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学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中,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它既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为达到高级思维奠定基础
加涅的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的层级关系是:辨别(以辨别为条件)具体性概念(以具体性概念为条件)定义性概念(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规则(以规则为条件)高级规则。由于分类活动往往涉及辨别,因此学习往往可以从分类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最后为形成规则和高级规则奠定思维基础。
2.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
分类往往是为了建立一定的序,因此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运用分类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地归纳整理知识,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图。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知识结构对于提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3.发展儿童的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可见学会分类是发展组织策略的重要前提。根据研究表明,小学中低段儿童虽然不能自发地产生和运用组织策略,却能通过一段策略训练后学会使用组织策略。 因此通过数学学习渗透分类思想后,可以发展儿童的组织策略,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二、小学数学教材部分有关分类思想的内容
分类思想贯穿整个小学数学阶段,除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分类单元以及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涉及分类思想外,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其他隐含的分类思想,如下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三、小学分类思想的教学策略
1.用分类思想引入新知识和新概念
(1)用分类活动引入新知识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低段往往通过设置具体的分类活动,使学生通过概念形成,达到不严格的具体性概念阶段。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可以出示点子图,根据图形是否为封闭图形分为封闭和不封闭图形。在封闭图形中,根据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类。在学生完成点子图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后,又根据三角形是否有一个直角再分为两类。
(2)用分类思想引入新概念
而到了中高段,则可以适时地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来逐渐地通过概念同化来形成定义性概念,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在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时,不少教师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介绍,再经抽象概括形成“平行线”的概念。可是,实际生活上见到的都不可能是严格定义上的平行直线,可能是射线,或者是平行线上的两条线段。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关系进行分类,得到有交点和没有交点两种情况,然后再将没有交点的进行分类,得到适当延长后就会有交点的,和无论怎么延长后都没有交点。然后让学生想象每幅图中的两条线段向两方无限延长,成为两条直线的情况,从而认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有交点和没有交点两种位置关系。这就为更加理性地认识平行线,通过概念同化来定义平行线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3)引导学生关注分类的依据
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怎样分类更合理。例如“三角形分类”的教学,应该将重点集中于“为什么要这样的分类”“怎样分类较为合理”,而不应在“角的度量”等实践活动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首先对角的分类情况作出回顾,特别要提醒:在各种角中直角是较为特殊的,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分类和角的分类有什么不同?能否参照角的分类去进行?并引导学生对这样一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作出具体分析:第一,是否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即如一个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同时又是锐角三角形?第二,分类是否有遗漏,是否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三角形,它既不是直角,也不是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2.用分类思想归纳整理知识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需要用分类来归纳所学的知识,到了中高年级尤其如此。因此需要学生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以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根据数学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1.根据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类。如整数、小数、分数的分类,运算法则的分类,等等。2.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如果以边的长短关系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3.根据解决问题的探索方向进行分类。如:直线行程问题和环行行程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相似性。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用分类思想归纳整理知识时,往往需要同时借助比较、对比、举例等方法来突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查缺补漏,消除错误的知识印象。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也可借助表格、图表等表示,如“韦恩图”就是个很好的工具。
另外教师应注意在运用分类思想整理归纳知识时,引导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网络。如吴正宪老师教授数的整除复习课时,当学生出现不恰当的分类时,吴老师放慢速度,耐心等待,不急于告知,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如“什么叫整除?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这个整除到底管谁?”等等,巧妙地引导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去自主构建关于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图。
3. 用分类思想解题
用分类思想解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解题方法。首先通过一一枚举,然后根据对象正确分类,并不重复又不遗漏,既能解决很多问题,又能预防学生的错误甚至盲目拼凑的毛病,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如2、3、4能排多少个数字,根据数位的分类排列,就不会有遗漏。
4.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渗透分类思想
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于分类思想的教学同样也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强调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来让学生亲身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和新课程中关于分类的方法,即“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如吴正宪老师教学二年级《搭配问题》一课中,首先联系学生穿衣搭配的情境,让学生在多层次的活动中体验无序之乱,从读中悟序,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学生演示和教师演示,用符合表示,等等,让学生体会在分类的过程是否可能出现交叉重复的情况,是否有遗漏,使分类思想的渗透润物细无声。
5.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供求曲线 博弈分析 纳什均衡 聚点博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关税逐渐降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也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相反,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最普遍、最难以对付的贸易壁垒,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一、TBT供求曲线分析
一般认为进口国设置TBT时是出于技术、安全、健康方面的原因,但从供求角度分析会表明进口国实施TBT的目的是为了打压出口国的出口价格优势。因为进口国实施TBT会导致出口国的企业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由于出口国的有关企业的生产不能达到TBT的要求而退出该产品生产,从而使出口国的供给曲线不仅向左移动且变得更加陡峭,从而导致出口国的国内均衡价格上升更快,从而使出口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减少相应地出口也减少,甚至变为价格劣势反而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二、TBT的一般博弈分析
1.基于两国模型下单一产品进出口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下,TBT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是在一系列的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强化的。
