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鸡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提取并整理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2.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大声朗读课文;提2――3个思考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
1.点学生朗读第1段,找中心句。――(板书)
2.带着问题默看课文,圈点主要信息。
问:接下来作者对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默看课文,顺着自然段顺序往下找,作者在观察鹅的时候都有哪些发现呢?
3.整理、归纳信息
问: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想不到鹅身上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对于一个不怎么了解鹅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关于鹅的知识啊!一般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科学小品文可能会介绍分类啊、形状啊、颜色啊、生活习性啊、性格特征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对鹅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介绍呢?――(板书)
生活习性:(喜水;合群;准时作息;守规矩)
孵卵的情况:
感情生活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了解鹅的特征。
问:作者介绍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
(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板书)
问:你从哪里找到这句话的?读一下好吗?
问: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了吗?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先总谈“鹅似乎不笨”,中间部分分别从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方面来说明“鹅不笨”,结尾再总谈“鹅不笨,可以说还相当灵巧”。)
问:看来在介绍鹅的知识的文字中处处隐藏着“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呢!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吗?
(作者通过牧鹅过程中对鹅的观察,运用准确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一一作了介绍,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充分钻研并思考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整理、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作者对鹅那份特殊的感情,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让鹅群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让我们不知不觉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鹅的身上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地方,同时也关注一下你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语段,细细的品味、批注,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准备在全班交流交流。
重点品:2、3、4、15
次重点品:11
预设与生成:2、3段适合穿插朗读。学生可能将11中鹅的行为与人类的道德、责任挂钩,设计一段鹅的心理活动,以“毒”攻“毒”。如:鹅为了鹅群的“出壳率”而偷蛋,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之类。
小结:准确性体现在科学术语,表示程度、范围、先后等关系的副词,时间名词,数字等。生动性体现在拟人修辞,动词,情态副词,与其语调等。生动之处也本着用文学性的语言轻轻松松介绍知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紧扣了学习的重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设计与操作均注重具体考察学生在修辞、词语运用、句意把握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圈点批注与朗读的方法学会品析语言,学习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问: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两年半的鹅观察得多么细致啊,正是基于自己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勇敢的对家乡土话提出了质疑,得出了“鹅不笨 ”,“还相当灵巧”的结论,这就是体现在作者身上的十分可贵的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们是否被作者完全说服了呢?你是否想就文中的某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质疑呢?
问:松江土话称鹅为“鹅呆头”就没有道理吗?作者的看法是不是也值得怀疑?问:对鹅的习性的说明,有没有遗漏?如有,为什么不作介绍?(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交代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这样会不会削弱关于鹅的灵巧性的描述?(作者这样说,正是体现了科学小品文尊重科学事实以及语言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鹅虽然表现出灵巧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是必要的交代。)
问:作为科普作家的作品,作者写的事情真实吗?科学吗?有代表性吗?
问: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发现别人习以为常的说法不对,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作者类似的发现吗?
(结束语:的确,对一件事物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像作者那样,在独到的观察与探索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判断的可信度与科学性,让作者身上的那份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逐渐延伸吧!)
