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知识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智能;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0.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根据神经生物学及多年临床研究,以及各种科学与艺术研究,尤其是生物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于1983年在其专著《智能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认为智能应是“个体用以解 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1],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组成,他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即语言文字智能、数理一逻辑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将有助于转变大家的教育观,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广大教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改进过去的学生观和形成多元化的评价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我们高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在我国,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课程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的那种以足球基本技战术传授、体能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多种能力缺失,特别是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很好适用社会的需要。本研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结合足球普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力图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与具体的足球普修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好的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多元智能理论与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有关的论著和文献资料;访问互联网,登陆中国期刊网、与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相关的网站,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应用研究查阅相关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邮件、走访的形式对地方高师具有丰富的足球普修教学经验的8位专家、教师进行咨询,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1.2.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教师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从事足球普修教学的老教师,主要是了解目前足球普修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学生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选择足球普修学习的学生。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和邮寄两种形式,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检验性剔除。
1.2.4教学实验法
(1)实验对象。随机抽取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班两个男生教学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人数均为 20 人。
(2)实验时间与地点。2011 年 9月-2012年1月在衡阳师范学院足球场进行实验。
(3)实验教学设计。首先从多个方面、多个渠道了解学生的足球基础和个体智能情况,确定学生的多样化特征,其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足球普修教材紧密联系多元智能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检查评估五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本实验的效度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学对学生各项学习指标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基础水平前测。测试指标涉及两个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及素质以及对足球的态度(具体见表1与表2)。
(4)教学实验控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都由同一教师担任,采用单盲法进行教学实验;两班除教学实施因素不同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器材等各方面都基本一致。
(5)实验实施过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见表3)。
1.2.5数理统计法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教学实验数据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 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处理与分析。
1.2.6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实验中数据出现的问题展开科学分析和讨论,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使实验效果更客观和可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运动技能
足球术科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技术,因此关于技术的掌握的评价是本实验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经过4个多月的教学后对学生的足球术科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
由表3可以看出P
2.2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讲解能力
讲解能力是一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而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主要从事的职业也很可能是教师行业,因此讲解能力也是对他们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因此本研究将讲解能力也纳入了试验后的测试范围。结果见表5。
从表5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9-93之间,而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8-85之间且P
2.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对于学生将来控制教学节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组织能力是本研究的所选指标之一,结果见(表6)。
从表6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8-94之间,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7-83之间。从表13可以看出P
2.4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是所有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不可能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传统的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更关注的事学生的运动技术,而对其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度不是很高。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则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测试内容之一。(见表7)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四个月的不同教学设计下的教学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版(P
3.结论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技战术水平、讲解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学生多项智能能力的发展,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地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教学中运用具有可实施性。 [科]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17-26.
[2]苏蕊,崔丽.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再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01):107-108.
[3]张补君,新课标下“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01):77-79.
[4]余江大,王慧娜.多元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92-93.
[5]郭戈.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07-108.
[6]王存良.体育课堂中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时代,2006,(10):78-95.
[7]吴爱军,王渺一.立足体育课堂科学进行课时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10,(05):38-39.
