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如何保障经济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保障经济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保障经济安全

第1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一、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现状分析 

在2005年前,我国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一年之内多场大型事故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安全大国,面对这么严重的安全问题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国家必定会采取行动,整治安全问题。我国开始加大力度对高危煤炭进行整治。安全隐患一天不消除就一天不生产。终于煤炭行业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但由于我国国情复杂,技术及地质等客观原因导致安全顽劣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按照事故起因分类,总体来看,因瓦斯问题造成安全事故及人员伤亡的比重较大,所以防治瓦斯安全应该放在首位。而其它因素造成的事故,其中由水灾及顶板事故相对比重较大。火灾、运输、煤尘等因素或多或少存在。 

从根本导致事故的因素分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地质条件因素。我国辽阔土地,地质分布,地质条件不尽相同,地质煤层条件复杂,高瓦斯矿井居多,透气性差,瓦斯在密闭空间内难以提前抽取;所以进行煤矿开采时,由于这种地质条件,应力条件以及地下瓦斯分布和流动情况无法提前预估。极大增加了开采难度,导致开采时产生瓦斯事故,盲目开采无疑会导致事故的大增。所以如何防治瓦斯问题,降低煤矿瓦斯事故是不断去研究思考的问题。 

(2)经济效益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安全投入。大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人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而违背了经济本身质量的保证,还要保证安全生产。减少安全投入的方式成为很多经济人使得自己经济最大化的途径。 

(3)管理层人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煤矿身边及煤矿安全的基本。矿上领导的带领,指挥都预示着整体煤矿发展的方向,很多工人及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欠缺,技能水平不足。从根本上不重视安全问题,觉得有无安全并未对产业及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而很多领导方向不正确,理念不正确,注重生产,忽视安全问题。但是出现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大问题。 

(4)社会环境因素间接引起。在社会大环境来看,煤矿行业就是高危行业,所以人们本身就很惧怕,胆怯。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安全行动,无法正确的安全预防。久而久之,安全隐患日益严重,到达不可收拾的局面。相反,而这些安全事故的诱因又成为人身不安全的条件,事故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一是不安全生产,二是生产不专业。也就是说事故的出现是工作上出现隐患,在加上人为的不安全因素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对策 

如何对待我国煤矿安全问题,以及解决安全问题的对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瓦斯、突水、顶板这些事故多发的特征,经过总结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对策: 

(1)国家应针对煤矿等高危行业设置相应的法律,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并明确的指出安全生产各项严格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上管理,对煤矿生产情况加强监督,用法律手段,立法形式建立完善煤矿安全监督体制。要想煤矿行业生产安全得到解决,那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依法生产,依法管理,依法监察。 

(2)根据情况适当加大煤矿安全投入。煤矿产业重要责任就是保证生产安全,要想保障生产安全,无疑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保障安全投入。要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确定能够保障安全生产的费用支出,并且有能力提高安全保障。 

(3)培训员工安全生产专业素质。煤矿员工自身缺少安全培训,生产安全知识欠缺,如何保证生产安全完全不了解,出现问题担心,胆怯,惧怕,不汇报;导致安全问题很难保证。针对这个问题,要加强对员工安全知识要求,提高员工专业知识,专业技术,降低对安全问题的恐惧,熟知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对员工进行培训讲解,进行模拟演练,将员工在安全知识与技术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增强员工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增强安全意识,保障产业安全也是保障自己人身安全。 

(4)学习国外经验 

很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妨借鉴。运用包含整理(SEIRI)、整治(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的“五S现场管理法”,具体化、系统化地将安全水平提高上来,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将这些经验学习过来用到安全生产中去,保证质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安全的问題。 

三、实现安全管理政策 

安全高于一切,对待煤矿行业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管理政策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在安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形成完整系统,一体化的标准安全管理体制。 

(1)标准工作程序闭环。以时间为单位,以此形成作业闭环。做到一天,一周,一月,一年闭环系统。即组织会议、现场督察、完善程序、会议反馈、贯彻落实。 

(2)目标分解。目标是实现近期计划的标准,逐步实现安全目标的管理。整体为动机目标,分解目标,反馈目标,落实责任人,奖惩政策。 

(3)隐患管理。从发现隐患到检查隐患,最后隐患消除形成闭环。隐患排查、分类整理、进行整改、审查监督、反馈情况。煤矿管理人员及煤矿安全监督人员每天检查各种隐患,将每一检查过的隐患系统输入,及时报告,将发现的隐患系统输入计算机。在第一时间,领导班组开会商讨,组织人员消除隐患。 

(4)安全事故管理。发生事故我们要整体做好万全补救措施,从整体事发周期形成闭环。即事故报告,事故分析,事故处理,事故报告,事故预防。把伤害及损失降低到最小,做好补救及防范工作。 

四、结语 

我国作为安全大国,安全是重中之重。关乎个人的安危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在生产安全方面我们要对煤矿企业提出要求。安全是社会的保障,安全是寻求发展的基本。因为安全才能稳定,因为稳定才能发展。因此,在煤矿产业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安全生产,无论是领导,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作者,都要从根本思想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鑫.亭南煤矿204工作面瓦斯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 

[2]王福厚,张军.远距离下保护展开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8,(09). 

