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海归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海归就业方向

第1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全球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商万宝盛华对全球近64000家企业,包括大陆地区3891家企业开展了最具前瞻性的雇佣前景调查,以此来了解全球企业在2011年1月到3月间增加或减少员工的意向。我国大陆地区在2011年第一季度增加员工人数的企业比例为44%,减少员工人数的企业比例为6%,另有43%的企业表示将不会改变员工人数。

这项调查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大陆地区仍处于全球最积极人力资源市场行列。2011年第一季度,大陆地区雇主预期非常积极的雇佣前景,在能进行年度比较的行业和城市中,雇佣前景都有较大的提升。对于企业和求职者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企业反映他们的业务继续增长,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求职者则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2010年同期相比,这次参与调查的6大行业净雇佣前景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批发及零售业,金融、保险及房地产行业以+44%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并列六大行业之首。服务业的求职者也将得到更多机会,该行业以低于前者1个百分点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位居第三。制造业,运输及公用事业、矿业及建筑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35%、+33%、+30%。

微博变身求职新工具

关注微博上的知名企业招聘动态,已经成为毕业生了解最新招聘信息的新渠道。许多毕业生开通了求职微博作为求职工具。

据了解,智联、中华英才、前程无忧等知名人才网站均注册了微博,粉丝数量最多的达1.4万人。

“像宝洁等知名公司都开设了微博,毕业生今后可多关注一些知名企业、招聘网站的微博,利用手机上网的功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招聘动态。”毕业生小韩说,他身边的同学都在通过微博获得招聘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微博联系HR,比现场招聘会更有效率。微博的内容不多,但信息更新速度快,这是受毕业生青睐的主要原因。

微博招聘的针对性非常强,通过朋友间的传播,很容易将求职信息出去。特别是媒介营销、电子商务、时尚产业等行业。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微博招聘目前还只是企业招聘人才的一种补充方式,一时难以成为主流。

2011年为毕业生举办14场网招

2011年1月至2月有3场大型网上招聘会,分别是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全国毕业研究生网上专场招聘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走进春天”大型网络招聘会。

3月至4月共有5场大型招聘活动,是一年活动最多的月份。全国中小企业、有色金属行业、服务外包企业的网上招聘活动将在此期间举办。其中,全国中小企业网上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将持续100天。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周、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也在这期间举办1次。

5月至6月将有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全国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重大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月3项活动。

7月至8月环渤海地区用人单位举办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合招聘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夏季网上招聘周也在此期间举办。

对14场网上招聘会所的信息,毕业生均可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省略.cn)上免费查询。

商业地产人才重金难求

“目前人才奇缺,都不知道上哪找去!”一家商业类房地产开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这样感叹。随着商业地产市场逐步升温,主动或被动进军商业地产的房地产企业剧增,商业地产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增加。证券营业部经理等也将成为未来高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不过,商业地产开发涉及规划、建筑、营销、策划、管理等多个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管理咨询行业人才由于视野开阔、管理经验丰富、工作方式灵活,越来越受到开发商业地产的房地产企业的青睐。近年来尤其是今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众多企业转型投资商业地产,他们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明显上升。而且原本经营商业地产的企业今年陆续开发新的项目,但由于企业发展商业地产时间短和人才储备不足,因此需要挖掘人才来配合企业的高速发展。

广州有个创业补贴实习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与香港四洲集团共同建立的“华农四洲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不但在形式、内容上从实际出发,还给学生提供报酬。

据了解,该基地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为华农在校大学生提品营销、实习和学生自主创业场所,并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为此,该基地进行企业化管理,下设产品展销中心,为华农大学生提品销售、对外批发、设立分销店、商或引入加盟连锁等各种营销模式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此外,创业基地还将在食品研究、包装、生产、销售等多个领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

大学生目前最缺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建立这个基地将对提高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所帮助。现在,学生参与创业实习基地的热情高涨,与基地签订实习合同的在校学生不断增多,而基地则根据学生工作情况,每小时给予8~10元的补贴,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实习,不会与正常课程相冲突。

2011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超过39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有超过6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海归”回国就业看重职业发展潜力

由英国文化协会举办的“绽放职场――2011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暨小型专场招聘会”日前在广州举行。配合此次活动,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委托一家招聘网站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海归”进行了一项就业综合调查。

逾2100名“海归”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留英“海归”比例居首位,占调查总量的27%。调查显示,“海归”海外求学以攻读本科、硕士学位为主,其中取得硕士学位的“海归”占59%。70%的“海归”主动选择回国就业,并不是因为海外就业市场萧条,而是缘于国内职场的巨大潜力等因素。37%的“海归”认为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职业发展潜力巨大;另外35%的“海归”则希望和家人团聚。 

尽管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巨大,金融类外企依然是“海归”就业的首选。但“海归”的就业方向也趋于多元化,期望从事的行业包括金融及银行、贸易与物流、公关与传媒、文化及教育等行业。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也较为理性,调查数据显示,“海归”的月薪要求主要集中在3001~8000元范畴,其中5001~8000元的占27%。

相对国内毕业生而言,“海归”们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熟悉国际市场操作管理事务等优势。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专家建议,“海归”应正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人才机遇,调整心态,选择合适的职业与行业,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海归”需要对国企和民营企业进行重新定义,不要一味追求外企。

第2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会场上,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公司的领头羊——百度和华为都对一名来自北航的应聘者兴趣浓厚;而德国老牌电子巨头西门子(中国)则抱怨被本土企业“抢走了”优质人才;不少用人单位甚至“放低身价”,从展位走出,主动向应聘者发放材料,介绍岗位需求,询问就业意向。

