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文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民族音乐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成为一座传统音乐文化的宝库。历代以来.各族人民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我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来世事巨变,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空前严峻,连连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政治动荡、内外战乱、强敌入侵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平等相处和交往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一种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主宰世界的趋势,使得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在2001年的联合国文明对话年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世界各国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任何以牺牲文化建设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传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喜讯捷传。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们传统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选择多元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在风雨飘零中的传统音乐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
近年.国家针对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现象,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总体目标,大大推动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有史以来,官方大规模地保护传统文化正深入发展。
此后,部分专家认为“申遗”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在地方政府中也有这种想法。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借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其结果是“政绩”有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如果仅仅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遗产.将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只通过“申遗”保护,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申遗”是一种手段,保护文化才是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多种多样.不能在“申遗”这一棵树上“吊死”。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不论是否“申遗”,它都是我们世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人们最初是自发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乐师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后继乏人,只要有人习之,他们便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也”。政府的帮扶有利于乐社的发展,但传统音乐始终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我们认为,政府的积极、正确引导有利于传统音乐的健康发展。乐师不仅要推动乐社发展.而且要自觉保护祖上留下的音乐文化,积极招纳、吸引新成员加入乐社,培养新会员和知音,因为人们的需要是传统音乐真正存在的价值。
总之.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传统音乐人.不但要自醒,而且要自觉保护传统文化,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珍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子孙负责.尽可能将这份遗产“原样”传承下去。
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虽然在当代急剧变化的浪潮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但依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或是隐存于内部的危机,都从未令它放弃过生存的希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善于利用各种变体巧妙地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E2]河北省高碑店市虽紧邻京郊,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人住该市后,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郊的虎贲峄南乐会依然茁壮成长。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民间乐社遍地开花,尤其在广州,以及广州附近的番禺、佛山、中山等地较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番禺区有大大小小的民间乐社60个”,它们依然活跃在民问社区。因此说,中国传统音乐依旧前景光明。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壮大。并非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消亡。
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是顺应杭州女装的迅猛发展而策划举办的一次大型行业性论坛。杭州是一个历史人文、山水秀色极其丰富的城市,具有最典型的江南风格,正如白居易所描绘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的人文山水孕育了温婉秀媚的江南丝绸文化,这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气质。正是杭州这份独特的女儿气质,孕育催生了独具江南风韵的杭州女装,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女装逐渐在国内服装界浮出水面,杭州女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杭州女装具有“清新而不张扬,休闲而不轻浮,婉约又融合着时尚”的独特风格,这一点已经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杭州女装产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杭州市政当局看到了这一趋势,为发展这一与杭州的城市品格相适应的都市型工业,培育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杭州市政府顺势提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决心塑造“中国女装看杭州”的城市品牌。为此专门成立了女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杭州女装发展战略。自从2000年杭州女装整体亮相北京引起世人关注之后,杭州女装整体形象的打造就如火如荼,2002年,一系列的活动依然异彩纷呈:
杭州女装整体形象活动的打造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也取得很大的成效,杭州女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杭州女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想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建立在中国服装界的强势地位,从而实现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就必须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奠定“中国女装之都”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杭州女装发展的根本是什么?文化。服装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才是女装发展的根本。因此,在杭州女装的整体形象热烈塑造之后,在一系列的感性活动之后,理性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为了对杭州女装整体形象系列活动的整合,杭州女装产业领导发展小组决定,举行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要从深层次来探讨杭州女装产业的发展根本。 大型行业论坛的商业运作挑战,深度挖掘论坛的商业价值
按造杭州市政府的一贯作风,任何经贸活动都应该按市场化来进行运作,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就体现了杭州市政府的市场化思维。市政府要举办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同样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市政府只作适当的支持,主要经费由市场解决。因此,首届杭州女装文化论坛就交给我们来策划承办。
我们接到市政府的有关批文时,已经是10月底,而举办日期就定在12月21日(这一天正好是杭州女装发展工作会议举办一周年)。从经费的筹集到策划承办,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一般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公众活动,准备时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这还都会显得紧张,而我们只有不到两个月,准确的说,是40天!而我们必须在短短的40天内寻找到赞助商,并组织策划整个活动,其难度可想而知。
的确,我们面临着两个关键难题:一是接近年底,多数企业的宣传预算基本用完,要拨出经费赞助难度相当大;而且,10、11月杭州举办得轰轰烈烈的西湖博览会,各家企业游走于会场展馆之中,已经精疲力竭,因此企业年底参与公众活动的热情锐减,我们能否寻找到肯积极赞助本次论坛的企业,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在年末,文化名人档期一般都比较紧张,如不早点联系,恐怕就很难邀请到合适的文化名人来参与论坛,而要确定主讲的文化名人,就得首先寻找到赞助商,毕竟预算约束着我们的选择啊,所以寻找赞助企业的时间更加紧迫。
时间真是刻不容缓!虽然我们策划过很多活动,但象时间这么紧张的公众活动策划还是头一次,真是对我们策划组织能力的极大挑战。经过讨论,我们立即成立了“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组委会”,并很快明确了论坛的基本思路:以“霓裳寻根”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提出“文化是女装发展的根本”的鲜明主张,通过不同领域文化名人交叉碰撞,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杭州女装文化,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要通过媒体的广泛参与,让一般大众参与到杭州女装文化的讨论中来。11月1日,我们拟定了基本的策划方案:会期为一天,邀请5名文化名人、服装专家作为论坛的主讲,中午进行30分钟的女装秀,会场容纳200—250人左右,浙江、杭州的各大媒体均在邀请之列。当然,这只是一份初步的策划方案,具体的执行方案必须根据赞助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这是一个学术味较浓、行业性的论坛,之前还没有类似的商业化操作,所以,我们只有仔细研究本次论坛,精心策划,挖掘出它的商业价值,才有可能将本次论坛办好。通过连夜讨论,我们拟定了本次论坛的赞助方案:
一、首届杭州女装论坛的冠名权。我们深知,论坛的主要经费来源只能来自论坛冠名的企业,而要争取到企业冠名这么一个文化论坛,一方面冠名企业要与论坛有一定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是必须要明确列出冠名赞助企业的赞助权益。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挖掘出冠名企业获得的18条权益:
(1)论坛由冠名企业独家冠名
(2)建议论坛新闻会在冠名企业举行
(3)将冠名企业列入协办单位
(4)冠名企业针对本届论坛如需作主题推广活动,活动组委会可适当配合组织并商议相关管理费用。
