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1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和减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资本占用,也就是对供应链中从顾客下定单、单据核对,到付款给供应商所有与资金流动有关的交易活动的资金流的管理。完整的供应链包括五个环节,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其中财务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供应链三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中的资金流。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就在于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速资金周转传统管理模式下,虽然电子采购过程只需要几秒钟。但资金的流动仍需较长时间。如在常见的交易流程中,卖方在出货时将商业发票给买方;买方的应付账款经理人核对发票和订单,将订单先交给收货人批准,再交给高层主管批准拨款;最后经核准的账单再送至银行转账。这种人工管理文件非常耗时,也容易发生错误,如价格不符、拼写错误、订单号码不对、送货错误等等,错误的发生无形之中又使交易的过程延长。一旦实现了财务供应链管理,财务供应链管理拥有一个高效的财务流程,使得资金可以快速支付,诸如接受订单、开立发票、发票审核、货款支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处理,以动态实时支持整个企业的财务运作。企业结合收支项目作较长周期的现金分析决策,从而能够对资金流有一个提前和相对准确的规划。

一般来说,资金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交易平台,企业可以提前把订单转化为现金,这样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于应付账款,手工支付电子化以后,付款流程得到了充分地控制,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付款。如使用电子支付企业可以到折扣期或信用期最后一天付款。此外,有了电子支付工具,企业就可以及时、安全地付款,并且还能以缩短付款时间为由得到更优惠的采购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根据以上公式可知,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使资金周转天数大大缩短,从而使企业流动资金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降低资金成本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物流与信息流,很少关注资金流,然而随着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降到一定的程度再想继续降低却非常困难,原因就是在物流和信息流上挖掘成本缩减的潜力已经逐渐丧失。但如果把视角转向财务管理信息化下财务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就会发现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使企业的收付流程流线化,可以大大消除支付中多余的处理成本,减少营运资金占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的目的。如电子出票以电子形式提品发票,减少了人工核对发票的时间,简化了交易流程,有效缩减交易成本。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的构建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管理战略相辅相成,企业若想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支持现代企业稳步持续发展,财务供应链应包括以下四大功能模块。

(一)采购与付款管理模块 采购管理模块服务于生产,在手工管理状态下,采购管理的任务来自于生产的需求,采购量则取决于对库存量的计算。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采购人员任何一笔采购都要在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里面形成采购订单,采购订单要经过审批,仓库要根据订单进行验货,整个过程由财务进行监控,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库存原材料的储备情况,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结合财务现金流,准确地计算物资的采购计划,以达到对供应商选择、采购订单价格的确定和采购发票的处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实时控制,为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供支持。如企业在发出采购订单的同时,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会自动收集所有的采购订单,企业可以整合所有的应付账款,了解每笔账款的交易对象,根据需要决定付款顺序,给企业管理应付账款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存货与仓储管理模块“零库存”是许多企业迫求的目标。企业进行存货与仓储管理的目的实质上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传统的存货与仓储问题无不例外地进行库存成本优化,使之实现库存成本最小化。但在这个什么都讲求信息化的时代,存货与仓储管理应不仅仅考虑成本的优化,时间的优化也应作为库存优化的主要目标来考虑。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信息及时传递,使得需求信息不再是逐级传递,而是在同一时间到达各个供应商,以便整个财务供应链管理更能适应变化的需求,从而能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搜集供应商和客户的相关信息,不断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减少库存。库存水平的准确信息将会缩短供货时间,加快汀单的响应速度,使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取胜;信息的相互共享,使得企业能更准确地掌握库存、在途等信息,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现有的库存、固定资产、运输工具减至最低水平,实现以信息代替库存的企业目标。

第3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ERP 云计算 供应链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

ERP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ERP的基本概念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以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罗延举等,2004)。ERP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达到优化企业资源,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网络集成化管理的目的。

ERP由美国的加特纳公司在1990年提出,认为ERP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目前ERP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涵盖ERP管理思想、ERP软件、ERP管理系统三个层面。

(二)ERP的主要内容

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风险管理六部分,ERP将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系统信息管理,主要集成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财务管理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模块(周三多等,2010)。

ERP 扩展了MRPⅡ的应用范围,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成为面向供应链的集成体(见图1)(王东迪,2002)。