(设计意图: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体悟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藉以生发学生善于观察、勇敢质疑与探究的科学精神,促使养成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质疑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家庭作业
书法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写字课的学习,掌握技能,了解书理,感受汉字书写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木”及其作为部件入字之后的书写及结构规律。
2.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感受汉字书写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木”及其作为部件入字之后的书写及结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纸等。
【教学流程】
一、演示导入
1.(出示图1)这是一棵树,中间是粗粗的树干,上面是茂盛的树冠,下面是扎在泥土里的树根。
2.课件动画演示大树图慢慢变成古文字“木”(图2)。
师:瞧(出示图3),这是甲骨文“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文字,它一般刻在动物的骨头上。不过,这样写“木”字太费时了,聪明的中国人把线条进行了简化,便产生了金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命令宰相李斯再一次对汉字进行简化,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字体称为小篆。 但这种字体还是不便于书写,于是有个名叫程邈的人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创造了隶书。后来,一些喜爱书法的人再次对字体进行了变革,瞧,它变得更方正了,我们把它称为“楷书”。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木”和带有“木字部”的字。
二、学写独体字“木”
1.指导读帖
(1)(出示图4)练字先练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要想写好独体字“木”,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1]
生:写“木”时,要注意横短竖长,横画略微向上斜。
师:你不仅注意了笔画的长短,还注意了笔画的走向。的确,由于人的视觉习惯,横画要写得左低右高,这样看起来才平稳。因此,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把横画水平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
[预设2]
生:“木”中竖画是垂露竖,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顿。
生:竖画是从横画的中间穿过去的。
师:对,书写汉字时,我们除了可以运用田字格来定位,还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关系。当横画被竖画分割时,其被分割成的各个部分的长度应大致相等。这就是楷书横画书写的均分原则。(出示图5)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使整个汉字的重心偏左或偏右,从而导致重心不稳,布白不均。
[预设3]
生:在书写“木”时,撇要出尖,捺要有脚,撇捺要舒展。
生:撇的起笔在横和竖的交叉点处,捺的起笔在竖的身上。
师:同学们能从笔画的形态、位置进行读帖,真好!古人说,察之者尚精,读帖就应该这么细致入微。
(2)小结:在书写“木”时,要注意以下要领:
横短竖长,横画上扬,
撇捺舒展,木儿漂亮。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把“木”临两个,写两个。注意双姿(图6):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拳、一尺、一寸。
4.评析再练
师:请大家对照字帖和书写要领评一评同桌的字。评字时,要注意取长补短,提高自己。评完后,再练写两个。
三、学写带有木字部的字
(一)木在左
1.(出示图7)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想想木在左边的字书写应该注意些什么。
[预设1]
生:在这两个字中,“木”的捺画都变成了点,写在竖画的中部。
师:你注意到了笔画的改变。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我觉得捺变成点,是因为右边还有部件,要让位置给右边的部件。
师:那么,左偏旁木书写时,跟独体字木相比,笔画上还有哪些变化?
生:木字旁的竖画不是从横画的中间穿过,而是从横画偏右的位置穿过。
师:你看得很仔细。(出示图8)出于整体考虑,木字旁的书写要注意左伸右缩,以避让右偏旁。左偏旁木还有一处体现了让右原则,谁发现了?
生:左偏旁的木右边齐平(图8)。
师:你看得真仔细。这里的右部取齐也是出于整体考虑,左部收缩,让出空间,可以使右部件更好地进行书写。
[预设2]
生:我发现左偏旁“木”看起来比独体字“木”要显得瘦长一些。
师:你说得很对。变化是书法的灵魂,偏旁部首分配到具体汉字中时要因字生形,形状要因字而异,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和谐美观。
[预设3]
生:“林”右边的“木”比左边的“木”稍微大一些。
师:汉字的书写追求同中有异,这样既体现了书法的统一美,又体现了书法的变化美。
生:在“林”这个字中,左右两边的“木”就像哥哥关心弟弟,总是让小个子的弟弟走在前面。而为了让哥哥站得舒服一些,弟弟就把自己的捺画缩成了点。
师:是的,由于左边的捺变成了点,右边的撇就可以很舒服地穿插到左边点的下面。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看看“林”,再看看打太极的老人(出示图9),一缩一伸之间,尽显和谐之美。
2.小结书写要领。
木字站在左,体型变窄长,
竖穿横右边,斜捺变成点。
3.请大家想着书写要领,看老师写这两个字。
4.王羲之认为,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因此,咱们先书空写一写,揣摩一下这两个字的笔法和结构。
5.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把这两个字各描两个、写两个。注意写完一个字,先不要急于写下一个字,要将这个字与范字进行认真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
6.现在,请大家先根据书写要领帮同桌评一评,再各练写两个。
(二)木在上
1.(出示图10)我们继续来看这两个字,想想木在上时,书写应该注意些什么。
[预设1]
生:木字旁在上面的时候,整个字形变扁了,竖的腿变短了。
师:木字旁在上面时,为了让位置给下面部件,竖就变短。
[预设2]
生:“杏”的“木”大一些,长一些; “李”的“木”小一些,短一些。
生:“杏”中撇捺更舒展了,而“李”中撇变短了,捺画收缩成了点。
师:那么,同样是“木”在上部,为什么写法不一样呢?