[3]杨晓雨.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011,(05). 

第2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一、全程供应链的网络烦恼

    全程供应链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敏捷网络,很碰巧我们公司的名字叫锐捷网络,跟敏捷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说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而对于供应链来说,无论是供应商平台,内部协同平台还是客户协同平台,都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事关全程供应链是否“敏捷”。全程供应链需要基于互联网打造虚拟企业:

    供应链业务系统高度依赖互联网,如何保障访问?分公司/合作伙伴出口带宽不足、跨运营商访问大量丢包、延时、非业务访问占绝大多数带宽、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缺乏IT专业人员,保障业务访问的措施难以落地。

    内部网络要向外部合作伙伴开放,如何保障安全?要避免信息孤岛,真正打造出“敏捷供应链”,就需要将对外开放的SCM等业务系统和ERP、财务等核心业务系统融合,但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将内网和外网进行融合,随之带来的安全风险谁来承担?

    供应链业务系统需要依托外部的IT基础设施,如何保障可用?全程供应链需要大量依托外部的IT基础设施,如何保障这些外部IT基础设施的可用性,支撑真正实现供应链动态全程监控。

第3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理念更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没有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市中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航运等涉水规划往往分属水利、环境、市政、交通、园林等多部门的管理,涉水规划内容往往各自为政、相互矛盾,降低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带来了争水、乱排、洪灾、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的局面。因此,随着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规划是龙头,制定一个好的规划,是实现城市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呢?

1.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内容

传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基本情况、现状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污水再生利用、需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和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这种规划表面上看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实际上范围狭窄,内涵单一,容易造成与其他规划的脱节甚至矛盾。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不仅要包括水资源如何配置,还要包括水资源如何保护、水生态如何保护、水环境怎么建设,如何促进当地水文化的发展。这与目前提倡的水务一体化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水资源配置解决水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包括水源、水厂、排水再利用等,水资源保护解决水环境保护和治污问题,水生态解决水的永续利用问题,水景观和水文化不仅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的重视。

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水景观规划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理念更新。

水资源规划包括水域管理及保护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保护规划包括排污口整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水景观规划包括河湖水生态保护、水生态水景观建设。

2.理念更新

理念更新涵盖了新时期水科学特征、治水理念更新和重视水生态、水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这也是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1新时期水科学的特征

(1)水科学内涵的扩展:从最初我们学习水文分析、洪水计算到水资源配置、供需平衡分析,再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直至水文化、水旅游,并提升到水安全,步步深刻,层层拓宽。

(2)水科学的多学科性:水科学博大精深,涉及到水文学、气象学、水力学、泥沙运动、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3)水科学的多部门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诸如污水排放、河道淤积、水系破坏、河道设障、破坏水的自然景观、水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常见,但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能控制解决的,需要加强各涉水部门的通力合作,系统的进行水资源科学研究。

2.2治水理念的更新

(1)加强流域管理的理念,克服“就水论水”的管理模式。水体本身就存在于城市水系之中,水系本身就是流域的一部分。治水不能仅仅从水体出发,要以大流域为出发点,要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考虑。譬如河道的治污,仅仅一段排污达标是不行的,纳污能力必须考虑上游的污染物排放量。

(2)提升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流域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区域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区域管理有着流域管理所不具备的行政优越性,一个措施可以成为一项决议,甚至于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因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

(3)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水生态是叠加于区域生态空间基础上的,水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设水利工程,如不加强生态的意识,极易破坏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保护河湖水网,保持河道的自然性,提倡生态护坡,重视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的结合。

2.3重视水资源工作中水生态、水景观及水文化建设

(1)符合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在自然形象中很少有像水体这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亲水性”设计,让人真正享受到清新宜人的景观和亲身戏水的乐趣,即人水和谐。

(2)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水景观、水文化建设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定位为景观的部位进行建设。

(3)与城市水系布局相适应。要以水系为中心布置水环境、水文化景观,水环境建设要以水系规划为核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城市滨水区建设要反映城市文明,特别要体现水景观水文化的特色。作为城市边缘地段的滨水空间,被认为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特殊场所,是城市的“窗口”和“门户”的象征。

2.4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水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包括供水安全保证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1)推进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还需要依靠水利信息化来实现。水利信息化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应用需求为向导,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应用系统。可针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发不同功能的管理系统。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限批控制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水权制度,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3)确立涉水事务中水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①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升管理水平,主动迎接挑战;②提升社会服务面。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应该包括以上所述各项内容,应该将理念更新贯穿规划的始终,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模式。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框架详见下图。

3.对政府主导模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为主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由“九龙治水”变为“联合治水”。

2.制定严格适当的政策、法律和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杜绝“规划规划,墙上一挂”的现象。

3.注重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一个规划的制定,涉及到各方各部门的利益,要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举行听证会、规划公示等。

4.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并行。要加强执法监督,规划制定部门要实施后续技术跟踪等方式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检察官;职业保障;探究

