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改革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business unit personnel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through the staf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effective control, get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manager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 of objectiv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business unit human resources on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ositive role. At present,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fact have lost the assessment positive meaning. Therefore, the institution to be further perfect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stitu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reform measures to promote institutions realize from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to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institutions personnel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reformation
一、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 人力资源考核机制不完善 。首先,大部分企业考核一般只有年终考核,缺乏平时考核、年中考核等考核方式,而这些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考核的配套机制不健全。一般企业年终考核结束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员工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年终考核的结果并不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般也无关员工的升迁提职,能不能得到重用关键还是领导说了算,从而导致单位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竞争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的发展,考核结果不甚理想的员工也无法给予实质性的惩罚和惩戒。
(二) 、指标设计流程过于简单、量化不足。绩效考核管理中被考核方在绩效计划、衡量标准的确定等方面参与不足让被考核方觉得绩效考核是一种监督和惩罚的手段。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往往是上级下达的绩效指标,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指标制定后缺乏及时调整修订,致使某些指标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
(三) 、绩效评估考核缺乏对绩效考核必要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工特别是对具体参与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培训和辅导。绩效考核不仅取决于评价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还取决于评价者的评价能力,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其它环节的有效性。
(四) 、绩效评估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一般遵循组织结构内的权力路线。组织沟通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因此,高层管理者一般难以收集到基层员工对组织战略管理方面的反馈。但许多组织的领导者的管理仍是以人、物为准,并不清楚或者轻视目标管理。其价值在于通过对员工和基层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估,寻找组织战略管理的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实施步骤,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大战略失误,而不是通过绩效评估的结果,过分重视员工绩效的优劣和员工之间的差距。
二、事业单位推行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改革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事业单位也在逐渐改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但在社会的公平公正、事业单位的民主机制、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进行绩效改革,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与产出相挂钩,将单位的征集与财政投入相结合,将单位效率和绩效评估以及群众满意度置于同一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事业单位推行绩效改革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整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绩效管理改革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绩效。事业单位掌握着社会众多资源,但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制定严格的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头与产出的比例,改进政府中作绩效。将领导和职员的晋升与工作绩效相结合,通过外部的约束机制和内部的激励机制明确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避免资源的浪费。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有助于增强忧患意识和绩效意识,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三)、绩效管理改革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事业单位作为群众眼中的“父母官”,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绩效改革将有效改变事业单位效率低下,态度不好的弊端。快捷方便,高速有效,人情服务的绩效改革目标,事业单位的绩效改革同群众监督和满意程度结合,将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和表现情况在单位内部和群众中公布,保证了事业单位的阳光行政,极大地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三、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改革的措施
(一)、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相比,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宣传、鼓励,使单位领导、考核对象、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绩效考核工作放在议事日程中去安排、督促和检查,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作用。
(二)、明确考核内容,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确定考核的内容,应以其承担现职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完成工作目标需具备的条件为基本依据。主要包含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实践中将德、能、勤、绩分别细化出若干个指标,每个指标再分成若干个分值档次,按总分值再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考核等次,根据得分情况确定奖励标准,这样使绩效考核更加直观、通俗、易于掌握。
(三)、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关系。把教育培训与工作直接衔接的唯一中介就是“绩效考核”,即通过系统的考核,把教育培训与工作衔接起来。首先,把指导、教育、帮助和培训本部门人员作为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并列入日常考核内容,成为考核要素之一。其次,把对本部门人员的考核过程,直接作为教育、指导和培训职工的过程,即所谓“岗位培训和教育”。第三,把日常考核结果积累起来,作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手材料交给培训部门。另外,依据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和岗位培训教育情况,单位的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在情况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按单位整体要求,制定和实施培训、教育计划。第四,必须明确绩效考核的地位。对职工的工作或者对工作中的职工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运用于工资、奖金、晋升、调动、教育培训工作,这是对“绩效考核的地位”最一般的描述。
