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山水格局;川西北特色;以人文本; 生态与文化
1 前言
响岩镇位于平武县东南部,北距平武县城65公里,南距江油市53公里、绵阳市101公里,紧靠九环线(S105)和武都水库,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图显示,响岩镇属于极重灾区。
灾后重建中,河北省作为平武县的对口援建省,2009年初,援建方式由“交支票工程”调整为“交钥匙工程”,规划为适应灾后重建的需要,首次将镇总体规划、工程规划、详细规划、风貌规划和景观规划同步进行,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2 规划思路与重点
2.1 规划思路
规划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体现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和周边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把响岩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2.2 规划重点
落实城乡受灾居民和武都水库移民的安置;对镇区进行扩容,规划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生态特色城镇;重点完成近两年的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恢复到震前水平。
3 镇域规划
3.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及响岩镇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提出了“矿业强镇、旅游兴镇、特色产业富民”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到2015年,规划形成1个镇区、3个中心村和12个基层村的三级镇域镇村体系结构。
3.2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响岩镇区域社会经济现状、镇村分布情况和未来城镇规划的构想,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一心”:是指以响岩镇区作为镇域的发展核心,带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轴”:是指沿九环线形成的城镇综合发展轴,也是响岩镇与江油市和平武县城相联系的重要通道。
“一区”:是指同兴工业园区。
4 镇区总体规划
4.1 城镇性质与规模
城镇性质:平武县的南部重镇,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
规划通过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及坡度进行分析,同时还对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和用地适应性进行评价,确定到2015年新场镇人口容量3600人,用地规模29.84公顷,人均82.89平米。
4.2 城镇山水格局分析
响岩新场镇具有川西北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周围起伏的群山构成了响岩天然的绿色屏障,宽阔优美的涪江在镇区东侧穿过,神奇的大自然为响岩创造了如此秀丽壮美的河山,为响岩建设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城镇打下了坚实基础。
4.3 镇区空间结构
规划对新场镇周边的山水格局进行分析,并与当地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一心、两轴、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包括文化站、卫生院、镇政府等;
“两轴”:是指以九环线为主的城镇综合发展轴和城镇中部东西向的景观主轴。
“四组团”:是指镇区的北部居住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和旅游服务组团。
5 镇区详细规划
项目组就灾后重建的建设方式、安置模式、房屋层数和房屋结构等内容对灾区群众作了问卷调查,并依此为依据,基本保证中心场镇户户有商业,以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建筑层数以2-3层为主,原则上不超过4层。
规划以景为轴,以水为体,以人为本,结合涪江水体空间和背景山体空间,引入“景观走廊”,通过垂直于涪江的道路,加强各组团空间与东西两侧奇山秀水的联系,形成景观渗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6 镇区建筑风貌规划
规划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充分考虑了川西北地方特点,依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大多采用底商民居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语汇,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统一建筑风格,塑造特色和谐的建筑形象。通过提炼当地建筑要素,把其概括为“大坡檐、高勒脚、穿斗架、木构件,青瓦顶、白粉墙、红窗套”,规划设计力求返璞归真,以表现出川西北山地小城镇的风情特色。同时还对小学、文化站、卫生院等公建风貌作了设计。
7、镇区环境景观规划
规划以生态化和人性化为主,重点围绕“一廊、两线、多点”展开。其中入口广场规划把位于武都水库淹没区内的煽铁古桥迁建至新场镇入口处的黑崖沟上,以体现响岩的历史与文化,规划在响岩镇入口广场处建设仿保定古莲池牌楼一座,以实现保定文化与响岩文化的融合。
中心避难广场以“弘扬精神、体现友谊、面向未来”为主题,两个广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染村子沟绿化广场以“雪香四季园” 为主题,按春、夏、秋、冬四季将园子划分成四个部分,春园以碧桃为主,夏园以棕榈为主,秋园以银杏为主,冬园以雪松为主,并配以诗文、怪石等,增加游园的文化韵味。滨江景观取“水滴响岩”之意境,赋神于形,紧扣涪江的空间形态,追求整体上自然与流畅。
引 言
《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提出:“21世纪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市,……,城市居民共同和谐生活的城市”。目前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已是大势所趋,风景旅游城市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速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步伐。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不少城市,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出现了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急待找出对策,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虽发展相对缓慢,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能不引起广泛注意。本文试以肇庆市的发展为例,阐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策略。
1 肇庆市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肇庆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肇庆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肇庆(古端州)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河如一弯弓在城区绕过,平原湖泊、河流、石山溶岩、土丘、台地错落其间,构成湖光山色著称的特殊景观。城区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景区、鼎湖山景区和西江小三峡景区。七星岩景区的七座挺拔岩峰宛如北斗七星序列,她以湖光岩彩、奇石溶洞、摩崖石刻而著名,有“阳朔之山、西湖之水”的美誉。
肇庆有理想的生态自然资源。城区集山、水、洲、景于一身,三山(北岭山、龟顶山、羚山)环峙,西江南绕,长桥飞虹,连带南北,三山绿树茂华。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网”,并在此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城中9000多亩水面的星湖如一面明镜,西江中的砚洲岛则是肇庆的一颗明珠。这些都是天赐的秀丽山川资源,是肇庆人们的福份和骄傲(见图1)。
