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以及社会活动中用研究的方法来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自主性。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硬性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学生能在自身实践中找到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其对创造价值的追求。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三、如何利用好研究性模式教学
引言:主题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发明的一种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主题探讨,主动去探索其中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动脑思考的能力、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主题式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所以它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主题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模式而创造出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说,这个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揭示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如何去教,学生们怎样去学的一个过程。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要产生联系,就必须需要教学模式进行连接,教学模式是两者之间进行连接的桥梁,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的作用。在教师进行长期教学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只有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才能促进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动力,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主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作用
1.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主题式教学就是模拟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例,在生活背景下教授学生们知识。这样一来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就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2.充分实现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学习
主题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作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地位。而数学老师则是侧面进行目的性的点拨,主要让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进而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们对与书本的理解与记忆能力。而主题式教学主要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题式教学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注重的就是学生要参与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处在这样一个课堂氛围中,就不得不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不得不自主的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就都由原来被动的进行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去吸取知识。这种新颖的主题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增加的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4.增加学生之间的团结
一个班级是一个整体,很多老师通过长期观察都发现,一个团结的班级进步的都比较快。而在课堂上利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则正好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一般情况下,在班级中进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几个学生的关系都会比较好,由于关系比较好,相互之间也就更加愿意互相探讨问题,在乐于学习的同时也更加乐于将自己的知识进行分享。主题式教学要求就是学生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
三.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
1.确立主题名称和目的
在进行主题式教学时,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教学的名称和目的。以教授《不等式数学》为例,在进行教学之前,就要确定:知道什么才是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熟练解不等式的步骤。主题式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理解教师都在教什么,所以在教学之前,就要明确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也就是课堂主要教学目的。
2.设计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在明确课堂的教学目的之后,教师还要设计一些教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的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学生们解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可以更加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3.布置小组学习
当明确教学目的,同时设计了相关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布置小组学习。一般将学生分为4-6个人一组。小组中可以直接选择分工合作,不同的同学负责不同的部分,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约时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进行小组学习是主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学生们进行小组学习往往可以得到单个人学习时得不到的学习效果。
4..教师整理小组的反馈
在进行小组学习之后,教师要对小组完成的作业进行整理,从小组的作业中得到小组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在这些反馈中得到哪些同学对于课堂上新学到的知识还没有透彻的了解,或者是那部分的知识不是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理解,经过这些反馈,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着重的讲解学生们不懂的知识。整理小组学习得结果从而得到反馈,是主题式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5.教师进行解答
这是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学习过程存在的国务进行答疑与纠正,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一些较为容易理解的例子,也可以找到更多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的训练。
四.主题式教学的具体案例
教学名称:《了解和运用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认识全等三角形的几个性质;学会如何表示全等三角形以及学会全等的变化;从生活中找出全等三角形;了解成为全等三角形的两个三角形需要具备的条件。
设计问题: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成为全等三角形?
确认一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应该怎么确认?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都是什么?
生活中是全等三角形的物质都是什么?
成为全等三角形的两个三角形需要具有什么条件?
分组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案导学 实践 研究
学案导学只要是老师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们对学科的理解能力和积累而进行的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案本来就是一种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熟练掌握以及有效运用的新知识而存在的,同时学案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他们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案导学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本身就承担了一部分的学习任务,老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学习,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掌握新知识,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通过自己讨论以及探究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心也有着积极作用。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也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案导学是让学生自身能够自主了解以及掌握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的,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通过一起探讨以及交流合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老师还要根据学生们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新知识的讲解。由于学生普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不同的学习阶段,所以,老师在设计学案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最佳学习思路以及学习方法。这会非常容易的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案使用学案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课上巩固为学生的课后复习提供了材料,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学会创新,从而影响到其他学科进入良性循环。
二、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具体实施
1.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编写学案
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案”的编写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不断的发现新知识,与此同时,老师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对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课程进行学习方案编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使用三角尺画出边长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对其关系进行分析验证;②③一个长为6m的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墙上,这时的距离为8m,当梯子的顶端沿着墙体下滑的时候,底端会向外位移多少;这两个问题分别从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入手,使得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课堂教学上要善于设置问题
初中数学授课老师在进行正常的教学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就存在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水平也就有高有低,老师就根据这种情况构建一个学校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以及老师适时的帮助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3.教师要进行问题总结,分析解答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依靠自身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剖与分析,帮助纠正某些学生们在解题思路上存在的误区。而且,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老师需要作出一个合理的总结,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在改变以往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该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则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指路人。该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初中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这对初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该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的创新亦会有质的突破。