这里采用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设置TBT的贸易保护作用。假设:(1)甲、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X产品。(2)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甲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乙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即甲国是X产品的出口国,乙国是进口国,两国的收益状况如表1所示,运用博弈论的划线法,博弈的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当甲乙两国都生产时,这时甲国获利75万元,乙国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只能获利25万元。
假设乙国政府对甲国出口的X产品实施TBT,以保护其国内的进口竞争产业的生产,这种保护措施使两国相关产业的损益情况发生了变化(表2)。运用博弈论的划线法,博弈的纳什均衡的结果是:乙国生产X产品的产业受到保护,收益增加到75万元,而甲国在乙国较高技术标准情况下生产,导致相关产业由于成本增加使出口减少,收益下降到25万元,甚至失去乙国市场。此时,甲乙两国收益刚好转化。
这样,乙国可以在WTO允许的限度内通过设置TBT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领先的条件频频设置TBT,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2.基于两国模型下两产品进出口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从理论上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但是,自由贸易制度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形形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这里采用两国博弈的方法,分析贸易国设置技术壁垒的内在动机。
假设:(1)A国和B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A国在甲产品生产上有优势,B国在乙产品上有优势;两国分别从对方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即A国从B国进口乙产品,B国从A国进口甲产品。(2)A国和B国只允许采用技术壁垒方式来限制对方出口,它们的利得和策略分析如下:两国均实施TBT时各自的收益均为0;一国实施而另一国不实施TBT时,则实施TBT国家的收益为1,不实施TBT国家的收益为-1;两国均实施TBT时则各自收益均为0.5。博弈的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当A、B两国都设置TBT时,两国获利均为零,且只要两国不同时采取不设置TBT时,任何一国如果不设置针对进口产品的TBT将是严格劣策略,但是如果两国均不设置TBT的两国的均为0.5个单位的帕累托最优收益,所以此时的博弈均衡陷入了囚徒困境。
三、TBT的聚点博弈分析
博弈论中的聚点博弈论认为博弈局中人在策略选择应按从众策略进行选择才是最优的,因此我国也应仿效对我国实施TBT的国家的做法来实施与构建我国的TBT。一方面,面对国外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该实施相应对策;另一方面,我国进口国外产品时通过实施与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更好地保护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发展。面对进口产品我国实施的TBT的对策为:根据我国产品的特色,利用标准合理地设置技术壁垒;完善检验检疫应对措施体系;采取进境前检疫审批、指定口岸进口等其他有效措施。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大学数学 分类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加大,每年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已经超过700万人。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局限性,“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高考发挥失常或具有相对偏科的同学而言,会有一部分同学进入相对而言不太理想的学校学习。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做到“以生为本”,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为高考发挥失常或偏科的同学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弥补由于一次考试而造成的遗憾,我们考虑对学生从新生入学时,就实行分类教学,主要针对大学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
人本主义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之后,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持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学生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当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大学数学分类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想法。
二、具体做法
我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每年招生人数接近5000人,其中不排除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或偏科导致总分不高而进入我校的同学。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改变过去所有同学都使用材、学要求的现象,我们试图探讨分类教学问题。
1.提前筹划,制订方案。在暑假期间,就组织人员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将所有新生分为A、B两类进行分类教学。其中A类班同学占新生总数的30%左右,B类班占70%左右。B类班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准绳,仍然使用过去的教学大纲,A类班同学在满足正常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考研大纲和各级各类竞赛的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要求。
2.在新生报到的第二天就组织分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高中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根据考试成绩(高考数学成绩的60%,学校自测的成绩的40%相加),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类。
3.统一大学数学课程的授课时间。由于各个自然班因为分类而打散,因此我们划定大学数学的教学时段,在这个时间段内,全校新生同时上大学数学课程。
4.为保证所有学生档案成绩的公平、合理,在期中、期末考试时,所有同学使用同一张试卷,期末考试时,A类班同学延长1小时考试时间,增加50分的附加试题,其难度接近于考研题或竞赛题,达到30分,学校加1分公共选修课学分,达不到30分的,则不给予1学分。
5.课程教学实行集体备课。我们每周组织课程研讨,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进行仔细的研究,由一位教师主讲,其余教师讨论补充。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内容的把握,授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拓展的深度、广度等。
6.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根据期末考试成绩,A类班的后10%的同学,下学期编入B类班学习,B类班的前20%的同学,根据个人自愿,编入A类班或者继续留在B类班学习。
7.分类教学的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数学的课程学习,每学期进行一次分流。大一是高等数学的学习,进行二次分流。大二上学期学习学习线性代数,期末再进行一次分流,大二下学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后,根据学生自我定位,在此基础上,组织竞赛或考研辅导班,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或大四的考研做好准备。
三、几点感想
1.由于实行学生的动态管理,分类教学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A类教学班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求知欲旺盛,上课的出勤率、听讲态度都有较过去有所提高,学习氛围变得较浓厚,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2.从实际效果来看,A类班的学期考试成绩均分要高于B类班15分,通过率高20%左右。
3.实施分类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A类班的授课教师,既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加深,而课时并没有增加,如何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B类班的授课教师同样也不轻松,既要保证基础相对较弱的同学跟上教学进度,又要保证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吃得饱”,处理起来都需要动一番脑筋。
四、将来计划
1.进一步加大分类教学意义的宣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有少数同学对自己将来的定位不明确,对分类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概念;数学定理;解题课;
数学,作为一门和计算有关、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和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确讲述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式,它是按照数学对象的共性和特性的不同,对之加以区分,通过相关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一数学教师应该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一、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对相关数学方法的体会。初一的课程,概念比较多,理论性也较强,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因此,初一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绝对值”概念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分类,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笔者结合初一数学教学经验,设计了相关教学活动:(1)写出下列数字的绝对值结果,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1,-4,0,-500,2.9,1000;(2)以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排列之后,有没有发现它的规律?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准确地排列出了比较值结果,而且发现了可以先将这些数字进行正负数的分类,同时得出正数和零的绝对值依然是它本身,而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这样的结果。学生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绝对值概念,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一些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当中的分类讨论思想渗透
