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科技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
关键词: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成果(编号:ACJYYB20128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6日
一、课程改革背景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主要讲授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工程管理专业的敲门砖。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其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对于该课程的课程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做出了一定的尝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与其他传统课程比较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近年来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也给这门课程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无法直观了解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差、课程很多内容抽象,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建构主义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平日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就目前很多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按照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种教学模式: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和Lantolf提出的“合作和互动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于本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1、符合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更明显。而《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系统地讨论解决方法,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3、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去接受、理解新知识,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氛围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学目标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努力突破教与学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立体多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设计课程教学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讲解板块,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知识点的讲解,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的大信息量和大班容量的优势,既节省了师资,又提高了效率;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技能训练,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通过任务型、合作性、参与式教学组织,采用学生分组互动模式;学生分组互动部分,则以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学习为主,学生在任务型、参与式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三是综合运用,该板块则利用校园网和学习软件,采用自主学习。突破了其他学习方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1、情景体验教学方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和内心的深刻体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去理解知识。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项目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要求展示项目成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过程结果。项目教学通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参加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集体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技巧。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信息库的作用,学生在做项目时,教师要给学生随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和方向性的引导,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进行咨询答疑,充当参考数据的作用。其次,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各小组的活动都应在教师的紧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各个小组工作的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和进行个别辅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应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各项目的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尽早进入状态。
(三)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设计。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考核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大部分高校课程在结束时的考核(一般都会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单一的闭卷方式只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实战技能,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之后,应该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可以采用课堂学生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调查报告、项目管理实践报告书为期末考试成绩这几种考核形式,分别给予一定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行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只占20%~30%,这个比重偏低,笔者认为提高到70%~90%是比较合适的。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项目管理实践,训练学生正确的项目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项目管理思维,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工程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最终体现自身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教材建设、设施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课程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与该问题有关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师把握方向,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积极地给予正面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幸福感,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有助于师生沟通及团队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教育学报,2005.12.
关键词: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内容;建议