一、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检察官职业得到保障的主要意义就是可以完善检察官职业化建设。通过加强检察官职业保障,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检察官职业化道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够加快检察官职业化的发展步伐、有利于落实检察官的法律权利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以及有利于培养检察官的荣誉感,增大这个职业的吸引力。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1.能够加快检察官职业化的发展步伐

一般而言,加强检察官职业化建设,就可以从根本上确定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正常开展,加快检察官职业化的发展步伐程。并且还能够建设一支品格高尚、工作能力强、作风良好的检察官人才队伍,从而充分的发挥司法的作用。

2.有利于落实检察官的法律权利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建设和完善检察官职业保障的第二个意义就是可以有效发挥检察官在实际工作中的各项职能和权利,培养他们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检察官这个行业的责任感,从而积极的投身于检察官这个职业当中,依法履行职责。

3.有利于培养检察官的荣誉感,增大这个职业的吸引力

最后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培养检察官这个职业的吸引力,使检察官自身对于这个职位就十分的自豪,从而为检察官队伍招收更多的优秀人才,使检察官这个职业始终保持活力和热血。

二、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含义

检察官职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检察官职业化,主要途径就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或者是运行机制,但是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机制的建立是比较繁琐的。主要可以分为身份保障制度和经济保障制度两大类,具体可以细分为检察官职权保障、检察官职业教育保障、检察官职业收入保障、检察官职业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1.检察官职权保障

职权指的就是根据职业的不同所拥有的不同权利,因此检察官职权也是会随检察官的职务发生不同的变化的。而检察官职权保障,就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检察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检察官职权对于检察官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是检察官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检察官职权的重要意义。于此同时,检察官在具有了一定的职权之外,对于工作环境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工作环境包含了办公场所、办公用品、服装、技术支持、通讯工具等等。最后就是为了确保检察官能够积极投入于工作当中,为检察官提供一些助手是有很大的帮助。其二、检察官职权应该是独立的,因此不应该受到其他机关的影响。

2.检察官职业教育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行与发展,社会上也将出现越来越多之前未发生的问题,此时,旧的法律就无法解决新问题的出现,那么此时,就需要通过对新问题的总结和吸收有效的经验,对检察官的不断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检察官职业收入保障

通常而言,检察官职业收入是比较独立的,不会收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干扰。我国的《检察官法》就针对检察官职业的收入问题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包括工资待遇等其他的福利。

4.检察官职业安全保障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检察官的人身安全也有可能受到一定的威胁,因此就应该对于检察官职业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以保C检察官的人身安全和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5.检察官职业身份保障

检察官职业身份保障主要是建立在检察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检察官在此过程中被辞退、处分、降职,或者是有其他不满意之处,都具有依法申诉的权利。

6.检察官职业监督保障

检察官职业监督保障是通过国家建立的相关的监督机制实现检察官的自我约束意识或者是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检察官的方式,保证检察官履行职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三、当前检察官职业保障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颁布关于检察官职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实际落实到位,就直接出现了检察官职业无法得到具体和有效的保障,根据笔者的分析,以下这些问题是影响检察官职业保障的主要因素:如检察官准入制度问题、检察官身份保障问题、检察官经济保障问题等,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1.检察官准入制度问题

入职检察官基础和关键就是通过司法考试,并且基层的检查机关是没有权力直接录用检察官的,此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即基层检察机关无法招聘到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以弥补检察官不足的问题,并且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短期内也是无法解决的,直接的造成了基层检察机关的人力资源不足或走向老龄化的状况出现,这对于检察工作的开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2.检察官身份保障问题

当前,我国对于检察官身份还没有制定出确切的保障制度,这就导致了一些检察官还会出现失去身份的情况的出现。首先,根据《检察官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招聘检察官时,只有通过司法考试才能够决定是否录用检察官,但是一些地方在招聘检察官时并没有根据国家要求来开展招聘工作,而是随意进行检察官的招聘或者是职位的调整这就直接的降低了检察官队伍中的人才素质。其次,当检察官执行权利时,有些司法就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接的对检察官的工作进行干涉,使其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最后就是由于我国在司法立配规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就会出现检察机关的财力不充分,从而开展招商引资行为,严重的影响力检察工作。

3.检察官经济保障问题

当前,尽管我国在检察官收入保障制度方面制定了法律法规,在实际落实时仍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检察官经济的落实不到位。首先,检察官这个职业是属于我国公务员的职业类型,当前情况下,检察官的工资与其他种类公务员的工资是不相上下的,但是与其他公务员不同的是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注定检察官的工资是需要做出适当的变化的,因而当前就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情况。并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状况不同的地区对于检察官的工资也是不同的,这就直接的导致了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即检察机关的检察官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的需求,在医疗、人身保险、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虽然这种状况也已经收到了一定的关注,国家对于检察官的津贴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仍然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直接造成了检察官福利待遇低、经济得不到保障的问题的发生。

最后就是检察官的各种福利薪资的落实不到位,直接导致了优秀检察官人才的流失,并且越来越堵的优秀法律专业人才不愿意投身到检察官工作中,久而久之,检察官行业就一定的出现很大的问题。

