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现代化特点和需求在城市住宅小区中的体现
1.1 规模大且设备齐全
由数栋层次较多的楼体组成的建筑群构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住宅小区,小区内以居民居住的住宅楼为主,辅助的还有用于满足居民生活、休闲和娱乐需要的综合设施,其中包括了社区医院、运动健身场所及市场等。
1.2 合理协调布局、综合统一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即市容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当前房地产事业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要求,为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协调且统一,建设小区时一定要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以建设环境怡人、资源配制合理的现代化小区。
1.3 提供强且广的综合光照
光照已成为当今人们选择居住环境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通过利用玻璃增加阳台和窗户的透光,选用明亮的装修色彩来增强综合光照,使得室内乃至阴面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2 对城市住宅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考虑的基本原则
2.1 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渗透其中
为居民营造良好的住宿、娱乐及休闲场所和环境是建设住宅小区的目的。因此,在对住宅小区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应尽可能做到综合规划,满足各文化层次、各年龄阶段形色各异的需求。小区的景观规划要营造舒适怡人的环境为主,可采用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使得居民的心情放松,亲近自然。空间布局方面也要开合结合,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方便。
2.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建设时将所在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合理地利用起来,既能使小区的环境体现地方人文特色,又能减少资金投入,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2.3 提倡创新
与其他规划设计相同,小区园林的规划也应十分注重创新,只有设计新颖、独具特色才能更为全面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新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含义的劳动,对设计者有很高的要求,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基础,还需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本着和谐自然的建构思路,将主题的风格和特色凸现出来。
3 用于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
3.1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定位精准
定位是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项目定位准确,之后的设计才能力求完美。人是城市住宅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所以人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扮演者最主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感受。在规划设计前深入服务对象中,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其行为特征和需求,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要求十分必要。以此为基础再加入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使得规划设计成果得到居民的认可。
3.2 植物在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配置与规划
就当前情况来看,专用绿地、宅旁绿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共同组成了我国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园林绿化的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住宅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及管理情况种植各类绿色植物。基础的植物类型是在设计前期以小区的综合情况而确定的,确定之后再考虑美观、节能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园林的设计要想做到切实的因地制宜,就需深入挖掘各个不同场地的内涵,并充分考虑小区的人文特色及交通需求,只有这样,设计的园林景观才能凸显小区特色。
3.3 借助现代绿化技术,增加住宅小区绿化
如今我国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绿化面积有着相应的规定,由于利益的驱使开发商更不会增加绿化。基于此,要想扩大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绿化面积,积极借助现代绿化技术是一个行之有效办法。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绿化技术,并积极应用于小区绿化建设,提高小区绿化面积,建设节能型的住宅小区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仿生设计;景观;园林建设;应用
1 仿生设计学的含义
因为研究的内容是自然界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事务的“音”
“色”“形”“结构”“功能”等,所以仿生设计学跟之前的仿生学成果应用有所不同。仿生设计学以仿生学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特征来设计,从而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原理、方法、思想和途径。就是说仿生设计学的基础是仿生学,具象地表现了仿生学所探讨的结果在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仿生设计学使得自然和人类社会达成一致,越来越受到设计专业的青睐。
2 仿生设计学的发展