主办方负责人表示,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企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呈快速上升趋势,互联网、金融、电子机械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早已供不应求。对于记者在会场的所见所闻,负责人坦言,用人单位现在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处于饥渴状态。

据了解,此次招聘会共有2500余名高级专业人才前来洽谈,其中20%为海归人员,40%拥有博士甚至更高学历。近百家互联网、金融等企业参会,提供了包括软件工程师、研发员等1300余个职位,起步年薪均在20万至50万元之间。

记者发现,外企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西门子展位的工作人员表示,随着中国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对多元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在招聘方面却更加紧张,部分原因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分流了不少人才资源。

此次招聘会上,百度收获颇丰。百度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运营经理海学森向记者介绍,当天共收到大约500份简历,不少都是非常稀缺的高级人才。“我很惊喜地发现两位在前沿科技领域很有建树的海归博士,还有四五位在传统行业非常有经验的、希望能够跨入互联网行业的应聘者。”海学森说。

中国企业的人才需求正不断增长,比如,百度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已拥有超过5万名员工,而每年仍需要成百上千高级人才的新鲜血液。

第3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职场竞争催生白领留学热

白领纷纷前往海外留学“充电”其缘由主要来自职场日趋攀长的竞争压力以及为谋求未来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获得更好的上升发展空间所致。如今多数白领人群在职业生涯历练之后发现自身的劣势且意识到原有的知识无法应付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白领纷纷奔赴海外“充电”以此视为免遭淘汰“噩运”的有效途径。另外,急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意识是催生白领留学热的溯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员“回流”国内职业竞争市场,原本在行业领域具备竞争力的白领充分感受到来自海归人员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一些外企公司的白领员工“危机感”更为明显,且不说语言能力上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在外企工作中存在东西方思维方式迥异其差别很难弥补,从而造成自身的上升空间变得狭小。

职业规划成为“择业”依据

白领留学“充电”需根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专业学习,合理依据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位。白领出国留学切记不要“扎堆”于热门专业,应该明确自身在职业领域内所欠缺的知识以及技能,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未来行业发展5至10年职业规划方向的专业,以免错过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另外,白领留学应选择国内职业发展上升趋势较大的专业,如会计、酒店管理、计算机、金融等专业,这些都是国内就业市场紧缺性人才,其在未来就业上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白领“海归”需调整好心态

白领归国谋职不应将“高薪、高职”作为定位标准。虽然,白领在海外留学“充满电”后,对自己今后职业有很好的规划,但由于长时间与国内行业发展信息脱轨,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期”适应国内发展趋势。白领应该把心态调整好,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职、高薪”的优厚待遇,还需脚踏实地从基础来展现自身优势,使海外留学吸取的“新电力”有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白领留学不要情感上失落。一方面,一般白领留学年龄接近中年,要放弃妻子儿女去国外孤独地适应一种全新的环境,会造成情感的落差。另一方面,多数白领已经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接受新的“角色”更替还需要心理适应过程,所以建议白领要尽快融入学生的“角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白领留学需与

第4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东湖高新区 国际人才特区 建设措施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其历史使命是引领中国产业的升级,面向世界,冲刺国际一流水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人才特区”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索人才聚集发展的新模式。欲实现东湖高新区的“人才特区”战略,需加大力度集聚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实现历史使命,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东湖高新区“国际人才特区”的内涵

2009年,东湖高新区提出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3551人才计划”,以实现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集聚和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人才特区”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即在特定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运行、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具有比区域外的优先性和特殊性。东湖高新区提出在人才特区内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创业愿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就是国际化人才。东湖高新区建设“国际人才特区”,就是要在高新区内,通过先行先试和创新突破,努力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满足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到东湖创业发展,培养和积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一个有规模、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群体。

二、东湖高新区“国际人才特区”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

高起点决定高标准。作为冲刺世界的高新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是极为严格的。鉴于高端人才国内少、国外多的分布状况,故而应当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下将从东湖高新区目前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1、机会。其一,高层重视。为了让“人才特区”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重点关注,积极支持。省委组织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支持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措施。武汉高新区也先后启动了“3551”人才计划、“百人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针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招纳计划。其二,海外抄底。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人才回归数量增加迅猛。从1978年中国开放留学以来至2007年,“海归”总人数近32万,而仅2008年一年“海归”人数就将超过30年来的1/6。我国经济形势平衡发展,为海外留学人员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正是我国招纳海外人才的大好时机。其三,政策鼓励。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是灵魂,武汉市通过地方立法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护航。例如,经修订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草案)》由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为开发区范围内实施的各种改革创新特设失败“免责”条款,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创意的实施给予鼓励和支持。其四,初步走出国门。作为国内发展最快、地域产业规模最集中的光电子博览会,武汉“光博会”逐渐成为全球光电子产业界在中国的重要聚会,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与交易打造了重要平台。武汉“光博会”扩大了“中国光谷”在国内外的影响,充分使光谷的形象得以在海外高端人才的面前曝光,从而增大了海外人才了解光谷、从而进驻光谷的可能性。