四、如何现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深入探究和思考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检察官职业保障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那么为了提高检察官的工作效率,使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以下笔者就通过对国外检察官职业保障经验的分析,基于法制化、科学合理化、多样化等原则实现对于检察官职业保障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如建立能够激发检察官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完善检察官职业监督保障制度等等。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1.建立能够激发检察官工作积极性的机制

建立能够激发检察官工作积极性的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检察官工作的效率,而且也能够使检察官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实现该机制的建立。其一。重视薪资待遇问题。薪资待遇是留住优秀人才的根本和基础,只有通过重视检察官的薪资待遇问题,才能够为建立优秀的检察官队伍。其二,建立并实行对于检察官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使检查工作最大程度的不受其他机关的干涉。其三就是建立一个优秀认得的引进通道,比如通过公开招录,录用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更新检察官队伍的血液,使其保持活力。

2.强化检察官职业安全和身份保障的制度

检察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的强化是保障检察官享受政治待遇的根本。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建立保护机制,以保证检察官职业安全制度的有效落实。而保护机制的建立一般是通过检察机关上级对下级保护所建立起来的。随着人们法律知识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维权也越加重视,因此对于检察官而言所面临的压力就越大,那么就需要重视检察官身份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十分的有实际意义。检察官就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流程开展工作和思想疏导以及自身的防范工作。另外就是对于检察官的职业安全保险也是必不可少的。

3.完善检察官职业监督保障制度

完善检察官职业监督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检察官自身的纪律和意识。主要途径就是建立一个符合检察官职业特点的监督机制,以达到司法公正性的目的,一般而言可以通过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实现监督机制的建立。

小 结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建立激发检察官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强化检察官职业安全保障的制度和身份保障制度以及完善检察官职业监督保障制度对于实现检察官职业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检察官队伍,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检察工作当中,为维护法治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泽明;陈晓东.检察官遴选制度探微[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第5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后勤保障,煤矿企业同样如此。后勤管理工作繁琐细碎却至关重要,涉及整个企业、全体职工的日常生活。只有后勤管理到位,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才能免去后顾之忧,将时间与精力用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

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经济效益

煤矿后勤管理是以煤矿的生产经营目标为中心,为安全生产做好后勤保障,将工作重心放在供暖、医疗、安全、环境、房改等方面,尽一切力量让全体员工的工作顺利进行,改善生活质量。后勤管理的工作关键在于“保障”二字,保障充足的物质、生活供给,为企业创造效益,体现后勤管理工作目标的明确性、重要性,完善并落实奖惩制度,打造一支专业的团队,逐渐步入科学化管理的轨道。本文论述煤矿后勤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探讨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一、后勤管理与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个企业的资金与资本的流动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层结构的运行效率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并决定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这是从经济学范畴来讲的。换言之,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做出成绩、有所建树,实现最大化的企业经济消息,煤矿企业内部的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后勤管理。煤矿企业拥有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有效、科学地管理这些资源才是决定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基于煤矿企业的后勤管理,我们应该视其为一种资源,认识到它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1.煤矿企业的后勤管理现状

由于长时间被计划经济所影响,煤矿企业在后勤、生活方面的管理负担非常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曾提出了“主”与“副”、“主”与“服”相互分离的解决方法,给后勤管理界定出明确的界限,从而改善煤矿企业的经营现状。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到底如何通过新的办法和体制来做好后勤管理,并为企业盈利,成为我国煤矿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煤矿后勤,绝不只是为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更重要的还要为矿工与煤矿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为全体员工营造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工作气氛,为金融风暴来临时,企业能顺利渡过难关做好一切准备。因此,后勤管理在煤矿企业具有现实价值。就目前而言,我国煤矿企业的后勤部门,主要的工作重点是为员工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让矿工吃上营养、安全、健康、丰盛的饭菜,积极营造舒适、优雅的社区生活环境,改善员工的住宿条件,并配备医疗团队定期为矿工体检,勘察煤矿作业环境,保护好矿工的人身安全。

2.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人们经常把矿工看作一群特殊的战斗者,因为他们从事的是高危行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在八百米深的地下,各种艰辛常人无法体会和理解,同时还要面对诸如粉尘、水火等自然灾害,在极为恶劣、危险的地下工作环境中,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矿工们经年累月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因此,煤矿企业的后勤管理更应该为广大矿工们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保障,像亲人一般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保证矿工在工作时能够专心致志。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煤矿企业往往在距离城市很远的偏远山区。因此,后勤管理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形式比较固定和单一,不会有太大变化。鉴于这一点,后勤管理工作就应该更有针对性,切实从煤矿员工的个人需求与自身状况出发,保证后勤工作符合实际。一切琐碎的生活小事都在后勤管理的工作职责之内,比如解决矿工的衣食住行、吃饭洗澡、娱乐休闲。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并不好做,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生活服务,如果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一颗时刻为矿工着想的爱心,根本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后勤管理是带有服务性质的工作,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细心、耐心和爱心必不可少,要考虑矿工生活的每一处细节,让后勤管理的工作环境与煤矿企业实际所处的环境高度统一,突出后勤保障的连续性、完整性,为煤矿企业创造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积极向上的对外形象。