(四)、加强沟通与交流,确保考核反馈有效性。现阶段的绩效考核多为领导指向员工的单向沟通,主管领导和员工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沟通,达到考核教育、提高的目的。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渠道中,主管领导可采取面谈形式,与员工进行双向沟通,分析成绩与不足,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也可利用进餐聊天等非正式沟通形式进行交流,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促进整个组织的绩效的提高。(五)、建立与考核结果相关的激励机制。科学的考核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配套的激励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考核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加薪、奖金、福利待遇的提高等等;精神方面包括表扬,加重责任,更多的自由和授权等等。完善激励机制,应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相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不唯学历、资历的竞争机制,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资福利、职务晋升、奖惩制度等等。员工付出的努力程度得到对应的工作绩效,高水平的工作绩效得到足够的补偿,体现了内部公平性。这种公平性会激励其他员工努力工作,激励员工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绩效考核对事业单位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事业单位应逐步完善考核制度,只有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才能使人力资源各项工作得以完善。强有力地执行相关政策,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的目的,促进员工工作作风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
[1]谢冰.探讨事业单位绩效评估[J].国计民生.20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一、引言
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工资分配制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如何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随着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我国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体现出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对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和社会经济进步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无法与市场衔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打破同行业和单位内部单一工资制度的弊端,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各种生产、经营管理要素在工作中的作用和贡献,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以便构建出适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多形式分配制度,确定其参与分配的权重比例,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事业单位应根据个人能力的具体差异,科学合理地拉开职工收入差距,打破传统平均主义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单位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事业单位改革水平。同时兼顾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出现收入水平两极化的现象。(3)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事业单位确立和落实分配自后,通过国家政策的指导,在主管部门调控的工资总额内,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工作性质、经营方式以及经费来源等情况,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自主的选择内部分配方式。(4)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近年来我国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加,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因此,事业单位在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时,应将重心偏向于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拉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坚持尊重人才和知识的原则,以便于充分体现出人才和知识的价值。
三、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工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管理情况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拥有一定的分配自,仍然是一种大一统的工资管理体制,且这种工资管理体制是与传统“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相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同时,传统的工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自身资金、财务状况出现了一些矛盾,导致“落后地区吃不消、发达地区吃不饱”等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出平衡调节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水平的作用。(2)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逐渐开始建立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当工资总体增长水平仍然处于内部等级晋升中,容易与外部脱节。同时由于现行的工资增长机制无法真正与市场机制相衔接,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难以根据劳动力市场进行灵活的调整,导致工资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无法实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作用,阻碍了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进行。(3)工资制度改革不配套。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逐渐实施了政企、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深入探索个人收入的津贴部分,转变了传统固定工资收入的模式,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没有像其他制度,如保障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进行,使得增资办法、时间以及幅度等均与政府部门密切相关。另外,财政供养人员包袱过大,直接阻碍了单位对工资的灵活调整,导致工资分配制度中存在较深的矛盾和问题。
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应打破传统工资思维定式模式的弊端,转变大一统的工资管理模式,根据事业单位不同性质和特点,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尽快促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市场化目标的实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对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政策的着力点,根据效益对工资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在宏观上设计一个工资档案体系,提高档案体系及其标准,重新构筑工资增长和调节机制,使其更加适应于计划经济行政调整为主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下,加快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步伐,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使得事业单位脱离政府财务的依赖。(2)完善岗位绩效工资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必须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岗位特点和工作性质,实行总量控制,制定出合理的分配方案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同时事业单位必须规范审批程序,加大对财政、审计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的监督力度,及时纠正违纪违规现象。也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意见簿或者举报电话等,耐心听取单位职工的意见,有利于修改和完善分配方案中不合理的情况,确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3)改变工资制度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赋予其分配自,并对事业单位工资进行科学的管理,打破传统人头管理、微观管理以及过程管理的弊端,树立起以总理管理、宏观管理以及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分配方案时,应体现出效率有效、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吸引人才、激励人才以及留住人才,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和重点,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职工的根本利益,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遵循相关的改革原则,面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文智.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总量管理与绩效工资分配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 张文涛. G市X区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 宋伟.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执行中的问题与消解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4.
