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基层社会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社会文化

第1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群众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城市社会状态之前,需要先优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如果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建筑,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建筑的地基,必须要打牢地基才能建造高楼。如果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人的灵魂。人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先发展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根本不能生存。同理,没有基层群众文化做基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失去了战斗的能力,更不用说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基础,引导群众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没有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人群的思想无法得到良性引导,没有文化积淀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没有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和谐的文化根基,没有发展的潜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的理念就是建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打造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给我国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后盾。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友爱性,并且化解了社会矛盾,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现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现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成为了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二、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几点建议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笔者的调查结果而言,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笔者总结几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的外观建设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文化,例如: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建筑的彩绘方式等。在保持城市整体和谐的同时加入审美情趣和当地文化特色,许多文化名城的建筑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比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威尼斯等。如果不能大面积铺设,也可以设置一两个亮点设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悉尼的海上歌剧院。

(二)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历史资源抓住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突出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在节假日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使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所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是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第2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群众文化;农村;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47-02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文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1.1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2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区域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村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境遇。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不良现状,这是“三农”建设必须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2和谐社会建设对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

2.1农村文化的原生性形态与当今的经济技术形态一体互动。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同,如今的农村文化不仅凸现其原生性形态,而且也显现其经济技术形态。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力”和“文化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农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技术财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2.2农村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文化格局竞争中凸现整合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不断互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不再是独立的、小范围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超出地域限制,纳入了现代文化区域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农村文化一方面传承其独特的优秀文化,彰显其地域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又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过去单一的、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退缩。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大量的农村文化在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在文化经营上,农村文化也从分散、自发状态,经过联合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整合和创新。

2.3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软环境”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在价值层面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在技术层面上,要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文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农村文化发展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最终推动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方法措施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坚持先进文化发展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

3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若干构想

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体现着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善恶判断和理想追求,体现着农民的政治倾向、道德理想、、审美趣味和哲学观念。当前,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使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多样化。

3.2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有奉献精神。文学精品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付出代价和艰辛,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的。

3.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涉及饮食、服饰、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家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朴今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5期.

第3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75-01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何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来加强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并实现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环境优美且设施完备的最终目的,这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可有效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是人们在职业以外,进行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而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社区、村委会、街道级的群众文化工作与活动,对于实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加强群众与政府间的密切联系,还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这是各个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化产品的越来越丰富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获取效益的途径,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与深化,文化已不可能单独脱离而实现发展,而是摒弃传统抽象作用并与经济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经济魅力,为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新农村农民的各项技能与本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认知,让他们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结合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来推动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进农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新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与道德品质,让他们在有感情的人文关怀下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养成勤俭爱国、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引导他们转变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加强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另外,农民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通过文化活动传递的法制教育与政策教育知识,农民丰富了对富民政策信息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充分提高民主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通过行使自己的民利来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农民的民主意识,有助于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实现“村容整洁”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民,而农民群众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与参与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目的,通过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在实践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建设,而且帮助农民群众更深一步了解与认识卫生常识、疾病传播及预防知识等相关的卫生知识,以及循环利用、科学种田等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培养具有良好卫生意识的新型农民,实现真正的“村容整洁”。

二、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而促进新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来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并推进乡风文明与管理民主以及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此,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建立专门的文化协调组织机构,通过加强领导来强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起文化活动举办的积极性,综合提高基层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努力开创与构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通过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宏观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起所有可参与建设的团体、机构或个人,创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新格局。(2)在产业化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并培育新农村群众文化市场,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已有设施、设备与人才,有目的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科学、经济等通过创新方式结合起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综合提高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水平。(3)提高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区域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合理纳入城镇建设总规划范围内,利用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广播、文化中心及图书馆等建立农村文化网络,通过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另外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的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科学、合理的的文化活动能积极开展,进而才能起到良好地效果,综合提高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目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落实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推动农村基层民主与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还有效强化了村容整洁目的,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总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岩.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16).

[2]冉江平.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J].新重庆,2006(07).