初一数学知识体系当中的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方面的数学知识比较多,也会在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有广泛应用。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定理、法则等方面分类思想的渗透。例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知识的教学中,笔者根据相关教学经验,设计了下面的习题,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1)小李在一条南北向马路上行走,他先走了10公里,又走了20公里,两次行走之后,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在马路上的哪个位置,和小李出发点又相距了多少公里?(2)依然是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总结出了四种情况:(1)小李同时往南走;(2)小李同时往北走;(3)小李先往南走了10公里,再向北走了20公里;(4)小李先往北走了10公里,又向南走了20公里。如果规定南方为正,则会得到有理数相加的情形。正数之间的相加,负数的相加,正数和负数的相加,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三、在解题课教学活动中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解题课是数学知识灵活应用的阶段,教师通过分类思想的渗透,能够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常情况下,由于题目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者发生的条件有多种情况时,分类讨论比较常见。比如,小华家所在的城市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收取电费的:当电费一月使用量不超过200度时,电费按照一度电1.5元计算,如果超过200度,则超过的部分要按照1.8元每度计算,小华家8月份用了a度电,请问他家8月份应该交多少电费?在此题中,a是个不确定的数字,有可能大于200度,也可能小于200度,这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再例如,一个圆内有3个点,通过这3个点,可以画几种类型的三角形?这样的数学题目在数学中十分常见,因为要考虑这三个点的具置,也许可以画出等边三角形,也许可以画出非等边三角形。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调查与分析 接触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95-02
为客观真实地了解新疆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网络现状与特点,2010年11月至12月,笔者所在的新疆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调研组开展了“新疆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网络现状”调研工作。本文中的数据均来源于此次问卷调研结果。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昌吉、伊犁、喀什、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区8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问卷回收率94.5%。从学生基本情况的调研结果上来看,本次调研覆盖的民族类别、政治面貌、年级专业、生源及家庭背景等方面比例是适中的,问卷的结果应该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现将有关内容归纳和分析如下。
一、基本状况及其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新疆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状况比较复杂,与非艺术类大学生相比,具有较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类大学生上网频率高,但绝大多数学生不赞成通宵上网。调查显示:93.4%学生均有上网的经历,其中,汉族学生仅有4.1%、民族学生仅有2.5%回答未上过网,说明艺术类大学生上网的比率非常高,民汉学生经常上网的比率为42.8%,接近调研人数一半。调查还显示,一、三年级学生上网比例高于二、四年级,在所列的艺术专业中,音乐、美术和影视戏剧专业学生比其他艺术专业上网频繁,来源城市和城镇的学生上网的比率远远高出来自农村和兵团学生。调查数据还显示:有59.7%的艺术类大学生不赞成通宵上网,男生赞成通宵上网的比率高于女生的比率;影视戏剧专业赞成通宵上网的学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多,赞成率超过了不赞成率;四年级学生赞成通宵上网的较其他年级的学生多,赞成超过了不赞成率。说明艺术类大学生绝大多数不赞成通宵上网,但因专业和年级不同略有个别不同,表现出艺术类大学生的更加个性化特征。
2.艺术类大学生上网目的多样,但绝大多数学生注重思想性。对网络中不健康内容调查显示,有52.3%的艺术类大学生浏览过,有47.7%的学生“从不看”网络中不健康内容,男女学生浏览不健康内容的比例接近,其中从不浏览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女生有36.1%,男生有11.6%,女生的比例接近男生3倍;舞蹈专业的学生从不浏览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比例高于浏览过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比例,与其他艺术专业的学生刚好相反。调查还显示,在实现网络服务中,有75.7%的学生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59%的同学浏览新闻,查找学习资料,获取有用信息,25%同学网上聊天,13.6%同学与家人、朋友联系,收发电子邮件。说明学生上网的主观上是想利用网络学习,但另一方面存在利用网络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对娱乐休闲类信息选择有强烈倾向。这些说明,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在网络信息选择上与实际动机存在明显差距,虽然上网目的多样,但绝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还是注重网络思想性的。
3.艺术类大学生网恋发生少,但绝大多数学生不反对网恋。调查结果显示:有16.6%的艺术类大学生有网恋经历,有83.4%的学生没有网恋经历,其中女生没有网恋经历的人数高于男生人数;有73.8%的艺术类大学生不反对甚至可以接受网恋,仅有26.2%的学生不能接受网恋;有26.2%%的学生同网友见过面,34.3%学生有过或者正在谈恋爱经历,有21.3%的学生是通过网上认识恋人的,有43.6%的学生认为网络上可能甚至可以找到真正的爱情。这些数据说明,艺术类大学生网恋发生少,但绝大多数学生不反对网恋,甚至相信网络上可能甚至可以找到真正爱情的学生也较多。这种现象表明,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社会中与从未谋面的网友联系,但不善于与现实环境的人进行沟通或者不适应周末的真实环境,造成学生人际交往中可能会产生的紧张、孤僻、冷漠等人际交往障碍和其他一些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事实表明,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了新疆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具体状况和特点。新疆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网络之所以会呈现上述状况和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网络给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场地。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现代人的一个组成群体,同样不可避免生活在网络社会之中,他们既是现实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社会发展在促进人的主体性朝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与非艺术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更关注主体个性发展,他们更喜欢在网络社会环境中完成主体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表现在年级越高上网比率越高、对网络的要求也越高。
2.艺术类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思想活跃,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艺术类大学生产生影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通俗化、功利化,注重个人利益,轻视国家集体利益,注重金钱实惠,轻视理想追求。艺术类大学生爱好广泛,竞争意识强,思想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但却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普遍对前途感到迷惘,容易使他们在校期间无所事事,易于到网络中去寻找目标。此外,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许多学生专业能力较强,文化基础却很薄弱,更多地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对公共文化课极不感兴趣,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3.网络监管与引导的缺失导致艺术类大学生上网的盲目性更高。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等所限制,大学生往往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缺乏选择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正面的东西不去占领,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正确的信息得不到捕捉,不良的信息就容易形成市场。而网络监管与引导的缺失,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网络使用没有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网络中更容易表现出不良自主性,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动机,在网络社会中为所欲为,放纵自我,作出有悖于网络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浏览不良信息、散布黄色信息、错误言论,甚至充当网络黑客。同时,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上网学习习惯,出现沉迷于网络娱乐、一味追求虚拟感官刺激,甚至导致网络成瘾,形成对网络的盲从性或工具性。