关键词:新形势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改革举措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事业单位也加入了改革的队伍。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为了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事业的发展,其自身在不断改革创新,以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财务监管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财务监管力度,合理安排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提高其使用率,是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据调查显示:“内部控制”最早是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制度。随着改革的进行,这种制度也逐渐被应用于事业单位,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及各个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工作的重点是对各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按照相关管理要求,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认真分析服务范围,根据部门自身优势,开展相关工作;
(2)事业单位的宗旨是服务社会,所以要正确利用自身权利,维护社会利益;
(3)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对资金收入和支出做好记录和分类,实行统一监管;
(4)按照财务管理工作,对每个员工实行分工合作,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积极拓展业务,努力增加业内收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事业单位也应该加速自身的进步,拓展业务,增加业内收入。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身优势,在国家法律许可的情况下,积极服务社会,增加财务收入,不但可以帮助国家减轻经济负担,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内的服务质量和口碑。
根据市场变化,时刻关注相关动态,正确合理地利用各项资金,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服务事业上,不断提高财务收入和资金利用率。在工作上做到“人尽其力”,在业务上做到“物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各项能力,为单位自身的发展开发不同的渠道,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切合实际地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而且在帮助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三、提高事业单位预算能力,顺利实施工作计划
“财务预算”是各行各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行业工作计划的有力保障,事业单位更是如此,它是合理规划资金动向和业务投入的标准。提高事业单位预算能力,不仅仅保障了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还从根本上帮助了国家相关措施的实行,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帮助事业单位获得了最大财务收益;同时,在事业单位资金合理预算的基础上,促进了其自身的各项工作进展,并进一步提高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相关预算部门必须和各个其他财务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实时了解每一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并做好记录。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广泛听取他人意见,做好调查工作,将各项资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行细致的项目预算,做好各项预算工作。除此之外,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要公正合理地保证每一项资金收入全部录入财务系统,并认真负责核实每一项资金的支出,保证单位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工作计划的重点提前做好资金预算分配工作,合理规划每一项资金预算,在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他项目进行资金投入,努力做好每一项资金预算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利用率。
四、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是其发展的新方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其单位进行改革,相应地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以保证改革过程中每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际改革工作过程中,为了帮助工作人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事业单位必须加大投入,并对其进行相应地专业培训,其具体工作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将眼光投向各个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同时也面向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这样不但扩大了事业单位人才队伍,还间接引进了一部分高能力专业人才,节约了培训投入;
(2)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帮助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扩大业务范围,进而提高工作人员财务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因此要集中组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外出进行业务拓展,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他人的优点,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五、自我创新,开创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新形势下,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提高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开创新的财务管理方法。例如,当单位实施一项新的项目计划时,应该在传统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实施竞争的方法,还要公平公正地实现信息公开化,增加每一位投资人的竞争机会,同时减少繁琐的重复工作,最大便利地帮助投资单位,节约中间成本,提高事业单位和投资方资金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各个行业已经实现业务信息化,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同样,在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也应该实现信息网络化,不断创新,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要过程。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等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晓冬.探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J].新经济. 2014(Z1)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预算;采购;改革措施
会计预算是单位进行各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方式,行政事业会计预算是单位的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才能使得采购资金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财政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切财政活动都要以会计预算为财政目标。自我国在2000年进行相关的财政体制改革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与采购制度有必要进行深化改革。
1.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预算的改革措施
自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经济发展速度也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中暴露出财政预算管理越来越多的矛盾,迫切需要进行预算管理改革。
1.1行政事业会计预算范围要拓宽
在行政事业会计预算工作中不仅需要对正常资金进行预算,还需要把预算审计的范围扩展到债券核算、政府债务核算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会计预算的职能。
1.1.1预算外资金的改革措施
在过去时间,预算工作只涉及到预算内的资金,在预算外资金的核算上只是部分进行甚至是不进行的方式。这样的预算方式会导致内外核算不同步的现象产生,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与财政总预算上存在着较大的出入,所以,必须要对预算职能进行科学的改革和完善。第一步,合并账。也就是将各项会计预算纳入到财政国库部门中进行统一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设置一些具有过渡的会计项目。这样,可以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矛盾。第二步,统一核算。也就是完成统一管理之后,将过渡性的会计项目取消,进行统一按预算内科目核算的方式。
1.1.2政府债务、债权核算的改革措施
会计预算必须要具备预防财政风险的职能,建立起科学的预警制度。所以,在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上主要有几点:第一,重视债务统一工作,把内部债务和外部债务统一纳入到财政的总预算中;根据实际核算工作适当增加核算内容,在债券的增加和减少上做到科学合理。第二,每一笔债务资金的出入必须要通过财政总预算这道闸门,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负债核算工作;各项外债和各项内债需要进行统一的收支核算管理;由上级与下级财政部门进行的转贷业务,也需要进行债券与债务的核算工作,但可以不计入到本级财政管理的收支当中。第三,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的核算,是依照协议生效的时间开始的,在这些事项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不进行直接的会计预算工作。第四,按照业务性质,胆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收入确认模式。而且根据业务性质对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的方法。
1.1.3有关政府产权核算的改革措施