2、威胁。其一,驱赶文化持续存在。武汉存在着两大“驱赶”现象,即“不积极的驱赶”和“积极的驱赶”。“不积极的驱赶”是指在整个湖北、武汉的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和就业环境悲观的情况下,人才根本就没想到要在武汉就业,而是主动、积极地离开武汉;而“积极的驱赶”是指武汉不重视人才,用人机制死板,用人不惟才,不惟市场,而是惟“关系”等等。这种驱赶文化使得人才无法长期留用。其二,外国公司抢夺人才。“入世”以后,外国资本和技术涌进中国,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作为已经习惯了国外生活环境的海归,国外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方式等对其无疑是具有相当诱惑力的因素。其三,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武汉的经济发展形成强烈的比较效应。人才高地的武汉市开放时间较东南沿海晚,人力资本的需求市场要远小于东南沿海,因此,人才自然很自愿地流向经济高速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其四,与其他高新区形成竞争。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北京中关村之外,上海、深圳、江苏等地的高新区因其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氛围以及产业基础等,都与东湖高新区形成了激烈的人才争夺关系。虽然各个高新区侧重的产业方向不同,但是经营管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等通用型人才却是共同争夺的对象。

3、优势。其一,产业优势。东湖高新区的产业特色是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201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144亿元;生物产业实现总收入248亿元,增长23%;高端装备制造业总收入达到414亿元,增长25%;环保节能产业完成总收入237亿元,增长30%;高技术服务业完成总收入192亿元,增长19%。作为东湖高新区五大重点产业之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了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地。其二,智力支持。东湖高新区集聚了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4名两院院士,7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这为东湖高新的创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同时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而言,无疑就在先天具备了最为重要的一项人力资本。其三,“流”的优势。2l世纪与以往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而这种全球性,便是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人才流等等到达各国而对全球产生影响的。武汉目前已是国内“流”的集聚中心。中国铁路的京广、京九两大南北运输大动脉,通过汉麻和武九铁路在此交接,京珠和沪蓉两条国家主干国道在此交会,长江和汉江两条内河主干航线在此成三叉形汇合。这种集铁路、国道和内河三种干道交汇的优势,国内尚属首例。通过交通运输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集聚与扩散,这是武汉的根本优势所在。其四,光谷品牌。2009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内建成有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以及汽车电子、金融后台、武钢、武重、武锅等10多个产业园。拥有华工科技、武汉凡谷、烽火通信等21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占湖北省的三分之一,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地区。其五,巨额补助。东湖高新区2009年以来,每年拿出2.22亿元,无偿资助高端人才在光谷创业,不惜重金打造人才特区,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迄今,共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吸引1万多名各类人才到光谷工作和创业,创办公司1900家。其六,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在东湖高新区内,各大配套机构和设施都已日趋完备。在金融设施方面,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均在开发区建立了支行;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一批宾馆、酒店、写字楼可提供商贸、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服务;在保税仓库方面,区内保税库为企业提供保税仓储服务;在客运方面,中南地区大型区域性客运中心已经建成;在居住方面,建有外国专家别墅区及度假村;在医疗机构方面,拥有5所医院和l所卫生防疫站。以上这些配套服务为东湖高新区的人才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设施环境。

4、劣势。其一,薪酬相对不高。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导致中国的薪酬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武汉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薪酬水平不高。据纳杰人才猎头部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近七成的武汉高层次人才选择离开武汉,主要原因是武汉企业薪资低,个人发展提升空间较小。其二,园内企业植根性较差。东湖高新区内尽管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集聚,但这大多是通过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由于这种企业的空间集聚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企业缺乏强烈的植根性。其三,企业融资机制欠佳。在创立阶段,由于风险较大,高科技企业更多的是通过创业资本进行融资。目前,东湖高新区没有形成成熟的创业投资体系,创业资本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政府、极少数的机构投资者和外资。这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其四,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海外人才创业所需的科技服务环境,如技术交易市场、专项咨询服务、无形资产评估、创业投资的金融体系等服务机构的集成体系尚未形成,无法完全满足其创业的需要。

三、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分析

对于国际化人才来说,他们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把自己有无用武之地、作用能否发挥放在首要位置。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他们希望到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国际化人才之所以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因为其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技能,普遍不存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困扰,因此,较低端的生理、安全等需要便已不能成为激励其行为的主要手段,优厚的物质待遇只能是保健因素。较高端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才应成为激励他们的主要手段。

据此,政府在筑巢引凤的战略行动中,应提供良好的津贴、配套设施、住房及子女入学等生活待遇,把打造事业平台和营建文化氛围作为工作重点。

四、提升东湖高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能力的对策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于SWOT分析的基础上,以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为主,以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为辅,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东湖高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能力的对策。

1、自我实现方面。其一,继续优化产业,以舞台吸引人才。形成产业集聚,通过优化产业环境,依托产业优势吸引人才。吸引相关产业的人才聚集,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既可以加强高端人才自身的学习,弥补不足,又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的知识衔接得到很好的融合。其二,多种形式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海外人才创办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并为他们获得政策性科研基金创造条件,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向有市场前景的海外人才创办的企业投资。同时,政府建立有实际担保能力的公司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为国内的民营企业与海外人才创办企业之间牵线架桥。其三,建立企业创办的绿色通道。准备好各种创办企业必须的申报资料,协同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提供高效的完结新办企业的登记、核定营业执照、税收优惠、减免等一站式快捷服务。其四,搞好创业企业的指导工作。高新区政府不仅应重视企业的前期引入,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入驻后的管理和服务。只有持续的跟进创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使创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五,奖励扶持。对海外人才创办企业实行个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推行奖励制度,鼓励出科研成果。这样既可以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工作热情,又可以彰显其个人价值。其六,加强后续培养。聘用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或讲学,资助一批优秀人才参加国际会议,帮助其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举办相关的联谊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根植于其生活工作的领域。

