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1世纪,世界将全面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全面讲求质故的经济。高水平的产品质童和企业经营运行质量将成为企业生存和成长的第一要素;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增长质量也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原动/J,正如美M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所说,“20世纪迠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虽的世纪”。
21世纪,质量管理环境将出现以下变化:
1.1顾客价值期望发生变化。
在21世纪的全球市场中,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足:本质上完美;经济上可以承受(即买得起);由用户决定:
1.2公司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压力像一把剪刀,其两片锐利的刀锋正不断地逼近公司一片是向上的成本,另一片是向下的价格,在21世纪,公司将努力使高质萤和低成本变成伙伴,而非敌手。
1.3管理观念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21世纪的管理观念认为最基本的改善力量应源于对组织中每一成员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引导和利用。全球质量改善的中心是把员工的力量和卓越的管理者融合起来。
1.4传统的质量“合格”概念将过时。
在21世纪,质量标准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各种技术标准仅能作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别依据,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很多合格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废品'因此,只有让用户完全满意的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质量是顾客所要而非公司所给。
公司欲解决现时的经营问题且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成为发展和盈利的领先者,必须进行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其中,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一个新思路。
2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
供应链,也被称为价值链或需求链,包括顾客、供应商、过程、产品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有影响的各种资源。供应链强调的是公司之间的过程与关系。
供应链管理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给顾客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供应链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从事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直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包括合作伙伴)的质璧管理。
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由优质及时的原材料、严格精确的设计、精密稳定的制造过程和全面周到的销售服务来共同构筑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腿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企业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企业价值的倍增:
2.1调整整个企业来实现传递获利的,必要的、优势的顾客价值
企业把最终保证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作为有效价值传递的驱动力,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将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顾客要求做出快速反应,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2实现合作伙伴间的无缝联接,降低制造成本
企业努力使得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即合作伙伴,明确其对质量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实现。伙伴之间的质量协定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严格按照契约中的承诺,来检测合作伙伴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不仅仅通过最终的测试来进行控制,还有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及时消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合作伙伴间质量管理的无缝联接,并且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制造成本。
2.3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整体质量
企业在其供应链中仅仅是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知识。正确的战略是理解、衡量、创造、展汗、留存、转移和保存知识。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封闭模式,实行供应链中信息、知识ft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件和时滞,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基础构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核心企业依靠分销商搜集的顾客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将更存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通过知识资本获得利润.
3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保证产品整体质量
如何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整体质量?以下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广州汽车工业的圪头企业,也是广州市国企改革的典型,.,在走出广州te致的阴影后,依靠内部革新和外部支持,通过供应链(见图一)质量管理,走上了一条具冇中闽持色的全面质量管理之路。
图一广州本田供应链物流示总
3.1树立战略合作意识,把提高质量看作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把提高质_设肴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供应链上各贸易伙伴闭体进行战略合作,获得供应商、企业、分销商和顾客各方利益的统一。广州本田的做法是把这种战略合作意识写人企业哲学之中。广州本田的企业衍学是:“尊重个性”、“三个喜悦”。[3]“尊重个性”是指,互相尊重各自独立的个性,以平等的关系互相信赖,发挥各自拥有的力量,并以此共同分享喜悦。“三个喜悦”即“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是希望根据“尊重个性”同所有和本田的企业活动发生关系的人们建立一种能够共同分享喜悦的相互信赖关系^广州本田的企业哲学充分体现了“利他、群己合一”的基本思想。
3.2控制零部件供应,获得源流保障
只有坚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顾客满意,而高质量的产品要求有高质量的零部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州本田始终保持对零部件质量的高要求,从而为整车工作打好基础。
广州本田按照QCDDME(质量、成本、供货服务、研究开发、管理、生产要件)原则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使零部件供应质量达到生产标准。
为保证用户——广州本田能贯彻其质量方针,供应商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最经济的//法生产高质量的零件或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ilH体系必须满足广州本田的要求,关键是将广州本丨U的要求融人到供应商自己的生产工艺中,建立一;f-质圮保证体制,明确规定设计、质量、生产制造:质V:及各部门之间的责任。
通过供应商的质童保证体系,广州本田的零件与j:IT的计划、准备和改进得到保证,以确保稳定的工;iY-im同时,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丨样的保证。为此,自供应商从广州本田的农购部收到技术规格起,广州本田的相关部门将为供戍商在零件和工序的计划、开发和改进方面提供帮助,以便供应商正确、清楚地理解企业的要求。
3.3严格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并快速获得!市场信息反馈A质钻产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销售服务体系送|达w客,才能培养和形成忠诚的顾客群。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推行一套特有的背销模式一一“四位一体”销售服务体系,它集整车销忾,代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于一体。这种前店ff;厂的销售及服务模式在中国汽车工业由广州i4-[n汗次弓I人,其能够做到统一销售、统一形象、统一j调配,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真正体现“用户第一”,实现i“为顾客提供喜悦,是我们最大的喜悦”。
做好销售服务,需要通过销售服务店的努力,制造商的支持-广州本田在培训、技支持、信息交流、广告策划等方面对销售服务店给予大力支持。各销售服务店在各自的区域内独立运行,通过提供服务,保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
对分销商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关键一环。广州本田的分销较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分销商的具体操作有严格的规格,这区别于一般制造商将产品交给分销商后,销售权同时移交。广州本田对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定金收取、客户来源、全年各月供车计划、销售行为规范、客户管理甚至具体的登记和操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顾客能够充分享受本田提供的优质服务,获得一致的性价比;而分销商即使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也不会恶性竞争,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信息反馈是销售服务店的4大职能之一,要负责搜集顾客信息,代表广州本田与顾客定期沟通。广州本田因此及时了解市场的商业信息、市场的质量信息和用户的使用信息,以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的需求动向和消费趋势。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2015年指导项目:“苏州与产业升级相配套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RD2015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保障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2日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提升培养层次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思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更名为供应链管理协会(ISM),现代企业也已经确立了供应链为王的思想,供应链管理岗位成为战略性决策岗位。众多知名高校基本上已经用供应链管理专业取代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目前江苏的高校专业设置,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仅把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培养层次上,仅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至于苏州高校,目前仅有苏州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的二本专业。在培养方向、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都落后于国际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建议苏州高校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思路是由在苏高校的龙头――苏州大学增设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由苏州科技学院增设供应链管理一本专业,其他在苏高校把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扩大相应的招生规模。
