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的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开发的立足点
(一)学校的文化渊源
绍兴鲁迅中学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鲁迅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对教育有诸多自己的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对“立人”思想的阐述:“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种思想的文化基础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学校以 “立人”作为立校之本,可谓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二)本地的生活习俗
每个人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鲁迅也不例外。先生的作品,有太多的绍兴印记:从主人公名字的命名到孩子的游戏,从所说的话语到渗透人心的思想、生活习惯等,都有体现。我们要让学生读懂鲁迅,必须先让他们了解鲁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绍兴传统文化。先生的思想,有太多的绍兴人思维;先生的灵魂里,有太多的绍兴人烙印。鲁迅中学的学子,有必要对先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承继“立人”文化。因此,我们引导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开发与“鲁迅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以便对学生系统地进行“立人”教育。
二、课程的框架
我们首先构建了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的学校特色文化框架(如图1),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立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这两个框架是学校校本课程群得以顺利开发并彰显鲁迅文化特色的哲学基点和强有力的依据。
三、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追求课程开发精品化、课程教学条理化、教学管理系统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课程研发精品化
做精做细做实一直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为使研发的课程有特色、成精品,我们首先确立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①坚持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多元发展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多元成才铺设多元化通道。②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人”核心思想,夯实高中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能力、展示自我、实现发展的机会。③加强对课程的整合研究,借助城区学校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辟学习和实践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高校、职校、社区、家长中聘请兼职教师,还聘请外籍教师,为课程改革注入活力;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学技相通,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变更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管理者、教育者转变为既是管理者、教育者又是服务者;思想教育由单向的教育转变为双向的沟通,课堂教学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互动。
其次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研发实践。①思想上宣传。先在全校层面进行整体发动,校长着重提出学校在新一阶段的行动方向,指出新一轮课改的思路,以使全体教师在心里有个底。②理论上引导。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全校教师开展分层分批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培训,从理论上引导教师们认识校本课程,了解课程开发的含义、要求和操作方式。③行动上实践。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分三个步骤:教师申报—评委初审—学校复审。符合相关条件的申报教师填写《鲁迅中学选修课程开发申报表》,由学校分学科课程评审小组根据标准审核申报表。初审通过后,教师撰写500字以内的课程简介和教材说明提交复审。复审通过后,将该课程移交学生选课指导中心,正式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并将教师写好的课程简介(含上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传入内网,让学生按既定程序进行自主选择。对于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特别强调必须与鲁迅有关,做出特色。我校专门开发的“鲁迅文化课程群”,内含16门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课程,其中有4门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二)课程教学条理化
我们遵循“网络准备—年级发动—学生选课—适度调整”的程序,尽量做到选课有序。
第一步,为配合学生顺利选课,信息技术组教师加班加点,自主研发出相应的网络选课平台(现已经加入省平台)。学校将分好类的课程挂在内网上。高一各班级上报并核实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姓名中有无错别字等,年级统一后由信息技术教师传到内网上,并设置好每位学生的用户名及密码,以便他们自行选课。
第二步,年级组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明确学生选课的具体操作要领。
第三步,利用下午和晚上的自修时间,高一学生分批进机房,在机房里,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内网,先看课程介绍,再选适合自己兴趣和口味的课。学校规定每门课的选课人数在10~40人之间(小于10人不开班),且不得由他人代选。
第四步,各班选完后,信息技术教师整理选课情况,查出未选课或选课不成功的学生名单,报年级组,由年级组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选。
我们尽量做到教学安排合理。在时间上,每周二和周四两个下午,另加周三第7节的修身课,共计8课时。在课表编排上,因为上课的并非全是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有冲突,所以课务由教学处统一协调,努力做到“四落实”——上课教师落实、教学时间落实(一旦确实,不再变更)、上课地点落实(除原行政班外,另外再根据需要开辟上课教室)、上课对象落实(每 位上课教师做好点名及课堂管理工作,学生处则负责对逃课学生的处理)。在走班上课方面,我们采用选修课教学打破原行政班上课的形式,由学生走到设定的教室去上课。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运作一切正常。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
1.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各开课教师应做好各项开课常规(计划、教案等),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如有学生缺席应及时报学生处)工作。
(2)教师在开课过程中应及时听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经教学处同意后执行。
(3)教师应做好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记录和结果评价等工作,在课程结束后到教学处做好归档工作,主要包括教案和课程资料、学生评价等。
(4)学校在各类评职评优中适当优先考虑开设选修课程的教师,课程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开课教师实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课程津贴的发放及奖励直接挂钩。
(5)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选修课程教学经验,凡课程被确定为拟开设课程,开课教师可在考核中得到适当加分。
2.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学校公布的学校课程拟开设目录中选择课程,所选课程经确认后不予更改。若学生所选课程因学校因素未能开课,学校将通知学生重新选择。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学完一个模块,经考核或认定合格(必须向学校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2)学生应按照学校安排在指定时间到指定教室上课,认真参加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必须完成必修课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否则不能取得该选修课程的学分。若学生中途需要退出该选修课程而选修其他课程,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可以改选课程(只能得到改选课程的学分)。
(3)学生应做好选修课程学习记录,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在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后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4)学生拥有课程的评价权,每学期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做好调查与分析,计入开设该课程教师的考核中。
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课程规划处在学期末做好下学期的课程计划,在新学期开学前2周确定开课课程和选课名单,学期初正式上课。
(2)各类课程教学的常规工作按鲁迅中学原教学常规要求实施。
(3)定期做好各类教学常规检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4)做好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5)课程的资源和经费保障: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教师特点和教师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保证课程开发资金、上课津贴、精品课奖励津贴以及与选修课教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完善资金。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1.课程评价的立足点
课程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考评两点。
(1)以学生自评为基础。第一,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唯一方式,除平时必须做好的考勤评价记录外,还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查,考查形式可以是调研小报告、心得体会等。第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记录,并以此作为“优秀学生”的考核条件。第三,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将成绩优异者的成果记入其学籍档案。
(2)以教师考评为依据。第一,教师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第二,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第四,教学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该教师的业务档案。第五,教学处检查、记录平时的教学情况(含学生出勤情况、教师教学状况)。
2.课程评价的特点