科技馆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档案,它是历史和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工作查考的凭证和制定政策的参考,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结合在市科技馆工作的实践,我发现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是基础性工作,完整收集、科学管理、充分利用是科技馆档案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又是一个链条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办公室及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务必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档案意识。科技馆管理人员更须经常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配合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档案,发挥档案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一、 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最主要的内容
在实践中,目前档案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有:
完整收集:档案工作人员要经常地、主动地向各部门、各承办人了解各项工作的资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跟踪、把关、收集,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
科学管理:合理组卷、立卷,将来在利用、查找时才方便、快捷,为利用服务。要制定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形成规范化管理。
充分利用:以查考、汇编、统计、研究、复印等形式,为领导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全馆及各部门总结工作积累数据,为对外宣传、举办专题展览提供素材,在与外部出现纠纷时提供诉诸法律的凭证,与各馆交流时提供管理制度,办法经验等。
1、收集、存放――做到底数清、收集齐、分类明。文件在整理立卷前,还不是档案,平时由办公室专人负责收集。因为办公室是文件的枢纽部门,各部室向馆级、馆级对部室,向馆上级请示、上级批复、馆对外文件都要经过办公室,应收集原始件,馆发文件至少要一式三份暂存(为入卷、汇编用)。各部室都要注意积累,有条件的单位各部室配计算机,行文一律要求用计算机打印则更便于统一格式、纸型,如建有局域网实现网上传送更方便。若是手写稿,一定要用钢笔,不可用圆珠笔、铅笔。如上级领导批示有用圆珠笔的则复印一份存档。其别要注意的是:有关公安消防、劳动法规、工程合同、承展合约等文件,主办人为工作方便,常常自己保管,但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底数清,先复印一份备查,原件一经用完,马上保存原件,给主办人复印件,不能含糊。当年正在运行中的文件平时应分类存放,如上级党政机关来文,本单位报字、办字文、党字文、简报、会议纪要、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劳资人事、各部门请示和报告、接待记录、重大活动安排、经济合同、工程合同、宣传广告协议、学术交流、展览协议等,可以按发文部门、文件种类、承办责任人几种类别分放,在整理立卷时就容易多了。要特别注意收集那些上级领导、机关部门对我馆请示和报告的批复,我馆申报、参评各种奖项、荣誉称号,上级批准颁发获奖的文件、决定,要从上级发文中提取出来,将原件收入馆档案相应案卷,与我馆相应报出的文件放在一起。
2、立卷――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文件进行整理立卷。按照档案专业要求,应是谁发生,谁使用,谁立卷,这在大型企业、党政机关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科技馆,如果以办公室为文件的集散地、总枢纽,最好是办公室整理立卷,与部室结合,在最后录卷、订卷之前,请有关部门负责人过目,检查有无遗漏,分卷是否合理,以方便使用。
3、利用――为领导、内外提供服务也可使用条码技术,迎接流通管理质的飞跃。科技馆档案管理实践中经常看到,档案在借出、使用、归还过程中,涉及一系列问题,如:需要提供多少卷档案、被提供的档案是否准确、有无相关文号、档案经谁手调出、由谁借走、取走的时间、何时何人归还、经谁的手归还等。借出时要一一登记,归还时要一一注销,看错写错屡见不鲜,有时要查一卷归还时注销不了的档案,我们要将各单位十几个借案登记本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去查找,花费了几个小时,甚至有时一两天才有可能找到这条记录。解决这些问题,用识别器及计算机处理系统通过核实,存储档案案卷、利用人、借出、归还经手人各自的条码内容即可完成档案借出和归还的交接手续,交接内容可以像银行存取款和超市购物一样自动打印出有日期小条,签名认可后存查。这样完成的档案借由出到归还的管理和统计, 方便、快捷、准确,极大提供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新时期做好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1、不断改善科技馆档案资料结构
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要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档案资源中丰富的经济、科技等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领导决策、地方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参考;不断整合与利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中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时,不断开阔视野,拓展科技馆档案工作领域,加强对新建领域建档工作的监管力度。此外,科技馆档案资源建设的重心要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上。比如:政府职能正在转向经济转型升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科技馆档案管理就要以此为中心做好相应馆、室、藏档案存量档案资源建设,而且要加强正在形成中的重大社会活动档案、重点建设工程档案、重要科研项目档案、单位信用档案、共建单位档案等增量档案资源的建设。唯有如此,科技馆档案资源结构才会得到不断改善,才会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2、建立健全科技馆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技馆档案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科技馆的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需要。第二,简明实用。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第三,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既要能约束领导又要能约束职工。领导的形象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制度的顺利执行,而职工是单位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制度的主要约束对象和执行者。第四,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切实加强科技馆档案信息化建设
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突破与变革,应以档案信息建设积极推动档案工作的变革,在不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科技馆档案管理部门、不断提升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以自己独特的利用方式及服务方式,为地方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档案信息的方式与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使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对科技馆档案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引言: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班主任既要是一名优秀教师又同时还需要从事教务管理员、生活指导员的工作。可见,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承担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新课改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班主任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管理理念,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组织管理等多种能力。
二、 新课改下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首先是一名科任老师,有自己的专业。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在本专业做到基础扎实、教学高效;除此之外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执行者,是学校工作的骨干力量。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执行着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并全权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者、性格的塑造者、学生自我成长的激发者、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承担如此多的角色,肩负着多重重任,新时代的班主任除了要在所任教的课程上下足功夫外,还应该更加重视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