2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根据珠江三角洲及肇庆市迈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应切合肇庆实际,适度超前,保持科学性、控制性、前瞻性及可行性,总的构想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山城共融,城水相依,天人谐合,花木生辉”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把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基本轮廓与目标是:“市区形成大花园,分区设置小公园,院落建筑有庭院,江湖路旁设绿园,整个城市规划区内达到山水一体和立体绿化的要求,同时落实抓好新区开发、老区改造、名胜景点复原,使整个城市体现卫生整洁,单体群体新颖,基本设施完善,新区形成特色,老区完善功能”。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具体目标要求:
城市绿化要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远期5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0%,远期达40%;旧居住区改造绿化率不低于25%;城市公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不低于70%,城市绿化普及率不低于50%,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远期为12平方米以上。
城市卫生要求:达到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标准。
环境保护要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旅游发展要求: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旅游业成为城市经济重要支柱和第三产业龙头,有高效科学的旅游行政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设施配套完善、环境安全舒适。
文明城市要求:达到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标准。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清廉、风尚良好、科教领先、文化发达、规划科学、建设优质、环境优美、管理先进、城乡一体的目标。
道路交通要求:按城市总体规划,以现有城区干道为依托,合理布局道路系统,干道网络清晰,组团之间相互联系便捷,提高城市道路网的交通能力和向外辐射能力。市区公共交通以定线公交和非定线运行相结合,大型公汽和中小型公汽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客运服务系统。
3城市发展策略
为逐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根据肇庆市的现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城市发展战略的确定,应以珠江三角洲及肇庆市迈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
3.1 指导思想
(l)城市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把人口控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条件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树立整体协调观念。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整体性,把城市地域内的城镇和开发区、景区等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达到城乡和谐、区域内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差别,推动全市范围内各城镇、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增强区域观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从珠江三角洲以至整个广东省的地域来考虑,注重肇庆在广东的位置,纳入珠三角战略中,主动接受珠三角经济区的直接辐射,使其成为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支撑点。
(4)确立生态自然观念。要正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搞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使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和谐与统一。
3.2 原则思路
首先,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就是要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完善,发展食品饮料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生化工业、轻工业等,市区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优质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工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同时,城市规模扩展与风景区保护相结合。肇庆市风景区与城市紧相连结,构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风景区周边用地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在城市的发展中,一定要从风景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审慎地确定风景区的保护措施和周边地协调控制。第三,要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相结合。远期目标是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近期建设必须服从于远期目标的实现,并为实现远期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因此,近期建设要与远期目标有机结合,不允许近期建设为远期目标实现设置障碍,更不应损害远期目标而搞临时建设。第四,要坚持空间开发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坚持以人本主义的思想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强化肇庆山水城市特征,营造标志性节点、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场所,塑造主要观景视廊和轮廓线丰富、且有韵律感及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景带,并完善城市整体景观体系。总之要充分利用肇庆的环境资源,精心设计,组织空间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岭南特色景观风貌。与此同时,城市未来的景观要与城市的传统景观达到和谐,保持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脉延续性。
3.3 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肇庆市城市发展策略是:
(1)城市建设走集约、高效、内涵道路,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要使生态环境实现有效保护,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0年,城区范围应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肇庆市以前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已形成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曾为地区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积累了建设资金,但也带来环境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根据肇庆风景旅游城市性质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产业更新,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工程,将污染重、能耗大的工业逐步外迁或转产。把发展商贸、旅游、旅游型轻工业等第三产业作为肇庆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挥肇庆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旅游的优势,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3)科学划定保护范围。
绝对保护区:不准或有限度地控制游人进入,以保障自然生态的完好,不得进行开发建设,如鼎湖山云溪景区。
一级景观保护区:严格保护其自然和历史风貌,除开辟建设供游览、观赏、休息及安全等必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维护设施外,不得乱建任何建筑物。如七星岩中心景区及七座岩峰、鼎湖山天湖和天溪景区等。
