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

第1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基础会计;混合教学模式

1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有少数院校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但也只是单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签到、作业以及一些教学资源,并未实现真正的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导致了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式课堂”“学习兴趣不高”“低到课率”和“高挂科率”等现象。线上教学虽然在教学资源、形式、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存在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不能进行面对面交流、民办本科院校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弱和线上不能有效实施监控等问题,使得该教学模式下存在“低完成率”“应付式学习”和“教学有效性低”等困局。

2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奠

定了基础《基础会计》是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理论性和政策性过强,且概念多、业务性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且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督促,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能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效率低。且一旦学习中遇到困难,习惯依赖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差。

2.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超星、蓝墨云班课、MOOC、腾讯课堂和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进行融合,根据学生学习特性,制定层次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3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主张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学生学习自由。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知识点视频预习和复习重点难点,也可以随时随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测。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的优势融入线下教学中,二者形成互补式发展,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与《基础会计》课程特点和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特点相适应。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深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通过借助大数据技术,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整个班级或者单个学生的学习报表,再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3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BOPPPS”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路径之一。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交际法为理论依据的闭环式课程教学模型,主要包括:课堂引入(B)、学习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和课堂总结(S)六个环节的设计与衔接[2]。“网络教学平台+BOPPPS”教学模式是将课堂引入、学习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线下课程先通过课前测评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随后通过参与式学习讲解重点难点,最后根据课后测评掌握学生课堂接受情况,并对课程进行小结,课后根据课程教学情况,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渐进式、层次化的练习和知识拓展资源,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则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多指标、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3.1线上课程设计

①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有超星、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MOOC和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供教师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授课。每个网络教学平台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特性和课堂组织形式等选择合适的平台,通知学生提前下载、注册并加入对应的班级。同时,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通过QQ或微信等软件建立学习交流群进行辅助。②教学资源的搭建。在开课前,教师需要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排期、课件、习题和拓展资料等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同时,根据自己各章节设计的教学方法,搭建课程章节目录,将各章节学习目标、任务和课堂引入以文档、PPT或视频的形式提前准备好并上传至章节目录中。此外,如果有设计线上分组任务的,还需要提前将班级学生分组情况录入平台。③课堂引入和学习目标的推送。上课前几天,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推送给学生,同时将课堂引入的案例、视频、阅读材料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帮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快速进入学习情境。④课后巩固与拓展。根据线下课堂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自测的结果,设计不同难度、“通关式”练习题,便于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堂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实现分层化、渐进式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交流群,对学生在练习中频繁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答疑解惑。此外,教师还可搜集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相关知识拓展案例、资料,录制习题解析视频和知识拓展视频等,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3.2线下课堂设计

在正式授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学习交流群的签到功能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①课前测评。教师可在教学PPT或网络教学平台上四至五道习题对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确定本次线下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②参与式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快速熟悉章节的知识结构,然后对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为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案例式、情景式、小组讨论、辩论和操作仿真等“参与式”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③课后自测和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用三、四道习题检测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统计结果设计课后任务,必要时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一个小结。

3.3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侧重结果的考评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3]。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维度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时,可采用线上、线下各占50%的方式。线上成绩由学生考勤、视频学习、课间访问、测验、作业、分组任务、互动和讨论等部分构成,这部分成绩网络教学平台会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线下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上机实训、参与式学习情况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这部分成绩需由教师根据平时记录,汇总生成。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评定指标多样且细化,涵盖了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部分,能够真实地、完整地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积极性与主动性、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等,考核评价更为合理、全面、客观、公正和有效。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教学平台+BOPPPS”的混合教学模式下,首先,通过线上课堂引入和学习目标完成课前预习;其次,根据“课前测评”结果以及章节内容特点,合理设计线下授课内容和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通过“课后自测”了解学生课堂内容掌握情况,并根据“课后自测”的结果,设计分层次、渐进式线上练习和作业,深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2]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9):11-13.

第2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作者简介:邵燕,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395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顺序,按照“先学后教”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先通过视频等材料自主学习,然后通过线上线下一系列的活动巩固、内化所学的知识。

翻转课堂近些年在美国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者普遍认为翻转课堂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课堂氛围以及知识内化等方面均比传统课题更有优势。目前我国不少大学也逐渐引入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翻转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合适的环境,并非简单移植,也不是任何课程、任何情境都能有效适用。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认为,需要学生识记和理解的知识性内容适合进行翻转教学,而理论性和探究性过强的不适用。还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而在概念原理类知识的教学效果上并不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也就是说,只有当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优势与某一课程或者内容的教学需要高度契合的时候,翻转课堂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二、翻转课堂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适用性

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当前法学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结果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错位,也不符合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而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是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法学本科教育从总体上看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首先,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传统课堂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法学本科课程既需要理论学习,又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视频等材料辅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有限的课时量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理论讲解,因此教师不得不舍弃部分内容,既有损于知识传播的完整,也影响了内容的丰富性和课堂的生动性。此外,课堂时间只够教师完成基本的授课任务,而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时空限制,大量的内容可以由学生在课前自学,解决了课时量不足、内容受限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则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进度和节奏,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也使学生有充分消化知识和锻炼思维的时间。

