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的特殊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共生机制;民族旅游地;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傣族园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以来,旅游区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一直倍受关注。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对民族社区实际的参与能力、多元化参与需求及利益分配等问题的深度研究较为缺乏。利益诉求的落脚点不同,导致各利益主体的各种状态下的竞争抵触,甚至直接的暴力对抗。同时,社区居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正不断受到侵害,民族社区自身经济水平和传统习俗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这既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尝试引入共生理论,从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的角度破解民族旅游地因利益矛盾导致的制约旅游发展问题,并且在分析民族社区实际的参与能力与多元化参与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民族旅游地的共生机制。
一、理论基础
(一)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民族旅游地特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目的地,民族旅游地的旅游产业或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已成为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类特殊而广大的地区,民族旅游地有以下特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创造的文化遗产是旅游区的的核心吸引物;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经商水平普遍较低;具有不同于汉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意见表达途径欠佳,表达机制不完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不强,致使其存在多元化的参与需求。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在旅游业中,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旅游者想要的是理想的产品、适宜的价格、足够的安全性和适时推出的新产品;社区考虑最多的是合理的收益分配、大量的参与空间、地位的体现;政府的出发点为提供就业、支付税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利益诉求点不同,旅游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公司与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存在各种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导致各种形式的冲突,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旅游地多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引进企业进行开发的模式。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民族旅游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居民多数情况下处于弱势叠加的地位,导致利益受损,既影响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共生理论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贝里(Anton Debarry) 1879年在研究真菌时提出,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从理论上讲,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亦即,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合作,是自身状态和性质的继承与保留,是共生体的相互补充和依赖。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其本质是协同与合作。近年来,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钟俊、吴世辉分别运用“共生”的内涵来解释旅游共生的实质,吴泓和顾朝林、陈学强、韩芳、王东红将其应用于区域旅游竞合、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中,王凯、王维艳提出了“边界共生”的思路,宋瑞、杨桂华将共生理论引入单一旅游地利益主体研究,但对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的尚较为缺乏。利益相关者之间因其利益交互性可将它们视为一组或若干组共生单元,并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以某种共生状态呈现出来。有鉴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根基,在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基于民族社区的角度,通过个案分析,探讨民族社区特殊性下的共生模式,在最优共生模式的提议下,从利益表达、分配和保障三方面来构建共生机制,为解决民族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问题提供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傣族园景区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以下简称傣族园)位于距景洪27公里的勐罕镇政府所在地,为AAAA级景区,是西双版纳州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的特色景区。1998年,东莞信益实业总公司投资开发傣族园,2000年广东信益实业总公司退出股份,由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宜良南洋建筑公司合股建设经营和管理景区,两家每家经营六年。2011年,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司)与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傣族园公司)签订协议,城司以51%的股份控股傣族园。按照协议,5年内双方合作投资2亿元以上资金,打造AAAAA级景区,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使景区质量跃上新水平。傣族园景区施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村民提供村寨资源作为景区的主背景,公司以资金形式注入对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环境进行改造。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五个村寨的全部生活区和部分生产区归入景区,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目前,社区居民主要通过经营傣家乐、餐饮、烧烤、水果摊以及在公司从事导游、保安、清洁工、舞蹈演员等参与旅游,所获收益甚少。由于利益诉求点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2002年之2011年之间,不断有社区居民围堵景区大门阻止游客进入事件,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也间接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同时也彰显着权衡利益的重要性。
(二)傣族园景区共生条件分析
共生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根据共生理论,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参与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个:
一、旅游市场机制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市场的功能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谓旅游市场机制,是指旅游市场中的交换各方在交换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形式,具体讲就是各旅游市场主体在旅游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因素有机结合的方式,其表现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的共同作用过程。
