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景区规划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规划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区规划的意义

第1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多规合一 旅游区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年9月:133-136.

第2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压管灌;设计;问题;建议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通过一定的压力(工作压力≤0.20Mpa),将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由给水栓进入田间沟、畦进行灌溉,其特点是出口流量大、出水口所需压力较低(0.002Mpa),管道不易发生堵塞。

1. 管道规划

1.1 因地制宜地选择管道布置形式

1.1.1 布置形式

在一个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管道布置形式根据地下固定管道与地面移动管道所占的比例(即平均密度)不同,可区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一级固定式管道和移动式4种。根据管道在平面上的几何图形特征,又可区分为树状管网和环状管网2种。

1.1.2 布置形式的选择

①单井出水量小,控制面积小,特别是深机井,寿命不长,井水含砂量高,宜选用移动式。②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宜选用半固定式。③当经济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较大,灌水时同时开启2个或2个以上的给水栓,并分别由2条或2条以上管道同时供水时,宜选用固定式,布置成树状管网。④当经济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不大,只由1个给水栓放水时,也宜选用固定式,但选用分支状管网还是环管网要进行具体的经济比较;对设计流量为40m3/h的典型地块,按4个典型井位,布置8个分支状管网和相应的8个单环环管网(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把设置给水栓的管道叫“工作管道”,其它管道叫“连接管道”,二者的比值称为r),2种管网均用薄壁PVC管,将工作管道相同的2种不同管网进行经济比较后认为:当r≥2,环状管网较优,当r=1时,分树状管网较优。

1.2 根据地块形状与井位布置分支状管网的固定管道

平原区机井灌区,大部分适宜长方形地块,对6.67 hm2左右的地块,由于井位的不同,半固定式一般有“-”、“T”、“L”字形3种布置形式;固定式一般有“工”、“土”、“圭”、“F”字形4种布置形式。无论半固定还是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长度均与井位关系甚大,其中井位选在地块中心最优,其667m2均管道长度最短,管道最大输水距离也最短。其中机井位于地边中部管道的一端(半固定式)或管道的连接管线上(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长度较短。当然管道布置不能局限于比较固定管道长度一个指标,还要比较土垄沟与移动管道的长短,耕作及灌水运行管理是否方便等。新打或改造机井时,井位布置与管道规划相结合,可有效地节省管道长度,如一井灌区,配套机井15眼,地块大部分300m×200m,管道双向控制,667m2均固定管道长度195m,比一般管道长度减少10~15m,仅此一项节约资金18万元。

1.3 给水栓移动管道及畦田的规划

当前,我县境内的低压管灌,大部分采用聚乙烯软管做移动管道,其规划布置与固定管道的方向有关,当固定管道平行于种植行时,一般固定管道间距100m左右,双向控制,给水栓间距40~50m。移动软管由给水栓垂直种植行铺设,单向或双向分水灌地,软管长一般小于50m,20m左右一节,畦田一般宽15m,长25~50m。当固定管道垂直种植行时,给水栓间距一般也是40~50m,软管一般平行种植行铺设,长50~150m,其节长与畦长等因素有关。若长畦双浇,畦长20m左右,宽3m左右,则每节软管长40~50m;若方畦双浇或长畦单浇,畦长10m或20m,畦宽6m或3m,则每节软管长20m左右。

2. 管道设计

2.1 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

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即管道正常工作时首端最大的工作压力,它等于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再加减管道两端的高差。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是选择管材、管径、调压排气装置和井泵的依据之一,在平原地区,一般小于5m水柱高,通常为2~3m水柱高。

2.2 管材的选择

目前,用于低输水灌溉的管材主要有薄壁PVC塑料管,再生塑料管和预制混凝土管,其次是地埋塑料及现场连续浇筑管。薄壁PVC管和再生塑料管强度高,抗渗性能好,搬运方便,施工简易。缺点是材料较贵,单价较高,适合于经济条件好、工期紧、日工资较高和单井出水量小于40m3/h的地方。混凝土管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通过研制管机,改进制管工艺和材料配合比,提高了预制混凝土管的抗渗性能,已基本上适应低压输水灌溉的要求。其缺点是接头较多,施工要求较严。适用于单井出水量的40m3/h以上的地方。

2.3 管件选择

彭阳县应用的管件主要是给水栓,安全保护装置和连续装置,给水栓又分为固定给水栓和移动给水栓2种,移动给水栓由上栓体和下栓体2部分组成,上栓体一般每眼井只需要2个,浇地时临时套在下栓体上,连接移动管道。管道密度大,浇地启闭频繁,经济条件、社会秩序好的地方,一般选用固定给水栓,否则选用移动给水栓。在管道运行中,为消减或避免突然开机或停机与开关给水栓产生的水击,排除管道中的气体,需在管道首端设置安全保护装置,宁夏南部应用的安全装置主要有:GD空气阀,调压排气阀和调压排气井。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3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目标成本规划邯钢经验

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商品市场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一步被细化,要想生存,就必须擅长开发新型的并能满足消费者质量与功能方面需求的产品。能够确保这种产品的开发并获取足够利润的手段就是采用目标成本规划。目标成本规划的全称为Target Costing,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成本策划或成本企画,也有人称之为目标成本法。我们认为,前两种叫法忽视了目标(target)的地位,而后一种称谓又混淆了Costing与Cost的语意。

目标成本规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开始被欧美的企业所引进,并引起了欧美学者日渐浓厚的兴趣。1995年之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规划也开始给予关注,做了许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也存在运用了目标成本规划的案例。我们认为,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虽然存在许多偶合,但邯钢经验决不等同于目标成年规划。

为说明我们的观点,本文拟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一、目标成本规划的基本原理

目标成本规划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的并且若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便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成本规划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内部事宜,决定了在运用目标成本规划时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目标成本规划的共性又是什么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美国管理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划分为如图

1所示的三个部分(CooperandSlanmulder,1999)。(略)

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首先从如何满足市场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的要求入手。“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过程的关键是市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市场所允许的产品成本,再将这个可允许的成本所代表的竞争性成本压力传递到产品开发与设计者身上。“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就是要促使产品的开发设计者朝着“许可成本”的目标发挥创造力。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上的目标成本,它又会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零部件的层次上,以此又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样,供应商也必须想方设法去设计、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从而保证供应商在将零部件卖给企业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因此,“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将促使零部件供应商与产品的制造商一道向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共同努力。