三、 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 转变思想,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校管理的最小单位是班级,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引领者。班级管理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故,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有效地科学地处理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在政治素养上,班主任要对当前的教育政策有较深的理解,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在道德素养上,班主任要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在知识素养上,班主任要能够充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具备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合理教学,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情商素养上,班主任要能够合理利用"移情"的作用与学生打成一片,平易近人,朝气蓬勃,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在能力素养上,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观察理解学生,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好各种学生活动,还能够从宏观上管理好班集体。
(二) 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每一位学生
相较于小学,初中的学习方式、学科内容及学习科目均有较大的变化。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不同,有些学生适应能力强,能在短期内适应改变,但也许有些学生接受得慢一些,在短时间内暂不能及时调整适应,学习成绩降低,变得不爱活动,自信明显降低。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有极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早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在之后的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对适应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适当得鼓励,并激励其给予其他同学合理的帮助,而对于适应能力稍慢的学生,更应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而非忽略他们。这样,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公平的对待,避免出现表现突出的学生得到更多关注,表现平平的学生受到忽略。
(三)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与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类似,班级也要有自己的"班级文化"。适应新课改的教育管理标准需要教师能够实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文化"。坚持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家"。可以在班级上开展班干部的竞选,班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各科课代表等管理职位,一方面将班级管理的权利任务下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但在学生自己管理学生的过程当中,班主任不能放任听之任之,而是要以引领式的方式进行,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指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培养了管理实践能力。
例如,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锻炼实践,已对班级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经验。班主任可以将更多的任务交给学生干部去做。但是更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此时应在学生管理人员当中进行一些轮换,让第一年未经过锻炼的同学也有机会得到锻炼,但又不能一时间将所有的干部全部更换,避免出现由于新干部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班级秩序骤降的现象。
(四) 加强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从生理上有大跨步的发展,而心理上也有一个质的变化。班主任在此时的工作尤其要注意。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青春期的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理上的变化,加速接受心理上的变化,尽力也最快速度适应青春发育期既要保证学业又要处理自身改变的这一特殊时期。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引导学生讨论青春期的变化,或请生物老师配合进行青春期的教育,甚至邀请心理学专家做有针对性的讲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自己。另外,这一时期的学生面对生理的变化,会产生性的萌动。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管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早恋及性教育问题,配合家长,用适当得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早恋与正常交往的差别,防止其在好奇尝试的情况下对自己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结论:班主任即是学生的科任老师,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其性格的塑造者,成长的引路人;然而同时班主任又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一线领导。班主任应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在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下,积极调整管理策略,改善自身素质、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加强青春期的教育,根据自己所管理班级的自身特色制订出适合该班级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魏霞.浅谈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1期:51-52
本文通过梳理现行国有股转减持社保基金有关规定,总结了国有股转减持社保基金的核心要素。同时,结合国有股转减持社保基金实践,分析了现行国有股权减转持社保基金制度框架下,拟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债权人、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影响和可能性选择。通过上述分析,对进一步完善国有股转减持制度和探索通过其他途径充实社保基金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有股东;转减持;利益;选择
始于2001年的国有股减转持社保基金制度,为拓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渠道功不可没。至今,几经调整,该项制度不断完善,但由于规定的原则性较强、对有关主体利益的考虑不够全面,在国有股转减转持过程不同利益主体存在不确定性的选择,影响该项制度执行,本文试从拟上市公司发行规模和路径、国有股东、债权人、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国有股权转减持制度修订完善的政策建议。
1 国有股转减持社保基金主要制度
2001年6月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减持国有股权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1〕22号,以下简称“减持办法”),明确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按应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2009年6月19日,财政部联合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关于印发的通知》(财企〔2009〕94号,以下简称“转持办法”),主要规定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有国有股的股份公司,须按照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保基金持有。
2010年10月13日,财政部联合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关于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10〕278号,以下简称“创业投资豁免规定”),对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作出了规定。