生:这是因为这两个字下面部件的长短不一样。
师:对,你们瞧(出示图11),爱美的女性在穿衣时,喜欢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的搭配原则,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样,我们在书写“木”在上的字时,为了让整个字显得和谐、漂亮,也要遵循下长则上短、下短则上长的原则(出示图12)。
2.教师小结,出示要领。
木字站上面,字头要略扁,
下伸则上缩,下短则上长。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4.小组评字,再次练写。
(三)木在下
1.(出示图13)这两个都是木字底的字,看一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1]
生:在“条”这个字中,撇捺变成了左右两点。
生:“条”字竖变竖钩。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吗?
生:“采”上小下大;“条”上大下小。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的确,字有开合节奏的变化(出示图14),一部分开,另一部分就合。要么上展下收,要么上收下展。全开则形散,全合则拘谨。“采”的“爫”(爪字头)向内收,“木”就撇捺放开。“条”上部的“夂”=外放,下部的“木”就收敛。
[预设2]
生:这两个字的竖画都写在竖中线上,而且,“条”的撇捺交叉点也写在竖中线上。
生:“采”的竖画和“爫”(爪字头)的第二点收笔处对齐,“条”的竖钩和上面的交叉点对齐。
师:撇捺的交叉点和竖钩在一条线上,都紧贴竖中线,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对正(图15)。
2.现在我们知道了,木在字底时,要注意以下书写要领:
木字写在下,要把身压低。
上收下就放,下部撇捺展;
上展下就收,撇捺变成点。
3.请同学们看着字帖,想着书写要领,试着写一写这两个字,写好后在小组内评一评。
4.师:经过同学的评点,相信你们对写好字会有更深的认识,现在请你们再次各练写两个。
四、课堂总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木”在作为偏旁分配到具体汉字中的时候,形状要因字而异,还学会了把木和带有木字部的汉字写漂亮,这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WPS中文字录入、文档修饰、插入图形图片等操作,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喜欢动手操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依旧喜欢具体、直观的事物,缺乏对直观事物背后技术本质的探究,导致过度关注目录的修饰,而忽略了自动生成目录的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子目录的本质――超链接。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第1节“研究报告制作”中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了解目录的作用及一般组成。②学会设定标题样式。③利用自动化技术生成目录。其中按级别设定标题样式,是本课的难点,也是自动生成目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电子目录的本质其实就是超链接,为学生学习PPT和网页超链接的设置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目录的作用及一般组成,学会设定标题样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制作目录的过程中,掌握利用自动化技术生成目录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尝试使用自动化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录的作用及组成;制作目录的过程。
难点:自动生成目录的方法;按级别设定标题样式。
教学策略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技能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创设了为班级的《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报告》制作目录的任务情境,学生在“创设情境,感受目录功能―观察案例,分析目录构成―初次尝试,手工插入目录―快速提取,自动生成目录―使用体验,感悟电子阅读―思维导图,巩固新知”这六个环节的引领下展开一系列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目录功能
游戏:学生准备好课本,迅速找到“图片分类及格式”在课本中的页码,并打开相应位置。
速度最快的同学分享经验(使用目录)。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的目录,并说说目录页的作用。
学生回答(概括内容;快速索引,方便读者选择浏览)。
师: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快速找到某一页的时候,就需要目录的帮助。《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报告》完成之后可以分享给其他人阅读,但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这就需要我们做个目录来帮助读者了解报告的概况,引导读者阅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目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查阅书籍的过程中,发现目录的作用与优势,产生为《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报告》制作目录的需求,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带着问题学习,既创设了良好的需求情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案例,分析目录构成
师:观察课本目录页并思考:①目录页由哪些元素组成?②实现目录功能的必要元素有哪些呢?(如下页图1)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课本目录,师生共同总结目录页的组成元素,并以结构化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目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目录页中的必要元素,防止学生过度关注目录的修饰,而忽略了目录的关键内容――标题及页码。
3.初次尝试,手工插入目录
活动1:手工插入目录。
①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制作“目录”字样。
②添加标题,并思考:如何将研究报告中的各级标题提取到目录页中?(直接录入,复制粘贴)
③在每个标题后插入省略号。
④手工输入每个标题对应的页码。
小结: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完成目录的制作,但比较麻烦。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技能,学生虽然能够制作出目录页,但也感受到了这种方法的弊端,为学习使用自动化技术生成目录奠定基础,使学生有获得新知的好奇和喜悦。
4.快速提取,自动生成目录
师:在WPS中,单击“引用”选项卡中的“插入目录”按钮,即可自动生成目录。
活动2:局部比较,理解自动生成目录的基础。
①模仿老师的方法,尝试生成目录。(发现“错误,未找到目录项”,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方法,老师能成功,自己却出错了呢?)
