仅仅是“三大构成”的简单的视觉形式的训练。
过去有些观点认为,艺术是形象思维,艺术设计也是形象思维,甚至开玩笑说学理工的人的脑子是方的,因为他们要求准确的数据,严密的论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与创造力不甚相关。现在看来是应该改变这样的错误认识的时候了。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3.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正表现为艺术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一样,艺术设计不只为具体的设计课题提供形式解决方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高科技条件下,艺术之美才得以彰显。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设计,都不可能只依靠设计师直觉和灵感。就拿视觉传达来看,从任务确立到市场调查、信息摘取,从数据分析到设计表达等环节都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理性的。图形也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非常理性又不排斥感性的形,即是具有科学特征和语言特征的符号系统……图形符号的样式和表达方式不是由艺术感觉决定的。而是由信息本身和理性的规范决定的,这里不是不要艺术及感觉,而是这种艺术和感觉必须与科学和理性结合。”⑩如今,各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前沿探索无不是基于艺术的感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从产品的设计到服务的设计,从物质产品到人机界面,视觉传达的不仅是形式和色彩完美的图画,而是像地图一样合理科学的信息表达系统。室内设计和建筑方案也不是去研究如何画效果图,而是集中与灯光、空气、时间和几率的研究和表达。陶瓷设计研究在理论层次和技术层次上揭示瞬间与光亮……这些在以前都是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而今天却是艺术设计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维对于现代设计的必要性。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出真正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就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把科学理性思维纳入到艺术设计思维之中。只有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创意能力的问题。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创意设计。
注释:
①[EB/OL].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2205965.html. 2007-06-12/ 2007-09-25.
②陈明.灵感和直觉心理现象的协同论阐释[J].甘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P96—98.
③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32—233.
④同上P20.
⑤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⑥詹姆斯·W·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M].李为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⑦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北京:装饰,2005.1.P006—009.
[关键词]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7-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教学中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传统教学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传统教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发展,有着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各有利弊,如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完美融合到现代教学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立足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同时借鉴了外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使用粉笔、黑板、挂图、教具、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
当前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黑板和粉笔的,因为传统教学还是有其明显优势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能用自己的表述方法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且具有强烈的感彩和逻辑思维,它是任何现代技术所不能代替的,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交流过程中,容易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诱导。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是不能被多媒体电脑所取代的。传统教学的又一个优点是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个人魅力。教师的很随意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板书,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少。
当然,传统教学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外部作用,注意定向思维的培养,即按教师的思维理解问题,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用教师的理解能力代替学生的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方式单一,不像多媒体教学方式那样采用多种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展示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少,增加了教师教学中讲授和书写的内容,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
首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加大教学内容的密度,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更多的相关资料、方法等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从而加宽学生知识面。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好多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可以用多媒体电脑通过动画模拟或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让学生从直观上主动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比起传统的表述或板书既省时又清楚。在教学中,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那是不是多媒体教学就完美无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现代教学手段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首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力,对于理论性强、不便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的课程,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妨碍了学生缜密而严谨的理论体系的形成;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削弱了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由一个教师可以即兴发挥的平台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讲台;学生有课件可以依赖,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讲解的重视程度降低。所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果使用板书就能随时进行增减,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因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其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应把学生当作积极的参与者,而不能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服从者,因此,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虽然现代教学手段使一些复杂问题直观显现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也要穿插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介,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都是现代多媒体无法取代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每一节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灵活选择,融合教学。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将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中最好就是在两者间找到契合点,把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传统教学的优越性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给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学情 公共英语教学 多媒体 课件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教学手段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元素组合为一体,使多媒体信息建立逻辑链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是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年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积极投身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必要性
1.高职学情分析。
高职生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统招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经过高中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整体水平较好;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对口升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等;三是单独招生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足。这种复杂的生源状况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为了提高整体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英语教师需要耐心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利用就是其一。
2.高职教情分析。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普遍使用教材配送课件,如学院采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和《新编实用英语》两套教材及其备有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这种一体化的教材体系为日常教学提供了方便,业已成为该类教材的主要特色,然而,这种便利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和风格模式化;(2)教学活动和设计单一化;(3)情景性和交互性不足等。正是由于以上不足,导致配套课件成为英语教学的“鸡肋”。
鉴于以上不足,并结合高职学生学情,如果不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而一味地按照配套多媒体课件展示灌输,势必导致“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出现,进而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认为,开发一套融助教和助学为一体,兼具趣味性、交互性等功能的开放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体系迫在眉睫。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策略
1.听、说、读、写分模块教学,各具特色。
四个模块积极整合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目的资源,形成丰富的语料库并自成体系。其中,“听”重技能培养,以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为线索,贴近实际;“说”重情景交际,将话题与语言功能相结合,趣味实用;“读”重能力提高,层层深入,授人以渔;“写”重实践模练,以模板和句式为向导,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2.融助教和助学为一体,促教学相长。
改变过去单一教学辅助课件的模式,同时开发利于学生课余自学的辅助型课件体系,使助教和助学两种课件类型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教学相长。助教型课件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简明扼要;助学型课件则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体现交互学习的特点,充分实现学生的拓展学习等各项活动。
3.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增强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的结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特征,体现出“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思想。要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使信息量和教学节奏适中,便于学生的思考理解。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表现力突出的特点,积极创设逼真的英语情境,活化课堂。
4.课件内容重设计,凸出交互性。
规避原配套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和单一化,就是要加强课件内容的设计。根据听、说、读、写四个模块的不同教学目标,整合丰富的资源,采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设计出多样化的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设计学生真正参与的环节,便于学生的交互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课件开发的灵魂,在整合资源、开发课件过程中,要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对于多媒体技术,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努力实现多媒体功能的最大化。
三、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几点思考
1.不能单纯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听觉、视觉和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刺激。但是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能过分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和音响等效果,喧宾夺主,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动用大量复杂的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2.不能让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却成了教师的束缚,从而使教学的“活”和课件的“死”成为矛盾,其实,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不要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而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活动的设计。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多媒体就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件道具,而教师则是教学艺术的设计者、实施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真正实现人机一体。
3.不要让多媒体课件成为黑板粉笔的替代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代替黑板和粉笔的演示工具,把课件作为机械的演示媒介。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实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只有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同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
当前,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应用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在运用这一现代教学工具时,我们要充分发回它的优势,采取措施,尽量规避其不足,使之真正物尽其用,为英语教学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白晓红.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的利与弊[J].黑河学刊,2009,(5).
