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方法改革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教学是一个基础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应该及时对小学管理方法进行调整,让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与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联系,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来进行改革,不仅能够满足学校管理要求,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建立监控体系
小学教学管理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建立监控体系,是为了监督和控制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按照正确、可行的方向来进行教学,让教师能够朝着学校所规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学管理方法中,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更能保证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更多教学经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法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管理条例的实施度,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监控,这样才能达到建立完善监控体系的目的。
二、利用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教学的管理方法应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进行管理,将学生的教育工作作为管理重点,并且利用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就能有效地体现出小学教学管理方法的意义。但就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法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采用完全统一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行的,只有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教学情况来制定教学管理方法,要实事求是地对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双向管理
小学教学管理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学校还应将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进行适当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更能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状况,间接性地帮助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学生无法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联系家长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尤其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构建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教学评价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评价标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第二,以往的教师评价机制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机制十分不符合实际,也无法展现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构建新的教师评价机制需要根据学生、家长、教师自身的评价来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第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学校需要对各方面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管理开放性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今的社会已经成为十分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现代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需要不断改革小学管理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开展相应的小学管理教学活动,例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或者家长参与小学教学管理活动,最大化开放小学教学管理限度,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活动中来,共同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
六、结语
关键词: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 新方法
一、审美教学方式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心境美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融入到文章学习中去,进而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实现与作者心灵之间的融通。于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境,从而能快速引导学生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如对于《牧童》这首诗而言,通过对乡村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使人对于自由、安然生活的神往。但是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感悟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诗词的特殊意境很难把握。为了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这样一种意境:“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轻轻摇曳着野草,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已经听到了悠扬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相信通过这种情境的营造,能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向往的“世界”里,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1.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心境美
对于小学语文而言,一旦失去了审美性,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以联系的观点为出发点,将人物形象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解读。因为,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依托的,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多方面理解,从而体会那种富含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在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在社会背景上来加强对人物形象以及整片文章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带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内在美”。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对一些大喜大悲感同身受,但一些细节却最能够打动人,生活中的一颦一笑都有可能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细节美。
1.3注重在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过程,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只能算是语文教学的冰山一角。因此,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应注重美育的渗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举办一些辩论赛、口语交际等活动,让学生尽情展开讨论,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让他们在活跃的活动氛围中尽意驰骋飞翔。在这种活动中,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活动的“自由美”,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1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课堂不应该是只靠教师来进行讲述的形式课,而是在学生与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为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学科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本着平等、尊重、爱护的原则来处理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满足学生发展的心理要求,以关爱来对待教学的每个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一堂课。
2.2在合理范围内给足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健康、自由与全面发展,将学生塑造成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的社会接班人。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和规划自己的事,而不是单纯在教室中“死读书”。教学不单单是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发现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们都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有想法也不愿意表达。课堂本来就是借助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问题的想法,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引导学生将问题解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刻意留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鼓励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回答对了问题或者提出了供全班参考的问题,会对学生起到极强的学习推动性,会促进学生下一次更大胆地提出问题,以此来达到锻炼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音乐鉴赏课是面向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一门素质课程,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等死板的教学方法,这些单一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既缺乏教学形式上的灵活性和教学风格上的多样性,更缺乏教学互动及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预发式方法
在作品欣赏前,不管音乐作品是声乐曲或器乐曲,也不论作品的规模有多大,授课教师首先介绍作曲家的个性及风格,优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再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去聆听作品。另外,授课教师一定要把所要介绍作品中的主要旋律或者音乐片段写出来,弹或唱给学生听,当然如果可能也可组织学生唱一唱。当他们熟悉了作品中的主题或旋律之后,再对作品的形式、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复聆听,教师的引导、提问以及细致的讲解,指导学生进想和感情体验。例如,在介绍二胡曲《二泉映月》时,首先把《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华彦钧,也就是瞎子阿炳,把阿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阿炳的曲折人生。阿炳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当学生正沉浸在阿炳的故事时,把整首乐曲用中等音量完整的播放一遍。通过第一次聆听,请学生尝试用“La”唱出乐曲的主旋律。教师再把主旋律写出来,并教学生,使学生能够背唱下来。然后再把每一乐章的结构、手法、标题及内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之后再是逐步的欣赏、分析。