仿生设计学的兴起和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有所表现。仿生设计学不仅模仿了一些物体的外形和几何尺寸,还借助了研究对象的能量转换、功能、结构、信息等不一样的特点,利用专业的技术来达到改善工程设备的目的。很多新的科学的建筑结构、技术装备以及新工艺的规划思想都是通过仿生设计学来建立的,仿生设计学在现在设计行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仿生设计学在对于人脑的探索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排除在以后的发展中,电子计算机可以被当作一个算盘而发挥生物原理的作用;仿生设计学如果用在生物形态和结构中,不难预见以后的建筑产品的形态,人们再也不用在厌倦了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渴望大自然的清新,借助仿生设计学的高科技表现形态,人们无时无刻不置身自然;仿生设计学在植物光合作用方面的发展更会强有力地推动医学史的发展,控制疾病、延年益寿都会成为现实。
3 仿生设计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 形态仿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仿生设计学应用在形态仿生方面,人们在已经认识和了解了美学的基础上,找着自然界生物形态或者建筑物的具体形象来做出类似或是模样相同的设计作品,这种作品往往以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为目的,也可以借助自然界的这些实物的符号来表现和传达某种意向。在园林景观的仿生设计中,我们可以具象形态仿生和抽象形态仿生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首先,顾名思义,具象形态仿生就是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的形态和造型完完整整地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如果是动物或者植物的具象形态,仿生设计作品中一定是具体地体现出它们的颜色、造型、结构、生长形态以及环境背景等方面。具象形态的仿生设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有非常宽泛的使用。比如公园里类似蒲公英形状的喷泉,再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石头狮子、木质小狗以及用树木精心裁剪而体现出的鸟类或者花卉的形态等,这些都是具象形态仿生设计的直观体现。其次,抽象形态的仿生设计与具象形态仿生设计不同,它不是某一自然界中存在实物的具体表现,而是根据实物的生态环境以及生长特征,经过设计者的思维演变衍生出的一种表现形态,一般在抽象形态设计中,设计师会用一些非常简洁的图形符号或者标志来反映实物的抽象特征,这些抽象的想法更具有创新性,结合实物的结构形态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以及在表现过程中的归纳和总结,最终将实物用节奏感和秩序美的抽象形态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隐喻和暗示作用,给人带来冲击和遐想的主观享受。
3.2 功能仿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功能仿生设计相对于其他仿生设计更加高级和深层次,它是对实物的条件以及本质特点进行分析和模拟而得出的作品。很多情况下是根据生物的新陈代谢方式过程以及生物体的运动形态来进行仿生设计。比如一些地方的祸水公园中会有鱼的形状的平面图仰视,在这个平面图中不同的部分体现出了不同的功能,游客会通过这些功能得到非常便利的观光条件。
3.3 结构设计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仿生在仿生学的应用中有着非常大的占比。仿生学应用在结构设计中的会把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的形态通过形体线条、发出的声音以及运动轨迹等作为参考运用在设计作品中。结构仿生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生物自然性的一面,生物的形态结构是设计作品的灵感来源。比如鸡蛋壳和海螺的形态结构衍生出了薄壳结构,再比如蜘蛛网的特殊造型给了设计者嗦网结构的创作思想等,这些在园林设计规划中给人新颖又熟悉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
3.4 在材料仿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仿生设计涵盖了我们日常所见到的色彩、质感以及图形等仿生材料,也有功能、化学成分以及结构等仿生材料。材料仿生是模仿自然界中的生物的色彩、形貌、结构文理、表皮形态等特征,用不同材质的材料加工和拼接完成。材料仿生作品通常给人们一种质感、真实的主观感受。例如在色彩、质感以及图形的仿生材料中,我们经常在仿生园林中会见到仿石、仿竹以及仿木的材料运用方式,这些材料不仅强化了尽管的色彩度,同时让材料更有质感,让人觉得非常朴实和自然;再比如一些结构仿生材料中一些蜂窝泡沫砖就是根据蜂巢的集体构造衍生出的一种结构非常相近、功能不尽相同的材料,运用于园林规划设计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5 空间布局仿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综合以上所介绍的结构、形态、材料以及功能等仿生O计中的应用,结合三维空间的设计原理以及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对各种仿生设计应用的精华提炼,最终形成空间布局仿生设计的应用。空间布局设计仿生的应用为我国现阶段的仿生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是首屈一指。非常著名的体现空间布局仿生设计的有苏州龟谷城、开封卧牛古城、广州的五羊城以及杭州的凤凰古城等园林设计中。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一些不可控因素也正如洪水猛兽般侵蚀着我们的大自然,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做出了越来越多的损坏大自然的行为,这就使得自然环境和人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人们并没有对此产生任何意识,直到大自然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存环境正在一步步恶化时,才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要发展首先要生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托一种新型的自然资源,在这种压力和社会大背景下,仿生设计学应运而生,为人类社会的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进化的过程中总会不经意间体现出精彩绝伦的生态造型,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这些物种的姿态万千,它们奇特的纹理造型和美艳的色彩给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创作思维。将仿生设计运用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会给人们带来身处自然、朴实质感的主观感受,是未来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雅琦.国内园林规划中的仿生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6(07).