2013年8月24日,财政部联合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金融企业国有股转持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3〕78号,以下简称“金融企业特别规定”),主要规定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区分对待,解决金融企业名义持有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的具体问题。
根据上述制度规定,结合国有股减转持社保基金实践,目前的基本做法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行政许可的形式对国有股进行管理并确权。股份公司在境外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均须按照融资额的10%转减持社保基金;在境内证券市场,仅首次公开发行须按照增发股份的10%转持社保基金,符合豁免有关条件的可以申请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
2 相关主体在国有股转减持过程中的可能性选择
在国有股东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过程中,由于转减持的国有股或资金均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地方国有股东会因此会产生地方利益与全国利益的冲突;国有股东的经营者由于企业绩效、企业发展、经营效益追求(甚至为了企业生存、员工生活保障)等原因,会产生国有资本权益减少的利益冲突;国有股东的债权人可能会因国有股东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一些经营困难的国有股东因主要盈利资产(能上市的股份相对是较好的资产)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可能失去持续经营能力。因此,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均可能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规避国有股转减持义务,造成该项制度执行过程中具有可选择性,分析如下:
2.1 发行规模、上市路径影响下的选择
根据国有股转减持现行规定和做法,境内证券市场融资适用《转持办法》,仅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国有股东承担国有股转减持义务,增发时不再履行该义务。目前,绝大多数境内企业均主要在境内上市,在此情况下,国有股东在参与拟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过程中,可能倾向于发行较少的股份数量,履行较低的国有股转减持义务后,进行再融资。
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仍适用《减持办法》,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国有股东均须按规定履行国有股减持义务。在此情况下,国有股东可能倾向于放弃境外发行(增发)、或较低规模境外发行,或者境外发行后转让(以规避回归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时再次履行减转持义务)。对企业利用境外融资途径拓展融资渠道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上述情况,国有股东(特别是地方国有股东)可能选择借壳上市、资产重组等方式“绕道”上市融资,规避国有股减持义务。另外,如企业大规模融资,可能导致相对控股的国有股东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参股国有股股东丧失优势股东地位。在企业融资过程,国有股东、非国有股东容易在企业融资决策上产生分歧,增加企业多次融资的融资成本,或者错失有利资本市场时机、丧失企业发展机会。
2.2 国有股东主体认定下的选择
现行国有股转减持制度,没有明确国有股东的认定标准,没有公开透明的操作细则,国有股东的管理和认定均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完成。笔者经整理分析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北陆药业”)、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天虹商场”)、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金龙机电”)、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神州泰岳”)、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特锐德”)、宁夏青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青龙管业”)、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钢研高纳”)、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渝三峡”)等上市公司国有股转减持情况,发现国有股东的认定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国有资产成分是否高于50%为认定标准的分水岭,如国有成分高于50%则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
2.国有资产成分合并计算,如单个国有股东持股未达到50%,但和其他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合并计算达到50%,则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
3.股权投资的层级没有绝对的影响,国有资产成分连续控股是否间断起决定性影响。如国有资产成分连续控股50%以上形成控制链,则履行国有股减转持义务。否则,如某一投资层级国有资产成分低于50%,则不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
4.所有国有股东按持股比例权重均摊国有股转减持义务的总额。
根据上述整理分析,国有股东延长投资层级、分散投资集中度都不能直接规避履行国有股转减持的义务,但投资人(含创业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机构等)可以采取在投资层级渗透过程中使国有资产成分低于50%途径来实现“斩断”国有股转减持义务的“追踪”。另外,国有股东可能采取资产管理架构或灵活的协议约定,实质转让股权,锁定上市后收益的方式规避国有股转持义务,在此过程中,国有股转减持义务总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国有股东之间转减持义务此消彼长,导致其他国有股东承担更重的国有股转减持义务。
2.3 债权人的保护与选择
由于单个国有股东转减持义务轻重不同、转减持义务占其资产总量的比重不同,可能对国有股东债权人造成实质性损害。部分极端情况下,如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是国有股东唯一优质资产或者是偿债资金主要来源,将该国有股东持有的全部(或大部分)国有股转减持社保基金,就必然对债权人造成实质性损害。虽然相关制度中规定了对混合所有制中非国有股东的补偿,但没有规定如何处理债权人损害补救问题。因此,债权人一旦知情,有可能要求国有股东提前清偿债务,甚至采取司法措施对相应国有股实施财产保全。如此情况发生,不仅影响了国有股东的正常经营,也会影响到拟上市公司的上市进程。
2.4 企业持续经营和员工生活保障危机下的可能性选择
如果因为履行国有股转减持义务,导致国有股东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危机,并进而影响到企业员工生活保障。我想在此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首选方案是在上市前卖掉国有股,将导致国有股东不能充分分享企业上市带来的股权价值增值。
3 政策规制建议
综上所述,国有股转减持制度中,有关利益主体的选择性不利于该制度更好的执行,建议针对上述情况进一步完善国有股转减持制度,充分考虑相关主体的各种利益关注点和选择,制定详尽的、操作性强的、体系统一的实施细则,避免该项制度内容过于原则、内容碎片化和体系不统一,避免过度地将制度的解释权和操作空间让位于行政审批过程,在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大背景下,应该制定国有股东可以自我判断、转持份额可以自我预测、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由明确制度安排的国有股转减持制度,既保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充分的来源、又保障一项制度公平、公正,尊重法人企业独立财产权,尊重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保护。
同时,建议研究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其他路径,例如在公司法框架下,通过国有股东表决权、资产收益权的行使,加强国有资本投资收益考核和投资收益(分红)上缴管理,提取一定比例投资收益充实社保基金。既尊重了法人企业独立的财产权、避免了国有股管理中的“利益”博弈,又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同时不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本规定下发之前已经取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于2000年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之前,达到本规定所要求的条件。逾期达不到规定条件的,不予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经查实尚未达到脱钩改制政策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申请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已经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不予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附件: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执业行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必须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证券许可证”)。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是指证券、期货相关机构的会计报表审计、净资产验证、实收资本(股本)的审验及盈利预测审核等业务。
