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

第1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活动性整体性心理需求思品课教学

一、突出活动性

什么是活动化,有的同行认为,活动化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形式多样的活动节目让学生参与,中间再穿插一些连接语,类似于文艺演出。在此观念下,思品课也便变成了游戏、小品、竞赛等活动的集合体。实际上,所谓的活动性,是指在思品课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体验、感悟、认识、训练与发展。与体育课、班队课中的游戏、活动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它还含有“知”的指导和“行”的训练任务,也就是说,它还要经历一个交流、提炼、内化、升华的过程,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原则。思品课中所安排的每一个活动都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能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初一思品课十四课中关于让学生认识兴趣对自己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三个兴趣,交流后让他们用铅笔逐个划掉所写的兴趣,并规定划掉以后将不再拥有这个兴趣,也不能做与这个兴趣有关的活动,在写兴趣、划兴趣、谈感受、恢复兴趣的过程中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兴趣对自己的重要性和自己对兴趣的感情。难怪不少同学在划掉兴趣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有的要求老师不要再划了,有的干脆一个兴趣都没划掉;恢复兴趣后又兴高采烈,情绪十分激动。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原则。思品课应当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启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心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组织的形式可以是角色扮演(包括小品表演,即兴表演等)、辩论、讲故事、做游戏、智力竞赛等等。组织活动要尽可能简洁、可行,活动的牵涉面不宜太大,更不要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作准备,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3)参与活动的全员性原则。思品课中是心理素质的教育,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通过主动参与在互助中实现自助,因此,上课时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绝不能象其他学科一样,会的多说、多做,不会的少说、少做甚至不说、不做。比如:课前的预热活动应该尽可能让全体同学都有动手、动口或者动脑的机会;课中的小品表演,也不能为了图省事而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垄断;让学生倾吐心声时,更不能只让能说、会说的同学回答。并且,参与活动的全员性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激起同龄人之间的共鸣,实现群体内部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

二、强调整体性

人的心理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的养成,都与教育、环境、自我调节密切相关,是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交替发生的。因此,思品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就事论事”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全面考察各种心理现象的有机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治标治本”。

(1)要关注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整体性。中小学思品课侧重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应该注重体系的完整性,不能因我们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只注重某一心理品质的培养,厚此薄彼。在制定课时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时,更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各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牢牢把握教育的度,不能为了培养某一心理品质而前后自相矛盾或者把学生导向另一个极端,要注意教育内容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就相当于指导学生走平衡木,你不能因为走路的是脚而全然不顾身体其他部位的协调,只关注脚的问题;当学生向某一方倾斜时,你可以告诉他前进的方向或者扶他一把,使他重新恢复平衡,但千万不能不顾一切地把他往另一方向推。

(2)要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中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一门攻“心”的艺术,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辅导课中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障碍进行指导帮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心理障碍,找到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但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要想通过一节课来解决是很难的,需要适时、适地地进行课后的个别交流和指导。对于由学校、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的问题,如因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的亲子间的隔阂甚至对立情绪,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但也要注意方法,千万不能变成告状式的沟通,把学生敞开的心扉再次紧紧关闭。对于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还要帮助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矫治。

三、 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思品课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同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要以同龄段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为主线,给每一个活动主题赋予相应的活动内容。比如:上“花季中的男孩女孩”中“与异性同学交往”这部分,教师就要抓住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中学生已经从小学的两性疏远期逐步过渡到两性吸引期,所以授课中要着重于男女同学间友好相处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和如何相处的技巧指导,所选择的案例也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如可以组织同学讨论“早恋”问题的危害及预防。

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的另一层含义是思品课必须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或者了解的事例,解决学生身边的、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或困惑,让学生真正地感到思品课与自己有关,离自己很“近”,以引起学生的同感和共鸣。

[参考文献]

[1]七八年级,《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M],2010年11月西安第七次印刷

第2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引言:一张带有趣味性、小小的主题图片,蕴含了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利用,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极大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主题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不能深刻理解把握主题图的丰富含义,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对主题图运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主题图价值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主题图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教学所有帮助。

1.小学数学课本中主题图教学现状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课本的一大特色,它具备许多价值,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实质并能有效应用促进教学,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到主题图的真正内涵。从实际教学中来看,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运用主题图导入新课,但是过于单一枯燥,过于机械的处理。因此,教师应在充分认识主题图价值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合理灵活地利用主题图,不断创新。