关键字:科普教育;互动性;互动型展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63-01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精彩、成功。世博园不仅展现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更让世博游客享受到了新技术的便利和震撼。从中国国家馆极具震撼力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到沙特馆如梦如幻的巨幕高清投影;从德国馆巨大的LED“互动球”,到“城市最佳实践区”蒙特利尔案例呈现的720块活动面上的动态影像;不管是日本馆的“生活墙”,还是比利时馆的互动电视,似乎都预示着一种新方向——展览展示模式逐渐向多媒体、互动方向发展。[1][2][3]
一、上海科技馆互动型展项的管理的实例
互动展项摆脱了传统展示灌输式的展陈手段,增强了展示内容与参观游客之间的双向互动,提升了数字展厅的参与性,吸引游客眼球与参与度的展陈效果成为各大展馆追逐的数字展厅必备展项。互动型展项在我馆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它是一种新形式的科普教育展示方式,因其具有参与性强、可使游客近距离进行切身体验而深受喜爱。那么如何才能够把讲互动型展项管理好、讲解好呢?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在管理互动型展项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由于互动型展项参与及排队人数众多,实际操作中“长篇大论”式讲解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只能简要讲解一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游客还未清楚明白整个参与的目的与适用的科学原理时就“匆匆上马”,事后亦无法将科普教育的需要表达的展示目的、科学原理准确传达给游客。如果需要同时对众多游客进行同时讲解时,又无法将展示原理传输给每位在座的游客。这就是参观人数众多时的科普展项管理与科普知识传输之间存在的一对矛盾。
如何更好得解决这一问题呢?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认为根据互动型展项单次可接待游客的批次、人数,可大致分为两类:单体互动型和群体互动型。在上海科技馆,单体互动型典型展项主要有:人与健康展区的“足球”、机器人世界展区的“与机器人比射箭”等等。群体互动型主要典型的展项有:人与健康展区的“食物的旅行”、信息时代展区的“网络传输”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互动展项,其管理与讲解方式也应有差异对待。单体互动型按其可采用的讲解方式又可大致分为两类:“疑问式”讲解与“示范式”讲解。“疑问式”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展项提出问题,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探索欲,使游客的带着问题参与展项互动,再给予解答的讲解。例如宇航天地“月球行走训练器”,就可以问‘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会感觉很轻松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示范式”讲解就是展区管理员实际演示展项操作步骤,通过整个示范讲解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将一些科普知识、操作要领等灌输给游客。典型的展项有:宇航天地“星球称重”等。单体互动型展项特点在于参与不同形式的展项体验,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能将科普知识传递给游客,从而达到科普教育地目的,而不仅仅局限在玩、如何玩的范畴。
群体互动型展项,比较适合于“点到式”管理与讲解。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与游客一一陪同讲解,故几句具有前瞻性的表述或许就能将整个展项展示的目的、原理及其方法等要素呈现在游客眼前,比单单照本宣书似的管理要生动形象地多。举个典型的例子,在人与健康的“食物的旅行”展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自己成为“食物”被吞入口腔,在体内被消化的整个过程。从中可以告知游客的如下科普知识:从口腔到整个消化过程;3D立体投影演示的原理;四维动态效果的展示等科普知识点。通过对于群体互动型展项的“点到式”讲解,方便管理了展项,又使游客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可以对互动型展项进行更加深一层次的讲解:即“剖析式”的讲解方式,让游客可以带着问题回家。当然,这对我们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展区管理员对于大多展项包含的科普原理要深谙于心,可以通过对系统原理的剖析,告诉游客展项的工作的原理,满足大多游客对于展项的技术原理的求知欲。
优化互动型展项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在展项管理的时,可以采用过程讲解为主要出发点,原理剖析讲解为辅,安全要素兼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游客参与互动展项后进行的回访改进,通过了解游客对于展项管理与讲解的满意度,以作进一步优化改进;组织员工参观国内外先进科技馆交流讲解经验等多种不同方式不断提高互动型展项的管理能力,力争在新一轮的工作中“提速、提质、提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
二、未来科普教育之互动性的发展趋势
本人从事科普教育展示管理工作多年,发现目前我国科普教育在传播方式、手段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科普知识展示方式难以吸引大众,很多地方还是用传统的挂图或者是黑板报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如何以受众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载体让游客接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优化科普教育手段,解决传统科普形式单一的弊端,增加展示展品时充分考虑不能只重视形式,而没有内容,必须选择能更适合展示内容的展示方式,合理增加互动性,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更好地促进科普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4][5]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普网 kepu.省略.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省略.cn..
[3]北京科普之窗 bjkp.省略.