(一)旅游供求机制。旅游供求机制,是指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形式,也就是旅游供求关系在旅游市场中的规律性反映。旅游供求机制不仅对旅游供求的均衡起着调节作用,而且对旅游者的合理流动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旅游供求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旅游供求机制及时、灵敏地反映旅游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反映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变化及发展态势,从而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信号和指示方向,调节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二是旅游供求机制依靠其他机制的配合作用,有效实现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功能,从而调节旅游市场供求结构的平衡;三是国家通过旅游供求机制对旅游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价格机制。旅游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既是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进行旅游产品交换的媒介,又是衡量旅游经营者生产和经营旅游产品的劳动耗费量的尺度。因此,旅游价格机制是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是旅游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价格机制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旅游者而言,旅游价格机制是调节旅游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号,即通过旅游价格的涨落,反映旅游供求的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并调节旅游者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旅游价格机制是旅游市场竞争和调节旅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工具,即旅游经营者通过价格变动来占领市场,调节旅游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对政府宏观管理而言,通过旅游价格机制的作用,一方面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提供必需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自发地调节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三)旅游竞争机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儿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儿就有竞争,“竞争的实质就是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关系”。因此,旅游竞争机制就是指旅游市场中,各旅游经营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夺客源,从而影响旅游供求及资源配置方向的运动过程。
旅游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争夺旅游者。因为争夺到的旅游者越多,表明旅游产品的销售量越大,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或旅游企业带来的收入越高,经济效益就会越好。同时,争夺旅游中间商,即对从事转销旅游产品,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和个人的争夺,也是旅游竞争机制的重要内容。因为各种各样的旅行社和旅游经纪人,是销售旅游产品的重要分销渠道,争夺到的中间商越多,得到的支持越大,旅游产品销量就越多。争夺旅游者和中间商的目标集中表现为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因而旅游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变化对旅游供求和旅游价格产生着影响和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竞争机制是客观存在的,是同旅游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紧密结合并共同发生作用的。
(四)旅游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都面临着盈利、亏损和破产的多种可能性,都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旅游风险机制就是指旅游经济活动同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的运动形式。
旅游风险机制作为旅游市场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市场强制力量,促使每个旅游经营者承认市场竞争的权威,从而自觉地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的反映,形成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自我平衡能力。同时,旅游风险机制也利用市场利益动力和破产压力的双重作用,促使每个旅游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并按照旅游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市场机制的特征
旅游市场机制既有一般市场的共同特征,又有符合旅游市场特点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市场机制的客观性。旅游市场机制的客观性,是指其发挥功能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在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旅游市场机制会自然地发挥作用;而当条件不具备时,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不能发挥。例如,旅游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旅游价格围绕旅游产品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自动地调节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使之趋于平衡。但是,如果旅游价格不能自由变动,或者其变动形成刚性,即只涨不降或只降不涨,那么旅游价格机制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也显现出很多特点和趋势。早期人们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和一些传统的旅游景点,目前特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鄂伦春旅游就是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鄂伦春音乐文化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鄂伦春民族音乐,和开发旅游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保护鄂伦春音乐,将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位;开发旅游,可以使鄂伦春音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好的发展鄂伦春音乐。
鄂伦春音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悠久的历史。其蕴含着鄂伦春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鄂伦春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的鄂伦春音乐,传承民族文化,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这也具有很重要经济效益。鄂伦春音乐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鄂伦春人民在节庆时载歌载舞的形式,可以使游客感受到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点,但是黑河地区目前的音乐保护和旅游开发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分析鄂伦春音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策略,为鄂伦春音乐保护和旅游经济策略研究从宏观上提供一定的基础。
音乐性民歌旅游活动过程的特殊性。由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使整个旅游过程具有了经济运作和民歌文化创造的双重含义,而经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再造重塑过程。民族文化的再造工作是文化所有者和旅游消费者共同完成的:当游客进入民族地区时,必然会把自己的文化带到那里,并对当地原生文化产生影响。因此鄂伦春民歌可进一步吸收外来因素,以此来丰富鄂伦春民歌的多种表现形式。
2、鄂伦春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2.1鄂伦春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而长期以来却被忽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黑龙江北部地区的鄂伦春音乐文化,是黑龙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旅游爱好者对这一陌生文化都趋之若鹜。