2、尊重需要方面。其一,鼓励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政议政。鼓励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政议政,聘请他们担任政府顾问和社会兼职,鼓励并支持他们进入政府管理层,这样既有利于政府管理层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归国人员的社会地位,并在海外人员中拥有良好影响,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士归国创业。其二,整合开放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整合高校资源,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以高校、高科技园区和众多的研发机构为载体,多方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归人才到高校作兼职教授制度,一方面延续他们的学科影响,另一方面解决高校的师资问题,同时在任教期间,海归人才还可以在高校培养今后企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其三,营造宽容、尊重的创业文化。给国际化人才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对其工作的成效、重要性等做出宣传和展示。对于那些一时工作或创业不利的人员,要抱有一种宽容的心念来对待,积极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使其顺利地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自我价值。

3、情感需要方面。其一,情感协调。协调帮助海外人才处理诸如子女就学等后勤事宜,解决其后顾之忧,将从情感上拉近距离,有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同时,在工作中,要积极的为其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环境来加强海归与员工的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其二,加强心理咨询的力度。人生数十年,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因感情,或因事业,总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对国际化人才的心理卫生加以关注,那么一旦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其事业,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事件。为此,加强心理咨询的力度,及时排解疏通高端人才的烦恼,建设起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将对其能力的正常发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安全需要方面。其一,关心健康状况,不造成过劳损害。作为高端知识载体的国际人才,其价值都依附于健康状况。而国际化人才面对的都是极耗脑力体能的工作,对自身健康的损耗较大,其个人的健康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加强其身体健康的管理,从物理角度减缓整个高新区人力资源的损耗。其二,加强社会治安建设。良好的治安环境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在个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际人才才能集中力量投身于事业,为此,东湖高新区应该增加警务力量,打造安全示范区,充分解除国际人才对自身安全的忧虑感。其三,加强政策法规的稳定性。朝令夕改的政令,会令国际化人才因担忧丧失从优惠政策所取得的利益从而踌躇观望。只有确保各项优惠的长期有效性,才能解除其内心里的担忧,放开心理包袱干事业。

5、生理需要方面。其一,适当加强物质鼓励,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针对经济条件欠佳的国际化人才,要努力降低其生活成本问题,如建设人才公寓等,减轻其生活压力。建立多元的工资分配体制,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给予科技人才与贡献相称的合理报酬和待遇,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价值。其二,建立健全生活服务机构。鉴于国际人才的生活品味和自身需要,在家政服务、旅游、娱乐及住房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完善各项生活服务机构,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将有助于解除国际人才的后顾之忧。

(注:此研究由武汉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whsk10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630154)、武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40333115)、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YSZ09012)资助。)

【参考文献】

[1] 曾丽:浅议海归人才的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6).

[2] 王礼燕: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3).

第5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金融投资人才配置;培养;流通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数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逐步推进三大区域一体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京津冀在金融投资方面发展较为滞后。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拥有人才优势才拥有竞争发展优势,因此分析京津冀金融投资人才配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京津冀金融投资行业分析

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为三地的定位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三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同时三地自身金融业的发展也必须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按照战略部署,北京着力构建开放、包容的金融市场环境;天津以不断增强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疏解北京地区过剩的金融资源,同时鼓励本地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带动河北地区金融发展为重点;河北省金融业相对落后,需要大力扶持。北京市已经形成商业银行为主导,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协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19.7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法人机构115个,营业网点4,603个。证券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辖内法人证券公司18家,较上年减少1家。全年实现净利润326.8亿元,同比增长142.1%。期货公司稳步发展,成交规模大幅增长。北京地区期货公司20家,与上年持平,年末总资产619亿元,同比增长1%。保险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共有保险总公司45家,保险分公司97家,原保险保费收入1,403.9亿元,同比增长16.3%。天津市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指导,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4.5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4万人,法人机构39个,营业网点3,039个。证券行业发展迅速,总部设在辖内的证券公司1家,基金公司1家,期货公司6家,为国内股票筹资129.4亿元,债券筹资1,596.7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1,556.9亿元,同比增长13.6%,保险从业人员6.36万人,同比增长27.9%,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河北省金融投资业以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为方针,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5.9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7.1万人,增加5,300余人,法人机构240个,营业网点11,446个。证券机构数量增加,经营效益成倍提升。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17家,证券营业部219家。2015年,投资者账户数量继续增加。证券账户数728.6万户,同比增长48.3%。期货机构经营略有好转,但未来发展依然面临挑战。共有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36家,交割库33家。期货营业部全年营业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分别为9,514.5万元和7,934.5万元,七成期货营业部亏损,净亏744.7万元。保险分支机构数量增加,保费收入较快增长。共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省级分公司61家,分支机构4,501家,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63.1亿元,同比增长24.8%。2015年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投资行业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别达到了0.30和0.12,三地金融投资行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主要是京津冀三地金融投资结构不同所致。京津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政策支持金融力度较大,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优惠,行业发展迅速;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河北省,资金成本相对较高,金融发展相对缓慢。

二、金融人才的经济效率分析

金融人才的经济效率影响着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京津冀三地金融人才表现为参差不齐,北京占据首都优势,金融人才聚集力强,高层次技能人才、海归人才等资源丰富,天津有待进一步提升,河北较为欠缺。

(一)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规模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三地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近5年北京的就业人员数量年增长率分别为20%、14%、4%、10%,天津年增长率分别为11%、1%、3%、10%,河北为-2%、3%、4%、8%。数据表明,北京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北京具有首都优势,作为金融改革的决策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拥有大量高层次金融投资人才。近年来,天津金融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与北京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滨海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体系为金融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层次都得到了提升。河北省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在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表1)