赠书仪式(周萍 摄)
气象防雷科普馆探秘
在气象科普馆的展区,气象知识的探秘最能吸引市民尤其是孩子的兴趣。看似安静的展区和普通的富兰克林雕像,在启动按钮后,突然周围光线急速暗淡,上空出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景象,原来,这里模拟的是富兰克林引雷实验,当富兰克林引雷成功后,参观者触摸他手中钥匙时还能感受到电击的感觉,惊险又刺激。“太好玩了”、“太刺激了”,不少孩子惊喜的欢呼。“好玩”的游戏可不止这个,利用了声、光、电的现代科技手段,工作人员为市民和孩子还安排了“闪电离你有多远”、“避雷游戏”、“怒发冲冠”等游戏,观看“雷电灾害剧场”、“人工引雷剧场”等,通过场景营造、模拟体验、触摸互动等方式让市民和孩子们感受到了气象科普知识的魅力和神奇。
走进气象观测场
在气象观测场,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百叶箱、能见度仪、风向仪、蒸发器、地温表、雨量器等气象仪器,并为参观者讲解观测方法和气象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市民和学生对这些气象观测仪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或驻足倾听或用手机拍摄记录。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家也不断提出自己的关心的问题,不少人还亲自上去读仪器数据,感受一下当测报员的感觉。
学做天气预报员
来到气象台预报中心,云图、雷达图、天气图、自动气象监测网络、气象生态监测系统等展示在大屏幕上,预报员向大家讲解天气、气候的关系、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如何预报出来呢?”“今年夏天热不热?”大家纷纷向值班预报员提问,预报员耐心地做了解答。面对大量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预报方法,市民和学生兴致很高,为了一探究竟,大家把气象仪器围个水泄不通。
而与上述活动同时举办的“气象科普知识进社区”系列活动在清水港社区正同步进行。在宣传现场,社区居民热情高涨,有主动要气象科普宣传册的,有积极参与“气象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的,有咨询近期天气情况的,也有驻足观看气象科普展板的。不少居民反映:“像这样资料送到手,现场解答问题的活动非常好,我们非常欢迎,这是对老百姓最实在的关心和帮助。”
3月19日,舒兰市白旗镇农贸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舒兰市“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重头戏――农业科普大集活动在这里拉开序幕。作为舒兰市的农业技术包保单位,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门从站内主要业务科室、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市植保站、吉林市园艺特产站和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25家单位邀请近50名科技工作者,为农民送去丰富可口的“科技大餐”,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
此次活动以“送科技下乡、紧锣密鼓备春耕”为主题,共分专家咨询区、科普光碟放映区、技术资料发放区、科普知识竞赛区、新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展示区五个板块。专家咨询区由省、市、县三级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推广、植保、土肥、园艺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设吉林省级专家咨询台、吉林市级专家咨询台和12582信息专家平台,主要是现场为农民答疑解惑,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科普光碟放映区利用多媒体放映超级稻栽培技术、玉米需肥特性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实用技术光碟,增加农民学习的趣味性;技术资料发放区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1年精心编印的“农业实用技术手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测土配方施肥挂图”“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用的农药名单”、“农药安全使用常识”等技术资料,共发放30000余册份;科普知识竞赛区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精心筛选的农业常用知识,有奖问答发放奖品,只见竞赛区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新型植保机械展示区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现场为农民介绍新型植保机械的应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这次科普大集更加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求,将传统说教式的技术培训与群众互动式科普交流活动相结合,更加贴近农村生产生活,贴近农民实际需求。通过活动开展充分调动了每名技术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这次活动办出了特色、体现出了水平、取得了实效。(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供稿)
关键词:科普教育;校外教育;实施
科普作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就业考试导向等诸多原因,科普教育工作在县级各类小学的开展并不理想,科学课程的实施仅以文本宣讲为主要模式,缺少科学实验和科普体验环节。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在科普教育的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一、依托校外活动中心平台实施科普教育
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坚持艺术、体育、科普三大类专业同步建设的教学目标,在中心成立时就开设了科普专业,免费进行科普知识培训。师资上,面向全县范围选聘科普教师,特聘了酷爱科普创新、有丰富科普社团工作经验、勤于发明创造、多次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并有国家级科技发明专利的教师来中心工作,积极推荐相关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专项科技培训、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并培训基层学校科普辅导员。硬件上,建有120平方米的专用科普实验室,配置了大量科普仪器,主要的科普演示仪器有:光电星象仪、天文望远镜、日月地运行仪、共振鼓、排箫、锥体上滚、电影的原理、电流曲线、雅各布天梯、无弦琴、龙卷风、旋涡、驻波、辉光球、离心力、汽车模拟驾驶仪、人体模型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教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又添置了3D打印机、乐高机器人、数控机床、显微镜等,使学生开阔眼界,近距离了解及学习前沿性科技知识。
