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初中的课程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的课程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的课程数学

第1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摘要:学生升入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小学有很大不同。尤其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在迅速成长,如果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已有的实际程度,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得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成绩就会迅速下降。因此做好中小学衔接,做到思维的连续性、一致性,做到承上启下,是教学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就中小学衔接做一些探讨。

你可能遇到的现象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生活中,将产生很大的分化,学困生增多,数学成绩下降,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上进心减弱;“学习力”不足,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淡落;不良风气的滋长影响更多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状分析

1. 学习不适应:小学课程门类集中,内容简单。进入初中后,无论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还是学习方法,与小学比起来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新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学习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能立即适应这一学习环境,所以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而从开始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更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 心理变化:由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初一年龄正处在有意识记向意义识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时期,而部分学生对这两种转化开始不适应,若不能较快适应这两个转换,就渐渐跟不上教学要求。

解决策略

一、 教学方法的衔接

1. 注意具体与抽象的衔接。数学通过直观教学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中学仍需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如学习“正数和负数”概念,通过学习比较熟悉的实例——零上和零下温度引导学生加以区别,进而引出负数这个概念。

2. 注意讲与练的衔接。中学生在课堂上持久性不是很强,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讲与练的结合,以保持在一些课中比较旺盛的精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即使反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讲练方法、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类型上可分口练笔练,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

3. 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再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同时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的应式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度,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师亦生来生亦师”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 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里一部分是“死读书”学习方法以简单模仿死记硬背为主;另一部分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不注重挖掘课本功能,更多学生做题只求结果,忽视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此开始有意的让学生体会到小学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是不能适应的。坚持严格的常规训练,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要措施。

发挥功能,合作学习 创设愉悦、自主的教学环境,学生将学的积极,学的主动,学的扎实,而且都能充分体验着参与的、思维的乐趣。① 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学会提问题开始。

引导学生提问,应从七年级开始。针对七年级学生敢说敢问的优点,慢慢渗透,学生便会逐步模仿。② 成功的尝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尤其是这种表现得成功,受到老师的夸奖,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兴趣和爱好是立志成才的起点,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兴趣,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意义、对中学生尤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灵活多样。如一题多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使课堂上学生情绪始终高涨。

初中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要紧紧抓住机遇,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如:各种实物、模型、图片、图形等,特别是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感知美妙无比的数学世界,在数学的科学海洋中畅游。按照乌申斯基的说法,直观的教学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词语为例句,而是以儿童直观感知的具体形式为依据,因此正确合理的使用直观教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兴趣是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成功的欢乐可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多次的学习成功,能使学生多次获得愉快情绪,从而为数学废寝忘食,积极思维。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但不是每个学都能学好数学,在挫折下,有些人就放弃了,就失去了兴趣。所以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喜欢数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内容的衔接

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因而新生入学结合新的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防止和转变后进生先决的条件。数学教材有三个转折点:引入负数;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解应用题。在关键部分,内容的衔接尤其显得重要。

1. 引用负数时,注意有理数和小学数学的衔接。开学初我用一定的时间复习小学的数学。这样不仅填补了小学数学的知识漏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引入负数之前,着重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自然数、0、分数和小数,说明这些数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的。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指出生活中存在另一种需要,只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表示,说明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面,尽可能温故而知新,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最终归纳为正数的比较或运算加上符号的法则。

2. 具体数与表示数的字母的衔接。首先从实际引入,用具体数字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实例中的数,从而使学生在以前数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通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注意列代数式,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为下一步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2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探究问题 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给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新课程改革也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正确地运用新课改理念,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把它落实到实际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虽然转变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良好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遵循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的观念还是很陈旧,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缺乏;另外,学生作业、考试的负担比较重,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相应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会数学应用的意识淡薄,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这样,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单调、乏味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主要的旋律,繁多的作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自由的时间,给学生灌输了一个学习只是为了考试的观念,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改进教学的方式。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要保证清晰明了,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依据数学学习规律、相关内容的要求以及数学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支撑,循序渐进地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保障学生能够从易到难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另外,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把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要明确数学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要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2.转变教学的观念。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在课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的活动当中,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使初中数学教学的互动性得以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愉快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和条件,设计合理完美的教学情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简史,比如勾三、股四、弦五理论的来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气氛,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活动环境和氛围,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教学的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数学材料,组织学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就现象收集证据、提出看法并鉴别它们的异同,提升学生教学的参与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研究过程得以和谐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保障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使其能够充分地体验学习的快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跟上时展的需要,适应当前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秦杨生.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 2013(01).

