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教育;核心能力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
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很多院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学思路,专业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地不断推进,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既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有的高校注重培养定向型人才,把小学教育专业按照不同学科划分为不同方向:语文方向、数学方向、英语方向等,例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七个方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九个方向,基本涵盖了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内蒙古师大青年政治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语文和英语两个方向。同样是小学教育专业,但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微差别,各个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社会、时代和教育规律,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查,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指针,科学合理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就目前来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风向标。培养目标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但很多院校制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时,或摸着石头过河,或随波逐流。摸着石头过河的院校往往在借鉴其他院校的基础上,试图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师资、硬件、软件、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预设好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前者相比,似乎“随波逐流”现象更普遍,从长远发展来看,问题也更严重。很多院校总是什么专业热就争先恐后地开设什么专业,不能结合区域特色、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大同小异。当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时,而在这之前已经实行此方案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早在这之前已经步入社会。等到自己毕业时会发现供大于求,难于就业。
(二)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型专业,专业知识大多是跨学科性质的。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门课程对教学内容的界定不清,没有很好地厘清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界点和衔接点,造成教学时避重就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多讲,不感兴趣的就少讲。老师擅长的就多讲,不擅长的就少讲。钟启泉曾说过:“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最缺乏的,不是人才,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1]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部门不能科学的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构建起专业核心知识的框架,更谈不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程式化严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随着教学媒介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师们愿意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而不是钻研教学内容,于是教学方法被架空,教师不精通教学内容,却很重视课型翻新,使承载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浮空洞,更谈不上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问题。
三、相应对策
(一)准确定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应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更容易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小云曾说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需要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资源,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应是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人才。同时,从专业知识的钻、精、深来看,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方向,注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需求,应多和小学一线教师沟通,把他们请进来,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建议融入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这样的培养目标才会更符合实际需求,更接地气。
(二)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回忆某一具体事物时,通常要回忆起它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编码系统,然后重新形成这一具体事物的详细细节。知识的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事例;负迁移则是把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物。因此,在研究学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系统了解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2]所以,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老师备课时,建议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设计合理的学习策略。制作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既应确定好授课范围,又应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设置的课程如同专业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实现教学目的,各个子系统不仅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还应产生协同效应,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各门课程协同作用,才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回归教学的核心
“虽然说今天高等教育的形式迥异于20年前,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也不会变。大学教育仍是属于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无论我们的课程体系怎样变化,他核心的部分不会变,及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核心课程体系必须保持”。[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按照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预设核心教学课程,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准确安排学科顺序。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在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应该是专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学科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互配合、有序训练,逐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实上,不仅不能忽视,重视的分量不够实则也是一种失职。而教学方式是完成教学过程的手段或媒介,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会影响教学效果,但不会从根本上颠覆教学过程,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基于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对话教育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3]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4]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5]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
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淑梅 崔继红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S].2013.
[2]董开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08).