校外活动中心的办学特点是以校外兴趣教育为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授课,一年招收四期,春秋季利用双休日上30节课,寒暑假连续上20节课,授课时间较短。每期培训班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生源不稳定,同一班级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差距较大,不同于中小学那样便于管理和授课。但是,活动中心克服各种困难,开班授课,自开班招生以来,已有将近两千人次学员在这里接受了科普知识的培训。
二、科普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科普教学内容丰富,分别开设了手工制作、航模、机器人、生活常识等课程。活动中心授课教师根据学员情况做了认真的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一位学员都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教孩子们了解天文、地理、物理、航天、生物、信息技术等科学基础知识。
航模设计制作活动符合少年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活泼新颖,又富有时代气息,对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航模制作活动,将使少年儿童接触广阔的知识领域:从空气动力到材料结构等有关知识;从加工工艺到调整试飞等有关技能;从现实飞机到新型飞机的创造构思。航模活动动手又动脑的特性,将带来很多可贵的特殊教育效果。少年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或通过自己的发现而享受创造的喜悦,或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满足感,这些无疑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自律等优秀品格。
机器人课程通过搭建精细的乐高套件增强了孩子的动手及左右手协调能力,开发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孩子们的学习专注度,在帮助孩子塑造细节观察能力的同时,学习机械构造和基础的机械理论知识。通过搭建仿生类和工程机械类模型,掌握制作模型的基本顺序和原理,了解并灵活应用各种机械零件,完成具有基本功能的创意模型;搭建过程中将学习发动机工作原理、各种动力传递装置及相关物理知识,培养孩子超常的工程思维与创新思维。
三、科普教育成果累累
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科普教育工作成绩斐然,效果@著。中心科普教师邢旭康发明的《防盗锁锁枪的改进》申请了国家专利。学员张媛发明的《输液报警器》参加2016年全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其他学员也有创新的思想和新奇的点子,在他们中间可能会从小就播种下学习科学知识的种子,将来会成长为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教学效果
初中科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面对现在初中学生科普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教学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师的素养、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出发,全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过高的科学能力与极强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世界的神奇。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思考、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的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同的科研项目还有助于科学教师了解其他课程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注重以人为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虽然习以为常,却很少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冰糕为什么会冒气?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蜜蜂怎样酿蜜?学生对这些事物并不陌生,对这样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很少思考其中的道理。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点拨,他们就会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并逐渐养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
其次,增加演示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实验形式。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而实验的直观性特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筷子插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几个可行的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像利用激光笔射入水中观察光点的位置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最后,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探究能力。科学知识是通过大部分实验与探究而得出结论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神经传递的过程表演出来,将神经元、突起、轴突与树突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在学生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探究出信息的处理途径,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基础。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乏味,又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在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而不能空谈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等,要从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见识。