成熟度模型下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SCM)发展现状概述

供应链一词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为“价值链”,最后演变为“供应链”(郭立宏,2006)。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马丁·克里斯多夫,2009)(见图2)。马丁·克里斯多夫主张“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何明珂(2004)认为“尽管供应商关系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对供应管理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总体上说,中国目前的企业供应管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现状。ERP的核心思想即是供应链管理。目前国际著名的ERP软件商有Oracle(甲骨文)公司、用友公司、德国SAP公司、香港金蝶公司等。ERP软件商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开发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很多企业诸如海尔、苏宁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节约成本、提高决策水平及协作能力方面效果斐然。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至今,ERP的推广和应用并不乐观,《计算机世界》提到MRP、ERP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0多年,实施成功率极低,美国大概40%,中国大概10%。现在还有很多企业不敢采用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而在实施ERP的企业中也是较多地采用财务管理模块。

2.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配套设施落后。在推广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是离不开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硬件诸如电脑、网络,软件诸如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诸如BAR CODE(条形码)、EDI(电子数据交换)在中国很多地区并不完善、普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其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实有企业数量1374.88万户,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在ERP的实施过程中,前期因为ERP软硬件收费不菲,中期需要软件维护、咨询服务,后期软件进行系统升级,都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企业外部面临竞争压力,内部进行生产运营,资金短缺,即使实施ERP,效果也大打折扣。再次,从业人员信息管理观念淡薄。企业从业人员对ERP应用认识并不全面。误区一混淆了“ERP软件”和“ERP系统”,误认为只要购买计算机和安装软件就万事大吉;误区二将ERP看作信息化建设,实施ERP是IT部门的事,缺少管理人员的参与;误区三认为ERP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未明确ERP首先是管理思想,而后才是计算机应用;误区四不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分析和利用,部分人员被动参与甚至IT抵制,对ERP实施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熟视无睹。最后,ERP在供应链管理的适用性有待提高。现阶段的ERP还不能很好地集成、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全面实现与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方面,存在ERP厂商把国外软件和中国产品简单嫁接,仅将软件的界面和报表汉化,敷衍了事;实施企业方面,一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分析、正确规划建设、业务流程重组及实施效果评价;另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服务商和产品选择时,盲目追求“大而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3.ERP成熟度模型简介。ERP成熟度阶段划分: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和COBIT标准,模型分为规划、实施、交付、运行、更新准备五个阶段。本文主要研究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ERP成熟度各阶段级别确定:汪小梅、袁薇(2007)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集成级、战略级、优化级五个等级。关键状态指标:即要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需要满足的条件。ERP供应链实施主要涉及四类关键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顶层管理者的支持、项目经理的能力、中层部门经理的支持、项目组的工作能力、员工的素质、员工对信息化(ERP)的认识。二是内部管理与环境的因素,包括基础数据的完整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人员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模式、项目资金支持、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大客户或竞争者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四是技术支持因素,包括软件供应商的支持、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董得敏,2010)。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各等级对应的关键状态如图3所示。

基于云计算构建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集成体系

ERP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组织的生产运营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和服务(周蕊等,2013)。故此,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采用云计算技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是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的三项重点任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将BPR与ERP完美结合;通过云计算,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整合;通过绩效评价,最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一)基于业务流程再造,实施ERP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系统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首次提出的,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梅绍祖指出BRP和ERP几乎是对方取得成功的互为成功的条件。一方面,ERP的先进系统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企业必须进行BPR;另一方面,若企业组织从观念重建、流程重建、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成功实施BPR,则有效地保证ERP应用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故此,BRP是ERP实施的前提条件,ERP是BPR的保障(李映辉,2006)。面向ERP供应链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步骤为:第一,识别现有业务流程;第二,进行企业流程分析;第三,结合ERP的实施设计新的业务流程;第四,制定文化变革计划;第五,流程再造实施及改进阶段。通过ERP+BPR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和管理改善持续化。

(二)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有效存储、共享和使用

云计算(云服务)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美国的咨询公司加特纳估计,2013年全球的云服务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500亿美元。

云处理是ERP的技术基础与延伸,应用在ERP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存储管理工作中,具体体现在:第一,“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实际付费,即使一家中小企业也能接受云的价格。第二,“云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噪音,在供应链内简化、加快数据交换,企业能从云服务中寻求最大利益。例如云服务商能提供80%全球供应商的数据库,企业能在更佳的时间,以更便宜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进入市场。第三,在“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云服务提供了有效、灵活管理供应商的能力,组织优化供应链更加容易。第四,云基础的供应链服务还可以增加组织边界的能见度。能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验证供应商订单进度报告的真实性;二是获得第三层供应链的能见度。云服务提供商可以收集有关运输、库存、质量保证等点对点的信息,并将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姚晨辉,2011)。

