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第1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 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 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 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 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 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第2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第3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4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优越英语学习环境

从事英语教育行业的工作者要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手段,做到因材施教,樗有学生都建立正确的“核心素养”。处于懵懂时期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尚不成熟,对于事物有着充分的好奇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小学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保证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学进行互动,通过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愿望的方式,培养学生具象思维能力,从而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前提下高效、快乐地学习,让英语课堂不再枯燥,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期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自主认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于课堂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能与教师的教课节奏保持一致,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主动学习,自发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英语核心构造,能理解英语学科的脉络,围绕英语核心进行思考、深究。比如,在英语课文中,有关节日的主题是比较常见的主题,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主题的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进行课文赏析与交流。有关春节主题的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有关“Spring Festival”主题的交流主题班会,在课堂上进行有关课文的探讨。教师可以设立一些有关春节活动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在课堂上的有关“My Spring Festival”主题的介绍。学生在进行有关课文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在带有即兴英语色彩的课堂互动中找到英语学习的魅力。教师能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共同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造优越英语学习环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思考,才能保证课堂的活跃性,灵活性。教师要基于课堂知识基础上,给学生们创设核心,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主动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让孩子们的思维固化,可以结合孩子们的思想特点以及理解能力,给学生们设置一些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不被标准答案所影响,进行有关英语课文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要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们大胆假设,让学生们明白设置这种不确定答案问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对于一些在课堂上与教师缺少互动的学生,教师更要给这些学生创造发挥机会,通过赞扬和鼓励,让全体学生都能融入到课文学习中,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展开性教学。

比如,在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就给学生设置有关单元的核心的框架架构。能提前进行文章的分析,在学习初中一年级第七单元中有关母女之间有关规则的对话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围绕“rule”的讨论思考。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谈一谈在平时生活中都需要注意哪些规则,让学生能很自由地针对有关“rule”课文核心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挥在课堂上的主观地位,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有关课文的自由探讨。学生在进行有关教师设定问题的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对于课文内容有深度了解,同时也能感受到课文中母亲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核心的重点词汇,给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课堂任务,比如让学生对于课堂上新学单词的拼写,让学生能积极思考课堂任务,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 加强学生口语练习,创造优越英语学习环境

教师要注意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实践性,让学们在学习英语中重视应用英语,能真正地把英语当作一种国际化通用交流语言来对待生,从而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同时让学生们进行相对自由的对话练习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相对轻松,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内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口语练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练习中,调动整个班级的口语练习氛围。

比如,教师如果是在早上第一节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练习,互相进行早晨问候,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让学生们进行很自然的对话,从而让学生们把用英语交流问候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运用到课上的英语词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模拟课堂情境,让其中一些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语法的正确用法,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扮演角色的乐趣,在课下的时候也能模仿课上的角色扮演形式进行英语口语互动游戏,从学习中找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口语训练。

第5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列入各学科教育目标当中的一项重要培养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品格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得以成长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1].高中数学教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可有效促使学生形成理性精神、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思维,因而也已然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甚为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2].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积极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真正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一、借助多样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本就已有一定的基础,而教师需探究的便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才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从而得以有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3].这就要求教师应摒弃单向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价值与重要性.由此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培养起自身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意识,这对其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这一课教学时,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性质选择直观演示法与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直观演示法主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声色结合的性质以吸引学生,通过展示一些几何体及其三视图,再利用一些专业软件绘制几何体模型,并将其以旋转、平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获得三视图的流程,由此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几何体的相关知识.然后,可再利用专业软件绘制其他几何体,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空间想象力来获取三视图,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应用.

二、注重利用提问教学,引导学生强化思考能力

知识应用能力是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才能表示他真正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有效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强化自身思考能力,帮助其真正掌握如何利用自身知识与思维来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提问教学是各个阶段教学中均能发挥良好学习引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逐步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以此可切实地优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令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积极实践[4].以“指数函数”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注意提问难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比如,不可一开始就直接问学生指数函数是否会获得负值的结果.而是首先请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以后,提问其指数函数与以往学习过的三次函数有何区别,继而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指数函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来总结出问题答案,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积极开展评价教学,培养学生知识探索精神

由于现阶段数学教学已然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这就意味着师生间的交流机会有着极大的增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此教学形式的特性来开展评价教学,确保能够在教学中、教学后均能通过评价教学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综合学习能力.在评价教学开展中,教师不能仅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结论作评价,而是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延伸性,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并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意识.例如,在完成“直线与方程”这一章节内容教学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本章节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此过程中教师需适当地肯定学生的观点,委婉点明不足之处.然后,再从学生总结的不同方程式中学生提出各方程式的特点、其在何种情况下可使用,以此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切实地激发起了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习意识、应用能力、探索精神等几方面入手,重视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强化思考能力,主动探索知识.这对于学生而言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切实地培养起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教师而言,更是不断优化教学水平,累积教学经验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相关教师还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起可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6(22):32-33.