从时间上看,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重叠的。除了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可以在产品的构思阶段就早早展开之外,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并非要等到由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设计出市场可允许的成本之后才开始运作,而可以同时采取某些行动。比如,企业可以确定按照的设计工艺和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产品的现行成本以及收集一些供应商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调整优化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能力意味着企业要不时地返回到市场中来,以确信产品设计的调整没有偏离目标销售价格。因此,“市场驱动目标成本规划”与“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同理,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必须在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早早地开始,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供应商情况的估计(虽然正式的成本分解以及与供应商订立协商供应价的行动应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接近尾声时才进行)。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也存在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确定的成本降低的规模有一部分是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必须满足的,而这种成本降低的目标又必须早早地根据供应商方面反馈的信息不断加以改进。

二、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

对目标成本规划的一般过程的描述和把握可以揭示这种方法或技术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相比,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意味着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与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工业经济下的企业,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其它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在

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具有重要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传统观念局限于产品的实体形式,而营销提出了产品整体的新概念。美国有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略]),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胡树华,1998)。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SupportCost)的比重日渐上升。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企业的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其比例如表1所示(王威,1998)。

制造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后援成本

55% 16% 8%15%6%

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制造成本之和已高达45%),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重要程度,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可见,产品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的成本都不能忽视,必须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国外有学者将产品成本的管理范围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做法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方法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它强调与每一产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克服了传统成本只重视制造成本,而忽视上游领域(如研究与开发)和下游领域(如客户服务)的成本。

②它突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成本发生比率的差异,有利于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③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只能以日历年度为极限(与会计报表的编制相对应)的主观做法,将其延长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与经济实质更相吻合。

2、目标成本规划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激烈竞争的市场,按照这种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明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的手段则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从内部确定各种成本标准,揭示各种差异,从而达到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提高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3.整个目标成本规划的枢纽部分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譬如,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又譬如,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高,则对投入产品制造的原材料的要求也可能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一步说明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过程而非研发设计过程的做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一个证据,即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5%至90%之间(Hertenstein,1998)。

4、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旨在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压力的一部分传递给为制造产品所需的零部件提供货源的供应商身上,压迫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产品制造商联合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但可能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更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使得在成本管理问题上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同时提高产品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实力。日本许多先进的制造企业正在实施的“零存货”管理战略就是这些企业与其零部件供应商通力合作,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实例。在美国,纺织品制造商、服务制造商和零售商组织了一个志愿产业通信标准委员会,通过使用一个大家共享的全产业数据网,使从共同的系统中压缩1200亿美元的库存变为现实(黄尚勇,1999)。这是成本管理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共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又一实例。

5.目标成本规划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必须改变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以战略性成本管理的观念。战略性成本管理所追求的是不损害企业竞争地位前提下的成本降低的途径,如果成本降低的同时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地位,这种成本降低的策略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譬如,若市场调查表明顾客需要某种产品具备一种功能,则产品的设计者就必须为产品增设这种功能,虽然这种做法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如果不增加这种成本,则企业的竞争地位反而会受到削弱。成本管理中的这种辩证思维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中是很难找到影子的。原因很简单,即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完全忽视了事前管理。而目标成本规划旨在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表明该方法或技术的落脚点完全是事前管理。至于说通过目标成本规划所确定的产品层次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用来进行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则与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本身是不相干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后文中对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三、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目标成本规划的中心问题

要深刻地理解目标成本规划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贯穿于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即如何设计并传递成本压力。目标成本规划中对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的过程可用图3来表示(略)。

(一)可允许成本的设计与信息传递

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为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旨在确定一个为维护市场竞争地位而需要的一个可允许成本(allowable Cost),并通过可允许成本的概念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转移到产品设计者身上甚至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身上。来自于市场的可允许成本的公式为:可允许成本=目标销售价格一目标边际利润。在确定可允许成本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l.目标成本规划开始于制定企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目标,其目的是确保开发设计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能为企业的长期利润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长期计划的可信度非常重要。这涉及到两个因素:首先,企业应通过仔细分析所有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对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来制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计划;其次,企业只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任何不切实际的考虑都要予以摒弃。

2.在确定目标售价时应时刻牢记,销售价格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顾客对产品追加价值的看法,这些追加价值或来自于产品的功能或性能的提高,也来自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开发设计的新产品只有在功能或质量上不但超过了旧产品,而且超过了竞争者的同类产品时,才可以提高售价。另外,考虑到目标定价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中的重要性,企业也应十分谨慎地制定尽可能切实可行的目标售价。

3.确定目标边际利润的目的是要确保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设置边际利润的通常方式是紧紧依托旧产品的实际边际利润,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譬如,日本的尼桑公司采用这种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确定售价与利润的关系,然后从这种经验关系出发,根据事前制订的目标售价,反过来确定新产品的目标边际利润。这种详细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设置切实可行的边际利润,以保证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要注意的是,如果生产某种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或者预计某种产品的售价或成本在其生命周期内会有重大的变化,则企业就应对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获利能力进行谨慎分析,并相应调整目标边际利润。倘若没有这种调整,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决策风险,有可能生产在其生命周期内没有足够回报的产品。

设计可允许的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向产品的设计者和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传递来自于市场的成本压力的信号。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可允许成本的计算是以企业自身切实可行的长期利润目标为基础,因此:①可允许成本只表示企业有什么样的竞争方向,并不能做为衡量企业与其竞争者的竞争实力大小的基准。要使可允许成本有这种作用,就必须设置以同行业最先进的获利能力为基础的目标边际利润;③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并没有考虑产品设计者以及产品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实际潜力,从而不能保证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与代表着市场压力的可允许成本完全相吻合。

(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设计及其信号传递

在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二个过程,产品设计者应干方百计地在可允许成本的水平上开发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但事实上,产品设计者并非总能成功。因此,在给定的能力和零部件供应商的条件下,设计出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往往是对可允许成本有所放大的结果。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的公式为:产品层次目标成本=现行成本一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

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指的是在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是通过经验估计而来的。之后,就可以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主要的供应商等方面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的数额。仅就产品的设计者而言,有几种工程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者降低成本,如价值工程(VE)、生产组装线的设置(DFMA)、质量功能分解(QFD)等等。VE是一种综合的使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产品设计,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产品的功能。相对而言,DFMA在节省成本方面更注重改进产品的生产或组装方式,同时保持产品的功能水平。QFD是一种老方法,用来保证顾客的需求至上。由此可见,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和市场可允许成本的差距,企业不但常常把技术与生产程序推向一个极限的位置,还必须在其它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如与供应商进行零存货安排等等。

如果产品设计不能够实现市场所允许的成本,企业的长期利润就会下降,由此说明企业没有达到竞争环境所要求的效率水平。此时,若将现行成本与可允许成本之间的差额看作是成本降低的总目标,而把成本降低的总目标与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之间的差额定义为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话,以下几个就值得特别注意:

1.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划不能过大,否则就表明新产品不值得开发。

2.如果不新产品的开发可行性,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也不能过小,否则会使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过大,从而有可能使得有关人员面对过度的成本降低目标,导致生产力的崩溃,并最终使得目标成本规划系统失灵。