2.2努力挖掘这种资源并投入旅游业产业链中是对将对鄂伦春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保护。
2.2.1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经销商势必要对当地一些遭受破坏的少数民族古建筑、历史遗迹进行维护和修缮,重现其昔日风貌;势必要对当地一些文献音乐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一些趋于衰退和消失的民风民俗进行抢救,使其得到复活和振兴;势必会更加重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活动,使其得到传承。
2.2.2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这些居民在得到实惠后,本能地意识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于是他们会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这些资源也能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
2.3努力挖掘这种音乐资源是增强民族鄂伦春民族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区别于其它地区和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内容的真实性,不能随意迁移和模仿的。所以努力挖掘这种音乐资源,将使鄂伦春民族旅游具有独特的魅力。
引言
创新是国家或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创新系统已经被认为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当今世界已步入创新时代,“创新”真正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可以发生在以下五类的一个或多个:产品的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输入创新,组织创新。随后不少学者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创新。Hjalager(1994)认为发明与创新概念不同,创新在手工制造业发展更深远于发明,创新伴随生产方法的制度化或将新产品带入市场。创新有其重要意义,Drucker(1994)指出创新是商业存活和繁荣的关键,创新是当代经济的关键,它远重要于土地,资金和人力。创新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创新的重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包含着诸多的创新活动,迪士尼乐园解开了旅游业创新进程的新篇章,把动画片所运用到多种表现手法与游乐园功能相结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雅高连锁酒店运用通用创新,在不影响酒店必要的基本标准(如清洁、舒适的大床)的前提下提供低价格服务等,旅游业创新研究相对于其他行业创新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来,创新一词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部门的描述中,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旅游创新问题的关注。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近些年旅游服务创新研究的主要成果,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研究提出的主要问题和结论进行归纳和评述。
一、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所统计文献以学术期刊为主,涉及部分学位论文与著作,中文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类别中选择期刊,点击“高级检索”检索搜索栏输入“旅游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分类”、“特性”、“内容”、“影响因素”、“策略”,选择模糊检索,时间跨度至2015年进行检索,同时对旅行社创新、酒店创新及交通创新进行了检索,分别得到旅游创新文献123篇,旅行社7篇,酒店创新17篇以及交通创新2篇。
对近30年国外关于旅游创新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通过四川大学图书馆网上系统对EBSCO Host Web国际学术数据库进行了搜索,搜索内容填写“创新(innovation)”,检索范围选择“标题(Title)”,检索关系and部分填写“旅游(tourism)”,范围选择“全文(All Text)”,时间跨度为1991-2016年,资料来源选择“学术杂志(Academic Journals)”得到84条文献,同时对旅行社,酒店,交通创新进行检索分别从中挑选出所需文献。本文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最后得出文献结论与展望,能对未来中国旅游服务创新发展创造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二、旅游服务创新理论
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于产品创新,首先,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动,服务的实际提供者―服务传递的员工―都是客户体验的一部分,也都是创新的部分。其次,服务要求客户必要的“本地”的分散生产力真实存在,第三,服务创新通常没有具体的产品来支撑品牌名称。针对服务创新,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服务创新模型,如Barras(1986)提出的逆向产品周期(RPC)模型,Bilderbeek、Hertog、Marklund、Miles(1998)提出的四维度模型,Kuunsisto&Meye(2003)提出集成创新模型等。
而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旅游不可避免的与新科技发展和组织结构性创新振兴相联系。Obenour(2006)也认为旅游质量管理中力求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独特的服务并保持竞争力,旅游管理旨在从游客角度来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发展战略,以提高服务性能。纵观理论性文章,旅游服务创新主要围绕旅游创新分类、旅游服务创新特性、内容、旅游创新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相关策略几个方面进行。
三、旅游创新分类
旅游创新的分类国外相对比较完善,已发展成为不同的分类体系,Decelle(2006)提出旅游创新在当前方法论指导下可能存在三种分类方法:一是涉及技术与非技术的分类方法;二是将创新的分类依据与产品的自然属性如产品或过程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利基创新;三是依据创新的连续性及强度,将创新分类为彻底的变革性创新、增量型创新和结构性创新。Hjalager(2010)对几年来的旅游创新进行研究,以常规的方式将旅游创新总结分类为:产品和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机构创新,并对这五大类分别进行综述。而国内较多的沿用国外的分类方法,辛安娜(2015)总结出从创新产出和创新对象出发将旅游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等类型这种思路是最为普遍采用的思路。
四、旅游服务创新特性
无论国内外,都认为旅游创新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创新,旅游创新具有特殊性,尤其旅游服务的特殊性是旅游策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Marta(2003)以服务创新理论为基础,总结了创新的特殊性:(1)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旅游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二者难以区分,旅游创新活动趋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2)旅游产业运行蕴含着多元化的信息交互过程,信息技术(IT)在现代旅游业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在组织机构运行和服务产品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是旅游创新的关键要素;(4)旅游企业组织创新不仅是旅游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诸多创新行为的激励因素之一。郭峦和杨志红(2012)将旅游创新的特点分为两种,一是与技术创新相比较,旅游创新内涵和新颖范围更宽广泛,消费者为主要参与者,不受限于区域经济水平等;二是旅游创新具有跨区域特性,范围更广泛,并且容易与外界因素融合产生不同的旅游创新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旅游创新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的特殊息相关,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创新的特殊性。
五、旅游服务创新内容
内容是旅游服务创新的主体,Hjalager(2002)认为常规的旅游创新包括:更大的结构中进行新投资;通过改进技术或时间安排程序消除结构性瓶颈;员工内部培训;标准化定义方式升级质量标准;运用同样的方法和产品进入新市场。陈福义和生延超(2005)利用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提出了旅游服务创新内容包括:新旅游服务概念;新的游客界面;新旅游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选择。王丽华(2015)对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内旅游创新内容大致涵盖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等几方面。国外旅游服务创新的内容更具有拓展性,而国内仅在已提出的理论体系基础上进行创新内容的研究。