(5)电视台对冠名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电视专访
(6)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西子霓裳》栏目设的本次论坛专题节目予以报道
(7)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教育科技、影视文化等频道对本届论坛都有新闻或专题报道
(8)西湖明珠频道《文化动态》全程跟踪报道
(9)钱江晚报《杭州女装文化大家谈》大幅报道本次论坛
(10)中国服饰报予以报道
(11)中国女装网(suite-dress.com)女装文化论坛专栏予以报道
(12)冠名企业派代表参与名人女装文化论谈专题
(13)论坛专题VCD中出现冠名企业简介,并向冠名企业赠送8盘VCD
(14)论坛会现场悬挂冠名企业条幅四条
(15)论坛主讲台背景展示上予以冠名企业名称出现
(16)论坛会现场投影屏播放冠名企业概况(播放资料由冠名企业提供)
(17)赠送论坛会看板广告二块(免费设计看板广告两幅)
(18)赠送会刊纪念册封面、封底广告,并向冠名企业赠送会刊8本
看着这洋洋洒洒的18条赞助权益,我们都不禁感慨,原来一个学术论坛居然也具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我们有信心把这次论坛的商业化运作成功。
二、论坛会场看版广告。我们开始能够想到的,就是冠名赞助。受体育运动比赛商业操作的启发,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在论坛现场也放置看版广告呢。我们的与会代表都是杭州的女装生产流通企业,这么多企业云集一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作服装企业生意的企业,应该对这些企业客户感兴趣,这绝对是一次向企业客户展示形象的绝好时机。而且,我们方案当中,将广泛邀请各大媒体进行跟踪报道,透过媒体的辐射,这些看版的广告价值就不仅限于会场,而能够扩散到公众当中去。而且,看版广告的费用也比较合理,比刊登一次报纸通栏广告还低(根据会场看版的位置,我们把看版类型分为A、B两类,A类为10000元,B类为5000元,一共20块左右),但效果却远远超出通栏广告,而且针对性极强。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把这些看版推广出去。
三、论坛会刊广告。作为一次较高规格的行业论坛,应该为与会代表准备有关的书面资料,通常的论坛会刊都是给与会代表发一些打印复印资料就好了。我们一开始也是这么考虑的,毕竟这样比较节约成本嘛。但我们一位同事提醒我们说,我们可以参考西湖博览会的做法,西湖博览会的会刊都有大量的企业在上边作广告,我们也可以呀。真是个好主意,要知道,我们运作论坛的经费主要靠市场筹集,必须尽可能大地挖掘它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印刷精美的会刊,编辑进去杭州女装的发展、历史文化、服装营销、女装品牌案例,让它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刊物。这样,不但提高了本次论坛的社会效果,给女装企业代表提供了借鉴,同时也能够弥补一部分经费。而这本会刊因为密集在大杭州服装圈子里,在上面作广告不但针对性很强,而且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大,所以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广告价值。 锁定三类企业作为赞助目标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许多工作必须同时进行,而最关键的就是赞助经费的落实,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将目标锁定在以下几类企业:
一是杭州女装企业。毕竟这是杭州女装企业的一次盛会,比较容易获得杭州各界的关注,因此,杭州女装企业参与赞助宣传自己的需求有一定的基础;
二、服装流通企业。包括大型百货商场(其中女装销售是百货店的重要销售主力,因而吸引众多女装企业进入应该会有帮助,所以是一类重要的赞助商)、服装批发商城(如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等,他们的主要客户就是服装企业,众多服装企业撑起了服装批发市场使之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商铺,而女装企业更是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所以服装批发市场应该会是我们寻求冠名企业的主要目标)。
三、纺织面料企业。纺织面料企业是杭州乃至浙江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群,地处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面料集散地,在服装的产业链中,纺织面料企业处在服装企业的上游,服装企业就是纺织面料企业的客户群。所以,在这么一次有众多女装企业参加的集会上宣传展示自己,恐怕要比参加一次大型展览要有效得多。因此,纺织面料企业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
锁定赞助目标后,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工,一方面要广发传真,另一方面要主动接触企业,各个人员负责的目标企业划分得非常清楚。而对表现出意向的企业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接触。一切工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但是我们的心始终在悬着,因为毕竟时间太紧张了,即使寻找到意向客户,企业也需要一个决策的过程,所以时间真的是非常的宝贵。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某服饰广场——从顶峰到谷底
正当我们在加紧准备的时候,11月3日,我们在去联络一家服装批发市场的路上,收到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一家叫“衡圣(化名)”的公司打电话来,不知什么事,我们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打电话过去,找到他们的企划部经理,原来就是某服饰广场——我们很早就有过接触的一个客户,这是一家由香港衡圣(化名)集团投资的经营服装批发零售的高档服装批发市场。恰好我们要去的地方离某服饰城不远,我们迅速办完事情,就直奔某服装广场。一问才知道,是他们香港老板看到我们的赞助方案后,比较感兴趣,就叫企划部跟我们联系。因为某服饰广场今年9月份刚刚开张,虽然招商的效果比较满意,但开始的几个月内市场的人气还没有形成,所以他们也需要借助各种活动来提升某服饰广场的知名度,从而增强商户的经营信心,因此他们对赞助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比较有兴趣。香港企业家果然是跟内地企业的观念不一样,能够看到赞助这么一次行业盛会的潜在价值,我们向他们申明了这次论坛的意义,并谈了我们拟定的赞助方案,他们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冠名赞助涉及金额较大,需要报经董事会讨论,但他们非常爽快的先定下了两块看版。我们交流得很愉快,并在企划部经理的陪同下,走访了广场内的几家服装企业,之后约定我们回去后给他们发来有关赞助的权益问题,他们董事会再仔细考虑一下。我们迅速将整理好的赞助方案文本传了过去,第二天他们就电话过来表示同意进行合作(独家冠名赞助),并要求我们就不要再与其他企业联系了(当时我们在同时联系几个比较有可能的企业)。得到这个答复真是令我们欣喜万分,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我们当然满口答应,然后按照他们的要求立即着手准备合同。我们当时真是感到万分幸运,全公司上下士气高涨,在这种气氛下,我们放弃了其他努力,工作的重心立即转到策划执行的具体事务上去了。一切似乎都那么顺利,我们甚至想,刚接到批文的时候高估了策划承办本次论坛的难度,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事情从来就不可能那么顺利,我们把合同文本提交过去之后,双方就一些具体事项又进行了多次沟通。正当我们满怀希望,不断敦促对方签订合同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隐约感到事情有点不妙。一个星期后,对方的答复证实了我们的担心,由于香港衡圣(化名)集团与杭州合作伙伴的特殊关系,杭州的合作伙伴不同意赞助本次论坛,虽然香港衡圣(化名)集团也做出了比较多的努力,但还是无法扭转杭州合作伙伴的意见,衡圣(化名)集团方面只好对我们表示歉意。 东方文化园——柳暗花明又一村
某服饰广场让我们经历了从顶峰到谷底的震撼体验,同时我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现在只剩下一个月时间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我们之后又陆续与其他单位进行了联系。但正如我们之前所预料到的,难度非常大。一家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企业表示,举办女装文化论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惜时机不合适,因为他们公司今年已经完成20002年的计划,如果女装论坛放在明年春季,他们公司一定会全力赞助,因为这的确是服装企业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跟服装品牌非常吻合的一次公众活动,但今年就没有办法了。冠名企业的寻找陷入了僵局,当然,看版广告倒是取得一些进展,经过我们的努力,获得了杭州解放百货女装部的大力支持,购买了一部分得看版;凯喜雅丝绸也预定了其中的两块(A类),杭州金富春纺织也给予了支持(预定了两块B类看版),总算筹到了一部分的经费;同时浙江航民集团(一家主要从事纺织印染的企业集团)也对我们会刊进行了大力支持,这样可以弥补一些基本的费用。我们到现在还庆幸,由于对论坛的广告价值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挖掘,总算在冠名企业还没有眉目的时候,通过看版和会刊,获得了一些经费(一般论坛还没有想到论坛现场和会刊的商业价值)。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冠名企业依然没有落实。我们只有在继续寻找,当然,原先其他业务同时在进行。事情往往在你看起来没有希望的时候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公司一位同事提起,他曾经跟杭州东方文化园的营销副总谈起过论坛的事情,当时他就说可以合作来作这件事。不过由于我们的思路一直局限于服装、纺织与流通企业,根本没有想到其他企业,也就没把东方文化园考虑在内。现在提起,对啊,不一定非得是纺织服装类企业啊。我们办的是女装文化发展论坛,本身就是一次文化活动啊。东方文化园也是能够跟我们的论坛主题相吻合的啊,为什么不能让东方文化园来冠名呢。再进一步分析,东方文化园内的太虚度假酒店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今年要开张,把论坛放在东方文化园举行,对东方文化园来说,不是能够把将要开张的太虚度假酒店以及东方文化园推向市场吗?我们立即跟东方文化园的副总(瞿总)取得了联系,跟他说明了我们的想法。瞿总听了的确也很感兴趣,就让我们到东方文化园去一趟进行详谈。第二天是星期六,天还下着蒙蒙的细雨,但是,这个消息让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于是我们一早就驱车赶往东方文化园。谈过之后,瞿总又带我们参观了东方文化园,包括佛教区、道教区、儒教区以及养生区,走在东方文化园里,我们发现这里已经浓缩了东方文化的精髓,整个建筑、文化氛围都非常适合举办一次文化论坛。整个格调非常吻合“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到了这里,我们才发现,其实由东方文化园来冠名,称为“东方文化园·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这样我们的整个论坛将完全渗透进去了文化的味道,要知道,杭州女装文化,必须汲取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滋养,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才能够建立自己的文化风格。而在浓缩了东方文化精髓、深刻体现东方文化经典元素的东方文化园探讨杭州女装文化,真是一个绝佳的创意。没想到,一个偶然居然成就了一个绝妙的策划创意。我们与东方文化园方面对在东方文化园内举办“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达成了共识:在东方文化园举办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对双方来说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当然,东方文化园的太虚度假酒店目前还在施工当中,不过他们计划中定于12月28日正式开张营业,只要加紧速度,是能够保证12月21日顺利举办论坛的,东方文化园的承诺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论坛成功有望。经过与东方文化园董事长徐关兴的进一步沟通和讨价还价,我们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双方决定采取“现金赞助+实物赞助(酒店租赁、餐饮供应等)”!
方式进行合作,东方文化园保证加快太虚酒店的施工进度,确保本次论坛能够顺利进行。在与董事长进行沟通的当天就迅速签下了合作协议(我们已经不能够再拖了,何况我们也担心夜长梦多啊),支票星期一就开出。至此,赞助商的寻求工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们的论坛也就有了保证。本次论坛市场化运作的意图也算是有了一个交待。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多方协调与论坛准备同时进行