[2]李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第3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后,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传统要求,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扼杀,数学应有的人文功能、应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事实上,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

按照《标准》描述的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具体要求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较多,亲身体验较多,因此在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之外,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而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例如,在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正方体,再想象它的展开图,并把脑子里所想的图形画出来,然后再来进行动手操作,这样能充分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段论,而合情推理则是指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它是我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第二次教学几何知识是在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在探索图形性质、画图、拼摆图形、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图形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角、角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和相关的一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已经学过,这里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一第二学期第二章有关“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教学中,我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因为这是老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会把老教材中的要求带过来,重视概念、图形的性质及判定,而忽视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过程。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化的数学模型,几何是不可替代的,由图形带来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

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有关知识,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这一章教学中,通过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以丰富数学活动。

在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学生以后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中,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测量、拼图、折纸和设计图案等,给了学生充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在应用课本情境时,也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变动。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第七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利用那位老人讲述的故事,而是带去了一个被压过的易拉罐,几根细钢丝和一团线。我说我很想知道那个易拉罐上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两个不能用刻度尺量出,又不凹在里面的点)让学生想办法。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可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争论一番的,可你不得不相信现在小孩子的聪明,经过几次设计方案的被否定,很快有同学从我带去的材料上想到了利用全等来测距离。他们用刻度尺找出两根钢丝的中点,再用线把它们的中点固定在一起,把一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放在A、B两个点上,让另一个同学量出另两个端点的距离就可以了。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很爽快地回答:因为现在我们学的是全等三角形,所以我就想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几个巩固练习后,再让学生听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故事,讲到一半时可让学生先动脑筋想方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再继续听完故事,并进行讨论。可惜的是在自己设计时,我看到学生在纸上又画又写,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可听完故事后,没有一个同学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了,问其原因,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没有那个战士想的方法好。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经历了自己设计和与同学交流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在自我设计之余与别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方案的优劣之处,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同时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七章是“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章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增进学习数学兴趣。

第4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或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自觉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乐学、想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很多同学觉得数学学习比较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对数学学习乐趣、逐级发展为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将数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结合起来,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比如,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海上日出”视频,通过动画展示直线(地平线)与圆(太阳)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直线与圆的不同的几种位置关系,给学生直观感受每种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交点个数密切相关。将熟悉的场景与抽象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操作可运动的课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并更快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释疑解惑,降低难度,突破难点

数学思维培养首先源于数学问题,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回到“无疑”,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为之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从质疑中显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才适时调整教学环节。比如,运用集合的观点给角平分线下定义时,由于这个概念的形成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把握,即使解释多次,但仍理解不清。如果自制多媒体课件,根据点的运动规律,将无形的概念变成有形的实体展示给学生,将此过程用多媒体来展示,不仅降低了难度,促使学生容易接受,还能引导学生抽象思维,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时,学生会很容易

理解。

三、增加容量,巩固训练,反馈矫正

使用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点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巩固对抽象数学问题的认识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课堂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及时更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数学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课堂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运用能力的提升,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但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情灵活掌握课堂学习容量,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想做、乐学的学习情感,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四、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育的有效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创新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方面建立与学生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拓宽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动口表达、积极思维和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更多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更多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工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灵活性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教学应该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宝瑞.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技术丛书数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07.

第5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分析学生;分析教师;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阳光下,沐浴了十几个春秋。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入手:

一、初中数学教学从分析学生入手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又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因此,要分析:(1)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准确地判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之上的教学,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素养递增;(2)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掌握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应对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进行分析。(3)学生的思维状况。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起始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中数学教学从分析教师入手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1)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掌握的新知识,都会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中,并对已有的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在老师的帮助下,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2)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要求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秩序。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鼓励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分析教学方法入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1)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把那些未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知识带到一定的情境中,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和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2)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思”数学,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需要转变思想,摆正位置,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3)在游戏中“悟”数学,把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4)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5)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做”数学。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天性,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设计教学。

第6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分析、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第7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的印象。应试教育则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新课程注重微观结构的研究,提倡设立数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重新定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变师长为学生的朋友,指导学生自立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 变管理者为组织者。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2.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

善于提问,善于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求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以产生新问题而终结。

3. 变传授者为合作者。新课改将改变传统局面,变“师者”为“交流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

二、重新认识,转变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不在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等物质资料,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劳动者,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三、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份。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四、学法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1.变“要我学”为虼我要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乒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2.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落后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第8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教学

一、认真解读数学新课标

数学新课程主要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让每个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与生活有很大联系的,能学以致用的,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学习。新课程不仅考虑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是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些学生不喜欢数学,学数学没有兴趣,是因为不能学以致用。许多学生,从小生活圈子小,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之较少。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的知识对以后都没什么用,还不如不学。

新课程主要是注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和持续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具有现实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同时,新课程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关联词及向量、微积分知识处理传统内容,丰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内容,可以使教师极大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二、仔细研究教学新方法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研究教材的使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使课堂教学形成自我教学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转变评价观念,就是要清楚评价的最终目的改变的重要性,它不在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惜学生取得的每一分成绩,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三、实现师生平等互动

“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昕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第9篇:初中的课程数学范文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标志,就是要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极力倡导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等等,在推广应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教学技术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许多教师在努力尝试,多种软件被应用于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这些现代化技术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它们还仍然只是老师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如何使计算机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解决问题时的工具,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乐学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 ——乐趣——兴趣逐级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教学媒体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释疑解惑,减缓难度,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回到“无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质疑中显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轨迹”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它要求学生在无形的空间建立有形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死记规律,要完成这一知识的迁移,难度很大。

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育的整合

(一)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教育首先应从培养创新意识入手

多媒体技术可以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方面建立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拓宽学习,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时空领域,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去同化新知识,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工作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二)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