2.主题图的价值

2.1 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抽象枯燥的数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怎么能把数学学好呢。主题图的引入,给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小小主题图中隐含大知识,学生在教师在带领下通过主题图可以挖掘出数学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多彩多样的主题图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分析探究精神

自主探索的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各式各样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主题图中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问题,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并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分析主题图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3 有利于渗透小学生的人文教育

主题图不单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开辟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第几"一课中,其主题图是一幅排队上车图。除了引导学生看主题图,说出谁排在第三,叔叔后面的阿姨排第几,并在圆圈中填上数,通过此过程,使学生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同时还要结合主题图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遵守秩序,文明礼貌,让学生明白自觉排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3.合理有效的利用主题图

3.1 丰富主题图使其活起来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是死板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机械处理,没有加入趣味元素是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主题图的内容鲜活起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看图教学"枯燥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主题图与趣味故事联系起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3.2 让静态主题图动起来

在人的五官中,听觉和视觉最有利用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可以把静态的主题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游戏表演等形式用动态的方式来表现,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知识。对于小学数学中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利用静态主题图,学生不容易深刻理解,如果让主题图动起来,则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把主题图制作成动画,展示桌子上有五个苹果,被一个小朋友吃了两个后,妈妈又拿来三个。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就容易理解,列式计算就简单多了。

3.3 根据主题图创设教学情境

即使小学课本中将数学思想渗透到主题图之中,但是其内容是以图片方式展现出来的,若教师完全依照教材导入新课,比较生硬,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创设一个与主题图相关的情境十分必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手机对学校不同地方进行拍摄并进行合理剪辑,在课堂上把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画面上哪些形状是三角形。让学生在热闹的讨论中把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为学生进入新课创造条件。

3.4 抽象主题图具体化

第3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经常性地呈现这样一幅场景:教师在台上没完没了地讲述,同学们坐在座位上或发呆、或打瞌睡、或看小说、或无限渴望地望着窗外的阳光――百无聊赖、忍无可忍,这是最典型的师本课堂画面。学生在课堂上是拘谨的、被动的。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自由的学习交流,一切都按照教材程序化。我们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师本教育是“差生”的制造工厂。尽管研究早已证明大多数人的智力差距并不大,可是仍有无数的“差生”被鉴定为理解能力差、不会学习、不可救药。“差生”的悲剧不仅仅在于没能掌握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欲望的丧失、自信心的不足、人格的萎缩、难以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甚至就此成为一辈子的“差生”。

所谓师本教育就是以教者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它主要依靠教,使学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而学,它造成全社会的和学校生活的貌似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紧张,造成学生厌学,差生涌现和不断增加,原来的所谓优生也受到压抑,学生的学业成就因而大打折扣。回顾历史,长期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

二、生本教育――回归教育本真、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明灯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研究》。他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证明了它是一个可以解决素质教育难题的根本思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他教得是多么的透彻、清楚,而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那么,有没有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构建

(一)“高效课堂”模式的内涵

“高效课堂”模式简称为“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三种方式、六个环节。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学生三种学习行为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流程六个环节,即课前抽测、明确目标、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检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强调落实“五步三查”,五步: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当堂反馈;三查:三次学情调查。

“课前抽测”主要是抽测上节课重点、易错点知识,要注意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分层次,重点关注较低层次的学生。其目的是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功课。

“明确目标”是所有课堂不可省略的必要环节,一般在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作用在于让师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导入新课的作用则在于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合作交流”分两步走,第一步“独学”,即自主学习,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独学要以导学案为抓手,将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步,老师要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导学案内容掌握情况。第二步“对学、群学”,首先通过师徒之间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

“展示提升”也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内小展示”,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了解小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大展示预设的内容、时间。第二步“班内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体现。教师要做的是点拨、追问、启发、引导、即时评价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解决问题,思维打开,问题明了,目标达成。

“穿插巩固”主要是进行导学案的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性知识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实效检测”,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当堂练习或测试。老师的第三次学情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为课后辅导、下节课“课前抽测”提供依据。

当然,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可变更的,它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预习课、展示课、复习课、练习课、试卷分析课等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只有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学过程的六环节看成是一套组合拳,打好这套组合拳,并不断地去完善她。而且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拿到一个传统的教学班级中去,也基本上无法操作下去。她要求班级一定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习小组,用制度对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要求老师能够编制出高水平的《导学案》,并运用《导学案》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1.大力加强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尽可能分配均衡,确保每个小组实力相当。小组人数4―8人不等。教室内小组的座位摆放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放置。