3.后勤管理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

必须先有了生活保障,才能做好生产工作,煤矿企业任何的生产经营环节都离不开后勤管理,所有员工的衣食住行等最实际的生活问题都需要靠后勤部门来解决。简而言之,后勤管理为煤矿企业提供的是物质保障,只有在此之上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有利可盈。比如“塘村煤矿”,该矿从20世纪末开始,成为改革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的试点单位,塘村煤矿从经济效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结合后勤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琐碎性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体制创新为根本目标,沿着“三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对后勤管理做出了整体性规划,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分步骤地落实每项制度,实现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后勤管理确实会影响煤矿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济效益。

二、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的改革措施

1.落实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经营

以某煤矿企业为例,国有民营体制的实施,让后勤工作走向了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按月缴纳水电与租赁费用、租赁押金,在体现出市场化经营的同时又规避了经营的风险;服务对象需要向承包者缴纳服务费用,突出了有偿服务的特点;企业有招聘临时矿工的权利,这是自主经营;只要承包期限未到,后勤部门就会全权负责维修所有承包范围内的设施设备,这是经济责任的表现。体制的全面改革激发了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竞争意识,提高了后勤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带动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保证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安全投入包括一切物力、人力和财力费用,从而为安全生产这一煤矿企业的经营根基提供保障。增加安全投入的目的是培养矿工的安全意识,提高防火防灾与自救能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同时也改善矿工的作业环境,从根源上保证了煤矿作业的安全性。当然,安全投入并不会马上给企业盈利,它属于隐性投入,当危险没有发生时,它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正因如此,很多煤矿企业不愿意在安全投入上下功夫。有统计显示,煤矿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的损失比例大概为1:10,因人员伤亡而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最高可达到150万/人,而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提高。因此,煤矿企业应重视安全投入,这也是间接保护经济效益的做法。

3.落实科学化的后勤管理

明确后勤管理的工作职责,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负责的区域承担各自的责任;提高工作内容的透明度,每位矿工都可监督后勤管理工作;负责职工食堂的工作人员要有健康证,携带传染病的矿工不能去食堂用餐;做好电路防漏、居民防火防盗与液化气防爆等安全保障;制定职工宿舍管理制度,如承包摊点等;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接受正规的岗位培训、业务指导,并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上述措施可保证后勤管理的科学性,为实现最大化企业效益做好保障。

三、结语

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各行各业的管理都逐步趋于科学化,本文阐述后勤管理在煤矿企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从中可发现后勤管理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生存发展、生产经营。只有基于科学之上的后勤管理,重视煤矿作业的安全投入,创新体制并全面落实,才能为煤矿企业创造利润。

作者:杨晓娜 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

参考文献:

[1]顾占涛.关于加强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的探讨[J].科技风,2014(18):241.

[2]郑光华.浅谈煤矿企业后勤管理[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0):213.

[3]张军.浅谈煤矿后勤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3):180-181.

第6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各方均认为我国必须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但是对于如何改革,观点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差异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是否要严守耕地红线,以及是否允许农地入市、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对于上述问题,一方主张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但无论如何发展,“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都不能忘。针对土地制度改革中呼声较多的“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观点,陈锡文表示不赞成。他认为这样就破坏了制度,把农村建设用地应是自有自用的规则破坏了,国家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华生也认为,农地入市、集体土地自由流转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土地制度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另一方认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首先需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同时要按照市场原则建立几家土地交易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甚至农地进入交易市场流转。如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内部重大课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一揽子方案》之子课题《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报告中所提出的,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首先需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报告认为:在过去若干年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控土地供给、严控市场需求的管理方式造成土地资源的价格扭曲,既不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而且还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他认为今后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田整治以及拓展农业国际贸易与投资,过去所固守的实物形态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可突破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也可有很大突破。报告建议按市场原则建立土地计价交易的统一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又如,周其仁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观点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农村土地(包括农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应在确权(包括使用权、经营权和转让权)的基础上,进行流转集中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他在《农村产权制度的新一轮改革》的文章中分析介绍了成都市土地制度产权改革的做法,即以切实保障城市化加速的农业基础和耕地资源为前提,全面确立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有保障的农村土地和房屋的转让权,不但要把农村集体土地的农户使用权、经营权还给农民,而且要把由此派生出来的转让权也还给农民,并赋予农民产权以更为全面和多样的权能,以适应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要求,为城乡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础。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虽然截然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包括“人的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二者同等重要且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的城镇化”推动“土地城镇化”,而“土地城镇化”又承载着“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协调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各方面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

(胡秀荣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第7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用水的需求大体分为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在水权分配形式上表现为流域分水、地域分水以及其他分水。作为一个流域,有上下游之间的分水问题;对于一个区域,即一个省、一个地区或一个县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水、主水、客水,有什么水给谁用的分水问题;还有水能、水域、水质也属于一个水权分配。

当水资源供需发生矛盾时,如何安排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其他用水的先后顺序呢?