3.在新产品值得开发的前提下,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都将作为对供应商施加压力的依据以及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考评的依据。

4.在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适宜的情况下,该目标将给予产品设计者和企业的供应商一种额外的压力――即在下一代产品身上应将这种潜在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如果企业在下一代产品身上不能做到这一点,则企业将不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三)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的设计与信号传递

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就可以衍生出该产品各零部件的目标成本。对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可以将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性成本压力明确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个过程的目标成本规划只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企业大都是水平式而非垂直式的集合体。这种企业一般向企业外部而不是内部购买大部分的原材料和部件。

要进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首先要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的主要功能层次上。比如,汽车的主要功能部分包括:引擎、冷却系统、空调系统、传动系统以及音响系统等等。然后,再由总工程师负责设立每一个主要功能部分的目标成本。各功能部分目标成本的确定通常是通过总工程师与设计小组成员进行广泛的协商而完成的。一般来说,企业要以以往的成本降低率水平为基础来制定这些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一些企业采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归纳法确定成本降低目标,而另有一些企业采用了更复杂的方法,如功能法和生产能力分析法等等。一些日本企业在制定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时,还会因安全性考虑设置一种“生产管理的缓冲数”,目的是为了允许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因某种设计问题所导致的一些少量的成本超支。如同对待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那样,这个缓冲数的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企业一旦确定了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就可以适当地将其分解为组件或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目的是为了对主要的外购零部件设立一个合理的购买价格。一般来说,将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至主要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可以由各功能设计小组负责完成,每个设计小组负责实现其自身的预期成本降低目标,对零部件、原材料种类的设计以及制造程序的设计都由他们自行处理。总工程师只是偶尔指定某些特定部位,特别是高成本部位的成本降低目标。

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设定以后,成本压力的一部分将最终传递给零部件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报价太高,企业便可以和供应商进一步协商直到达成某种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则表明该供应商可能不具有竞争力。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目标成本规划中,如果供应商通过积极的努力提出的报价低于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企业可给予供应商一些额外的回报,从而与供应商建立一种共同的伙伴关系。而且,即使供应商的报价并不比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低(假设刚好等于),但与以前的报价相比降低了较大的幅度,企业也应给予供应商适当的鼓励,以便企业在开发另一种新产品时,因新产品的零部件成本还将面临不断降低的压力,从而要求供应商不断地予以配合。

四、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

1996年在全国推广的邯钢经验,归纳起来有两条,即“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所谓模拟市场,指邯钢只是采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来“模拟”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模拟市场”并不是为了对内部单位作出最佳的“外购抑自产”的决策,而是为了全公司齐心协力地得到更高的利润(韩李瀛与杨继良,1998)。邯钢“模拟市场”的具体过程为,首先以钢材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减去税金和目标利润之后为钢材的目标成本,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即为全厂应挖掘的潜力。班组再把指标落实到人,形成一个以保障全厂目标利润为中心由十几万个指标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与厂内各部门和个人密切相关,成为一个严密的责任。这样,由于目标成本的测算是以市场价为基础的,是客观存在的,市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如果分厂、班组或职工对下达的指标有异议,他们可以找市场去核实,而不必去找厂长讨价还价(王世定与李润等,1997)。

邯钢经验的第二个特点是“成本否决”。也就是说,无论其它指标完成得再好,只要突破了分配给分厂、班组或个人的目标成本,工资和奖金就要受到影响。这样,邯钢就树立起了“成本权威”,并将成本作为影响、诱导和矫正人的行为的杠杆(刘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

从对模拟市场的引入过程来看,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中出现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的概念与方法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是“成本策划”法在我国已经萌芽的证例。其市场、倒推、全员、否决的基本模式与成本策划活动程序基本相同,各个环节的指导思想实质卜也同‘“成本策划”的观念完全一致(王寅东,1998)。而我们认为,邯钢经验虽然在某些做法上与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相类似,但两者在本质匕并不是一回事。理山如下:

1.邯钢经验是在首钢等其它企业早已实行的一套内部核算经验的基础上,添加了“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杨继良与徐佩玲,1997)。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以成本作为控制和业绩评价标准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换言之,“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引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不可否认,邯钢经验所采取的控制标准直接来源于内场而非企业的内部,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邯钢经验就是美国的“泰罗制”,邯钢经验的“成本否决”就是“泰罗制”的标准成本制度,它们主要用于提高生产或作业效率。因此,邯钢经验不适合那些产品没有市场或销路有问题的企业刚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与此相对照,目标成本规划的根本目的却是帮助企业开发与设计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的功能或性质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虽然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也用了“倒推”的概念,即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功能层次直至零部件层次,与邯钢经验中将来自于市场的目标成本采用倒推的办法分解到分厂、班组或个人的具体做法相类似,但分解的目的和前提条件是大相径庭的。另外,虽然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以作为在产品投产以后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依据,但就目标成本规划的本意而言,其落脚点却完全是事前控制的概念。

2、按照我们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理解,与其说该方法是为了对成本进行规划,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产品进行规划。而邯钢经验却与产品规划毫无关系。

3.邯钢经验中含有全员参加这个特点,指的是各分厂、班组和个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目标成本的压力。邯钢经验中的个人的确关系到了企业的策划。设计、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部门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了全员参加的特点。但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虽然为了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关系到了一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因为要对各个部门中有可能发生的与规划中的产品有关的成本提前进行估计),但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所涉及的人员主要是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而不是整个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就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而言,“全员参加”的含义完全不具备可比性。要说明的是,按照日本和欧美企业的经验,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应来自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营销和人员),但组长却无一例外地由工程师所担任。

4.由于目标成本规划的落脚点在于事前管理,故此,对成本管理实际成绩的评价不可能成为目标成本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邯钢经验中“否决”的概念就与目标成本规划无关。

5.在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中,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起着枢纽的作用。要完成这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主要取决于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如何进行设计,以及如何对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有关的成本进行把握。而邯钢经验并不涉及开发新产品的问题,该经验的产生是以邯钢大量生产的产品比较标准化、技术规范稳定为前提的。因此,如何改善成本管理,加强对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价,就成为邯钢经验产生的催化剂。

6.目标成本规划比较适用于制造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器和机械制造业入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按照市场信息来改变产品设计,不需要另起炉灶。钢铁则大不相同,一旦确定了产品方向和生产流程,就很难改变,除非另觅投资,大量更新设备,以创造新的、大量出现需求的、能创造更多“净增值”的产品(韩季瀛与杨继良,1998)。而在国内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和中,却根本看不到邯钢在产品设计的改良方面是如何有所作为的。