其次,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法学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比较多元,有的希望考研,继续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有的希望从事实务工作。到了大学三年级,有的学生要参加司法考试,有的则全心准备考研。需求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不同。

但传统课堂通常是大班教学,无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教育,更无法因材施教。评价标准也非常单一,难以体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正好可以改变这种一刀切的学习和评价模式。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除了完成基本知识点和学习任务外,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料。这样既照顾到了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上的差异,也可以让学生将时间和精力集中用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上。

最后,传统法学教育难以满足实践技能的培养。法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法学本科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传统课堂因为观念和课时的限制,只能把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尽管很多学校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并且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律诊所等方式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但因为时间和人数的原因,无法让每一个学生从这些课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实践课程没有与传统课程紧密衔接,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割裂了法学教育的整体性。

翻转课堂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小组任务、设置角色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用法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又培养了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合格法律人所应具备的素质。而且该模式不受人数、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反复经常地练习,不断强化巩固知识和能力。

综上,翻转课堂可以给法学本科教育增加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个性化的培养,更有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因此法学本科教学适合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法学本科翻转课堂的设计

翻转课堂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法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法律人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此外,翻转课堂需要设计一个包含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完整方案,只有线上线下两部分衔接顺畅,紧密配合,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

(一)翻转课堂的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就是课前自学部分,需要由微视频、其他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等几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各种教学资料,掌握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完成线上作业和任务,初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制作微视频是重要一环。微视频时间通常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把传统45分钟一课时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知识点,将知识点高度浓缩,避免学习疲劳,并配有针对性练习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在录制微视频时,教师要考虑什么样的教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识讲解是否清楚透彻,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此外,在观看视频之前,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其他学习资料在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内要尽可能丰富,包括课件、案例、法条、网页链接、参考著作和论文等。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

学习任务的布置既要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类型上应当多元化,包括案例分析、理论思考题等;做题方式应当有独立完成和团队合作两种,并设定完成日期。在团队合作项目中,教师只需要设定完成的条件和目标,中间环节应交由学生自行安排,包括任务分工、工作量的计算、分数的分配等,这样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即课堂教学部分,该部分不仅是对线上学习的答疑、检验和查漏补缺,更是对知识的深化,是实现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运用。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在线上学习时反映的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典型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解答,个别同学的问题可以线上单独解答;其次,检验学习成果的问题或任务可以由教师提前在线上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进行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提问、分组讨论、辩论、报告、角色扮演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把相关内容的难点、重点加以强化巩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当然,教师的指导应当以提供思路和方法为主,引导学生独立寻找答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往往会起到导向作用,是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翻转课堂不仅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较单一的评价标准变为综合性标准;不仅要考虑考试成绩,更应对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给学生打分,包括线上学习记录、线上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任务的表现、课堂表现、测试题、师生交流的反馈等,并且适当考虑个体差异。此外,引入同伴评价机制,让学生根据同学在项目中的分工、完成情况、责任承担等指标进行互评,这样的评价更加真实公平,也有助于同学间合作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四)师生交流互动

传统课堂中,教师由于课时限制或者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原因,与学生交流较少,甚至从不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兴趣。翻转课堂改变了学习流程,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因此要保证学习质量,教师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于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格外重要。除了课堂教学部分的交流,其他方式的交流也很有必要。比如可以通过线上系统或者社交网络,对于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对于个别学生的疑问在线解答等等。相对于课堂交流,这种交流更加体现个性化教学,更能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

第3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人文学科 教改 实践

本文中探讨的人文学科特指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开办较多的专业,该学科的地位自民国以来逐渐下降,又未能在当下社会证明其实际有效性,造成了学术地位尴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破除其教学和实践脱节的困境,应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旨向,解决其在当下社会的现代性转型难题。

在互联网+时代,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又有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具有混合式教育的特点,具有Come课程的特点,实现了Classroom learning,Onlin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E-learning的统一,这种新模式借鉴其他模式验,结合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以移动学习为特色,既满足师生个性,又追踪学生学习痕迹,通过多维精确分析,提前做好干预,让学习的高效成为可能。

一.解决学习的前期障碍

高效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的前期规划。对于高校而言,入学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入学教育和大一阶段的学习有着密切关系。大一阶段是大学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角色转换,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并寻找与之契合的学习习惯。学习适应问题需要专业教育来解决。一般来说,专业教育在高校入学教育中所占比重不大,即便涉及,也未能结合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全面介绍,加之学生限于视野狭隘和经验的匮乏,不能正确理解专业教育的目的,往往导致入学教育流于形式。笔者认为,理想的入学教育应当实现三个帮助,即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各个阶段的差异,帮助学生知晓课程的体系和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大学阶段学习的技巧。通过三个帮助,让学生能够扫清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实现学习的前期准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宣讲会等方式,阐述学习的计划和学习进度,强调先学课程和后学课程的进阶关系;提供师生交流、学生内容交流的学习平台;组建线下互助学习小组;学会资源的搜集与筛选技巧。