课程评价呈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程序化、学分认定多元化等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尝试让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试图以校内校外两个维度、四个层面的评价,作为对学生的最终评定。这比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反映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2)评价内容全面化。这主要针对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精神。除学生的成绩外,还重视学生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们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我们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较常用的方法有:作业——除书面作业外,还有实验操作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口头交流作业等;测验——以随堂测验或专题小测验为主,重在诊断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观察——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并通过成长记录、小调查、情景测验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心理老师有目的地培养教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机能,深入地开发心理潜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上述二者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对心理或思想的解构与重塑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二者有着很多的共同性,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将二者很好地融合了起来,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可以使我们能充分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等关于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理论观察人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在心理层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科学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首先要弄清大学生在想什么,在干什么,要弄清大学生最真实的思想、情绪和要求,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必需条件。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什么针对性,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深入大学生的灵魂,效果也不会很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充分成功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关于大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第二,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将有利于为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方向性支持。我们知道,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同时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使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实际上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常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净化心灵并提高心理健康素养。而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可以在心理和灵魂深处打造人的精神,提升人的思想水平。在这一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细致的渗透,将为心理教育提供导向性的路径,从而为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提供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教育之路径
实际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优缺点,同时也可以互补,给予受教育者即当代大学生以全面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索两者融合教育的路径。
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教育。根据、教育部及有关规定要求,要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教学理论与大学生非常需要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面临的心理困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分析,用大量生动的社会实例来介入到两者的融合教育中,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度地渗透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中,一些看上去是思想意识甚至是道德品质的问题,但实际上其它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如果教育工作者不找到问题的根源,而盲目地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坚定的马克想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授学生,教育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提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洞察力,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同时,还要在教材、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加强对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大学生来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的培训。在高校的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和引导,要让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和引导,打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创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地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校外课堂。大学要鼓励和支持成立心理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要与医院等机构合作,成为心理咨询小组,请校外心理专家到校授课,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要性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认识和感受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切实地解决一些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困惑,达到自助助人的目的。
第四,要打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目前的现实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滞后,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人员不多,在许多高校,往往是找一些政工来教育大学生,但这些政工实际上对心理专业教育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大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误导,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灵活,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要经常性地举办面对系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处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真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性地走在一起,相互交流情况,互相弥补不足,通过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开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
第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事实已经证明,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多元化、兴趣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组织可以通过个别性咨询、团体性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式咨询以及课堂式专业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要知道,在高校,心理咨询和教育与医院的心理咨询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医院的心理咨询测重于有心理疾病的人,而作为高校,他所面对的大多数是健康的人群,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更注重于教育,在预防,即解决大学生在成长中发展中不同阶级产生的或面临的各种冲突,促进其心理矛盾得到解决,帮助大学生改造自身人格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模式,以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和素质。
第六,在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手段上要实现有机结合。做为研究人特别是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活动规律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上和途径上有很多相通或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利用。比如,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传统做法,要主动地、公开地、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引导。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可以采用公开阳光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大学校内的广播、电视、报刊、校报、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多途径地正面宣传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此同时,要很好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哲学方式,对心理教育和咨询进行实际性的指导和把握。此外,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特别发达的时代,心理咨询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充分通过网络来进行教育。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出现了诸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很多不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倾听、网上教育,真正地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诉求,对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以及情感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地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可以在网络上与大学生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信念、处世态度和做人道理,通过互相切磋,思想交流,使得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通过网络论坛、QQ、博客、微博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在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