在我们积极寻求论坛赞助的时候,我们的内部策划协调也在同时进行。因为一开始我们就认识到,时间紧迫,不可能一点一点来做,必须寻求赞助与内部准备同时进行。因为赞助落实之后才进行准备工作,肯定是无法顺利举办的。所以,我们在拟定赞助方案的同时还拟定了论坛的策划执行的详细方案,方案细致到每一天该做什么,该完成到什么程度都有详细的规定,确保所有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一方面,拟邀请的媒体确定之后,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协调与确认。因为媒体众多,所以协调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往往是白天刚与一家企业谈完,晚上又得与媒体人士进行详细沟通,同时也听取媒体对本次论坛的意见与建议。最终我们把浙江省、杭州杭州市的媒体基本协调完毕,这也保证了我们给冠名赞助单位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与女装领导发展小组、杭州市服装协会、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协作,选定、确认候选的主讲人,经过通过各个方面关系的多方协调与联系,最终我们敲定主讲人为:包铭新: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中国时装评论委员会副主席;何水法:全国百杰画家之一、知名文化人;何赛飞:著名越剧、电影、电视剧演员;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辛可:中国时装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2月20日,我们部分员工为了布置现场,从早上一早一直工作到12月21日凌晨一点,早上7点又得起床负责接待与会代表,表现出可贵的敬业精神。而在确定东方文化园作为本次论坛的赞助单位之后,东方文化园的全体员工也体现出非!
[关键词]县市报 电子化发展 问题 解析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05-02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强势发展以来,报纸这种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空前的挑战。在各种媒体和杂志的报道中,“报纸消亡论”“报纸淘汰论”等提法不断出现。特别是网络论坛、空间日志、微博等自由、互动、多点式的新媒介的出现,让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年代,彻底颠覆了报纸、电视这种单向、强制、固化的传统媒体形式,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让观点的表达更为顺畅、让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2009年3月16日,存在了146年的美国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印出最后一期报纸,尔后告别“纸质新闻”年代,经营网络版,成为美国首家只有网络版的大报。《纽约时报》董事长小索尔兹伯格也表示,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而主推网络版报纸订阅业务。一时间,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未来让人生哀。
一、市报电子化的五种形式
作为与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基层县市报,面对来自互联网、手机、电子书报等新兴媒体的压力,虽然没有国内外大报那样压力巨大,但也越来越感觉到这些新传媒的强劲竞争态势。其实,自从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刻起,报纸的电子化进程就已经同步启动,作为报纸一部分的县市报也不例外。从形式上看,县市报的电子化经历了五种形式,或者说存在着五种类型:
(一)报纸信息网络化
即县市新闻单位注册成立一家网站,每天报纸出版后,在网站上将报纸新闻同步上网。此外,不再其他新闻,即便有,也只是对已发新闻的补充,如多发几张因报纸版面限制而无法放下的图片等。
(二)报纸版面网络化
即县市新闻单位在网上注册一个网站或者开设一个网页,通过使用方正报版等系统软件,直接将报纸的内容做成电子化的报纸,读者打开网页,显示当期报纸的每一个版面,读者想阅读内容,只需用鼠标点击版面上的文章区,即在旁边显示内容,有的还带有声音朗读功能。
(三)报网互动式
即县市新闻单位注册成立一家网站,这家网站相对于政府门户网站而言偏重于本区域内的主流新闻的。这种网站不仅局限于报纸已的内容,还要第一时间地方新闻,同时设立市民论坛、服务频道、视频新闻等服务性、互动性板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其实质是以新闻为主,融合报纸的影响力、品牌度与网站的互动性与快捷性为一体的地方综合类门户网站。此外,有些新闻单位在网站还设立报纸的电子版链接。
(四)手机报
即县市新闻单位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为需要了解当地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
(五)终端报
即县市新闻单位与通信运营商合作,通过IPAD、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电子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报纸信息服务和互联信息服务。目前,这种服务县市报还不多见。
二、县市报的电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县市报的电子化发展过程或者五种形态看,纸质媒体今后发展方向确实让人忧心忡忡,各地各家县市报也在各尽所能,一方面借助县市报为平台,进军互联网络;一方面借助新平台、新技术实现华丽转身。但无论如何发展、采用何种形态,县市报的电子化过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资金
县市报的发展最大制约在于资金。从目前县市报存在的形态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2003年县市报刊整顿中生存下的、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江苏省大约十二家。由于这部分报纸在整顿前创收能力就比较强,特别是经过整顿后的大力发展,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事业发展更加迅猛,这些县市报基本都实行了采编一体化和无纸化办公。应该说,这部分县市报纸有着建立互联网站、发展电子报,甚至建立个人终端电子报纸系统的资金实力。第二种就是在2003年县市报刊整顿中被取缔,后来由于当地党委政府需要,自行兴办的报纸或者叫简报,全省大概五十多家。这些县市报没有刊号,不发行征订,只无偿赠阅,经费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广告收入。因此,资金相对较紧,有的甚至连采编一体化系统都没有,用于电子报发展的资金就更加紧张。
(二)政策
相对于其他网站,县市新闻单位主办的网站要求更高、监管更严。因此,这些网站的自由度、开放度和活跃度没有其他个人或者民营综合网站高。更多的县市报网站或者电子报网页,只是起一种报纸的原生态复制作用,只满足部分上网人群的读报要求,无法也难以让电子报更加精彩、出彩。
(三)技术
由于县市报的主业是出报,很多电子报的技术人员都是报社的电脑操作人员,专业院校或者专业水准的计算机操作员不多,因此,县市报的电子化发展也只能停留在简单新闻或者电子报的层面。
(四)市场
县市报本身服务的读者和受众群体有固定的区域局限、人群的局限,因此,县市报的电子化或者电子版的推行,无法为县市带来更多读者和收益,导致县市报不可能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来大力发展。
三、解决方法与路径
(一)加大创收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县市报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需要资金来支撑,这就需要县市报提升报纸影响力,提高广告创收能力。报纸广告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报纸有没有影响力和品牌度,关键在于受众欢不欢迎,商家认不认可,只有报纸的质量提升了,广告收入才会进一步提高,才会有更多的财力上最新的出版系统、采编系统,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大力推进县市报电子化进程。
(二)加大争取力度,赢得上级支持
在做好自身创收的同时,进一步争得上级的支持,争取更多的补助资金,也是壮大县市报财源的好办法。
(三)多元化发展,开掘创收新通道
如通过与电信运营商联系、合作,通过手机报、终端报营销等方式,将电子报由纯投入变为有产出,增加经费来源,提高资金回报率。
再者借用外包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据了解,采编一体化系统需要资金二三十万元,这对一部分本来资金就拮据的县市报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笔者认为,一些目前没有财力新上采编系统的县市报,也可和软件服务商联系,采取外包的手段推出电子报。据了解,一家县市报如通过外包的方法推出电子版,一年也就是两万元到五万元不等的支出。同时,通过外包的手段,也可以减少从事电子报的人手,便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四)培养技术骨干,培植队伍实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也是第一生产力。从人才的社会流动趋势来看,基层县市区没有大中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县市报也没有上级党报和都市大报的选择人才的空间大,更多的是“海角七号”中的无奈。因此县市报培养属于自己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只有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进行。“走出去”就是多给县市报从事电子信息工作的人员外出交流、开阔眼界的机会,多让他们接触报纸电子化的最新科技,学习运作良好的报业集团的有益经验、实践手段,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引进来”就是聘请和引进一些业内专家、技术高手或者专业学生,或加盟、或指导、或合作,来提升报纸电子化的运作水平,提升队伍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世界格局 我国 文化产业 发展
在计划体制下,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拉开了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的差距。本文基于世界格局,探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对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更需要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律。相对于经济领域改革,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还比较缓慢。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摒除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政府应逐步放开文化管制,实行“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政府应少办文化,少管制多引导,让文化产业接受市场的支配,以使得文化产业经受市场的考验。文化产业类似于一般产业,只有在市场的环境下充分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淘汰人民群众不喜欢的,剔除经不住市场考验,让那些真正优秀的文化产业不断获取发展空间不断发展壮大,否则在强有力政府的庇护下,我们的文化产业永远都是温室里的婴儿永远地长不大。
文化产业也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既传承着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对此既要逐步放开文化管制,又要加强引导,通过政策调整、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正常的车道上,既不能因为过多地管制限制其发展活力,也不能因为放任自流让其朝着娱乐至死的方向发展,当然也不能再次沦落成政治宣传的工具。总之,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的引导,又要逐步放开文化管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之前的自发逐渐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则也逐渐转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但是其在发挥市场机制中也存在一定弊端,那么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文化产业基地孵化以及集聚功能发挥,也必须要加强相应的规划以及调控引导,所以目前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研究和制定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