4.个性鲜明但缺乏合作意识,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网恋率更高。艺术类大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加之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个别授课、分组上课等主要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独自练琴、练声、练笔、练功、练画等,因而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进而形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思想。同学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从而导致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也给寻找恋人带来障碍。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又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重要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对网络社会的交友比在现实环境中更广泛和频繁,通过网络使自身的不良情绪有了传递和表达的对象。这些给艺术类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寄托感情与进行交友、寻找恋人等,都提供了虚拟的可能。
三、对策与建议
1.切实规范网络建设。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看来,建立和完善宣教网站、培养专职网络工作者、规范和引导各种论坛、设立专门机构以及加强网络监控是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选择,但更愿意在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中接触到扩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等。因此,第一,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时,必须重点考察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第二,要加强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板块的设计和建设。第三,坚持发表正面引导文章和批驳错误言论双管齐下的网络舆论建设方针。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营造正确高效的网络舆论氛围。
2.着力开展网络教育。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现代人的一个组成群体,同样不可避免生活在网络社会之中,他们既是现实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社会发展在促进人的主体性朝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我们要更多关注艺术类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更多关注他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主体性的成长。在大学四年学习中,二年级是接受文化和专业理论通识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量比较大,要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拓展,创造条件扩充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摄取知识和信息。
3.加强日常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除了加强必要的理论教育外,应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引导,尤其要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确引导,针对他们在网络中表现的不良自主性,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动机,在网络社会中为所欲为,放纵自我,作出有悖于网络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浏览不良信息、散布黄色信息、错误言论,甚至充当网络黑客。因此,要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学习、成才中的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发挥网络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上网学习习惯,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关系,避免沉迷于网络娱乐,一味追求虚拟感官刺激,导致网络成瘾,形成对网络的盲从性或工具性的现实选择。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教育,同时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4.积极探索网络社会的情感导向。从调研数字分析,网络社会是艺术类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重要工具与手段,学生对网络社会的交友比在现实环境中更广泛和频繁,研究网络社会学生的人际交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和感情动向。在前面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艺术类学生对不良情绪的传递和表达首选对象是朋友,关注艺术类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感情与交友,并积极引导网络择友和交友,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注重技术传授同时,还需要任课教师从学生身心成长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亲情、友情、爱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协调一致的道德关系。
综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新疆艺术类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频率虽然较低,阅读的内容也相对单一、健康;但网络的影响依然存在,在不断干扰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需要大家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何清文,黄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前沿,2008(5)
2.岳爱武.网络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9(1)
3.王汝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微.电化教育研究,2007(6).
4.胡针.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1(6).
5.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艺术类;双语教学;重要性;可行性
【Abstract】for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rt classes, bilingual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focus and difficult, but also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reform,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r professional lev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directly affects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art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he importan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art majors mainly for professional need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improve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e, its feasibility is mainly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level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tudents of foreign information interest etc..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will be helpful to the art class specialized self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art class; bilingual teaching; importance; feasibility
双语教学按其字面意思理解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和交流。中国现行双语教学主要是汉英双语,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也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如的高校。双语教学在加强师生外语学习的同时,培养用外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的特殊授课方式,有利于师生建立国际视野,进行多元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双语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并获得成功。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双语教学理论和体系,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西方国家双语教学大多出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 这与中国的双语教学有着本质差别。我国的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型的双语教学,主要目的是掌握外语。教学目的、目标、方式、方法与西方国家不同,语言环境与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差别。