[3]陆敏.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探讨[J].才智,2009(29).

[4]李晓伟.论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第4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关键词:党建工作;企业文化;班组建设

Abstract: the focus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to fully mobilize grassroots reform and team members work enthusiasm and motivation, from top to bottom combined form a cohesive force. Through the play to the party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construction and business qua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grassroots reform, department office and team, let all the staff fully realize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us and ful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broad worker work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Keywords: part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team building

基层站队和班组是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落实中最为基础的单元组成部分。基层的党建和企业文化的实践及发展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企业文化的建设既是企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先进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如何更好的加强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发挥基层单位、班组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结合日照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操作运行部党建与企业文化和班组建设的实际工作,探讨如何更好的加强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1 加强班组成员对企业文化的学习、打造过硬的班组团队

注重培养每个班组成员牢固树立忠诚企业的思想意识、将企业文化的宣贯与学习生产业务知识结合起来,将5S管理与各项设备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为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公司统一安排各班组积极参加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通过拓展训练增强各班组成员间的团结,和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同时增强大家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和促进团队共同进步的责任意识。几年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工作中如何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已成为每个班组不断创新和学习的目标。

2 夯实基础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和学习氛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序的科学管理是推行企业各项工作向精细化管理和卓越绩效发展的基础。该部依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多项管理制度,形成了“明职责、重标准、细考核”的管理机制。在认真落实公司部门各项规章制度的的基础上,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不断细化班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事事有标准,时时有监督,事事有考核的内部管理体系。

为激发各班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效理念,该部以抓好安全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和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积极推广作业现场的星级管理,各班组内部都积极开展了“争旗夺标活动”,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生产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各班组的管理效能和质量,通过近六年来的不断改进与发展该部各班组成员的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 抓业务素质培训、综合提升整体生产操作技能水平

公司成立初期,该部各个班组成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成员文化水平从初中、职高到大学,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既没有原油接卸工作的经历,也不具备危化品工作的相关业务知识,与所要从事的危化品原油装卸作业的要求差距太大,如何抓好生产业务技能培训便成了该部全体成员的首要任务。

为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该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 “三结合”学习制度。即:将培训内容同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对照技术资料和现场设备掌握码头上所有设备设施的操作、检查、维护保养等技能。将班组成员培训的结果同个人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成绩优异的要奖,不及格的重新学习。有效调动了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训助推学习,学习推动创新,从2012年开始各个班组的成员踊跃向公司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近百项,针对影响生产作业的重点、难点问题,班组成员积极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几年来各个班组通过技术比武和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对公司的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注重安全生产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方面该部严格按照公司所制定的各项规程要求,从船前准备、原油接卸各项设备操作和巡检三个方面抓起。

针对单绳引缆影响作业效率的难点问题,该部班长丁籍州与同事们一起经多次的分析、实验、研究,创新提出了靠泊带缆“引双绳作业法”,该作业法的使用有效降低了作业时间,减少了船舶在港停泊时间,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并很快在该部所有班组推广应用,带缆时间由过去的120余分钟减少到现在的90分钟左右。经过几年来的推广使用证明该带缆作业法确实提高了油轮靠泊的作业效率。

近六年来,该部在班组内部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效率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该部室多次获得公司和集团公司先进部室和先进基层党支部的荣誉,以上成绩的取得再次证明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密不可分,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任何一个企业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5 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党建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已成为各企业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要以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出发点,要突出职工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作为领导干部,在言行上要尊重和关心职工,在工作上要理解和信任职工。建立起领导联系群众的机制,各级领导要坚持经常深入基层,通过与基层群众所开展的各类交流对话活动,真正达到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目的。企业的班组文化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以贴近实际生产需要,贴近职工群众的生活为基本原则。在具体做法上要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群众热爱参与的活动,以达到传播企业文化,倡导安全生产,陶冶情操的目的。在理论和形式方面不断的创新和充实班组文化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使班组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要不断丰富班组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用知识启迪引导、解惑释疑、开阔视野、更新思想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比、学、赶、帮、超等劳动竞赛、争先创优活动,增强和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企业班组建设工作在职工群众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5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关键词】 社会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矛盾调处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日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自治组织努力积极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进行社会管理中,社会基层组织对于调处社会矛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关键在于完善和实现社会基层管理,从源头杜绝和防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标。