就目前而言,“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被引入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也纷纷探索并完善该教学理念,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方案
1.在牢固掌握数学中的各项定理、法则中进行研究、学习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初中学生可以忽略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是前人对于数学规律、数学奥秘总结的结晶,是方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有力帮助。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很多数学公式、法则以及定理等都是陌生及具有挑战性的,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吸收过程,更是一种知识的再造与创新的过程。由此可知,初中学生在数学规律、法则的学习中,数学教师不应采取直接传授学生法则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初中学生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再加上他们的创造力,顺着前人的思想,在作出充分的观察、分析、交流后得出结论。再与前人的结晶相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最适合自身的数学法则。
2.在对例题及课外练习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中进行研究、学习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探索潜能的激发,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是无法达到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习题练习而达到。此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因此,针对该原因,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或是习题解析之前,应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研究时间,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试着解决问题。其次,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见解、辩驳见解、完善结论、最终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再听数学教师分析这些习题,并将其解决方案与学生得出的解决方案相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考的死角。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拓展思考范围。
3.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进行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多向初中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若干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研究。如一些交通道路车流量研究问题、银行贷款利息研究问题、产品销售量研究问题、办厂亏盈问题等。以上经济问题均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4.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余,重视实践的应用
初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同时,不应只注重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或是习题的解答,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合适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最经典的教学问题: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在数学课本中,相信初中学生很容易掌握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一根竹竿的高度来测量一幢高楼的高度;或是根据阳光的角度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这些问题提出后,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到现场进行实际考察,并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制订不同的测量方案,最终运用测量工具以及相关数学知识得出测量结论。在学生的测量结束后,数学教师还可以把各小组的报告加以总结,并将成功的方案与全班分享。
这种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以及理念的探讨,不仅是时代对教学发展更新的需要,其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主导地位,转变传统“要我学”的错误思想,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思想,帮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完成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不仅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理念改革更新方面的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三平,李传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03).
[2]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
摘 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史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将数学概念还原到当时的事件中去,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伴随着对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发现,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积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对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和应用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数学;措施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教授数学史,将历史上有关数学的奇闻逸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
养,刺激学生的求知热情,更能活跃授课氛围,丰富教师的教学
手段。
一、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授中适当地将一些数学史上有趣的小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而且还能很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数学家们的妙闻轶事还可以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深刻地了解数学史,就会发现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往往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例如,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鱼腹,欧拉双目失明仍然坚持心算,这些小故事都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待数学问题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2.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获得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将初中数学教学和笛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数学史是相关问题的发现、解决、论证的过程,也是前人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教师将数学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宛如自己在发现知识、完善知识一样。数学是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讨论、反复验证中完善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数学史,学的就是前人在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让学生遵循前人的思路,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史和初中数学教育相结合的应用措施
1.课前准备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新的知识内容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准备一些数学史上有意思的小故事,以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学习,让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的时候不会有陌生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放到课件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一有意思的故事,让学生对“丢番图到底活了多少岁”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有意思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堂教学穿插数学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由于身心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自控能力比较差。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往往会出现溜号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有意思的数学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还可以将历史名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了解了“勾三股四玄五”“鸡兔同笼”这些有趣的历史典故,更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中,因为在讲解的过程中比较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比如,关于勾股定理的名称,中国学者喜欢叫“勾股定理”,而外国学者则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是因为我国著名数学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解》早就论证了勾股定理,而外国人比我们晚了整整2000年。这样有趣的数学故事既可以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课后总结归纳,适当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授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有趣的数学史问题,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教师在课后就可以将历史上的几何难题“三等分角问题”告诉学生,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必深究,了解即可。
综上所述,我们能看到,将数学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著名的教育学家张继宇说过:“将数学文化融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数学文化的感染,与教师产生共
鸣,更好地理解数学。”将数学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了解数学文化,还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案 效率 自主探究 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则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如王光明教授指出的:“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美国加州大学的斯丁格勒教授指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和中心必须是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如何改进学生“学”的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我发现学案教学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形成高效率教与学的有效策略。学案的一般构建分为:诊断预习――问题情境――探究活动――例题精讲――拓展延伸――反馈评价。