二、座谈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在音乐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欣赏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先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以及作品的曲式结构简单地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把学生分成小组,把音乐分成几个乐章,每组学生可以围坐在一个方块,共同讨论分析一个乐章,讨论完毕后再由各组选派的代表将分析的内容阐述出来。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内容充满丰富的感彩,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关系。这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思维积极起来,学习主动起来。此外,讨论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常与座谈讨论式教学方法一起使用。即教师要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或者学生质疑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对音乐作品各抒己见。如学生聆听教师指定音乐作品,对作品的重点或难点的乐章,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最后做总结发言。整个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情境式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方法是音乐鉴赏课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最好、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例如欣赏中国少数民族壮族歌曲《壮乡美》时,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与壮族相关的图片,如桂林山水、竹排、刘三姐、壮族服饰等等。在欣赏中国民歌船渔号子《川江船夫号子》,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纤夫们拉纤的图片。一群衣服褴褛、骨瘦嶙峋的纤夫,胸前套着纤索拖着沉重的货船前行,空旷辽阔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一场景的播放,当时会使鉴赏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歌曲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感情。
五、快乐教学方法
所谓快乐教学方法,是因乐施教的教育方法,课堂上始终充满欢乐愉快、轻松舒畅、和谐融洽、幽默喜悦的气氛,让学生感到音乐鉴赏过程是美的享受过程,以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乐器的特性时,可以带一些乐器让学生参与演奏,还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用品,自制一些打击乐器,像沙锤、锣、碰铃、木鱼等乐器,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演奏,在演奏和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音乐理论是音乐审美的基础,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是学生提高审美层次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音乐,才能正确的把握作品的内容、情绪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走入音乐世界,进入音乐艺术的殿堂。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中应适当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如音乐的基本要素、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作品的结构、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聆听音乐的方法等等,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唱音乐的实践,深入地理解音乐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也越来越向往,音乐的推广工作也在不断出新,音乐书籍、音像制品、大大小小的音乐会、经典音乐系列片、电视台的戏曲频道、音乐频道、网络等资源,这些现代化的手段都为上好音乐鉴赏课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开设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在大学校园网络中建立多媒体音乐教学平台,以幻灯、VCD、DVD、电脑、校园网络、宽带网、视频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制作音乐鉴赏多媒体网络课件,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需要及音乐水平,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克服了音乐鉴赏课程课时少的困难,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维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之间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能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应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启发式的提问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基点出发,有序地进行问题的导入,通过问题的有效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思考、探索活动;第二,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要注重采取启发式的提问,在激发学生探究欲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开展搭一搭活动,针对这一活动,教师提出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教师以这一问题作为导向,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一节知识点进行思考、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便于学生在日后碰到这一方面的应用题有更好的解决思路。
三、 运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学习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效率难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每节课为了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要费很大工夫,导致课堂容量也大大下降等。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容量及效率。特别是在讲解一些图形方面的东西,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课堂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及梯形时,多媒?w技术可以给学生们非常直观的印象,还可以通过变换等手法了解他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处等。有了基本认识后,还可以通过演示大量的同类图形来验证学生们的掌握程度。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时间与机会。另外,对于一些立体的图形来说,小学生难以想象出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学生有非常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效率。合理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 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更好地理解与学习应用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需要立足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 利用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所以,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教学方法入手,对如何做好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健全地发展。
一、问题情境创设法
问题情境创设法直接冲击了教师的一言堂,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是永生?(2)眼睛能够获得永生吗?(3)文章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4)文本中的琳达在情感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5)温迪为什么会为母亲和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一家的高尚品质。同时,对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课程改革下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入课堂活动当中,认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中心思想,合理地进行分组、分工,有效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而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选择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比如:为什么说这堂课是难忘的一堂课?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讨论,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同时,这样的课堂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比阅读教学法
所谓的对比是让学生将有相同点的事物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对比中阅读,在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思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和理解父母的爱,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将本文与上节课所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怀》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对文章中父亲表现出来的那种“严格的爱”,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父亲所表现出来的爱进行对比理解,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爱的形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中国妈妈和外国妈妈表达爱的不同方式。这样的对比阅读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小老师”教学制度
“小老师”教学制度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教学生,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选择了“小老师”教学制度。首先,我让学生课下借助字典认识本节课的生字生词,在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一两名学生让其教大家认读。之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及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进而在展现语文课程魅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5.026