本规定所称证券、期货相关机构,是指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
第四条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证券、期货相关机构有权自主选择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是,证券、期货相关机构一旦确定了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正当理由不得任意更换。
第二章 证券许可证的申请条件
第五条 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已取得证券许可证或者符合本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条件并已提出申请;
(二)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三)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1年以上;
(四)不超过60周岁;
(五)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良好,在以往3年执业活动中没有违法违规行为。
注册会计师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3年以上,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良好,在以往3年执业活动中没有违法违规行为;
(二)具有20名以上符合本规定第五条或者第十四条或者第十五条第二、三款相关条件的注册会计师;
(三)60周岁以内注册会计师不少于40人;
(四)上年度业务收入不低于800万元;
(五)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收资本不低于200万元,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净资产不低于100万元。
第三章 证券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第七条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向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
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每年9月受理申请。
第八条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根据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报送有关材料。
第九条 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意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许可证的文件;
(二)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许可证申请表;
(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四)注册会计师证书复印件;
(五)身份证复印件;
(六)由人才交流中心等人事管理中介机构出具的有效人事证明或者退休证明复印件;
(七)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意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的文件;
(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许可证申请报告;
(三)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表;
(四)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注册会计师汇总表;
(五)注册会计师申请(变更、恢复)证券许可证申请表等有关材料;
(六)会计师事务所其他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汇总表;
(七)经过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八)会计师事务所最近3年执业情况总结;
(九)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说明;
(十)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的有关材料,应经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的要求审查并出具有关文件后,一同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式两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后,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批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申请材料不足时,应当及时通知会计师事务所补充。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证监会对申请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职业道德和其他资格条件进行抽查。
第十二条 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并通知会计师事务所。
第十三条 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批准授予证券许可证,并对取得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公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办理颁发证券许可证的有关事宜。
第四章 证券许可证的管理
第十四条 具有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离开原具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转入其他具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及时办理证券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注册会计师变更证券许可证,应当由个人提出申请,现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意见,经现所在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查,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批准后,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办理证券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具有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离开原具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其他行业工作,或者转入未取得证券许可证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其原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其证券许可证收回,送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转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有前款所列情形的注册会计师,在证券许可证上交后3年内重新进入具有证券许可证或者符合证券许可证申报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并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四)、(五)项条件的,可以申请恢复证券许可证;超过3年的,经过省级以上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可的培训,并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四)、(五)项条件的,可以申请恢复证券许可证。
注册会计师恢复证券许可证,应当由个人提出申请,现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意见,经现所在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查,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批准后,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办理证券许可证恢复手续。
第十六条 注册会计师变更、恢复证券许可证,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意注册会计师变更、恢复证券许可证的文件;
(二)注册会计师变更证券许可证申请表或者注册会计师恢复证券许可证申请表;
(三)原证券许可证或者证券资格批准文件复印件;
(四)注册会计师证书复印件;
(五)转所批准文件或转所登记表复印件;
(六)身份证复印件;
(七)由人才交流中心等人事管理中介机构出具的有效人事证明或者退休证明复印件;
(八)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注册会计师取得、变更、恢复证券许可证后,12个月之内不得变更。
第十八条 具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名称,涉及证券许可证变更的,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查,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批准后,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办理证券许可证变更手续。