(二)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变化,而是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到培养对象的整体革新,需要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改革高校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扭转物流行业“差、累、低、少”的不良印象。长期以来物流从业人员给社会留下的印象是搬运工、货车司机等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企业地位低以及工资收入少等负面印象。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去做月薪一两千元的文员,也不乐意从事一线的物流工作,导致物流行业的从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企业需要正视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意义,设置更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高层岗位,同时重视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扭转物流行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选择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专业。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适应供应链管理形势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它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还在实践之中迅速发展。因此,高校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不适合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必要保障。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由于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同时还呈现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物流专业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供应链管理教学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各大高校应该加大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对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二、建立“三元制”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思路。发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是高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双元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国传统文化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以及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很难直接复制。但是“双元制”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的思路值得苏州借鉴,如能解决其中利益分配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三元制”培养模式的设想。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和以往“政行企校”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由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能否得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苏州市政府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同时校企利益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深入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改革以高校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拓展高校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知识、技能和素质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提高苏州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由合作企业制定、培养内容由企业选择,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高校根据企业指定的内容进行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教学,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同时传授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考核由企业负责,学生经企业鉴定合格后获得毕业资格并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沟通、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鼓励、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和高校的合作。
(二)“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要解决校企利益冲突的问题。目前,江苏省高校的主要经费来自于财政的经常性拨款,计算公式是:经常性拨款=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数×相关系数,因此高校的收益取决于招生人数而非就业人数。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三元制”培养的主要收益在于获得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因此必然和高校产生矛盾。这是以往的“双元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三元制”培养模式中,政府可以有效地调节这个矛盾,苏州市政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受益方,可以用一定的方式给予高校就业补贴,促使高校主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由合作企业制定,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高校必须要实施个性化专业教学,班级编制要精简,上课方式要灵活。针对国际上供应链管理取代物流管理的趋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及时跟进,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针对企业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急缺的现状,高校应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增加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一本和研究生招生计划。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对于物流或者供应链管理来说,不同的岗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通过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养效率。
三、试点“模块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
(一)“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思路。“三元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苏州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受到高校的培养能力限制,在培养数量上很难得到突破,因此课题组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以提升培养效率,大批量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是参考美国的“CBE模式”和“MES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首先研究物流和供应链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分析培养技能所必需的知识,从而形成不同岗位的培养模块。在苏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根据具体岗位,选择相应的模块和高校进行培训即可。现场教学和短期培训是“模块化”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表1是部分物流和供应链岗位培养模块的设想。(表1)
(二)“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模块。培养模块所含课程的选择必须在满足岗位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数量,否则必然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在苏各大高校的合作。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表2是物流和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块的部分高校分工合作设想。(表2)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的保障。目前,苏州仅有一家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次左右,面对苏州庞大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苏州市政府需要根据主要行政区内企业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更多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新建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仿照行政服务中心多部门集中办公的成功案例,由在苏各大高校集中进驻,为广大企业提供“模块化”服务,从而提高社会培训效率,培养更多包括物流和供应链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为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10-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50-02