六、旅游创新影响因素
在一周的实地考察中,课题组发现遗址所在的大塘坪乡和铁河乡境内各类树木田地分布极为广泛,从课题组所在地出发,沿途城市的钢筋水泥逐渐为生机盎然的绿色所替代,沿途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不高,所以课题组认为若是能充分利用两地的较为原始未受工业化及城市化侵袭这一天然优势用于遗址的保护开发,既能使开发建设的成本降低又能最大的开发出遗址的经济潜力,同时还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开发道路;并且,铁河乡紧邻鄱阳湖生态保护区这一优越的旅游资源,若是能将海昏侯墓遗址的开发与鄱阳湖生态景区连城整体,建设为主打“生态游、文化游”的游览观光胜地,必能造福当地居民,同时也为南昌为江西增加一张特色名片。因此,课题组在研究对比国内外各大遗址的保护模式之后认为遗址公园的模式较为适合海昏侯墓遗址的开发利用,将海昏侯墓遗址建设成南昌的后花园,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既不使当地陷入每逢开发必破坏生态的怪圈,同时在保护原有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又极大的发挥海昏侯古墓遗址的经济价值,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活水平。
为帮助海昏侯墓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课题组的步骤是考察国内外各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希望能从中找到对海昏侯墓开发有借鉴作用的信息。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查找搜集,最先考察的是意大利的遗址保护的模式;意大利在遗址保护和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模式,即公共部门负责保护文化遗址,私人和企业经营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意大利政府认为,文化遗址关系到民族特质,是国家魅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址定为长期国策,并作为培育和管理现代文化市场的指导性纲领。政府、彩票和企业是文物保护和修复资金的来源。课题组认为“意大利模式”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国家对遗址的集中管理,通过成立专门的公共部门来负责文化遗址的管理。但意大利的遗址保护模式不能照搬,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相关立法没有完善,若是贸然引入私人和企业进入,不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必然造成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对遗址本身而言也不是最好的保护模式,因此,照搬“意大利模式”不一定能达成意大利所达到的效果。
其后,课题组考察的是美国对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总结发现,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自然遗产与历史遗产融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建设供人游览的生态公园的理念。如最早建立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其中有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喷吐的火山,奔跑的野兽,但也保留了美国最早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聚居地。同时,美国注重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最初的仅限于保护国有土地上的独立战争纪念物、南北战争的战场遗迹等政府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到私人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逐步列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课题组认为“美国模式”的值得借鉴之处在于法律的强化和健全。由于海昏侯墓遗址离城市区较远,靠近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周边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若是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必然影响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美国模式”有其特殊性,是美国国情下的产物,因此对我国而言并非能完全适用,所以与“意大利模式”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美国模式”而是吸取其中的成熟经验从而帮助海昏侯墓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与模式。
课题组还对国内提出的许多模式进行了考察,关于整体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在考察之后课题组认为,遗址公园的模式较为适合作为海昏侯墓遗址的保护开发的基本框架。由于海昏侯墓遗址的特殊性,其保护开发也存在有特殊性。海昏侯墓遗址所在地属于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更为优越,但经济的落后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并且两地境内没有较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以及风景区,因此将遗址与风景区相结合的模式显然无法实现;同时,将森林公园的保护模式虽然能够实现,但是并不能展示出海昏侯墓遗址的内在文化价值,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将其建设成森林公园无异于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亵渎。以海昏侯墓遗址为核心的大遗址所在地经济落后,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经济的落后才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优势,这正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条件所在,建设遗址公园既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又能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海昏侯墓遗址,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为一举多得的举措。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不断的繁荣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旅游经济也逐渐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对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旅游酒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给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一、人力资源与酒店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状况尚不能适应酒店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行业规模庞大,人员素质偏低。酒店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以中学学历为主,大专以上的只在管理层员工中也算少见;专业人才需求大,培养供给不足。目前酒店行业普遍紧缺两类专业人才;人员流失率高,形成恶性循环。酒店不敢也不愿意招录高级人才,高级人才的培训时间长、成本高而且流失更快,更不愿意自行培养人才,大都以招聘职高生为主。所以,总的来说,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是制约酒店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现如今我国酒店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酒店与旅游专业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当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酒店旅游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人才的含义更多地体现在员工的整体素质上,但是在酒店旅游行业那些高素质的大学生却不受管理者的青睐,反而那些中职,高职生受到欢迎。因为高职生一般都有有实习和工作的经验,而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更侧重对管理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对具体业务的学习,他们希望自己进企业是去管别人而不是别人管自己。再者就是他们专业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讲课的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给学生做具体的实践,再加上很多大学的旅游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场所,所以就导致很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毕业后,对酒店实践知识少知又少,根本无法立即上岗。另外酒店都希望自己能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战工作经验的员工,因为在聘用以后,他们就可以上岗工作,而不需要再去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和训练他们。所以这就导致酒店与旅游专业学生存在着的矛盾,我如何去解决这个矛盾,是现在酒店旅游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解决人力资本开发与酒店旅游的措施