二、农村社会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我国的社会基层组织是指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农村中的村民委员会,政党、国家、社会团体的基层组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1]。社会基层组织既是公民个人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的最主要渠道和载体,又是组织和调动公民积极性,进行社会矛盾调处的重要主体。因此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矛盾调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对社会矛盾调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社会管理最基础的成分:主席指出:“不能把人民的权力理解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等权利。人民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是管理国家、管理各项社会事业的权利”[2]。受国际化的影响,我国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但这几十年体制的延续同时形成了我国社会基层组织成为了公民个体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社会基层组织既可以保护和代表公民个体利益,又在必要时充当成员间或者是成员和组织外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调处员,从而达到了社会管理有序,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二)农村基层组织是国家民主法治建设最基层的单元:我国的民主法治是一项工程,在社会管理中是否进行法制化的管理,这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是否得以真正的实现。第一、社会基层组织是公民参与和体验国家社会管理的直接单位。第二、社会基层组织大多数是公民自愿组成的,这是对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实践与宣传。第三、公共权力配置机制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权力运作的变动,社会对政府的要求更高,需要政府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等。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根本性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工作,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要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在《村民委员会自治条例》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办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可以看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基本功能中都包含了协调利益、调处矛盾,为群众提供社会福利。这些职能基本上可以统称为社么矛盾调处职能。也就是说在社会矛盾调处体系中,政府的司法部门、行政部门作为矛盾的调处机制发挥作用是有终极性的,而处于矛盾调处前线的首先是连接政府与基层的各种组织:如机制争取的司法调处人员、村委会的安保委员、村委会的治安巡逻队等。除此以外,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还具有利益代表、意见传达、民意整合等功能,这些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推进和谐社会进程的建设有基础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由于社会基层组织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中,必须以社会基层组织作为重点和要点,建立以社会基层组织为基础的,并且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三、完善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优化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面对基层组织在社会矛盾调处中的困境,必须明确思路,要把社会矛盾调处放在基层,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基层组织的管理体制,重点在于完善我国基层自治组织的形式、功能、作用。

(一)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组织的立法,确定其地位和权力:即使我国已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现行法律还不够完善,法律关系还没有理顺,这就需要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或出台与原来法律配套的法律体系,如社区组织自治法等,理顺基层组织和相关组织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对于基层自治组织依法行使自治权力是很重要的。通过法律规定杜绝对基层自治组织人、财、事的不法干涉,保证自治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二)创新农村基层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机制,完善基层事务的民主决策和公共服务:创新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在自治组织产生、运行等环节充分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保证在组织产生和组织运作的各个环节的公开、公证、透明,实现真正的民主。对于在进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新农村自治组织,由于其人口密集,厉害矛盾也比较尖锐,更需要加强民主参与的程度和民主决策集中建设,才能做到防范社会矛盾的产生及时调处社会矛盾的目的。

四、总结

社会矛盾的繁多、复杂性,对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针对社会矛盾的防范和化解需要入手,对社会基层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首先要加强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是基层社会具备社会矛盾的自我调处能力。这就像人有了一个抗体一样,加强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功能,就给予社会具备对社会矛盾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第二,要通过合理创基层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公民和社会为本的公共服务。这就从经济和物质根源方面解决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恶化问题。只有从以上各个方面共同入手,多管旗下,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防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才能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施九青 《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517页

[2]《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第6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一、西湖区社区文化的特点

西湖区社区文化的形成是随着城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区位结构的大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社区文化网络比较健全

作为南昌市的中心城区,一批批标志性的社区文化设施,如:象山广场、绳金塔文庙广场、建设桥社区文化广场、南浦(飞云)文化广场、沿江休闲文化广场等都是城区文明程度的新标志,也是西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象征。但是,体现城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科学素养还要看社区文化馆(站)的建设,特别是贴近居民、方便居民,星罗棋布于大街小巷的文化室的建设。