在完成专业教育之后,需要进行专业课程介绍。课程介绍比专业教育更为具体。教师应当结合课程的特性,以教学目的、定位等因素为参考,编写教师指导书、学生学习指导书等文件,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重难点和关键概念进行详细说明。以教师指导书明确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以学生指导书介绍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尤其要对该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说明,这恰是以前教改较为忽视的。课程介绍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实现。课程介绍首先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微课这种新形式进行课程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程介绍还应当阐述学习主题,告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以便学生可以明确任务。最后,课程介绍还需要将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和当下的学习情况进行结合,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二.监控学习的核心环节

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中依然重要,学习的指导工作有赖教师执行。学习的核心环节分为二个部分,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其次需要帮助学生实践锻炼。人文学科是历史的、经验的学科,对概念的背诵是学科特性决定的。大学教育虽以思维方式的塑造为最终目标,但以背诵为基础,也就有了怀海特“学校讲授的知识多是脱离情境的呆滞思想,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1](P20)笔者认为理想方式是结合定义去思考概念形成的过程,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揭示概念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维度。同时,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化的语境来分析。长期以来,人文学科的教学和实践较为脱节,因此,教改应当“对概念的理解融入真实的文学实践当中,将抽象的理论术语导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之中。避免停留在术语的抽象描绘,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来体验批评的,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得到强化。”[2](P61)这种方式探求专业知识和学生趣味的结合,通过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实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达到了沉浸式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场景还原为入口,以解决困惑为目标的学习模式。

实践锻炼是掌握基础知识最终目的,也是学习成效的试金石。“美国的西北大学通过可视化协作学习项目(Collaborative Visualization Projeot),模拟了真实的项目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活动中心,让学习者模拟科学家们的实际工作方式进行探究学习。”[3](P53)这种创举给笔者带来了启发,在《文学批评》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课后读书会、戏剧表演、朗诵、无主题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课程所学。学生应当明确尝试是学习的第一环节,学习应当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理论学习为核心,错误也是深化学习的重要机遇。由于人文学科教学及评价的非量化因素,无法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这要求教师既不能当传统意义的宣讲者,也不是课后的评阅人,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在场”,始终坚持对学习环节的引导和促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

三.完善学习的考核办法

学习效果反馈是有意义的。限于技术的不足,有效的效果反馈在传统教学环节中大多缺席,教改也因缺少数据佐证而被人质疑。以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为例,这种评价模式一度占据核心地位,以学期为单元实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总体把握,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预判的作用。但这种模式针对已经完成的学习活动,实时性较差,也缺少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不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将考核集中在期末,形成了“为考而教”的学习文化,一定程度造成了一考定终身,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性评价也正是为了改变传统考核的不足而出现的。形成性评价由随堂提问、点评打分、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形式构成,强调考核的动态性和交流性。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受惠于技术的发展,高效率的形成性评价终于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借助移动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的范围,学习地点也可以从实体教室扩展到移动教室,甚至提问方式也可以采取弹幕的方式进行,同行评价也可以匿名评审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模式的引入,单一的反馈变得多样和高效。这也是未来教改的备选方案之一。

四.推进学习的辅助方案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师生的交流局限于实体的教学场域,缺少课后的实时交流,造成课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而遗忘。教师应当尝试学习辅助方案改变这个现象。学习辅助方案分为二个层面,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就教师而言,要求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给予学生。以慕课为例,慕课的教师团队由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构成。教师团队包括制片人、主讲教师、助教。制片人负责宏观工作,如选题、授课策略。主讲教师则担任授课的主要工作,完成教学的核心工作。助教由年轻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担任,负责辅导答疑等工作,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场,可通过演示、线下见面等方式实现定期交流,以巩固线上学习的效果。就学生而言,应为建立学生交流的平台,或通过互助学习工具,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相比教师主导的线下辅导会,学生发起的学习交流会、座谈会、兴趣小组、读书会在气氛营造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其学习地点也更加灵活。此外,教师和学生的辅助可单独进行,也能融为一体,其理念和中国传统的“从游”模式是相通的,以实现“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以轻松方式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达到濡染观摩的效果。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契机,大数据、云平台的使用让移动学习、精准教育、信息反馈、互助学习成为了可能。在技术的辅助下,学习的时空困境有望破解。就教育者而言,应当克服改革的形式化,构建协同开发、共享自由的学习机制,改变“做互联网的不懂教育,做教育的不懂互联网”的迷局,让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实现成为可能,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塑。

参考文献

[1][英]怀海特(Whitehead).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

[2]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

[3]李妍.美科学教育的可视化协作学习环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第4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PBL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