政府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产权包含:国有资本金、缴存国际金融组织的股本和基金等。基于这样的原因存在,所以把政府产权纳入总预算显得十分必要。并且在产生各项收支项目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核算管理。此外,在政府产权中包含两部分,一是存量部分,二是增量部分,而在过程中需要先对增量进行相应核算,之后再对存量进行相应补充。
1.1.4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改革措施
首先,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核算方面需要实行独立核算的方式,使其体现财政托管资金性质。其次,社会保险基金不管是进入到财政专户中还是进入国库中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收入核算工作,在进行发放时严格执行支出核算。再次,社会保险资金经管机构资金的操作,仍需按照规定进行具体核算,不能以财政部门为替代。最后,今后,财政部门应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拨付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消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此外,还要对基本建设拨款的核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恩宠资产计提折旧等进行预算核算的改革,全面拓宽预算范围,将资金有效压缩和科学投放。
1.2重新调整会计要素的组成
会计要素的改革措施是将五要素调整为六要素。将“净资产”改为“基金”,相应增加“结余”要素。
1.3合理使用新预算会计科目系统
合理运用新预算会计项目系统主要涉及到两个部分,一是政府债务、债树立机的资金收支,二是职工所缴纳的社保基金,前者需要加强收支体现和反应,体现各项关系;后者需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特点,在个人缴纳社保基金上,需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进行相应的调动转移,给予相应利息,并可以继承。
此外,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进行改革时,还要加强完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和适当增加表外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2.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采购的改革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等,都需要在预算执行时进行相应的采购工作,在这个时候对采购环节控制的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的质量。所以,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相应改革,以此来改善采购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
2.1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要有监督部门
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采购制度是实行的政府采购的方式,在各项采购环节中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这会让采购工作进行得过度自由,存在着许多设备在购入单位后处于停电的状态,甚至存在着部分设备多年未开过机的状态。这样的现象导致大量的财政资金处于浪费中,造成了大量的财政损失。所以,在采购与申报过程中必须要设置严格的监督程序,严格对申报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定期评审,避免上述的浪费现象产生。
2.2建立科学的采购机制
加强对采购部门的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规范,建立起科学化、法制化的采购机制。所以,必须要对各个岗位的职能进行分工和明确,严格的规范工作人员的采购行为,可实施科学竞标采购制度,完善各个环节,完善工作制度。
2.3对采购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由于在政府采购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多,而采购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在申报过程中容易产生重复申报的情况,阻碍了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对采购工作需要进行密切了解和管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才能将采购工作所需信息及时提交到单位,以避免出现重复申报的现象,进而节约财政资金。
2.4建立采购后评估机制
在前期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政府采购项目的后评估制度,对采购项目效果、政府资金使用情况、供应商履行合同情况、售后服务、评标委员会情况等进行后评估。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方面,不但需要政府的行政手段控制,还需要不断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环境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环境发展效益和经济发展效益。前者提供了调控依据,后者提供了调控手段。(作者单位:济南高新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机制的不断深化,当前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需要,改革成为必行之路。我国从2006年的2月就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因此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改进弊端,更好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下面本文就从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其改进的具体措施。
一 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中的弊端
(一)现行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仍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的核算基础,这样的机制存在着会计在年度内收支不匹配的现象发生,因此数据就不具备准确性和可比性,严重时会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不能够真正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经济业务,对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是收入支出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组成的,报表详细的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情况和收入情况,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表现在报表的结构不合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是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为基础进行编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一种静态的信息,而公式中的支出和收入是一个动态的完成过程,这就造成动静相混合,在实际中会出现偏差;其次表现在会计报表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对先进的流量进行编制,因此说不能够动态的反映出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向,这是报表中存在的一个弊端。
(三)会计核算中的其他缺陷
除了上述论述的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之外,当前的会计制度还有很多缺陷的存在,如对净资产结构问题的处理不当、合并会计制度发展不到位、会计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同意、会计科目设计不全面等,本文就不一一赘述,将在措施中进行具体论述。下面就重点论述加强现行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上文中论述了,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为了使得会计制度适应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要从宏观方向改变传统的制度体系,并且在微观上做到细致入微,保证改革能够适应时代改革的发展。
(一)变革当前的会计核算基础
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客观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也不足,很难对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费用进行合理的核算,同样也不能够适应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大趋势,因此说,需要改进这一制度,建立起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责权发生制。同时上文中也指出,现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存在缺陷,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当前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起采用权责核算基础的新型会计制度。采用这一核算基础,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量会计数据实现全面、及准确的处理,并保证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同时能够解决各种制约因素在执行期间遇到的问题,使得数据能够更真实细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和收入的情况,能够对事业单位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核算,具有客观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节约和高效运行,保证财务管理有序进行和事业单位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上文中指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且报表体系不健全,不能够动态的反映出单位的资金流向,因此需要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完善报表的结构体系,报表中不仅能够反映出资产的静态信息,还能够对于资金的收入和指出有一定的动态标注,且不能够将二者想混淆,要建立起明确的分界线,防止实际中的信息偏差;其次需要完善报表体系,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编制力度,从动态流向中反映出资金的走势,详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情况,为其决策打下基础。
(三)净资产结构问题的完善与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固定资金以及节余等,其中的事业基金包括了历年的滚存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的基金,其中滚存资金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带来资本的增值,同时还包括了事业单位成立时候的资本金。资本金原则上是不能够动用的,但是会计账面上并没有对资本金进行单独的反映,这就会使得相关信息使用不便情况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将资本金从事业基金中单独的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项目,在净资产中单独反映出来。