对于酒店来说,它们不是培训机构,也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培训,它不是福利性的单位,而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企业。因此,他们在员工上岗前只对他们进行个简单的培训,了解一下酒店。如果他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的话,那么势必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解决培训的问题。
(一)加强酒店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不断地向学生讲述关于如何从事酒店具体业务的思想和心理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们对服务性行业的思想意识,并且学院可以根据我们国家酒店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提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减少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和酒店企业商讨,部分重要的课程由酒店也教学,让学生在真的环境下去体验,去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习的过程中,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方法。
(二)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形式,其载体是人,所以,管理者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的重视和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酒店的目标、各项计划以及工作安排都应反映广大员工的意志和愿望,对员工的技能、贡献要及时肯定、表彰,以满足其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力求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人际关系环境。
四、结论
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当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尚不理想,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未能和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没有找准二者的衔接点。本文借助SWOT模型解析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及其应对战略。
一、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是1:10:100。说明培育和拓展人力资源可以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这一点对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二)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资源丰富:1.土地资源,特别是天然草场、相当数量的耕地以及可开垦的荒地。2.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3.闻名全国的野生药材、土特产等动植物资源。要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依靠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三)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经济的自发发展状态中,民族地区人们观念陈旧、保守,其价值观、经济观、生产方式都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准则相矛盾,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借助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SWOT模型的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研究
SWOT技术是市场营销管理中常用的种分析工具,用于分析组织在市场甲的优势与弱势,可能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从而为组织的决策提供依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的成功认识、把握和运用过程。故此,利用SWOT技术建立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分析模型对有效制定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战略因素:
1.s[superiority优势]
(1)人文资源的多元化。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近8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面积是民族自治地方。由于人力资源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多样化,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宗教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这些作为民族地区的瑰宝,是吸引外部经济、人才涌入的诱因和特色所在。
(2)能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在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方面优势明显,石油、天然气、水力等能源蕴藏丰富。如塔里木盆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0亿立方米,新疆煤炭的远景储量达21900亿吨,西部水能理论储量达5.57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82.3%,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达130种。可见,西部的能源、矿产、与生物资源优势是民族地区大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3)具备坚实的特色产业基础。西部大多数地区是发展野生、半野生保健食品的理想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其物种的多样性,且存在许多世界稀有物种,这无疑是营造西部保健植物王国的最有利条件之一。仅以青海为例,可食用、药用和药食兼用的野生植物就不下百种,如冬虫夏草、雪莲、蕨麻等,可用来加工保健食品及药品。独特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畜生长提供了天然屏障,更是发展特色产业与经济的无根之源。
(4)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潜力较大。民族地区潜在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存量较大,且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化,具备强劲的后发优势。有资料预测广西、重庆、四川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而甘肃省将在2006-2010年进入老年型,陕西、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紧随其后将在2011-2015年才跨入老年型,宁夏、青海和在2015年以后才迈入这个年龄逐步老龄化的门槛。西部地区整体的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多呈年轻型、成年型,较同期与东部地区相比,具备更大的人力资源开发空间。
2.w[weakness劣势]