Abstract: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as a main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majo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reforms of course system and teach metho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teacher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for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course orientation, aim,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ss, time arrangement,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can outst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lant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 teaching reform; course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国家教委在《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1]。其涵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作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属于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科学与统计学的交叉领域,包含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各个方面[2],承担着培养本科阶段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田间试验方法、培养试验方法、调查试验方法、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研究的基本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小区布置和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和技能,为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准确进行课程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在植物营养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对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即通过学习植物营养方法课程所涉及的常规研究方法(包括植物室内培养研究方法、田间研究方法、试验数据的生物统计方法等),让学生在了解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试验设计水平、田间管理技能和试验数据的获取与统计处理能力[3-4],从而培养本科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该课程定位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让学生经历从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科研活动的系统科研训练,从而达到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全面、试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进行教材建设改革,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在教材建设上,结合学校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计划,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架构,强化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部分内容,将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分别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设计,对施肥模型、机理模型、根系与根际等内容进行弱化,从而突出本课程针对本科学生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部分章节教学内容上,根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进行完善或细化。如在绪论内容中从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入手,增加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等相关内容,从科研选题、设计、实施、总结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在田间研究方法中增加“田间试验数据获取方法设计”,具体包括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测定项目选择、测试方法选择以及土壤与植物样品的采样方法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数据获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 进行相关实验与实践课程改革,增强动手能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因为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及繁杂的计算公式,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实验、实践和动手能力,本课程新一轮大纲修订时,配套安排了16个学时的实验课程和为期1周的实习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主要结合教材田间实验与培养试验内容,分别设置了田间试验、土壤培养试验、溶液培养试验、砂砾培养试验各1个,根据不同类型试验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分别设置肥料利用率试验、肥料效应试验、缺素症试验和元素营养功能试验等。实习与实践课程则主要设置了田间试验小区的设计与划分、大田试验施肥方法、田间试验的收获与计产方法、肥料试验的田间调查与数据获取、长期定位试验的田间观察与记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实现等内容。不但让学生在试验与实践过程中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且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环节,提高学生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应用水平,初步掌握利用电脑实现对科研统计的整理、统计分析、绘图、差异检验等基本操作方法;同时,结合科研总结的撰写过程,锻炼学生对科研数据与科研成果的总结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可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
4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
以往的教学习惯往往将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推导步骤作为讲授重点,而这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繁杂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内容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则可能增大对后续知识学习的难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重视公式的推导而忽略课程的实用性,也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模糊,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本课程课堂上注重对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思路的讲解,减少对各类统计分析原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减轻学生在统计原理与公式推导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类统计分析方法的脉络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适当增加课堂练习与统计分析习题课的课时,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讲授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的习题,适当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在下课后通过做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授课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对植物营养方法这门课程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如基本公式的推导、试验数据的统计计算等,仅仅依靠多媒体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应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板书虽然费时费力,但老师在板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更利于学生对基本公式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和领会。因此,在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理论与概念部分应倡导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而对于统计分析部分应提倡多媒体结合传统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板书提高学生对公式推导与计算过程的理解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调整教学时间安排,提升教学质量
本课程还结合生产实际对课程开设时期进行调整。旧的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全部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其优点是此时期学生已基本修完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田施肥原理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专业基础;但其弊端是本课程开设学期,导致课程试验和实习课程与部分作物的生长季节相矛盾,不利于试验和实习教学。因此,新大纲修订时,将本课程前四章内容,包括绪论、田间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约20个学时的内容,由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调至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同时,结合理论课教学,安排冬小麦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甘薯肥料试验的田间收获和计产和冬小麦肥料效应的土培试验等相关实验和实习内容,解决实验和实习安排与作物生育期相矛盾的问题;将其余章节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科研总结的撰写等内容,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本学期再次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安排相应溶液培养试验和砂砾培养试验以及相关实习内容等,同时结合实验和实习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与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对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6 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单纯的概念记忆与公式推导的考核就显得相当不合时宜,也违背了该课程教学的初衷。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下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同时,结合分阶段上课情况,将课程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进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四章内容结课后,随即进行本部分的期末考试,此次考试以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基本方法的把握为重点,以此督促学生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对概念与一些基本试验设计方案、方法的掌握,同时减轻下半学年复习的压力;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后,重点针对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进行考试,以此强化学生对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考试内容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为主,激励学生加强利用各类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活运用。此外,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也是考核中重要的依据,引导和培养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对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由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转变到对数据处理及科研总结撰写水平的提高上来。
7 结 语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重视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势在必行。同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反馈多总结、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过程,增强课堂效果。同时,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与创新意识增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J].大学化学,1990,5(6):1-2.