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它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未成年人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
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者互相取代,两方面必须配合得当。它们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多样化,比如通过在班级设置“文明监察员”,邀请相关单位举办法制知识讲座,举行文艺表演,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活泼多样的方式开展更为学生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好处就在于可以突出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上的协调配合,一是通过学校给家长授课,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难题;二是积极引导和吸收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监督和管理。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相结合。首先,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其次,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第三,教师本身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做学生的榜样。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会大于有形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运用教师微笑的表情,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消除中学生心理的紧张和淡漠,形成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例如,增加投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具体包括墙壁的粉刷、教室的布置、宣传展览品的粘贴和悬挂、花草树木的种植、景点的安排等,都从育人角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丝不苟,让学生在一种美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再如,对所有教师还要强调师表和身教,争当“文明教师”、“爱生模范”,教师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另外,很有必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和完善也有独到的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得以直接实施。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心理辅导讲座;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置校园网心理咨询处、真情告白、道德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专栏,与被教育者之间也可以网络互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需要。
总结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是必不缺少的。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思想还未成型,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树立。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在他对社会进行思考探索后确立起来的。每个人处在社会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们会面对许许多多的困惑,如果他们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那样他们就可能畸形发展。而这样的思想一旦确立,必将影响到他的一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我们的经验是让学生在思想教育课上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进行讨论(对于选择社会热点讨论易于引起学生兴趣),要他们一一表达出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而后,再根据学生的错误思维,给他们讲述该怎样看待是非。我们没有办法把学生都塑造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但我们起码可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是社会提倡的,哪些是错的、是社会反对的。他们就会在这样的班级讨论中,形成有益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突,矛盾和压力,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思想高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新时代的和谐校园。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通常称为“德育”。它主要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更多的注重教育对象的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两种途径,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转变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心理健康通常指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指人对自我、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很高的自我调控能力。其次,二者的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常用灌输教育法,教育者通过理论讲授、理论宣传和演讲报告的方式进行教育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育者运用情感力量,采取谈心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同点。第一,研究对象相同。它们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为广泛些,主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了解人和研究人。而心理学的范围更专门化,它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研究人。第二,研究范畴相同。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心理健康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具有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拥有这些品质的人当然也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第三,具有内在统一性。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所以也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充分发挥塑造大学生高尚思想素质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相通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它们都是以培养爱国守法、积极进取、具有健康心理的合格人才为目的;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一共同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心理健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对心理健康具有引导作用。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实现大学生中个人与社会、集体关系的统一,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幸福号陕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服务等手段,重点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掌握他们更深层次的心理状况。在加强心理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科学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上,以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心理教育理论和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此有较强的信任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两种主要途径。二者有效结合的方法途径如下。