[2] 齐甲子.生态美学视角下室内环境对仿生设计的选择[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1).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生活环境的质量。其中,园林以其贴近大自然,能净化空气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和规划由于很多条件的限制,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设计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以便加强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力,给人们提供一个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舒适的园林,而不仅仅是只有用钱堆出来的美观而无法与整个城市生活环境相融。
1、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常见的问题
1.1忽视生态效应
一些城市园林设计者园林设计的经验缺乏,往往简单的把园林设计和规划看做是城市景观的附属品,而没有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导致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不能充分的改善城市环境,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质量环境。在规划时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和整体对称,盲足的追求景观的特色,没有综合考虑城市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没有意识到园林对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的的重要意义。有些城市的园林规划从视觉上看十分的美观,观赏价值和艺术表现力都很高,但追究细节,会发现其植物的品种单一,且一般都是观赏性高实用性低、抗旱抗病害能力低的植物。如浙江诸多城市,为营造景观,近几年大量引种海枣等热带植物,由于气候条件等的限制,即增加维护费用又无法形成预期的生态效应。
1.2生物多样性不合理
园林物种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保证种类多样性,这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群落发展的稳定性。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城市园林中,为了保证其协调性和稳定性,往往需要配置丰富的物种。然而在一些城市园林设计和规划中,设计者误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错误的认为物种越丰富越名贵越有利于群落的稳定,忽视物种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在一片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出现上百种的树种,且出现多种名贵树种,造成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不科学,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园林生态。
1.3日常管理不规范
一些城市政府为了追求业绩,往往加大对城市园林的投入,但是对已完工的园林,日常管理松懈,管理经费往往不足,导致养护管理设备比较落后和缺乏,园林逐渐衰败。再者一些城市虽然重视园林的管理,经费也比较充足,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园林管理和养护人才,导致园林的日常管理不规范、不合理,致使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质量逐年变差,与原规划设计背道而驰。
2、园林规划的改进措施
2.1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结构等,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确保设计能够体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园林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如沿海港口城市宁波,再城市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即要有体现江南水乡的温婉一面,也要有展现港口开放城市现代、大气的一面。
2.2 重视园林的生态效应
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新陈代谢和自身能量循环的功能,其中最完美的生态就是自然生态。因而,为了实现城市园林的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该尽量把园林建设贴近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城市,园林中应该多种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树种。此外,在选择物种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外来树种外,补充丰富本地植物种类,也为植物造景提供更多素材。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的物种,以便降低养护费用尽快融入当地生长环境,形成有效生态。由于园林规划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林业学以及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设计规划园林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效果,以便实现园林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生态意义。如美国的一个小镇格林斯堡,在经过2007年飓风的毁灭性袭击后,设计师制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运用生态设计的手法进行了重建,特别是道路景观,设计者将雨水管理技术、创新材料、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纳入其中,强调了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也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其运用的所有元素都是生态的、可持续的。
2.3注重提高植物绿量
园林造景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供人舒闲与娱乐,这个空间的主体就是植物。植物绿量是否能够满足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决定因素是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城市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隔离噪音。它是一座永不停歇的绿色工厂,这就是绿量决定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就如我市而言,城市用地需要增大,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在植物景观中,应选择耐污染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植物,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废气,制造更多的氧气。因此需多种乔灌木丛及林荫树来增加绿量。在绿化栽植时应尽量向地面和构筑物及天面开拓,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海、陆、空多层次,多景观的绿色体系。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品种组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使植物不同类型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在城市绿化中,要有一定限量的草坪,但大面积布局,则显得绿量不足,这样造景比较单调,层次单一,削弱了其生态效益功能。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的。