②分别打开“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报告”和“演示范例”文件,选定对应的标题,查看“开始”选项卡中的样式,有什么发现?(《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报告》中所有的标题都为“正文”样式;“演示范例”中“1摘要”“2绪言”等标题为“标题1”样式,“2.1引言”“2.2研究目标”等标题为“标题2”样式)
小结:自动生成目录前必须根据层级关系设置不同级别的标题样式,而且目录层级越高,标题样式序号越小。
活动3:根据《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报告》目录页效果,自动生成目录(如图2)。
①设置每个标题的样式(将“1摘要”“2绪言”等章标题统一设置为“标题1”样式,“2.1引言”“2.2研究目标”等节标题统一设置为“标题2”样式)。
②生成目录(将光标定位在存放目录的空白处,单击“引用”选项卡中的“插入目录”按钮)。
拓展问题:
①如何快速设置多个同级标题的样式?(将光标定位在某个设置好的标题中,双击“格式刷”按钮,并连续复制标题样式到多个标题)
②若修改文稿后,标题或页码发生变化,这时该如何处理目录呢?(运用“更新目录”按钮重新生成目录)
设计意图:运用自动化技术生成目录的方法没有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借助搭建局部比较的接收支架,引导学生发现自动生成目录的关键,即按级别设定标题样式,不仅探究了实现自动化技术的条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越了简单技能训练,渗透了技术方法和思想的培养。
5.使用体验,感悟电子阅读
师:观察目录页,其除了自动生成的标题和页码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呢?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现在要阅读“饮料对人体的影响”的相关内容,如何才能快速打开呢?(使用滚动条翻阅)②按住Ctrl键的同时单击标题,会出现什么现象?这运用了什么技术呢?(超链接)③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这一技术呢?(网页中的超链接)
小结:和传统的阅读不同,在目录中利用超链接技术可以直接跳转到想要阅读的地方,这是纸质目录所没有的功能,也充分体现了电子书阅读的优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纸质目录所没有的超链接功能,既充分体现自动生成目录的技术优势,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电子目录带给我们的便利。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一、深情渲染,浮现画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生病住院了(引述第一自然段)。在“我”抱母亲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3自然段,画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
二、走进画面,品味承受
1.我的心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交流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板书:难过、愧疚)
2.我为什么感到难过呢?(指名回答)
师:一个和母亲朝夕相处,再熟悉不过的儿子,为什么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认真体会体会!
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出示:在我记忆中……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透过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这样一幅幅画面――
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能读出母亲的艰辛?(指名回答)
师:这么轻的母亲,为什么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给儿女留下力大无穷的印象?难道他们从来没发现母亲的累吗?
(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母亲爱孩子,她这么做,累点也不觉得苦。母亲从来不埋怨,把对子女的爱化成了一股力量,超负荷地承受着这份重担。
这么轻的母亲,用她瘦弱的双肩,给予了儿女一份沉甸甸的,重如山的爱,作为儿子,至今才了解,心里怎么会不自责,不难过呢?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生集体读。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伟大、无私)
让我们饱含着对母亲的崇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
三、欣赏画面,感悟情深
过渡:是啊,年复一年,当我们慢慢长大,岁月的沧桑、生活的重担已经使当年那个娇小俊俏的母亲变成了今天这个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瘦小病弱的老人。
1.面对着眼前的母亲,“我”的心中充满了――难过、愧疚和自责。护士动情地说:――(引读)
可是母亲却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
3.谁能把母亲的话换个说法?
4.也许你的妈妈不需要肩负重担,不需要翻山越岭,但对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
清晨,当我还在被窝中时,母亲已经_____________。
深夜,当我已经沉睡时,母亲还在_____________。
吃饭时,妈妈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高兴时,母亲________;我伤心时母亲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时,母亲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说)
师:多少个清晨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忙碌了,多少个中午我们的母亲急急忙忙地赶到学校接我们,多少个傍晚,妈妈工作了一天,她还要为我们做饭,洗衣服,多少个夜晚,妈妈劳累了一天,还为我们检查作业,甚至晚上盖被子。同学们这就是母爱啊!
