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与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1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现状

引言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对当前的农村经济以及金融的协调发展,对对我国经济市场化进行推动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实施下,在农村的经济以及金融领域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只有充分重视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上能进行深化,就能从理论层面为农村金融和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农村金融发展衡量指标和发展问题分析

1.1农村金融发展衡量指标分析

对农村金融发展要注重通过相应标准进行衡量,这样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制定科学战略。在农村的金融发展方面,在规模上以及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金融的功能作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可通过相应的指标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在农村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层面,其金融结构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在农村信用社以及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结构上如果愈复杂化,就说明在金融产品的种类会愈多,在分布上也会愈广泛化。农村信用社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信用社贷款余额以及整个地区贷款余额比,能对金融市场集中度进行有效衡量,对农村的金融结构就能有效反映。

农村金融的功能发挥衡量指标方面,在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功能完善下,就要注重对农村金融的效率提高以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化进行衡量。金融功能中的动员以及运用储蓄的方法是比较基础的,农村的金融活动产生,就是在资金赤字者以及资金盈余者间对资金余缺的调剂,然后在资金的资源方面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农村在金融服务的要求方面,主要在贷款可得性上有着鲜明呈现,这就可以通过对农村贷款余额,对农村的经济功能发挥进行有效衡量。

从金融规模方面的衡量指标来看,通过金融相关比率度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进行反映。通过经济货币比对金融增长水平进行反映。这些指标衡量的方法就能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进行衡量。在具体的应用方面,主要就是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采用农村M2/农村GDP来计算,农村M2近似等于农村现金流通量、农业存款额以及农户储蓄余额之和农村FIR则用(农村存款余额+农村贷款余额)/农村GDP来计算。在这一方式的应用下,对农村的金融规模就能得以反映。

1.2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农村的金融当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相对比较低,在商业性的金融支农方面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支持方面还比较薄弱,农村金融除了存贷款外的其它业务发展比较缓慢。在信用业务以及担保业务方面的质量不高,并且在贷款的品种方面也相对较少,金融服务的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再有就是在合作型的金融实力相对比较弱,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金融工具品种比较单一化,在政策性的金融支农没有充分化的呈现。

再者,农民的资金来源的渠道相对比较窄。农村的经济在市场化的程度上相对比较低,在规范性方面还比较缺乏。农村的实体经济基础不扎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没有加强,这对农村经济增长就有着阻碍作用。基础设施完善建立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这些层面并没有有效强化,这就对农村金融和经济的互动发展有着很大阻碍。在农村的土地流转速度方面较为缓慢,这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有着很大阻碍,对农村金融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产业的科技含量方面相对比较低,在科技人才方面较为缺乏。

另外,农村的金融发展中,一些相关配套机制没有完善化,对贷款担保体系的建设方面相对比较滞后,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户在对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抵抗能力比较薄弱,在农村的信用体系构建方面还没有完善化,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方面没有到位,在资产结构的限制下,就会影响农村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农村经济评价内容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和发展策略

2.1农村经济评价内容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农村的经济评价内容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着多方面影响,其中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是比较突出的因素。农村经济发展中对实体经济部门有着强化,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调整有着促进,在对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方面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就会使得农村金融的功能增强。在农村的经济发展景气的程度因素方面,对农村的金融发展也会有着很大影响。主要就是农村的经济部门和相应制度环境的活力程度,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就会产生影响。活跃程度越高在金融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会越高。

另外,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金融产生的影响也表突出。农村产业结构作为是多方面元素构成的,这也是对农村的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农村的经济效率对农村金融体系绩效的提高有着促进,在金融资产总产量上有着增加。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降低农村的经济风险也有着促进作用,能促进农村的经济风险抵抗能力。在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因素上,对农村的金融发展也有着影响。在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愈高,就会对农村的金融机构独立性增强起到促进作用。

2.2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发展策略

为保障农村金融以及经济的良好发展,就要充分注重发展策略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策略实施下,就能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

第一,加强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就要充分重视金融主体的完善化,注重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主体的完善,对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合作社和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发展要加强。对市场竞争机制要积极的引入,对当前的金融机构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有效改善。对农村的金融网点布局要不断的丰富化,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下乡入镇,要积极的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丰富化,以及在质量上有效提高。还要注重对农村金融供给的模式进行创新,提供丰富的贷款品种等。

第二,注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化建立。这就要能注重从政策性的银行功能上进行完善化,将支农的力度进行扩大和强化,在信贷的模式层面积极创新,对信贷的业务进一步丰富。对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够积极的拓展,在商业性金融功能层面不断的强化,对农村的金融市场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顺畅化,对合作性的金融改革要积极的深化,因地制宜的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形势加以选择,从而有效促进农信社的发展力量,对农村资本市场积极的发展等。

第三,对农村的金融结构加大优化的力度。要从多方面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以及发展,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要加大重视度,将农村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地位进行巩固。这就需要从法律层面对民间金融管理法规完善化制定,对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化。对发展扎根村庄以及适合农户需求特征的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加大力度,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上也要能充分重视,在金融结构方面能不断优化。

第四,注重对农村信用环境的良好营造。在对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就要充分重视农村信用环境的良好建设,这就需要从信息共享制度层面的完善建立着手,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全区范围共享,要注重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化,在激励机制的建立层面要能不断加强。对农民的信用意识要积极培养,使其能充分重视自身的信用,让其能够有信誉荣辱感。在对信用环境保障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加以完善,将抵押创新形式的发展不断加强,引导贷款担保机构对农户的担保等。

