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创业投资概念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投资概念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投资概念股

第1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数据显示,仅2006年通过中小板实现资本退出的创投就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创业板开设,参股公司的回报将相当可观。

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鲜明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二级市场上面临着价值重估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一些持有创司股权的上市公司,近期受到相当追捧。比如大众公用凭借持有深圳创新投20%股权,一举成为创投概念的领涨龙头。

除此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了创司,如紫光股份、中海海盛、燕京啤酒、世纪中天等参与设立了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华工科技、长源电力、武钢股份设立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浙江天堂硅谷创业投资公司的钱江水利,综艺股份控股了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公司,力合股份控股的珠海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公司旗下拥有的拟上市项目众多,等等。

不过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中,出资额较高、占股份比例高的并不太多。从资金上看,出资额最大的是大众公用,出资金额为3.1亿元,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持股比例为20%。其次是紫江企业,控股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2.9亿元,持股比例为98%,同时还全资控股上海紫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0.1亿元,这两家都是上海本地企业。出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还有唐钢股份,参股深圳创新投资基金,出资2亿元,持股比例为20%。杉杉股份,控股宁波杉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8亿元,持股比例为90%。力合股份,控股珠海清华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出资1.1亿元,持股比例为57%。

从数量上看,在创司方面,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最受上市公司青睐,拥有8家上市公司股东;其次是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拥有5家上市公司股东;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股东。上市公司中,钱江水利参股的创司最多,有3家,其次是紫江企业和北京城建,各有2家。

除此外,还有一些本身拥有较多拟上市项目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值得关注,比如复星医药、张江高科等,属于准创投概念股。这两家也是典型的上海本地股。

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

大众公用(600635)

关注点:参股创投出资额大,占股份比例高

关注度:

大众公用投资2.75亿元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持有深圳创新投资集团20%股权。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是一家来自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目前中国最大、前景最好、实力最强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其注册资本为16亿元,集团现下辖全资、控股、合资的投资(基金)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13家,可投资能力超过30亿元。其主要投资对象为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包括生物工程、IT、软件等。

近几年深圳创新投孵化的企业很多,如橡果国际、慧视通信、中心国际、珠海巨力、九城数码等在美国以及我国香港主板上市,获益几十亿元。而孵化的如怡亚通、西部材料、远望股、中材科技、同州电子、潍柴动力和金正科技等成为国内中小板高价股。据公开信息,深创告孵化的企业今年有望在国内上市的要达到50家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在创业板推出后,作为大比例参股股东自然将分享到巨大的收益,大众公用就是其中之一。其余几家股东还包括粤电力、盐田港和唐钢股份。

同时,大众公用还是大众交通(600611)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0.76%,公司还出资4352万元持有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9.52%股权、出资3000万元持有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20%股权、持有112万股交通银行股权等。这部分资产也面临大幅增值机会。

紫江企业(600210)

关注点:控股两家创司,主营大幅增长

关注度:

紫江企业参股了两家创司。控股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2.9亿元,持股比例为98%,同时还全资控股上海紫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0.1亿元.其中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目前,该创司已经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机电一体化、环保和能源领域进行了集中投资,投资项目已达十多项,成长前景较好。这一点为其控股公司紫江企业带来美好的未来预期。

从主营业务来看,紫江企业是沪深两市中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盈利能力最强的包装材料上市公司,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水平、销售额、经济效益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紫江企业2007年报预增300%以上,扎实的主营业务配合创投概念,值得投资者关注。

张江高科(600895)

关注点:参股创投进入收获期

关注度:

张江高科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其创投已逐步进入收获期,未来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此前若干年,张江高科在IT和BT领域重点培育并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并建立了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银行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

其2007年初还参与成立了汉世纪创投基金,目前,公司直接投资和通过汉世纪基金投资的创投企业包括展讯通信(纳斯达克上市)、复旦张江(香港上市)、万得资讯和嘉事堂药业等多家企业。随着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公司也将有机会充分受惠于创业板的有效退出机制。

此外,公司大股东多次表示将为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而公司也在2007年11月公告欲配股融资以收购大股东资产,其进程值得关注。