第一,人的基本生活用水要得到保障。目前,整个中国北部地区差不多都缺水,每年缺水大约为700亿吨,在全国668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长期同水资源短缺进行斗争。众所周知,人的生活须臾离不开水,并随着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水量在不断加大,对水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而且我们的公民都有同等的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就是人人都要喝上水,而且一定是对人体健康有保障的洁净水。

第二,优先权因素。一是水源地优先原则,在处理上下游关系的时候,水源地是优先的;主客水之间,主水是优先的。二是粮食安全优先原则,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粮食安全最重要。局部地区因干旱,先把农业用水停下来,并不影响全国的粮食安全,全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三是用水效益优先原则,一立方米产生的经济效益,谁的效益好,就优先配置给谁,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第四,投资能力优先原则,也就是水资源闲置与开发的关系。五是用水现状优先原则,即注意现实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以上这些,在水资源分配时要做为重要因素对待。

第三,变化着的优先权,就拿粮食来说,粮食相对比较充裕时,与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对农业用水的分配应该是不一样的,另外,用水还要考虑生态和社会的稳定等因素,因此,优先权是变化的。

2需求、供水、水资源总量是水权定价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定价原则十分重要。水价不要单纯理解为我修了工程,要维护这个工程,需耍收多少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程水价,更为重要的是水价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水权的定价区分为多种情况,要灵活运用水价的涨落,调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需求角度来讲,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如何定价;居民、宾馆、洗车业、洗浴业等社会用水如何定价;大田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如何定价;重工业、轻工业和其他工业之间如何定价。从供水水源角度来说,地表水(包括水库水、湖泊水和河道流域)地下水、主水、客水、如何确定不同水价。从资源总量的角度来考虑,当地的降雨,流域的降雨,水库的存水,地下水的水位等等,都要在定价时进行充分的考虑。不同的用水户,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水源的不同量水,其资源水价是不同的。

3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的确定应当遵循“动态渐进、相对稳定”的原则

资源水价就是所说的水资源费,卖的是使用水的权利;工程水价为生产成本和产权收益,卖的是一定量和质的水体;环境水价是污水处理费,卖的是环境容量,三者构成完整意义的水价。三种水价并不意味着都进入商品水价,在以后的水价改革中,可能用税、费、附加的办法进行解决。水价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水价的确立过程中要考虑需求,也要考虑社会水变能力。总而言之,商品水价的确定要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各类用水要求。

第8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增劳动者就业困难也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还有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问题和劳动权益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就业问题,这些影响深远的就业问题向我们宣告了一个风险就业时代的来临。

二、就业体制变迁与风险就业机制形成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触及到我国的行政配置式安全就业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正式提出了“三结合”就业方针,它开始触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针对新增职工的用工制度改革,核心是推行劳动合同制,使劳动者和企业能在自愿平等、相互协商的原则下,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规定双方的责、权、利。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用工制度的改革开始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原有职工,而最早的职工下岗产生于1987年的劳动合同制改革。真正大规模的下岗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中央同时明确提出旨在解决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方针,直接引发了下岗职工这一跨世纪难题的产生。至此,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矛头开始指向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核心--劳动计划体制,并开始了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配套的冗员分流与下岗再就业工程。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生存和职工、经营者的收入与地位都推向了市场,大量的隐性失业者开始逐步加入下岗群体。

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因此,形成了专门针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再就业服务中心,它不仅是维持下岗者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一个符号,是享受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种种优惠政策的一个组织,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与企业之间一种难割难分的劳动关系。世纪之交的下岗和失业并轨,则使得企业减员由下岗和失业两种形态变为失业一种形态,“全民所有制身份”终于成为历史,原来政府和企业所做的“终身雇佣”的承诺也被彻底打破。“并轨”的实质是以市场化就业为基础的风险就业机制对原有体制下以终身雇佣方式为基础的安全就业机制的一种取代。

市场体制下的风险就业机制是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为目标,旨在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作用,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作用。这种就业机制打破了劳动力和资本、资产的相互依附状态,从而能更自由地重组资产和独立进行劳动力调整。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的根本标志是,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择业主体的地位基本确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存量的调整直接通过市场而不再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的机制实现。真正实现从安全就业到风险就业的制度转型是要以一些条件的改变为依托,比如说制定和完善与劳动就业有关的一系列劳动法规与政策,建立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调节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保障体系,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等等。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首先表现在失业威胁,涉及到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制度变革和观念更新,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就业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就业条件下缓解就业压力、减轻失业威胁。

三、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

从劳动者群体角度来看,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主要体现在失业者再就业风险、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风险,以及在岗者的就业风险等3个方面。

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一方面使得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使传统产业不断衰落,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在产业间发生转移。这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必然要存在与之相适应的能流动、可聚散的机制,就业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要建立市场导向的风险就业机制,让企业富余人员和失业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风险主要体现在失业者的再就业风险。这种再就业风险也会受到劳动市场供求平衡、外来劳动者的就业竞争、以及再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影响。