7、根据日本企业的经验,目标成本规划要实施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市场定位和如何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之外,就是如何与其它相关企业一道,找到共同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也绝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如果细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其它一些能够表明邯钢经验如何不同于目标成本规划的依据,但因篇幅所限就不再继续列举。本文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解析以及将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相对比,并不是为了贬低邯钢经验,而是旨在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即在或介绍外国某方面的或方法时,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1、王寅东.成本策划法在我国的产生.会计,1998;4

2、杨继良、徐佩玲论管理会计的会计研究,1997;12

3、刘小明、于增彪、刘桂英《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之质疑会计研究,1998;6

4、韩季瀛、杨继良、论邯钢成本管理经验会计研究.1998;8

5、陈胜群.论日本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成本企画.会计研究,1997;4

6、缪艳娟.成本目标管理会计研究,2000;l

7、黄尚勇.市场条件下降低成本的战略思考会计研究,1999;2

第4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一、充分认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利于从决策层面上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从源头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充分认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高度,以当前“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出台为契机,切实搞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全面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开发建设等综合性规划过程中,要同步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在编制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以及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时,应当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形成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和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由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按照《条例》规定编制,并与规划草案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二)加强重点领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区域、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把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键点,进行科学评价。要严格规范各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主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重点。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要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置条件,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三)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的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审查,由规划审批机关在组织审查规划时一并进行。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区环境保护厅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进行审查。除化工、制药、印染、皮革、酿造、造纸、冶金、建材、焦炭等重污染行业发展规划环评及项目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由区环境保护厅负责组织审查外,其它市、县(区)级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市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审查。

三、抓紧确定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规划目录

区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牧厅、林业局、旅游局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于年月底前将编制的“十二五”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具体目录报送区环境保护厅。区环境保护厅根据有关规定,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编制情况,确定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目录。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也要按上述要求,做好本辖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录确定工作。

四、开展对重点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情况检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以辖区内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为重点,对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没有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者已经编制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但因规划的范围、产业定位、布局、规模等已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修编规划的,要在年月底前全面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区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区环境保护厅。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已批准实施但因规划修编而未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各地环保部门不予受理审批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5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机制;空间规划;淮北市相山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解析

1.1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一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城市和乡村作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了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状态。也有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1.2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相山区、淮北市乃至中部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地区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下日益尖锐的各种矛盾和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弊端的主要手段。结合地区实际,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挥城乡互补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1.3推进城乡规划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

传统的城市规划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以城市(城镇)为对象,以指导城市建设为导向,以城区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主要手段,对于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考虑不足。城乡一体化规划则以区域为对象,以指导城、镇、村建设为导向,以协调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力求实现规划空间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

2.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2.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现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具备如下几个较为成熟的条件:城乡生产力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城镇分布相当密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沿海地区对淮北市的经济辐射很大,可知淮北市具备城乡一体化的初步条件,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2“从城市组团到核心区”的发展定位

规划淮北市为三个城市组团和一个城市“绿心”的布局结构。各城市组团围绕城市绿心发展,组团之间通过多条城市主干道相互连接。规划在相山组团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完善的城市核心,同时积极促进周边各组团中心的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对相山区的发展是要求相山城区成为淮北市主城区的核心区,相山区的发展对全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增长、加快与优化”的发展策略

相山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增长发展的同时,强调内涵的提高和优化,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淮北市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处于极化阶段,极化阶段的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吸引着周边的人财物向城市集中,改变分散状态,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实行合理撤并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带动和组织区域的发展。相山区作为城市的有机部分应顺应城市的极化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4“工业立区、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相山区城乡一体化中的经济战略是“工业立区、多元发展”。在相山区“工业立区”的基础上,要实施“多点突破”战略,突出休闲农业、郊野娱乐项目开发,规划相关发展空间,保证建设用地供应。同时要防止对单一化产业的依赖,在完善与淮北主城的直接联系通道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建立多通道、多方向的交通联系。

3.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配置

3.1 城乡社会一体化战略

根据相山区目前的城乡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3.2 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规划要重点统筹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城乡空间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其一,要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关系。其二,是要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奠定城镇体系结构化基础。

3.3 公共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

公共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应大力完善和优化城乡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化内涵质量。要统筹交通、能源、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低水平利用和重复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4 产业一体化布局

城乡产业发展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所在。首先,要加快产业集聚。要按城市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相山区实现集中发展带动战略,继续推进工业区结构调整,并依据乡镇比较优势,整合城乡产业资源,确定主导产业体系,建立以主导产业体系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其次,在发展导向上,注重相邻城乡地区的产业一体化和不同地区的错位竞争,统筹发展寻求共赢。其三,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产业支撑,以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达到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4. 城乡一体化空间利用规划

4.1 空间利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1 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

从淮北市发展来看,随着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规模也将快速壮大。而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不大,城市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从现状条件来看,城市空间的拓展将会在各个方向上进行选择。

4.1.2相山区现状分析

(1)现有相山城区建设用地存量不多,土地资源紧张;

(2)总体规划确定的凤凰山工业园区规模较小,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空间;

(3)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居民点进行重新整理,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确定相山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利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空间利用方案,统筹城乡发展。

4.2 城乡空间规划结构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山区将逐步形成“东城西乡”的城乡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将沿凤凰山工业园向西北方向拓展。从空间发展的限制条件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有限,乡村农用地应重在优化。从产业空间布局来分析,逐步形成“农-工-商-居-游”五大板块。

4.3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战略

4.3.1 空间利用分类

区域竞争格局中,利用优势空间抢占先机。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根据相山区自身特点和淮北市发展的要求,对相山区总体空间进行划分,规划形成四类空间。即城镇建设空间、农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储备建设发展空间。

4.3.2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发展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主要的功能区。相山区集中了淮北市主要的商贸资源,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改善环境,调整生态,完善功能,促进发展,使中央商务的职能和地位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围绕现有居住用地,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大型居住综合社区。

5.城乡一体化调整机制

5.1 储备建设用地发展空间规划

从城市长远发展考虑,在西部预留城市发展用地;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来看,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有利于公共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部分村庄应加大拆并力度,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在新城的西部和北部储备用地规划重点发展工业,适当配建居住和商贸。

5.2 农业与生态保护发展空间规划

生态网络规划围绕“生态立区”的思路,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快都市型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传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满足城市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综合产出效益。

5.3设施交通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共享机制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交通的融合是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人们观念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无可质疑地受到交通现代化程度的影响。根据“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体系,规划对相山区现有路网进行整理,向西拓展的道路依然沿用方格网式路网结构,优化乡村路网。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构建快捷畅通、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

结语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必然选择,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则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区域整体发展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山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城镇发展基础,通过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行城乡空间结构重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调整、城乡功能重新定位和合理分工,力图使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体,实现多种要素相互交流,区域内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景区;景区创建;对策