[3]姜燕琴.地方师范专业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营销心理学》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营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各种营销情景去领悟知识、感知消费者的心理,获得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
营销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和营销人员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营销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现代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营销主体与营销对象,即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掌握并有效运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一、《营销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院校在市场营销学科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授—受教学,偏离了市场营销学科的特性,也与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近二十多
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却和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要求,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营销心理学课程在中职学校属于营销专业学生的主干课,但在学生看来,营销心理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又属于可有可无的,学得好坏也无关紧要。一部分学生认为做营销只要口才好、反应快,其他的理论学不学都不重要。鉴于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二、《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1 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营销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在理论方面只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比较成熟的理论内容, 更多地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用理论来指导营销实践。另外,为避免与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重复,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由于在其他课程已经介绍过了, 在本课程中只侧重讲解如何根据该理论分析不同顾客的需要,并指导营销工作的开展即可,具体的理论内容则不需重复。
2教学方法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属于讨论式或主体式教学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互相评价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例如 转贴于
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对广告决策的影响”内容时,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任务:从广告媒体的选择、商品命名、商标的设计、包装装潢、广告词的设计等方面,考虑怎样为某药品进行广告设计与开发。形式与内容:(1)分组。按学生人数进行自由分组,一般以4~6 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确定组长, 注意对组长的选择与指导。组长负责小组内部任务的分配与安排、小组成员资料的收集等工作。(2)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小组对本教学单元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集体讨论与学习。(3)调查与资料的收集。各小组收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采用网络以及超市或商场访谈有关营业员的方式,就各种保健酒的名称、包装、基本功能、命名、广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解。另外,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消费者对选择购买某些保健酒的原因、消费之后的感受等。(4)根据以上收集的资料各小组进行广告设计与开发。(5)各小组展示并介绍方案作品, 着重陈述方案中所运用的心理策略(如怎样引人注意、增强记忆、启发美好联想、增进情感)(6)各小组对方案进行评价、自由发言。(7)教师总结。在此教学方法中,最终结果要进行小组的自评、互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积极性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发言。将具体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前期的准备、信息收集等环节则要求学生必须就如何获取信息这一课题进行学习,方案的制订及修改,也是学习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 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包括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营销工作中会怎样说或者怎样做, 效果更好。如在讲顾客的个性心理时,请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顾客,另外请一位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并请他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的顾客采用相应的服务方式,使双方达到一个最好的沟通效果。通过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在改编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呈现特点,用图表、图片的方式展示教材知识。如讲商品命名、商标心理时,可用图片展示各种商品的商标设计图案,并分析其心理效应。在讲广告心理策划时,可用短片视频展示某些商品的广告过程,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街头的广告招牌,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我把整体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平时的考核占50%,期末测评占50%。平时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具体项目的评价,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项目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多种方式相结合。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局面,激发学生全程投入学习,增加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93-02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为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新世纪大学本科应该怎样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必须明确解答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设置心理学专业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因此尽快提高心理学专业水平,确定符合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内在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是新增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心理学100多个学科,除了十几个是基础学科以外,其余的全部是应用学科。因此,应用心理学本科短短的四年的时间,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心理学的全才和通才。例如,作为师范类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不太可能培养出在工商企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的心理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多数学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过于宽泛、不够具体,没有结合院校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培养目标存在不足,并且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发展的时间多晚于师范院校,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多存在不足。
同时,我国高校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型人才,社会需求量不大,但随着硕士、博士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如果再定位于这一方向则就业范围极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心理学专家都把心理咨询放在21世纪心理学应用领域的首位,我国的有关用人单位也提出在教育部门的工作者应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训练,例如,对重大事故地震、海啸等灾后人群进行心理干预,针对压力造成的自杀、暴力等社会问题的心理辅导,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等,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对心理学人才需求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表明社会对异常心理的关注在逐渐增强。因此,对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应用心理学专门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一、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办学时间的延长和办学经验的丰富,各类型院校都在根据的办学特色,不断调整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充分了解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本次研究对多所医学院校和非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医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多为:(1)心理咨询方向;(2)人力资源管理方向;(3)市场营销方向;(4)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为:(1)心理咨询与治疗;(2)心理卫生保健;(3)心理健康教育。
比较医学院校和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可以看出,非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更为广泛,而医学院校则更为集中,多为身心健康相关的方向。但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并不明显。