具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合并、分立等行为,涉及证券许可证变更的,应当由合并后或分立后符合证券许可证申请条件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书面申请,经其所在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查,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后,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批准,决定保留、收回或者变更其证券许可证。
第十九条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证券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
证券许可证年检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证监会对取得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情况进行检查。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未取得证券许可证或者在暂停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期间,擅自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有前款行为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永久不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证券许可证的,收回其证券许可证,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有前款行为的,收回其证券许可证,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永久不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或者吊销证券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中有前款行为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或者吊销证券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所列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决定,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中国证监会作出,其中,属于吊销证券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由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作出。
第二十五条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 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中国证监会、省级以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工作人员,在实施证券许可证管理检查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故意刁难有关当事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均包括本数。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管理;建筑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式下,建筑行业在在高速的发展。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基础设备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建筑节能方面,目前随着建筑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现代建筑都安装太阳能等节能环保设备,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有限空间,将大自然中的资源利用起来。绿色建筑理念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建筑节能管理措施和建筑节能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建筑节能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节能管理是现代绿色建筑理论推行提出的新要求,人类社会资源越来越稀缺,建筑物又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体,建筑用地和人们居住都需要节能,只有节能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筑节能管理是实施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同时,还要在实践工作中认真履行节能管理责任。建筑节能管理是我国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对建筑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实现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更好更快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其次,推进建筑节能技术是发展节能型住房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相关要求明确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建设节能建筑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
二、建筑节能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建立相关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建筑节能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房屋需求以及城市化发展使得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力度不够,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的统一管理。针对这种现状和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因此,建立相关的建筑节能法规构建有效的建筑节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效认证以及建筑节能性能测评与识别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建筑节能体系,形成监督与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的监督体系。
(二)制定统一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制定统一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是根据“四节一保”的要求,对现行的地方建筑设计标准、图纸以及施工技术规范等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研究,完善技术检测标准,建立相应的工程市场定额标准和技术施工标准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实施地方物业管理标准,从而能确保建筑节能工作在各个环节的监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创新技术是实施建筑节能的关键,要组建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促进科技成果的不断更新和大范围内的推广,将科技应用的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实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对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重视,强化组织领导,通过领导的监督与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意识,双管齐下。首先,单位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并且聘请专人重点抓建筑节能管理工作,逐渐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小组,实施工作细则,加强工作人员监督,同时,实施人员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让工作人员在严格的制度和保障体系中,积极主动投身到建筑节能管控工作中。其次,单位要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水平,技术人员通过培训掌握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技能,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最新的节能工艺和技术。因此,单位要加强施工、监理以及设计人员的培训,让工作熟练掌握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常识、标准规范和经核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加大节能建筑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和推进节能建筑理念,召开建筑节能现场宣讲会,实现全社会监督、管理建筑节能。