复星医药(600196)

关注点:投资股权潜在收益丰厚

关注度:

目前复星医药投资的公司已经在A股上市的就有羚锐股份、海翔药业、海正药业(已卖出),同时复星还控股国药集团49%、持有天药集团38%左右的股权。

第2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直是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但现在,华尔街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在次债危机的愁云笼罩下,正经历着7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挺过寒冬”,已经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最流行的口号。2007年下半年,中国登陆纳斯达克和港股的公司有超过11家之多,仅在10月份之后就达到10家,但没人能重现百度和分众传媒的上市奇迹。

纽约时间2007年12月6日上午11点,华视传媒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随后,大屏幕上不断显示延时20分钟的交易行情,下午4点收于8美元,与发行价持平。融资1.08亿美元。而此前,华视传媒的初定询价范围是在9.5-11.5美元之间,计划募集资金大约在1.28亿-1.55亿美元之间。与其他中国企业上市当天的红火相比,华视传媒上市当天只能用“寒流”来形容。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巨人网络上市时风光无比,但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就跌破了发行价,这种情况被归咎于华尔街7年以来最严酷的资本“寒冬”。

前段时间在股市上非常红火的中国概念股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遭遇华尔街的冬天

这个冬天,是华尔街最寒冷的!

据华尔街方面的统计,2007年已有29家中国公司登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募资金额超过60亿美元,成为2007年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中数量最多的国家。而2006年,中国只有8家公司在美国上市,募资金额仅为9.56亿美元。

但现在这波浪潮显然遭遇了一场寒冬。

“最近华尔街严重透支过度。”具有10多年华尔街工作经验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在担保债务凭证和杠杆贷款上蒙受损失,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业成了2007年表现最差的行业之一。

据了解,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天然地更大。

受次级债务的崩盘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的股价跌幅都超过了16%,其中贝尔斯登的跌幅超过33%,美林证券的股价也下跌了32%,只有高盛的股价仅下跌了0.4%,然而华尔街业绩的“年关”还没有到来。

美国房屋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升至20年以来的高点,令投资者所持有的次级债价值大幅缩水。据花旗集团的分析师Prashant Bhatia预期,继2007年第三季度冲减了84亿美元的次级债相关损失,美国市值第三大的券商美林证券第四季度可能再次冲减45亿美元,这将导致美林证券每股损失2.5美元。

此前摩根士丹利曾表示,2007年9月份和10月份在高风险的房屋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上的损失达到37亿美元,Prashant Bhatia预计2007年11月损失还会增加7.5亿美元。

华尔街股市的不如意,直接体现在中国概念股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申请上市的要求都被否决了!华尔街一位投资界人士透露:“在此前,在美国上市的许多中国公司,尤其是TMT(IT、电信、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在IPO当天都出现过两位数以上的涨幅,但一些公司很快又跌回低于发行价。这种大起大落,也影响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任度。”

在过去的两周内,由于美国股市的持续低迷,已经有4家开始路演的中国公司延迟了在美国的上市计划。在经历了赴美上市的热潮后,中国企业开始安静下来。

四起四落

从1993年7月第一个在美上市的青岛啤酒算起,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么多年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几起几落。

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批到美上市的公司多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而且行业限于制造业。随后上市的则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主,如华能国际、东方航空、广深铁路等公司。接下来是高科技通讯类企业,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

可以说,几乎每一只中国股票在纽约上市,都在华尔街掀起了一股“中国概念股”的热潮。例如,2000年3月3日,亚信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当日股价上涨314%,收盘于99.56美元,成功融资1.2亿美元。即使在2000年底华尔街股市下跌后,中国公司的上市依然引起投资者积极的反应,中国联通上市时就成功融资34亿美元,2002年11月中国电信上市时,也成功融资49亿美元。

“10余年中,既有像中华网这样中国概念股风光无限好的辉煌,又有大半股票价格跌破发行价,有些股票仅值几毛钱惨不忍睹的苦涩。”一位国际金融和投资银行专家这样总结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历程。