一、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20世纪下半叶,高校教育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也迎来了“入世”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作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转变。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此次转变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双语教学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多维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双语教学正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
1、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的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评估指标,进行考核。因此,各高校已经把双语教学提上日程。“985工程 ”和“211工程 ”高校中的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类学院,在其开设的比较类课程、鉴赏类课程、专业外语类课程等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尝试,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受益学生数以万计。其中优秀的毕业生或出国深造、或在跨国公司就职、或在行业尖端企业工作。他们在享受双语教学带来的好处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扬出去。
2、省市级艺术院校现状。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省市级艺术院校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在激烈的院校排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省市级艺术院校的双语教学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诸如双语环境缺乏、双语师资不足、双语课程与教材的选择不当、双语教学方法应用和结果评价方式欠妥等。这些使得我国省市级艺术院校的双语教学发展缓慢,不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服务师生。对省市级艺术院校而言,双语教学的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依据中国具体国情,构建出适合我国师生的双语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新形势发展,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规定,指出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要占总课程量的5%以上。” 由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起步较晚,教学质量有待完善,教学效果仍需提高。因此,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保障双语教学质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1、专业需要。既掌握现代技术又通晓外语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各用人单位宁可出高薪聘用这类型的复合人才。艺术类专业与传统文理科相比,更需要积极借鉴他国的先进创作理论,并在优秀作品的品鉴中完善自我。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艺术类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偏远地区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与发达地区的同行竞争时,地域劣势就显明地表现出来(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专业除外)。如何弥补专业竞争上的不足,双语教学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开阔视野。眼界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直接影响创作的宽度和深度。如何开阔艺术类专业师生的视野,自我国艺术类专业开始招生之日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对于参观展览、专业实践、书籍阅读而言,双语教学也许不是最直接有效的开阔视野的方法,但它的优势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先进文化理念和创意思维方法,而不需要像实践环节一样走出课堂。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鉴赏类课程一直是提高学生专业修养的重要途径,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门类的专业鉴赏必须建立国际视野,以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分析与借鉴,逐步提高自身的创作和欣赏水平。当涉及到国外作品时,外语讲解才能够更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这是汉语讲解无法达到的艺术境界。
3、提高修养。 “活到老学到老”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意为学习要和年纪增长一样坚持不懈,这其中就包括自我修养的提高。在校期间,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进入社会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才是他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的,将眼光放长远,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才能真正做到有益于学生。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修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会学生以一种开放式、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判断,提升学生的自身气质和自信心,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专业自豪感等。
三、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从我国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及成果看,在知名艺术类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艺术类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而省市级艺术类专业可否采用双语教学却饱受争议。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和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许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中专都开始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1、教师英语水平逐年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如今,知名艺术类院校的教师以博士和“海归”为主,出国访问、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多。省市级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队伍以硕士为主,学术交流对象主要为国内重点院校。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成为实施双语教学的首要可能。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要求通过专业外语考试,才能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受聘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因此,客观硬性规定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与修养的一个源动力。
2、学生对国外信息兴趣浓厚。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如今的90后大学生比较早熟,危机感也重于前几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生交流中,笔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从大一刚入学起,许多学生就在为四年后的就业担心了。这也许是好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尤其对非重点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开放性,加之竞争压力,使原本对国外信息兴趣一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国际专业动态,努力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双语教学在满足学生这种求知欲方面,发挥着传统授课方式无法企及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和热情,使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得到推广和扩展。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具体问题主要有: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双语师资亟待解决,缺乏适用的双语教材及配套的评价制度,双语教学科研力量薄弱等。依据我国目前艺术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加快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是改善现状的四条主要路径。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先从院系层面介绍双语教学的初步规划、切入科目、组织保证,具体落实为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氛围营造、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和安排。逐步建立日常化双语教学管理制度,双语教学组织系统,双语教学准入审查制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双语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双语教学科研系统等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霞.我国西南地区高校双语教学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 夏剑.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3] 程勤风. 高校双语教学及其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4] 牛力, 刘燕.双语教学环境下学生积极情绪构建策略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8―2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高职艺术类院校 需求分析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一直以来,高职学生的生源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专业之间,班级间,甚至存在于班级内部,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更加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因此将需求分析应用于分层教学中势在必行。