2.4做好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当园林的设计规划初步达到重视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之后,下一步还要做好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要想实现园林最大的效益,达到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除需要设计者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之外,还需要管理者的精心管理和辛勤培育。在管理植物时,要结合植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培土、施肥、灌溉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按照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整体景观的需要进行精心的修剪和护理,保证整个园林景观的可持续生长。做好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因而园林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引进经验丰富且技术性强的人才,实现园林景观效果和生态作用,发挥园林最大的作用。
2.5建设居民参与式园林
在设计规划园林的过程中,设计者不能一味地凭自己的喜好来设计,园林是公众的园林,应该结合公众的对公众进行自然式与规则式景观的偏好调查、市民对街道花卉和树木组合的偏好调查,能充分的掌握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实现群策群力,设计出符合公众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实际的园林规划中,不仅要将公众意见落实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庭院绿地建设参与到城市绿地规划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爱护园林植物。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者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园林设计知识、经验和技术,融会贯通,结合具体城市的实际特点和生态状况,设计出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同时也与整个城市环境相融相交的园林,不仅能给城市环境以美化和净化,同时也能给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健身好去处。
参考文献:
[1]滕明君、周志翔、岳辉、杨玉萍.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J].中国园林.2012 (4):40-43
[2]常俊丽、张鑫磊.单纯与震撼-极简主义园林艺术解析[J].安微农业科学.2011(24):14841-14844
[3]陈鹭.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0(1):41
[4]刘伟强.浅谈园林植物景观的布局[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4
[5]乔立、刘新军、刘勇.小议苏州园林当中的中国园林的人本精神[J].现代园艺.2011(7):67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1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增建新的公园和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等方式, 有利于逐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1.1 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园林植物能吸收大量太阳光能,具有吸热遮阳的作用,减少太阳辐射,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和风速,吸附大量飘尘,吸收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在冬季,绿地可促进建筑保温。树木能吸收同化有毒气体,阻止其在物质循环中的恶性循环。绿化区的空气中浮尘黏度、密度、有害物质浓度明显低于非绿化区,而氧离子浓度、空气清新程度等明显高于非绿化区。
1.2 杀菌防尘,降低噪音
茂密的树木枝叶可以降低风速,吸收大量飘尘,阻滞尘埃的扩散,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杀菌素。据树木枝叶能减弱声波传送或吸收声能,公园内成片的树木,可以大大降低噪音。声能投射到枝叶上时,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反射到各个方面,从而起到使声能消耗或减弱的效果。
1.3 美化城市环境、改善自然环境
一个城市的美丽为人民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如果城市绿化布局得当,色彩醒目,季相分明,可激发人们的欣赏欲望,给以市民美的享受。同时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增加城市建筑的效果,丰富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从而渲染城市氛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熏陶。
人们对绿化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园林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用植物绿化的方法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1.4 改善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在城市中,建筑物高度密集,人口稠密,能源消耗量大,使城市被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居住环境拥挤,噪音大,使人们心情烦躁不安、紧张和忧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喜欢植物的色彩,在植物较多的环境中可以舒缓心情,还具有明显的生理效果,如心跳平缓、脉搏次数下降、呼吸平稳、皮肤温度降低、疲劳易恢复。
2 城市规划中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城市。而从实际上来说,我国目前出现了轻视城市建设规划,单纯重视城市绿地建设的事态。从而导致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出现投入成本过大、资源严重浪费,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远远达不到资源节约的节能环保标准。同时,在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因此时常导致在城市规划中脱节的现象发生。
2.1 园林规划理念秉持节约型的设计理念。即是走一条生态环保的城市建设道路,要保证资源不浪费,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科技城市。同时将节约自然资源与保护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也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然而,节约型理念实施难度大,既要保证资源节约又要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量,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施工、运营与养护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再者,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也是保证城市规划中秉承节约理念的重要因素。
2.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实际规划中,对水土资源在进行设计时,要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尽量避免对地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最好尽量保留,保有原来的生态和自然风光,这样既维持了生态的平衡,也达到了土地节约的目的,从而对城市规划做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对水土资源也达到了提高利用率的目的。 在进行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审批时需要人员能够全面分析,进行实地考察,尊重原生态,对资源浪费严重的方案要坚决摈弃,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大力倡导因地制宜的方案。