(2)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学习小组的管理涉及到组长的产生和培训、组员的培训、组内的分工。组长可由班主任确定,也可让学生通过竞选、投票等方式产生。组长的作用相当大,涉及合作学习能否开展,那么班主任就要对组长进行有效培训。如明确组长的角色,让组长组阁,在班主任指导下,结合同学的意见,让组长组阁学、常规组长,并明确组长、学、常规组长的职责分工。同时也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潜能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要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3)学习小组的评比: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是评价学生个体,而新的方式则采取捆绑式评价,评价整个小组。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个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忽略,可在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不能过于随意,并且必须有记载,否则将失去公平与制约。所以除了班级值日本外,必须设置小组值日本,值日本是小组评价的载体,在设计上以量化为主,但也要注意人性化的内容,对典型的人和事要有内容的记载。由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组长,管理和记载本组当天所有事务;由班长安排班级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管理和记载全班各组当天所有事务。进行了评比,就必须及时反馈,也必须有落实,否则,评比与评价将会失效。比如在班级有专门的“小组评比公示栏”、“个人评价公示栏”,每周由学生处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表扬各班优秀学习小组,教务处每学期评选优秀学校小组及组长,个人的评比结果与期末评先评优挂钩。

2.突出加强《导学案》建设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导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CPU,它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编制水平,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统一编写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草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定稿,并分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

(2)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探究性、挑战性,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3)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课时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导学案》的使用要求是:要求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预习(独学)。要坚持先独学,再对学、群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老师总结点拨。也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课本学习的辅助,而不能替代课本。

第4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

>>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德育问题浅析 浅议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困境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促发展,工学结合重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海明,陈芳,张颖,等.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8,(9):180-181.

第5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科学教育是一门复合型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奠定基础,因此,课程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种类较多,目前涉及生命、物质、地质、宇宙等科学的基础教学;二是基础性高,虽然并没有较深的知识,但是却能够保证客观和真实,因此,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性。而将可持续发展渗透在这样一门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与环境共存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提升学生的人类及社会性发展认知。

一、可持续发展与小学科学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与小学科学的固有联系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也是在人类与地球共生角度上,所提出的最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并不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知识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联,例如地质学中对矿产的人类应用性研究,生物科学中生态平衡对环境影响的阐述等,这些知识都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所以,二者存在共通性。但是,仅在共通性基础上进行教学,并不能够完全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严格意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不可违背的人类生存发展规则,一旦遭到破坏便会导致人类与地球其他生命之间失去平衡,故此,在教育中需要有所着重,应在知识中更加有效地渗透这一理念,由此才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2.可持续发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新发起的综合教育理念,主要目的是以综合素质的提升替代以往知识教育的不足,并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修养。而可持续发展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甚至可以将其划分到素质教育中。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事实上也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且在教育中对于人文、自然、资源的阐述,多是依据可持续发展而实现,故此,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属于素质教育,而且对素质教育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符合小学生健康价值取向的培养

价值取向一直是基础教育所强调的内容,一个人的价值观影响到其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健康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有着必要性。而可持续发展便是一种毫无争议的价值取向,通过这一观念的洗礼,可以让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塑造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认知和理念与教育及社会相契合,由此而实现人格与知识双重培养。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科学教学环节的积极渗透

㈠科学教学虽然能够带给学生差异化的教学体验,但是,让学生抽象地接触科学性知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科学的主观认知的偏差,这也降低了可持续发展的渗透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直观,例如采用影像手段等,只有学生对知识内容深刻地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在思维中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人文化转变,很多学生认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虽然这一理解并无错误,但是,在思想层面上却偏于物质化,容易造成学生出现自私性人格。而笔者建议,可以采取的人文手段转化,由互相依赖转变为互相尊重,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够由此和平而共生。教育有着无数种手段,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以此观念实现自我发展。

㈢教育并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也应该在教育中进行努力。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自然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也能够避免进行口述教育的不足,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更加直观。

2.以丰富的课外互动带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现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优秀之处便在于其紧贴生活,也是人类重要生存理念中起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理念。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开展主题性的集体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并结合可持续发展进行梳理,由此而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通过全面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3.以多元化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影响主体的重要客观因素。因此,需要教师首先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杜绝极端本位思想的束缚,多元化的认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意义。只有教师达到一定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评价模式以“科学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为依据进行全面评价;从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谈话、个人档案袋、教师观察等方式多元地进行。