第五,加强农村金融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金融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措施的科学实施。这就需要在农村金融的运行政策环境加以优化,对农村金融的效率有效提高,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进一步的加快,注重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对金融的立法以及金融风险监督防范措施的实施上要不断加强。还要能在内部自身监管层面进行强化,构建外部多级的监督体系,保障农村的金融以及经济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的金融以及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要素进行共同作用。在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环境下,对农村的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就要能从多层面考虑,注重在技术上多样化实施以及理念上的创新应用。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就能为实际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岩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J].中外企业家,2015(21)

[2]孙萌萌.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

[3]戚建明.浅析如何构建“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体系[J].华章,2014(21)

[4]姜正和,唐萍.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探析[J].农村经济,2014(06)

[5]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

第2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的长远持续发展,因此,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一,金融可以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由于低碳技术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所以风险规避与资金供应是目前低碳技术发展的两个最大制约因素,而金融能够金融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产品与服务,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准备了充足的研发资金,最终使得低碳技术提高。金融可以通过提供低碳金融的融资租赁工具,能够降低企业投入,能够降低低碳技术研究的风险。第二,金融可以促进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转变低科技含量、高污染的高碳化生产方式,采用科技含量高与设备要求高的低碳技术,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转变发展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融资利率限制企业发展高碳技术,或者拒绝为高碳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使得企业不得不选择低碳技术,另外金融机构给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一定的鼓励,加大信贷支持,对利率实现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运用低碳技术提供方便,提升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率。第三,金融能够促进低碳产品的市场营销,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带动低碳产品的营销,采用利率优惠的方式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低碳产品的市场营销,而低碳产品需求度提升,又能够带动企业发展低碳项目的积极性,最终引领产业结构走向低碳化,使得低碳经济可以全面发展。

2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2.1加大政府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预算支持力度首先应当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财政预算制度,为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预期的、持久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建立财政预算增进机制,调整当前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先批准经营低碳经济的项目,对经营低碳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大力扶持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其次,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财政补贴,对低碳经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建设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加速低碳机器设施的折旧,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再次,政府要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税收政策,提高对石油和煤炭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税率,扩大课税范围保护自然资源,采取惩罚性税收制度,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高税制度,对低碳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实行免税政策,最大力度地支持企业发展低碳技术。最后,增加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采用财政拨款的方式成立低碳项目投资基金,加大对低碳性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2.2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

第一,鼓励商业银行履行其企业责任,金融机构必须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从根本上意识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社会环保责任的履行融入到贷款业务的审批过程。大力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第二,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性制度,国家开发银行应当增加对我国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项目。第三,加强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证监会应当施行相关扶持政策,让达到标准的低碳项目企业尽早上市,扩大集资规模,扶持债券市场核准达到低碳经济发展标准的企业优先发行债券,以缓解中小型低碳经济企业的资金旳不足状况。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用担保机制,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对为低碳经济提供担保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适度的风险补偿,给予低碳经济担保的担保机构以税收优惠政策。第五,鼓励大型低碳项目积极申请国际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贷款的优势,吸纳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3结语

第3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税政策;金融支持;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38(2016)12-0163-02

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爆发至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突飞猛进。然而,人们在创收经济效益和改善物质水平的同时,也因诸多竭泽而渔的破坏行为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的危机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首要议题。对此,在21世纪初,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旨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方法是依靠科技创新手段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构建以清洁能源为导向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概念,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且对于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也大有裨益,将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正式出现,到了2003年在英国的白皮书就被当作一个正式概念提了出来,到了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推向了世人面前,于此低碳经济正式地开始发展起来。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造成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时代背景下触发了在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领域的大变革,使得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按照当前国际通行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的方式方法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有效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理念与一种发展模式,它是通过控制碳排放,以达到有效平衡生物圈的目标;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绿色GDP,并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与能源技术开发,减排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等都有关联[1]。

2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协同效应

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战略中,财税政策和金融手段二者可谓相辅相成,相依相存。好的财政政策需要通过灵活多变的金融手段进一步落实,而金融手段也唯有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财税政策框架内实施,才能得到有效地规整与监控,从而确保其有序健康地发展。二者的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以财政政策约束金融手段。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协同运作是指全面发挥出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即加强金融、财政以及税收等多项政策协调与配合,使多项政策合力,从而提高政策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2)运用信贷政策促进融资。财税政策的扶持是企业坚定跟进并克服种种现实问题的保障手段,可以实现政策扶持的效果,但财政方面投入非常有限,仅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很难共同实现政府的预期目标,而金融支持方面,银行信贷投入也面临种种风险,这是因为低碳经济与传统产业相比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再加上市场的认定与节能减排效果的有效性,其投入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3)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政府与市场的职责所在,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法律法规、税收、财政补贴、信贷、转移支付、资本市场、排放交易等相关手段措施,来调节或者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并注重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以金融,财政,税收等多项政策有机协同配合,发挥出多项政策合力的作用。