2.3 城市规划中布局要合理。节约的城市规划理念同时也体现在布局的合理上,对绿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它对本土环境的适应性,对部分成本低的苗木要静心护理。在景观布局的过程中,设计上要突出新意,避免出现与别的城市雷同的现象,努力体现城市特色和民俗优势,绿植的栽培要富有情趣和创意。可将高大的乔木种植在道路的绿化隔离带上,这样一来,还能提高其利用效率,达到遮阳遮雨的效果,打造出花园式的人行道;在停车场种植适应本地环境、成荫快的优质树种,既美观遮阴,减少汽车耗能,同时又减弱热辐射、净化空气。
2.4 注重节水、降低水能消耗。节水观念要贯彻到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的始终。要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雨洪利用技术,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植被生长的需要还能降低用水消耗。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也应当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提起重视,用“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植被灌溉。
3 园林规划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 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 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 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
3.1 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以人为主要对象进行服务的事业。园林规划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的含义。
3.2 园林规划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可以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人们通过城市规划,为人类社会创造优美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互融洽和谐的环境,同时应具备文化审美价值。
3.3 城市园林的存在不仅能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也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有形的资源和重要的投资条件,是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中园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绿地功能与城市环境的高效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建设成本、护理成本都较高的工作,并且对水土资源都增大了压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节约性的园林理念引入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去。在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建设应肩负光荣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字:旅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时空形态格局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理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艺术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②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③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详细规划(阶段3);
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
⑤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管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目前,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关键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管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管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关键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①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②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③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关键。
3、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4、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①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的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管理学、游憩行为理论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关键字:风水文化、景观设计、影响因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所谓的风水理论就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传统居住理念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风水不仅是模仿古代人的生活模式,而是模仿他们的思想,从精神层面上更加接近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具中国风味的景观环境。现如今,景观艺术设计在人文领域和地域领域已经不能太代替,景观设计是人们对自身的生产环境进行的一项深层次设计,关于景观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景观设计包括有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区规划等,而从狭义上说,景观设计要是指园林设计、街头绿地设计、庭院设计、居住区绿化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从总体上看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共同完成了人类整体生存的外环境。
二、风水学
1、风水学的含义
“中国风水学”不是“算命”、“看相”,不能与之混为一谈,从广义上,它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
2、风水学的宗旨
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即择地)即是顺应自然的天理,但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那如何顺应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和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如风水中讲立向格局、得天时、地利、人和,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等等问题正是研究风水的重要课题。