一、诊断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情的诊断补偿,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选用基础的填空题、选择题,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教师了解学情后,进行二次备课,有目的地运用问题、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了解学情的方法有:
1.调查学生:教师可以用提问、竞答、查看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调查。
2.学生质疑:汇总学生在学案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
3.小组汇总:采取小组之间合作互助交流研讨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比,并根据预习情况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二、问题情境
以问题设计数学情境,“问题”是指一个人在有目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设计的数学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事实上,让学生在一个不具有“问题”的情境中去学习,是难以进行数学活动的。
学案设计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有内涵的背景。教学实践表明,正是因为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才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
三、探究活动
1.操作探索
开展多样的有创意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动手,对于探究性活动中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学习,解决难点。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如小组合作探讨,辩论,学生做小老师授课等),活跃气氛、开阔视野、撞击创新火花、提高学生能力。对于学生在此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时,大胆质疑、敢于各抒己见,除向未知质疑,也向已知质疑。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指导、点拨的作用。
2.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讨论的规模和频率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会给教学本身带来影响。切忌长篇大论,鼓励短小精悍,点明关键,直击结论。
3.点拨引导、全班解疑
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教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让已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教师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偏离主题的要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人人有收获。
四、例题精讲
例题精讲是认知方法的传授,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
1.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对于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但在其他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延续。
2.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授的内容,思路,明晰事理,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拓展延伸
数学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充和完善。课堂练习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好个别辅导工作。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矫正之后,进行变式训练,对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方法和技巧。
纳入教材中的练习题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的范例,极具开采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静止地、孤立地解答它,题目再好,充其量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如果对其深入研究,把它的结论进行引申与推广,变成一题多用,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再练习,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解题思路,而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学案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课本的一些典型练习题进行合理的拓展,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其丰富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六、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知识的运用与升华。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题目。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渐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小明.“高中数学学案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数学通讯,2001,(17):2.
[2]莫君敏.初中数学学案助学教学法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8.
[3]王光明,周学智.进行教材内容整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08):19.
[4]王新明,王富英.数学学案及其设计.数学教育学报,2009,(18):1.
[5]李文利.“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3):6.
[6]伏春林.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与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2,(12):16.
[7]林婷.“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数学教学研究,2007,(02):1.
[8]张平哲.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浅析.科技教育,2009,(24):185.
[关键词]:初中美术 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 研究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抓准学生这一特点,用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先将课程内容在讲台或黑板上展示一遍,然后让学生进行临摹绘画。这样一来,学生完全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考空间,缺乏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创造性的表现,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对美术课程感到疲倦,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影响初中美术自主学习的因素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它的实现既需要内在条件的支撑,也需要外在条件的影响。
(一)内在条件
就自主学习的内在影响因素而言,其主要与学习者对自身的认知、学习目标的定制以及意志力水平有关。在对目标的选择上,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自己能够实现的任务,回避自认为难以完成的任务。对目标时间的设定上,设置近期目标的学生的自我调控和实现力高于设置远期目标的学生,因为对近期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生迅速发现自身的长处和实力,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短期目标对学生意志力的控制上要低于长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例如问题困难、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等,需要学生用意志力来克服和控制自己坚持学习。
(二)外在条件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分为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其中,学校因素是这三种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学校无论是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手段上,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例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逻辑顺序等。此外,教学技术的加强,使得学生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获得课堂知识外的其它知识,在课下时间能够自由组织安排学习,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途径。
三、初中美术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初中美术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根据既定的美术课程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个体创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自主的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内容并构建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励自身完成学习,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实现自我完善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美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长的阶段,其学习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自身对于知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明确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的是为获得某种学习成就目标,对人的学习和工作起着定向的推动作用,是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在初中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明确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将学习活动指向一个既定的目标并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例如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油画,那么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油画的相关课程会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明确学习动机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这种学习需要正是社会、家庭和教师所希望赋予的。实践证明,越是具有明确学习动机的人面对挫折和困难越具有抗压性,越喜欢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有效率学习的先导。想要在美术课堂上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那么整个的美术学习过程就不会是被动的教学,而会成为对美术知识的主动探究,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生动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性格特点,将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转化为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积累美术知识。例如开展绘画比赛、绘画欣赏课程等,切实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美术课程是一门生动活跃的课程,就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动”,这里的动指的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现在绘画作品中。
(四)小组学习法的运用
