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9-0140-02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其逐渐形成独立、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该学科最早单独成立于西方国家,而关于学前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资料,中国早在周朝就有记录,而较为著名、关于学前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为《颜氏家训》,其涉及的教育内容较广,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相关理念。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区分幼儿心理教育与学前心理教育之间的区别,避免研究对象出现混淆。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教育心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具有初步的系统轮廓。[1]教育学具备完整系统且正式独立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随着《大教学论》的问世,初步形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同时期,赫尔巴特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教育问题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该理论观点、设想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雏形,也使得教育学研究带有哲学含义。19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研究实验室正式成立,该研究部门的成立也意味着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性、系统性的科学项目。心理学在早期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教育领域的著作主要有《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和《向教师谈心理学》。西方国家教育心理学建立的标志在于《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该部著作在理论框架上将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区别,使前者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献早在殷周时期就有涉及,如《周易·蒙》在文献记载中描写了孩童对接受教育的渴望,从文字记载的内容上看,中国早期已初步认识个体的教育心理。在《礼记·内侧》记载的内容中,较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以10岁作为接受教育的初始年龄阶段,并且在教育形式上注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宋朝前的朝代中,主要使用秦朝的教育模式。随着佛教、道教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教育体制逐渐受到影响,教育学者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实行兼收并蓄思想,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与先秦教育模式相结合,由此使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心理、内在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研究
(一)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作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创始人,其理论学说与早期行为主义相结合后,形成具有教育心理学性质的理论学说,即新理论學说认为刺激性物质在接触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能够调整外在形态与内部结构,由此适应新环境与新物质带来的影响。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外界因素所带来的刺激,对于个体的外在与内在成长具有较大影响。
随着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主张理论与意识形态能够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相互结合,使得即成理论与新型理论相互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知识。[3]心理学研究专家皮亚杰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将个体的知识结构定性为同化、适应以及协调的过程。同领域专家布鲁纳则在相关理论著作中,认为认知结构属于主动汲取外界知识的过程,被动灌输知识的形式容易影响个体的内在成长。主动型的认知行为,其核心在于旧知识的更新,以及内外知识的相互结合。
学前教育心理学此前主要将重心放在智力培养的工作上。[4]在人本主义的发展背景下,不能只重视个体智力方面的教育,还应重视个体的情绪因素,以及内在需求等,确保个体在接受相关教育活动时,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分离、独立阶段
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学中分离,形成一门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立的科学门类。[5]20世纪80年代初,《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内容上,主要针对幼儿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该项著作的出版也是幼儿阶段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学要素较为宽泛,在研究内容与方向上与幼儿心理学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理论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差异,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布主要在0岁至6岁,而幼儿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年龄主要分布在3岁至6岁。在21世纪的社会、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脑科学逐渐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来越大,而学前阶段作为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内,儿童的脑部发育属于黄金时期,该时期外界因素能给予儿童内在更多刺激,使儿童在相关的内在引导上,获得心理与脑部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实施意义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专门性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上,其早已成立专门的教育专业,用以储备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人才[6]。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给予个体和社会等有力的发展条件。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前角度主要针对内在因素,即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品格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等,上述因素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另一方面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与道德品质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备的学前心理教育,对于社会安定以及持续发展等,能够提供稳定因素与发展因素。
(一)个体意义
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其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为学前阶段,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在其相关理论与研究项目中,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发展能力体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个体在儿童2岁前的发展阶段中,主要依靠运动感觉与外界形成联系,作为初步的外界信息获取形式,对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在2至7岁的阶段中,对个体的前运算能力具有重大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出生后,其智力水平开始升高,在10岁的成长阶段中,其智力水平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直到18岁青春期,个体的智力成长水平升到最高水平,而后的成长阶段中,个体的智力水平逐渐放缓并有下降的趋势。从相关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学前阶段是个体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内提升儿童智力水平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学前阶段不仅是提升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塑造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人格品质作为个体素质的主要反映项目,在个体成长上具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最初阶段为儿童阶段,即7岁之前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友爱、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个体情感与性格方面也具有较大影响。在大量的资料、数据以及实际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身心发展存在缺陷的儿童,其成长阶段存在多种要素的缺失,同时不良的外界环境也是导致儿童身心存在缺陷的主要因素,如教育与医疗设施的不完善等。部分7岁年龄段的儿童,在受到良好的内在引导与教育上,可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项目,如一部分学前儿童对于普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能够进行理解并练习。学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针对儿童的内在心理与智力发展特点等,使儿童可以获得更多关注,使其在情感与内在需求上能够得到满足,避免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身心上的缺陷。