二级景观保护区:可为提供参观游览或开发的区域,可适当增加园林建筑和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经技术审查和主管部门批准,建筑体量、高度、造型、色彩等都应与环境相协调。
三级景观保护区:即发展协调区,与风景旅游相关的开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得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此外,还要尽快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划定预留发展区的界限,并逐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长期预留的主要公共绿地建设计划。
(4)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前控制在13‰以内,2000年之后控制在12.5‰以内。市区常住人口到2000年控制在45万人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75万人以内。
(5)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首先是基础设施现代化,肇庆市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内应着力抓好七项建设:
一是城市道路建设。主要是扩建改造天宁路(见图2),开通宋城西路,开通桥北路,改造西江路,建设好端州七、八路,新开建设信安大道和景蓝大道,开通人民北路。以上各城市干道均要分别建成3米、5米、7米、10米的绿化带,形成景色优美,生态效益显著的绿色长廊,提高城市道路的环境质量(见图3)。
转贴于
四是城市雕塑和历史文化景点建设。计划在一些广场、公共绿地适当配置品位较高的雕塑,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在重视保护现有历史文化景点基础上,有计划地重修包公祠、白沙龙母庙、文魁塔、仙花寺,以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陶冶人们情趣。
五是抓好居住区建设和旧区改建。拟建三个花园式标准示范小区,并抓好五个旧城区改造,以改善人居环境。
六是着力抓好星湖风景区旅游景点项目规划和建设。拟在星湖风景区重点开发水上项目、星湖夜游、鼎湖山生态旅游等项目,搞好以绿化、美化为特色的“五个一千”建设项目,即在鼎湖山种植一千亩杜鹃花,在仙女湖水面种植一千亩荷花,在过境公路与星湖交界处种植一千亩园林草地,在星湖养殖一千亩大闸蟹(改善湖水生态环境),在星湖中心堤进行一千米绿化和灯饰改造。
七是公共设施建设。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要求,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为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服务的设施,在市区主要街道和游览区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公厕,停车场和美观方便的公共电话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6)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建设。城市要考虑点(公园) 线(道路绿带) 面(普遍绿化,包括核心区、沿江区等) 体(垂直绿化及屋顶花园)相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搞好具有特色的四维城市景现系统。
第一,公园景观建设。主要抓好一批市级综合公园,包括规划建设一些水上景园,局部种植荷花,形成荷塘景色(见图5);与此同时抓好九个区级公园、九个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公园和五个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迹公园。
.5 加强监督,促进落实。
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景观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包含了生态体验、认知、教育等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而且生态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带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为目的,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2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3.4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开发的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能够更好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而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旅游被越来越多人的所认同。康平县现在积极打造卧龙湖旅游核心区。不断推进卧龙湖周边路网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卧龙湖A级景区创建工作,严格规划内外湖,将卧龙湖打造成为辽宁旅游新名片。推进欢乐码头、水上乐园、卧龙湖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初步完成卧龙湖旅游功能布局,促进卧龙湖生态湿地游览区、生态湖湾度假区等旅游产业片区快速形成。大力打造生态观光带。围绕辽蒙边界阻沙带,规划万亩松特色营地、巴尔虎山一日游等旅游项目,打造特色生态体验旅游区。不断建设辽河旅游道路工程,打造老山头、青龙山等“辽河十景”,推动辽河旅游带发展,加快打造人文旅游精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提炼、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元素。然而目前卧龙湖生态景区建设存在一些不合理,区域带动不够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只有合理规划,加大引领,才能使康平县的生态旅游建设的更加完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
卧龙湖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境内,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东北第二大内陆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地区的规划建设以生态保护为主,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为冬捕节,观鸟节和周围的旅游娱乐项目。卧龙湖占地112平方公里,分为内湖和外湖两部分,是杭州西湖的12倍大,对于抵御科尔沁沙地侵袭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而且有利于改善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补充地下水、防洪抗旱等。
(二)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
康平县的万亩松林万亩松位于县城北30公里的海洲乡育林村境内,总面积一万亩。早在1964年,这里便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一部分,开始在沙地上人工栽植松树。在阻隔科尔沁沙地蔓延,防风固沙的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体验点。除了万亩松林外,康平县的巴尔虎山山北坡属于康平县的西关屯乡,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拔442.9米,区域面积8000公顷,,距省城沈阳市90公里,距康平县城30公里。八虎山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山上动物种类繁多,正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巴尔虎山将成为康平县建设生态旅游体验区的一部分。
三、存在问题
(一)没有形成区域带动模式
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和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形成区域带动模式。单一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生态旅游发展的联动力薄弱,带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一体的旅游吸引物。
(二)旅游吸引物的特色不够明显,客源单一
以卧龙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的特色不够明显,没有深入发掘其文化底蕴,旅游产品的创新度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客源也较为单一,以周边游为主,康平县的生态旅游品牌特色吸引力不足,知名度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餐饮,住宿的建设力度不够,同时对旅游相关娱乐设施没有统一的监管。以巴尔虎山为例周围的交通不够便利,没有相关旅游娱乐设施的开发,虽然规划为生态旅游体验区却没有相应的完善的农家乐和作为支撑。