1 引言
21世纪全球化的到来,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因此,以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在改善环境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控制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碳排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供应链管理也从绿色供应链发展到重点更为突出的低碳供应链。
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文献不计其数,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还很少。因此,本文将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总结,通过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由来
供应链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对供应链的整体进行优化并开发其潜能,却忽视了在供应链实施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环境问题的突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的因素。
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但它并未涉及对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可持续供应链是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共同达到平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其评价指标和研究内容更为全面且复杂。
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后,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供应链便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这相比于过去的“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而言,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毋庸置疑,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碳排放贯穿于任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分销以及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对碳排放准确地测量和有效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对低碳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对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可设定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和成本、业务运作、顾客服务、研发创新和减排环保,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设不同的二级指标。李健等人在对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的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1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费者、低碳领域专业人才、上下游企业间合作、跨链竞合现象、投入资金巨大、向标杆企业学习的机会、建立核心企业的低碳形象、法规政策不健全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通过模型的测算给出消除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生艳梅等人在低碳视角下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财务价值、内部流程、客户服务、创新与学习以及低碳绿色。由此,低碳供应链相比于传统供应链,增加了低碳、减排和绿色等相关指标,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3.2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模型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利用传统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做出了初步探讨,通过检验各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来判断低碳供应链运作效果。对于DEA无效的供应链,通过计算投影进而得到投入指标的调整值。谢鑫鹏,赵道致从易逝产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规制入手,通过建立经济主体的主从博弈模型,得到两个产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额供应商之间互为反应函数的纳什均衡解。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探讨了由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减排策略对产品碳排放量的影响。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中,通过ISM模型找出了阻碍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NK模型得出,消除影响因素的路径并非是从最深层到表层,而是按另一种顺序进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应链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杨红娟,郭彬彬认为对低碳供应链运作状况的评价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了五个一级指标和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虚拟了八条供应链,基于传统DEA方法对各供应链的绩效做出了评价,最后通过投影计算出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为使供应链达到DEA有效,投入要素的减少量。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研究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动态优化问题,通过假设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线性减函数,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双方合作减排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及利润最优值函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期开展减排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996年,绿色供应链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在供应链的管理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目标,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产品的租赁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环保,因为前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回收再制造,但Agrawal等人发现消费者在使用租赁产品时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为全面度量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学者提出低碳供应链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方式、分销方式以及终端消费情况等各个环节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绿色供应链的不足之处。相较于传统供应链而言,低碳供应链形成了一个闭合式供应链,要求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
从最早供应链概念的出现到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对供应链体系内涵的补充,使之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上,从一开始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专家会议法等,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经济模型或DEA方法,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准确。
5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低碳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加之低碳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营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外生机制入手,研究政府政策或企业供销各环节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纵向合作减排。但若能激发出供应链企业自身主动减排的需求,将实现整个供应链更加低碳的运营。
其次,碳排放涉及多个层面,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进行精确的估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销售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碳足迹来源于各种投入和产出,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节,这些都给碳排放的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后,国家对于碳交易、碳税收相关的制度还比较少且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虽然意识到低碳生产的必要性,但国家政策中对低碳运营的扶持、补贴政策还比较少,对损害环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6 结束语
低碳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中融入低碳的理念,要求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小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概括总结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指标、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线索。
参考文献
[1]杨红娟,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9):31-35.
[2]李健,张伟正,吴成霞.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5.
[3]生艳梅,孙丹,周永占,等.低碳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27.