在合并制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明确会计的目标定位。在会计目标定位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要把握好自身的实际需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确定的主题应为如实反映,即要客观真实的反应出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提供真实反应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状态的经济资源。这样做既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规划未来的资金流向,有助于会计监管职能的发挥,又能够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消除信息不对称因素造成的纠纷。明确定位会计目标是今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事业单位在我国公共部门中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机构,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财务管理的改革,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推进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近年来我国经济预算、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改革的进行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要性;问题;成因;改革措施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各项管理职能的承担者,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主要依靠财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与国家财政的资金使用情况挂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能够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全面跟进社会主义发展客观需求的表现。只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顺利进行,才能够有效发挥财政的作用,让财政收入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仍旧采用旧的传统的管理措施,缺乏灵活性和严格化,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职权交叉,不按财经法规办事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使得事业单位必须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
(三)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能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符合人民民主和科学理财的需要,切实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落实到工作实处,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科学、民主理财的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还能够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在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最明显的不足之一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事业单位是国家公共部门的重要机构,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不存在其他商业企业的盈利经济压力。因此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工作不是足够的重视,财务制度不够严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挪用情况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对坏账、呆账的处理工作不够完善,事业单位对应收款项不及时督促,造成呆账、坏账的现象,给国家的资金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预算执行过程不严格的问题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中预算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政府并没有在资金使用的考核方面进行严格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因此,这样的法律漏洞就导致了部分人挪用公款,进行公款吃喝,使得本应该运用到老百姓身上的钱,落入了部分职员的腰包,这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源,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权不清、效率较低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国家的重要机构,但是在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部门职权不分,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部门的职权存在着脱节的状况,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注重对账面明细的管理,不管“家底”的殷实程度,而后勤部门只注重对“家底”的看管,这样的脱节使得财务部门对资产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也使得后勤部门对账面使用情况的不明了,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合理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对固定资产核算不够合理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完善,导致了资产信息失真的问题,会使得报表者不能够准确了解资产和净资产相关使用情况;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更新的及时性,导致了修购资金提取量的不稳定性;最后,还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产流失,给事业单位造成损失。
三、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地进行,我们必须要注重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财务工作人员互相牵制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公款吃喝,权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在应收帐管理项目中,要定时对应收帐项目进行关注和跟踪,要提高对风险的警惕性,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在票据管理方面,要加强对票据的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避免“打白条”事件的出现,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注重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能够使得财务管理部门科学系统收集相应的资料,并且在完备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财会报表等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能够为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财务分析中不仅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还要积极对各项经费收支和收益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注重对资金预算支出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正确及时的动态分析,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要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预算开支工作
财务预算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预算开支准确定位,提高预算的准确度。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单位性质来做出具体的预算。例如:现金预算工作、现金流量表等。比如说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在做相应的财务工作时,要注重对学校勤工俭学学生工资的预算、学校水电的预算等,要做到详细预算。并且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算资金到位,不能随意挪用预算好的项目资金,对预算资金的支出做出严格的控制。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加强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工作。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要摒弃以往注重资金而忽视实物管理的状况,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注意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单位的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进行严格的科学化的管理,并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对借款进行及时追缴,对存款隐蔽收入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以权谋私、占用公物等情况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来确保国家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行为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事业单位应当注意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薪资都是由人民和国家提供的,要对国家和社会存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滥用职权,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最重要的机构,它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加快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特色化的建设,我国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进行了初步有效的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队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性,并依据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新对策[J].神州,2013年01月.