3将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协同效应用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1)财税补贴和信贷融资对低碳环保事业的利好政策。财政补贴可以直接增加从事低碳产业的企业的收益情况,而且方式多变灵活,针对性较强,激励作用也比较突出明显。财政补贴可以采取价格补贴、投资补贴、亏损补贴等多种具体方式,支持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产业的发展。预算拨款能够直接促进发展低碳产业的作用,在财政预算当中,“碳预算”是将节能技术研发,提高效能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直接纳入财政预算之中,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明确资金额度和增长幅度,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合理投入的稳定性与长效性,并保证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必要支出,直接促进低碳产业长久的发展。(2)政府部门对节能环保科研项目的扶持。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备社会引导性与间接激励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对经济落后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具备财政支持与财政鼓励的作用。中央政府设立节能减排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可以最大化的提高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的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直接鼓励与支持企业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其关键问题是要进行技术进步及创新。贷款贴息在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中起着具大的作用。贷款贴息指的是财政给予能效投资项目的贷款利息补贴,贴息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施行的,贷款贴息的方式对相关领域技术创新进行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主体能源投资与开发的具体成本的支出,从而达到鼓励全社会主动减排节能的目的。(3)通过绿色税收来优化企业产业结构。财税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分为两方面:①根据发展中存在市场失灵急需低碳产品;②财税政策及其配套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低碳经济是在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基础上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低碳发展,而如今大气环境和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给的一些公共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这种属性下大多数的公共物品的效益都是外在化的,因此会产生由外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在这方面政府可通过选择低碳产品,在供给公共物品中鼓励低碳经济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金融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可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壮大自己:①应该全面发挥银行的信息媒介与信用创造功能;②可以充分全面发挥银行业独特的筛选功能;③可以发挥资本市场与保险业对低碳行业的投资保护支持等辅助作用。(4)通过私营金融信贷服务为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碳减排交易市场,同时也是最大的低碳经济项目需求方,每年排放出的温室气体达到15000万~22500万t之间,这预示着我国低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可高达130亿元人民币,这势必将催生出许多新生产业,以及配套产业,这都将给金融业创造巨大的盈利空间,有助于提高金融行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要发展低碳经济,得到金融行业的支持是关键,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带来的即是巨大的业务量,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在低碳经济发展和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境内银行将业务重心放在贷款业务上这样的盈利结构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都在致力于战略性转型。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金融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低碳经济发展则需要金融业在产品服务上的创新,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业本身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金融业作为我国特殊的经济行业决定了其在为社会创造信用,提供资金积累和保障经济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在其业务方向上倾向了绿色环保产业,以提高金融业的社会责任感,配合国家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等举措有效地开展开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低碳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趋势,它即符合市场需求,也符合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财税政策与金融对低碳经济大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将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多项政策协同配合运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良海,侯英.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3:141~145.

[2]任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协同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04:91~94.

[3]《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刘尚希,魏跃华,余丽生,张学诞,邢丽,李铭.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2:6~14.

[4]郭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1.

第4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区域差异视角;中国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策略

[DOI] 10.13939/ki.zgsc.2015.03.152

改革开放促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升级。但是由于中国国情以及战略发展需要,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化现象明显,导致区域性经济不均衡,扩大贫富差距及两级分化程度,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构建现代金融发展,推进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区域均衡的可持续快速升级,是当前中国金融理论实践重要课题。

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理论实践的核心内容,在合理资源配置、信息支持以及风险防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因此,经济体制的革新最主要的突破口则是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增长为金融发展的前提,影响金融发展的速度与理论实践的完善[1]。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量化关系

本文运用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区域内金融发展与本地区内部因素关系的理论。根据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简易框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如下函数关系:

Y=AF (1)

公式(1)中,Y表示经济增长变量,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值表示,F表示金融发展变量,A表示除金融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元素集合。推动金融发展的因素有金融资产规模,金融结构及金融效率,三者与金融发展之间正相关,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金融结构的演进及金融效率的提升促进金融的正向发展。因此,金融发展函数列式为:

F=FαSC・FβST・FλEF (2)

FSC代表金融发展规模、FST代表金融结构、FEF 代表金融效率。

lnY=lnA+αln(FSC)+βln(FST)+λln(FEF) (3)

为了加强数据分析量化的解释力度,本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固定效应模型是指比较每一自变项之特定类目或类别间的差异及其与其他自变项之特定类目或类别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实证分析采用2002年―2013年27个省区数据,为了允许截距的变化,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各省区的固定效应。为了分析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征,按照下述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实证分析:

lnY=αiln(FSC)i+βiln (FST)+λiln (FEF)i+ Σ2013γt (4)

i=1,2,3…,27,代表27个省区,Σ2013γt 表示时间变量函数,其中t=2002。

3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表1是通过上述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出来的各典型省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固定效应值(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效果的量化值)[2],从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效应值。各地区之间差异值很大,其中固定效应最大的山东省与云南省的最低效应差高达约13个系数点,这种巨大的差异性,表明区域性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尤为活跃,以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断定我国经济的差异性不是由金融发展及经济自身为主导性的差异,而是我国实行差异性经济政策下的产物。基于此,均衡区域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需要政策方面的转变,实施全面统筹性的经济发展战略,才是解决区域性失衡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环节。

金融发展是某一地区经济发达的标志,只有在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才会出现金融业的繁荣,反之,金融业的繁荣将会激活地区融资及资本的流通,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山东的经济比较发达,但其金融规模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要加大力度发展金融业,协调金融与经济的发展[3]。因此,应在统筹区域发展全局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4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践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4.1 创新金融制度,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布局的关键环节,金融的有效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稳步增长。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实现经济的统筹发展,必须先从统筹区域金融发展为切入点。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为前提,建立健全金融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制度体制。通过金融监管机制的构建,扩大金融的开放力度,创新金融制度,加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做好金融制度的创新工作,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推进金融业与国民经济的统筹发展。

4.2 开放金融管制,拓宽融资渠道

逐步开放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发挥市场对金融利率的调控作用,促进利率的市场化,实现利率真实的反映市场供,引导资金逐渐向中西部流入,有效金融资源配置。加强区域性金融机制建设,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金融和科技创新,从而对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规范。

5 结束语

从区域发展差异的角度考量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全面性,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量化分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两者的紧密联系,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政府的经济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际的角度,都应该切实推进中国区域性金融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2):58-69.