[2]高自山.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09):79.

第6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的问题。英语课堂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学习英语的前提是具有语言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心智特征是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1.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英语阅读的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训练他们语言交流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英语语调和语音可以采用蚓缃萄У哪J剑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文章中的内容,针对文章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创设戏剧的框架,但是里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填充,并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之后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客观的评价。戏剧表演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独白或者对舞台的说明以此来加深学生印象。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不仅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引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一定要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工作。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问题时,在学生不能回答上来的情况下,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知道解题思路。在英语阅读中如果遇到感性的内容,可以采用诗歌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优美的嗓音进行朗诵英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特定场景、一件事情,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Summer》时可以和学生互动,向他们提问“Whether the writer likes summer or not and why?”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一个场景,深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情感体验就是在开展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素材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于对这些素材进行全方面的讲解,而且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对一事物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升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教学环节,例如:内心独白,夸张渲染等等,以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 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导学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例如: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评价问题等等。例如:在英语阅读里面有些是有关诗歌朗诵的部分,通过寥寥数字来展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和当时的意境。在讲解《Summer》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起提问,提问学生“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有些学生回答 “His brother is his friend and enemy.” 每个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工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理解,对于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打击学生,应该充分给予他们尊重和指导,引导他们详细观察并且分析cinquain的特征。

5. 结语

高中学校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1] 冀小婷.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09).

[2] 李明远, 彭华清. 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 2013(08).

第7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前言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条文明确指出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核心素养的号召下,根据《课程标准》,辽宁省2018年秋季“新教材”开始在高中课堂出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逐步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转型。

一、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是指公民基本的、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集合了知识、能力、态度。对高中生来说就是自身在社会中融入、实现以及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素养。

学科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指某一具体学科的基本内容、方法、观念、技能,只要学生具备了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打下了在该学科继续学习的基础,可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1]。

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

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部分[2]。

物理观念来源于物理知识,如: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

科学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和关系从物理视角出发的认识,内化了分析综合、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包含了建构模型、推理、论证、创新等。

实验探究是指对已经推出的问题、形成的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在过程中的交流、反思,主要包含:问题、结论、解释、交流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了科学之后对科学和技术应该有的态度和责任,主要包含:教学的编制、态度、伦理、环境等。

三、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讨论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达到核心素养要求的水平、指标和等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学方式。

1.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教师必须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物质观、相互作用观等,并教会学生用这些观念切实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结合,如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美术、地理等,多方面启发和教导学生,逐步消除学生对物理难学的心态按照核心素养的需要,实现课堂的转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建构模型,帮助学生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实验、思维、论证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学会深层次学习,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3]。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形象化,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学科抽象的知识点、忽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学活动中的抽象问题反映到真实世界,为学生??造环境,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进而提高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设置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感受到科学本质,养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探究的态度,如在学习电磁学时,教师可设置磁生电,电生磁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感受到磁与电的真实存在,从而解决抽象的问题。

四、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具体建议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高中时期学生的性格特点,该时期的学生缺乏的是正确的方向引导,而不是强硬纠正。小组合作的方法适合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既可以通过自主的探究和讨论解决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外接法》中,教师可简单介绍电流表的构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自己动手验证电流表的改装及内外接法的区别,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要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如在学习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去测量水杯的深度、玻璃的厚度、矿泉水瓶的内外径等,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学习《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预先演示单摆的运动,后可挑三名学生上台演示,第一个同学的要求:同一高度、摆角相同、质量不同的两个单摆,多次实验,两个单摆基本同步,结论是“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的要求:不同高度的两个相同单摆同时放开,多次实验,实验结果也是基本同步,得到的结论是“单摆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的要求:同一高度、质量相同、摆角不同的两个单摆同时释放,实验结果发现两个单摆不同步,多次试验,依旧不同步,教师可在此时让不同的同学都来做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排除人为因素,得到的结果是两个单摆不同步,教师可在实验结束后提问同学,经过试验发现了什么,同学自然会知道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而与质量、时间、高度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验证、自己得出结论,不但让学生深刻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可通过入职前教育、入职后培训、研修等方式,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8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王亚峰(1978-),女,江苏无锡,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案例研究.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就迅速跃升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细细研读过不少关于此内容的文章,目前理论性、方向性的文章不少,落实到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基于目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汽化和液化》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同行探讨.