其次,学校可以举办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巩固并加强对科学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更加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初中生在学习时还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一起克服科学实践中的困难,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解析不同现象的本质与原理正是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很多朋友都推荐我到上海科技馆去看看,说是可以修身养性、陶冶身心、增长知识……抱着好奇的心态,想一睹它的风采,我早就想看看,这里和其他的展览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上海科技馆位于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区,西邻世纪广场,南邻世纪公园。一日,一个人搭乘着可以直达的地铁,穿过世纪广场,到了科技馆的大门,我仰头看着这个大大的建筑,很像是一个大球,有意思的大球里面还套一个小球,或许这就是寓意“微型的小宇宙”吧。
从售票处买了票后随着游人的方向走进了科技馆的大厅。说实话,诺大的科技馆宽敞、明亮,整个大厅的风格非常大气、壮观,各个角度观察起来都有别致的美感,令人感到极大的震撼,站在大厅人群中间的我,瞬间觉得自己渺小了起来,让方向感不强的我感到迷茫,据说总面积达到了9.8万平方米。通过大厅的指示牌,可以看到有五个主要的展馆,分别是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仅仅看这些展馆的名字,就知道这里被称为上海的科普教育基地一点也不为过,它在为四方游客生动地演绎着“自然、人、科技”的永恒话题。
方向感真的不太好,于是决定,逛到哪儿就看到哪儿。走着走着,就被一些动物的叫声给镇住了,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个非洲动物展区,整个展区还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地面湿湿的,低头能从地面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脸,空气清新,满目春色,远远望去,还真以为自己是来到了非洲,有种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旁边游人带着的孩子嚷着要去看机器人,路盲的我如抓住一个救命稻草般,跟着他们的方向一起想魔方机器人展项走去,这个展项应该是小男孩最爱来的地方。
到了魔方机器人专展项,只见围观的观众在纷纷鼓掌,凑近一看,魔方机器人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将魔方复原了。有的观众还试图将魔方旋转很多次,围观的人都觉得很难复原,但是这些在机器人手里全不是问题。机器人会花10秒时间来观察魔方,然后笑眯眯地,不慌不忙,将魔方扭几个,就可以了。原来这是一个体验式的学习方法,让观众通过与机器人的互动,参与进来,引起好奇心,并能主动地找到魔方复原的捷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机器人还会有一些非常幽默的段子迸出来,魔方从手里掉落下来,它会说:“不好意思,手打滑了”;围观的人们都会很感到很好玩,并且都觉得很有趣味。
工作人员介绍说,魔方机器人展项的设计源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的说法,卡通人物形象的魔方机器人与观众互动,一起玩起魔方游戏。刚开始只是和围观群众一起看热闹了,后来仔细一看,魔方机器人的视频是能够变换的,里面循环地放映着一些科普知识,比如魔方的起源、科学原理等等,游客在玩游戏的过程还能学习。将多媒体与科技展品融合在一起,既增强了与游客的互动,又加强了科普知识的学习的效果,提升了人们的科普知识水平,真的是一举两得。
下一个参观的地方是地壳探险,和其他游客一起坐进模拟的时光隧道,工作人员告诉大家,我们会下降到一个地下50000米的地方,可以体验真实的震感。我使劲一跳,立刻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波,有一种地震历险记的感觉,惊险、刺激又有种震撼。在上升的过程中,隧道开始出现剧烈的晃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发生了地震,让大家别惊慌,被石头挡住的出口已经不能通过,大家需要从小门穿过,不要拥挤,注意保持秩序。穿过小门,眼前是一片震后的废墟,大地还在继续摇晃,余震还在继续。尽管这次地震是体验式的,但是地震带给人们的恐惧真的是太强大了。
鉴于目前电视节目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如何充分发挥气象科普节目的优势,如何创作更适合不同传播渠道的气象节目,让更多的公众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和了解气象科普知识,成为节目策划和创作的重要课题。
市场经济中科普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就气象科普片而言,媒体市场更看重可视性和科普性兼顾的节目形态。过去,科普片比较重视科学性、严谨性等。而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气象科普片也应该综合各方面的环境来适应渠道和市场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杠杆来带动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杠杆,说白了就是产生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以往,气象科普节目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许多气象科普片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很多气象科普节目存在着“重科普、轻效果”的不正常现象。很多气象科普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出来,却没有达到很广泛、深入的传播效果。很多节目并不能适应中国科普节目市场的需求,因此造成了有市无价的不良现象。这些节目往往在内容上单调乏味,在形式上是板着一副老面孔说教,在发行上是依靠行政命令强买强卖或仅仅局限于内部收看等。
一、了解科普节目的制作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气象科普片的创作应该了解科普节目的市场环境,看看网络、电视台等媒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节目、视频。在吃透市场的内容和把握市场规律之后,再针对性制作一些气象科普节目进行推广和宣传。只有本着这样的原则,实时更新市场信息和规律,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制作气象科普节目。比如,现在的科普节目市场,比较青睐科普和娱乐相结合的节目形态,比较青睐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笔者在制作《风云纪录》等节目时,就策划了节目的故事点和悬念点,寓教于乐。因此,《风云纪录》被几家省级电视台购买播放权,大大扩大了减灾防灾的科普范围和程度。