(二)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从表2可以看到,三地的金融从业人员收入情况,北京平均工资是天津的2倍,是河北的3倍。北京较高的工资对金融投资人才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促使河北和天津的金融人才不断流向北京。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良好,滨海新区、自贸区等各种政策对金融投资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促进了河北的金融投资人才流向天津。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省份,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但与北京和天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表2)

(三)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人均GDP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三地金融业人均GDP情况,进一步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北京的从业人员虽然数量较多,但人均GDP较少,也就是说,北京金融业的人员成本较高,但没有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已经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点。天津虽然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少,但人均GDP较高,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点。河北由于自身的金融业不发达,人均GDP最低,在一体化进程中有待于通过人才流动等机制促进其发展。(表3)

三、金融人才的配置问题分析

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的是疏解北京过剩金融资源、增强天津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带动河北经济发展,但现实运营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人才结构问题。第一,天津金融专业毕业生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河北的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虽然不少,但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与北京39.14万金融投资从业人员相比,河北和天津的人数差距太大,这也侧面反映了当地金融企业与金融业发展不足问题;第二,河北和天津的金融业高层次人才不足。统计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比例不高,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等从业资格证的金融人才较少,精通国际金融投资业务和法规的人才不足,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不足。

(二)人才流动问题。三地人才流动问题的根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各地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布局,既有适合基层临柜、销售岗位工作的通识人才,也有高端技能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但是,三地现存的金融政策不同,使得北京或天津的金融企业向河北发展中遇到了政策的限制。同时,与金融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比如户籍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的人才流动。京津现有户籍制度,促进了高层次人才落户,不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落户,因此表现出高层次人才流向京津,低层次人才流向河北。

(三)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问题。京津冀三地缺少系统化的金融投资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交流平台。随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发展方向的出现,金融投资行业内为数不少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知识更新能力,其专业素养、工作方法可能无法适应当前金融业的瞬息万变,可能会面临结构性失业或高能低就的就业矛盾。通过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交流,可以获取最新的职业技能信息,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三地人才交流的规模、数量和影响力存在着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搭建更多金融投资人才交流平台。

四、金融人才培养及流动建议

在京津冀金融投资行业迅速发展和人才供给不断变动的背景下,三地需要在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和流动等方面做出战略调整。

(一)调整区域间人才结构。为了保证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合理流动,河北应提高自身的人才吸引力,通过配套政策的辅助,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入。第一,政府可以借鉴北上广深的具体做法,出台人才战略。完善户籍、住房、医疗制度,为金融人才就业和落户提供便利化服务,降低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风险;第二,完善人才市场的信息机制,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投资行业引进人才的专项计划,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引进低端技能型、高端复合型等不同层次金融人才。

(二)促进金融投资人才协同培养。京津冀金融投资人才配置的关键是供给与需求相匹配问题。三地可以通过高等院校、金融企业和监管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三地高等院校间通过交流合作促进金融类专业建设。可以通过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论坛、研讨会、科研立项等形式加强交流,提升河北教育资源,为京津冀充足的金融人才供给提供保障。三地金融企业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本地轮岗、异地挂职、横向交流等形式促进员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培训机构也发挥着很大作用,鼓励其跨区域经营,为京津冀金融发展提供所需的各层次专业化人才。

(三)促进有序的人才流动。要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必须解决政策壁垒问题。第一,建立专门的京津冀金融协同监管机构,在机构、人员、职能等方面行使协同监管职能;第二,建立专门的京津冀金融协同服务机构,解决三地人才流通相关的就业、医疗、户籍、住房等问题;第三,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该摒弃过去的粗放的发展范式。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是把已经淘汰的、落后的东西搬到河北和天津,而是通过合理规划落实人才配置问题,真正做到三地金融业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任亮.京津冀一体化下金融合作初探[D].兰州大学,2015.

[2]张清正.中国金融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第6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就业难;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8702

1 主要背景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面临21世纪越来越激烈的世界竞争形势,发展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根本的可行之路,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党和国家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有着明确的定位。《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近年来,每年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而就业难问题则日益突出: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达到660万,2012年将达到680万,这个数字未来几年还将保持总体不变。而高校毕业生中,每年都约有100万是无法就业的,同时,就业质量也令人堪忧,具体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2.1 从高校毕业生角度来看

毕业生就业选择较为单一,就业心态浮躁,功利主义成为主导就业思想的主要因素:

每年国家和省市级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都会吸引大量高校毕业生参与,公务员单位求稳、求富、求舒适、求特权的思想正日益开始腐蚀着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少学生非但毕业后不去本专业企业单位工作,更非公务员单位不去,即使考不上也不会就业,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

“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以及不发达地区,为祖国薄弱事业而奋斗终生”等支撑老一辈人投身科技工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职业理想越来越不受到当代毕业生的重视,宁可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蜗居,享受作为“白领”和月光族的虚荣,也不回到家乡或者来到不发达地区为当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蚁族现象作为当地大学毕业生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正受到国家的更多关注;

“出国深造不是为了振兴祖国,而是为了更优越的生活”“归国发展不是为了发展祖国产业而是国外更加不好生存”成了现在海归留学一组的普遍心态,以为出国了归国后就应该高人一等,应该享受高薪待遇的年轻人不占少数……

2.2 从社会角度来看

高校毕业生认可度不理想,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驱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选择,难安定,甚至“被就业”;