1 需求分析的涵义及重要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取代教师中心的思想,教育者们逐渐把目光投向学习者的需求(learner needs),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教育的首位,为了解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or needs assessment),是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是为了解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原因、需要学习语言的内容,以及需要学习的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界对需求分析的涵义各不相同。在国内,束定芳把需求分析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认为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需求分析为外语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教学的内容及设计和实施、外语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外语教学效果的检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国外,很多学者都强调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Mountford(1981)将“需求”定义为“外语学习者要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Yalden(1983)认为在语言教学中首先要进行的阶段应是需求分析,强调了要侧重学习者的需求。需求则是因为“欠缺与不足”(Robbinson,1991:8)。Tarone和Yule(2000)也认为,有必要通过需求分析,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强弱程度安排学习。Hutchinsion & Waters(1987)更将学习者的需求进行细化,主要分为两种需求——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他们提出任何教学都是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学习动机、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观点和看法,以促使教师将精力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因此,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开始,是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一种客观而不是主观评判的方式来改进教学实践。
2 分层教学概述
分层教学(Lamination Teaching)这个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苏联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1984)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都是分层教育实践的理论根据。巴班斯尤其基强调分层的必要性,认为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方法。
国内分层教学的最早雏形来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市不少院校都开始将分层教学的理念运用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詹振权(1989)认为,分层教学就是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
3 需求分析与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结合
3.1 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习者需求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高职艺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对对象进行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的学习动机;(2)自身的英语学习程度;(3)课程所涉及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态度;(4)教材和参考资料的数量和质量;(5)教学的辅助手段;(6)教学环境等。
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和分析后,笔者发现,这类学生在某些方面都具有共通性,如他们普遍认为教材过于死板,偏爱趣味性和生活性较强的教材,都希望在多媒体教室学习,认为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生动。这些普遍性都与艺术生善于形象思维、张扬活泼的个性特点很贴近。因而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课程应该从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改变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相互脱节的情况,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人文性等。
但是学生在学习背景和学习动机等调查结果方面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例如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而部分学生则觉得自己的学习处于比较差的一类。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只要通过短期目标如期末考试、B级考试即可,而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持有长期目标,例如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将来的工作打基础。
3.2 利用需求分析结果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经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差异和特点。根据分析结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作为综合评定的依据,可以以系或年级为单位,打破班级的界限,分为A、B两个层次。每一个层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A层的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对于A层的学生可以不受现有教学大纲的限制,甚至高于现行大纲或用新的更适合的实验教材。B层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应有能力和决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英语学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更低层次的教材或现行教材的最低要求进行教学。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差异不是很大,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分层教学方式,即不打破原有班级的原有状态,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将其分为若干层次。
学生具体的学习可以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即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决定参与哪一个层次的学习。如B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后,可以选择进入A层班级学习。
3.3 分层教学的评价
分层教学的教学思想和模式符合高职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它的优势体现在:首先,分层教学不仅照顾了学习困难学生的需要,也没有压抑尖子学生的发展,解决了学生学习差异的矛盾,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上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其次,分层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分层次让教师更注重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并要从整体利益和学生的发展考虑,做到教师间的精诚合作。但分层教学也存在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需要调动全校的力量,为之制定明确的相关政策;分层教学可能会对班主任的工作造成一定的不便;班级学生的集体感不强等。
4 结语
高职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程应该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并将其贯穿到分层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人才,为将来就业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T.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Mountford, A. The what, the why and the way[A].In Aupelf/Goeth Institute/British Council,1981.