二、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开发节目的不同版本。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节目样式、节目时长等方面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做气象科普片的时候,应该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性。比如,网络、手机等媒体,它们要求节目短小、精悍,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时长和深度不同。那么,在制作同一节目时,应该针对不同传播渠道制作相应的版本,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了解公众诉求,有针对性的调整节目编排。针对不同的受众编排播放相应的科普片也是科普宣传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例如,在进行科普活动中,过去播放科普片是“一刀切”,不管参加活动的人群是怎样的情况,都播放一类的科普节目,没有对参加者的年龄、职业、兴趣点进行区分。这样的科普活动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科普效果。
在此前开展的一个“气象科普片的受众需求与传播效益研究”项目中,项目组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动画片,如果在活动现场播放科普动画片显然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当然,科普电视片在适应市场环境,适应传播渠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尺度的问题。适应市场、适应受众,并不代表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观众。气象科普节目不仅需要普及科学知识,也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表现方式。不能过于夸张,过于“搞怪”、“猎奇”,偏离气象科普的初衷。
如何创作大众传播的科普片
据第八次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渠道居前的分别是电视、报纸、与人交谈、网络等,其中前两者达到87.53%、59.12%。这表明,大众传播媒体是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气象科普本身就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气象科普片的创作应该遵循大众传播的规律。但是目前在大众传媒中气象科普节目不仅量少,而且受众对这些节目的关心程度也远远不如时政体育类的节目。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在某种程度证明气象科普片与接收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从而影响到了气象科普传播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大众传播原理进行气象科普片的制作,在科普中只注意了技术一个方面而没有考虑到完整地进行科普,只照顾了特定人群而忽视了大众的需求有关。
一、注重受众调查,增加节目的实用性。在气象科普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要进行受众调查、市场调研。气象科普就是向大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增进公众对气象的了解。对传播者而言,首先需要人性地了解大众对气象有哪些科普需求;他们通常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气象知识等等内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策划、制作气象科普节目的依据和基础。只有根据这样的要求去创作节目、栏目,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普及,才能有影响力。
二、提高节目的亲和力和紧密度。以往,气象科普节目总是以一个全知的面目出现,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缺乏亲和力。从传播的方式看,科普还是以灌输为主,告诉你就这么办不容置疑,不是以启迪科学的思维为主。科普当然要把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普及给大众,而不是仅仅把已有知识技术灌输给受众。
因此在进行气象科普片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加节目的亲和力。同时,要注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寻找与观众的认知较为接近的事件和知识。比如,在做台风的科普片时,找一些大家都熟知的台风事件作为事例,台风会给带来哪些影响,人们如何应对等,增加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细节,就能够增加受众与传播者的紧密性,能够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增加节目可看性。气象科普片主要以传播气象科学的内容,渲染科学精神为目的,让公众真正了解气象知识,了解气象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普知识本身是比较单调的,简单灌输很难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适度地引入“悬念”“故事情节”等娱乐化元素,增加节目的趣味性、活泼性、可看性,能够让普通大众更容易接受气象知识、气象精神,达到较好的科普效果。
1.1经费的有限性
在我国,很多的科技馆是靠国家的经费保障其长久运营的,而经费的来源具有单一性导致其经费处于匮乏和紧张的状态,导致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正是由于经费出现紧张,科技馆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则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财力,来为科技馆增加新的展品,如何维护现有的展品;
(2)如何利用这部分经费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目前,很多的科技馆已经开始实行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措施,那么此时经费的来源就需要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科技馆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观众的需求,以其为导向,增加科技馆的观众数量,以此来争取政府可以拨出更多的经费,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1.2公共管理中“顾客导向”原则的存在
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最早是出现在公共管理的领域当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先进的西方国家中,管理者便将“顾客导向”的原则引入到了公共管理的领域。管理者在对政府日常工作进行改革的时候,更多地引入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企业的生存理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同企业一样,同样需要为公众提供一些“产品”,只是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更多的是服务,服务是否能够得到公众的欢迎,则由政府的服务是否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来决定。这一项原则很快在世界广泛传播,目前美国、英国两个国家的政府将这一原则落实的最为具体。可见,将“顾客导向”的原则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有利于工作机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科技馆观众就是科技馆的顾客,是科技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科技馆要以顾客为导向,更多地考虑公众需求,注意顾客偏好,重视展教方式的趣味性、启发性、互动性和科普教育营销方式的创新化、多样化。