社会上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近年来对于高校毕业生认可度不高,认为高校毕业生没有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眼高手低;由于经济结构所限,目前社会上需要一线岗位多余管理岗位,而我国本身又是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源大国,所以不少行业工资对刚毕业的毕业生而言并不理想;

不少学校设置专业只并无前沿性,只考虑经济性,无计划和前瞻性的进行专业招生和扩招,导致不少专业在招生之时尚属热门,毕业生毕业之时却面临社会大环境的考验;

不少高校为了完成上级就业数量指标,让毕业生“被就业”,知识从统计学意义上提高了就业率……

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站在一个高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根源,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我认为:高校毕业生本身的培养定位和价值导向、社会大环境的新变化、高等学校对就业形势的惯常做法、新形势下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态度变化,是造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根本原因,具体来说。

3.1 高校毕业生自身原因

(1)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并未对新环境下的人才观有所足够认识,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部分毕业生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毕业后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使得就业相当困难,因为每一个单位、企业,其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都想要迅速达到高位,就会造成需求量小竞争性大的局面,就业压力随之增大。

(2)畸形的仕途观念仍然影响较深,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都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稳定安逸的单位挤,每年公务员考试,高校毕业生都是庞大的群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少毕业生对于在正常规模的企业就业抱有轻视或者不情愿的态度。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办学也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合格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着重考虑国家,行业地区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和需求,应该有全局观和大局观。但近年来,集体主义感与爱国主义感显然并未有效融入到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体系中,使得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挑肥拣瘦,不服从组织安排,从未考虑将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一旦稍有不满意就动辄离职跳槽甚至待业。

3.2 社会环境原因

第7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

第8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涉外工程;交通工程国际班;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6-02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驱动下,我国海外工程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逐年攀升。2013年,我国共完成海外工程额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新签合同额1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环境下从事相关工作能力的双语复合型人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已于2008年起开始招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落实,我院于2014年新设了“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两个班共计68名学生。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培养环节等方面介绍该专业开设两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目标

与其他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不同,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国际班)是为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海外扩张需求而精心打造的创新型专业方向。在学生培养方面,既要强化英语学习,又要夯实学生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功底,并通过增加与国际工程相关的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国际交流实践课程等),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中国公司的国际工程专家”和“外国公司的中国项目专家”。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涉及课程可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总学分173个,总学时达到2566。具体学时分配见表1。

在公共基础课中,除了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土木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英语高级口语(60学时)、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双语,60学时)及工程美学导论(30学时)等特色课程,力求在大一时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双语,60学时)。该课程由具有丰富外资贷款项目管理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使学生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管理惯例有充分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实务技能。所有专业课程均使用双语授课,作业以及考试均以全英文方式进行。在教材选择上,广泛使用国内出版的优秀双语教材及英文原版教材,同时结合任课教师编写的案列分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国际工程实践接轨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此外,除了交通工程专业必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课程外,还将公路学院的王牌课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等列为必修课,以解决交通工程专业略有些“偏软”的问题,使学生未来的就业面更广[1]。本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每门专业课均安排了至少一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或实习,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团队建设

国内推行双语教学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合格的双语课程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掌握双语教学的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交通工程(国际班)的教学团队主要包含三部分教师。

1.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支撑国际班的教学工作,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自2008年起成立了“创新性人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于同年开始引进海归博士,专门负责国际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截止到2016年,中心共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及日本等海外名校的博士20余名,专业涵盖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及统计学等,主要负责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专业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的加入有力地保障了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将海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2.经过双语教学培训的骨干教师30余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团队,公路学院遴选了30余名教学成果突出的骨干教师分批次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接受双语授课技能的培训。通过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接受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培训指导等方式,强化英语教学能力,并全面深入地学习双语授课技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平台。

3.海外名校特聘教授。除以上教师外,本专业还聘请了三位已在海外名校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著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蔡宜长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张占民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以及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尤占平教授(“长江学者”教授),全面推行国际化教育。

四、专业特色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语教学成果,交通工程(国际班)设立了两个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环节: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和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

1.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由长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于2012年共同发起,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两周。截止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过三届,累计培训学生近400人。每年的夏令营均邀请30名左右的国际志愿者师生(志愿者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学府),在长安大学本部校区开展封闭式全英文环境下的口语培训、主题讨论与演讲、话剧培训与表演、主题观摩等互动式英语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满足公路交通行业持续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2.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双语教学的延续及双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四下学期的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头戏。一般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一周举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由导师编写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学生应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并由导师评分,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每两周应提交双周备忘录并交由导师签字,总结这两周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两周工作做出规划。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预答辩,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小组进行打分。学生应在6月初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由各评审小组进行审核,6月中旬举行正式毕业答辩。毕业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将参与6月下旬的补充答辩。学生若选择做设计类课题,应提交20000字以上的全英文设计说明和不少于20张设计图纸;若选择做论文类课题,应提交30000字以上全英文论文和由导师指定的20张工程样图。每位学生的论文均应在Turnitin批改系统中做重复率检验和语法检查,整体重复率高于30%视为不合格。

五、问题探讨

经过近8年“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近2年“交通工程(国际班)”的人才培养实践,笔者认为我院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与双语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优秀教材。一方面,目前仍有不少双语课程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虽然原版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全面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也不符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2]。另一方面,本专业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目前并无对应教材,例如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已从去年开始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需求的英文教材,第一批教材有望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2)双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本专业多门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与课程本身配套的双语PPT、英文习题集、英文试题库、课程录像等仍不完善。此外,在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尝试在线课程的情况下,本专业也应尽快组织骨干教师,将部分精品双语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专业的行业影响力,促进专业发展。