1新媒体视野下PBL教学法概念与作用地位

新媒体对于以往的电视、广播而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建立在现代化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基础之上的新型媒体形态,发展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视听功能,且在大数据资源利用中更多运用在移动终端、电脑终端、网络服务平台上。随着5G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应针对这种变化探讨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升级,找到适合在新媒体新时代下医学生的学习方法。目前新媒体技术条件下PBL教学正在迅速开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教学实践总结新媒体视野下的PBL教学法新定义[3]: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新型开放教学媒体平台)向学生提出基于教学实际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在教学课前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以教师的问题为导向的预习和自学,随后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开展由教师督导的分组讨论和答疑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课堂结束后再次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总结评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新型教育模式中,笔者总结高校师生在新媒体视野下PBL教学方式中的作用三要素:第一要素为技术要素,具体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和提供的教学微视频、开放教学媒体平台;第二要素为教案要素,特指教师依托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的具体教学活动;第三要素为督导要素,特指教师通过课后(线上)考评方案,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这三个要素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平台在PBL教学法中起到技术关键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媒体平台抓住课前开放的学习时间,学生通过线上教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学新媒体平台主动查阅资料,利用科学严谨的教学媒体平台获得准确详实的一手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有目标的进一步研讨。在此过程中类似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改善了传统的先教再学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基于重点问题引导下自学过程中思想得到解放,同时会根据问题的引导进行自己的理解学习[4]。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提出很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2基于新媒体技术的PBL教学方法可行性分析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对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前提是学生要求学习一些基石课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方剂学等临床基石课程。学生只有在这些基础课程上才能进行中医内科学临床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临床诊疗思维[5]。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学习过相关课程,但是欠缺对基石课程的知识融合内化,缺乏灵活应用中医内科学临床诊疗思维的综合能力。所以面对中医内科学中的具体疾病,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在预习时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研究思维,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1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五个优势特点

2.1.1内化学习提高质量通过新媒体平台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教学视频等数据资源进行温习,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把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视频在线进行回顾学习,并对疾病治疗的中药物配伍组合、特殊中药炮制、针灸选穴配伍等知识进行串联回忆,使教师和学生更方便的进行课堂前后的讨论和交流。并在内科疾病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临床思维,也就是知识的进一步内化。2.1.2启发教学增强时效PBL教学法利用问题启发诱导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线上的及时交流增强教学效果的时效性,比如在课前教师针对中医内科学各论中的疾病分享一个典型视频病例,分组引导学生先进行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疗思路等临床思维分析,把学生所学的基石课程的知识激发出来,从而锻炼医学生的诊疗疾病综合能力。2.1.3平台交流在线答疑对于中医内科学中疾病诊断是教学难点,PBL教学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典型病案诊断与鉴别诊断交流,教师在教学新媒体平台选取诊断方法学的标准临床操作视频让医学生进行学习,及时通过在线答疑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形象的鉴别学习会让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犹新,而同时教师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掌握学习情况。2.1.4新老结合教学相长随着全国高校的大学扩招,师生人数日益增多。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从事中医内科教学的大多都是青年教师,临床经验不丰富,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实践特点,在PBL教学中可以选取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将在新媒体平台上(例如MOOC在线课程)把中医内科学教学重点如临床用药的心得的访谈视频让学生和年轻教师学习,通过教学相长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受益。2.1.5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中医内科学教学相关学习资料启发学生自主的重点难点学习比以往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教师大量的讲解内科疾病相关知识诊疗更有效率,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精炼课堂,启发学生的PBL教学设计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媒体视野下中医内科学PBL教学设计探讨

笔者利用所在高校的教学新媒体平台初步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3.1编写PBL教案

在实施PBL教学方法中,编写教案是关键。需要明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目标任务并且细化教学各环节的时间节点。笔者所在教研室根据国际通用的PBL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医内科学实施PBL教学法的班级前期开设基石课程的情况,组织学科内的专家编写教案。教案中加强临床实践训练练习等环节。为强化PBL教学法的效果,每学期教授中医内科学的教师根据德累斯顿—哈佛医学教育联盟的标准接受为期一周的新媒体平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开课前进行系统讲解和培训。

3.2课前培训导学

3.2.1培训学生课堂开始前建立课程学习QQ群。在学习群里向学生简介PBL教学法的特点与要求,提供中医内科学重要参考书书目,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科研资源学术检索的基本方法,布置安排PBL考评要求,培训新媒体平台使用方法,中医内科学临床案例。3.2.2建立学习小组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教学场景。将学生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进行随机分组,每10个人为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学习,根据PBL教学法要求每组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对于临床案例讨论两次以上[6]。在线下(上课前)讨论学习期间由各组学生推选出组长(主持人)和记录员负责组织和记录,每个发言学生准备发言提纲。班级的授课教师通过新媒体进行线上指导,学习小组成员及时使用学习通APP、QQ音视频会议模式上传学习记录,为保证学习过程中的时效性,学生遇到困难时授课教师根据线上的学习记录及时给以一定的帮助。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通过新媒体在线上考勤记录占形成性成绩10%。

3.3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PBL教学法要求,教师组织教学课堂秩序,学习小组组长主持讨论学习,记录员记录上传新媒体平台。学生发言前要求根据课前学习重点关键词进行发言,对于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诊疗可以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在每次讨论结束后主持人负责汇总讨论意见,并根据指导教师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下一阶段学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起启发和引导和梳理知识点的作用,并在相关教学难点进行重点全面解答。教学过程中评价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时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资料查阅准备情况、分组讨论学习中个人发言环节的逻辑语言表达能力、中医药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沟通能力等评价指标分别计分,此分数占形成性成绩的50%。