[2]李雪萍.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探析———基于财务管理改革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2年12月.
[3]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12月.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改革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1.财物管理不健全
一是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不健全。一方面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另一方面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
二是在往来款项的管理上不健全。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三是在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上不健全。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2.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不是太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3.会计核算不恰当
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但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4.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一是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二是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三是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究其根源,主要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由于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所以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的对策
如何克服或者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
首先,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比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加强接待、车辆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应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第三,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将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引入预算会计。同时,推进预算收支科目改革,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为各项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最后,严格预算开支,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07-02
我国自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来,至今已十余年。在这十年里,国内外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也需不断深入。因此,笔者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情况
目前,1997年财政部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随后财政部又相继颁布了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医院和测绘事业单位等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共同构成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体系(简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记账方法,确立了会计信息的要求,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五大会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一套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遵循该原则,而《医院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而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则需遵循《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也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
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亟待加强
虽然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调整,但是预算会计改革仍然比较滞后,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对象仍然主要以预算资金的收支为主,并未发挥其在加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事业单位会计作为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一部分,在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不容乐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存在着诸如会计基础薄弱、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会计信息不准确等一系列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业务收支及结余情况。例如,当事业单位对外借债时,应承担相应的贷款利息,属于事业单位承担的债务,当拖欠职工工资福利费及应收未收服务性收费欠款时,属于事业单位享有的债权,而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时,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却不真实、不准确。可见,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收付实现制亟待转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主要国家,在政府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中已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在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该方法无法全面地准确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的负债状况,不能及时分析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尤其对那些跨年度交易引起的风险更分析不足。相比之下,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更具较大的优势,该方法对评估财务风险,提供危机预警信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为与国际接轨,作为政府会计分支的事业单位会计,也应该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化。
三、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应结合自身特点,并借鉴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先进成果和成熟经验,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一)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该会计制度适用范围较广,并且旧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有很多的条款不再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即使有些事业单位采用该制度,也只是套用国家事业单位统一的会计制度,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补充和修订其中的条款,形成了众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如同炮制一般。因此,我国应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地指导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在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对于那些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应对其中的条款给予一定的宽松条件。
(二)递进式地将收付实现制转化为权责发生制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在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上,仍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以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并在逐步适应过程中递进式地将收付实现制转化为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于应收未收到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收入以及应付未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在会计账上予以反映,则事业单位结余才会更加真实可靠。
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过程中,需重新构建相关的会计科目,然后对其进行核算。对于会计报表部分应力求原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结构不变,对于那些责任比较明确的、预算安排影响较大的重要负债,则可以以报表附表的形式进行单独披露。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结构不变,也可以对重要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地披露。
(三)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账目
由于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核算,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应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使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的大账,并需要设计与之相应的基建报表,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需要。
(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措施
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改革过程中,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适合的改革切入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措施的选择需要分步实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勿盲目为改革而改革。对于那些以纯经费收支为主的事业单位勿贸然实行权责发生制。另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应与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步伐相一致,防止过左或过右的思想。
(五)建立完整的报告体系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的报告主体分为财政总预算主体、行政单位主体和事业单位主体。而事业单位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已无法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附注,并提高会计附注的重要性。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国有资产情况表、基建投资表和附表等。其中,预算收支总表反映预算收入及支出的情况,基建投资表反映基建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增减变动及完工情况。事业单位的报表形成一个体系,便于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
四、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未来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成败,如何递进地实行权责发生制等会计改革,需要每一位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出谋划策,以加快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步伐。本文仅针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对其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几点建议。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9(5).