(三)加强ERP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满足顾客需求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目的在于评价供应链的运行效果、评价各成员的贡献以及激励员工。验证供应链是否有效的依据在于最终客户的满意水平。Christine Harland(1995)提出:不同节点的企业对用户的需求以及各自的工作业绩的评价是不同的,下游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导向,顾客对交货期最为关心,逆供应链而上,顾客不满增加。“你评价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郭立宏,2006):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采用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和评价方法,要把绩效量度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战略层面上使用关键绩效指标,战术及操作层面使用具体绩效指标为宜。

参考文献

1.罗延举,黎明等.ERP管理思想及我国ERP应用现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秦皇岛,2004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东迪.ERP原理应用与实践—East light ERP(第一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5.马丁·克里斯多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何明珂.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R].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2004

7.种卿.工商总局: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近80%[EB/OL] .中国新闻网,2013-4-19

8.汪小梅,袁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9.董得敏.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成熟度模型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0(6)

10.周蕊,戚桂杰.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推广[J].民俗研究,2013(4)

11.李映辉.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第4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88-02

1 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2]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特殊业务

一、企业供应链业务简介

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是用友ERP-U8管理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破了会计核算软件单一财务管理的局限,实现了从财务软件到企业财务一体化全面管理,实现了物流、资金流管理的统一。

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存货管理等模块,每一个模块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子系统联合应用。

(一)销售商品

1.在销售出库系统中,企业向客户出售商品,在销售管理系统处理出货业务,在库存系统中处理出库业务,然后再存货核算系统中出凭证(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销售收款中,企业在销售系统填制销售发票,并办理结算,在应收系统中进行收款和凭证处理(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最后进入总账系统进行审核和记账。

(二)采购原材料

1.在采购入库系统中,企业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在采购管理系统处理到货业务,在库存系统中处理入库业务,然后再存货核算系统中出凭证(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2.采购付款中,企业在采购系统填制采购发票,并办理结算。在应付系统中进行付款和凭证处理(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最后进入总账系统进行审核和记账。在日常处理中,经常会遇到特殊业务的处理,这样涉及到现金折扣,代垫运费和销售支出,现简单列举几例。

二、销售环节特殊业务处理

第一,10号销售衣柜给集美家具城,5台,售价500元一台,开具专用发票,同时代垫运费500元。现结530元,其余用预收账款来抵消。

【业务处理】

一是【基础设置】-【费用项目】-增加代垫运费。

二是【销售管理】-填制【出货单】,【库存管理系统】-生成【销售出库单】。

三是【销售管理系统】-根据出货单生产【销售专用发票】,点击现结530元,保存销售发票,点击【代垫】按钮,填制代垫运费200元。

四是【应收账款系统】—【转账】—预收冲应收——预收款——客户名称——过滤,录入转账金额2395——应收款——客户名称——过滤——对应发票的转账金额录入2395(5*500*1.17-现结530)确认。

五是【存货核算系统】-【正常单据】记账-【凭证制单】生成凭证。

六是【总账】-【凭证】点击审核和记账。

第二,10号向城乡超市销售衣柜5台,销售报价500元,给予10%的折扣。开具专用发票,发生业务招待费200元。

【业务处理】

一是【基础设置】-【费用项目】-增加业务招待费。

二是【销售管理】-填制【出货单】,【库存管理系统】-生成【销售出库单】。

三是【销售管理系统】-根据出货单生产【销售专用发票】,同时在表体折扣率填90%,保存销售发票,点击【支出】按钮,填制业务招待费200元,记为销售费用。

四是【应收账款系统】-【应收账款审核】,点击审核,点击【凭证制单】生成凭证。

五是【存货核算系统】-【正常单据】记账-【凭证制单】生成凭证。

六是【总账】-【凭证】点击审核和记账。

三、采购环节特殊业务处理

1.5号收到上地油漆厂采购专用发票一张,收到油漆20桶,单价15元,付款条件2/10,1/20,n/30。结算后确认应付账款。假定十天内付款(假定8号付款)。

【业务处理】

一是【应付账款】-【选项设置】-显示现金折扣。

二是【采购管理】-【到货单】填制到货信息,【库存管理】-【采购入库】自动生成入库单。

三是【采购管理】-【采购专用发票】根据到货单生产采购专用发票,一定要填列付款条件,点击结算,与采购入库单进行结算。

四是【应付账款】-【付款单】录入金额(20*15*1.17*(1-0.02)=343.98),点击核销,在表体多列出两项“可享受折扣”和“本次折扣”分别输入7.02,点击分摊和保存,然后【付款账款】-【制单凭证】制单。