(二)社会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体接受教育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意义。学前阶段的心理教育、引导以及价值观建设等,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供给。从个体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及其心理教育,能够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品格方面给予个体良好教育,使其在智力等方面的内在因素成长中,能够以较高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学前阶段的教育质量对于个体后续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学前阶段不单是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个体综合素质塑造的重要时期。社会运转离不开科学技术、经济活动以及生产制造等,而人作为主要的社会个体,其受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到社会安定,还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改善和创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施形式,一方面能够使个体获得较好的个人成长经历,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安定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在当前的学前心理研究与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质量与实施质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前心理教育的实施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50―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中。《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新理念。随着“互联网+”在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在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攻击,传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互联网+”的巨大挑战。教育行业借“互联网+”的时代东风,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创新,建设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这是作为一名信息化时代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理念的转变是融合创新的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教师理念的转变是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创新的先导。在“互联网+”的时代, 使教育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拓宽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使信息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受任何局限,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部世界,师生间知识规模的天平不再绝对地偏向教师,课堂形态已经延伸到课外,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传统教育正面临着“互联网+教育”信息时代的诸多挑战,传统教育的“授”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占有优势,但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并不占优势,在以自由学习为特征的“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扇学生观看风景的窗户,如何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更进一步变成“乐之者”将是教师的主要作用。
二、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实现融合创新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课内外教学的一面利器。现代信息设备已经普及到校园和各个教室,有投影仪、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三通一平台等基本构建。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所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问题是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创新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我们如果对各种设备的功能只停留在表层认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熟练操作就有“拿着令箭当鸡毛――重器小用了”,所以大力提升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势在必行。只有在具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素养,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切切实实的效果,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三、组织创新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载体
1. 教学方式的转变。我校借“互联网+教育”的强劲春风,把生本教育的理念和信息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构建出了充满活力、自主探索的课堂模式。教师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全放手交给课堂的小主人去解决,进行小组讨论,实行探究与合作式学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独立化、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3. 评价方式的转变。信息化和生本理念的完美融合,使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上学生互评,教师的个性化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了自然规律,正所谓“静待花开,百花齐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小学英语教学学生与教师常存在的几大问题。第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第三,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众所周知,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语言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我国,英语对于我们的学生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堂是学生唯一能够比较有机会接触英语的地方,但由于教师水平的原因,许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讲汉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解决了很大的难题。多媒体PPT在课堂上的应用,填补了英语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环境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激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曾一度僵死的课堂教学,使之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是信息时代外语学科的一场革命。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我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因为这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教育心理学中这样阐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另外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正因为如此,小学英语教学老师枯燥讲解,学生机械背诵,往往会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对英语教学渐渐丧失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创设情景,建立共同经验范围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建立共同经验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求知欲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通过计算机课件设计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事物、情景、形象作为引发学生想象力和自由联想的素材,如:教学闽教版第六册“Angry”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制作大象,袋鼠,熊猫,猫,狗的图像,并把它们安在课文配套的情景中,让学生们先根据情景想象一下这些动物在一起能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这样以来学生很感兴趣,热烈地讨论故事内容。然后我再让学生看光盘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一下子就能融入课文中的情景去了。最后播放教学光盘,这时学生们踊跃参与,各种模仿者的声音妙趣横生,学习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争先恐后抢着模仿,有的学生几乎到了下意识(直觉思维)开口就说的地步。充分发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真实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应用;整合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产生、发展与普及使得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着明显的特点,其动态,直观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想象而不能亲见,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运用计算机的各种软件技术可以把静变动,实验重复出现,而且数据更精确,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我用几何画板画出任意三角形,再度量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度,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一个顶点,使三角形的形状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虽然内角大小变化了,但他们的和仍为180度,接着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和发现规律。在观察画面运动和列表以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猜测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之后我同样用几何画板并运用平行线性质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用严密的逻辑证明证实了学生猜测的结论完全正确,学生都为自己的成功喜不自禁,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兴趣。这说明利用生动的画面,适时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类比去探究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关键,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内容,尤其是几何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的变化,用计算机能够发挥他们特有的优势。
辅助的反馈系统是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如在位置的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准确掌握并灵活运用,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也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指导与教学。网络技术还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课上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就会根据计算机的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正确率),而决定如何讲解;课下,尤其是假期,学生通过互联网把不会的问题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老师再予以答复,这样问题就得到了及时解决,不会让他们堆积了。
二、不可忽视的教师‘角色’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是再好的课件如果没有教师出色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的,教师不是被计算机代替了,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学生的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操作,而要借助计算机提高学习效率。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所在。