第5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理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逐步推进,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县域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成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县域企业融资的重要政策保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也为重庆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布局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研究其各自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下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关键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是一个高水平、高标准和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县域层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和都市化以更好的协调整个重庆市经济的繁荣高速发展和各地区经济的总体增长。而这上面所提到的成功实现离不开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区县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同时县域经济又具有十分典型的地方特色,因此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这些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更应当把发展本区县特色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回顾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之研究都相对较少。且在对这方面的所有研究领域中又大多是关于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所以较之本文的一个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点就是本文既研究了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研究了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作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卓国庆(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他强调按照公共财政的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但未对公共金融的价值取向做阐述,而且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客观问题,其影响是共同的,在研究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时不具有差别研究的作用。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发展壮大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姬伐柯·2008),他主要是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以及相关的县域经济、公共财政、货币政策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制度基础。刘家凯、杨若召(2008)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共同作用研究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怎样有效的促进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首次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作为一个共同作用作为研究。

 

另外在他之后,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有关于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类文章。郭翔宇(2004),将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地基础,本文将继续研究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来研究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杨花英(2010)是以海南为例对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主要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县域经济,这一点与本文的研究十分相像。前者可以作为东部发达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极好的素材,后者可以作为西南地区等落后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典例,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研究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是结合西南地区的区域特点和重庆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

 

(二)研究假说

 

通过对重庆市“一圈两翼”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以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九个区县进行实证研究。将这九个区县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与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以及其他因素的总和对GDP的影响,并从这九个区县经济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中总结出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出并发现规律。

 

重庆作为西南片区的重点建设城市和直辖市之一,有着其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在重庆市的38个区县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对各区县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一些地区财政政策作用表现更明显,在另一些地区金融政策表现更明显,但总之财政金融的共同作用对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作用,且影响都是同向递增的。在探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九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并以这九个地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规律加以借鉴并运用于重庆市其他各区县,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找出一条促进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0~2011)。并从重庆市38个区县中选取了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潼南县、万州区、丰都县、开县、黔江和彭水九个区县,选取年限是2000~2011(因2012年各地区统计数据还未统计结束)12年各自的GDP、FIN、SAV、AGR和INV 5个经济指标,其中部分地区的部分数据来自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本文一共选取了540(>30)个数据,因此属于大样本数据,符合选取数据的科学性原则。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并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对象并总结规律。

 

(2)变量说明(单位均是亿元)。1)自变量:FIN、SAV、AGR、INV。2)因变量:GDP。

 

(3)变量的处理。由于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地方政府报告的数据所保留位数不统一,我们在选取数据时统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且在选取后的数据进行检查时,都会保证数据的R-squared尽量无限接近于1,几乎所有的检验数据结果都会在介于0.8~0.9之间,与此同时保证所选取数据的Prob(F-statistic)小于0.01.

 

四、实证研究

 

(一)经济模型的建立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主要是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GDP的影响,同时横向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对比变量研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GDP增长的方向和程度。满足以下关系式: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常数量、财政、金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即:GDP=a+bFIN+cSAV+dAGR+eINV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Y=b ln FIN+c ln SAV +d ln AGR +e ln INV

 

(其中Y:国民生产总值GDP,FIN:财政收入,SAV:金融存款余额,AGR:农业,收入INV:固定资产投资,a:影响GDP的所有常量的和,b:财政收入系数,c:金融存款余额系数,d:农业收入系数,f:固定资产投资系数)

 

另外,财政有收支两个方面、金融也有收支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主要从财政的收和金融的收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小在本论文中换算成经济指标即财政收入的多少,金融政策的作用大小也是通过量化金融收入的形式来研究的。所以本文的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就转化到财政金融等量化上的研究中去。

 

(二)数据的检验

 

(解释:这些都是对这九个地区2000~2012年所取各数据的variable值的检验,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值都是有效且正确的。)

 

(三)结果分析

 

(1)图表分析

 

1)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

 

图1

 

(图1通过对这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荣昌县、潼南县、丰都县、开县、黔江区和彭水县从2000~2011年GDP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很缓慢。而渝中区、渝北区和万州区这三个地方GDP的上升比较明显,且渝中区由于地方原因在2005年突然GDOP上升。但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都不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九个区县财政收入(FIN)纵向比较分析

 

图2

 

(图2通过对九个区县财政收入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出从2000~2006各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从2007~2011,由于2006年的统筹城乡计划实施后这些地方财政收入得到显著上升,其中渝北区变现更加显著。这说明结合区县当地的实际情况,财政政策的有力实施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总量,且财政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是一致同向正相关关系。)

 

3)九个区县金融存款余额(SAV)纵向比较分析

 

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金融存款余额从2000~2007各区县都呈上升趋势,但到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转折有所下降,但2009年得到回升,且从2009~2011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金融政策对渝中区和渝北区这两个地方影响更加明显。)

 

(2)线性分析(以万州区为例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收入对GDP的影响)

 

图4

 

(横轴表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存款余额和农业收入。纵轴表示GDP,在相同的时间年段内,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稳定的推动作用,两者结合共同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由于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故,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不起决定性影响。)

 

(3)数据的代入

 

通过数据的代入,观察规律可以看出:

 