三、建筑节能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在我国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并且这些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应用,且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
(一)能源利用技术
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是指对自然界中能源的利用,目前很多建筑物都安装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技术设备能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太阳能,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减少人们生活中电能的直接消耗。同时,还有地热能、电能等,能有效地解决建筑物内热水、取暖以及空调和照明等各方面的问题,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聚热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以及地源热泵空调技术等。这些技术水平都已经基本成熟,并且在建筑物中得到很好地利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二)环境与保护技术
环境与保护技术是为了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为人们创建一个良好而舒适的居住条件。这种技术主要是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环境,避免对建筑物周围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而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居住场地。其主要技术有:①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如现代比较常见的屋面或者墙面的绿化保护;②绿色建材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目前我国有很多绿色环保材料,如微孔发泡等方面的技术,这些高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工艺,为建筑物施工提供多方面的支持。③节水综合技术,包括采用节水器具、无污水再利用等;④模拟建筑周边的风环境和日照过滤,进行高效的自然通风和科学的采光设计。
(三)建筑围墙结构节能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善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建筑物在夏天室内温度会降低,冬天室内温度能保持恒温,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这种技术能减少供暖和制冷等设备的使用,利用合适舒适的室温能源符合,控制建筑物室内温度,功效与变频空调差不多。建筑围墙结构节能技术主要有高效外墙外保温技术,这种节能建筑技术不仅能扩大建筑空间,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外墙节能技术,采用中空低辐射玻璃的平开塑钢窗来保温。此外,还可以根据房屋朝向以及光照等方面的条件,采用高效的内、外遮阳技术;采用倒置式保温种植屋面结合的屋面保温体系,即在屋面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不仅能起到一种美观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很好的屋面保温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提高建筑节能管理水平和质量,首先要加强节能管理工作人员建设,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为开展节能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和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节能管理制度和策略的执行力度。再者,还要不断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加强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研究新技术和新科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建筑围墙结构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与保护技术等,但是,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员还应该不断钻研,为建筑节能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真正实现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任晓芳,张云.节能建筑浅论[J].科技风,2010(24)
[2]廖朝晖.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民营科技,2011(05)
[3]霍华德.浅探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2010(08)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变得更加容易.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得到发挥是非常关键的.撰写本文期间,笔者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不断探索.
2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
在过去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编制预算是一项比较麻烦的工作.通常,预算员要熟悉各种预算定额、费用标准,了解工程图纸和不同地区的有关规定.为了编制一份工程预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也看到,过去的工程预算编制还存在编制速度慢、预算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所以,过去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不少的局限性.如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过去的计划经济早已被当前的市场经济所取代,过去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工程造价管理也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对预算编制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如随机性和及时性,需要快速、准确地编制建筑工程或工程项目的预算,同时确定工程报价或项目标底.由此看到,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大量人力支持.虽然建设工程造价预算结算编制是一项比较麻烦的核算工作,但是建筑企业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处理.基于此,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除了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概况、建筑施工工艺等建筑工程常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但从现实中看到,不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高,还是业务水平低,工程造价预算也会出现误差.比如说建筑行业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造成定额缺项或需要调整的预算项目增多,从而导致定额换算不够合理、不够准确等.一方面,工程造价决算定额或补充定额不合理与没有经常深入市场调查、缺少最新数据资料有关.另一方面,有时工程造价决算还可能出现估价过高或冒领计算等情况,少数施工单位为了拿到更多的工程款,不是从提升工程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增加行业名气等“正道”上下功夫,而是从多计算工程量、提高定额标准、增加项目类别等“歪道”上下功夫.此外,建筑工程造价由多个项目费用构成,有的项目费用变化快,计算起来麻烦,导致造价并不相同.这几年,建筑行业面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行业中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对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改进,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运用.
3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包括两个内容,即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和工程价格管理.从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看,主要是以规划计划为依据,通过预算、测算、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最终达到预期投资目标的系统工程.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工程造价管理.从微观层面看,是指建筑企业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参考当前市场价格行情,采取的控制工程成本、计算价格、确定价格和竞争价格的系列活动.从宏观层面看,是指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法规制度和经济调控等方式管理价格,以及对市场主体价格进行规范管理的相关活动.