2.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文化大国、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符,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在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没有一批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我国应鼓励个文化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引导企业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文化产业的营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为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丰富文化产业的形式,建立一个“大企业提高行业标准,小企业百家争鸣”的产业主体,让小企业的发展有方向,在管理上、经营上能从大企业借鉴经验,让大企业的发展有活力,学习小企业的灵活性、高效,继而形成一个通过市场机制良性竞争、有分工、有合作的文化产业行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中在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两者的融合,促进了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另外还有软件开发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融合等等,多种融合方式的发展均促进了两种产业发展。那么在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要和其他产业模式相结合,以能够形成和目前被动文化消费取向相符合的新的文化产业动态结构。基于媒体业为准入的核心文化产业贸易,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主导产品,文化产业的主导型产品所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必定成为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制约性因素。
3.鼓励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当期,在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我国地位非常尴尬,传统的文化强国、文化输出口在美、韩、日的文化产品的冲击下变的束手无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还较少,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绝大部分的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也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应注重文化产业的投入,不单能促进文化产业额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文化产业,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政府应允许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政策倾斜,减低文化企业融资的难度。
此外,资本在文化产业市场的自由流通,还能加速文化产业的成熟,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一定会提高管理水平、财务透明度,这样将进一步释放企业的发展潜能,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文化产业的投资过热,政府应加以引导,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金的流入,注重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的构建,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恶性竞争,最终形成一个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阔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神话,这是传统经济模式无法涵盖和归纳的。在一片繁荣的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中,出现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得文化产业的形态更加的多样,是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在信息化时代,动漫、数字出版、新媒体、文化创意、3D技术、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兴起,文化和科技进一步融合,科技的进步支撑着网络游戏、动漫、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化生产的效率、网络化传播的速度是传统文化产业无法现象。
无论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还是传播中,我们都应加强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尽快摆脱传统文化产业“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全球化布局。
数字电视、数码电影以及电子出版、数字娱乐等先进文化产业群目前已经形成主流,传统文化产业在市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会逐渐降低,从而提高数字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各种“数字标准”市场竞争逐渐经历,谁拥有市场数字标准,谁也就有可能会拥有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硬件竞争已经逐渐转向更能够决定生存以及发展命运的芯片及标准之争。因此在未来竞争环境下一定要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小的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成功,鼓励原创保护原创,注重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借鉴,加强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形成一种有创意、创造、创新的文化产品研发氛围,创建一个由创作、生产、传播、改进等一条龙文化产业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电视节目 娱乐节目 传统文化
随着娱乐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被日益的丰富和发展变化,娱乐节目处在一个有序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之中,内容上力求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形式上也更加突出参与性和游戏性。将娱乐元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价值观,警惕腐朽文化,低俗文化在玩乐中的侵蚀,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娱乐节目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实现了对感官的全方位调动,凭借其贴近生活,讲究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等优势,在交流互动中还原了人最初始的人性化娱乐状态,将电视媒体娱乐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除了直接引进的节目外,大部分脱胎于外来节目,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但仍然遗留着“他文化”的印记。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资讯类娱乐节目,如《中国娱乐报道》、《娱乐无极》等节目采用娱乐化新闻、全球化视角,创新的风格及市场化运作这几大元素来经营,已渐现成熟;同时以幸运劝 ,心辞:娜为代表的益智类节目也早被受众肯定和接受,让观众走上舞台,成为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天向扮等娱乐脱口秀类的节目,成为时下大热;另外一个代表着“平民娱乐时代”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作为一档全程跟踪式直播的节目,将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推人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平民参与、观众做主”的娱乐形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促进了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华自古为礼仪大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支持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真正的根基。然而到了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国民优秀礼仪风范逐渐退化,与文明之邦国的称号相去甚远。挽救民族文化,形式岌岌可危。而以“娱乐”为目的的电视娱乐节目热已成为当前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可以传达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引导受众的精神状态,必然影响着收视群体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就必然成为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平台。因此,面对庞大的收视群体,如何做到寓教于乐,为电视娱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是极为重要和意义深远的。
目前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还处于摸索阶段,多以借鉴国外节目为主,将娱乐与本国传统文化结合较好的栏目为数不多。
辞卿作为央视二套的王牌节目,准确锁定以“家庭”为基础的收视群体,围绕着中国传统亲情观念,成功引进国外益智节目的全新理念,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市场效果。尤其在暑期举办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用扣人心弦、热热闹闹的电视选秀将国学乔装打扮,搬上舞台。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国学知识竞技将“国学”概念带给千家万户,令国学基础文化知识深人人心。虽然由于很多专家针对国学的严谨性,对这一节目颇有争议,但也不影响其深受观众的喜爱,取得高收视率。
三、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电视娱乐节目要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结合,首先必须要有其吸引观众的特色作为基础,节目才能持久,它才有能力更进一步的完善,这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必经阶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娱乐节目:就是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的节目,能让人在娱乐中学到东西,才能成为一台真正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娱乐节目。一个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必然与其强大的制作团队,卓越的节目创新力、超强的主持阵容、优美的背景音乐等多种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形式要创新,形态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同时多个电视节目的同台多台竞争,使观众对节目的要求越发的严格和挑剔。目前中国成功的的电视娱乐节目形式太少了,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同时由于版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电视台的急功近利,电视节目制作的低门槛与易模仿性,使得一档很好的娱乐节目因出现众多定位、风格、内容雷同,创意缺乏的同类节目而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在互相“克隆与模仿”中,缺少变化与创新,似乎走上了崎岖之路。例如当下很受青睐的以婚恋为主题的节目就先后涌出三台诚勿拗, 爱向前哟以及们约会A阶。同时节目环节设置单调。我们看到国内的某些益智类娱乐节目的场面往往是一个表情严肃的主持人加上一排神色紧张的选手对决,有时候看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往往显得知识性有余,而娱乐性不足,定位于娱乐节目而又不能让大多数观众得到身心的释放和相应的轻松、愉悦、满足感,已渐渐导致受众市场的流失。