当前西湖区共有100个社区,31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

同时,全区共新建了600多米长的文化科技宣传橱窗,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化活动。由此可见,我区构筑的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社区文化网络已经形成,并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由于社区的人文、习俗、历史、地理条件的不同,社区文化也不尽相同。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一批政府民心工程的实施,使各个社区的文化有了新的、多样化的发展,如绳金塔社区的“风筝会”、“百姓十分钟文化圈”,象山社区的8个文化亮点和推出的“社区公民道德论坛”,丁公路街道社区的文化共建活动,建设桥社区的“精品社区”的国际特色文化,西湖社区的徐孺子“历史文化”,广润门的“邻里文化”,警园社区的“共建文化”,等等。从总体上看,西湖区是一个老城区,五方杂处,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现代文化特色。西湖区从2006年在全市率先组织举办的每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唱响了社区文化的“四季歌”;结合重大节庆日活动,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节“民俗情”大型歌舞晚会,“共创和谐――走进西湖区”大型电视文艺活动等活动,在建设桥社区先后成功举办全国“四进社区”西湖分会场全场演出和全省首届“千禧杯”、“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创作作品获国家级、省、市级社区文艺展演活动多项大奖。据统计,五年来共举办各项社区文化活动600场(次),在全区形成了浓郁、健康的文化氛围。

新型的西湖社区文化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努力营造文明社区人与人的和谐氛围。在各社区活动中起核心作用的区文化馆,充分利用馆内文化艺术人才和设施、设备优势,发挥辅导、培训、娱乐、引导等多种功能,在社区发挥了文化辐射功能。全区共建有组织业余群众文化团队、有阵地、有活动的300多个,参加人数达10多万人。不少社区内白发垂髻各有所乐,文化艺术形式多样,新型的社区文化也成为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知识教育、就业技术培训、现代家政示范、科学知识普及、文明礼仪培养、特色文化风貌、娱乐休闲空间的载体和平台。

3.建立稳定的文化干部队伍

全区11个镇、街道文化站共有专职文化干部20人,其中,行政编制3人,事业编制17人;30岁以下的13人,占总人数的65%;大专以上学历者为18人,所占比率为90%;中级职称有2人,中级以下职称有18人,均为专业型文化干部。106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也分别配备了文化专干上百余人,文化兼职指导近千人。同时,广泛开展定向培训和输送文化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文化专干,确保了社区文化干部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在西湖“十大”艺术(器乐、声乐、舞蹈、曲艺、戏剧、摄影、美术、书法、文学和民俗)的人才库中,全区共有534名艺术人才,其中群众艺术人才为428人,占81.8%。这些人才构成的文化队伍都是长期活跃在文化战线上的主力军。

4.形成新的文化工作格局

全区文化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参与,辖区内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有代表参加。对全年和重大的社会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投向、资源共享等方面都进行共同协商,齐抓共管,形成大文化工作格局。社区文化在工作中不断架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不断拓展公众对社会文化资源的享受度,打破了文化部门独家兴办的旧模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格局,出现了传统的群众文化形式与现代都市群众文化形成交相辉映的好势头,“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资源共享”已成为我区开展新型社区文化活动的有效途径。