4工程造价软件在全面造价管理中的作用及前景
首先,工程造价软件改变了传统工程造价的审计方法,可以实现单方面综合造价.运行工程造价软件,选出其中的分项工程,通过对原来的直接费用和综合费用进行调差分配,可快速准确地看出分项工程的真实价格.经对比发现,工程造价软件提供的综合价格误差为零,同时建设单位对审计结果比较满意.其次,工程造价软件让工程造价的审计抽样更有针对性,可以突出审计重点.在对工程项目结算的审计中,可以挑选对工程项目中工程量大、价格贵、数量多的分项目进行重点审计,从而提高了工程审计的效率.第三,工程造价软件还可形成新的审计分析报告.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时,昆明办对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再次开发,使其能够根据分项目审计.开发后的工程造价软件,除了可以反映工程总价外,还可分析出每个分项目的差价以及引起差价的原因,从而让工程造价审计报告变得更全面、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在信息科技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下,计算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诸多行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运用计算机,科技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是目前社会上一款比较先进的管理工具,它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预算结算等有哪些影响呢?笔者从电力安装工程专业入手,简要分析计算机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预算结算的影响,并展望计算机在上述行业的运用.
4.1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实现网络化交易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帮助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一方面,可以及时收集、获取建筑工程行业的相关信息,并对信进行分类筛选,最后对筛选出的信息网络化处理;另一方面,改变了建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让资源交易实现网络化.除此之外,还让信息网和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充分整合.
4.2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实现动态化管理
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动态化管理,就是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可以广泛收集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信息.通过分析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得到相关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建筑企业的消耗规律,为日后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全过程监控,让工程造价管理的动态性突出出来.在全过程管理期间,收集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技术,全方位掌握动态化管理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积累一些管理经验,并依此开发出一套动态化的管理软件.以软件为平台,建筑企业可对其开发和运用.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动态化管理,可以帮助建筑企业降低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本,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使其在行业里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4.3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实现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据了解,从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本比例看,工程材料价格所占比例为百分之六十.同时,工程材料价格的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对此,控制建筑工程价格与降低工程造价是密切相关的.当前,定额价格成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确定建筑材料价格的主要参考依据.但也看到,其它因素对定额价格的影响较大,现实中缺少监督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从而出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后,工程造价中的材料价格能被监督部门及时掌握,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材料价格监督更到位.此外,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材料价格,同时对定额价格制定的准确性进行科学评价.这种情况下,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可以把价格准确地制定出来.
4.4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实现造价管理的全方位管理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渐得到了建筑企业的重视,并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和运用,让工程造价管理实现了全方位管理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帮助建筑企业提升了竞争实力.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行业,既可以收集、获取、筛选、处理相关行业信息,也可以为建筑企业搭建交流平台,还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分析工程造价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等.
5结语
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代替传统造价管理手段,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既是当前建筑行业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也是紧跟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行业,除了能缓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外,还可以为建筑企业向科技前沿靠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就目前来说,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坚持转变思维、创新方法、加强合作,努力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金融危机虽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但我国面临的机遇多于挑战.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对此,我们要坚持乘势而上、主动出击,在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培养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水平,帮助建筑企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刚.试述园林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控制措施[J].四川水泥,2016(12).
〔2〕魏永兵.论工程造价的风险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5).
〔3〕杨海兵.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
〔4〕黄向东.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及合理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
〔5〕李淑慧,张世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手段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6(11).
〔6〕张妍,齐霞,张岩,李兴才,赵振宇.输电技改工程造价费用因子重要度分析[J].工程经济,2017(01).
〔7〕肖启荣.基于现代统计学理论的工程造价估算模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06).
〔8〕李晔.简析提高工程造价管理队伍素质的对策[J].化工管理,2016(18).
〔9〕张迎峰.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风险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