1)当经济指标因为突然原因而发生下降变化时,软件EQUATION计算得出其前的系数就为负数。2)当经济指标逐渐变少,且不断趋近于0时,其前的系数也将变为0。3)财政政策系数a介于大于0,且介于0~1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4)金融存款余额系数b大于0,且介于0~2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5)农业收入系数d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e其变化是相当不稳定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财政收入系数和金融存款余额系数都在相对确定和稳定的范围内,故其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一致的,且其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收入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农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共财政和国家金融价值取向,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金融)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县级政府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2006年以前,由于金融机构树立了“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主动性的支持并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后,统筹城乡战略的提出,国家开始更加注重区域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金融机构开始发挥其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开始重视信贷制度的完善过程同时也间接地为财政政策提供支撑和帮助。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借助财政政策支持来发展并壮大县域经济。此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县级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保障能力,雄厚的财政实力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财政与金融(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如下机制和模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与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从而刺激县域经济的增长和扩大。

 

(2)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来保持适度的经济的增长。

 

(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刺激需求与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尽可能地避免通过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总之,运用稳健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经济增长,运用稳健金融政策保证适度货币供应既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来保持并促进县域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配合使用,这样既可以克服财政政策自身的不利因素,又可以完善金融政策自身的限制因素。虽然不同的区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模式以及区域特征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按照这样一种机制和模式进行的。一方面,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起推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财政政策作用力度越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另一方面,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在一定范围内,金融政策实施越好,县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好。此外,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作用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平衡、快速地。

 

六、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1)研究结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的区域计划,有利于更好地缩短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且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仅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当两者配合作用时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时起关键性作用的,且其影响是同向正比的关系。结合九个区县各自当地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力度上是不同的而且其对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偏向程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相对比较发达的渝北区与相对比较落后的潼南县,它们同是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规划城市,但两者经济的发展对财政金融政策的依赖程度却大不同。在促进渝北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政策起着最关键性地作用,但财政政策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对潼南县而言,则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配合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但是,不同的区县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具体程度是不同的。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重庆市其他28个区县。

 

(2)研究展望。以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总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又滋生了更多的经济膨胀和持续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金融政策可以帮助区县一定程度上扫清这些障碍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和快速发展。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者共同的作用会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未来社会经济会更加高速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而且也会随着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而更加的复杂多变。所以,了解并运用好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配合使用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只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不断实践和与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和思想相结合,县域经济才会更加的发展和发达。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辟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来,使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特色和稳定性。

第6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地方经济;金融改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38-03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银行发展搞好服务,银行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支持力度,在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双赢”,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一、当前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矛盾及原因

近年来,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和金融业务改革的深化,地方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日益显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许多的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强调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仅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柜员机”,需要资金支持时则按一按,而对金融业的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环境等方面则关注甚少,严重地制约了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逃废债现象比较严重。在外部环境驱使下,某些地方企业在经营困难,甚至仅仅是出现临时性效益滑坡时,采取极端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以牺牲银行利益保全自身利益。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用差,一些国有企业借改制、重组、破产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而且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三是地方司法行政环境欠佳,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行政、司法环境不理想,对金融债权保护未予以重视。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执法不严,案件胜诉后执行难,在落实债权、处置抵押物、强制执行等方面受到有关方面的干预,保全债权困难。

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不作为现象,金融机构正常业务得不到保障。受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制约,政府在举办大型市政项目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政府在有关项目投入运营后出现了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等损害金融机构利益的现象。银企关系趋于紧张,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

五是金融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坚持“抓大放小、择强舍弱”的市场原则,不断增加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投入,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日益弱化。农村的大量资金流向了城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村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使得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农村金融资源经过多番“抽取”,农村可用资金越来越少。

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不够,信息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银行发展和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影响了贷款的良性运转。一方面,政府和银行之间相互沟通不够,缺乏经常性的交流渠道和机制。特别是政府部门对银行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重视不够,对金融部门指责的多,理解关心的少,一些部门领导对金融规律认识不够深入,惯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经营,还有的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向银行提供有用的信息,对银行信贷的推介、引导不够。另一方面,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银行从企业以外获取其信用状况等财务信息的渠道不多。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规避财务风险的意识不强,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拒绝和银行合作。

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双赢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银行与地方经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既能提高效益,又能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地方和金融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建立起相互支持、诚实守信、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一)转变观念,客观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金融和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新的变化,金融部门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当然,其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对地方来说,支持和推动金融发展,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对金融来说,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依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发展和保护金融本身。因此,地方和金融都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进一步加强银地、银企合作,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金融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正逐步深入,银行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接轨,与以往粗放式管理相比,信贷投放安全性要求更高。各级党政领导应加强对现代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加强对金融改革的研究,超前把握趋势和影响,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其次,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化运作越来越强。各级各部门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钱库”和“出纳”的观念,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关心、支持其发展。只有把这个产业本身做大做强了,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银行业应树立辩证的风险观。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顾虑很多,这与上级行考核力度大有关系,但也不排除怕担风险的因素。对银行贷款风险要辩证地看,要看到风险本身也蕴含着收益,风险处理把握得好,经济效益和回报就高。应摒弃以不作为来防范风险的消极做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把增强自身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加强信任合作,建立政、银、企长效合作沟通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推动工商企业和各银行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诚信为本,以市场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努力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第一,政银企三方应建立信任合作和沟通机制。在地方党政、银行和企业之间,应相互理解,多联系,少指责,多沟通,少猜疑。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性地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并积极帮助金融部门清理逾期贷款,化解金融风险。工商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建设,按期还本付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和联系。河南省新乡市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综合经济部门、各金融机构参加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各地要经常举办工商企业融资及金融新产品推介会,为银企双方的信息沟通搭建平台,推进银企合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和监管,切实为企业、为各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新办法、新路子。

第二,地方政府应建立信贷投入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为在当地信贷投入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一是根据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贡献度情况决定财政性资金的存放。二是根据金融机构贡献度在土地购置、网点建设、税费等方面进行约束和激励。三是设立金融创新奖,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成果显著的金融机构及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所需奖励费用从专项资金中安排。