风水所论之气,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风水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助寻找生气.我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显神秘的内容。
风水定律:“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
“气”遇水则界,水收拢了丰富之气的缘故。方位,即易经八卦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人体场,因人的性别、生长、祖居、运势而异。
基于以上的了解,我们可知中国风水学是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服务,通过观察地形、风向、水脉、山形等自然环境因素结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来规划、建造一个和谐的、天人合一的优美环景观设计学。
三、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的范围和内容
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的评估和规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环境节点细部的创造性设计和建设.景观能够传递给人美的信息,带给人美的感受.按其工作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景观设计、中观景观设计和微观景观设计.在这三个层面的景观设计内容中,有的侧重对自然景观元素的规划设计,有的着重创造人文景观,也有的将自然和人文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双重属性关系的景观面貌。
由此可知,景观设计学也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但它更具有现代意义,体现在保护和恢复环境,更关注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风水文化对景观规划的影响
风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园林规划的独特见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理论从古至今无论对城池、宫殿、乃至私宅、阴宅的选址、建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对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研究既古人研究如何营造优良环境并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的科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景观规划设计。
以下介绍风水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1、风水文化理论对园林选址影响
园林选址是造园之前对环境的选择是必做的准备工作,也就相当于”相地“。中国古代园林选址遵循的原则与风水选址差不多如出一辙:第一,理想的园林要求水或山必有一个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或依山林,欲通河沼“与风水所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风水主要是以自然的山水环境为目的,然而园林是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基础,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加以装饰。另外,如果园林比较小便可以制造假的山水那就是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二:我们认为理想的园林应该是幽静比较偏僻的地方。然而风水选址也是着力追求一种比较幽静的空间,这就要求后面有靠山的屏障,左右有砂山相环抱前面有朝案为拱,出入循水口穿行。在这种幽静空间,可以说是”藏风聚气“。第三:理想的园地应该是“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就是要有草有树木围绕 :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由此可得到中国古代园林不仅借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了风水相地的一些经验,而且它们的相地主要目标也是一样的,都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比如:清代北京著名的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都是受风水的重要影响。
2、风水文化对造园与表现方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其中借景与对景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景与借景在《园治》中曾记载“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这完全可以与风水思想相符合,风水和造园理念中都有把带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做是很有吉祥意义的瑞祥之地。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者是泛舟昆明湖上,都能看到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其中无锡名园寄畅园就类似于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例子。 风水与对景对景大多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完成的。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其中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朝山”、“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这些则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那些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另一些里的远且高的山则称其为“朝山”,这些则相当于园林。
3、风水文化对城市住宅选择的影响
住宅风水一直是我们国人积极追求与推崇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老百姓对风水的选择一直有其独特的见解,而通常我们研究住宅风水多半是相对独立的民间住宅来起源的,而对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住宅风水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文献研究,记载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古人曾将住宅分为三类: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八字算命城市住宅即属于第一种井邑之宅。《阳宅集成》卷一“看龙” 条目中有诗云:“万瓦鳞鳞市井中,高连屋脊是来龙,虽曰旱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踪。”此即把密集相连的万家屋脊看作蜿蜒起伏的龙脉,那么“滴水界”的水又如何论呢?《阳宅觉》中讲到:“城市之中,万家比户,虽有来龙,则为公共之物,可验大局之兴衰,不关一家之祸福。此等之宅,又不以脉脊论龙,周易算命只以街巷割截论气……收来气之法,盖以街巷作水论。” 《阳宅会心集》则更明确说明:“一层街衙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房宇即为案山。”于是就有了:“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之说,相当村宅风水环境选择的:门前水流不宜直冲过来,屋后龙脉要蜿蜒起伏不僵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与建筑学和环境学都是分不开的,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改造人生,从而使人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环境,但是,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生。城市住宅风水的选择和农村住宅风水的选择一样,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大环境,就是住宅的周围环境,包括住宅小区周围的山区、河流、道路等。第二是中环境,是指小区内部的环境,包括小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的布局、绿化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对小区的影响等。第三是小环境,主要是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主、灶的位置等等。具体的讲,就是在龙、穴、砂、水这四个方面对住宅风水的影响。