[2]申建波,毛达如.植物营养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张耀鸿,高文丽,周晓冬.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63.
[4]任涛,谭启玲.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8061-8062.
[5]宋美.基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1):26-27.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职业教育中,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技工教育面临“进”与“出”双重挤压的新局面。根据当前的国家要求进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跳出传统学科体系的观念束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的引领下,对车削加工课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意向性分配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动态的开发了本课程的各教学层次的典型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在前期的分层次体系下进行的。以优化车削加工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综合运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过程开展调研活动以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为切入点,构建我院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广平台,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构建框架。
(二)意义
1.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就业竞争率:
3.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实验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通过锻炼使自己改变了思想观念,并在技能等多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调研车削加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跟踪调研活动,了解社会、企业、毕业生本人等对本专业评价和建议。
2.调研车削加工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方向。
3.调研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实验方案。
4.车削加工课程实训课程课标改革实施研究,侧重对比性实施方案的应用过程研究。
通过在我院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试点,通过以前老三段式教学毕业生相比,其实际教学效果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来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按照实施方案的教学基本程序:布置任务――根据任务获取信息――资料收集――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测与评价――反馈基本要素。
例如车工一体化教室中布置:学习区、资料区、工具区等
1.分组教学区:配备学习平台,查询资料的工具书:
2.资料查询区:提供相应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如车工工艺学、公差测量、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等图书;
3.工具存放区:提供实训的工、夹、量具及毛坏材料;
4,实践操作区:40台机床:
5.反馈区:检测量具,评价表;
车工教学实训是对各种典型零件的训练:轴类零件加、孔类零件加工、内外锥面加工、螺纹类零件加工、特性面零件加工等。
例如:现以一次车工教学实训,改革中尝试以六步教学法在典型工作任务中运用为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将整个实训教学划分了六个步骤分为: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阶段。
(1)在实施的过程中参加的研究活动
车工一体化教师都参加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学习并进行交流研讨,理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专业课题组成员与实验班级学员交流教学模式改革情况,倾听学员意见和建议,坚持持续改进,验证教学质量。
(2)车削加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制订
实验设计方案设定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一是确定实验条件:确定实验对象。
二是确定研究内容:不同实训场所、不同教学方法在分层次实训教学各个环节中具体应用。
三是对比性研究结果:根据设计问卷,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是结论:体现下面几个基本观点(创新教学环境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情景教学,是基础条件;分层实训环节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增加一个教学链条,为各种适宜的教法提供舞台;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如下图所示。
(三)根据企业需求开发课程实训任务,完善校本教材开发
完善校本教材(部分工作页)编写任务。开发出与实训课程体系相配套校本教材。
(四)阶段性成果论文撰写工作
在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阶段性的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研究调研报告的形成、实施方案、论文,校本教材等。对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五)参与对比性测评、形成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测评书
为检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课题组在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真题真做,认真自评。从教学结果的检查,教学过程中多个指标,形成《车削加工课程评价体系测评书》。编写体现教学模式改革的任务引领型教学实训教材。
四、成果
1.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提高了就业竞争率:
3.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强化。锻炼了师资队伍:
4.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指标明显有所提升:
五、不足
1.师资队伍的理念和综合素质需要求进一步的培训,需要开发更适应于企业的工作典型工作任务。