2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观众的支持是科技馆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科技馆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观众的需求,要了解不同群体对科技的喜好,在展厅的布置,内容的设计方面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在展教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使展教内容要能够多种多样,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科技馆。在科普活动的安排方面,需要事先做好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年龄阶段的人们对科普知识的了解,分别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科技馆的知名度。具体有如下的一些做法。
2.1展品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
展品是观众与科学技术接触的最直接的平台,它自身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征,能够使观众通过参与体会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娱乐中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每一个科技馆都离不开展品,展品是其重要的内容,因此保证展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顺利向观众普及科技知识的前提,也是科技馆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目前很多的科技馆展品存在的老旧现象,展项设计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大部分科技馆的展品大致相同,缺乏创新性、趣味性,互动能力比较差,导致很多观众不愿意来科技馆。究其原因,是由于专门开发的展品制作公司不了解科技馆的观众需求,创新性不强,而多数科技馆又缺少专门的研发人才和研发经费,导致了展品更新率较低,缺乏创新力。因此,科技馆需要在展品的研发方面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增强自身的展品研发水平,为观众提供最新的科技展品。
2.2创新展教内容的方式
科技馆要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体验,就需要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展教活动。但是,很多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不多,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因此无法起到向观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在展厅就是看看展品、做做观众引导员,观众只能靠展品旁边的说明书来了解每一个产品,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很多观众就会对科技馆失去兴趣。上述现象在我国很多的科技馆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需要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科技馆可以根据各类展项,了解观众的需求,掌握他们最希望获取哪一方面的知识,探索和创新展教方式。比如可以有针对性的专题,聘请专家来科技馆,结合观众的日常生活会遇到的科技点,来解释每一个展品的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同时,也可以根据年龄的不同,将展厅分为几个部分,让观众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2.3校园科普活动的推行
用观众的视角来分析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来合理设计科技馆展品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扩大我们的观众范围,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不断研发一些新的项目来吸引更多的群体。科技馆的存在主要是针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来普及一些科技知识,因此应当重点针对这一部分的观众来设计科技馆的发展模式。在内容的设计方面,需要具有主题针对性,运用科技馆内现有的各种资源,举办定期的展览、科学知识的竞赛、播放科学知识的视频等等,结合青少年的心智,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来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在体验过程中,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此同时,科技馆也应当加强与各个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让科普知识能够进入到校园当中。比如在学校安置一个专门的科普展厅,结合学校科学课程开发展品,让孩子在课余时间里能够体验这些展品,加深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科技知识校园行”活动,将科技馆搬进学校中,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2.4服务理念的转变
科技馆一般都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是有事业编制的,还有一种“铁饭碗”的思想,在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强,对观众缺乏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的精神。因此,科技馆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工作人员在服务上的老观念。科技馆可以参照企业里的一些奖惩措施,根据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情、服务的态度、服务的质量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激发工作人员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观众服务的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