五、现代风水学与景观设计学的结合状态
现代的新的“中国风水学”,要将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其合理的科学理论成分,与现代景观设计学互相衔接,诠释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环境景观对人类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效应.这一切会使我们身心更加健康,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格外活跃.从而利用景观设计学来设计、营造景观,包括水景方位、大小、流势走向,山景培砂,植物培植,林木生旺位,林木树种,植物五行生旺,园区道路分布走向等,达到风水学中山水得位得体,山水交融,以合乎生态自然宇宙气机规律,而起到和谐协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六、结束语
中国的风水理论比较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比较强调的就是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以至于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去赢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观与景观规划的理论与现代生态理论的新思潮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关于建筑、以及生态中的风水学,仍然为现在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学者所使用。由此可得出一个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为城市的建筑、道路项目规划的时候,是否影响城市的”龙脉“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 丁圆:《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期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2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住区;生态环境;生态功能
城市住区是现代城市住区的一种形式,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在大景观的营造上与都市景观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为景观的第一要素或表现者,而休闲住区应坚决贯彻以植物及自然地貌为第一要素或表现者的原则。这不但是在美学手法和美学效果上显示与城市的不同,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还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区内的环境变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为了实现这种以自然物为第一要素的住区景观。
一、基本要求
(一)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二)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二、美学的要求
(一)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二)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三)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的很好的选择。
(四)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五)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三、生态功能考虑
(一)环境舒适的原则
人居小区的设计,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在华南,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和拦阻夏日北晒,现时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桉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
(二)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面对交通干线的地方设立浓密的起隔音降尘作用的高绿篱;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中水和下水,再选用生长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过滤经厌氧发酵处理过的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能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的营养离子;在水体中放养食孑孓鱼类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等等。
(三)系统稳定的原则
休闲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这里特别提一下海岸防风林:我国1960-1970年代曾比较认真地执行了线以上30米内种植海岸防护林的政策,华南地区的树种主要是木麻黄,许多大树的胸径都长到了60厘米以上,对防治风害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同时在林下开辟沙滩休憩场地也很好。但现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区都把防风林砍掉,要么裸一片沙地,要么种一些并不适合海岸栽植的棕榈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费了钱,又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闲住区可千万不能按着这种思路做。
(四)适生树种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则
生态学之要旨,和生物和环境的统一。许多植物虽漂亮,不适应开发地的环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动物能否生长良好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除了和大环境有关外,过涉及到各种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环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开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选用的草种不同,透光乔木下和浓荫乔木下选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产生相性物质的树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层开敞的野营地;池塘中大鱼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考虑。
(五)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休闲住区规划中对此的考虑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突出重点。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园林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小兽放养、家鱼野化、昆虫饲养、野生动物保育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六)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休闲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住区规划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另一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推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关键词】园林 种植 色彩构成