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医学”与“心理学”知识两不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时间是4年,主干课程是医学和心理学。4年的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完成临床医学专业5年和心理学专业4年的课程,既要学医学课程又要学心理学课程,由于时间限制,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对心理学知识体系掌握不扎实。医学和心理学是两个完整、成熟的专业体系,在4年的时间里系统完成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现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截取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平行开课。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医学专业的完整性也破坏了心理学专业的完整性,导致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既不能像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那样拥有完整的医学专业的知识,也不能像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那样拥有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多为新上专业,发展时间短,多缺少专业师资,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因人设课的情况;在课程体系方面,缺少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狭窄,动手能力差,无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拓展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在课程衔接方面,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问缺少衔接,课程的总体设置难以体现学科的内在联系。此外,“由于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学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又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上只能零碎地引进一些西方国家的现有成果叫”,这也直接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陈旧和脱离现实。当然,上述现状也和我国心理学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长期割裂开来的现状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界普遍存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两者问缺乏相互联系,更无法相互促进,同时,本土化应用研究较少也间接导致了教学中只能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
2.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理念。目前,在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专业课的开设过程中,虽然有较多的实验与实践学时的设置,但因为受到授课教师、实验实践场所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课时间不足,实践时间少,实践技能不足,不能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色。
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绝大多数出自传统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即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很多新增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存在师资队伍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年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教师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专业技能薄弱;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教学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并不强。虽然新、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补,但这种整体较弱的状况仍然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改进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院院校应及时总结既往工作经验,开阔视野,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突出“应用性”这一明确目标,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体现医学院的办学特色,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方案设计中着重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即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能力、心理测量能力、心理咨询能力、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医学素质的培养,适当调配医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2.课程体系改革。医学院校应以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实现矩阵为基础,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基础,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在多方调研与考察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做到课程的合理配置与调整。可以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群建设;整合两大类课程的相关内容,精品课程群建设,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实行“培养、引进、交流、聘请”的弹性培养策略,立足现有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师资进修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管理,以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培育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分期分批投入经费,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硬、科学研究成果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利军,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6-68.
[2]林贤浩.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31-33.
[3]蒋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型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40-43.
关键词:眼动技术;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
眼动技术在国外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诸如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阅读心理学等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1].眼动仪及眼动分析技术在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国外的本科教学和研究教学中被普遍使用.相比其他心理学仪器设备,眼动仪价格相对低廉,容易被学生掌握,而且眼动仪可以很好地整合心理学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2],所以,在国内也有很好的应用.
1应用心理学传统教学的缺憾
(1)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紧密衔接.一直以来,本科教学中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由于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和操作.对于本科开放实验而言,由于开设的时间和要求等限制,无法直接和理论课程结合[3].采用眼动技术,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把3个层次的教学整合一体化显得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一体化[4].
(2)教学设计层次感不够,无法层层递进.以往的本科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是分开进行的,无法以递进的方式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3)实验设计环节相对薄弱,无法精确传达实验精髓.在本科教学中,虽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发现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不断完善项目设计、结合课程完善基础示范型实验、整合课程资源和优势、不断开展综合实践型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鼓励和培育应用创新型实验[5],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
(4)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偏颇,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期待可以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眼动技术和实验教学,使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其实践能力,提升其研究能力[6].
2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具体方法
2.1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1)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多元化,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性和互动性.
(2)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通过本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灵活地操作和使用仪器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7].
2.2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1)把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理论教学先行,在理论授课3周后,开始实验教学工作,并且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授课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放大型仪器设备供本科实验教学使用,提供科研能力锻炼的机会和帮助.项目不停留于形式上的熟悉仪器设备性能,而是要求根据所学进行具体的操作和使用,并且全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真正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3)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经费的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式实验室实验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形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研究.
(4)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势,并且利用该项目提供的资助,配备专门的实验助理和助教,进一步协调和合作,在“1+3+4+3+3”的教学体系下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8]。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1理论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设计
理论课程教学依据常规模式进行,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依次开展相关的授课工作.以我校心理学院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7门课程,并且把7门课程与“本科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行结合,拓展学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真正做到利用眼动技术整合学科、实验优势,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心理学人才[9].