三、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的、完全的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在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是什么?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对信息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考虑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否应该要求教师开发所有的教学软件?在自己制作课件时要选择哪些软件平台,制作什么样的课件?有了信息技术,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怎样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是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最经常、最重要的课题,即教学设计问题……这些困惑严重地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中学的开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硬件环境是“整合”的前提。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部分学校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很多学校不是把这些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展品,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之外。究其原因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从而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要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中的落后理念,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和成分。真正树立起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使多种媒体相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为学生形成知识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而服务。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其次,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整合的基础。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应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推行电子备课,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2 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整合”的保证。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进而创造信息的能力。只有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良好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如何评价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再见”!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否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有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功能,他们担心信息技术的引入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以上两种意见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一方面,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更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代替不了教师。至于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它们能完美结合起来。
3.3 选择好的软件平台及制作好的课件是“整合”的重要条件。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在数学教学中引用CAI,还有一个困惑广大数学教师的问题:课件的开发问题及CAI课件的选择问题。现阶段,“教师要不要自己做课件,做什么样的课件,或选择哪些软件来开发课件”的话题,在广大中学教师中引起强烈的关注。实践证明,学会做课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应积极参与。“课件”融入了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且针对教学对象而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学会自己做课件,不可能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要自己做课件就要选择好的软件平台,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几何画板》就是一个很适合中学数学教师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它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学习容易等特点。当然,如能把《几何画板》与Powerpoint结合起来,制作的课件效果就会更好。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信,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诚信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势在必行。
诚信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首,一切道德之前提都是诚信。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然而目前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和品格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作为教师,在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对以后走向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3.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在一般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教自己孩子与他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的确,竞争确实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是,片面强调竞争,忽视合作精神是有害的。事实上,不管是合作还是竞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目的主要是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
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1.加強道德氛围建设,创设班级诚信的环境氛围
首先,加强班级建设,创造诚信氛围。创设校园诚信的环境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班级也自主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有的班级还制订了班级诚信道德基本范畴目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团结同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做人、知错就改;遵守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牢记“诚信为本、做人在先”的道理等通过班级建设,给学生创设诚信的氛围。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体验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让诚信美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其次,创设家庭诚信的环境氛围。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家长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但对孩子这样,而且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诚信的概念不发生冲突。所以家庭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把学校的诚信教育与家庭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2.注重教师示范,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
前苏联政治家、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教师的模范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一些细节的东西,往往在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不能信任他,他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诚信道德公民。可见,教师在诚信教育是中流砥柱。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像他们的长者一样,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
3.强化学科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育诚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把活动与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结合起来。开展有意义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在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精彩纪录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举办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在活动中组织评选,树立诚信典型。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也是立国、立业、立人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逐步确立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就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师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把大学生思想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团结合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农学课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用,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学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信息技术教育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农学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变革。现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在农学课堂教学中运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农学课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巧设疑问,通过传输、存储、提取和呈现音象信息,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挖掘农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有趣因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制作适用的课件,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象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唤起学生对本专业课的极大的兴趣。现行农学教材,其内容对农村来的学生来说,都不是很陌生。但学生了解的只是常见的一些表面的东西,所以单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成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讲解,化难为易。