(一)将传统教育方式融人现代网络。高校应将课堂学习、讲座等传统教育方式融入现代网络。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内容丰富、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等特点,在各高校可建立“红色网站”多角度、全方位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网站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网上心理咨询、师生交谈对话等方式。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锐敏的眼光,从学生心理规律出发,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第一,直面观察,实事求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接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理论为导向,解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二,师生间双向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要相互尊重,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交流。教育者不能居高临下,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第三,与家长形成互动。高校教育者要在各学期开一次家长会,这样可以更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一,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确立个性教育思想。个性教育思想,就是把大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二,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重视做好有心理困惑、学业困扰和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他们属于大学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全体师生更多的帮助与关心。第三,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高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重解决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思想觉悟;有利于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会取得可喜的成绩,未来和谐校园的构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摘要: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为中职生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职教工作者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智慧引领中职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和提升。
关键词 :中职;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核心;开展
作者简介:杨照华,男,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法律、政治思想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69-02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时代,构建和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体系,对健全中职学生的人格魅力,增强就业实力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必要性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据统计,目前全国中职在校生80%的是来自农村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生源结构具有文化基础、道德素养双重薄弱的特征。这样的生源状况单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已是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严峻考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挑战。因为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原有的认知基础越差对道德底线的认识与判断离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就越远。预示着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就越高。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着中职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因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已不是个案。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新时代新型建设者的需要
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为各个行业培养优秀的员工,许多行业把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要素。据大量的案例显示,员工因自身职业道德缺失导致失业的案例在各行业中屡见不鲜。许多企业对于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心存疑虑,担心学校教育没有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他们深刻体验到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员工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而带来风险事故,对企业的利益和形象所造成的损失是极其严重的。只有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为市场的竞争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较量,更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道德规范的隐性竞技。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一笔巨大无形资产,它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将逐渐沉淀出强大的凝聚力而产生永恒的魅力。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中职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但是在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这个重要环节中,许多来自外部环境潜在的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困惑。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提高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逐渐成为自觉遵守社会法律与道德行为规则,具有责任心、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促进他们真正做好职业规划、了解社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是指敬业、爱岗,以执着、真诚、尊重、敬畏等态度去对待所从事职业的精神。职业不仅是一个人的谋生的手段,还是逐渐完善自我、实现成功自我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人为承担责任竭尽生命全力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超越生命、物欲和金钱的追求;是人格中真、善、美的体现。敬业是职业精神首要具备的实践内涵,是指社会成员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类职业的尊敬和热爱。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成为脱颖而出、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为中职教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以顺应时代的呼唤与需求。
(二)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
现代化职业不仅分工细而且社会化程度高,团结协作精神与社会活动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协作精神在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进和完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因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单靠个体的孤军奋战取得成功将越来越难。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贫困和特殊家庭,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中由于忽视和淡化素质教育,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不善于沟通。崇尚个性独立与张扬,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三)加强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从业者迈向职业成功殿堂的有效通行证,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成长与发展的机遇,更失去了社会的支持。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美德,更是职业道德要求和待人处事的哲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社会诚信丧失。思想道德教育只有使学生学会和运用掌握这个原则,才能实现与技能教学完美融合的教育境界。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改进
目前,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改进,但跟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自身状况相比依然封闭、落后,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关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做到有预见性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高尚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更多的“财富”就意味着得到更好的机遇,才能促使他们在人生选择关键时期做出最有远见的明智抉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中职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主要环节,是获取经验、加深对职业道德理解和践行的重要渠道,很多学过的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补充,并能有效的把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职业实践活动也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把职业信念外化为职业行为。
(三)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育人环境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进行中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因为学校本身具有高纯度的育人环境,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全方位的为学生创造优良育人环境,有效的培养他们具有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做到甄别真伪、追求真理,增强识别和选择道德的能力,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使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人文特色。
(四)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建立全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管理结构与管理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职业道德组织机构,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班主任和德育专业教师管理,使之成为高效实施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各项任务的核心教育力量,使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做到细化,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有效融合和创新家庭、社会、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桥梁,多层面的唤起学生对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与体验。