城市新增失业人群的就业压力来自经验、学历、技能和观念。在市场竞争越来越趋向认同工作经历、高学历、高技能与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多的就业环境中,新增劳动者普遍对就业感到无望,觉得自己已经被甩出了社会结构之外。在国家加大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力度的同时,新增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却成为死角,而政府对这部分人的就业鲜有政策性倾斜,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风险问题。

在岗人员的就业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中遭遇到的生、老、病、死、伤残方面的风险,即在岗人员的劳动风险;二是在岗人员可能被动失去现在工作的风险,即在岗人员的失业风险。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障体系,目的就是要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与失业安全。

从劳动者个体角度来看,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将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即使是在劳动市场需求、劳动市场秩序和信息正常的情况下,失业后的极度窘迫也会加重失业者的焦虑,从而加大再就业的机会成本。总之,风险就业机制要求我们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去缓解就业压力、减轻失业威胁,通过该给失业者提供适度的安全保障,变风险失业为安全失业。

四、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失业安全

为失业者提供必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失业保险收支规模都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保证了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1999年颁布并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使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基金的滚存节余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这种滚存是建立在覆盖面小、享受对象有限的基础之上。

当前失业保险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二是为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失业保险基金的一个重要支出项目就是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比例较小。因此,如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在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方面的支出比例,充分发挥其积极促进再就业功能,将是失业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这一任务也不能完全指望失业保险基金来完成,中央和地方财政有必要不断扩大就业公共支出,构筑出一个积极规避就业风险、有效促进就业的政策框架。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失业保障都遵循“保险+救济”原则,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双重保护。这是因为失业保险是短期支付待遇,并有严格的期限和其他资格限制。尽管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可以让不能满足失业保险资格条件的失业人员、或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员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但我们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失业救助计划。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这必然影响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通过构建一个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的双重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失业人员因收入中断或未能实现再就业而陷入生活无着的境地。

我国的失业保障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体框架,但这种失业保障体系严格来说只是城镇失业保障体系。即只对以户籍划分为基础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 保障和失业保护,而对于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大 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目前还没有任何形式的失业 保护措施。这与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制度建设中的城乡分割运行的整体形势有关,更与我 国长期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结构有关。我国的 失业保险体系主要是以保障最基本生活、实现就业为 目标,即其保障的重点在于中低收入劳动者和就业能 力较差的高就业风险阶层。而关于如何缓解全体劳动 者的就业风险,提高失业风险保障层次的问题,则需 要从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国家宏观就业促进战略等方面 进行不懈努力。

五、结论与几点讨论

随着从计划向市场的经济与社会全面转型,就业体制由以行政计划为主的安全就业体制转变到以市场配置为主的风险就业体制,不同形式的就业风险在不断增大。面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等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何通过强调政府责任、规范失业保险、加快立法进程等途径以促进就业、缓解就业风险,这是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宏观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应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督促地方政府把创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尽管解决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根本对策不是失业保障,而是通过扩大就业以降低失业率,但要保证规模日益巨大的失业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实现社会稳定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失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要着眼于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制度完善、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1、关于政府在促进就业和保障失业方面的责任问题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私人职业介绍机构。政府有责任拓宽就业服务领域与内容,加大就业促进力度。

2、关于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观念问题 风险就业机制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就业风险和失业问题。这些观念包括自主观念、素质观念、发展观念、创业观念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下,应倡导劳动者自主择业,积极寻找职业;积极学会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规划人生,选择职业,调换职业;还要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的完善。

3、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完善问题 发挥政府干预力量,保证再就业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仍是未来几年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失业保险基金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再就业功能,同时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基金的年度预决算和基金的收支进行严格监控。

4、关于就业促进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问题

第9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引出

1943年,美国报纸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传统上,对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为宗教冲突、民族矛盾、领土纷争等。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安全观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国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外交安全等五个层面。在冷战期间,国家的安全观主要体现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两个层面,而其他安全层面均从属并服务于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使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支柱。由于各种壁垒的设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加剧和频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国经济的发展。为此,世界各国先后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如,俄罗斯于1996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并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强调“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

近些年来,各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并逐渐扩大,使世界各国重新考虑国家经济安全状况。2011年5月,美国债务违约危机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这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状况。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就是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因此,这些危机也给各国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是基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这样的内在联系,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研究现状

早期,很多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就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例如,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强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军事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维护一国的经济免受外部因素的侵害;而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种经济竞争力及由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1]。但到目前为止,“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仍然没有得到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和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在国外,Neu et al.(1994)对“经济安全”有两重理解:第一,经济安全是使一国面临可能威胁或妨碍其经济利益的事件、事态发展或行动时能够保护那些经济利益;第二,经济安全赋予一国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经济环境的能力。[2]Richards(2009)研究了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并认为测量真实的经济安全水平,需要运用经济物理学的相关知识。[3]Pankov(2011)探讨了2008-2010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问题。[4]在国内,卢林(1990)将定义“国家经济安全”为:维持公认的经济生活水准和确保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5]赵英等(1994)认为,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定义“国家经济安全”: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6]聂富强(2005)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的冲击,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及其所获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安全。[7]此外,叶卫平(2008)认为,国家经济安全不是指各个产业安全和区域经济安全的简单累积,而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8]顾海兵和张一弓(2010)剖析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并得出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和形式。[9]叶卫平(2011)分析了维护经济安全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发展经济及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进行了论证,并认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10] 张汉林和魏磊(2011)从九个方面构建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以反映中国经济安全的整体状况,并通过评估和判断经济安全所面临的局部问题,提供可量化的决策依据。[11]