3.4课后评价考核

课后的评价属于形成性成绩40%,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教学新媒体平台将教案讨论内容进行汇总存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4在新媒体时代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方法的展望

医学高等教育是具有基础科学教育和应用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国内外同行都在探索寻找一种全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7]。经过笔者调研尽管在新媒体平台进行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组织培训查阅上传资料等工作耗费了一些资源,学生在线上学习阶段过多使用新媒体移动平台会分散学生的一些精力,但是目前新媒体PBL教学课堂的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符合大多数医学生的学习模式,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会因新媒体平台的PBL课堂的开展而提高。经过笔者的初步教学实践结果发现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成绩。在此探讨未来在新媒体视野下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

4.1增强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质量PBL教学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成立学习小组来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来锻炼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新媒体PBL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未来教学方法的导向之一。

4.2利用媒体新技术

打破界限拓宽知识面中医内科学的PBL教学是实践实用性学习方法,教师授课以实际临床思维运用为基础,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新媒体线上平台接受教师的临床真实案例进行启发式思维学习,可以打破课堂授课环节中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从而明显提升教学效率。这是未来中医内科学是教学目标之一。

第5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混合式教学又称“混合(式)学习,是对传统面授教学与远程网络学习重新反思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资源为载体,线下教学为主导,“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两方面的优势展开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中心转变,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情境、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等,采用合理的学习方式,最有效的时间控制,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二、现阶段基础医学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任务繁重

目前高职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学制是3年,包含2.5年的理论课和0.5年的临床实践课,基础医学课涵盖了药理学等9门基础医学课和内科学等8门临床实践课。由于理论课的时间短、任务重,且所有的教学计划都包含实验课,即基础医学课每周仅安排两次共6节,并且所有的基础医学课知识点多,内容细杂,学生基础薄,理解能力差,且基础学科与后面课程联系紧密。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知识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给基础医学课教师带来的较大的压力。

(二)因材施教困难

就基础医学教师的安排来看,基础医学教师平均每人带4-6个班的学生,在正常的课程讲授中,基础课老师不仅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还要强化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学习过程的兴趣及调动的积极性,以保证学生充分的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然而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层次和实际情况来讲,在实际的任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仅仅要担负着基本教学职责,同时还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监管课堂纪律,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教学没有办法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授课中遇到问题时,只有很少的学生会提出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采用课下查阅辅导书籍。(三)教学效果不突出

通过调查了解,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教师多元教学方式的运用,即希望教师能对课堂讲授、小组合作、翻转课堂以及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和运用,并且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解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安排小组讨论及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有时即使安排也往往安排在课程的结尾,并且时间匆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的效果造成了限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有效对学生的积极性加以调动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学习准备和知识主动构建

首先,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制定合适的教学活动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构建教学意境、制定学习计划、分组讨论、明确考核标准等。根据大纲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资源,目的是提高学习成效,具有个性化、层次多样化、内容简洁、形式活泼等特点,包括视频、微课、文档和基础知识测试题,充分展示知识全貌。教师将混合式的教学资源通过平台,动态观察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学习进程,并对课前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分析学生对知识自学的盲点,来调整课堂教学。学生在接到老师的教学任务后,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特点选择教学资源,灵活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完成老师给出的作业,通过作业测评发现不懂得知识点进行记录,通过平台获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知识二次建构及迁移运用

依照知识构建—知识迁移创造—评价与反思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课混合式堂教学将知识严格区分,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结合生活情景和临床实例分析与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前问题汇总的情况,根据问题用情境模拟引出重点、难点,并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知识点的本质。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拓展,教师可以设计讨论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开启抢答、辩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质疑和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完成讨论题的情况,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在思维交流和碰撞中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构思巩固与拓展性学习

课堂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第一要及时回忆教学设计中的情景设计、案例设计与学习计划设计,为课后辅导进行方法调整与后续课堂教学提供借鉴。总结学生在课前、中、后学习活动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汇总编辑,整理公布,为所有学生的自我检验提供参考借鉴,提供在线交流讨论,完成课后任务。此外编辑整理与上传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图片、趣味咨询,典型案例等,启发学生开拓眼界,体会知识的魅力、提高自助学习的兴趣和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思维和习惯,促进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四、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的侧重点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强调以学科本身特点和学生的目前水平为理论依据开展设计,需要侧重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的计划性

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计划性,即针对混合式教学课堂的实施、课堂的内容进行有关的预判,在此基础上对各步骤环节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求任课教师从实际讲授内容出发,根据大纲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混合式教学课堂的环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提高教学的有序性。即从教材的整体出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使教学设计的目标更明确。

(二)遇见性

在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来提高其可实施性,而这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特征,基于这一特征要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具有扎实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比如,在讲授的课堂上,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采取灵活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系统化,并产生新的课堂教学效果。(三)设计的创新性