在低碳生活的时代环境下,低碳旅游变为了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越来越热爱旅游,很多人都希望在工作之余可以回归自然,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人们都不在喜欢传统的旅游方式,而是进入到更为淳朴、自然、开阔、和谐的环境中,将身心放松,更好地感受自然的恩泽。

一.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意义

低碳旅游的真实意义在于要将低碳落实到位而不是空喊口号,建设低碳旅游景区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一)景区发展的创新规则:创建低碳景区应该是比较系统性的工程,正是因为其系统性使得新景区的发展产生了规则。衡量低碳的指标如何融入到景区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可以将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可以替代的新技术和新能源以及生态文化效益达到最大化,都指定到新的规则中并正确的引导。

(二)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系统的综合版:低碳旅游形式的良好推广以及普及实施,是一件能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全世界旅游的总发展趋势。由于这种推广形式较为复杂,涉及到的难度很大,所以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推动,只有在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将低碳旅游景区打造完好。

(三)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景区中的游客所参与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应该与低碳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景区所宣传的低碳相关知识活动明白低碳的实际意义,促进公众可以学会节省资源,主动的去维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在低碳旅游活动之后还可以坚持这种低碳的生活方式,慢慢养成生态文明。

二.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对策探析

(一)低碳旅游机制的完善:完善低碳旅游机制是以政府作为主导地位,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起激励扶持、创新技术,并且推广示范的低碳旅游体系。建立激励扶持体系,政府应该根据景区中现有的低碳环保状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税收方面的支持,帮助低碳旅游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技术能力,景区应该以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为基础,找出更适合新旅游的碳化改良设施;推广和示范体系的建立,要在开展低碳旅游的初期,将低碳旅游的示范点设立好,而后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使得低碳效益能够取得客观的利益。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低碳旅游景区在初期的实施开发以及规划时,就要将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明确出来,构建起低碳体系,高度重视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将现有的生态环境充分的利用,并且要保护地方资源的特色,将自然环境跟文化想匹配,将所规划好的衍生产品、建筑物、以及相关设施都真正的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合理的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配置其中,科学的分流顾客源,使其旅游容量能够平衡,更好的促进低碳旅游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景区应该具有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其能够减少资源的利用,合理的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三)旅游景区要科学规划

传统的景区严重的缺乏智能化的先进技术,还有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也严重不足,一直以来都是过于重视硬件的开发,完全的忽视了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在景区建设和规划时,应该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设施之间的相互协调,科学的将游览设施跟游乐项目、住宿、休闲场所合理的安排好,多增加大比例的绿化面积,使得景区构建成一个更适合游客旅行居住的生态环境,在享乐的同时还能注重到环境保护。

(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素

1.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旅游景区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交通、地理以及市场等条件,选择更为适合本地的旅游模式,科学合理的进行统筹规划,以低碳的成本投入,已获得低碳方式的收入。在河北省的白鹿,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就是因为旅游政府合理的利用了当地的温泉资源,开发出了多项温泉旅游项目。并且结合了当地的夏季凉爽的特点,专门加设了水上乐园,方便那些带着孩子们一起过暑假的大人来这里避暑消夏。2.完善低碳旅游相关设施:低碳旅游相关设施主要是利用新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方式下,专为游客的衣食住行而提供的服务设施。低碳旅游景区的相关设施应该包含在:“道路、供应、环境、住宿、餐饮、购物以及娱乐”等方面来完善。比如在景区内多采用电瓶浏览车、观光自行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多采用可再利用的资源,减少和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多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3.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环境应该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相对而言,绿色的低能源旅游和自然亲近的低碳旅游能让游客获得的精神体验更多,但是普通的旅游无法获得这么多的满意度。想要营造低碳旅游的高品质体验,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应用多种的形式方法,达到整体合力。4.推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就是希望游客可以在所有的消费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将自身的碳排放降到最低的消费行为。游客最好能多选用徒步、自行车或者公共方式的交通工具出行;每日必须品和垃圾袋最好能够自备,将旅游中的垃圾都能自觉的进行回收;经常参与到绿色节能减排的低碳旅游活动中。

三.结束语

低碳旅游在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而我国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低碳景区也逐渐的被政府和开发商所认可,其良好的发展可以使得地球资源能够获得很好的保护,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当全社会都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时,就能将这一旅游形式推广和发展下去,这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第7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黄山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区的规划管理进程对我国其他风景区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本文对黄山风景区规划现状管理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且总结出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两个主要问题:风景区城市化问题与游客控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藉此对其他风景名胜区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黄山风景区 ; 规划管理 ; 风景区城市化 ; 游客控管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于1982年被指定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l984年被评为全国10大风景名胜区, l990年荣膺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2004年被评定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属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述说黄山的故事,让每一个人明白它的意义,并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管理单位和旅游主管单位的义务、责任;也是景区持续吸引游客的主要力量。

1. 现状分析

位于黄山脚下,和黄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互相呼应的则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等层面,都有者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历代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而随着黄山游客不断增加,从80年代初起,焉了解决交通和住宿的瓶颈,景区先后新建了天都新道、白云新道、丹霞步道、石笋肛步道;修建了云谷,太平和玉屏三条客运索道,形成了景区内游览的立体交通网络,索道票价统一价格65元。完成了温云路和温慈路路面改造;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兴建了西海、云谷寺、天海、玉屏楼、五里桥等防火水坝30多处,总库容达30万立方米。并兴建了日处理能力3000吨净化水厂一座,综合供水工程正在实施当中。建成了35KV白鹅岭变电站和35KV温泉变电站。同时,新

建改建了住宿宾馆和饭店。景区内现拥有各类宾馆和招待所20多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5家)。全山宾馆、饭店、招待所皆为国有,由股份公司统一经营。

另外,焉加速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在景区外屯溪投资兴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小型赛车场和环幕影院,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接待层次,使彦业体系不断完善,彦业素质不断提高・对景区中的一些旅游热门景点进行控制管理,实行定时开放、定量游览、定期封闭轮休,恢复自然生态・在利用老景区的同时更开发了松谷、白云、西海大峡谷等新景区,以增加游览区域、引导游客分流。

2004年8月,建设部公布2003年度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监测“项目符合规划指标”和“拆迁绿化指标”的评比结果,黄山风景区在这两项评比中都是名列第一。另外,黄山风景区也通过了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005年景区共接待游客170.96万人,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6万人次。景区门票淡季120元,旺季200元。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09亿元,实现税前利润1.32亿元,也为徽州及安徽省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2. 风景区规划