3.2开放实验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课程,在课程教师和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借助教务处针对理科生的“实验室开放项目”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设计眼动实验,开展相关的开放实验教学.所有的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实验和编制眼动实验程序,选择小组成员或班级同学作为被试,通过眼动仪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放实验教学不少于32学时,最后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并且根据教务处要求给予实验成绩,记1个学分[10].。
3.3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在课程学习和开放实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有关的实验设计,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小组合作,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最近3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指导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且获得资助,具有丰富的本科生项目指导经验.2010年批准立项的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并且有4篇论文被«心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发表.
3.4通过眼动技术统合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
把课程教学、课程要求的课堂实验、研究设计与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结合是本研究项目的重点和特色.项目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最终确定了“1+3+4+3+3”的教学体系.一体化:利用眼动技术的通用性和在7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通过一个技术整合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资源共享.三层次: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递进实现教学的整合和人才培养目标.四类型: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三结合: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三能力: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一体化课程教学,利用眼动技术和眼动实验教学作为媒介,把7门主干专业课程相连接,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教学内容递进;创设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共4个类型的实验满足不同阶段学习需要;把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11].
4.眼动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成果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掌握编程技能,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实验设计能力、跨专业课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提高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其次,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促进眼动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心理学院又购置了一台SMIRED眼镜式眼动仪,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2].基于此项目教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申请到了2项大学生创新实验: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情绪性设计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研究”;2012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恐惧还是偏好?儿童对危险刺激的优先加工”.近期,随着眼动技术的成熟,湖北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陆续购入了一批眼动仪.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讲义可以在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中进行推广,为探索眼动实验教学在应用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同时,基于此项目基础,心理学院眼动实验室举办了。
5结语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第一,如何在本科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推广眼动仪的使用,比如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时使用眼动仪,未来应该制订一个更加切实和基础的教学方案,把这种实验性项目执行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入学初就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最终把这种科研技术应用到本科生科研中.第二,眼动技术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眼动技术并不容易掌握、操作也不是特别简单,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uchowskiAT.Eyetrackingmethodology:Theoryandpractice[M].SpringerGVerlagNewYorkIcn,2007.
[2]RaynerK.Eyemovementsinreadingandinformationprocessing:20yearsofresearch[J].PsychologicalBlletinu,1998,124(3):372G422.
[3]周文彬,张雪琴.关于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分析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80G183.
[4]曾祥炎.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21G124.
[5]欧贤才.行为观察实验及我国行为观察实验室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13G216.
[6]蒋波,章菁华.1980—2009年国内眼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科学,2011,34(1),235G239.
[7]莫书亮,向远明.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45G148.
[8]RaynerK.Eyemovementsandattentioninreading,scenepercepGtion,andvisualsearch[J].Th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9,62(8),1457G1506.
[9]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向远明.心理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56G358.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组建心理学系,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有200余所。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相似,即以培养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能解决社会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心理专业人才为目标。同时,学生将接受严格的心理科学专业训练,广泛了解心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形成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而我校心理学院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提出:理解科学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研究意识的养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分析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确,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的高质量人才,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重点。
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研究方法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是一门综合性高、操作性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心理学创新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中实验操作部分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院校恰恰忽略了实验操作教学这一部分,于是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以演示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不独立设课,而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难以形成实验设计的整体概念,更可能连最基础和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都搞不清楚。第二,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方法单一,往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实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从而使其产生畏惧心理。第三,教学效果评价仅以理论内容为主的期末考试为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二、什么是研究型教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在21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进教学研究当中。这种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在他人帮助下,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构建注意理论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正符合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很好地解决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实验心理学教学研究现状进行调查,我发现关于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本身就不多,而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的实证类教改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型教学模式已应用于很多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程上,如化学、物理、医学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我试图建立一种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心理学实验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在我院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估四方面对实验心理学实验进行改革,使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改革内容
1.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从实验类型上将实验教学模块化。具体如下:(1)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模块:时间知觉、深度知觉、反应时等经典实验项目。(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块:短时记忆、记忆广度、表象心理旋转等。(3)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模块: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和重在过程的原则,由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自主选题和开题,设计和实施实验,处理数据,撰写专业论文,目的是培养其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1)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中提出的经典实验研究问题和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与实施实验,初步达到独立设计与实施实验,并按照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同时,教学以完整的实验研究为目标,结合相关学科,如心理统计学与SPSS的应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整体思想。(2)实施开放实验室制度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使教学实验由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为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我们应鼓励成立科研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
3.更新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选取近年来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内外主流心理学期刊上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和讨论,从中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动态,学习一流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启发和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2)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其主要过程包括四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团队合作,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验证、评价和修改。
4.效果评估:我们应从4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设计、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基本知识问答。因此,本教学改革的开展是以实验设计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目标,注重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科研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新.蒋文明.高志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其培养方案[J].现代教育教研,2009(6).