第6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关键词】微媒体平台;中职;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专业中,装饰设计是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如何在装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最新的设计装饰理念,重视装饰设计实践是提高中职学生装饰水平的关键。本文主要是将微媒体平台与建筑装饰专业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能动性。所谓的微媒体平台主要是指微信、微博、QQ等微媒体平台,依托微媒体平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切实将线上与线下结合,教学与评估结合。

一、微媒体平台的应用

(一)微媒体平台在知识分享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接触的知识往往是课本为主,很少有其他方面的涉及。微媒体平台以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汇总大量与建筑装饰相关的信息。充分利用微媒体平台的信息性,让学生关注更多的建筑装饰专家的微博,订阅建筑装饰专家的订阅号,以强化学生对建筑装饰专业知识的理解。就以微信平台为例,目前,我校不少学生关注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建筑装饰装修”、“中设建筑装饰”等微信公众订阅号,每天关注最新的与建筑装饰相关的知识,强化了学生对建筑装饰知识的理论理解及分析。

(二)微媒体平台在互动探究方面的应用

从建筑装饰知识的分享、关注专家动态、关注企业动态、主题性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建筑装饰专业课堂的满意度及意见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QQ可以发表说说、日志甚至视频等,微信也可以发表说说、图片、视频等信息。

同时,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微媒体平台所具有的评论、回复、转发、赞等诸多元素,强化沟通。学生们就一些建筑装饰热点问题进行探究,集思广益,在探究中,想法得以沟通,促进了大家的共同进步。

另外,有的学生就某一专业技能或者热点话题构建QQ或者微信群,大家在群里认真探究。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案例,2015年,绿色装饰曾经成为一个热点。同学们就构建了一个以“绿色装饰探讨”的微信群,有的同学对绿色装饰的先决条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确定建筑及建筑装饰设计项目所在的区域和项目的规模,其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有毒气体的释放、稀有物种的灭绝是不是有严重影响。要预先确定环境的污染因素由于没有可比较的参照物及其他多种原因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一定要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及先进的科学手段才行。”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学生们通过微信知识的分享,才有了认真思考勇于发言的决心,对于学生水平的提升十分重要。

二、依托微媒体,开展微活动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指针对建筑内、外部装饰工程进行设计、造价、选材、施工以及管理、检测等的职业技术、技能。近年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已成为各地职业技术院校广泛使用的建筑装饰类专业名称。建筑装饰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因此,在微媒体的平台应用中,除了重视理论学习,更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微媒体平台的应用,在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内开展微实践、微表演、微辩论等活动。之所以在课堂上开展微活动,主要是考虑课堂时间的短暂性。微活动的开展切实让学生所学习的建筑知识更加系统化、实践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微活动是依托微媒体平台开展,同时又十分重视活动与教材的结合,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的理解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微辩论这一形式就是采取辩论的标准和流程开展,但是在时间上进行压缩。就针对工艺美术课堂来说,开展“传统工艺是否要创新”类似的辩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这种微活动的开展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整合资源,进一步了解到传统工艺创新的必要性,创新的技能及创新的市场等,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微活动之外,也可以定期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比如学生装饰设计作品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设计作品,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及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选,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的作品在展示与被展示期间,作品得到评价,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会得到思想层面的共鸣。

三、微点评与微反思的结合

不仅重视微媒体和微活动的开展,为了强化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开展的效果,也重视课堂点评和评估工作。比如在微平台上发起“你对这堂课的反馈”类似的主题,让大家自由发言。这种新兴的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认真反馈课堂情况,对于改善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在评估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逐步反思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纠正自我缺点,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房地产的发展,装饰装修逐步成为一个热点行业,而建筑装饰人才也逐步成为人才的重要需求类型。本课题就依托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将微媒体与教学结合,将理论与活动结合,将教学与评价结合,切实激发学生参与到建筑装饰专业的学习中,促进了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爱华. 建筑构造课程在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中的实施[J]. 考试周刊. 2016(05).

第7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在我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虽已有了令人欣慰的进展,但仍有许多不足。

1.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本土化缺失

我国开始推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比较晚,目前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基本是直接应用国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缺乏本土化,更多的是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和说教层面上。

2.理论教学、大班教学效果不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故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实践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受师资和受众面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停留在对学生理念的传播上面。笔者对浙江省高校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校采取了讲座、活动宣传的方式,88%的学校利用就业指导传递职业生涯规划理念,79%的学校采取了辅导员日常教育、就业网站、征文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些做法大多数是优秀人物的故事展示、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理论信息的提供,而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对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3.师资水平半专业化

在既有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中,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很少,从事教学的大多是以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各院系的负责领导、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等相关专业教师为主,他们基本上专业不太对口,且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只凭经验对学生进行学习、人生等方面的教育。加之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从事教学的精力有限,缺乏专业交流和指导,对教学工作也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种从业教师半专业化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水平。

二、构建多维、立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构建以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长久竞争力为主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多维立体的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体系非常有必要。

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构建专业化团队

笔者所在的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咨询中心,由2名专任教师领衔,组建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成员有政府职能部门、全省高校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校内教师。这为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职业生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1)案例教学。老师收集本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故事,让学生在案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分析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是如何实现职业顺利发展的,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怎样做才会更好等等。这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会促发学生的个体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