二、西湖区社区文化的发展策略

1.搞好调查研究,建设高标准的文化阵地

为打造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要建成与城区定位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市民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机构合理、布置优化、设施先进、多层次的社区文化网络。当前我区各社区文化阵地设施发展不够平衡,主要是因为各社区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人口构成、素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市民文明程度十分悬殊,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小区的艰难程度不一。以我区为例,现有的住宅区分为五大类:第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旧住宅区。南昌建市历史悠长,遗留下来的老城区大多是商业区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第二类为原郊区土生土长的农村城市的村民住宅区。第三类是改革开放以来陆续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兴建起来的福利房或微利房小区,多为机关、事业单位或部分国企人员居住。第四类是国企划圈而建的集工业区、职工宿舍区、生活区于一院的“城中之城”。第五类是由开发商直接投资征地兴建的各种新型商品房住宅区,如“花园”、“新村”等。目前我区第一、二类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有限,文化活动场所设施、群众文化生活相对缺乏,阵地建设有待加强;第三、四类社区多数不仅是人们栖身之地,其基本设施也相对配套,功能相对比较齐全;第五类基本是新开发的大型住宅区,大多数生活起居、文化体育、娱乐消遣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基层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凡是拥有基本文化设施,群众文化开展得好的住宅小区,居民精神面貌更好,普遍成为文明社区。因此,我们提出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针对基层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凡是新建小区都要有配套的群众文化设施,至2008年底,全区各社区都要建成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公益性配套的社区文化中心,对其功能的设置,要求达到“五室两队一园地”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有效发挥其娱乐消遣、宣传教育、普及知识和美化心灵等综合服务功能,在不断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对那些尚未规划或没有兴建文化设施的基层社区,要主动当好相关部门的参谋,提出可行性意见,以尽快完善各社区的基本活动阵地。

2.以培训为抓手,培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单靠文化馆这支有限的专业队伍,要繁荣所有的社区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并长期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文化队伍,制定和完善我区社区文化辅导员、联络员制度。群众文化专业的业务人员可以分派到基层社区挂点,结对子担负指导、联络任务,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当中碰到的新问题。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区有文化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社区文化辅导员,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区文化馆要发挥自身职能,整合和社会创作力量,发挥自身的业务技能,为全区各社区创作谱写社区区歌,率先实现创作率达100%;编辑、整理《西湖区社区区歌集》,组织举办全区社区区歌大赛。

为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求,群文工作者不但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把立足点放在社区,认真做好组织、辅导工作,还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设备和艺术人才资源、组织活动经验丰富等诸多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业余文艺培训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层文艺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不断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想艺术修养,为广大社区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提高人才保障,提升活动质量。同时,要特别注意关心社区老年人与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需求。

3.举办示范活动,丰富高层次的活动内容。

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普及文艺知识,培养大众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我们除了要继续坚持文艺“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组织好各类庆典、重大节假日综合性文化活动,还要继续利用好本馆、站和各类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站厅等载体,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举办一些示范性、导向性的汇演、调演及艺术作品汇展等活动,发挥贴近群众、自愿参加、自由组合、喜闻乐见、就近活动、多样选择、积极健康的特点,打造和完善绳金塔文化风情线,使其成为代表西湖文化形象的标志文化区域。弘扬传统优秀艺术和传播现代先进文化,促进基层文化活动上水平、上档次。这类活动既能倡导文明精神,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又能使人们受到主动活泼的公民道德教育,对推动社区文化活动向前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更新内容与方式,创新高品质文化特色。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化活动始终保持感染力和吸引力。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方式,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优秀遗产,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在当今时代,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所以,组织一场社区文化活动,不能总是独唱、健身操、腰鼓、扇子舞。应重视多种活动的开展,不断推进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成功的社区文化无一不是发掘本地域的文化优势,独树一帜,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社区。地域风味浓,特色突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深得百姓喜爱,能广泛吸引众多居民群众参与,如采茶戏、方言故事、小品等。此类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本地区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就是因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构成社区特色内容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的活动组织者在对所处地域资源加大挖掘力度,组织、策划、辅导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善于分析总结,把那些既具先进性又具广泛性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作必要的加工和提炼,使之成为特色“品牌”活动。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创办特色活动项目要连续性;二是特色活动要有群众基础,并能不断地扩大影响;三是要不断地宣传普及这种形式,使更多的人关心支持这种活动。

5.走共建共享之路,发挥高强度的文化效应。

第7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我我”为你整理了《乡土中国》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先生基于大量扎实的社会调查,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寻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

“乡土”寻根。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宗教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延续,禁锢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对思想文化的统一,对男女情感的压制等等。站在现在来看,我们可能不能完全接受,而先生在书中解释了这些传统思想的来源,以及在农业社会时期其存在的益处和合理性。