(四)宣传力度不足
没有将康平县生态旅游的特色宣传出去,没有与相应的报纸,媒体和一些旅行社联合,将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推广出去,导致旅游客源市场过于单一。
四、建议
(一)加强整体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在单一开发的基础上,对观光区和体验区进行区域联合,加强两者联系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旅游的统一整体;同时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形成一套管理机制,将相应的餐饮,住宿,娱乐统一监管,规划。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二)加大招商融资的力度,扩大宣传
通过与旅游社合作进行相关旅游线路的推广试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媒体,报纸扩大本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打破目前旅游客源市场单一的局面,将生态旅游产业做活。扩大宣传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旅游资源和项目建设的更加完善,摆脱目前靠政府开发资金不足的现状。
(三)挖掘文化内涵、形成联动机制
在生态旅游观光带,生态旅游体验区联动开发的基础上,将康平县的老山头、青龙山等人文旅游精品与生态旅游区联合,赋予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产品特色和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康平县的旅游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增强第三产业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旅游产品
在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目前依托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冬捕节,观鸟节的基础上做相应衍生的的娱乐,购物旅游产品的创新,同时可以推出一些特色的农家乐满足游客在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游览的同时对餐饮和住宿的满意度。
(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在世界生态环境整体面临挑战的时期,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台了全面退耕还林的生态修复政策,打造生态林业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的常态。环境要保护,生态要治理,但是林区经济也要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旅游将是林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向,在我国各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策,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一、我国目前林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旅游经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全面发展。从多数林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从经济林建设转型成了生态林建设,整?w实行不搞大开发的护林发展政策,使得林区的经济状况一度拮据,要谋发展就必然要解决经济收入的问题。在最近几年,各林区凭借有利的生态资源,逐渐向生态旅游业发展,正在打造具备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林区通过生态旅游业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的经济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大兴安岭为例,2013年的生态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35.9亿元,并且始终保持8%的速度在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在我国的生态旅游业中,林区生态旅游业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从下表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
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生态旅游经济却在高速增长,已经成了当今的朝阳产业。林区作为生态资源的聚集地,打造、完善生态旅游产业,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不但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意义重大。
二、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推进林区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
生态旅游的市场已经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在林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应加快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符合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建立并完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林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如果要打造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中,我么要利用好国家的转型升级政策,结合环境保护的林区发展定位,争取并建设好生态旅游项目。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时,我们首先应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现阶段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基础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有的林区道路还相当狭窄、陡峭,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必要重新规划、拓宽对接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道路以及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也需要全面展开建设。然后,应结合林区发展的历史经验,乡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并形成相关的产业,以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项目来吸引四方游客。最后,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实现林区生态旅游的口碑效益,让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支撑起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接待服务已经越来越普及,游客对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接待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市场需求已经提出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发展好林区生态旅游产业,我们必须调整供给侧的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引进高水平的专业管理、服务人才,全面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日常的接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提高服务接待水平,为游客提供贴心舒适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也应贯彻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在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为保护好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三)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