其次,立意要深远,寓教于乐。当前大部分的电视娱乐节目还是处于借鉴阶段,但是在借鉴国内国外节目形式的过程中却丢失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品位,娱乐节目内容空洞,忽视内容而突出各种搞笑的形式,浅薄轻浮、虚张声势,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与自娱自乐,缺乏思想,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和享乐,只能算是“愚乐”。电视节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背后作引导,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远,最终会“告知”大众一些错误的认识,传播一种不正确的导向,从而带来一些隐形的社会问题,虽然娱乐节目不要求其具备太强的教化功能,但并不等同思想文化的缺失,在观看娱乐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寓教于乐,让人快乐的同时又有所受益,雅俗共赏才是最佳境界。
[关键词] 城市区域 文化优势 本土化 民生新闻
城市广播电视最核心的资源是其所在区域,是其贴近性,如果能够发挥城市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以自身城市为基础,集中资源,立足本地,打造城市广播电视的区域性竞争优势,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就会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关于城市区域文化
要了解城市区域文化,首先要了解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化,所谓区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
相对于传统乡村文化而言, 城市文化是一种超地域、融汇多种地域文化的复合性文化。但是, 由于城市是历史形成的, 不能脱离区域环境而孤立地存在, 因此城市和城市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便深深地烙上区域文化的烙印, 城市文化在超越地域文化的同时, 又深受地域文化的潜在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城市区域文化就是融汇城市及城市周边的文化于一身的特殊的区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区域文化中,人们会具有相同的群体性格特征,构建了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
二、城市区域文化的优势
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广播电视必须始终代表能够不断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先进文化,代表具有地域特征、反映城市历史和现代文明并在城市中不断发展、流传、普及的地域文化。发展城市广播电视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这需要一个精神内核,即城市区域文化。
1.城市区域文化具有前沿性
城市区域文化因城市特有的开放性而前沿性,城市广电媒体是城市的窗口,开放的城市区域文化使得城市居民对于信息的需求高,是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播电视已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城市广播电视正在为培育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城市区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
城市区域文化具备延续性与继承性,同时由于城市汇聚了不同在此交汇的文化,经本土文化吸收后融入共生,因而城市区域文化较之于一般的区域文化更有包容性、扩散性和外延性。城市广播电视进行跨区域合作,就需要有兼容并蓄的区域文化支撑。
3.城市区域文化能够更好的增强城市的影响力
城市区域文化体现着城市的风格和形象,是城市的名片。而特色的城市区域文化是城市的品牌、城市的优势,也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城市特色越鲜明,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越高。城市竞争力越强,城市广电媒体才会有更大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
4.城市区域文化能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积极向上的城市区域文化具备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人是群居的,是属于社会和一定地域的,个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强烈的集体地域归属感,城市区域文化能够使市民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5.有利于城市广播电视发挥“三贴近”原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加强,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城市台的节目内容紧抓“三贴近”,立足区域文化,深挖区域文化资源,以“下里巴人”的风情抗衡上级卫视“阳春白雪”的大气,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平台。
三、城市电视台如何发挥城市区域文化的优势
城市广播电视一是在节目传播内容上更加符合当地受众心理,二是具有地域资源、文化特色的优势,可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广电节目。基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城市广电要要做的就是实行本土化战略。所谓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1.立足本地新闻,坚持新闻立台
城市广电媒体要克敌制胜,就要以新闻立台,做特色的地方新闻。立足本地新闻,既可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获得更大的支持,又可以牢牢抓住本地市民关心身边事的受众规律。
1.1新闻立台,要强化直播理念
直播实时新闻事件是拉近电视媒体与市民距离的有效方式,零距离、零延时,会让市民有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要让城市的市民觉得:了解城市发生的新闻,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就要打开城市电视台的频道,收看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1.2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的具体体现
城市广播电视扎根于一方水土,地方特色显而易见。城市广播电视是当地老百姓的耳目,以其所在的城市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若能做到节目内容反见证市民生活、贴近市民口味,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特征,展示和市民关系密切的法规、经济、文化,用镜头去寻找城市的细微的变化,用镜头放大城市里的生活,让市民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不仅能吸引受众,更能起到教化作用。
2.方言节目凸显地方特色
2004年以后,方言节目热潮涌起。这股热潮源于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方言节目有特定的地域亲和力,满足了特定区域部分百姓的文化需求与心理认同。
济南方言代表了齐鲁地域文化,用“济南话说济南家常事”,更能表现齐鲁文化特色。曾有一段时间,《拉呱》主持人改用普通话,引发的争论也让更多的人看到方言之于本地观众的重要性。当然,防止低俗化倾向,提高节目的品位和档次,是当前方言节目尤其要重视的问题。
3.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寻找城市文化与广播电视的切入点
一、秦腔流派传承与发展
(一)秦腔的流派介绍
说起秦腔流派,许多人都在说我们秦腔没有流派。首先,我们应该能弄清楚什么是流派。流派是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说到了这里,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秦腔是有明确流派的。比如刘(刘毓中)派、苏(苏育民)派、大肖(肖若兰)派、二肖(肖玉玲)派、郭(郭明霞)派等。他们各自特点分明,就以二肖派演唱特点来说,她被戏迷称为秦腔的婉约派,其最具有代表作的作品《五典坡》、《玉堂春》、《火焰驹》等。每当这些折子戏演员只要一叫板,台下的老戏迷就会自豪的说这是人家肖派的戏。所以说不管我们戏曲界有关部门是怎么认为的,但是戏迷朋友们都承认秦腔是有流派的,而且大家一致认为群众基础还是非常好的。
(二)秦腔各流派的传承
尽管说秦腔流派现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但是秦腔流派发展也有不如意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秦腔流派刚刚出现,未能得到有力的传承,有的仅为昙花一现,而有的传不过两代便销声匿迹,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创立的敏腔,敏腔的代表作《探窑》,其特点就是与现在的唱腔与众不同。但可惜的是,传至徒弟杨凤兰后继无人。秦腔“活周仁”著名小生任哲中先生,他的演唱鼻音用得恰到好处,把戏曲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所创立的“任派”得到了大家一致青睐,因为任老可以把舞台上的戏曲人物演活。他把他的全部秦腔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徒弟――胡屯胜。值得大家惋惜的是1995年冬天任哲中老先生去世,紧接着同年4月胡屯胜先生也相继去世,这是广大戏迷朋友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直至现在秦腔界再没有“任派”继承者,尽管戏迷爱好者都竞相效仿任老先生的唱腔特点,但仍体现不出“任派”的精华。
其他像王文鹏、张建民、何振中、孟遏云、苏蕊娥等秦腔前辈都是享誉西北五省的秦腔名流,他们都鲜明的演唱风格,但是由于他们去世时间较早,而最终也都是人亡艺绝,流派也随之湮没,上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以至于被人们误认为我们秦腔是没有流派,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三)秦腔流派传承的重要性
发扬秦腔艺术,必须承认秦腔流派。因为只有承认秦腔流派,才会有学者以及秦腔票友对流派的研究讨论,最后让社会人所公认。所以发扬秦腔流派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认真总结,在实践上进行有效的推广;其次要好好的吸取其中的精华,扎扎实实的学习秦腔表演艺术;最后希望文化主管部门发动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秦腔艺术,让更多的人认识秦腔、了解秦腔、并走进秦腔。
2014年10月,由原易俗社著名演员,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秦腔“肖派”传人。带头成立的秦腔流派发展传承中心,真正是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办了件实事。由2014年国庆节前夕成立,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好几场大型的秦腔演出,让广大戏迷朋友目睹了老艺术家的风采,让热情的观众拍手称赞,连连叫好。近期中心又开设了秦腔流派传承班,招收专业演员来传承老艺术家的演唱风格,以及其流派的精髓。老艺术家一丝不苟地传授,我们秦腔流派传承者努力刻苦地学。这是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同样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发掘复排秦腔失传剧目
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秦腔艺术,满足老戏迷的强烈需求。必须发掘秦腔失传的经典剧目,以至于更好地保护起来,过去常听老人们说秦腔尚友社张建民先生与康正绪先生俩人合演的《草坡面理》精彩绝伦,尤其是两位老先生秦腔白口特别出彩,让戏迷听起来特别过瘾,在当时可谓是名声大震。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艺术家也相继去世,这出经典折子戏也再无出演。对新生戏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为了满足新老戏迷的视觉盛宴,发掘一些失传剧目很有必要。