五是【存货核算系统】-【正常单据记账】-【制单凭证】。

六是【总账】-【凭证】点击审核和记账。

四、相关建议

用友ERP-U8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突破了原来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将企业的采购、销售和库存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了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而且使企业的内容控制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要正确的处理供应链中的特殊业务,必须要整体上加以把握,确实弄清他们的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全局着眼,整体把握,是准确处理供应链特殊业务的关键和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 绿色 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

科技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迫切要求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障碍或难点,不仅需要政府和市场、社会的推动,还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树立绿色意识,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实现整个供应链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驱动因素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目的是使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具体地,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平台上增加了“绿色”的内容,供应链的各方共同协作、沟通,均参与到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等供应链全过程。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通常来自以下几方面:

1.环境本身的压力。企业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公众、政府、环保组织、消费者、舆论等对环保的要求的压力而提高其环境绩效。有现实的压力,也有潜在的压力,有时也会因为一些预计和猜测而触发。例如,由于害怕转基因食物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涌现了许多反对转基因发明的组织和网站,这就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同种类型和同种程度的压力。一般来说,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而事实上,大量中小企业是环境负面影响的“主力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监督体系的完善,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2.来自供应链的压力。许许多多的供应商也许并不会遭遇来自外部的压力,然而它们却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他们的客户―下游制造商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供应链间竞争的加剧,那些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往往会选择能够提供环境低风险和高信任度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从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就会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供应商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变,绿色供应链自此形成。

3.来自竞争者的压力。某些企业开发出了环境友好产品,实施绿色供应链,无形中给其他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形成压力,迫使更多的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回报。许多企业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巨大回报,包括减少供应商因为环保限制而不能供货的风险;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维护品牌和信誉;免受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制裁,获得好的市场和财务回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考虑的因素与主要障碍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绿色观念、法律法规、基础网络平台、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营运周期或物流运作周期、企业行为与绩效评价标准等。

(1)绿色观念。首先是公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绿色”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大多数企业绿色观念或环保意识淡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

(2)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缺乏有效的监督。供应链成员的个体目标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社会经济目标存在冲突,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客观上要求建立支持本行业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便使各个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最有利于环保的合作伙伴。

(4)企业及其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及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的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导入期,企业应注重产品设计、营销的环境绩效;成长期应注重物流、生产的环境绩效;成熟期应注重销售环节的环境绩效,衰退期应注重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

(5)营运周期与物流周期的企业行为。绿色供应链物流的具体运作改进领域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分销、返回物流、包装等。具体的处置行为包含减少、循环、再造、重新使用、处理五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方法与实现方式。经过整个物流运作周期的处置,实现物料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

(6)企业及其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过去的绩效评价标准一般包含时间、质量、成本、柔性、财务、市场等方面指标,缺乏对环保绩效的评价,特别是基于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对企业管理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2.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下,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有许多障碍,包括技术、成本、供应链关系、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等。

(1)要实现绿色供应链,需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工艺、材料及装备,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短期看,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势必会增加,而且会逐步向供应链上游转移,给一些中小供应商增加负担。如果市场上的供应商具有可选择性,这个过程就是供应链优化的过程,否则,供应链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2)限于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如何评价供应链的绿色绩效,短期的成本如何分摊,长期的利益又如何共享也成为一大难点,制约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供应链基本平台上,绿色绩效仅仅是众多绩效标准之一,各个成员企业还要追求时间、质量、成本、柔性、利润等,它们之间往往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障碍。

3.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供应链,都存在许多管理体系,诸如质量管理体系、物流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的是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为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标准,但如何将其容入其他管理体系并与之兼容,同样是一大难点,对单个企业如此,对供应链更是如此。

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1.强化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与配套支持。公众与社会的绿色要求和压力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加以体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规划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虽然制定了一些 “绿色”政策,但多为末端控制,实施也缺乏力度。对涉及到标本兼治的相关产业供应链的绿色管理政策方面,则是凤毛麟角。所以,应借鉴国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在一些行业如汽车、服装、建筑等制定绿色供应链政策指导。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导向鼓励和倡导绿色供应链,制约和惩罚不符合绿色要求的企业和供应链。供应链成员特别是核心企业要密切关注和追踪相关政策、法规动态,并实现信息共享。