在林区的转型升级中,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上。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成服务于百姓,大众对生态旅游认可的产业。在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上,林区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精简节约政策,实施开放透明的大众化旅游消费管理。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应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减少特权设施的建设,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开发既有林区特点又比较亲民的生态旅游环境,不断地丰富林区的生态旅游内容,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策略
伊春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把伊春建成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步伐的客观要求。本文就伊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策略进行思考。
1.整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针对季节效益差异明显的实际,按照“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一体化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森林生态旅游的资源特色,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科学开发四季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东、南、北、中“四大旅游区”。北部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特色,重点开发森林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东部旅游区突出“运动康体”特色,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养生产品;南部旅游区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点开发雪上、冰上旅游产品;中部旅游区突出“城市观光”特色,发挥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根据这个区域布局,集中打造系列化精品主题景区,即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伊春兴安国家森林公园、小兴安岭植物园、带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朗乡林中园为重点的林海观光主题景区;以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红星火山地质公园、南岔仙翁山、朗乡石林、桃山悬羊峰为重点的地质观光主题景区;以回龙湾旅游区、峰岩山寨生态旅游区、梅花河度假区、兴安湖水库度假区、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东升岛度假区、界江岛度假区为重点的休闲度假主题景区;以大丰河、依吉密河、金沙河、巴兰河、丰林河为重点的水上娱乐主题景区;以日月峡、梅花山、平顶山滑雪场为重点的冬季冰雪旅游度假主题景区;以桃山国际狩猎场、梅花河狩猎场、金山狩猎场为重点的特种旅游主题景区。同时,大力开发以铁力老金沟、金山屯老白山、上甘岭老钱柜、乌马河锅盔顶等抗联重要遗址为主的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2.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的产业格局
一是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大力开发以登山、攀岩、滑雪、滑草、漂流等为重点的康体健身项目,加快山地、冰雪、漂流等比赛基地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集中力量开展森林养生项目专项研究,尽快推出一批森林养生主打产品,促进疗养旅游业发展。加快推动以原始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为重点的森林科普旅游,以嘉荫龙骨山、红星火山口为重点的考古、探险旅游,以风力发电、矿山公园、地方特色产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及森林房车游、自驾游和热气球观光等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新兴旅游业态发展。二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开发以木雕、工艺画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系列,以特色种养产品精深加工为代表的山特产品系列,形成一批工艺精湛、独具特色、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旅游小商品生产集群。加强旅游销售网络建设,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均衡,具有较强集散功能的旅游商品市场服务体系。三是培育壮大旅游企业。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组建伊春旅游发展集团,直接隶属市政府,实行实体化统一运营,待时机成熟之后,逐步推向市场。扶持重点旅游区(局)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通过旅游企业的带动,逐步提高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3.扩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区的旅游服务集散功能,加快建设以汤旺河水系、嘉荫界江为主的水路观光带,以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为主的陆路观光带,全力打造“哈尔滨一铁力一伊春一嘉荫”省内黄金旅游线。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把伊春周边市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旅游线路承接进来,把伊春市的旅游线路延伸出去,共同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形成联手开拓市场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市内各县区之间、四大旅游区之间和重点景区之间的横向联合,逐步开通市内旅游线路,形成长线、短线、环线互为补充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伊春市旅游一体化进程。二是积极搞好节会促销活动。突出特色,提升水平,办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在严格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委托旅行社,将各类公务和商务活动安排在景区,提升景区知名度和人气,促进景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积极申办组织全国性、国际性的会展和文化、体育、经贸等活动,提高节会的影响力。组织旅游企业广泛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销会,赴发达地区举办伊春旅游推介会,加强与三亚等旅游城市合作,联手打造中国旅游休闲度假热线和“北有伊春,南有三亚”的旅游联盟品牌,全方位拓宽推介渠道。三是统筹各种旅游资源,采取打捆宣传方式,统一打造“林都伊春、森林氧吧”特色形象,在央视等主要媒体黄金时段长期做好广告宣传。精心策划央视品牌栏目走进伊春,吸引战略投资者到伊春建设影视城,投拍影视片,请著名音乐人创作旅游歌曲。充分利用“中国?伊春”网、旅游信息网等现代传媒,采取专群结合的办法,拓宽宣传推介伊春的渠道。借助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城市经济转型、保护红松行动、停止森林主伐等重大事件,大力开展“事件营销”活动,通过大事要事进一步扩大“林都伊春”的知名度。