三、结语

第6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研究

一、条件性知识的界定

(一)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也包括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的知识。

(二)心理科学的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中关于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

(三)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学科性质、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教学的基础,掌握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方法,熟悉学科教材,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

(四)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特点和类型,科研课题的选择、计划的编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选择运用、成果的表达等。

二、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接受的条件性知识课程不足

1.课程设置理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一直以来,教育类课程重视传统经典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现代的新信息新理论的介绍却浅尝辄止。教师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仍然是老三门体系: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育论(教学法)。这些学科有的理论很经典,确实具有继承的价值;但学科也缺少前沿的信息,与现代社会的需要有一定距离,难以应用于教育实践,这导致教师在职前学习中条件性知识的不足。

2.本体性知识课程与条件性知识课程比例失衡。有专家说: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不一定有高深的学科水平,不一定是学科专业的专家,但必须是教育和教学的专家,他的学科知识只需具有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就可以。在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里,通识课程、本体性课程和条件性课程,在结构上一直是重本体性课程,轻条件性课程。

(二)农村教师的在职学习渠道不畅,教育理论知识欠缺

1.农村教师入职起点低,条件性知识先天欠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教师构成主要有:第一种是普通师范毕业生,通过在职学习,这一教师群体中大部分学历已经达标,但是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第二种是农村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第三种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较高学历的新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之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师不仅本体性知识和教学能力不高,条件性知识也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工作任务繁重

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接受培训和自主学习,有的农村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农村教师无暇去学习,影响自身素质提高,最终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

3.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这需要向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然而,在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中,由于部分培训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但是对中小学教学现状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和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脱节;在培训方法上,仅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解,方法单一,缺乏生动性,难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因此能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仍是少数。而能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并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形成科研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

三、重构农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体系的思考

(一)开展继续教育,帮助农村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

在传统师范性教育中,进行条件性知识教育是“老三样”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这样的课程内容陈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距较远,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条件性知识的内容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老三样”课程,而要让他们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这些内容学习可以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教育这门科学的内涵,从而充实其条件性知识体系。

(二)通过在职学习实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谢维和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技能和知识方面是适当的,甚至是比较丰富的,它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等等。它们与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量方面的问题,或者个别的不足,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问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就应该是一种转型式的,更加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不过分强调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是那些技术性的因素。” 因此,通过农村教师在职学习,使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被全新的教育理念代替是更主要的。要帮助农村教师形成哪些现代教育理念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专家顾明远和孟繁华在他们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现代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一般教育理念:合作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环境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较好地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如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发展教育理论

1.帮助农村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从研究课题确立到研究素材获取、整理、分析和综合,再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农村教师虽然也有强烈的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愿望,但由于他们身处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缺乏基本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加之接触到的教改前沿信息少,课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极低。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2.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理论水平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素材,这是教师比教育专家更了解教学实际,更容易产生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对教育的“问题意识”不强,科研理论水平有限,常常对出现在眼前的教育问题无动于衷。因此,农村教师要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其科研理论水平。

首先,学会选择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在教育教学现实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理论研讨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检索查新中寻找科研课题和在合作中寻找科研课题;其次,了解获取研究素材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经验法等;再次,掌握研究素材的整理、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有归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数据统计法等等;最后,完成教研成果表述:教研成果表述形式多种多样,表述形式本身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是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或其他;其中,基本的表述形式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39-43.

第7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管理;科学化;人文化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52-01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农村小学而言,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文化是学校健康运行、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1.小学科学化与人文化管理的分析

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观平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意思就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人文"因素纳入到教育的参考范围内。

1.1小学的科学化管理。小学教学过程中落实科学化管理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终身发展为基本的考虑因素,加大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小学科学化管理的依据;始终坚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学校的日常教育给予科学的指导。在努力实现小学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对于学校的日常管理给予具体的指导、评价与监督,以实现对学校日常管理的具体化指导。对于学校教职工的管理,则要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为主要目标,确定学校更高效的管理措施。

1.2小学的人文化管理。小学教育管理的人文化模式,要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目标和宗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要求广大教职工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人格魅力、崇高品质的培养,对教职工开展一定的文化教育,以提高教职工服务于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落实小学科学化与人文化管理的措施