令广大戏迷欣慰的是西安易俗社又一次复排秦腔经典剧目《双锦衣》,《双锦衣》是易俗社著名剧作家吕南仲先生创作的。南仲先生名津,字南仲,是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和剧作家。这是易俗社第三次复排了,因为过去许多老艺术家已经作古了,所以这次易俗社历时一年时间重新精心排练。所以对秦腔界这是一个好消息,相对于易俗社来说可以让经典剧目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于秦腔戏迷来说可以让大家大饱眼福了。这次复排是由易俗社老艺术家亲自带队排练,这些老艺术家不分昼夜,兢兢业业的反复指导,因为他们心中一直秉承着易俗精神。再加上青年演员的刻苦训练,以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所以才使得这次秦腔《双锦衣》复排成功,演出前一票难求,演出中掌声激烈,演出后回味无穷。易俗社演员连演十场,其影响轰动了整个陕西文艺界,人们连连叫好,这就是一种经典的传承,一种秦腔艺术所散发的魅力。这真是像有戏迷所说“薪火相传代后生,经典重现正当时。几代挥汗费心血,今日登台献才艺。历时半载苦劳辛,美轮美奂堪称奇。华夏瑰宝歌大风,民族之魂扬正气。大秦正声传播远,易俗精神扛旗帜。南仲先生双锦衣,古调独弹树人题。百年沧桑演不衰,家国情怀是第一。非遗保护任重远,用挑重任出佳绩”。
二、文化嫁接视域下秦腔之多元化创新
文化嫁接是植物学与文化学嫁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在文化学中指:异文化元素被主体文化特殊价值需求部分而融
进相应的文化成分中,产生一种既符合主体文化习惯口味,又具有较大效用价值的新文化成分。尽管植物学与文化嫁接的元素不同,但是嫁接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却具有类同性。“文化嫁接”用于表示外来文化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同时,选取能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部分与主流文化主动融合,以谋求其在主流文化空间的共存与发展。
(一)生活文化之嫁接
在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了解秦腔、喜欢秦腔、热爱秦腔,可以在不丢失传统的条件之下,适当的改变秦腔剧本。传统秦腔表演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正是因为它以特殊的表演手段,独特的表演姿态,追求程式化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对生活的摹拟,而且是通过典型的美学原则,概括提炼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美于生活。因此,传统戏曲表演能够得到现代观众审美需求认可的,而且这种审美的认可,来自于传统戏曲表演的审美功能。
所以在不失去秦腔传统审美功能的情况下,在秦腔作品中,适当融入其他元素,将我们秦腔传统的戏剧人物形象进行精细化的创作,将生活中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典型事例搬在我们戏剧舞台上,加入现代化元素,来表现我们的舞台人物形象。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精心编排新编现代剧――《西京故事》,就是将现代元素融入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在唱词中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使大学生们更能接受并且了解我们秦腔,甚至喜欢我们秦腔。这就是我们所想看到的,使秦腔文化更好地被了解被传播。
(二)动漫文化之嫁接
将秦腔的传统剧目以动画片的形式搬上媒体,还是以原传统舞台风格一桌二椅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朋友们。将戏曲人物更加的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颠覆了秦腔在过去剧院模式已改以往的风格,并且更容易的让人们接受。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享受秦腔给大家带来的视觉盛宴。
(三)旅游文化之嫁接
随着人类现在生活的转变,生活变得更加的现代化,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将我们传统的秦腔文化运用在生活中,将其转变为一个个的商品,比如在平日中的穿着上印有秦腔图案的刺绣的衣服,不仅十分的特别,且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可以设计成一个个的具有秦腔特色的卡通泥塑,不仅是工艺品,也是秦腔文化展示的收藏品。使得戏曲走进大家的生活中,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三、结语
Fan Liming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Xi'an 710068,China)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在法制、道德、权力关系、信用、人事关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不同企业的应对表现无不与这个企业的使命、价值理念、经营哲学等企业文化要素密切相关。时值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推动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才会克服困难,化解社会经济的危机与矛盾。
Abstract: Under market econom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ational culture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ecide the differenc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egal, moral, power relations, credit, personnel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aspects. Fac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compan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mission, values, philosophy and other elements of corporate culture. When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critical period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nly insisting on the excellent and innovative culture of the enterprise,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social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ll the enterprise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resolve so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nd conflict.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比较 金融经济危机 企业品牌的塑造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cultural comparison;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corporate brand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08-02
0引言
目前的这场看起来由金融、石油能源的各种资源配置失调引发的次贷危机,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停滞并得不到推动而产生的危机,其它都不过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着崩塌的表象。所以,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一旦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未来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的时候,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才算真正结束,届时呈现给世界及世人的是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几乎同时也开始为我国企业所接纳。尽管企业文化从术语上看仍有一些歧见,但对其内容所揭示的本质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甚至在同一民族条件下,企业文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本质和形式基本是统一的、一致的。“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是企业的基本管理理念,“多、快、好、省”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当作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手段。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改革开放公有制形式在我国企业中比例越来越小,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全方位的运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弱化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技术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成为企业彰显个性、代表企业利益的旗帜。而真正把企业文化作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沟通外部环境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以后。这时,企业已不满足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形象工程,简单模仿国外及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所谓的CI形象设计等,而是把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本质联系起来,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手段、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沟通的工具、更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中、西方企业文化比较
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不论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还是早期古希腊、罗马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征服和改变,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摆脱自然状态的束缚,同时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彼此的尊重,形成了如今的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人本位型伦理的价值观,并以此通过鼓励个人奋斗、创新竞争的核心价值概念,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形成与发生是在原始社会,以家族、联系为基础的宗法文化及政治并没有随以后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而削弱或消失,反而成为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核心政治的基础,自然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仁”、“内省式人论”的基础。这种以家为基础,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建立和谐又绵绵不绝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难看出,东方文化走的是悟性发展道路,其非逻辑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呈现出逐步衰落的状态。西方文化走的是理性发展道路,其逻辑特性决定了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主导了世界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但不可否认,中西方都以几千年的各自特色传统文化贡献与世界文明,但也有其不好的糟粕及思维方式,阻碍着彼此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阻止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的治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更是国际化、市场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在法制上、道德上、权力关系上、信用上、人事关系上、环境上方面的差异。