[4]谢鑫鹏,赵道致.低碳供应链生产及交易决策机制[J].控制与决策,2014,(4):651-65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关键词】旅游客运;供应链;核心企业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51-01
中国旅游客运发展了20余年,成就与问题并存。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旅游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的同时却弱化了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合作能力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旅游企业效益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游客利益受损、旅游供应体系集成化、系统化程度不高,旅游客运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引入可以从理论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旅游客运供应链的定义
可以将旅游客运供应链定义为:以旅游总集成商为核心企业,为满足旅游需求,通过对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组合、包装、到最终销售给旅游者的过程中,由旅游食、宿、行、游、购、娱各要素直接供给商及其他旅游间接供给商等共同构成的功能网络链条结构。
二、旅游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
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旅游集成商“如何引导、鼓励供应商在经营活动中实施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和标准、监控供应商行为等方面。”旅游供应链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企业。此外,把垃圾循环利用、处理部门,环保部门纳入旅游供应链体系,从而构建了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完整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旅游客运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学者认识到供应链客观存在与旅游客运而未引起业内人士关注,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认识旅游客运,从而从各个角度展开了供应链思想对旅游客运相关企业、部门运作的实际意义研究。目前为止,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目前应用供应链思想对旅游客运的有关研究,主要是从单体旅游企业的发展和行为角度对供应链下核心企业探讨、旅游客运供应链风险规避、旅游客运供应链构成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旅游供应链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问题:旅游客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匾乏。
三、旅游客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核心企业
供应链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形成的一种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核心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规模及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融合力、协调力和领导力等影响着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他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契约、合同等方式组织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活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所以加入供应链系统是基于能在该系统中获得最大化利益,因此,核心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着降低总体成本,最大化成员利益,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良性、有序地发展而展开,其经营战略、运营手段关系着链上个成员企业的利益与供应链可持续性、发展性。
(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生在旅游客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关系。合作伙伴是供应链存在和运行的最基本要素,是供应链的支撑,因此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核心企业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不能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提供优质产品服务方面及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以此为准绳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择优,从而保持供应链的持续性与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各要素企业关注的更多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减少并最终避免此类冲突,协调好各要素企业的利益关系是核心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同时,供应链上各企业地域分布不同也会增加供应链的运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通过建立多维立体式信息沟通方式,改变传统的单项沟通,以优化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国内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通过供应链创新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已成为许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企业相对缺乏合作精神,对供应链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有必要研究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一、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全球化供应链能适应全球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实现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实时地接近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供应链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另外,全球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AMRResearch的“2005年供应链25强(SupplyChainTop25)”中,包括戴尔、IBM、诺基亚、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等公司,涉及制造业和零售业。这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领先的厂商,可以识别需求,立即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并击败他们的竞争者。根据AMRResearch的基准数据,领导厂商在库存方面低于基准数据15%,产品进入市场要快60%,完成订单方面领先17%。
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的组织基础是企业成员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式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在整个联盟利益全球化的前提下制订长期规划,从而保证整个联盟产、供、销等物流运作的同步化、一体化。国内企业的传统物流管理适应不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要求。
(1)难以实现快速准确交货。快速准确交货体现了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求整个物流运作实现同步化,以保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能力。传统物流管理反应慢,各物流职能部门配合不力,信息传输缓慢且利用率低,严重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
(2)无法保证物资采购供应的低成本和准时性。全球化供应链管理,通过物流运作方式的转变,一体化运营的顺利实施,将会保证在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这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最低库存准备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游供应商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实现紧密联系的保证。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是困扰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比较困难。信息共享是保证全球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准时、精确的关键,物流管理中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传统物流管理中,物流信息逐级传递,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相互保密,信息共享、准确传输和反馈是非常困难的。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不足。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重要职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多样化、瞬时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国内企业的物流响应支持条件还未成熟,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出现质量或者数量问题,生产组织不和谐,经常导致延期交货。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全球化供应链要求上下游成员企业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和整体利益观,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快速响应需求,需要上下游成员的物流要素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以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这与上下游供需实现无缝衔接分不开。然而,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竞争利润的敌对关系,无法实现无缝供应链。
三、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分为4种:包括以分销商/制造商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产品/服务供应者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和以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主体的模式。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再造的过程,成员企业相互适应、相互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管理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组建或者加入全球化供应链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
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顾客需求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盈利,增加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产品物有所用,价有所值。
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突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全球化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全球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长期而有效的竞争力。
3.全球化供应链的构建步骤
(1)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流的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寻哪些产品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
(2)寻找准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企业一般而言是行业前三名或者年增长快速的优秀企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的浪费,加强目标性和集中性。