2.1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观念,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发展。为了能够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及时地更新管理观念。教育管理科学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需要树立起以下观念:(1)树立起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观念,教育民主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可以激发出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树立起教育管理自主化的观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十分注重管理者的自,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权限,这样有助于将责任落到实处,从而做到责、权、利的统一;(3)树立起教育管理开放化的观念,现代教育管理应该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封闭的系统,如今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开放化的管理,就很难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2.2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能够激励广大的教师努力地工作,是保障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的任务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是教师在学校的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培养学生的活动。学校必须要树立起以人为本、求大发展的思想观念,实施班级绩效管理措施。在工作过程中分工不分班,促进教育管理工作发展。

2.3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要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就必须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要想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估系统。学校必须对管理层以及其他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道德情操等进行经常性评估,评估系统要能够反映出教师的管理效果与教学效果。(2)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小学的教师都不可能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即使是学校的管理层。因此,在管理方面他们必然会存在许多的缺陷,而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教师接受相关的教育管理培训。

3.重视学校人文环境建设

重视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针,结合理论上研究课,逐步建立并完善三级教学与研究网络,由校级中心教学与研究组设立并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全校区设立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综合学科中心和年级教研组,以集中推广中心教学与研究小组成果。在每一学期开始的阶段,校中心教研组都要集中教师设立并开展各阶段的主题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校要认真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研究,从而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要结合教育教学主题对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重点和难点,引导教师积极思考,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将新课程理念应用实处。

小学管理中采用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是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它是提升小学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意识,深化教育科研改革,加强对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重视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将科学化和人文化管理理念切实应用于小学管理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

4.结语

第8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大规模的高校与教师教育改革促成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正式被列为普通高校的任务,而在全国目前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300多所高校中,有一个较为共性的现象是,具有该专业的学校大都并入了当地的教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还是直接由教师培训院校改制而成。这种拥有职后培训经验的高校如何通过大学的学科建设把职后教师培训经验加以整合提升,以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反哺培养,克服传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不足,走出一条新路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对探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推进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都大有裨益。

大学文化主要是一种学科文化,通过学科建设牵引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与特有工作方式,已形成较为规范要求,这是一些新改制大学最薄弱的问题。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机构开放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它要求教师职前培养不要满足于“一次性培养管一生”思维,而要关注教师的当下职业需要与终生发展,这些理念与要求在过去的职后培训院校已显现得较为充分,但又不很系统。

我们认为,以大学文化与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引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就必须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组建新的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强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一、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也要注意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打造、职业角色的转变,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

自1897年师范学校模式引入我国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便逐步走上了一条经验丰富、成绩巨大的轨道。但现在对照现代教师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来看,问题还是不少的。以前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以“素质理论”为指导,主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具体就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大面积出现基本素质好,但专业意识弱,动手能力差,职业角色进入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太长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所概括的“职业素质”问题,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的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潜能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加快他们职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他们缩短入职过程。如果这种素质得不到培养,有些人即使后来成为成熟的教师,其表层素质也停留在“广播员”、“表演者”等水平(或与他们区别不开来),专业化特征不明显。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与针对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的小学教师培养,既不是训练教书匠,也不是“理论家”,而是要培养以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要继续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还要注意职业素质的打造。如果培养目标偏离这一目标,这就将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因为现在教师人职除“笔试”外,都有“面试”这一关,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也纳人到了检测内容,面试这一关实际上主要是“职业素质”的竞争。

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5级毕业生在武汉市的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有19人过了笔试关,但面试只过了9人,仅50%。可见,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将来的适应与发展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因此,这一定要纳入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在培养方式上,要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

独立的、一次性职前培养方式基本是闭门办学,独善其身,即使有的师范院校有~些附属学校,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由于见习实习渠道不畅,结果是纸上谈兵越来越多,信息来源越来越窄,培养机构与中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打造,新的小学教师培养一定要面向实践,面向校外,与中小学和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起联系渠道与交流机制,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日常工作信息;全面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这在原教师培训院校已是惯例,现在应依据这种惯例,继续主动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当前国外较成熟的办法是与中小学合作建立足够数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并形成“见习一单科实习一毕业实习”这一全程实践序列,从而实现培养——上岗的零距离过渡。我们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大学专任教师也不适应下校指导;见习学校也还不习惯接受见习学生;校内技能类课程、校外课程的师资配备难到位,学生缺少演练机会。这几方面都得靠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来解决。为了使这一机制巩固下去,最好是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即培养院校开发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课程,参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见习学校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相互聘请优秀教师进校开讲座,真正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