小组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法对于提高学生美术课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既定的美术主题,其美术主题必须是具有多样性答案的。在分配好小组和得到既定主题后,每组暂时选出一名组长来代表本组,组长采用轮流制,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接下来在老师给定的时间里展开小组主题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组织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新课改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明确学习美术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合理采用小组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芳.初中美术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09(5)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差异化教学 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了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化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差异化教学的内涵
差异化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差异化教学是学校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经历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则根据教学参考书中的规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统一的教学评价,整个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性格差异;并且老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还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差异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并且教学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施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学生差异化
实施差异教学首要的一步即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差异化分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个性化的学生档案。老师可以通过定期家访、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等方法掌握更多情况,然后再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分类标准建立学生档案。分类标准可以是考试分数、作业成绩、回答问题的频率等量化标准,也可以是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等非量化标准。通常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高,可以自主完成学习;B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完成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具有向A层发展的潜质;C层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当然,学生的分层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审核,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充分发掘B层学生的潜力,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差异化
学生的层次不同,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当然,老师的课堂教学要机动、灵活,尽可能使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要求A层学生独立、深入地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而B层学生可尝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题,C层学生则要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计算步骤等。再比如学习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坐标的问题时,可以要求A层学生采用图像法解,而B层及C层学生可采用求方程组3x-y-1=0与3x+y-5=0的方法解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实际特点学习数学知识,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计差异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也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后作业单调、乏味,学生的积极性差,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中,作业设计差异化形式多样,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尽量做到难易适中,因此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质量。比如在学习“绝对值和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时,针对C层学生可以设计以下作业:-5的绝对值是多少?为什么等于5?如何用符号将“-5的绝对值是5”表示出来?一个绝对值为6的数字是什么数?哪些整数的绝对值小于3?这类问题涉及的都是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学生只需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即可解答,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信心。针对B层的学生,可设计以下作业:(1)如a为有理数,则|a|一定是( ),从下列答案中选择:A.正数;B.不是正数;C.负数;D.不是负数。(2)如果|x|=|-8|,则x=?这种作业需要学生计算绝对值,得出“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且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的规律。针对A层学生,则可设计以下作业:(1)|a|等于多少?(2)a、b、c均为有理数,其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a b 0 c
根据数轴上三个有理数的位置比较|a|与|b|、|a|与|c|、-|a|与-|b|、-|a|与|c|等。第一题需要学生分类探讨a分别为正数、负数和零时,会得出什么结果;第二题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绝对值的含义才会正确地比出大小。
三、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虽然差异化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优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认知差异及个性特点。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老师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心。其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基本态度,老师与学生之间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差异,而非人格的高下,因此老师不能以轻视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最后,老师要对学生保持最大的尊重,从多个角度、长期、持续地对学生作进行性评价,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其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向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结构与重构[J].职教论坛,2015(5).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75-01
数学教学从理论上讲,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层理解,由易到难;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初中学生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如果用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用同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然造成学生的优势和缺点被压抑或掩盖,使得优势学生不能更好地满足发展要求,提供足够的增长空间;后进生不能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挥特长。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教学,使全班学生全面发展。
一、分析学情,划分层次
层次划分一定要符合实情是分层教学的基本备件。分层教学的原则是在我们完成《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个人要求有差异,让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团体。所以就需要从各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包括成绩、行为、家庭情况、作业是不是可以主动完成、对班级的责任心、和班里的同学是不是很团结,这样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我提议是召开不同形式的学生座谈会、进行个体访谈、重点家访还有向各任课老师了解情况,然后再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分层。
二、分析教材,要求分层
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上都要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A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课堂教学分类是改变以往局而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调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全体成员的基础,分层落实目标。即使是在共性指导阶段也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各类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各层次学生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挖掘儿童的潜能,形成较强的独立人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ABC三层的学生分别回答,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又要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尽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种做法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四、因人而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在练习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同样一道题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的问题有难易之分。
如在新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两道选择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完成了这两个基本选择题后,接着对每道题进行变式练习,即进行一题多变和深入思维的提问,要求A, B层或A层同学回答,引导学生主动发展。C层学生在独立完成这两道基本的选择题后,又在A, B层学生的回答中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这样的提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喜悦,调动全班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及时反馈,评价分层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都给学生发放同步测试题。在发放之前,教师都认真审题,根据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低档题为知识的直按应用和基础练习:中档题为举一反三题;高档题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题日。A层学生做中高档题,B层学生必做中低档题,努力做高档题,C层学生低档题必做,尽可能去做部分中档题。教师在考查后,根据不同的结果,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教师可以把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答问,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相对困难,自卑感比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当的鼓励,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必须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慢慢的消除自卑;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激励评价,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指点他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的自信心,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就需要采用竞争评价,坚持严格的要求,促使他们越来越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新课程下减负的要求,还可以促进成绩后进学生的转化,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随着也在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