1982年黄山风景区制定了《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89年安徽省人大颁布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对景区开发、建设、管理、保护做了详细的规定。根据总体规划,对6个游览区(温泉、玉屏楼、北海、云谷寺、松谷庵、钓桥庵)、5个自然保护区(著溪坑、浮溪、洋湖、福固寺、乌泥关)和一个缓冲保护带,制订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节点调整计画;还陆续编制了电力、通信、交通、给排水、环保、标牌等专项规划;并对地面建筑的色彩、面积和量体等均有明确规定。游览区内不得进行开发建设,以保护其自然生态。规划还规定了分级保护的原则,并按照景观品质与环境评价,分为3级保护区,订定了相关规定。形成了紧密联系黄山的完整规划体系,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段详细规划、节点详细规划4个层次和区域类、分区类、单体类、专项类4个类型规划。另外,对于黄山地质公园的保护工程规划,则是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园区内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的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实行分区分级保护的原则;将地质公园范围内及其周边有关地区,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共4个级别的保护区,并划定生物保护带,明确了分级保护、科学管理的具体要求。

清华大学2002年为黄山风景名胜区所做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中,制定了6项发展策略:

(l)科学管理策略。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的保护科学化、利用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实现科学管理策略的途径包括: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大科技人员在管理者中的比例,提高管理者素质;应用先进的管理系统、技术方法。

(2)资源整体保护策略

重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所在空间与时间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保护。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对象,应包括构成整个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除了对珍稀濒危物种外,不对单一物种或自然过程进行特殊保护。资源整体保护策略的实现途径为:保护对象上的整体性,即同时保护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所在环境。保护过程上的整体性,即资源的科学研究、保护规划和规划实施连成一体。实施主体上的整体性・即管理机构、科研院所与游客共同参与。

(3)游客管理策略

透过科学有效的游客安全管理、游客解说教育管理和游客体验管理,实现黄山风景名胜区游客体验最佳化与环境影响最小化。游客管理策略的实现途径包括:游客安全管理、游客解说教育管理和游客体验管理。

(4)社区受益策略

在资源有效保护和权利平衡的前提下,社区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教育3方面享受到利益・实现社区受益的途径包括:建立社区专项资金;对社区进行经济引导;保护黄山自身的环境与资源;对社区进行文化教育规划等。

(5)伙伴合作策略

在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争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建立各种伙伴合作关系。实现伙伴合作策略的途径包括:成立合作委员会;采取合理的低山景点经营管理方式;在资源保护和旅游等方面加强与政府、机构组织以及个人的合作。

(6)区域统筹策略

透过区域旅游市场与交通的组织与协调、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黄山周边区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统一筹划与分析;在规划中制定相应实施措施,协调黄山与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最终促进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区域统筹策略的实现途径包括:区域旅游市场组织与协调、区域交通组织与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风景规划区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指出,黄山为了解决山上豪华星级宾馆的供水问题,在黄山风景区内大兴土木,兴建五里桥水库、九龙溪、钓桥水库,破坏生态环境。其兴建水库之根本目的是为了使黄山上的宾馆饭店提高档次与房价,能赚更多钱・事实上,黄山核心区内因旅游开发修建了多座水库、3道拦河坝及40公里供水管道,破坏了许多原生岩体、地形,砍伐了许多树木,改变了黄山水文的自然规律,造成极大损害。

3.1 风景区城市化问题

黄山现在的管理情况面临着威胁,这主要是由于“山上游,山下居”这一旅游方式未能得到有效实施,而出现景区社区化和城市化以及因此引起的环境破坏。具体说明如下:

(1)山上宾馆的床位总数远已突破《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设定。

(2)黄山的常住人口及土地占用面积庞大且增长。

(3)黄山的社区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严重。

(4)黄山的社区化与城市化对管理的影响之一是破坏世界遗产・既有工程(水库、宾馆等)引起的直接破坏,又有污染物和废弃物复盖引起的间接破坏。

(5)黄山社区化与城市化对管理的影响之二是破坏水资源,进而破坏生态。

(6)黄山社区化与城市化对管理的影响之三是对环境质量的破坏。随着黄山社区化与城市化的扩展,必将产生更多的废水与固体废弃物・这些环境污染物除影响黄山本身的环境质量外,更多的是影响在周边社区身上“黄山的污水排放,以及它的生活垃圾在景区外的非卫生和非安全的堆放,现已使两条流入太平湖的支流麻川河与普溪河的水质均为四类,沿河随处可见固体废弃物(塑料袋、布、纸等杂物)・随着黄山社区化与城市化的加剧,未来的景况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黄山周边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整体性的指导,城镇沿道路发展,新村进行大规模集中建设;不仅难于控制管理,有损整体形象,而且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同时居民自身的生活也很容易受到交通的干扰。

此外,有关学者提出应按照世界各国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普遍实施的“区(园)内游,区(园)外居”原则理解“山上游,山下居”。国际上提倡的“区(园)内游,区(园)外居”原则;不仅着眼于景区资源的保护,同时也着眼于协调风景区或国家公园与其周边社区的关系。根据这一原则,黄山的“山上游,山下居”中的“山上”,应指整个黄山景区;“山下”应指围绕黄山风景区的周边社区,即现在的黄山区。这一理解基本上得到中国遗产管理界和研究界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士的认可。其中,“山下居”的意义,尤其应从3个方面加以认识,即:

(1)遗产保护:

“区外居”对黄山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只有将“山下居”理解为“区外居”,黄山风景区才能真正得到根本性保护。

(2)景区的旅游经济:

如果将“山下,,主要理解为“景区的周边社区”,即黄山区。那么,黄山的旅游经济将获得以下优势:

① 平坦且开阔的土地,既提供了巨大的游客接待能力,又为庞大的黄山管委会向山下搬迁提供了优越条件。

② 可以便捷且廉价地为游客提供各种生活服务资源。

③ 可以与相邻景区(太平湖、九华山、齐云山、徽州民居等)构成一组具有诸多。功能的旅游网络,从而有利于彼此间的游客流动。

④ 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

(3)景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① 黄山透过旅游而带动地方经济,同时,黄山又可透过对地方的投资或与地方旅游业的契约式联营从中获益。

② 黄山可以从周边社区获得自觉的资源、环境、人力等多方面支持。

而实施“景区游,区外居”,对于黄山保护与旅游经营将有以下效益:(l)从根本上保护了黄山遗产,(2)游客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享受更为多样的游览观赏与食宿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旅游费用效益,并且由此将进一步提高黄山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3)由于旅客成本收益率的提高,可以延长在黄山的滞留时间,游览更多的景区;这样既使景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整个景区的游客接待容量,(4)黄山旅游公司将会从游客人数增加、游客滞留时间延长,尤其是从旅店连锁经营中,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赢利水准,(5)黄山周边社区(主要是黄山区的乡镇),将会从“景区游,区外居”中明显受益;并会激发起他们自觉保护黄山和为黄山服务的热情,(6)有利于与黄山周围的旅游点(九华山、太平湖、齐云山、徽州民居等)建立更密切的经营联系,以相互合作替代相互竞争;既使大家共赢,又促进了整个皖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2 游客控管问题