(1)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交通不使,信息闭塞,观念落伍。西部多处高原地带,气候条件差,高寒缺氧对人口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及寿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资料显示,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们,其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均要比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低得多,各种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新生儿死亡率等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大,人均寿命短。部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些地区天然草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碱化、沙化现象在短时期内是很难恢复的,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时间。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阻塞信息交流,导致民族地区在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的更新上迟缓。
(2)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健康状况堪忧。由于地形、气候的特殊性,加上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设施,致使一些民族地区地方性疾病多、发病率高、控制难度大。另外,由于人口基数小,就医人次少,逐步市场化运营的医院普遍处于“经济效益低――医疗设备老化、无力更新――医疗水平低――就医人次减少――经济效益降低”和“经济效益低――医务人员工资低――高水平医务人员流失――医疗水平降低――经济效益降低”的双重恶性循环状态。
(3)教育水平落后、人口素质偏低。人力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它能够明显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使之升格为人力资本而提高生产效率。而民族地区在人力开发上存在以下不足。①教育结构欠合理,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等非学历教育;②教育布局严重失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有损教育公平③师资短缺,教师总量供给不足且素质普遍低下。④教育规模小,教育投资力度偏小、投资主体单一。1999年,西部教育经费投入仅为555348万元,占全国的1/6,东部的1/3左右。在人力开发上的不足致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人口素质长期处于低层次。
(4)产业结构欠合理,阻碍人力资源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多数建立在传统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生产、简单加工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对技术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宽松,导致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而建立在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随着部分资源的枯竭,也不可能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保障。地区经济实力弱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无法为人才培养提供经济保证,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
(5)人力资源结构畸形。低素质人口高
速增长与高层次人才锐减的怪圈继续扩张。长期的经济落后及地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导致适应单一、初级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文化知识层次低的低素质人口存量一直占据较大比例,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上在民族地区高生育率广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引发“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不良现象。另外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本地区的大部分高级人才都纷纷“孔雀东南飞”。
(二) 外部战略因素:
1.o[opportunity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国家的关注点已经逐渐从偏重于物资、资金投入转变到逐步重视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上来。这种转变也深刻佐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科学性。西部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倡导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和培养、发掘本地人才相结合,不断加大人力资本存量,助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许多高校优秀毕业生也逐步加入到大开发队伍中来,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
(2)青藏铁路开通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大动脉,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福祉和机遇。青藏铁路将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地区知名度,为其招贤纳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青藏高原旅游经济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赢得了难得的契机,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资源对外输出的瓶颈,进而孕育高原经济带的形成,将资源优势顺利转换成经济优势;为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积累必要的经济资本。
(3)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倒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1980年国家设立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大部分也用于民族地区建设,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举措。国家还付诸许多专项政策措施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如赋予和尊重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开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WTO对中国的幼稚工业(汽车、电子)规定有一定的保护期,而人力资源方面没有保护期。加入WTO以来,众多跨国人才公司纷纷涌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他们带来的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相信,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外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将会在民族地区大放异彩。
2.T[threaten威胁]
(1)生态危机加剧,资源优势日益丧失。资源开发不慎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民族地区生态极为脆弱,经济增长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得不偿失。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大部分主要矿产资源保护程度的减弱,急剧的市场变化将导致资源开发成本明显升高,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部分丧失。这些因素都是民族地区传统人力资源转型和经济谋求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东西部差距扩大不利于民族地区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长期不平衡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悬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台理配置,也不利于地区间的长期稳定发展。东西部差距是知识、人才的差距,换言之,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短缺,要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关键在于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3)跨地区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由于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先引进。再外流”的趋势似乎难于遏制,这对民族地区原本就单薄的人才资源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振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和经济发展,投入的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到头来只换来人才外流的“马太效应”。21世纪对人才跨地区的“长臂竞争”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才外流潮,西部在这场基于“区域经济实力不对称”基础上的人才争夺战中明显处明显下风。