据了解,中国公司第一次在美国股市形成的热潮是在1993年7月。但这一次浪潮持续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价跌到谷底。但在以制造业为主的股票引发的第一次浪潮消退不久,到美国上市的第二批中国股票又开始出现在华尔街,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主的公司,这些公司涉及航空、铁路、公路、电力等领域。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公司。

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吊起那些想购买中国基础设施股票人的胃口,但好景不长。购买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些机构投资人,他们原打算长期持有,进行战略投资,不到迫不得已时是不轻易出手的。结果,这些机构纷纷抛售这些中国公司股票,造成股价狂跌。

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掀起的第三次狂潮是红筹股,这次狂潮起始于1996年底,终结于1997年10月的金融风暴。第三次浪潮消退后,国外资本市场对中国股票大门紧闭长达15个月。

但这一情况在1999年7月14日发生改变。当时,中国证监会《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当天,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挂牌当日,股价由20美元飙升到67.2美元,上涨235%,当日市值超过110亿人民币,集资1亿美元。外国记者形容:这些日子,中国企业股票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往上升。

随后,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而且,随着互联网公司上市的再度来临,风险投资商也比以往更加关注中国市场。2007年以来,互联网公司举办的 大型论坛上,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设立了风险投资商演讲环节,IDG、软银、赛伯乐等风投的身影更是时常闪现。“公司一旦上市,风投的回报将十分丰厚。”有关专家说,完美时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了解,软银赛富一年前花800万美元投资完美时空,在后者上市后获得的回报竟高达4亿美元,“一年内竟翻了50倍!”而在此前,软银赛富投资盛大网络,获得的回报也高达14倍。

从这四次浪潮可以看出,虽然国际资本市场变幻莫测,但中国企业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必然趋势。

风光不再

尽管每只中国股票上市之初都曾有过风光的日子,但随后面对的冷寂也不容回避。事实上,美国人对中国概念股的热度正在逐渐消退。

因为普通投资者不了解中国公司,对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抱半信半疑的态度,再加上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就有不规范之处,使得许多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不敢轻易碰”,华尔街也没有专门关注中国公司股价走势的证券分析员。

尽管2007年以来,网易、搜狐等网络股由于股价飚升引起了一些市场人士的关注,但这毕竟是“中国概念股”中的个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股票依然少人问津。

现在,巨人网络、太平洋相继跌破发行价,似乎是对这个现象的印证。虽然股价的下跌对这两家公司影响不大。但对期望上市的后来者来说,并不是好消息。此后上市将更加困难,即使勉强能够上市,可融到的资金也将明显减少,尤其对网络游戏、行业门户影响更大。

不难看出,海外投资人对于中国概念股的资质是相当挑剔的。如果一家中国上市公司无法成为一个有潜力的行业领军者,就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成功。这点在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领军人物――新浪、搜狐、百度和阿里巴巴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而在华尔街,中国概念股的风光更是告一段落,现在能通过上市聆讯、路演成功、保持股价不跌就已是不错的成就。而企业背后的风险投资商更是催着他们要尽早冲破上市大关,因为他们担心2008年会更“冷”。

“不惜逆流上市的背后是风险投资的急于逃离。”一位创业者说。据悉,老牌投资商IDG在过去40天内成功退出4家公司,因为投资商急于退出,企业也就必须匆忙上市,哪怕是跌破发行价。

易凯资本CEO王冉评论说,风险投资商现在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2007年能上市就赶紧上市,“大家都在抢时间,害怕拖到2008年,”而企业即便上市后股价不佳,“那也只是股市投资者赚不了钱,风险投资商总不会吃亏。”据了解,现在一些社区交友网站和视频网站已经调整了原定的上市日期。已进入的急于撤退,未进入的冷静观望,国内的创业投资报告提醒,IT业的投资正在直线下降,数字背后是风险投资商对“冬天”的恐惧。

第3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当壳资源炒作成为一种市场趋之若鹜的盈利模式时,其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一夜之间,壳资源就从“一天涨一个亿”的坐地起价,变为市场避之不及,股价连续大幅下跌的烫手货。而压垮壳资源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暂缓中概股回归A股”的传闻。