黄山由于旅客大量增加,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划,基本上处于散乱的状态;为黄山带来了很大的环境压力与负面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游客的游憩体验感。另外,80%的游客皆由南大门进入,使云谷索道及玉屏索道拥挤,而北大门的太平索道载客量却不足。大量旅客集中于传统景区,新开发景区(白云景区、西海大峡谷)游客量却很少。

总而言之,黄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管理现状,有以下几点问题:

(1)游客时空分布不均衡

游客过于集中某些景点、路线、季节,造成景区时空上的不平衡分布,加剧环境影响。

(2)游客游览带来环境负面影响

游客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一旦这些干扰失去控制而突破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将被打破,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

(3)游客体验有待提高

① 游览活动现状主要是视觉景观观赏,大多数游客并未真正体会到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全面价值和意义。

② 目前大部分游客在游览时间上的安排是1日游。借助索道上下,对山顶几个精华景点匆匆游览之后就下山。缺少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最基本特色一登山攀爬的体验。至于对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体验就更加欠缺。

③ 视觉景观缺乏适度的引导、管理,造成在旅游旺季等特殊时期,景点拥挤不堪,使得游客连最基本的视觉欣赏体验也无法保证。

④ 没有专业的解说、教育等措施和服务体制。

(4)游客与周边社区景点的关系有待协调

① 周边社区与黄山整体的游览过程没有衔接关系,使得游客游览体验混乱,缺乏统一组织。

② 周边景点由村民自行开发,环境质量令人优虑,也对黄山风景名胜区整体的环境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③ 缺乏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周边景点的游览体验质量较低,提供的服务也有限,甚至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和运营。

(5)管理部门的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

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目前在游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 对游客管理的意义认识不够・管理部门对游客的认识还是等同于旅游,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的收入上,对游客体验的提供有待进一步加强。

② 游客管理方法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③ 管理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进修活动,提高具体实施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增进管理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促进具体工作的开展和效率的提高。

④ 管理人员的管理力量与数量有限。

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作法如下:

(1)游客时空管理:控制并协调游客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分布,改变不均衡状况。

(2)游客体验管理:提高游客游赏体验的品质。包括相应的解说教育活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提供,游览过程的设计与组织等。

(3)游客行为管理:游客具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目的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减缓游客相互间的干扰两个方面。例如包括不允许进入某些区域,某些活动禁止在某些地域展开等,

(4)周边社区管理:具体内容主要是将周边景点的游览活动引入整体路线组织中,加强游览活动的管理和协调;服务人员培训以及周边景点在物质空间上的建设活动的管理和规定。

(5)工作部门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展开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的塑造,提高管理组织效率以及人力、资金的配备等方面。

据资料了解,目前黄山管委会针对游客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研究编制了黄山风景区分区游览规划,希望透过调控为景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山风景区分区调控游览规划将景区分为5区如下:

(1)温泉云谷游览区:

东始苦竹溪(翡翠古)、西达慈光阁、南自浮溪、北至云古寺。游览区规划面积771.87公顷。

(2)玉屏游览区:

以慈光阁、鳌鱼峰为南北向交界点,以“三索”与慈光阁至玉屏分部的游道构成环形游览闭合系统。游览区规划面积385.91公顷・

(3)北海(西海)游览区:

以云谷寺、三道亭、居士墓塔、东海门为界点,以“一索”及景区内游览步道构成闭合系统・游览区规划面积806.79公顷。

(4)松谷(西海)游览区:

以鳌鱼峰、步仙桥、东海门、居士墓塔、三道亭、芙蓉岭为界点,由“二索”和游览步道,构成环形道路循环系统・游览区规划面积1651.34公顷・

(5)钓桥游览区:

以自来水厂、步仙桥、焦村为界点,以焦村至钓桥公路、钓桥至步仙桥游道、步仙桥至九龙峰、九龙峰至翠微峰至焦村道路,构成环形游览交通网。游览区规划面积2617.60公顷。

4. 小结

4.1.黄山规划管理经验

黄山模式对我国其它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所带来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

黄山关于管理维护的法规较完善,例如:国内首创的景区封闭轮休、定时开放、定量游览、分区游览规划、旅游服务监督管理等措施,将旅游经营活动对风景名胜区的可能破坏降低。另外也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包括制定《黄山风景区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对全国风景名胜区的信息化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保护大气环境所进行的能源升级、为减少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而在山下建立的洗涤中心和净菜中心、消防防火措施、环境清洁队伍、森林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等维护环境措施颇有成效,提升了景区整体环境品质。另外也出台各类法规,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国内许多风景名胜区如:庐山、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许多管理制度就是向黄山学习的。

4.2.存在问题

黄山风景区的规划管理已步入正规化和科学化管理,但也存在不少风景区规划管理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如风景区的资源和环境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主要原因是游客人数较多,过多工程建设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风景区境内所涉及之法令与机关甚多,造成事权无法统一区内事务拥有众多机关参与且各自有其法源依据,如国家公园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与法之间又相互矛盾冲突,常常出现建设、资源利用及其它管制项目上与其它机关权责重叠之情况。为使风景业务能有效执行,应将权责划分清楚,与其它机关作适当之分工以共同达成风景区划设之目的为宗旨。

我国近几年来风景名胜事业有着长足的进步,包括制定总体规划以做为日后规划管理制之依据,以及各种法规的陆续出台与,并陆续开展包括:

1.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

2.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工作。(包括景区自然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

3.加强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等工作。

部分景区也已经开始实施游客总量管制、错峰游览、景点轮休等措施,疏解游客对景点造成的压力,促进风景名胜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正逐步走向完善。建议未来更应增加国内外交流机会,互相观摩学习求取进步。

参考文献

【l】刘滨谊,宋婷; 论兼顾旅游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一以四川鹅冠山风景名胜区策划规划为例; 规划师; 2004,

第8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

旅游景区商品开发不仅是景区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作为一种经济文化交流的手段和媒介,所以旅游景区商品开发是景区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景区是重要的旅游购物场所

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场所有很多,如免税店、大商场或商业街、饭店、旅游定点商店等,但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由于具有纪念意义等多种原因,因而使得景区成为游客购物的首选地方。有资料显示旅游者最喜欢购物的场所是旅游景区。