3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面对工业领域的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断面临各种困境,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也取得了出色效果。但我国的企业文化仍需要有一较长时间的适应与变革时期。一方面是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深刻程度则显得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发育度还不够;还有就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冲击力度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
3.1 本土文化影响力日益弱化,外来文化乘虚而入一般而言,当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时,相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却是个机会。而我国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却相反。去年年底中外两部电影《阿凡达》、《孔子》的先后放映所产生的直接对垒,票房比拼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人深思。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署名文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最近中国发生几条令人很不自在甚至啼笑皆非的新闻,张家界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湖北蕲春宣布韩国女星张娜拉为李时珍形象大使;山东发行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这些都说明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在经济依然保持一定强劲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和国民接受排山倒海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文化上显示出茫然无措。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从本质上遭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容或形式上日益成为经济文化的符号;这也说明国人与企业对追求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社会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些都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3.2 各种不同背景文化特别是不同层次文化的矛盾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莫过于丰田召回门事件。丰田召回门初看上去和我国企业文化没有关系,但仔细分析,却有相当大的关系。其反映的更深刻国际背景是:与经济危机相伴相生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的衰弱;另一方面,这次丰田门其实也是亚洲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冲突,更是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法制、诚信及信誉善于西方文化的冲突。
引起丰田门的这些内部外部的文化因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设法改变完善。我国企业管理者及公司员工从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反馈;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任何时候,绝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3.3 “沙滩文化”难以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尽管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及社会各整体行业面临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及新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的一些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问题,企业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前景及自身的生存前途担心。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在于改革开放而重组、合资发展起来的我国众多企业以及日益大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的基础,而恰恰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根基浅薄、企业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成熟甚至淡漠。有这些企业构成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沙滩文化”。
4经济危机下构筑新世纪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4.1 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和坚定发展信心,客观应对困难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谁能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谁就能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经济危机,企业文化的试金石。企业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而这次经济危机更给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重塑现代企业文化的良机。
4.2 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企业总是要先有战略然后才有企业文化。对于先有战略还是先有文化的问题,就有些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不好回答,但中国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就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总结的这三个基本工作是这个顺序: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实际上,搭班子的工作就是组织、建设和形成有共识的团队。团队的确立就是战略的开始,只有通过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理念与使命得以实现。而战略的成功是以全体成员及整个队伍的成功为前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就是企业文化传播、影响、共享、内化的过程,是企业文化才真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当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才会力克当前困难,化解经济危机与矛盾。并通过培训、沟通等多种推广方式来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举措的实施以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化解经济危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予以及时修正,形成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消除公司推行经营管理措施的思想和文化障碍。因此,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只有这样,培育出得到社会市场认可的企业强势自主品牌,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4.3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次金融经济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绝好时机。它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以及促进总体经济运行更加有效合理。而且,可以一扫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颓废气,重塑民族道德新理念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开展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紧密相连。只有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企业品牌和形象建设成功了,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引导和培育创中小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中,把握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机遇,为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个切实有效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新型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4.4 向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是新企业文化的起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较量。那些有强有力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营养,公司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财富世界顶级企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企业文化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理念、诠释企业使命和肩负企业责任的舞台;二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个人与组织机制道德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桥梁与手段;三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形象与品牌,沟通顾客与社会的有效纽带。以此为实践的基础,美国的微软公司员工以热情、忘我工作著称。激情的企业文化使微软成为世界软件巨人。同样,在Google几乎看不到有人穿西装、打领带,舒适、方便和体贴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宽松、舒适的企业文化,并使它一举超过了微软成为世界互联网的巨人。
全面地提升企业文化最重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体现在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上。因此,企业的品牌的不但包含的是技术,更主要包含的是企业文化。科技创新揭示了企业品牌的本质,一个品牌背后,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有可能形成市场影响力,才有可能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CI战略的重要原因。坚持和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也是企业向品牌化、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而不断开创新的企业文化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军,张亭楠.现代企业文化:21世纪中国企业家的思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刘开会.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M].北京: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3]刘金陵.重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N].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4]王永炳.重商利而轻文化的思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2.25.