2.建立和完善绿色资源数据库。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外部会不断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关的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包括国内外绿色制造技术、绿色运输、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供应链整体为出发点,在整个供应链协同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要将绿色环保思想体现在企业和供应链的全过程,体现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所有供应链成员及其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绿色形象”,创建“绿色品牌”。

4.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和评估的同时给予帮助,加强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首先是由核心企业发起,然后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并在绩效评价中考虑环保要求,这对许多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出发,加强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建立时间进度表,逐步实现绿色供应链。

5.以ISO14001、ISO9001为指导,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在保留各成员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将核心企业依据ISO14001、ISO9001等建立的管理体系推荐给其它成员企业,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统一的实施和评价标准。

6.与供应链成员合作,开发产品、流程及绿色技术。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开发产品、流程及相关绿色技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受到诸如外部环境、供应链与竞争者压力及自身持续发展的驱动,受到观念、政策、合作关系、产品与企业寿命周期、绩效评价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管理上的难点或障碍。所以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Kristie McIntyre,Hugh A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greening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onte Vedra Beach:1998.Vol.9,Iss.1;pg.57,11 pgs

[2]Fiksel,Joseph How to green your supply chain[J].Environment Today.Marietta:Mar 1995.Vol.6,Iss.2;pg.29,2pgs

[3]A.Gunasekaran,C.Patel,E.Tirtiroglu,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Bradford:,001.Vol.21,No.1/2,pg.71

[4]Kirstie McIntyre,Hugh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s:the case of Xerox Ltd,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Vol.3,No.3,pg.149

第7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首要教学原理可以突破该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点。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围绕着“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四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构建该课程的五星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习效能,有利于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解决实际供应链管理复杂任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首要教学原理简介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ponentsofinstructiontowardatheoreticaltoolforinstructionaldesign[J].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1):291310.

[2]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15]宋阳,毛帅,杨雷.论《战略管理》课程的波纹环状教学模型设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5):111113.

第8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变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29日

有关ERP的引入是许多企业颇为关注的问题。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30年从起步、探索到成熟的风雨历程。

一、ERP的含义及特点

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企业资源规划。它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我们可以把ERP简单理解为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当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实现财务和企业内部业务的协同、与供应链销售链的协同,实施价值管理概念,实现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很多学者认为,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二、ERP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变革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从简单的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进而转变到对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控,以及对财务素材的深加工。企业导入ERP管理系统后,依托这一平台,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网络、各地制造工厂等的各种经营资源、各种信息的集成和管理,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对会计组织体系与财务管理机构的变革

1、对会计组织体系的变革。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是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为依据划分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一般财务部门分为若干个业务核算小组,而在ERP的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则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划分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通常要设置数据录入、审核、处理、输出和维护等岗位。

2、对财务管理机构的变革。ERP增强了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快速反馈,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使中间管理层次减少成为可能,进而促进了企业管理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发展。就财务部门而言,应该随着业务重心的转移,相应地压缩核算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减少层级,加强管理,充实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分析、内审、稽核、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职能。

(二)对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关系的变革。传统的管理流程只要求业务流程中涉及财务部分的资料送到财务部门去处理,导致了财务系统对其他同样重要的管理信息的遗漏。而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很多,如以供应链为主的物流,以生产管理为主的生产流等。在这些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需要和资金流管理相协调,一旦产生财务信息,要并行送入财务管理子系统进行加工、存储和处理,财务管理子系统同样会及时将产生的有关数据送给业务系统,从而保证财务与业务步调一致、协同前进。财务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判断出企业优化流程的方向,而且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和提出流程改善的建议。甚至,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而确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由此推动流程的战略重组。所以,今后财务管理将在企业流程的重整与改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变革。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业务信息。这种滞后性导致了企业利益相关人很多时候只能凭借经验和历史资料进行决策,客观上增大了决策的风险。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具有及时把握内外各种信息的能力,因为信息在时间上的差异往往能决定企业的成败。在ERP环境下,由于实现了数据资料的联动和实时更新,财务信息也由定期的静态信息转为可随时提供的动态信息,企业有关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时获得财务和非财务的最新信息。ERP提供了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信息服务。除了能提供必需的财务报表外,还能提供多种查询功能和管理性报表,并提供了易于终端用户使用的财务和分析模块。此外,ERP通过供应商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和电子商务,对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关注更加密切,反映更加迅速。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逐渐使信息的视角更多,对业务反映更加全面。