第三,金融部门应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金融业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实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银行放宽对地方的贷款规模,使信贷资金投放增长高于全年GDP的增长。商业银行新增存款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样才能确保存款和贷款的永续增长,使银行经济效益的源泉永远涌流,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双赢”。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主动地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和企业,主动到贷款户、企业了解情况,寻找客户,发现大量回报率高的项目,像组织存款一样组织发放贷款,加大筹资融资力度,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在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中,使自己获得了根深叶茂的沃土,成为全国金融业的先进典型。

(三)加强诚信建设,为双赢创造良好环境

今后,区域间资金的流动,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才能赢得有效信贷投入的增加,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才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当前经济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影响金融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金融稳定,阻碍着经济发展,使双赢难以顺利进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诚信为先,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一,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分步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企业信用记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咨询服务等社会化网络体系。在信用建设中,要加快信用政府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建设既是信用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先导。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加快行政许可、行政程序的法制化,加强公务员行为监督,落实行政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减少对金融业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规范对金融机构的检查。

第二,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走诚信经营道路。围绕企业同业征信和联合征信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汇总和评价机制,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制度和信用“红名单”、“黑名单”公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基本制度,如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拟定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逐步建立守信奖励的制度和机制,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给予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嘉奖,以促进守信受益、失信受损。

第7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在农村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易现象,无论是最初以物与物的形式,还是进化到目前的资金量与农业国模化生产的模式,都存有一定的风险因素。而此时,金融机构的出现弥补了农村体制上的空白,令投资、生产、交易等过程转变成规范的流程,便于资金的有效流转与应用,且保证资金周转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整体增长有着极强的正比例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步伐的加快,关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探索在学术界掀起了极其激烈的浪潮,相关的讨论声音此消彼长,但大多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比例的关系,即一个固定区域的经济增长越迅速,其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越良好,反之亦然。经研究,也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保持正相关。

2.1农村储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早期国外的经济学者就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对二者做以明确的论证,采用了农村居民人均储蓄额度与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村居民储蓄—收入关系的变量,从而得出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发展间正比例关系的结论。并且,基于这一点,对国家经济环境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农村储蓄量增长了,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将其资本投入到农村生产过程当中,促进农村相关基础建设行业的发展,令农村资本得到有效利用。

2.2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整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8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金融服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36―0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站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县级经济的GUP总量达到5.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56%,全国县域人口总数9 35亿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重任,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结合县域经济实际,深化金融改革,加大信贷投入,改善金融服务,是一定时期我国县域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近期,新乡银监分局对新乡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新乡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新乡市位于黄河北岸,下辖两市、六县、四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其中县域面积798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7.8%,共124个乡镇,3569个行政村,总人口557.2万人,其中:县域人口468万人,占总人口的84%。

改革开放以来,新乡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总量扩大,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2005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372.2亿元,占全市的7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52元。实现利润17.3亿元,增长124.7%。县域财政总收入12.34亿元,占全市的4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2亿元,占全市的63.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41亿元,占全市的50.8%。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是投资、消赞看,目前,新乡市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新乡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体综合实力较低,与全省亢进县(市)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全国县均GDP为38.44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32亿元,新乡市有5个县(市)的GDP、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百强县县均GDP为197.8亿元,县均财政收入8,2亿元,分别是新乡市最高的辉县市的2.3倍、2.7倍,河南省排名第一的巩义市GDP为233.7亿元,财政收入10.03亿元,分别是辉县市的2.7倍、3.3倍。

2.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县域工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等突出问题,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多数县(市)工业化进程仍没有走出原始积累阶段。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直接为县域经济服务的经营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县与县、乡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新乡县分别是封丘县的3.7倍、7.4倍,是原阳县的3.5倍、5.7倍,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上,部分县(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仍然偏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产业结构上,部分县(市)第一产、帐比重依然偏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千不发达,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整体上看,“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没有根本转变,支撑县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不足,优势和特色还不够突出。

5.城镇化水平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新乡市县域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虽然有两个县级市,但整体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城镇功能不健全,综合能力不强,难以起到多方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难以起到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向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中布局,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中居住,从而扩大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要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相互接应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扩散效应。

6.农村资金利用率下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邮政储蓄体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据调查,2000年至2005年,邮政储蓄年均递增17.1%,通过邮储渠道,新乡市农村地区资金外流达55.58亿元。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信贷资金投入减少直接影响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据调查:2003年-2005年,在新乡市农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分别为56.67%、34.5%、43.8%,近50%左右的资金流向了城市。三是企业自身原因影响金融的支持。县域企业主要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自有资金不足,负债率偏高等。而且,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多是家族式管理,决策权力过于集中,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初创时期起到了节约成本、经营机制灵活的效能,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制约企业发展的弊端便暴露无遗。另外,县域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向银行中请贷款时,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有效资产作抵押担保,由于其资产规模限制,95%以上的小企业难以提供有效抵押物,这种现象在县域经济小普遍存在,已成为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支持的一个瓶颈。

二、县域金融业发展状况、资金变化特点及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一)县域金融业机构发展状况及资金变化的特点

至2005年,新乡市辖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810个,其中:县域金融机构556个,占全辖机构总数的68.6%:据调查:从2000年至2005年县域资金变化出现两大特点:

1.县域存款增幅明显快于贷款,存差加大现象明显。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农信社支持“三农”的作用更加明显,加之国家一系列支持农业种植、全免农业税和农业产业化改革等多项支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县城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不断崛起,拓展了县域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县域存贷款均呈现增长态势,但存款增幅明显快于贷款。截至2005年末,新乡辖区八县(市)金融机构行项存款余额达277.12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124.43亿元,增长81.4%;县域