三、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这对以单科教学为主的中学教师的培养也许是适应的,由于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小学教师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的学科课程涉及语、数、艺多学科,这样各地的培养课程计划基本上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艺术等专业课程的拼凑,课程呈现散、多、杂的局面,核心课程不明,实践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数量不足,开发机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课程体系要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来设计,要坚持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宽而实,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实现通识课程与学科课程平衡,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平衡,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平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平衡,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平衡,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平衡的格局。目前一是要针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减少设置数目。二是要依托校内“教师素质训练”机构,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开发,形成序列与层次。目前的技能类课程少,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训练内容安排缺乏整体考虑,考核标准不易掌握。应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落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实行规范管理。三是各课程内容设计要有指向性、科学性,不能是有关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要精心打造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若干成熟的核心课程。

四、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研究性学习习惯

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其研究性与反思性,培养这种素质正是大学文化的特长,这是过去“中师”层次的学校所不能比拟的。现在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着眼于学习能力培养。现在的培养对象都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已较全面与系统,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读、讲、写结合,学习与研讨结合,教材学习与教育名著阅读结合。教师可有计划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尝试从事科学研究,养成终身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考试方法多样化,要将口试、论文、设计、操作、社会实践等纳入考核方式。

二是提倡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在活动展开过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和主题,并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仅通过顾问、咨询、合作伙伴等方式进行有效引导,课程的实施大量采用教材和校园以外的资源,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大学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四是经常开展学术讲座。为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的意识与能力。

五、围绕“初等教育学”开展学科建设,使初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9篇: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小学科学复习教学的意义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性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认知范围较狭窄,对许多科学知识的理解难以仅仅通过授新课达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时组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所经历的探究实验和科学活动,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科学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另外,应帮助学生深化已经形成的科学概念,在科学知识的适当拓展延伸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科学复习教学的优化策略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复习教学的效果,必须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富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纠正认知偏差、共享学习成果等几个关键性环节。

1.巩固基础知识

巩固基础知识是小学科学复习教学的第一目的。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小学科学的基础知识不是固定和僵化的,而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现状、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设和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巩固基础知识环节,坚持照顾全体、目标多元、分层教学的大方向,将知识点区别性地划分为基本、发展和提高三个层面,对应学困生、中等生和优异生,合理解决复习教学要求的统一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复习“杠杆是怎样工作的”时,把①认识杠杆,知道杠杆上的三个点,会判断工具是不是杠杆,知道杠杆省力作为基本层面知识点;把②通过整理、分析实验记录杠杆尺平衡获得的数据,掌握杠杆省力的原理作为发展层面知识点;把③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作为提高层面知识点。这样的分层次基础知识复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目标、学有所获,在各自不同的平台上和谐发展,促进了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相应提高。

2.完善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复习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整理,让学生获得新的信息,萌发新的思考,实现新的发展。以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归纳、整理、分析、编码,把学过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在知识条理化、丰富化的基础上浓缩提炼,完善知识结构,使知识进一步概括、深化。例如对于“地表的变化”一章的复习,就要将“多样的地表形态、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卵石的形成、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四节的内容放在一个平台上,启发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构建起“自然因素(水力、风力、温度、动植物生长等)+人为因素(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城乡建设、生活习惯等)地表形态变化”的因果关系线条,形成提纲挈领的知识浓缩“版块”,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生态理念。

3.纠正认知偏差

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是在所难免的。小学科学复习就是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中出现的偏差,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要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采取灵活的专题测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先结合复习内容设计一系列的专题检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解答检测题进行一次书面自我评估,并针对学生解答出现的问题进行评析,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初步反馈。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反馈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以查缺补漏为目的的试卷,让学生在解答试卷中实现定向复习和定向突破,在试卷的定时定量解答中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建立“典型错题集”,启发学生学会利用错题资源来弥补认知“缺陷”,切实提高小学科学的复习效率。

4.共享学习成果

新课程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了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是践行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分享他人的学习经验,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来激活发散性思维,促进科学知识的内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资料,定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同学间学习成果的共享来推动课程复习的高效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努力实现小学科学复习教学吸收精华、固旧纳新、集思广益、开拓思维的既定目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