(四)对资金运作过程控制的变革。企业对资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就是要把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以防止出现支付危机。企业为有效地减少资金管理漏洞,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实现对不同地域的多家独立核算单位的多个资金账号的统一管理和对主要账号的实时监控;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了解目标客户的信誉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销售方式;通过财务管理系统实时地了解与业务相关的情况,如客户或者供应商的账目情况、历史记录以进行资金使用上的审核工作,从而减少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三、ERP系统环境下更需要财务管理的创新

在ERP系统环境下进行财务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财务管理创新观念。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审视各种经济问题和财务活动,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不断开拓创新。其次要创造出新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无论是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还是现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比如,传统的财务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的供求平衡原理之上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是以物质和能量为主体的,其使用价值以物质实体为依托。而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其产品可能是信息和知识,其交易手段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其供给与需求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在ERP系统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不仅要求财务信息的及时、全面和共享,还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参与企业决策,实现事前预测和服务企业的职能的创新。在此情况下,每个实施ERP系统的企业都要认真引导财务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成功实现职能转变。

总之,ERP系统以其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改善了企业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范文

IT奋斗史

近年来,加加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企业信息化战略服务于其他发展战略,并带动其他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确定加加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方针为:“从2010年起,奋斗5年,把加加集团建设成以管理信息化、商务网络化、装备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企业’,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连共享”。

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杨晓云介绍,加加集团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以ERP系统项目建设为主,在实现系统项目的过程中,逐渐让信息化深入企业内部,同时逐步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研发信息化、营销渠道信息化等步骤实现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实现两化融合与企业发展的结合。

首先,加加为企业两化融合所建设的目标是以集团公司股份制改造上市为契机,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以企业绩效管理为核心,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内部企业间的业务协作等集团化、一体化管控目标。

在制造信息化阶段中,通过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过程运行监控、数据采集、过程管理、设备维护、单元调度、产品跟踪的集成一体化管理,通过控制包括物料、设备、人员、流程指令和设施在内的所有生产现场资源,实现计划排产、仓库物流、人员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自动化,并和ERP系统的集成一体化管理,从而实现实时化的ERP/MES/PCS系统,提高生产制造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实现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研发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实现产品研发与质量保证过程的信息化,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在产品研发中,努力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产品,促进产品自身的信息化,增强产品使用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企业产品研发战略的实施。

营销渠道信息化则是通过搞好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提升企业与产品品牌形象、增进客户关系、改善客户服务,有效促进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市场。

从融合到突破

随着不断深入的企业信息化战略步入实施阶段,企业两化融合的收效开始显露出来。杨晓云说:“信息化让加加在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详细介绍道:2010年至2011年,加加实施了包括集团财务、集团人力资源、集团供应链、成本管理、集团预算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块,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内部企业间的业务协作等集团化、一体化管控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效益。

集团财务核算管理打破了传统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支持在整个集团内实现集中监控、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使集团各成员单位财务集中核算,搭建全集团内统一财务核算和报告平台。集团供应链管理通过对集团供应链的基础管理、集团采购、集团仓储、集团销售、集团运输、集团销售、集团分销、内部多方交易等核心业务进行统一整合,发挥集团供应链的协同效用,进一步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利润。

ERP系统投入使用后,加强了库存管理,及时掌握各种物料的库存状态,2010年,公司库存平均周转率为9.16次,2011年库存平均周转率7.9次,平均下降13.75%,2012年可望达到20%以上。

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加不仅提升了管理水平,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杨晓云说:“我们认为食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四个一’工程:一个科学的符合食品企业特点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成功的前提;一个务实的信息化领导是成功保障;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先进的软件系统得同时,必须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一个复合型管理团队提供了人才保障,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

同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巩固,加加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食品企业两化融合的认识。杨晓云概括,目前加加已经从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食品企业的两化融合有了新的认识。

具体来讲,意识方面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需求方面,加加是传统酿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过去,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引进,企业效益的提升,行业竞争激烈,也将促进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的强列提升。

应用深度方面,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未来几年,加加将重点放在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上,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面向整个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技术实现方面,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问,尤其是不同部门问的数据信息存在一定的共享瓶颈,未来将从设计,管理,生产等各方面加强整体规划,提升系统的集成性,彻底消除信息孤岛。

资金投入方面,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较少。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加将注重加强IT服务的投入、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