“物态变化”一章主要学习六种物态变化及特点,《汽化和液化》是本章中首先介绍的第一组物态变化.其概念的建立、实验的探究等内容和方法对后续的物态变化有引导性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教学设计除了要注意核心素养概念中最底层的“双基层”要求的落实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中间“问题解决层”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核心方法,去解决后续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利用汽化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汽化的特点,利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逐步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核心素养概念中第三层“学科思维层”的要求和目标.当然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课题引入等环节中,注意素材的选择和利用.基于上述的思考,本节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 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液态汽化气态液化液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 “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教师手里有一块湿毛巾,如何让它快速的变干?

生:摊开、晒、电吹风吹……

师:很好!摊开的目的是增加毛巾的表面积;晒的目的是提高温度;电吹风吹的目的是增加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同时还提高了液体的温度.

师:分析上述做法,我们可以得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2 蒸发致冷的特点

师:医院里打针时,医生总要用酒精棉在打针的地方擦一下.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用棉签沾点酒精擦在自己的手背上看看,什么感觉?

生:凉、冷……

师:从这一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生:蒸发的过程中吸热,所以冷.

师:上面的实验使我们感受到蒸发会吸热致冷?如何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呢?

生:可以利用温度计来测量.蒸发的过程中,温度是否下降?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沾上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即可.

(进行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

板书:蒸发的特点:吸热、致冷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实验观察到的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的现象通过图像大致地描绘出来?其中自变量横坐标应该是什么?纵坐标应该是什么?

生:横坐标是时间(t/min),纵坐标是温度(t/℃).

板书画该实验中,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图像.

师: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下降么?

生:不会.一段时间后会回升.

教师完善图像.

根据图像获取“室温”等信息.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致冷”呢?

生:游泳上岸后感觉冷、洗澡后感觉冷、夏天的狗吐舌头纳凉……

【设计意图】

对初二的学生而言,该部分坚持基于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毛巾的例子,复习回顾小学阶段关于“蒸发”的已学知识,通过手背滴酒精的实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做出合理的猜想,再利用温度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具体测量,最后总结得出“蒸发致冷”的特点.这些做法,意在培养巩固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借助实验,定性地了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后面的沸腾图像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3.1 课本实验装置的设计

对“蒸发”了解以后,我们一起再来探究一下另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沸腾”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典型的是“水的沸腾”.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水在沸腾前后水中气泡是如何产生和变化?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什么情况下水可以沸腾?

学生虽然对沸腾现象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平时观察不够仔细,有困难......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再一次地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这里有一杯水,如何让它沸腾?

生:酒精灯加热

师:直接加热?

生:添加石棉网.

师:石棉网、烧杯等直接拿在手里?

生:放置在铁架台上

师:如何安装?安装注意事项?

生:从下而上.

师:温度变化的特点如何观察?需要添加什么仪器?

生:温度计

形成课本实验装置见图4

3.2 沸腾实验装置的改进

师:这样的实验装置,存在着“加热时间过长”、“装置过于复杂”、“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缺点,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沸腾仪器,来改进我们今天的实验?

生:养生壶

师:很好!

PPT出示:“课本实验装置”,呈现安装顺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呈现“改进后实验装置”,以便学生熟悉使用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同时在遇到“加热时间过长”、“装置^于复杂”、“现象不够明显”等问题后,引发学生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生活中的“养生壶”改进我们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激发并提高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3 沸腾实验

利用“养生壶”、铁架台和温度计,四个同学一组,讨论分工,进行实验.

同学A:70℃时发出开始计时指令、 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B:根据A开始计时的指令,对照黑板上计时器每次隔20s告知同学A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C:观察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

同学D:将读取的温度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并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为了既节约时间又能明显的看出实验现象,养生壶内装有400ml水,养生壶功率设置为600W. 告知学生,养生壶显示的是底盘温度,和中间的水温稍有误差,所以以温度计读数为准.3分钟左右,学生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关闭实验电源,作图连线.

老师组织学生分工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沸腾的特点.

实验结论:

(1)沸腾前,烧杯底部形成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小;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 (该温度称为沸点).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

2.4 不同种物质的沸点

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了解不同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同种物质,其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设计意图】

该部分主要内容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总结实验结论.首先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各自研究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在探究问题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协作、合作、管理、组织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必备能力和要求,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实验操作中关注差异、及时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其次,经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观念提炼、结论总结的过程,再次培养初学者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物理学习而言,广大的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堂,把握物理学科的特质,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观下的教育就会落到实处,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9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关注,但由于没有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一方法有助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如果?@一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合理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中,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自我约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对五年级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全班面前进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师再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3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推选一名练习较好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对小组内两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督,小组练习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查看学生练习足球的效果,并对掌握足球技巧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教师少,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室外课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学生去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就是创新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斗志,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方法还是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出的,通过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六年级教学中,经过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训,加上六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小组竞赛这一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足球课上先把所要讲授的足球知识给学生讲授,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把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并在每组中推选一名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然后教师先让小组进行足球练习,练习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通过组与组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课堂中,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状况

小学生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心智还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