[3] Robinson, Pauline.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
[4] Tarone, Elaine and Yule, George. 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Yalden,J.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Evolu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Oxford: Pergamon,1983.
[6]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关键词】艺术类 中职 英语 多媒体
在中职院校艺术类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教学方式,并且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让英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由此,本文对艺术类中职院校使用多媒体优化英语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内容的精讲,突破重点和难点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被引入到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这种方式让英语有了动静结合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把一些英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调整好各种感官的作用,有利于教师理清英语线路,使学生听懂英语中的难题。这样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学生可以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授surfing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视频,了解surfing的整个过程,并且对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语句和语法、时态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自行地获取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情景,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当中
在艺术类中职英语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本身中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正确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那么课堂就会过于沉闷进而枯燥,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先声夺人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学习情景当中。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dancing这一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一句话,Dancing is an action language,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翻译并且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转移到课堂当中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dancing的电影,这可以有效的激发出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融入到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去。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基本的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知识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自我制作,这样学生不仅提升了网络运用能力,还能在完成课件以后,对英语课本教学的部分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三、使用多媒体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一节课当中,学生因为自身的差异性,所以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也不同,一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仅仅能够认真的听教师讲解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在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学生非常容易感觉到疲倦,由此注意力更加分散,学习效率也就会因此下降。这样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新的兴奋点,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愉悦的心情下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去优化英语教学课堂的层次性
关于层次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学生理解方面的层次性。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对英语有一定的反应能力。例如,可以使用图片,也可以使用视频,更可以使用PPT等等,在具体设置的情景中可以对词汇有更好的理解,并且有效的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的教师操作可以是,课堂的进入,进入往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示范,示范是在教学视频或者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对英语内容有所了解;机械操练,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过一番学习以后能够在句型转换、词语解析以及各类的问答方面有充分的表现。这一系列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入,让学生跟读或者朗读,也可以相互对话,进而强化记忆,做到发音的正确。
其次,交流层次的提升。交流层次主要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当中,学生能够利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掌握,并在听说读写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能力,英语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所以一定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利用多媒体,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这种状态下,僵硬的英语单词和语法以及句型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英语对话,由此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使用多媒体让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建立起联系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和日常生活建立其紧密的联系,完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利用多媒体技术,要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意义更加深入,让英语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且构建一种桥梁,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运用英语。
例如,英语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写作训练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图片,然后让学生基于对这些图片的理解去写作。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艺术类中职院校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的种种优势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陆颖.信息技术结合下的中职英语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6(7):179-180.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导向;探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的新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高校大学生在校总人数近五分之一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形势已显得极为严峻。如何正确认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考生报考的新热点。统计资料显示,从1999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时起,大学生就业队伍不断壮大。由从高职教育发展状况资料显示,现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校人数已占高校大学生在校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但从各层次大学生就业率对比状况显示,扩招以来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率从整体结构上看一直是最低的,同时每年还有将近数十万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这无形中又加大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笔者在对河北省六所高职院校及近500余名2011届、2012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进行就业现状调研中得知:只有约15%的学生能顺利在理想的专业岗位就业;约20%的学生可以通过转行进行就业;约40%的学生处于半就业状态,即工作不理想,时有跳槽或处于临时失业状态;约25%的学生长时间不能就业。同时,在对20余家接受调研的用人单位中,80%以上的机构需要有2-5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只有极少数愿意接受、培训应届毕业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机构多不愿意录用高职学生,而重视中专生和普通培训机构输送的低学历学员的选用。多数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很明确,希望高职毕业生具有优秀的修养和基本的专业能力,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职业素质和学习精神,要有适当宽泛的视野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希望录用的高职毕业生能给本单位带来文化素养的影响能力等。
调查分析,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呈现出几个特征:毕业生短期需求不平衡;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才高消费,就业垄断和就业歧视;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仅以满足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以不能满足就业者的需求,今后必须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因素
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
从供给量角度看,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的急剧加大,总供给量已明显高于总需求量。因此,供过于求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从区域结构上看,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对扩大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从学历结构上看,由于毕业生人数剧增,特别是硕士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大为不如。
2、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才高消费、就业垄断和就业歧视
人才高消费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历崇拜盛行。很多用人单位在人员招录上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二是学历滥用。用人单位招高学历者从事简单劳动,支付低廉报酬,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本浪费。
就业垄断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就业垄断。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对本地大学生就业优惠,限制外地大学生就业;二是体制内单位就业垄断。单位自主用人是人事制度改革的进步,但有些用人单位由于经营垄断,在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毕业生,严重破坏了就业公平政策。