第8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问题路径选择

1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发展滞后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改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设备。但是对照国家设施建设标准来看,我国文化场馆面积达标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地市级图书馆,达标率仅为25%,就是以“文化立市”的丽江在2015年才建成了市级图书馆。因为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有限,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设备建设更为滞后,成为当地公共文化工作的巨大阻碍。

1.2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依据,公共文化的发展要重视公民的文化权利,以人民的公共需求为依据,尊重他们对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选择的决策中去。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者是少数民族大众,少数民族公共文化的需求状况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生活水平、生产方式和民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少数民族公共文化需求是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的。

1.3公共文化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相对滞后

当前,一个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工作由市、县文化部门组织实施,而具体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工作一般由乡镇政府负责,而直接组织管理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职能上的错位和缺失,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测试不能实现常态化,使他们在工作中缺乏激励,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

1.4缺乏优秀文化、教育人才

以丽江市为例,玉龙和宁蒗是民族自治县,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开发目前不约而同遇到缺少优秀的文化人才的问题。当地民俗、民族歌舞、传说、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待开发和弘扬,以此带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民族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宁蒗县大部和玉龙县的东部地区,因地处于高海拔艰边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大多数文化干部身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内容相对单调,因晋级难、评职称难,对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所以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2.1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

一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对落后,面临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不足及后续运作资金的缺乏,这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使用效率,导致公共文化活动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坚持政府主导,由政府提供最基本、必要的的公共文化服务;突出社会参与,通过纯粹消费供给、政府出资、政府外包、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市场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鼓励非政府组织志愿供给,由非政府组能够调动社会资源,筹集相关配备,自己组织生产文化相关产品,提供相关文化服务;支持基层社区自给式供给,以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经验为主要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创新,完成社区文化创作。

2.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辅助公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福利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公平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限制对公共文化利益的侵害行为。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基本前提。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公共财政能力严重不足,文化基础建设困难的现实,要适当集中财力加以调节,平衡区域财政差距。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结构编排不合理、专业文人才匮乏、缺少引入人才政策和人员激励制度等问题。要通过制定人才鼓励政策、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壮大教师队伍等形式,为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文化从业者在工作中积极创新的政策支持和用人制度,形成一套有序、科学的人才体系。

2.3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依据指标体系的绩效考核结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工作、公共服务质量等真正使公众受益,使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良性运作。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从管理方行为上进行改变,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和人员活力。三是改变政府传统行政管制行为。把生产经营等市场能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主要负责文化发展战略方向、文化政策法规、提供文化发展信息、合理分配和使用国家文化资源投入等组织、管理、监督的工作,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从真正意义上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四是建立“自下而上”的内需表达机制。强调基层民众通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通道向政府和社会表达一定的诉求,让政府行为建立在民众意愿的基础之上。

2.4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引导文艺工作者、高收入群体、企业家将其财力投入到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发行、民族文化影视音像、民族歌舞、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民族服饰生产等行业,带动当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二是着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地区战略支柱产业,努力使旅游业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民族品牌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第9篇:基层社会文化范文

二十世纪70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并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中国,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中的体现的总和。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企业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过来激励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唤醒人的创造力,将企业成员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并与企业相融合,形成企业的精神与灵魂。企业文化的作用取决于企业文化系统中的各要素质量以及文化的结构,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一般而言,企业文化主要发挥着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立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二是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企业成员的精神和情感寄托,发挥企业的凝聚力。三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工作动机。四是完善企业能动性,缓解企业各部门、企业成员以及社会公众之间所产生的矛盾,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规范。五是将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地区文化相融合,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对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