贷款余额为155.35亿元,比2000年来增加38.18亿元,仪增长32 5%,比存款增幅低48 9个百分点,存差加大现象突出。截至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7.5%,比2000年的71.65%下降14.15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台融机构存贷比为56.1%,比2000年的76.7%下降了20.6个百分点。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市)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特别是县域资金外流现象更为突出。

2.县域存、贷款占比均呈下降态势,贷款占比下降更为明显,且域金融机构5年来贷款增长缓慢,而且县域存、贷款余额占比呈明显下降态势。2005年末,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占伞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49.4%,比2000年的占比52.8%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5年末,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全辖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重为48 2%,比2000年的占比56.6下降了8.4个百分点。5年来,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比卜降幅度明显大于各项存款占比的下降幅度。

3.各县贷款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经济崛起的部分县(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迅速,如长垣县和辉县市两个县2000年其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合计为35.21亿元,占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0.1%,到2005年末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到41.2%,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或基本持平,如新乡县、卫辉市贷款余额净下降的同时,其贷款占县域贷款的比重也同时下降。贷款下降的主要因素:县域机构撤并及贷款剥离、核呆,当前信贷体制制约,县域信用环境影响等。

(二)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1.县域金融规模的壮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2000年-2005年,县域金融业各项存款余额由152.69亿元增加到277.12亿元,年均增幅为16.2%。GDP从2000年-2005年的202.6亿元增加到372.2亿元,年均增幅为16.7%。贷款规模的增长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从2000年-2005年,县域金融业运用信贷资金总量由117.17亿元增加到155.35亿元,年均增幅为6.5%。农业贷款年均增幅高于同期农业增加值增幅40个百分点。

2.信贷支持使民营企业成为其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而金融机构的信贷也向民营经济重点倾斜。至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县域GDP比重达74.7%。据典型调查:长垣县2000年-2005年,贷款规模由16.5亿元增加到39.25亿元,贷款年均增幅达到27.8%,信贷的支持使该县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长垣民营企业达3764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2005年,民营经济在税收、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城市建设投资中分别占全县总额的88%、58%、80%、81%。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6亿元,全县财政收入达2.02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63亿元,连年居全省前列。起重机械、医疗器械、防腐、建筑、绿色食品、烹饪、苗木花卉七大优势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26:40调整为2005年的21:39:40,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2005年在全省排序第33位,比2000年跃升了11个位次。

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求矛盾分析

(一)金融组织机构与县域经济特点不匹配的矛盾

县域经济范围内存在的信贷机构主要是两大类,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还有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不是县域经济合适的融资者,县域经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贷款的特点是“小、短、快、多”,对国有商业银行操作起来业务成本大,再加上县域还没有完全建立担保机构和资信评估机构,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关键。因此,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县域金融机构锐减。到2005年,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556个,较2000年733个减少了177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区域收缩,造成了县域经济金融量的绝对减少。我国的地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规范的意义上讲,它只能向社员提供非盈利性的金融服务,县域经济中的多数非社员的乡镇企业很难得到其融资的支持。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贷款余额及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但因其历史包袱沉重,加之管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撤并,设在这些乡镇的金融机构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动,金融机构数量仍存在减少的趋势。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信贷管理体制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

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为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县级支行的贷款权几乎全部上收到上级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为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出现真空地带。基层行只有项目调查和申请推荐权,没有信贷审批权,贷款审批时间过长,与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量少、频率高、需要简单快捷的局面不适应。另外,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二级存款准备金制度,县级分支机构吸收的各项存款除要向央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向系统缴存二级存款准备金,基层分支机构的授信能力相应缩减。

(三)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影响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目前,县域经济融资渠道较少,县域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基金尚未建立,有的企业经营状况欠佳,不具备担保资格,有的企业虽具备担保资格但不愿承担风险提供担保,致使民营企业难以找到贷款保证人。加之银行只对民营企业发放抵押或担保贷款,在社会信用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贷款担保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漠,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金融部门“谈虎色变”,降低了对整体县域环境的信用度,进而导致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更加剧了县域资金紧缺的矛盾。

(四)县域经济低水平失衡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矛盾

在市场条件下,金融运行尤其是信贷资金的运用是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而目前县域经济诸多的“滞后性”加大了金融支持的顾虑。一是县域经济不仅总体规模小、市场窄,而且管理水平落后、科技含量低,此外占县域经济比重较大的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和相对粗放的工业,与现代企业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是县域经

济的低效益性。四是政府主导发展经济的观念和发展规划缺乏城乡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向大城市、大项目集中。由于县域经济基本上都是传统封闭型的内向经济,融资的主渠道仍然是贷款。但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的人员管理机制,要求经理人员经常更换,这就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突出。再加上县域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工业、农业。无论是从科技含量还是管理水平上,它们都是投入高、回报低的产业,所以财政收入增加的内牛力有限。同时,在维护金融债权上,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对银行信贷投入不满,支持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动力显得不足。有的甚至还背着银行进行破产前的“暗箱操作”,使金融案件难以执行,银行的债务更是难以落实,加大了县域金融机构呆、坏账率.也恶化了县域的信用状况。所以国有银行不愿意在县域停留,县域经济在这样的投资瓶颈中不断地衰退着。

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县域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充实白有资金,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要通过引导民间资金参股企业等多种筹资方式,扩充企业自有资金,提高企业的债务性融资能力。三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金融部门对效益好、产品有销路、信用良好的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利率上应予以适当优惠。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投资波动诱发的宏观经济波动。