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根据毕业生性别、年龄、外貌等非经济特征因素给予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这也严重地干扰了毕业生的就业公平。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1、高职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素质(人格)本位三个阶段,而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沿用知识本位理念,仍在仿照普通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而是片面追求短时效应,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的针对性不高,岗位的适应性不强。教学内容老化,教材覆盖面较窄,有的使用非职业教育教材,没有职业特色,不能体现行业、职业和岗位的特点。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质量不高,缺乏高职特色,缺乏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手段,造成高职生向上赶不上本科生的知识深度,向下赶不上中职生的实际操作程度,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2、师资力量匮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
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各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加之专职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因此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就更少。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往往在职场上因为实践技能不过关或职业能力某方面欠缺而难以就业。
3、忽视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统一。高职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非技术的因素,如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质不高,导致学生步人社会后,难以正确解决好如何做人的问题,难以形成较好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难以有较高的理想追求,使学生在就业时,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一味追求高的待遇,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艺术设计类学生自身的因素
1、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加上艺术专业因属“高投入”专业,所以艺术设计类学生与家长都渴望高回报,择业期望值也就相对的高。但事实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缺乏务实地心理准备,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眼高手低、浮躁虚夸”,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自以为满腹创意、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从而使大学艺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因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就失业”半空悬的尴尬局面。
2、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不足
以知识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对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面对这一要求,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存在明显不足,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尚需提高。用人单位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而对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来、做不好,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就不足为奇。
三、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政府努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现在许多专家都认为,只要我们努力确定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有机结合的产业机构和技术结构,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就能够做大就业范围,尤其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相关资料也显示,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一百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四百个,轻工业是七百个,而第三产业可达一千个,这也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能缓解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为此,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解决高职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外,关键还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艺术教育教学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托,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开发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重基础、有弹性、强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发展”的原则,构建适合行业、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训”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校企、产学相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买主”。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将失去特色。职业教育通过实施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或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走校企、产学相结合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立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由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创建没有“围墙的课堂”,彻底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不职业”的现象,才能真正避免校企合作不是“一纸空文”。
3、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正确处理在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职教理念中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的关系
“知识本位”理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能力本位”理念是指以校企、产学相结合的形式,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本位”理念是指以学校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的职业培训紧密结合,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以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为特征,面对现实与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思想。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且我国采取的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所以要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充分认识传授知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长,也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培养职业能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现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提高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面向未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
2、职教目标中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
职业教育以社会的现实需求为目标,是指职业教育要直接针对某一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使就业者能熟练地运用现有的技术和规范,胜任现有的职业岗位,强调职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职业教育以社会的未来需求为目标,是指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社会的未来需要,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满足其就业、升学和继续发展的需求,主动应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强调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造就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应以满足现实的岗位需要为主;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大,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又应以满足未来的需要为主。鉴于我国同时具有上述两个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岗位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目前的职业教育应是在不断满足现实的岗位需要中,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自己做出努力
当前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面对自主择业的压力,心理素质不过关,亟待调试。一是心理冲突不断。突出表现为,有的求职者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容易走极端;有的求职者喜欢追求自我价值,但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求职者羡慕那些成功人士,却又惧怕竞争的风险和残酷等等。二是心理误区出现。如有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存在“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有的追求享受,把薪水、奖金、住房等物质条件看的过重,求“稳”求“大”。三是心理障碍明显。面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易产生焦虑、自卑、怯懦、盲目自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了就业的成功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在就业前必须调试好心理素质,消除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认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更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因此,解决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高职院校本身要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2] 张旭翔,王钧铭,徐胤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8,(1).
[3] 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创业专刊,2009,(22).
[4] 郭金玲.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5] 林明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 汤国英.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探讨[J].大观周刊,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