三、针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的战略整台
(一)SO/OS发展型战略
1.借助青藏铁路开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应利用青藏铁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内在质量,在保持和发展民族又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把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培育成为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缓解民族地区就业压力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知名度的同时,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促进民族产业外延化发展。
2.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争取国家支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大力宣传和鼓励西部创业,充分利用东西部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可采取兼职、挂职、借调、短期受聘、技术八股、承包经营、技术咨询等柔性流动方式,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服务。
3.借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与项目投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优待人才创业,如长、短期相结合,信息、项目互动等带动搞活本地区经济产业链,同时也能缓解相当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4.积极引导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质量。以青海省为例,应促进盐湖化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快开发系列产品。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油气化工延伸产品以及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二) ST/TS稳定型战略
1.营造人才发展的和谐氛围。向区域内外大力宣传在人才留用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区域外优势人才资源流向民族地区。同时,基于民族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然急需大量的人才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的初衷,我们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给予人才以充分的重视,使他们切实体会到自身价值并看好自身发展前景,以拥有愉快的生活心情、良好的工作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从而达到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的目标。
2.完善防止人才外流机制。首先打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提倡能者上、庸者下,使人才能真正地发挥才能。其次将教育培训机构引入市场竞争,逐步实现培训资源市场化配置,鼓励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培训实用性,提高人才开发效能。再次强化激励机制,实行“人才等级薪资制”,鼓励高素质
人才创新,真正体现出知识向资本、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价值所在。第四,辅助“竞业禁止”罚则。意图增大人才外流、再择业成本,将人才外流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企业文化塑造。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大力建设科技创业园区、基地,尤其重视园区内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协作融洽的群体心理气氛,形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一致的价值取向,使个人将自身发展和组织战略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4.实施“鱼饵”工程。探索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的人才孕育模式。要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局面,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培育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以及低能耗、低污染、成本集约型经济。根据当地开发和建设的实际需要,争取向国家申请批新项目,把项目作为聚集、吸引人才的平台,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对接。
(三)WO/OW转向型战略
1.健全人才开发利用的配套机制、改善政务环境。①灵活的户籍制度。为鼓励、吸引高新人才,可适当放宽户籍管制,破除在子女人学、就业等方面的限制,提供人才柔性流动环境。②完善社保制度。民族地区可针对性实施一些人性化社保制度,如福利性补贴、公积金等,解决人才流人的后顾之忧。③完善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使信息等生产各要素与人力资源有效结台,并与全国统一市场接轨,加大人才流入。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倡导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要提高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是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根本有效途径。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需要,扩大人才培育规模,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树立大教育理念,促进全面开发。西部由于民族、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需要拿出一定资金,在西部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到来之前,加强对科技人员、在职职工以及农牧民的培养和再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民族地区需要调整产业构成,通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力资源有效地达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四)WT/TW紧缩型战略
1.转变观念,优化用人环境。长期困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是滞后的用人观念。要扭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的现状,必须转变用人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知识是财富”和“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并鼓励本土人才多走出去,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地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实现。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三、发展我国旅游营销市场的办法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关键词:邮轮旅游;发展现状;问题;营销策略