[2]杨恕华.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9(上旬刊).
关键词:体育课;教考离合;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37-02
体育课考核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反馈调节系统,是整个体育教育评价的核心[1]。本文针对高校体育课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型体育课考试模式――“教考离合”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一、高校体育课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课的考试大都采用任课教师随堂自行考试的方法。从考试形式上看,由于是任课教师自蓟组织考试,考试的随意性太大,监督检查的约束力小,出现考试不公平、教师打人情分等现象。且同一个项目之间不同教师的考试,其标准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带的班级之间的考试标准都不一致。学生也认为,自己的任课老师考试,心理压力不大,平时参加课外练习的动力不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考试的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考试内容上看,在所调查的近20所高校中,虽然体育课考评的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内容的复杂性是一致的。绝大部分的学校在素质考试、专项考试、理论考试、平时表现、早操、课外锻炼以及健康标准的测试等方面,体现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当然体育课成绩的评定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但过于繁杂的考核,一方面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一般文化课考试很容易做到统一试题,统一组织,统一答案,统一阅卷,而体育课考试虽然也有可以用皮尺丈量和用秒表测量的客观因素,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教师用经验来判断的主观因素。同时,在选项教学的模式下,大学体育开设的项目丰富多样,如球类、体操、健美操、跆拳道、武术、体育舞蹈、保健操,等等,每个项目又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由于不同项目组的教师在考核中对动作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所以,考试要做到内容上的完全统一是不现实的。在我们随机调查的上海5所和南京4所名牌大学以及陕西10所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中,采用教考分离的学校只有2所,其他学校均采用传统的教师随堂考试。
二、高校体育“教考离合”模式的结构
“教考离合”模式是“教考合一”和“教考分离”的整合,既具有“教考分离”中公开、公平、公正的严肃性,又具有对学生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参与意识、组织能力等学习行为全面考查的综合性,是把“教考分离”与教师随堂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考核模式。(见图1)。
“教考离合”考核模式,可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统考部分,占体育总成绩的60%,其中技术、技能占40%,身体素质占20%。球类项目分别是:技术达标占20%,技术评定占20%;综合类项目,如跆拳道、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主要考成套动作的完成情况,包括表现能力、完成动作的熟练程度、动作的正确性、动作的连续性等等。专项技能的考试内容由各项目组根据考核大纲中的考试项目由学生任选一项,其内容必须反映出自己项目的主要特点。如,篮球中的1分钟运球上篮,或定点投篮;排球的自颠球或对墙颠球,或上手发球;足球中的定点射门,或两人15米传接球;乒乓球的正手攻球或左推右攻;羽毛球的发球或步法;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等规定的成套动作;等等。身体素质考核主要是考速度、力量与耐力,如春季50米跑或立定跳远,冬季耐力跑等。第二部分是教师随堂考试的内容,占体育总成绩的40%。其中,理论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上网查有关体育方面的资料,完成作业或撰写小型的体育论文;课堂提问,随机抽取题目回答问题等。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体育综合能力的体现,可通过学生上课期间组织比赛、组织准备活动、自编小型套路体育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如健美操项目通过学生自编操的考核,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球类项目通过学生组织小组进行教学比赛,担任临场裁判等,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凡是学生参加课外各类、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活动都被认定为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关于平时成绩,教师可根据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参与意识等给予评定。
三、高校体育实施“教考离合”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素质教育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强调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学不能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要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应当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需求,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只重视体育技术与技能的考试,不重视全面发展的考核,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核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为应对考试而教学的现象,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2]因此,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班的选项教学形式和俱乐部教学形式,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体育“教考合一”的考核办法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与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体育课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教考离合”模式正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的选项教学模式背景下的产物。
四、高校体育实施“教考离合”模式的积极作用
1.“教考分离”的作用
统考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的特点,它充分体现出了体育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实施教考分离的有效载体。实施统考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从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克服考试随意性的信心。统考,规范了考试制度,统一了考试尺度,改变了原有的考试无监督、随意性太强的状况,纠正了原来课堂上教师想怎么考就怎么考、想考什么就考什么、想什么时间考就什么时间考的随意做法。通过统考,有利于发现和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有利于教师之间展开教学法的研究。
学生犹如一块玉石,教师好比一位艺术家和雕刻家。成功的艺术作品是靠雕刻家的精雕细琢而成的。因此,教师教授体育技术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非常细致、认真和充满教学艺术的过程。统考是教师公开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状况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2.“教考合一”的作用
教师随堂考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由于课堂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考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学习态度、参与意识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考查。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想让所有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都达到统一的标准是不可能的。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努力,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业余锻炼,不迟到、不早退就可以在学习行为的评定中获取高分;基础好的学生,如果课堂学习不努力,单凭技术好也不可能获取高分。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由任课教师考核,心理压力小,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J].体育科学研究,2004(1):53~55.
[2]贺俊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标准化”的探讨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37~39.
[3]李伯宏,李岳兵.对高校体育术科考核中推行“教考分离”的述评[J].体育研究,2006(5):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