二、闽南地区文化的内涵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的南部沿海地区,从行政区域划分来看主要包括厦门市、漳州市以及泉州市。闽南地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2014年福建省的生产总值为24055.76亿元,其中漳州、厦门、泉州三地的生产总值总和为11512.72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7.86%。闽南地区的居民主要由中原人、闽越族人、广东等邻省人、波斯等外国人在闽南地区经过长期居住融合而构成。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及文化的冲突磨合,并结合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融合而成,它集中地区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多元互补,融会贯通。从某种意义上讲,闽南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原民族开发闽南、台湾、南洋的迁移史。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及独特的人文魅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源于中原文化,又具有独特的边陲文化特征

唐宋时期,随着北方汉族文化引入闽南地区,儒家正统思想在闽南社会文化结构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开始对闽南文化的形成起主导性的作用。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闽南地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及海外文化的传统,这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具有边陲文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思想上追求革新变化、摈弃因循守旧,在行为上脚踏实地、务实做事、追求效益、商品意识较强,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宽容性。

(二)多元性的人文性格

闽南地区人员组成具有多源性的特征,这就衍生出了多元性的人文性格。这种性格不拘束于传统的社会心理,具有强烈的区域本土认同感以及自我表现和欣赏的社会文化心态。这种性格容易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破旧推新,推动新事物的发展。闽南文化伴随着迁徙文化而形成,冒险进取成为了顺理成章的精神理念。多源文化的融合,使得闽南文化在科学与上融洽并存。

(三)宗亲意识强烈

闽南地区的家族宗亲组织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在长期迁移及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巩固,并日益扩大,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也逐渐增强,使得闽南文化中的家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乡土观念浓厚。闽南地区的家族宗亲制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祭祀先祖、敬祖敬宗的行为范畴,而是几乎遍布社会活动的各个细胞。家族制度及其组织已经向宗教与民间信仰、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控制与管理、民间启蒙教育等各个方面延伸。

三、闽南文化与地区企业文化的融合情况

不同区域滋生不同的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份子,也深受地区文化的影响和约束。闽南地区的企业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征。研究闽南文化与地方企业文化的融合情况,有助于发挥企业文化的协调性,调整人际关系,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闽南地区的企业文化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容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

闽南地区的企业吸收了闽南文化中开放性的特点,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闽南地区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既有本土企业文化的特色,也兼具舶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特点。企业文化对于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管理个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性。

(二)爱拼才会赢的企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固守家园、中庸随意、安于现状,而闽南文化则讲究“闯”。这种拼搏和冒险的意识在闽南企业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同时又接纳和吸收了其他外来文化的长处,使得这种“爱拼才会赢”的企业精神在闽南企业文化中得到补强和升华。闽南企业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流淌到了企业文化的每一滴血液中。走出地区、走向世界是闽南地区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三)家族企业文化特征明显

在闽南文化中以家族宗亲为纽带的宗亲文化对闽南地区企业的构建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闽南地区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家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强调礼义忠孝、服从族长领导;在对外管理上重视关系网络的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目标下,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体现出了精神理念的高度一致。闽南文化构成了地区企业文化的生存环境,为之提供了文化的母体,同时地区企业文化又通过多种形式对闽南文化进行了继承、转化、吸收和沉淀。闽南文化渗透到了闽南地区企业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使闽南地区企业文化形成了敢于竞争、敢冒风险;勇于拼搏、开拓进取;重视商业,务实逐利;兼容团结、开放豪爽;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特点。

四、闽南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将企业文化公共性与地方独特性相统一

任何地区的企业文化都存在着公共性的一面,即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同时,由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企业文化又具有地方独特性的一面。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保留企业文化的基础和生命力,对企业文化共性的部分进行借鉴,取精去粕。另外,在构建中,也要注重个性特色。企业文化的个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将地区文化所特有的道德、精神、责任感融入到企业文化的理念中,将传统共性与地方独特性相统一,塑造企业特色文化,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为市场所认可。

(二)要明确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反映了企业的特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企业日常运作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统领企业成员的经营思想和行为。经营理念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精神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不偏离轨道。闽南文化中的世界市场观、爱拼才会赢的拼搏观、爱岗忠诚观、创新冒险观等都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要素,必须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当中,建立企业远见性的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将企业领导者文化转化为企业群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