四、领悟画面,感受幸福
1.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成就了一幅无比幸福的画面。
2.出示抱母亲图。出示句子。(师配乐范读)
3.母亲闭上眼睛,没说话,但母亲眼角的两行泪水似乎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母亲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水?(幸福的、快乐的、酸甜的、激动的、欣慰的……)
4.小时候,母亲曾无数次的抱过我(板书:无数次),而我这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圈课题“第一次”),母亲就那么激动,那么幸福。
5.对比一下这两个词,你想说些什么?
6.师生交流:我们给予父母的关心怎么样?(太少)父母给予我们的呢?(太多、无私付出着全部)
7.谁还想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让这感人的一幕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指名读:我做在床沿上……(配乐)
五、拓展画面,感悟情深
1.播放《母亲》这首歌,播放画面。有一个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她都会牵挂着我们,这个人是母亲;有一种爱,他让我们任意地索取,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母爱……如果说因为忙碌和粗心,我们忽略了平时对母亲的问候和关心,无论如何,别忘了在3月8日那天买上一束康乃馨,哪怕是一句感恩的话语……
2.同学们,你们此时愿意拿出笔来写上一句你们对妈妈感恩的话语吗?
3.学生练笔。
4.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教材选自人音版教材第九册)
年 级:四年级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抒发了人们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歌唱能力和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他们羞于表现,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一二年级的学生高。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是一个难点。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对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有了一定感性经验,而掌握弱拍起唱则是一个难点,此外运用气息控制掌握歌曲的力度变化也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和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抒发对牧场、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初步懂得弱起拍的含义、认识mp、mf等力度记号,初步能用平稳的气息控制力度的变化,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3.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歌词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教学难点:掌握弱拍起唱和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感受牧场之景
1.听歌曲伴奏音乐,律动表演进教室。
2.播放歌曲,配乐画面欣赏。
设计意图:
通过在边听音乐边欣赏牧场图片,唤起学生对美丽牧场的向往和憧憬,并熟悉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二、展开部分――听唱互动,体验牧场之意
1.发声练习:唱唱晨之牧歌
(1)教师范唱
(2)出示谱例,用手势辅助唱准旋律的音高音准,尤其是大跳音程。
(3)学生用lu跟钢琴哼唱(指导有气息支持地唱)
设计意图:
选取了歌曲的主干音,进行了节拍改编,将节奏和旋律拉长、拉宽,将学生带进广阔的草原。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演唱状态、正确的演唱方法、优美的演唱声音表现草原美景。
2.音程练唱:重点解决音程大跳时的音准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音符进行的走向有什么特点。
3.感知节拍:重点掌握弱拍起唱的方法
播放录音范唱,教师随歌曲旋律做传递活动,引导学生随音乐行走,体验三拍子音乐特点,并在弱起拍时传递礼物。
借助笑脸图形谱,了解歌曲节拍、弱拍起唱的特点和长音演唱方法(以第一、二乐句为例)
4.感受歌曲旋律特点:借助手势动作感知歌曲的结构和四个乐句的旋律进行特点。
5.用哼唱Lu音自然、轻声地模唱旋律。
设计意图:
通过音程练唱、传递游戏、律动等感受歌曲的结构、节拍、弱拍起唱和旋律进行的特点,并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三、深入部分――学唱歌曲,表现牧场之美
1.学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的变化与重复
(1)出示乐谱,师生接唱,熟悉旋律。
(2)寻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感受旋律创作特点,按一、二、四乐句进行分组学唱。
(3)完整演唱旋律,在第三乐句用La来模唱,与其他乐句在力度上形成对比。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接唱感受旋律创作的特点(完全重复和同头换尾的变化重复),并提高学生视唱的兴趣。
2.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意境,表达歌曲情感
(1)教师范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学生随琴轻声歌唱。
(3)请学生完整聆听录音范唱,并有感情朗读歌词。
(4)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第一段旋律优美而荡漾,描绘了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5)引导学生用“吹气球”的方式体会气息的运用,掌握控制强弱变化的方法,对四个乐句进行力度变化演唱。
(6)引导学生寻找衬词“那儿”,感受作者身处异乡隐藏着对牧场的眷恋和对家的思念。
(7)演唱第二段歌词,体会夜幕下的牧场宁静而温馨的画面,感受对牧场深深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完整演唱全曲。
通过力度变化处理、情境创设等引导学生对歌曲内涵进行挖掘,进行演唱处理,提高他们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歌唱表现力。
四、拓展部分――创编歌词,升华家乡之情
我的家在仓前,这有梦想小镇,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有国学大师,这有四无粮仓,它们代表仓前符号。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学习;《C++程序设计》教学;项目式教学 学习过程;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21-02
1 概述
《C++程序设计》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包含基本数据类型、控制语句、数组、指针、类、继承、多态、输入输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先讲原理,然后学生上机实践,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很累,教师也教得很辛苦。
1.1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满足于完成老师的作业完成任务,学习的钻研不够,越学越困难。
1.2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以知识点为中心,辅以一定的案例,学生对教师的例子,习惯于只字不落的简单模仿,只求运行结果,C++编程能力、调试程序等方面的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1.3 学生缺乏实际的项目经验
学生完成的都是原理性的例题,没有参加过C++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而企业非常看重实际项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不利于学生求职以及适应工作。
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是一种新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和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1]。针对传统《C++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拟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对课程进行改革,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项目经验。
2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介绍
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理论及其应用都开始于美国, 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模式之一。国外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研究成果丰富,理论己经基本成熟,实践的例子也很多。