(二)强化服务意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一是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合理摆布服务网点,不断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面,在结算、财务管理、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为县域经济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创新信贷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县域金融机构要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积极推行票据融资,推广商业汇票业务。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允许县域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二是改进贷款评估、审查、发放工作流程,建立限时服务制度,提高贷款发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条件的银行,应积极推行一级审批制。对重点优质客户实行贷款营销“绿色通道”,在符合信贷管理制度和有关贷款条件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环节。四是加强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从信贷政策、业务处理、运作程序、服务手段等方面,制定标准化信贷服务规范,使信贷客户在有关金融机构系统内办理业务,都能享受标准化服务。

(三)努力创造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增加信贷投入的基础,政府部门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要重点放在治理县域信用环境上,要切实规范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的做法,确保银行债权的落实,严禁用各种违法违规手段逃废金融债务。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活动,加大对守信者的信贷倾斜,为增加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进一步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和贷款营销体制

在调整信贷管理体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小撤退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调整和撤退。对于比较有潜力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还应制定相应的信贷措施:一要因地制宜地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赋予县级分支机构―定的经营自,尽快改变信贷体制“上松下紧”的局面。二是完善授信管理。对企业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县级分支机构要有权审批,改变“授信额度只是贷款资格”的状况,同时还应简化贷款手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二是完善考核机制改进考核办法,合理制定和正确执行贷款损失责仔追究制度。四是信贷营销策略创新。即商业银行按实际情况降低贷款条件和标准,通过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对各类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对不同梯队的企业实行差别利率。善于从经济发展差的地区和信用级别低的企业挖掘可支持的好企业,灵活多变地针对区域特点进行融资。

(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为金融宏观调控和银行业机构监管部门,应指导协调金融机构,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强窗口指导,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和有效监管手段,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督促商业银行及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信贷管理办法和体制,增强分支机构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合理确定信贷投向;适应辖区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实际,加大信贷投入比重,积极支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发展,直接扩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二是督促商业银行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同支持县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是金融机构降低、化解经营风险的基础,单纯通过收缩投入防范风险,无异于市场退出,应当在发展中寻求有效的化解途径,才是积极可行的。二是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与地方政府联手做好小额信用贷款工程,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传导功能的最大化,并及时反馈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六)建立县域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第9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笔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在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繁荣又为农村金融提供了业务需求。强化农村金融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农民进步、农村安定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与实证分析

资本以及劳动力与政府投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可以为某地区带来资本投资,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储蓄总量大于消费总量,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转化为贷款,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而资本投入是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投资来源。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农村金融配置无效,这是阻碍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一)指标的说明和相关数据的获得

选择农村投资比率(RI),农村储蓄率(SR),存贷比(RLD),金融相关性(FIR)和农业总产出(RGDP)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数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这三个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农村资本投入的边际效应;农村储蓄率,农村储蓄和农村GDP比率,则是农村储蓄水平的衡量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衡量标准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来表示;储蓄投资差异公式运用三者之和(金融相关性,农村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乘以100%。农业GDP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指标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的检验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取指标的对数,并在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时间序列必须平滑,因此第一次检验的稳定性,防止伪回归现象,结果,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序列在每个测试值中不稳定,但是其一阶差分在10%显着性水平下是稳定的,其中D(LOGRDL)和D(FIR)在10% 变量稳定在5%水平。

2、协整检验

原始序列的一阶差分是非固定的,排列不整齐。但每个序列拥有相同的积分。显著水平10%下,序列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

3、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

结果表明,农村投资率是农业生产在10%显着性水平下的格兰杰因子,反之亦然; 贷款存款比率与农业产出的比率为格兰杰因子; 农村储蓄率,金融相关率和农业总产出不是格兰杰因素。

4、实证结果的分析

格兰杰因果的检验里,农村投资比率以及贷存比都是农业生产整体数值的格兰杰因素。格兰杰因素是保证内生经济增长的AK模型一致性的基础因素。公式表示为:

在此公式中,Y是常数,代表经济增量;AK是投资边际效应,代表农村资本的投资比率;公式的结果表明:RI是RGDP的Granger因子,反之亦然;RLD和RGDP是Granger因子;SR,FIR和RGDP不是格兰杰因素,即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国农村经济稳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存贷比率对RGDP的影响较小,即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其投资信用存款比率。

三、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都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均衡的关系。这说明: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发展既得益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反作用于农村金融,并起到正面推进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农村存款,并将其转化为资本的方式是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农村经济增长,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农业经济利润,刺激金融产品需求,最终带来金融市场的进步。

农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尚且不明显。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上不能全部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在质量上不能对农业经济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二是农村资本损失问题。中国农业经济模式仍处于传统模式,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存在高交易成本和高交易风险,投资回报率低。农村金融机构在吸收了农村存款之后,并没有转向投资农业,而是投资工业或高利润行业。这实际上导致了农村资本的流失。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规模。由于政策原因,我国的农业金融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农业合作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为75,900家,占银行金融机构总数的39.3%;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可观,但在资金实力和经营条件上,农村金融机构则不具有竞争力。贷款总额无法和国有银行抗衡,真正能投放到农业农村中的资金总量限制于其资金实力,虽然机构众多,但农业发展呢依然经常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根据实证研究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国家出台资金流动指导性政策。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提高农村存款转化为资本的比率;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农业合作机构一家独大的局面。降低农业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在合适的地区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少地区的个人融资渠道已趋完善,这不失为农业融资的一个来源。同时,个人金融机构的准入,也能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三是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通畅,缺乏技术指导。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提高个体贷款的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小斌,李秉龙.中国农业信贷供给的区域分析[J].调研世界,2013(5)

[2]岳彩军.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