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本专业授课教师以海归博士为主。这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突出、英文基础扎实、责任心强,但毕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中心从去年年初开始,搭建教学平台,加大了海归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之间的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组织教学小组,力求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金融海归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金融人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协同理论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对现阶段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组织结构、实践平台、互惠机制,使产业、技术、知识、人才有机联系在一起,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过程中,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迎合经济协同发展,让人才的培养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超前于经济发展。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发挥人才关键作用的有效模式,也是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河南财大在原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通过诸要素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发挥各方面有利因素,建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知识、技术等要素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紧迫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首先,金融行业的市场化使金融资本配置以市场为主导。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主体机构呈现多样化发展势头,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状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次,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类金融产品不断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的存贷、融资、租赁、货币等金融产品,金融与资本组合创新,金融与新兴产业不断融合,市场营销成为金融界发展的主体。再次,市场的国际化倒逼金融国际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放开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将走向世界,同时国外的金融机构也将进入中国市场,这必将对我国的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还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大学的重要办学目标,郑州航空港区建设需要大量金融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给财经类大学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尤其在河南省迈向世界市场的战略机遇期,在“航空港区”建设和保税区建设过程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加大,要求更高。因此,加快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显得尤为紧迫,这是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促使人才适应国际化、现代化需要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战略安排。以上所述,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在现有学科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努力培养既具有宏观思维能力和全局把控能力又精通微观市场运作机制的现代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懂得国际规则,能用国际的运作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既懂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探索

1.金融人才协同培养路径选择

(1)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不明确。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培养“通才教育”转变为培养专业突出,创新能力强,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金融问题的人才。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加强课程设置综合化,在保证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的同时,加强对外语、法律、计算机等课程的安排。重视金融知识与数理知识的融合,开设金融数学,金融统计,风险量化管理等课程。在考察方面不仅仅以考试的形式考核,还要引入具有金融特色的考察全面素质的评价机制。不仅重视专业理论,更重视专业素养的评价,并引入学术论文、科研创新项目等评价形式。

(2)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

要改变以往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塑造的状况。首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传统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禁锢了学生创造力的展示。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金融创新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其次,转换现有的教学方式。虽然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但要实现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的转变,必须打破现有模式,打造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如在银行管理、证券分析等课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开展实战性的股票分析、证券投资等实践课,使学生和老师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再者,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授课。高校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校企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合,但缺乏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协同培养不仅要求毕业对接,更强调培养过程的一致性,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师资、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规范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好企业资深员工讲解实践课,行业精英做好校外导师的作用。

(3)从立足本土向面向国际转变

协同创新培养必须重视国际化模式的运用,努力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金融人才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文化知识素养,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使人才培养的课程、师资、交流平台等都具有国际化要素。首先,课程架构上,在现有的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基础课程上,进一步增设国际法规、国际投资等课程,另外,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的广度,使双语课成为常态,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双语教学。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国际化,注意引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一方面,积极选派责任心强,精力旺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访学,及时了解国际金融动态,把所学应用到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推进教材国际化。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具有留学经历和国外金融机构实践经历的优秀海归加入教师队伍。再者,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国内学校之间联合,更应注重与国际高校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系统

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进行学涯规划,保证大学生活充实而不单调。我国现有教育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安排参加一些特长班、辅导班,以学业为重,没有选择自。受传统观念影响,上高中考大学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被安排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通病,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目标、感到迷茫。因此,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应重视他们被规划的习惯,学涯规划上应加强,这样才能避免新生失去目标,迷失方向,最后导致学业荒废,家长失望,学校成了培养失业大军的场所。基于此进行了如下探索:

(1)学生自助成长系统

目标子系统:结合学生新入学的特点,一方面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助成长提供目标和方向,这里结合河南财大的做法,为新生制定四年的具体学习量化标准,即“三一工程”。第一个一:在大学培养一技之长。原兴趣进一步加强,使自己水平由业余达到接近专业化,没兴趣的在大学开始培养,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成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第二个一:做10件闪光的事。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用实践来填充自己大学时光,让想法变成行动,历练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第三个一:读100本中国人文社科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增强人文素养,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除了专业书外,读更多的经典书籍,丰富自身的内涵。以上是在入学初期对学生提出的总目标。认识社会系统: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社会认识低,从学校到学校导致其对社会认识极其有限,不利于选择目标、激发动力。基于此,提出利用大一的假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无论是清晰的生涯人物还是模糊的,都应尽可能去面对面交流,通过交流了解目标人物的工作情况,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大二,开展职业访谈,针对金融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访谈,以校友为主要访谈对象,也可以开拓访谈范围,不局限于金融业。通过职业访谈,了解职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找到差距,把握机会,增强学习动力和目的性。大三,以职业体验为重点,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参与其中,包括最简单、最基层的职业,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职业对求职者的要求不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职场,转变就业心态,避免眼高手低。大四,包括大三暑假,开展职业实习,经过前期的几个程序,学生对真正的岗位有了全面了解,同时需要为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通过实习将自己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以上活动是对财大金融专业学生提出的规定性动作,有标准、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反馈。

(2)能力提升培训系统

结合金融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将来服务的特性,设置专题培训,培训结合不同年级,有重点开展。大一主要针对各种兴趣爱好,通过老带新的模式。一方面请有特长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培训,让学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请专业的老师,开展专业的培训,通过各类社团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学生技能和专长。大二,综合化培训。以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素养教育等为培训内容,以期初布置作业、期末总结评价的形式开展,师资以社会培训机构和金融类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为主。大三,以开展职场人透析培训为主,结合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开展专业相关实践培训和考研、考公务员分类培训,邀请银行、保险、证券职场实战者、政府金融机构管理者作为师资开展系统培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提前报名,按需培训。大四,以简历制作、面试指导、职场礼仪、餐桌礼仪等实用培训为主,利用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师资开展培训。