关键词:培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所有类别的教育都需要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普教中,国家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关于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从教师培养开始就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挑选课程,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力争使教师在进入一线学校之前就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特教当中,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一直是广大特教学者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纳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丁勇院长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及推广工作[3]。过去及当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特教师资培养能力的限制,以及现有一线教师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使得特教教师资格的准入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特教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必将出台。为此,先期的准备研究应该尽早着手。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国特教教师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就如何优化培智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调查,了解我国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现状,以及对于一个培智教师来说,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并就如何优化培智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国培智教育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样本量为30人。样本覆盖面较广,涵盖学校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问卷。问卷所涉及的问题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作为一名培智教育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第二,作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师,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当前最缺乏的。每个问题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项知识或技能作为选项,可以多选或补充。且这二十一项知识和技能可归纳为十个大类,其结构如下: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第九,教师职业修养。第十,教师基本功。数据的统计工具为Excel2003。
(四)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量的分析为主,适当辅助质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两个问题都要求受试者选择相关知识或技能,所以主要统计相同或类似答案的出现比例。在统计频数时,一张问卷上,只要出现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康复知识,记一次康复技能;若出现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等特教知识,记一次特教专业知识;其它类推。
三、研究结果
(一)培智学校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大类知识中,特教专业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教师职业休养、家校合作、教师基本功、医学常识、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其中认为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是必备知识的人数远高于其它几类知识。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试者在回答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一问时,选择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16个课程方向。这16个课程方向主要涉及类知识和技能,分别是: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最缺的是特教专业知识。其它依次为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在这八类知识当中,特教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出现的频数远远高于其它类。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16个课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疗。其次依次为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四、研究结论
(一)培智学校骨干教师认为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九个领域的知识
研究表明,培智类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必须掌握九个领域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二,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四,教师职业修养。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师基本功。第七,医学常识。第八,辅助技术。第九,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二)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知识涉及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八个课程方向
这领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二,康复技能;第三,心理学知识;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八个特别缺乏的课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为: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三)当前康复类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康复类知识被认为是当前培智学校教师非常缺乏的知识,仅次于特教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随着融合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如此一来,培智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包括部分自闭症,轻度脑瘫等原本公办校不招收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语言上、动作上、行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而当前的培智校教师大多从未接受过康复类的训练,面对新形势,他们急需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当中,有部分是民办特教机构和社会福利院的老师,这些机构招收的教育对象对康复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高度关注
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现,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普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大多存在行为问题。这也是最让培智校老师头疼的问题。行为矫正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行为问题,因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参照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如果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这门课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领域的知识也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名培智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学知识、康复类知识、心理学类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是,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培智学校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其中的许多知识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能力缺陷。
五、关于优化培智学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师范类院校是特教师资的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建设是影响特教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一份好的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一线学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面向未来。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仅仅根据自身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来选择课程的。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各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线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毕业生走上岗位和仍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或满足岗位需求。因此,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把特殊教育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在选修课当中应该包含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课程。
(二)准确把握在岗教师培训重点,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能在师资培养阶段就尽可能的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是最理想的选择。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培训是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选择。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必修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要把握培训的重点,必须事先调查清楚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课程是当前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培训课程选择的重点。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新的问题。能力的准备和补救式的培训是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变换着的教学需求的。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准备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训。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教师必须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除此以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营造氛围,提供条件。比如,经常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为老师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化学习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12),68.