(3)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识别核心能力可以由外向内进行: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其次,要对企业在该领域中的核心产品进行分析;再次,进行企业能力的分析,一般而言,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方面、市场营销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和管理方面;最后,对核心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4)建立组织成员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将要构建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成员进行评价,选择具有综合优势的成员,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提高全球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5)成立全球化供应链委员会。组建协调中心,对各成员企业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对各成员企业的评价考核,控制各成员企业的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的商业行为。
(6)选定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作为一个网链结构模型,要求每个层级中的节点企业至少有两个以上,即使某一个节点出现失误,另外的节点也可以有效弥补,减少了失败的风险。这种模型的典型性案例就是Dell计算机公司,其相同的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几家,同时,Dell也允许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为供应链以外的客户供应零部件,以保证灵活性和成员利益最大化。
(7)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战略联盟应基于全球化供应链的总体战略目标,有效实施战略计划和作业规划,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手段,不断优化全球化供应链运作,加强无缝协作,减少内耗,增进合作的强度和进度,使全球化供应链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快速、高效和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丽群.全球供应链管理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2]董中浪.跨国公司关注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中国-全球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论坛”侧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模式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 供应链理论概述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本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全球性的竞争使得市场变化太快,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的提出为供应链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操作效率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型的管理体系,研究扩展到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合作制造和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上的链接问题,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
早期的观点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资源利用,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有些学者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仅限于与供应商之间,而且各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美国的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活动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及至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哈理森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
二、供应链理论模型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其结构模型如下图:
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因此,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动态性。指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以满足核心企业的战略需要,这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式、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用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动力源。
交叉性。供应链节点企业既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也可以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大量的研究结论表明,供应链有两种不同的运作方式。一种称为推动式,一种称为牵引式。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产品生产出来后以分销商逐级推向用户。分销商和零售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之间的集成度较低,通常采用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法应付需求变动。因此,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较高,对需求变动的响应能力较差。牵引式供应链上的驱动力产生于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采取这种运作方式的供应链系统库存量较低。
作为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容之一就是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运作方式。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1.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和范围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整合、重新设计的过程,使供应链中流程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提高它的竞争力。它可以划分为部门内业务流程再造、部门间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内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间业务流程再造四个不同的层次:
部门内层次的企业重组是对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的再设计。这时的业务流程再设计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应对部门内的程序”。
? 部门间层次的企业重组是对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各部门间的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经过重新设计的企业业务流程所形成的组织,能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具有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平行处理许多工作的特点。它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应对部门和部门间的程序”。
企业间层次的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发生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业务重组,这种类型是目前业务流程再造的最高层次,也是再造的根本目的。要求企业重新审视与其他企业的业务方式、关系,它的问题是“如何与其他企业合作”,与其他企业的战略性合作成为中心课题。
2.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特征
企业发展的非连续性思考。这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根本特征,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管理改进方法的关键。整体观。流程重组理论在分解基础上的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务的面貌。流程重组的整体观强调为顾客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全面性,并以此为中心对企业的工作进行整合。顾客为中心。其强调从客户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整个流程,着眼点是整个流程的顺畅、快捷、优质,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效率,从而使企业流程无论在时间、质量、价格等方面都能输出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流程导向。流程重组理论要求企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既定部门范围内的、狭义的操作和工作上,而要关注整个的业务流程。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管理运行系统。强调人的作用。传统的管理理论希望员工循规蹈矩、听从支配。流程重组理论则是希望员工进行自我支配。与此相应,组织的结构便会扁平化,衡量员工绩效的重点也会由注重过程变为注重结果。企业整体绩效的突变性。这一特征强调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改造落后的整体流程,取得绩效的显著增长或质的飞跃。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业务流程再造面临的问题
如何实现供应链中业务流程的整合。供应链企业如何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企业间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实现供应链集成,达到整体最优的状态。以前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再造对象往往集中于企业自身内部流程从而改变企业的绩效。这是一种局部观点,单个企业的绩效改善并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这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思想。
企业如何控制自己的核心业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的竞争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应该知道自己的核心流程是什么,然后使其优化。其中的主要在于没有认识到企业非核心业务流程的存在,例如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有一定的职能,是一种增值活动,也是流程再造的对象,但相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单个企业的这些活动,一般还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不如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因此这些活动完全可以从企业消除,对其再造本身也是分散资源或者说浪费,还可能掩盖问题真正的原因。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并在这上面形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
协调更加艰难。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可能使企业管理过程的协调更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各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相互不匹配。首先因为这些业务流程是各个组织独立创立的;其次,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它们通常会具有截然相反的功能。企业的局部优化和供应链整体优化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的边界会对流程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四、结论
供应链管理模式推动了企业流程再造,使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局限被打破,为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现有能力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提供了一种可能。特别是企业甄选内部优势资源分析自存的优势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特别是中国的正处在上升期的中小企业,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研究。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2.