旅游商品的类型包括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等。通过资料可以看出,64.1%的旅游者愿意在旅游景区购买旅游商品,并且以能够代表旅游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为主,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商品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销量最好的商品,也是最受旅游者喜爱的物品,而最集中地提供旅游纪念品的场所就是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可以证明旅游者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有过什么经历,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所以旅游景区在开发旅游商品时应特别注重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的开发。

二、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

(一)选好开发方向

旅游商品的种类很多,技术条件各异。有些旅游商品如旅游日用品、艺术品等并不适合于旅游区进行开发,这些产品或者社会生产已经很丰富,或者有特殊要求。旅游景区进行旅游商品开发,应选择那些与旅游景区本身有密切联系的、最具纪念意义的实用品和工艺品。如兵马俑复制品、彩陶仿制品、西安碑林仿古碑帖字画等。此外,介绍民风民俗、历史变革、景区特色、文人墨客、土特商品的专著、游记等书刊、明信片、游览图、风景图片、画册、书签等也都是应该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商品应尽可能地“本土化”,突出景区的特色,对于不同的旅游景区,重要的是要把旅游商品开发和景区建设结合起来,使旅游商品成为景区形象宣传的活广告。要深入挖掘地方资源优势与潜在价值,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有深刻地方文化内涵的商品,使游客购回的商品能“睹物生情”,回忆美好的旅游经历。如长白山景区开发的花香被、山野花香皂、野生植物油、果子酒、蜂产品,没有化学污染,充分发挥了长白山景区纯生态的资源优势及特点。

有的资源是旅游景区本身所特有的、具有唯一性或者买断性的,这样的资源优势更有开发意义。这种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又包括无形的资源。有形的资源指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存在的物质资源。例如:曲阜开发的孔子像和纪念章很受旅游者欢迎。无形的资源指没有一定的物形体的艺术形式或意识领域的资源,虽然不像有形的资源那样可以直接利用,但因它们与旅游景区有着特殊关系,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例如苏州某单位开发的檀香扇,巧妙地以“唐伯虎点秋香”为题材,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抢手货。

(二)解决好突出矛盾

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经营,多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因而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旅游商品的突出矛盾表现在产品雷同,缺乏特色,许多商品各地随处可买到。由于开发风险大,旅游景区和生产企业无意识开发新产品,大多模仿他人的产品。另外旅游商品质量没有保证,价格也不能反映其质量。因此,旅游景区在开发旅游商品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需求的指导下开发出特色的、有吸引力的商品,并且必须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把关,杜绝出现粗制滥造、价值与价格不符的商品。

从目前景区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来看,应该真正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重要日程中来,很好地研究和落实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使旅游购物收益在旅游景区收益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李娌,曾亚玲.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第9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1.低碳型旅游景区概念

1.1 旅游景区之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的定义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与地域,它具有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这样的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与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包括风景区、寺庙观堂、文博物馆、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科教、经贸、军事、文体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①。

邹统钎(2008年)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对旅游景区的定义阐述为:旅游景区是依靠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管理、经营活动的,有明确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周玲强(2006年)为旅游景区的界定应以旅游景点概念的界定为基础,他认为旅游景区的定义应为:旅游景区不同于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是由多个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旅游活动区域,旅游景区除了包括特定的各种旅游设施、提供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能提供其他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旅游景区也可以理解为多个旅游景点的联合体[43]。

综合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旅游景区定义的阐述,本文将旅游景区定义为: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

1.2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概念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传统景区的分类标准是一样的。参照阐如良和邓念梅(2008年)对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方法,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功能的不同,我们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观光游览型、低碳休闲度假型、低碳历史遗迹型、低碳风情体验型、低碳康体娱乐型以及低碳科考探险型;

(2)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属性不同,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人工型、低碳自然型、低碳人文型、低碳复合型;

(3)按照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成因区别,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形成的低碳旅游景区,如低碳地质公园、低碳森林公园、低碳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建造的低碳型景观和场所:如低低碳名人故居、碳文化遗址、低碳古代工程、低碳宗教场所、低碳园林、低碳主题公园、低碳乡村公园、低碳野生动物园、低碳园艺公园、低碳展览馆、低碳美术馆、低碳博物馆、低碳温泉疗养地、低碳度假村、低碳滑雪场等;特殊的低碳节事的活动,如低碳狂欢节、低碳艺术节、低碳传统民俗节等。

根据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类景区和人文类景区,我们可以把低碳型旅游景区也划分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各项的具体分类如下图2.3所示:

2.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随着大家对低碳经济的热衷,旅游业界对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热情高涨,同时旅游业界也进行了关于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些实践和研究。比如在景区内宣传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食住行游购娱等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景区内的碳排放量,有利于降低景区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措施过于局限,不能彰显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分为自然内涵和认为内涵两部分。

2.1自然内涵

自然内涵指的是,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低碳理念,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这既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本质要求,也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自然内涵。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整个景区的碳排放量或者是景区内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2人文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指的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的社会大环境,要有能够贯彻低碳消费理念、坚持低碳消费行为的光大参与支持者。

只有在对低碳型旅游景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低碳型旅游景区得自认、人文内涵,才能明确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走出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3.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特征

3.1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景区如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那么景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低碳型旅游景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单纯强调景区的低碳化而忽视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以保证游客的体验价值、体验质量和体验效果为前提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3.2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能源大多以煤炭和燃油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景区的碳排放量,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旅游景区要低碳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放弃以煤炭和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模式,而采用现在低碳的能源代替,从而降低景区的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降低景区的运营成本等等。

3.3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降低景区能耗和碳排放量

传统旅游景区内建筑物和旅游设施的耗能在整个景区的耗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建筑物一方面缺乏对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景区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达不到国际的节能标准。甚至有一些景区内的餐饮和住宿业将奢侈豪华的建筑和装修作为目标,这样给大大提高了景区的能耗和污染。因此,我们要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一是要降低景区内的能源消耗,二是采用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

3.4低碳型旅游景区需要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不仅取决于景区低碳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向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灌输低碳旅游的理念,倡导游客低碳旅游行为,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低碳旅游的参与度。要实现这些,景区首先要培养景区工作人员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意识,再通过这样员工的低碳服务和引导,进而培养游客的低碳意识,引导游客的低碳行为。只有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竖立了低碳环保的意识,把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低碳行动,景区的低碳化建设才会实现,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目标

4.1经济目标

完成经济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是景区低碳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不仅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也要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动,实现景区自身和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一份力量。因此,这里所说的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经济目标就是保持经济的增长,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4.2社会目标

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来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是不可小觑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基于此,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可以营造整个社会低碳化发展的氛围,扭转人们奢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让人们计算自己的碳足迹,为自己的碳排放量买单,开展碳补偿行为。因此,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4.3环境目标

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改善气候问题。所以,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既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终极走向。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本质来说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要保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另一方面而言,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其实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尽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