(3)学生成长评价系统

针对每个假期安排不同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上交结果,按年级设定标准,由专业老师对假期开展的访谈、调研、实习等进行评价,分出A、B、C三个等级,将A级作品内容发表在校报和院刊上,并装订成册,以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形式展示给广大同学。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评价上,采取以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形式进行评价,学生同样以作品形式上交,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分级,对优秀者进行读书心得分享,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先在班级以班会形式开展演讲,各班推荐优秀者参与年级评比,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奖励。以读书月为活动载体,河南财大近几年不断向同学推荐优秀书目,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共阅读并抄写几十本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弟子规》《诗经》《孙子兵法》《三字经》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年来由于电脑应用的盛行,很多人书写的水平在下降,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书写都成了问题。鉴于此,每个假期金融学院都安排学生坚持每天一页A4纸的书法练习,并附带检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优秀者公开展出。以上所有的评价都会和学生的综合评分挂钩,优秀者都会得到10分到20分的综合评分奖励(学生当一年班长,合格会有25分奖励)。学生获得奖学金是以学习成绩和综评成绩按照7∶3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排序的。

(4)优秀学生推介系统

针对学生四年的表现,除课业成绩外,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参加培训的次数、内容、获得的奖项,评价内容作为推荐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辅导员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日常表现、拓展内容完成情况、培训效果(由培训师评价),结合评价情况,辅导员给予基本推介评价。其次,将学生日常表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电子版,在确保信息真实的情况下,在学院网站上进行推介,用人单位可以登录网站进行选人用人。再次,将比较优秀学生的电子简历放入学校就业网站进行推介,以达到更多人了解的目的,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增添砝码。最后,特别优秀者将直接通过中原地区最大的人才网站———天基人才网进入优秀毕业生推介专区,由人才网直接推介给最佳雇主,实现人才和企业直接对接,提高对接成功率。通过这一系列推介活动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宣传,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达到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协同效果。

3.师资协同培养体系

(1)教师进入金融机构挂职锻炼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将教师派送到金融机构进行挂职锻炼一直是金融学院的一项常规工作,近年来各教研室都从优秀的年轻教师中挑选教师利用假期或者上班时间到金融机构锻炼学习,这项活动使教师对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技能等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教师所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学生所学知识也更加实用。

(2)教师与企业和政府的交流合作

针对新型行业如物流金融、保险地产等一些新课题,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的申报和参与,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学生讲授知识,保持思维的超前性。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会邀请教师进入专家组,使教师的专业优势和政府宏观指导相结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调研,发挥产学研的优势。

(3)教师与社会各界交流学习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金融学院教师提升素质的必然选择。一是坚持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到校交流学习;二是选派老师到金融专业开设比较早、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交流学习,取众家之长,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三是派老师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和沙龙,不断开阔教师眼界,为人才培养补充新能量;四是积极将所学内容转化成生产力,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与金融相关的各类培训。

三、金融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修正和完善

1.进一步加强协同主体的组织建设

学校应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校企协同组织,成立专门部门———协同办负责建立金融企业和高校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与金融企业讨论交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师资建设上应通过学校建立专门协同组织,作为校企交流的平台,并针对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及时沟通和反馈。根据制定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高校与金融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实践平台。改变现有的学习后到企业简单实践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一开始就进入企业实习锻炼,进一步把所学到的东西融入实践中。目前的实践教学周基本上是安排相似的内容,不利于教学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而建立实践交流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便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外通过协同平台,实现互惠机制,改变现在的简单合作,使合作更具有互惠共赢的效果,为导师和学生联合研究开发项目、创新产品、高效服务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降低企业科研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是为全面保证协同方案、协同过程、协同效果制定的机制,其目的是及时反馈协同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保证协同最终目的实现。这里主要解决学生培养的“双师”制度,现有的邀请企业领导,一线骨干到学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授课,学校教师到银行挂职是一种松散型的,缺乏制度的约束。所以进行协同培养,必须充分利用好校企交流平台和校企实践平台,发挥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评价作用,高校教师做好校内学习指导和学习评价,并且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过程管控制度,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除了校内听讲座培训可以监控外,学生到企业的过程也是一种松散型的,完全由学生自己报告,所以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企业应加强协助做好现场检查,把学生在岗情况反馈给学校,另外,学校也要不定时去实践基地检查,要求学生每天做实习日记,实习结束撰写实践报告,企业负责人对日志和报告进行评价并反馈给高校。

3.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

改变现有的评语制,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结合课程安排和实践要求,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践创新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不仅包括考试、考察,还应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下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企业依据学生在企业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考试和考察情况进行打分,以企业打分和教师打分总和作为最终成绩。

4.充分利用校企协同数据库

数据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数据,完善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应用,保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以及协同方案的制定情况等都是现有的数据和需要继续收集的数据信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各主体相对独立,如果不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并加强管理,很难保证数据的对接和利用,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效果。要重视数据的反馈,协同培养的评价结果和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协同培养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才能使协同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协同培养科学、可持续发展。总之,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迫在眉睫,高校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重新选择,河南财大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但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龙海明,申泰旭,周鸿卫.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4,(12).

[2]虢羴犸.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