[5]何德功.“召回门”凸显丰田危机管理漏洞[N].东京新华网,2010.2.12.
[6]何芳,袁宏.由雷克萨斯的召回看这一年的中国召回制度[N].中国汽车报,2005-02-01.
[7]陈晓.解析中国「劳工荒[N].香港中评社,2010.2.24.
[8]王天S.明年春色倍还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文化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12.18.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9-02
一、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一)毕节试验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1.彝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是彝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多且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彝文古籍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有被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组织编译出版的享誉海内外的《爨文丛刻》等纸本古籍,有《妥阿哲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建桥碑》等金石彝文古籍,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彝族《铃铛舞》,被戏剧大师誉为中国戏剧的源头、被中外专家称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有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彝族古戏《撮泰吉》等;彝族的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彝族十月年等等都是这样。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神秘的“向天坟”,有专家认为与彝族古代的天文学密切相关,是彝族古代的“天文台”。
2.苗族文化。毕节试验区苗语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苗语的研究可以寻绎到内蕴深厚的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信息。现在已经整理出版的口碑文献有《纳雍苗族丧祭词》,《苗族丧祭》,《苗族民间故事选》等。苗族服饰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其工艺如蜡染、刺绣、提绣、挑绣等都非常精细,其图案构成的艺术观感非常强烈,具有非常高审美价值。
苗族的歌舞艺术内容繁多,口琴、三眼箫和芦笙都是流传广泛的乐器,其中尤其以芦笙舞最为著名。曾经在波兰获得过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金山杖奖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苗族文学目前主要以民间文学最为丰富,其体裁有诗歌、故事、格言、谚语、谜语、古词等。
3.回族文化。回族文化最明显而又突出的特色就是信仰伊斯兰教,这个共同的信仰把回族人民紧密凝聚在一起。威宁自治县全境有55座清真寺,而清真寺是集中反映伊斯兰文化最有代表性能建筑,凝结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主要是妇女过的姑太节。回族文学主要以民间文学为主,尤其以民间传说居多,有《老蛇和人》、《哎勒娥》、《水神下凡保草海》、《猫的来历》、《蜜蜂的传说》等,这些传说都与回族的有关。此外还有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世居民族文化等等。
(二)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
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为世界上开发供游览的最大最美溶洞;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杜鹃品种达23种,阳春季节,繁花似锦;有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是与滇池齐名的高原淡水湖之一,面积27.5平方公里,有鸟类155种,草海被誉为云贵高原的明珠,“鸟的乐园”;有国家级风景区“九洞天”,7公里伏流连九洞,集古、奇、秀、险、幽于一体;有贵州屋脊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面积26.5平方公里,有贵州第一峰、千亩石林、万亩草场,自然景观秀美、奇险;有赫章可乐、威宁中水是古夜郎文明探幽寻秘之地;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此外,区内广阔的岩溶地貌,绮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著名的革命遗址,浓郁的民族风情,均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二、毕节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够。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是原生态的,体现“真山、真洞、真水、真花、真文化”的原生态特色,但认识上还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旅游只是提高知名度而已,很难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二是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就事论事,就洞开发洞,就水开发水,旅游景区单调,没有注重民族文化资源与各种旅游资源的融合,很难发挥旅游的聚集效应。
2.体制上有待完善。旅游的经营管理主要是政府主导、门票收入,缺乏市场主体运作。政府在相关旅游景区设置相应的机构或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营管理大包大揽。而政府管得太多,太宽,是很难经营管理好旅游这一产业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必须由旅游公司等具有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运作,但毕节的旅游却缺乏这样的市场主体。
3.旅游景区缺乏相应的文化元素,聚集人气难。毕节试验区有“真山、真水、真洞、真花”,这是上帝赐予毕节的天然之宝,也是发展旅游业重要条件,但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重视不够,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是虽然震撼却很单一。譬如,大方宣慰府,给人的感觉是几栋房子、几张椅子,几件漆器,如此而已。再如织金洞,洞内洞外两重天,洞内震撼而洞外平淡,给人的感觉总是缺少些什么。
4.旅游商品的开发不够.在毕节试验区的旅游景区中,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是苗族的蜡染、刺绣、提绣、挑绣和漆器,因而旅游商品的品种、数量极少,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三、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以清凉气候统领民族文化旅游
毕节试验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降雨量较为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全区各区县多年(1951--1998)平均温度在10℃~15℃之间;年日照数在1096-1769小时之间;无霜期为245-290天;年均降水量849-1399毫米之间。20lO年,年平均气温在12℃~15.4℃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在995.2小时~1631.6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727.3mm~1193.2mm之间。可见毕节试验区气候是广大游客所向往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前提下,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我国的东南沿海和内陆低洼地区夏季出现酷热的高温天气的环境下,毕节试验区以清凉气候统领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清凉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不但条件具备,而且时机成熟。
(二)以财富的理念经营民族文化产品
统文化是一笔丰厚的财产,经营和发展好传统文化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当传统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可供消费的特点被人们认识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财产、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等等理念就会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认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财,而且是所在地区的文化财,乃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那么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视角将会得到更新,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会得到提高。因而,作为一种财产,人们就会把它作为一种资本进行经营。
(三)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动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市场化手段,搭建民间资本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平台,为旅游项目寻找资本,为资本寻找旅游项目,积极探索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规范与服务,为旅游市场主体提供公开公平、竞争、开放的旅游发展平台。
(四)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开发旅游商品
一是要编制旅游商品开发园区规划,明确旅游商品开发取向。深入挖掘民族工艺,发挥旅游商品开发的规模和聚集效应。
二是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旅游商品开发。市场需求是拉动旅游商品开发的外力,必须努力突破大小交通瓶颈制约,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外地游客旅游消费,为旅游商品开发创造需求,促进旅游商品开发。
三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旅游商品市场主体。旅游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对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人才档案,组织旅游商品开发创业培训,协调银行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鼓励其创办企业开发旅游新产品。要优先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申报项目,并积极为项目建设落实用地、环境评价及资金配套等,并对开发旅游商品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景区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是提高旅游资源观赏性和地方知名度的内在要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只会使绝大多数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天生就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那么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发展呢?
一是深刻认识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文化与旅游紧密相关,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旅游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文化赋予旅游魅力和活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可以在融合发展中达到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旅游为文化创造市场需求,文化为旅游插上腾飞翅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活化历史、丰富旅游,让文化更生动、旅游更精彩;能够提升、增值传统产品,赋予传统产业新活力;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