[2] 崔惠玉.政府会计改革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财务与会计,2009(12).
[3] 陈江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初探——小议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2008(71).
[4] 池昭梅.我国政府会计计量基础的现实选择:双基础模式[J].财会月刊,2009(34).
[5] 金希萍,宋 靖.预算管理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9).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经济内控 应用研究
引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强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理念势在必行。那么事业单位经济内控的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是推动事业单位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1.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制度的含义介绍
“内控”顾名思义,就是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进行控制,确保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可以正常的运行。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制度是从数次改革的实践中得出的有效制度,它是资本化和规模式经营的产物,它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单位会计审核的时效,它是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得到肯定的依据[1]。
2.事业单位经济内控的重要性的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制度的合理应用,可以加强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办公水平,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相关预算的科学性,并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分配。完善的经济内控制度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蓬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3.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3.1事业单位缺乏经济内控意识
由于事业单不以盈利为目的,接受政府补贴的本质,导致事业单位并不重视经济内控制度,行动是由意识决定的,缺乏经济内控意识,就不会付出相应的行动来改善当前事业单位的不良经济现状。尤其事业单位领导阶级,认为经济内控制度可有可无,并将经济内控与部门预算相混淆,错误的理解直接影响了经济内控的实际作用的发挥。轻视财务部门及会计工作,无法对内部资金的预算和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资金流向不受监控,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值。
3.2事业单位经济内控机制不健全
由于领导阶层对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制度的错误理解和不重视,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内控制度虽然几经改革,但还是不够健全[2]。可以说事业单位对经济内控制度的改革,都是“空响炮”,并没有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进行改革,而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打出的幌子,实际上仍然徘徊在风险的控制和预算的控制上。不健全的经济内控制度导致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不完善,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3.3事业单位内部权划分不明确,缺乏预算控制力度
事业单位无法自己盈利,而政府的补贴也是有限的,要想保证财务资金稳定,财务预算合理,就必须增强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控制的力度。而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制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是因为事业单位内部职权划分不够明确,没有实际人士主抓内部经济控制体制的相关工作,也不能及时上报单位内部实际支出账目,严重影响预算编制的可控性。
3.4监管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完善的监管部门,疏于对经济内控和会计审核等相关人员的监管,导致,懒散懈怠的现象越来越多。失去制约和监管的事业单位很难自行扶正,改善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氛围。
3.5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人才的引入太具书面话,注重应试人员的毕业证书,却忽视其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低素质人员的引入,使专业化的经济内控制度更难进行下去了,因为这些人员对经济内控制度了解甚少,无法掌控经济内控制度的精髓,更无法起到促进经济内控制度发展的作用。
4.改善事业单位经济内控现状的有效措施
4.1加强培训,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经济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领导应注重内部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经济内控机制的认识。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应该以身作则,按经济内控制度行事,做好模范,时刻提醒相关人员,经济内控的重要性[3]。将经济内控与会计人员的绩效相连,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全力落实经济内控制度。
4.2建立健全的经济内控机制,提高内控效力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整的经济内控体系,完善现有的经济制度,根据实际经济状况提出相关的有力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控制制度的可行性。聘请专业人才统筹全局,做出有效的工作分配,资金分配以及职责分配,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实现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预期效力。
4.3科学预算,正确评估风险
虽然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不同,不需要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也需要做好科学的预算,来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首先完善预算编制,合理安排预算的支出,其次响应我家号召,实行专款专用,杜绝腐败。
4.4强化监管制度
完善的监管制度是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制度得到有效应用的重要措施之一。监管制度的强化可以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提高协作的责任感。有监管,必然有绩效,监管与绩效相结合,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对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良好的监管制度可以对预算编制,预算支出以及财务审计等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有利于审计部门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4.5提高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关键。所以事业单位应该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鼓励在职人员提出可行性的改革措施,进而推进事业单位经济内控体质的不断完善。
结语: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听命于国家,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百姓的重要团体,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事势在必行。而对内部经济的控制更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重中之重。它有利于维护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合理安排,有效的协助风险评估,加强审计和监督力度。经济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合理的应用是我国事业单位蓬勃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莉.浅谈事业单位经济内控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