关键词:财经类;计算机;交叉学科;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TP301-4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证券股票走热,财经类院校成为热门,学生报考自愿也偏重选择财经的会计学、金融学,证券财务管理等专业,同时财经类院校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财经类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呈现一片大好局面。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都重财管类专业忽视或者不重视工科的专业发展,表面看专业特色鲜明,实际却是“单腿走路”。按着科学发展规律来看,是不科学、不健康的,只有共同重视,共同发展,学科之间交叉[1]学习,让所有学习的专业内容成为学生的大脑助手才能更佳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等。大多数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并没有很好的将计算机和财经有效融合、升华,而是和其他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方式如出一辙,没有有效地将财经知识和计算机结合运用,导致学生毕业与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没有市场竞争力,大多数财经院校也呈现财管相关专业就业率高,偏工科专业就业不理想的情况。
基础上述原因,以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为先导,提出以计算机专业知识辅助财经类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建设教学培养方案,并逐步实现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特色以适应未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课程改革
通过我们对金融市场进行抽样调研,对国内几家大的银行、证券公司进行走访得知目前网络安全、高级网络维护是金融市场特别注重的,这是因为近些年来网上的电子银行系统和证券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借助通讯卫星、微波电路、电缆光纤、DDN专线等公用通信线路进行组网,实现数据传输。从技术角度讲,网络传输介质,包括电缆、光纤、微波和卫星等都有可能被窃听。而依靠盗取个人电子银行账号、密码以及境内外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缺陷,实施对金融计算机网络[2]的攻击:或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或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侵入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偷阅、调用或修改数据信息;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卡、证犯罪等。金融计算机网络犯罪极具破坏性,可给金融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下的金融行业需要大量的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的高级人才。所以我们将专业方向偏重与web网络方向结合,新增开设《网络信息安全》、《高级网络维护及程序设计》《UNIX/AIX操作系统》《INFOXMIX》等相关课程,删掉数据库课程《SQL数据库编程》,增加高级网络数据库课程《ORACLE数据库》,其适用Linux、Solaris、Windows、AIX 和HP-UX Itanium等操作系统;新增《Java web程序设计》、《J2EE架构与程序设计》目前最适合网络开发和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删掉除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以外所有与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并且适当开设结合计算机应用的金融,管理类相关课程。这样使得专业方向更有针对性、方向性、目标性。
2 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实践教学改革
(1)加大对计算机网络软硬件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建立模拟银行证券公司的机房,实际操作模拟防范网络攻击:如防范盗取储户存款;防范虚设账户;防范转移资金;防范篡改银行计算机的原始账务记录,防范扩大资金余额,防范虚冲存款,防范盗取资金;防范窃取计算机密钥、口令等机密信息。
(2)与银行证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走入企业深入了解银行证里面计算机专业方向相关都在做什么,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实习期间实行顶岗实习,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更加密切,实现企业需求无需外录,毕业直接上岗。
3 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教材改革
大多数非重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基本沿用工科院校教材,独立编写教材的基本很少,这种情况取决于学校教师力量薄弱,老教师基本职称都已是教授,大多不在编写教材,年轻的新教师没有能力编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大,理解教材里的专业术语能力不一样,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践教学证明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用简单易懂的白话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好,老师将实践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编写成教材比沿用它人教材效果更佳。
老教师教授带领年轻教师把各个学校优秀教材汇总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把教学中总结的经验,重新编写适合财经类院校学生的教材是教材改革的根本之道。
4 教学理念与教学团队建设改革
为了强化专业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可以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向银行证券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深造专业知识并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强化校企合作意识;平时加强专业教学交流,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也可以把专家请到学校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老师和专家之间更紧密的进行技术之间的交流。
5 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设计,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涵盖知识的实际运用有了一定体会;这个过程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其他财经类院校优势专业如会计、金融、统计有了交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而且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其将来参加工作培养了必要的专业素质。
6 结束语
我们以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为先导,将课程、教材、实习实践内容结合本校自由特点进行大胆深入的取舍,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合了计算机、财经管理等多学科实现了学科交叉应用,体现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
市场决定经济走势;市场决定大学培养人才方向;市场需求是学校跟随社会发展、推陈出新的根本动力,是培养财经类院校应用复合型人才本质驱动力。跟随市场需求的教学改革也是大多数财经院校工科类专业发展的根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农业院校信科专业课程设计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12):1672-5913.