一、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中国邮轮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首先,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邮轮旅游的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越来越重视发展邮轮经济:其次,由于国际邮轮公司看到了中国邮轮市场的广阔前景进而对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再次,由于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国际邮轮游客形成了极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也不.!一难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导致的消费意识的差异,中国老百‘姓的邮轮消费热情很低。分析原因首先,邮轮产品价值高;其次,由于邮轮产品的高价值导致邮轮产品在广告宣传时也是以高品质。高消费为形象,增加了其进入大众化消费领域的难度:再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邮轮产品消费观念上的差异。腹地居民的消费观念是邮轮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多方共同努力.邮轮市场的开拓,居民消费观念渐渐转向邮轮旅游。但是,渤海湾地区、整个山东地区居民的邮轮消费观念尚在形成之中,还需有针对性地培养二、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旅行社方面首先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中国邮轮旅游仍然是新产品。旅行社邮轮旅游方面的从业人员并不多,为了满足邮轮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地域、不同路线和由于不同产品所涉及的不同的邮轮上的餐饮和住宿设施,详细了解每条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次。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邮轮旅游是一种现代的休闲方式,游客可以在船上尽情娱乐,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按照行程安排下船观光。因此,邮轮的建设标准一般是以陆地上五星级酒店为基础进行设计甚至某些产品的档次要高于五星级酒店。船上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休闲需求。船票的费用除了旅行费用本身还包含了在船上及陆地上吃、住、游、娱的所有费用。以上提到的方方面面要求旅行社不仅了解邮轮产品硬件方面的档次,同时要求其对软件方面尤其是邮轮上的服务质量方面能够正确理解并深刻认识。但是,邮轮的大小一直是旅行社最为关注的方面,甚至为了促销游轮旅游产品去推行低价策略打价格战,重视对路线的介绍而忽略邮轮本身的设施和活动。再次,旅行社接待能力有待提高。同一般的出境旅游产品相比,邮轮旅游的操作难度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由于旅行社方-面义缺乏邮轮旅游组团经验和与此对应的导游服务人员,很难满足邮轮旅游者的高质量消费的要求。另外,由于邮轮旅游产品的推广周期较长.要提前几个月就打出,告.提前几个月预订船舱,设计行程,如果在此期间游客数量不够成团或者出现大量退团现象,旅行社就会因此遭受损失,从而导致成本无法收回(--)游客方面首先,从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来看,中国邮轮市场的开拓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邮轮旅游虽然兴盛已久,但其目标群体主要指向国外或者更确切来说是在欧美国家..我国旅游者对邮轮旅游的认识较为肤浅。其次,邮轮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的意识仍被中国游客排除在旅游休方式的选择之外。在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中,邮轮一直是一种交通工具,将其视为一种旅游方式仍需要深人的宣传。
再次,游客的休假时间。在欧美5至12日游是最受欢迎的航游线路。其中7日游最为普遍.最长的可达几十天。实际上一次7日游共涉及8天的行程。中国现行假期制度的限制,“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每个黄金周总共7天,限制了工薪阶层的出游时间。最后,从游客的消费能力来看,邮轮旅游是一项高端旅游项目,一次航游的消费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尽管中国人均GDP成逐年增长态势,但对于一般市民来说,仍难以承受,尤其是在消费观念没有改变和对邮轮认知尚未改变的情况下。
(三)不同航线邮轮公司的服务水平方面中国邮轮旅游不同航线邮轮公司的服务水平存在差异.表现为东南亚航线的服务质量优于欧美航线服务质量。欧美邮轮缺少优秀的普通话导游;另外,餐饮种类单一。
中国游客很难在异国他乡吃到可口的中餐。
三、中国邮轮旅游的营销策略
(一)积极宣传培育邮轮旅游市场由于消费理念和消费偏好的不同,培育中国邮轮旅游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广告、媒体、节庆活动、培训、展览会等营销手段,定期举办邮轮峰会高层论坛.建立中国邮轮产业专业网站,提供邮轮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以增强人们对邮轮旅游的认知和理解。其次,明确中国邮轮旅游的市场定位。邮轮旅游一直是旅游市场上的中高端产品,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研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8%的被调查游客(至少进行过1次邮轮旅游.60%的游客已有过2~3次的邮轮旅游经历)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邮轮旅游在中国的潜在消费对象的定位应该是中产阶层。邮轮公司在追求旅客数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旅客的质量,不要盲目宣传促销。
(二)打造特色邮轮旅游产品
邮轮旅游的特殊性在于邮轮本身就是旅游的一个目的地,邮轮上所提供的各类娱乐设施就能使游客感受到一种充实的休闲娱乐方式,上岸观光则变成了一种调剂。
因此,从产品策略来看,邮轮旅游市场上的产品主要分为邮轮航线与邮轮本身两方面,而邮轮航线又可分为现有的邮轮航线与未开通的邮轮航线。对于邮轮本身,产品策略首先是要突出邮轮与其他旅游方式的不同之处,强调邮轮的舒适性、享受性以及海上休闲方式的特殊性。其次,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来改良邮轮产品。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加强服务人员的语言交际能力,针对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不同性格提供与其相对应的服务。
尤其在菜肴制作上应该具有特色,有针对性,注重菜肴的口味。很多国内游客很难适应邮轮上的餐饮,邮轮上的饮食供应仍旧以西餐为主,而中餐的烹饪却缺乏特色甚至没有。这样的服务与邮轮旅游的高档消费化是相悖的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热情。加强了本身由于文化差异,消费观念差异导致的对邮轮旅游休闲方式的排斥。进一步增大了邮轮旅游宣传促销的难度。
(三)加强邮轮企业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邮轮旅游产品的销售,大部分都是通过多元的分销渠道达成的。鉴于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且现阶段外资邮轮公司无法直接在中国设立自己的商,邮轮企业和旅行社开展广泛的合作势在必行。首先,邮轮公司要主动与旅行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其次,通过对旅行社人员进行培训来加深其对邮轮旅游的理解进而共同打造适销对路的邮轮旅游产品。再次,邮轮公司争取政策的允许,取得独资旅行社的经营权,以从事入境游、国内游和邮轮票务业务的经营。
(四)充分发挥邮轮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于行业特殊性及历史原因,中国邮轮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归口政府部门管理。邮轮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积极把邮轮公司的呼声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并推动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平台。
由于中国的邮轮旅游发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配套服务及政策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同时,新的问题、新的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如何为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成为目前邮轮业共同面对的新的课题。国内邮轮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同行业间的联系协作,使其互相扶持、形成合力,谋求“共赢”,从而促进邮轮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发展。
(五)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人才储备战略邮轮旅游业作为在我国出现的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储备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健全相关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体制,引入邮轮培训课程,培养大量优秀的邮轮服务人员,培训具有先进理念的客票销售等。作为我国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可以开设邮轮旅游专业.培养亟需的高级邮轮旅游人才。同时,邮轮企业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联合,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地,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培养、培训专业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