(2)活动体验式教学。每次课程开始前都会组织热闹的“热身活动”: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抢答竞赛、招聘模拟、成果汇报、游戏娱乐等课堂活动轮番上演。如求职简历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时,笔者采取让学生上台演讲、成果汇报,同时聘请同学为评委对其作品进行点评的方式。目标设定激情演讲、放飞梦想,面试过程“真人秀”。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人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方式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线上自助式职业测评和线下生涯辅导相结合

学校引进职业天空测评软件,设有专门的职业测评室,聘请学生担任助理工作,全天开放,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博客、职业生涯规划QQ群和就业网等信息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助方式快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初级理念,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探索、学业规划等。这种线上方式有助于缓解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理念教育的基础问题。同时,学校考虑到线上人机对话的局限性,还辅助开展了“读大学,你准备好了吗”和“生涯目标活动月”等系列讲座及主题活动。

4.共性的课程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定为公选必修课程,这只能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笔者采取了团体辅导与个性咨询相结合的模式。先后开展职业素质训练营、职业生涯工作坊,由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及国际生涯教练、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一批专家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个性咨询服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5.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教研室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依托学生社团平台,组织各种主题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如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目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体验、招聘会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提升自我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

6.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普及生涯规划知识理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举办模拟招聘、职业角色模拟、生涯人物访谈和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课程吸引力。

三、学生对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与评价

自2005下半年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在7年多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为全校最受同学喜欢的课程之一。根据3000多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发现我们采取的这种多维、立体、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以下是参与调查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反馈。

学生甲: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从中获益良多。终于有一门课实实在在地在关注我们学生个人本身了,很多人会学习却不会生活,懂知识却不懂得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让我们更加懂得自己,了解自己,让我们有信心积极面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教育还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它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动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了很多有意义的回忆,感悟很多,而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又给予很好的指导和运用。

学生乙: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一开始以为上这门课跟其他公共课没多大的差别,只要坐在那里听就好了。可上了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就业很有帮助,它甚至比那些专业课还要重要。

学生丙:自从学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一个学期后,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老师上课讲到的兴趣、性格、能力、责任、价值观、职业世界等都使我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知道了我的使命和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承诺,我的人格宣言是什么,我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将来想从事的行业到底是什么,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最想要留下什么……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

学生丁:每次我都用笔记录收获的点点滴滴,用心回忆铭记的所见所听。此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获的是信念,铭记的也是信念。用信念支撑,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我获益匪浅。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在脑海中描绘10年后的场景和自己所期望的生活,这让我们更有动力,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憧憬向往,让我们更能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生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必学的课程,这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为人生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奋斗做好充分的应战准备。

学生己:这种有趣的上课方式让我们对这门课产生了不一样的兴趣。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及目标,也更加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对多维立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应相对灵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关注个体发展和感受,强调个体在理念指引下的积极行动,每个个体既有共性需求又有独特的个体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就要相对灵活、留有余地。笔者所在学校在每一轮授课完毕后,都会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完善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内容设计,这样课程不断更新,也更好符合学生的需求。

2.应加强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用人标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培养自身的核心就业能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加强社会实践,对接市场需求调整授课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

3.课后跟踪回访

第8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非常注重每一章节的章首引入、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唤起学生注意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提问,针对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设计技巧。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变化?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运用学过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设计教室里的电灯的电路图”。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的,错在哪里,然后说明所举例子是反映的什么现象。

3.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可提出“如何根据声音判断陶瓷的好坏”、“如何设计简单的家庭电路的电路图”、“如何制作望远镜”等等,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4.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电学中“在教室里,一个开关能同时控制几盏灯炮的亮与灭,能否判断这个电路中的几盏灯是串联的?”解答时,可以叫一个学生取下一盏灯,看看其他的灯是否还亮,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二、物理课的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1:大气压强――水的复沸实验导入。

把装有沸水的烧瓶从铁架台上拿开后,水停止沸腾。但是,把冷水浇到烧瓶上,水又会重新沸腾。这个现象让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模拟试验。

3.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2: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学生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生,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学生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学生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4.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9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辩论范文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语文课堂教学已与网络技术密不可分。“互联网+”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需要分析发展现状,关注基本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路径,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 “互联网+”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中职语文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内容和形式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将由“互联网+”填充进来。要想让互联网这一背景条件转变成中职语文教学的助推力,需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不断探索。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发展现状

当前中职教育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能力、动力下降,教学价值和影响减少,教学变革变得更加迫切。目前,中职语文课堂面临的问题很多,有课堂环境条件因素、人为因素、思想和理念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牵绊,致使中职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传统教育轨道,教学效果及价值大不如从前[1]。诸如中职语文教育平台建设不够,甚至一些学校在最初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上便已经养成了低标准、低要求的习惯,对学生看管不严、对教学技术应用不够、对互联网这个教学平台不了解。一些学校招收的中职学生语文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某些学生有时会自动屏蔽或抵触有关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有时某些学校、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摒弃、放松对新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应用,只要学生能够考试及格或成绩平稳即可,不会在教学上有大的创新举动[2]。这种“不进则退”的教学背景与环境,让互联网在中职语文教育面前黯然失色,毫无教学优势可言,不但如此,还成为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为此,现存中职语文课堂形态、形式急需拨乱反正,还有许多有待发掘、急需应对的教学问题,依靠互联网背景创新教学、教育极为关键。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基本特点