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到课堂学习之中,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突出了农学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多媒体动态的画面形象、直观,感人,拨动学生的心灵,诱发灵感,增强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掌握,所以,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农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把农学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视频、画面、知识链图等课件。在课件设计上要突出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农学教材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抽象的变为形象直观的、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在课堂教学时恰当的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演示和分析,例如讲授《果树整形修剪》、《果树的嫁接》、《蔬菜的嫁接》时,采取“讲了看、看了讲、边看边讲”的方法,使学生对各种树形及各期龄果树的修剪和不同的嫁接方法,看得明白,听得准确,便于学生加深记忆,尽快掌握技术操作要领。这样,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看,愿意听、乐意学,不知不觉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最后,再将其与教材中的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三、信息技术在农学课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用,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教育课件无论怎么先进,也只能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所以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因此,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改策略,提高教学基本功;要多研究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技巧,明确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恰当的运用教学课件。例如: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调搭配要合理等。在学习西红柿的植物学性状时,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千万不能在同一幅画面上罗列,每幅画面只呈现一个植物器官,此外,画面的内容力求简洁,过多的内容在一幅画面上同时显示,势必会干扰记忆效果。又如:在学习西瓜嫁接育苗中,在演示接穗和砧木的处理过程中,要讲映结合。要先展示课件,然后是教师示范,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时评价。教学时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反应,因为学生对内容的反应和理解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要根据情况适当停顿,必要时进行重播。只有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农学课的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运用,增大了农学课的课堂信息容量,拓宽了学习时空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交流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课堂教学密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让学生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更好的突出重点,更快的突破难点,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使声、光、形、色等对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给学生鲜明的表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操作方便快捷,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不仅反馈及时,而且省时、省力、面广、量大。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为学生赢得更多练习和思考的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有效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发言,交流不够充分,参与度低,学习效率差的弊端。教材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都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农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习和体验,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课下,人机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学生机联网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总之,信息技术与农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农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把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到课堂上来,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灵活性和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想象空间,培养了观察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农学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培养农学新型的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丽华,农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安徽教育,2008年07期
[2]王建华,多媒体与农学课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年11期
[3]刘永泉,对农学专业调整改革的看法[J],河北农业教育,2009年01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生物教学 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CHEN Lu, ZHANG Shuyu, SHI Liping
(School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ety's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It is not only changing people's way of life and work, it's also changing the way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six major advantage of the integr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中学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每位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和共同关注的焦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很广,研究对象生动且丰富。有些生物学知识若只借助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掌握,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仅如此,生物学作为本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的速度,学科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已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那么,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有哪些优势?整合过程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1 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师生视野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因为信息技术而丰富
数学之所以会让人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传统的数学教材,是很多数学专家和教育家的劳动成果,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所以给人一种神秘难懂的印象.现在因为有了互联网,信息资源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而也就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容,从而让数学更好地贴近实际.比如在关于教育储蓄问题的教学中,我就是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弄明白什么是教育储蓄,教育储蓄的对象是什么,教育储蓄怎么存,利息怎么算等等问题,同时要求找到一个具体的事例,体验教育储蓄的过程.这个课题要是放在传统的教学中那一定是无法实施的,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这一载体,学生才能胜利完成这项任务.同时因为整个过程都必须学生自主自发的完成,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互联网就像一个流动的数据库,一个无形的信息源,像一个聚宝盆,应有尽有,有求必应.教师也因为有了互联网,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家查资料,找数据,看期刊,与外地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了解教育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能力,优化自己的素质.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我们教师开阔视野,增强能力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二、教学形式因为信息技术而多样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集中授课,教与学受到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来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建构主义是指导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一定的情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面自行建构的.学生应该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比如,上面的教学事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自发的过程,自己查资料,自己搞调查,除了能完成我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学到了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合作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一次学生综合素养的锻炼.信息技术同样可以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新教材的内容引入都是有一定的实际背景的,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信息技术优势,创设并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备课时可搜集各种音像资料、互联网上的丰富信息、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课堂教学时,创设逼真的情境,为学生顺利构建背景知识铺路搭桥.
三、教与学的方式因为信息技术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