作为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因而,如何通过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来提升国家经济安全水平,就成为研究的关键。在国外,Aleshchenko and Nedelea(2008)研究了开放市场条件下俄罗斯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并认为,在当前基于低技术再分配产品阶段,俄罗斯的经济竞争力将继续由于策略性价格因素的存在而得以维持。[12]Macerinskiene and Sakhanova(2011)从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方面研究了哈萨克斯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并认为哈萨克斯坦具有经济竞争优势是由于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13]Azarov(2012)强调,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乌克兰必须充分调动其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4]在国内,林子铭(1992)提出从管理教育层面来建立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5];章玉贵(2010)提出在结构升级与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16]秦嗣毅和胡根华(2011,2012)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竞争优势状况,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7]-[18]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鲜有文献阐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

三、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一国国家安全水平就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安全水平。因而,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由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是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因此,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的状况,就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它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经济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就表现为经济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当今世界的开放形势下,各种竞争逐渐加剧并愈演愈烈,这使得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就成为各国竞争与合作中的首要战略。一般情况下,如果国家经济安全水平越高,状况良好且稳定,经济免疫力越强,且风险防御能力也较强,那么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其经济竞争优势也会越强;然而,如果国家经济安全水平较低,状况欠佳且不稳定,经济免疫力较弱,且难以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冲击,那么该国的经济就会失去竞争力,也就无法获得经济竞争优势。

国家经济安全是能够使一国经济处在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状态,而这一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又需要国家在经济上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程度越高,其经济竞争优势就越容易获得,其水平也会越高。当一国经济处于安全状态时,经济就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这有利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当一国经济处于不安全状态时,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因素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妨碍或阻止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一国应该通过维护其经济安全水平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

国家经济安全是能够使一国经济在整体上抵御外部风险。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而国家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制度、三大产业结构与政策、金融、科技、战略性自然资源等等。就这些内部风险如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许多学者和实务者都作过很多详细的阐述。就外部风险的来源,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在世界经济方面,各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一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在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如果一国在政治和军事关系等方面不能处理妥当,将会影响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冲击。因此,一国经济必须能够有效地防范、抵御这些风险,才能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状况,进而提高经济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与合作进程中,一国(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实力及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更有利国际经济地位的能力。因此,一国经济竞争优势越强,经济实力越强,就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也能够获取更有利的国际经济地位;反之亦然。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而这一优势又体现在经济竞争力上。如果经济竞争力越强,经济越具有竞争优势,那么国家经济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对经济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就应该提高其绝对规模水平和相对质量水平;而对经济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则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从而减少它们对经济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并使国家经济竞争力朝增强的方向发展。正是基于此,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即国家经济安全能够提升国家经济竞争优势,而后者又能够促进前者的提高。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经济竞争过程的内在表现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而这两种表现形式具有一致性。

四、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区域合作,获取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外部风险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

第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效运行。同时,完善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增强提供保障。

第三,建立科学的投融资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性,避免“热钱”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为经济提供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第四,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互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新能源,来发展低碳经济,抢占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第五,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加强政治互访、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政治安全,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提供良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第六,加强军事交流,扩大军事合作,加大国防与军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核威慑的力量,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安全,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提升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2]Neu C.R., New C.R. and Wolf, C. Jr.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M].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California, 1994.

[3]Richards, James G. Economic Secu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action and Synthesis [J].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2009, 3(3):8-49.

[4]Pankov, V. Economic Security: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s [J].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1, 57(1):192-202.

[5]卢林.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发展及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0, (7):39-44.

[6]赵英,胥和平,邢国仁.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7]聂富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8]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重要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 2008,(11):35-40.

[9]顾海兵,张一弓.后30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总体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0, (1):10-14.

[10]叶卫平.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J].研究, 2011, (2):56-60.

[11]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J].世界经济研究, 2011, (1):8-13, 87.

[12]Aleshchenko, V., Nedelea, A.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under Conditions of Open Markets [J]. The Annals of the “Stefan cel Mare” University of Suceava, Fascicle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8, 8(1):17-21.

[13]Macerinskiene, I., Sakhanova, G. National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f Kazakhstan Republic [J]. Inzinerine Ekonomika-Engineering Economics, 2011, 22(3):292-299.

[14]Azarov, M. Premier says it is necessary to mobiliz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economy. (2012-02-16) / [2012-03-30]. nrcu.gov.ua/index.php?id=148&listid=164269.

[15]林子铭.以管理教育来建立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中国所面临的战略问题(代序)[J].管理工程学报, 1992, 6(5):2-5.

[16]章玉贵.在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J].经济视角, 2010, (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