[2][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6.
[3]唐纳德・A・马灿德等编,吕传俊等译.信息管理[J].2002.102.
A Analysis About the Mod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 Qinyang
(Econom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Institute,Yantai University)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价值;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01-02
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等问题。这一切说明,我们应该树立全新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供应链作为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它以市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有机地联结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本文主张把环境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当中,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有机地统一起来,探寻与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GSCM)的研究时间不长,其概念和内容仍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之中。根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1996),印度专家Anik Ajmera(1998)及我国学者吴迪冲(2003)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其定义如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选择具有绿色优势的企业为核心建立战略联盟,通过采用详细的环境效益标准,树立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意识,并采用绿色技术,使产品从设计到营销再到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资源效率尽可能高,环境影响尽可能小,供应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根据这一定义,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的内容应为: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回收。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提倡无废物、可回收设计技术,将3R(Reduce,Reuse,Recycling)直接引入产品研发阶段,使得产品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绿色设计主要包括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制造工艺两方面内容。
(2)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又称绿色生产,它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大量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标准,尽可能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各种因素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就具体实施而言,企业可通过采用无废或低废工艺,改革工艺技术和设备,替代有毒材料等方法来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削减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
(3)绿色物流:物流是供应链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物料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又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在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产生,以及有可能产生的物料和产品的泄露,这些都对环境产生影响。成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都要求有绿色的物流,使物料和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延伸,它要求将绿色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营销环节,它作为市场营销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的营销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
(5)绿色回收:前面讲到的是绿色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绿色回收则是物流活动从用户返回到制造商/供应商的过程。绿色回收包括产品及包装物生命周期结束后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案。绿色回收就是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出最佳回收处理方案。
2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及其战略价值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传统供应链在管理过程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内部效益”为标准,强调的是一种集成化管理,其设计忽视了供应链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合理利用、配置的影响。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全面环境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所带来的缺陷。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当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后可以再使用的或可作为原料重复使用的或经处理后可持续使用的产品可重新销售时,供应链没有终止点。这样,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环境问题和社会资源问题的缺陷,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价值
(1)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其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当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资源使用效率尽可能的高,必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其利润空间。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恰恰改变了“一次使用”的观念,将废品、废料再次循环使用,制成半成品、成品,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产品更容易受到顾客青睐,可以扩大市场份额。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的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无形中得到了顾客对产品的青睐,使企业占据长久不衰的市场份额。而那些忽视环境问题的企业则会永远失去竞争力。
(3)树立企业形象,获得金融机构偏爱。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还可提升自己企业的形象。而对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更愿意对企业形象好,对环境负责的公司提供贷款和保险业务,并积极主动向这些公司投资。
(4)改善人类生产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求健康、渴望绿色消费的呼声日益强烈。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则是以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它可以不断满足人们绿色消费的愿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类生产环境。
3 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阻力
3.1 观念上存在障碍
当前国际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这一理念在我国推广起来就更加困难。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些政府和企业往往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他们还没有绿色生产的概念,还没有认识到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不仅危及到企业生存,而且危及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3.2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也就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比如现有排污费收取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企业从成本考虑往往会直接选择交纳排污费,而不是治理其污染,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3.3 技术上面临困难
绿色供应链模式强调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回收各个环节均需实行“绿色化”,这就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难度。并且它强调知识创新,要求企业对已有的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技术上的困难将是我国多数企业顺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
4 对策研究
4.1 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企业应转变传统的环境观念
(1)政府要在全社会中加强对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2)企业应转变观念,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要求各成员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 加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政府应加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和打击力度,从制度上保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随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法律制度也应及时地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
4.3 企业应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必须要有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来保障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因此,企业应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及开发出更多的绿色产品,以确保绿色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绿色化“的顺利实施。
4.4 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
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和内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而且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外部可能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关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包括国内外绿色制造技术、绿色运输、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等),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和管理。
5 结论
从传统供应链管理转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是国际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施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运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因此,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但随着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将成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唯一模式。
参考文献
[1]Anike Ajmera.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Sector[Z].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ies,1997.
[2]吴迪冲.关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J].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2002,(2):15-17.
[3]袁泊,高迎平,闫哲.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现浅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