从中职语文教材、教学安排上可以发现,中职教育对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没有过高的要求,只强调基础和应用,学校老师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教学监督不是很严格[3]。除了统考之外,中职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和社会空间应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内容,对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一方面,传统意义上,语文知识的学习并非完全是自由的,古诗词背诵、写作训练、阅读、文化理解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学习掌握,而指标性、要求性的内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很少,给了教师很大的教学资源挖掘空间,老师可以把互联网中有特色、有意义、有应用价值的内容转接到课堂中,丰富课堂知识,把语文学科背后引申的文化性、应用性的内涵知识表达、应用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4]。另一方面,中职语文课堂有创新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所谓变革,是因为之前形式内容已经不符合现状,需要改头换面。中职语文课堂发展现状不理想,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新的元素加入充实、丰富。中职语文课堂压缩空间很大,老师有能力、有义务跟随教学背景的更换、教学模式的转变适当增减、丰富教学时间和内容,因此才不会造成很大的断层;中职学生看待语文学科的角度和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养成固有习惯,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应用平台加以塑造、改变,其引申、形成的教学价值和优势不可限量。

三、基于互联网创新中职语文课堂的基本路径

1.创新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

基于互联网背景环境,中职语文课堂最需要的就是坚持、发扬创新观念,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价值与影响。教师应依靠校内互联网的管控优势,铺设电子课堂,把语文课堂移到多媒体教室中,让学生都有操作平台的机会。如老师讲课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有关语文课堂的教材资源,与课文背景有密切关联的资料、新闻,甚至专家学者的观点,如果学生没有被这里面的内容吸引,或者看过之后失去了学习兴趣,老师就应当马上切换、转变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自如、独立操作优势,适时配合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意识。同时,老师可以把手机APP的功能集合在一起,包括微博、微信、QQ等,将学生的用户名搜集起来,添加应用,和老师相互关注、互加好友,老师便可以随时掌握,并在这个特殊的“教学平台”上实时教学信息或教学任务[5]。充满现代化特色的教学平台,不仅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还会让师生间的配合更加紧密、自由、愉快。

2.科学挖掘互联网教学资源

中职学生对游戏、交友、娱乐等活动非常执着、青睐,这些都成为老师不肯过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的原因,因为他们怕学生分心,起到教学反作用。为此,老师必须通过努力,结合经验,科学挖掘互联网中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资源,如定期查找一些事实新闻,把它们与语文课堂结合,根据相似点、结合点及共鸣点,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并组织要求学生到网络中寻找。这期间一定要注意尽量把学生的检索、查找范围定义在比较专业、学术的网站上,比方说百家讲坛、央视新闻网,或偏科教类节目上。在浏览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其产生不一样的兴趣。这种专注力和意识想法的培养有助于后续中职语文课堂教育继续发挥互联网作用。同时,将学生从沉迷游戏、交友、娱乐等互联网活动中引导出来,在这些“不良因素”中寻求一些解决方式。如推荐有关语文的益智类游戏,让学生了解这些游戏背后的历史背景,很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平台,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6]。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越多,他们在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资源就越多。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交友论坛,把自己的见闻发表在网络上,老师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一些有关于自己对文化知识、历史人物的赏析与看法,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都有助于丰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3.推广互联网教学技术

注重中职语文课堂训练,“线上”“线下”相结合。老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更多条件,把互联网带到学生日常语文课堂学习中。如教师可以根据近期教学任务,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建立的互动平台、微信群、QQ群中一些相关信息。了解学生普遍关注或讨论的文体,统一拟定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新闻、人物、奇闻逸事等。在课堂上,老师布置课堂任务,课前做过准备工作的学生会自然把自己积累的资料和想法展现出来,在课堂活动上表F出色,而没有做准备的学生,便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会在下一次活动、学习中更加积极地响应老师的安排。如此“线上”、“线下”的师生交流会更加有效、更加科学。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就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意见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把网络上的“口水战”转移到课堂上,在针锋相对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锻炼他们敏捷的思维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学生逐渐练就敢说话、会说话、想说话的能力,并且锻炼临场应对的心理素质,整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来看,中职毕业生面向的是职场、岗位。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知识掌握能力是一种保障。我们应积极围绕互联网体现出来的特征与背景环境,及时变更教学模式,以寻求最恰当、最优势、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为学生语文学习乃至未来职场所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雪琴.中职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0,22(101):219-220.

[2]陈洁,杨凯杰,郑晓.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分层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108):169-170.

[3]成俊俊.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22(106):127-129.

[4]郑志群.撑起中职语文自己的天空――初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J].职业,2014,10(12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