1 园林种植设计的基本定义
园林种植设计就是园林规划设计总布局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类别的园林植物材料,遵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编排园林植物种植类型的方法与过程。一个成功的种植设计,是要把植物的特性、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作为前提考虑的,之后是进一步考虑园林植物材料的景观功能需求及艺术美学需求和观者的视觉需求,最后营造出一个科学、舒适、优美的植物空间,并与其它要素共同构成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生活、休息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构成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使我国的园林设计在传统的设计理论基础上更加理性更加科学。良好的设计是建立在深刻的调查的基础上的,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才可以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塑造出完美的景观效果。色彩是植物材料表现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有道是“色彩先于形象”,为此在园林种植设计中不可单纯的强调造型,而忽略了色彩效果的塑造。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园林种植的色彩构成。
2 园林种植设计中色彩的心里效应
人的视觉器官受到来自外部色彩剌激时会产生直的觉映像,随之而来的是自发的产生相应的思维活动,在情绪、感情、精神、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这便是由色彩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对色彩产生一定的记忆、想象、判断,主要原因都是由于之前对色彩有一定的心理体验。因此,探讨种植设计的色彩构成应先从色彩的心里效应出发。探讨色彩心理效应对园林种植设计的影响,可以从色彩的表情、联想、象征等构成色彩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入手,这样便于设计者系统、深刻、快速地理解色彩,自如的控制由色彩引发的心理活动,并将其运用在园林植物的造景设计中。
色彩心里效应中的表情是指由面部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的喜、怒、哀、乐等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的角度来研究在色彩,色彩的心里效应就是依据视觉经验来简化复杂的色彩,并定义色彩,借以传达人之间的情感、精神中的各种愿望。色彩心里效应中的象征则是指在总结色彩经验的基础上,客观的对各种色彩现象通过概括的、抽象的、哲理的方法定义出来的思维形式或者是艺术表达的方式。色彩心里效应中的联想是指在视觉上在受到色彩刺激时,而引发出来的相应的记忆,进而将色彩与之前的感觉经验联系起来,并分析、比较、想象、归纳和判断形成新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
3 园林种植设计色彩的美学原理
园林种植设计色彩构成的核心,就是通过合理配色而组织编排园林植物材料进而表现出园林植物景观的色彩美。植物之美是多方面的,就是在表现色彩之美也有多种形式。总结来说色彩美主要体现在以和谐为特征的两种共同的形式美倾向―对比与调和,这也是所有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也便是园林种植设计色彩构成的最为基本的原理。
3.1 园林种植设计的色彩对比理论
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时,因各自的性质不同而呈现出的色彩差别现象,对比的最大特征就是产生比较作用。在种植设计中,可以通过色彩对比因素进行视觉传达设计,通过强调色彩对比来引起注意。色彩对比,是把具有差异的色彩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造型设计表现手法。实质上是把色彩表现的不同概念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观者在比较中区分色彩的各自特点和变化的内涵。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设计意图的矛盾,突出被表现设计形象的本质特征,加强设计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致使色彩产生差异的因素很多,导致色彩对比分类的依据有所不同。由于强调差异的出发点不同,色彩对比关系表现的内容便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中采用比较方式的配色有很多种形式。依据色彩的属性的差异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依据色彩在画面上的存在状况的差异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形状对比、面积对比、位置对比、虚实对比等。依据色彩的生理与心理效应方面的差异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冷暖、轻重、动静、胀缩、进退、新旧等对比。依据色彩在画面上存在的数量差异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双色对比、三色对比、多色对比等。依据色彩对比的时空状态差异还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同时对比、连续对比等。
3.2 园林种植设计的色彩调和理论
园林种植设计中色彩的调和是指配色时为实现表现目的而将不同的植物色彩有秩序和谐地组织编排在一起而构成的色彩关系。和谐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愉悦、舒适的视觉感觉。色彩的对比在于体现色彩的个性,色彩的调和则是强调色彩要素中的共性,只有把握好色彩要素的特点才可以创造出科学的、艺术的色彩效果。种植设计中在色彩调和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或者说调和理论在色彩的使用中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调和的手法可以对过于刺激或过于模糊的植物色彩编排进行调整,构筑一个既突出又和谐的整体;二是调和手法按照园林规划整体构思对不同色彩植物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美的意图。明确了色彩调和的原理,就不难找出色彩调和的方法。色彩调和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混色式调和、并置式调和、间隔式调和等。混色调和是指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加入某种共同的色彩成分,使相对刺激的各种颜色逐渐缓解且融为一体的色彩调和形式。并置调和则是色彩不混合,而是通过色彩关系并置搭配的形式达到色彩和谐效果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不将色彩混合在一起,而是将色块同时放在一起来达到调和的目的。主要包括同一式调和与点缀式调和。间隔式调和是指在色彩构成时为弥补颜色因对比而过分刺激,或类似而过分软弱的缺陷,有意的在二者之间嵌入隔离色,从而形成连贯画面整体的调和方法。
4 结语
总结说来园林种植设计在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种植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者应高度重视。色彩是视觉形象的第一要素,处理好园林植物的色彩关系是园林种植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设计者在控制好色彩心理效应的基础上,正确的使用色彩美学原理。设计者应根据总体构思合理的选用色彩构成手法,依据表现的需要选择具体使用技巧,合理的处理色彩关系,才可以塑造出科学、优美的园林植物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 谷康,李晓颖,朱春艳.园林设计初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 崔唯.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