2002年宁波大学的刘景福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钟志贤教授在《外国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中给出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定义,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2]。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009年中央电教馆章雪梅老师在《基于项目的学习及其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包含问题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3]。项目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项目展开的,项目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应用。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应当是促进学习者个人和小组的进步,学习评价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技能。
2011年重庆大学金凡路老师在《职业教育立体多元化项目主题式教学评价构想》一文中提出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层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式、适切化评价时机、系统化评价标准等来建构立体化项目主题式教学评价体系[4]。
3 《C++程序设计》项目式教学设计
《C++程序设计》项目式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学习项目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评价三个方面。
3.1 学习项目设计
选择合适的项目,既能涵盖基本的语言机制,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难度适中,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项目的学习。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与改进,设计出如下学习项目。
3.2 学习过程设计
遵循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针对《C++程序设计》的教学特点,该文把学习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教师示范、项目设计与分工、项目实施、项目演示五个步骤。以第六章类与对象中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说明学习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回顾第4章数组学习中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简易)版本,要求使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识别出其中的类,并编写相关代码。
教师示范:教师讲解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基本知识,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类的定义,对象的定义与使用,共同分析人事管理系统中的类以及对象。
项目设计与分工:以2-3人小组为单位,分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类与对象,讨论类定义包含的属性和方法,main函数的设计,并分工到小组成员,教师巡视,查看小组进度。
项目实施:小组成员完成自己的模块,调试错误,集成程序,遇到问题可以小组成员讨论,可以上网搜索资料,也可以请教教师。
项目演示:以小组为单位,演示程序,展示学习成果。
3.3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自评、组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学习评价表设计如表2所示。
4 反思
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解,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学内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编程项目,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贴近IT企业需求和市场定位。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评价者,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积极学习前沿C++编程技术,深入企业实践,甚至联合领域的专家,才能更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邬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
[3] 章雪梅.基于项目的学习及其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技术,2009(2).
[4] 金凡路.职业教育立体多元化项目主题式教学评价构想[J].职教论坛,2011(3).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2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浙江省优质课课堂教学比赛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这种比赛形式使得选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某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合适,几个选手一作比较,就立分高下了。
依常理推测,在这种场合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效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虽然在比赛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呈现都比较精彩,但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主观推测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很少进行客观的检测反馈。例如,比赛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少数学生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就推测多数也学会了。可课后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有些知识点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却很低。
再依常理推测,在这种场合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高质量的。但事实同样并非如此。就笔者参与的几次评比来看,几乎每年都有参赛选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大失误,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严重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明显偏离课程内容等这些看起来属于低级错误的现象。例如,在面向高一年级学讲授氧化铝的内容时,有一位参赛教师花了5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氧化铝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很好地解读教材的要求,因为这一内容既不是教科书的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这样的条目、即使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值得商榷!
这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随后的日常化学学科调研、视导中,笔者加大了这两个问题的调研力度,发现这两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3)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概念图,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1:感受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目标2:能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目标3: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
目标4:理解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目标5:知道反应物接触面积、颗粒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