2.黄伟,杨希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简介: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模拟教学是一种很不错的教育模式.其实模拟教学模式就是在行为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基础上把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以及模拟教学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他是人为的制造了一些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心理氛围以及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况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进行心理上的模仿,按照原有的要求,以解决问题等等方法获得联系职业技能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幼儿园创设的模拟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行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为基础把模拟幼儿园教学方法以及扮演教学方法很好的结合在了一块儿从而设计的教学模式.人为的设计一种能让学生跟学生之间互动的心理氛围以及幼儿园情景,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习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逼真的模拟情况下将自己想象成主角以及配角,从而实现心理模仿,按照设计好的内容,以幼儿还有幼儿教师的行为特点强化他们的职业技能.模拟教学模式的意义:模拟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不到位从而导致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是太好的问题.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水平并不适合去真正的场所进行长期而又反复性的训练,因为首先是这些训练场地的管理者要联系到责任问题从而控制学院的一些实际教学训练活动还有实习实践以及人数;然后是因为他们在训练过程当中造成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小差错,都会影响到这些正在发育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幼儿,也会对孩子的家庭造成一些明显的或者是隐藏的损失.模拟教学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不能让学员们在没有一丝风险、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毫无顾虑的去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些高职院校办学的命脉就是培养人才,所以说模拟教学必须严格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辅导,不过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学员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有积极性,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模拟教学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参与教学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完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还有主动性.
在设计并且实施这些方案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有一种主人公的心态,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人.所以说双模拟教学不单单是利用了在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这一资源,还很好的使用了媒体资源、环境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操作步骤:储备知识经验.要开展这个活动,要求在校学员们必须贮备一定的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等等.理论知识就是指一些课本学到的东西,就例如说《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等等,直接经验则是指一些相应的技能技巧等,就比如说《幼儿舞蹈》、《幼儿钢琴》、《幼儿美术》等等这些东西,再或者就是幼儿园见实习的经验等.设计课时方案.课时方案的角色分两种,一种是主角,还有一种是配角.这一点要求在训练之前学生们必须依据教师的指导方案还有既定的课程计划,然后主角设计教室环境以及试讲方案,配角主要设计配合的方案.实施课时方案.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开始进行模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则是控制好整个过程,然后做好笔记,随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且制定改正方案.学生们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随机的自由发挥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行为.交流与评价.在课时方案结束之后,同学跟同学之间要相互进行探讨、交流、互评、反思,然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在对其进行点评并且总结.为了使高职院校训练职业技能的水平更加到位,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操作模拟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主人公是学生,但是学生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的.学生们在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当中,必须有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从而更好的控制模拟情景;教师对于学生们设计好的方案也要严格把关;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所以,综上所述,模拟教学的进展应该尽量是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必须要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直接经验储备.接受这一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指导教师应该指引学生们复习以往所学的书面知识,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举止.并且带领学生们去实地参观学习,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感性经验.模拟教学应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由于学生专业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模拟教学实践的机会.提供全方位的模拟教学支持.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服务,就要大力支持教学设备、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造一件模拟教室,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总得来说,在训练他们的专业技能时使用模拟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他是将学校的人才直接转变为社会人才的一个很好的连接点.
2人才培养模式
图1是课程建设规划,依据“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的要求,完善了“111”培养模式,即“职业能力训练、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质拓展”,顶岗学习、订单培养增加了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建立了幼教机构接收学员顶岗实习的长远计划.表1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的规划.重点改善核心课程,完善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细则、试题库等,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论、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此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完善《学前卫生学》、《幼儿手工》、《学前教育学》、《幼儿舞蹈》、《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这一设计较为全面的满足了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