教育部提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于是,不少专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王竹立先生认为:“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几大方面,同时他还主张不同学段的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有相应侧重点。傅禄建先生则主张“两个基础,三项素养,六个学会”。“即为每一个孩子――奠定终身健康和良好公民的基础;提升三项核心素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学会上网、学会表达、学会劳动;学会合作沟通、学会社会服务、学会应对危机。”
或许这样的讨论还可以有不同角度。但如果回到“核心”这一词语来理解“核心素养”的话,上述种种是不是值得商榷。所谓“核心”,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基本解释是: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说)。如果将“核心”理解为“中心”,那就只有一个,多中心必将无中心。如果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核心是指事物最主要且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那一部分(可以是物理的, 也可以是抽象的)。 既然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要回到教育的价值上来。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蒋梦麟先生早年就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则提出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倡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更是围绕教育的价值――使人成人来展开。至于其他种种都是围绕“成人”发散开来的、具备相互依存与制约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从立人的视角来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主要是为他们的生存奠基或者说提供帮助,要生存,就要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自然需要诸多素养,但一个缺乏“想象力”或者说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人,又如何调动这许许多多的素养与技能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我们探讨核心素养的时候,除了发散,恐怕更为要紧的是聚焦,要探讨个人立足于社会于人世间最为要紧的那个点。如果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成为人――一个美好的人、幸福的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当然一定是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他的核心素养可不可以聚焦在一个中心词上?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育的人的核心素养除了“独立思想”我们还能找到什么更为准确的表述呢?尽管核心可以生长,可以丰富,可以削弱,可以衰减,或许也可能变异,但既为核心,恐怕就没有那么复杂,也不可能那么多元。古希腊哲人早就认为,教育是为了让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让人膜拜权贵。一个思想不自由的人,知识再多,技能再强,他也不可能独立地面对人生。雅思贝尔斯认为自由和超越才是作为人的根本所在。
诺丁斯在《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哪些知识》中指出,如果没有对日常生活中关于教与学、战争、持家、为人父母、广告、生存、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性别与宗教等中心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教育一词实际上就变得没有意义”。面对未来的教育,为成就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独立思想”,学校教育需要思考和改善的,就是课程的变革与增减了。这变革与增减,就如诺丁斯提醒我们思考的,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或者可以少教的问题了。
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没有思想的自由,何来“完整的精神”,又何谈生长?又何能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
一个能“独立思想”的人,才可能具有想象力。想象力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支撑着一个人的批判精神,唯有批判,才能保证一个人不会人云亦云,不至于失语,更不会膜拜英雄与神灵,自然也不会跟风,被大众思维所裹挟。教育作为一种生命传递,“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尽管“生命体不能胜任无限期的自我更新任务,但是,生活过程的延续不依靠任何一个个体生命的延长”,这过程要的就是批判与扬弃。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73-01
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语文教学向来以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思想教育上的松懈和失衡,以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思想性。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它迫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的同时,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产课的学习,在语文知识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又如屈原的《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精神文明的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同时,我们须要培养学生在热爱祖国的情感基础上,养成优良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是指道德规范和品质行为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国民公德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等。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尽到作为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共同道德规范的义务,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生活安定;讲究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做事有分寸,有节制,有文明素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先人后己,相互谦让;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爱护兄弟姐妹,以及邻里建立互敬、互助、互让的和睦关系等等。无论是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语文教材中这些脍灸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以外,我们还得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个人品质来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慢慢渗透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个大写的人。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断发生。针对这些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思想品德课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所以许多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友情伴我同行》一课时,课堂开始时我播放了周华健的歌曲《朋友》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欣赏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你想让友情伴随你的一生吗?……”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升华学生的爱国之情
《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要从时代的大潮出发,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教师要联系国家发展的变化去升化学生的爱国之情。如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国的巨变》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60年来共和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景和材料,欣赏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共和国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们谈得声情并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相亲相爱一家人》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重点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非常动人的情景剧,学生看得潸然泪下,谈得动人心魄。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要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又如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重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但是单纯的讲思想,不考虑群众的实际问题,理论脱离实际,不仅不能到达良好效果,恐怕还会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教育个体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会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坚持的方式方法。主要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双向作用。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要依靠耐心的引导,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管理的不得当,很有可能导致各种思想问题的出现。只有通过管理这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渗透到实践中。总之,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引导教育,教育必须有管理做保障。教育要落实到管理当中,管理升华到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
(4)“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灌输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的光荣传统,多年来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理论有效的灌输到受教育者当中,受教育者内化为其自主意识,从而运用正确的理论意识指导实践并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