[2]陈承.金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2002(03):1007-2985.
关键词 课程改革;纺织品市场营销;行动导向教学
一、确立“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行动导向”教学源自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就是“教、学、做”合一,即“寓教于做”,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种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进行学习。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任务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纺织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岗位技能训练, 要求学生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意识,能够初步具备进行纺织品市场调研、市场环境分析、营销策划、产品设计、公关销售等岗位技能。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架构设计,理论课模块立足于纺织品营销所需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大量行业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与教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实训环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所有实训项目的设计既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又结合学生的实际。
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教学模块的设计如下:
理论课模块:纺织品市场营销概述;
实训课模块:纺织品市场营销理念;
理论课模块:纺织品营销环境;
实训课模块:纺织品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研,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纺织品营销环境;
理论课模块:纺织品目标市场策略;
实训课模块:纺织品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
理论课模块:纺织品营销策略组合;
实训课模块: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
理论课模块:新产品设计;
实训课模块: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新产品构思,将其概念化,并形成新产品开发文案;
理论课模块:产品销售;
实训课模块:模拟销售场景,现场推销;
理论课模块:活动策划;
实训课模块:参与纺织品促销活动,制订策划书。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采取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使模拟手段的使用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受教育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例如,在推销的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设置了一个仿真的纺织样品现场销售场景,学生既是推销员,也是购买者。
情景一:看而不买
应对策略:首先针对顾客的需求,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强调服务的及时、方便;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产品的说明书、宣传品供顾客了解。
情景二:接待结伴而来的顾客
应对策略:细心观察,明辨主次;统一意见,当好参谋;主动、热情、耐心。
情景三:接待脾气粗暴的顾客
应对策略:冷静对待,彬彬有礼,得理让人,和颜悦色的讲道理,恰到好处接待。
学生在仿真现场工作过程中,作为推销员,他们必须灵活运用有关推销的技巧,掌握顾客消费心理,针对目标市场(人物)的需求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销。从而使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推销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作为购买者角色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销售员的语言、体态对自己心理的影响,了解推销的知识与技巧,同时对顾客购买时的心理状态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2)案例教学。教师结合纺织品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实施教学,是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市场营销的真实性、 实用性以及复杂性,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把教学中的案例内容进一步延伸,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如在讲到纺织品营销环境这部分时, 教师引入了浙江纺织品服装集聚案例,纺织品看绍兴柯桥,湖州织里童装,嵊州领带城、海宁皮革城,女装看杭州,男装看宁波,嘉兴看丝绸,并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利于直观深刻地理解营销环境变化对纺织品经营的重大影响。
(3)深入行业实训.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课外行业实践实训,中国绍兴柯桥轻纺城得天独厚,我们学校有一大批高品质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柯桥纺博会”产品展销策划,参与学校招生宣传营销策划,组织学生进行“柜台推销”或“上门推销”,节假日顶岗实习、节假日调研、开设“格子铺”、在淘宝上注册手机套商店,让学生亲身经历营销从了解市场需求开始到售后服务的整个市场营销工作流程是如何操作,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的。既能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很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三、小结
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对纺织品营销课程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逐渐消除了畏难和困惑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编排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学力,将实际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给出具体任务,在任务中介绍有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领悟所学要领,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即:弱理论,强实践,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