关键词: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必要性;意义;主要策略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用生态旅游的理念为指导,对乡村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目的是不断优化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得普通农户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收益。四川因为地处长江的下游,所以地理条件非常优越,从这个层面讲,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还有很大分歧,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来看大概可以这样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那就是乡村生态旅游就是凭借乡村社区这种特殊的活动场所,依靠乡村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这种特有的旅游资源,以不断优化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得普通农户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为目的而开发的旅游形式。
(二)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四川特有的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自然条件为四川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四川乡村生态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四川很多的乡村的地理环境位置的非常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使得农民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可以提高农民对保护地域特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在当地政府统一实施生态工程规划的指导下使农村面貌得到提升。其次,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使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生态得以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开发好一个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就必须要充分运用好生态学原理及环境美学等,然后在做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这样就不但可以能极大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对实现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最后,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使农民的收入持续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四川乡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因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得很多的生态资源可以持续重复利用,所以农民从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实惠,为农民走致富路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比如四川省长宁县就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使全县20000多人实现了脱贫,农民收入也大幅提高,甚至在长宁县的一半以上乡镇都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了本镇的主导产业。另外,因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农民都能从良好的居住环境中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就是因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知识素质不高的农民,为了能适应自己的从业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对普通话、英语及电脑知识的学习,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乡村农民的文化素养。
二、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应采取的主要策略探析
四川可以利用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类型多,富有特色,很多的资源甚至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目前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一)不但要重视对乡村生态旅游硬环境的建设,而且也要重视对其软环境的建设。可以说四川是长江上游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很多的生态旅游资源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条件加快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定制乡村生态发展规划,尽力多打通重点旅游景区的内外交通环线,这样就可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及同周边旅游景区的连接性,从而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硬环境。另外,独特神奇的自然及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依靠和重要的软环境,所以必须要对其加以重点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的繁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必须要走特色化之路,以便能增强吸引力。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不仅仅要开发品种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四川山深、林茂及原生态特别浓郁的特点发展民俗体验、探险及徒步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这样可以通过一定的差异化竞争来突出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天然朴实及绿色清新,从而有效增强旅游地的吸引魅力。
(三)四川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必须依靠和发动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农民充分参与,要让农民成为建设和服务的主体。为此,首先要给当地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以便调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就是要想办法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参与农民的利益。最后就是要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对其进行科学健康的引导,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
(四)四川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原则。四川具有丰富的天然及人文环境,所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固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原则。要坚决避免过度使用或浪费公共资源,要切实保护好乡村原有的有限的不能再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于重点文物及民俗文化要特别保护。在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只有这样严格遵循可持续原则才能确保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更加健康持续。
参考文献:
[1]蔡军,阮娟,陈其兵,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3期
[2]诸丹,唐建兵,四川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7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06-01
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歇,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尽量保留自然特色,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