5月5日,一则“证监会拟暂缓中概股回归A股”的消息在市场不胫而走,称“中概股回归借壳、重组、IPO均可能有限制”。

受此传闻冲击,当日,上证指数大跌2.82%,创业板指数跌幅更是超过4%,与中概股相关的壳资源概念股开始躁动不安――综艺股份(600770.SH)、中信国安(000839.SZ)等跌停,中银绒业(000982.SZ)、大杨创世(600233.SH)、分众传媒(002027.SZ)分别大跌9.30%、7.37%、6.83%。

有统计显示,沪深两市15只中概股回归概念股总市值在5月5日为4495.38亿元,而5月6日则降至4256.09亿元,一天时间蒸发了239.29亿元。

5月6日,针对市场有关中概股的传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态称,注意到此类企业回归A股有较大的特殊性,特别是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应该高度关注。并表示,证监会“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5月9日,受上述监管层收紧中概股回归消息发酵的影响,A股市场中概股回归概念股继续大跌,其中搜房(SFUN.N)旗下资产借壳标的万里股份(600847.SH)、正在运作收购中星技术的综艺股份跌停,已完成借壳上市的分众传媒大跌7.17%,正在运作收购学大教育(XUE.N)的银润投资(000526.SZ)也下跌了4%。

同时,冲击波也波及到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已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股价普遍大幅下跌,甚至已经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或者已经达成最终协议的公司也未能幸免。

当日,跌幅超过10%的中概股就有7只,分别为世纪互联(VNET.O)、中国信息技术(CNIT.O)、陌陌(MOMO.O)、欢聚时代(YY.O)、空中网(KZ.O)、当当网(DANG.N)、奇虎360(QIHU.N),跌幅分别达到24.01%、17.86%、15.84%、13.81%、13.79%、13.28%、11.32%。

其中,从消息传出之始到目前,世纪互联、陌陌、欢聚时代、当当网、奇虎360的累计跌幅更是高达29%、25%、22%、21%、14%。

一场跨越大洋两岸的淘金之旅为何突起波澜?答案或许就是中概股回归的“三宗罪”――溢价高、圈钱多、资金外逃。

按照彭博的报道,限制原因是为了防止中概股国内借壳上市溢价较高,或会导致融资过多抽取股市资金,影响股市稳定。另外,中概股大批集中回归会导致在美私有化金额巨大,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 政策风向突变,中概股回归概股大幅下跌。

风变小船翻

中金公司梳理过去一年以来有关方面对中概股回归的政策表态,认为监管层在对中概股回归问题的态度上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这期间以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偏正面,以鼓励为主;后一阶段偏负面,政策监管渐趋严格。

中金公司表示,从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工信部6月19日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例限制,以及12月23日国务常务会议提到“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完善相关法律规则,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等表态中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中概股回归一度持积极甚至鼓励态度,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从2015年开始中概股公司回归的积极性。

据中金公司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共有39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12家,而已达成最终协议或者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公司共11家。

但2016年以来,3月份有媒体报道“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删除“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字样,以及5月6日证监会对红筹公司回归问题的表态,都使得市场开始担心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回归之路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政策变数和不确定性,进而对股价造成显著冲击。

对于中概股回归遇阻,市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受监管部门抑制壳股爆炒的“误伤”。

报道称,在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浅之后,A股市场中的存量壳资源开始遭遇爆炒,疯狂的行情引起证监会的高度注意。为遏制炒作,会里已经专门召开过会议,研究限制办法。

为此,证监会3月底组织了一些人大法工委代表及券商领导,探讨过是不是要给中国概念股借壳降温,其中也讨论到中国概念股高溢价私有化,回归时候又来一部分溢价,有些坑A股散户的感觉。因此,对中国概念股未来借壳回归A股,监管部门要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否则可能严重冲击当前中国股市。

也就是说,监管部门对中概股回归和私有化并不持反对态度,监管的要点也不在于限制中概股回归,而是在于抑制壳资源炒作。

不管是监管部门有心还是无意,政策风向的转变仍使得正在回归的中概股小船说翻就翻,影响的是以千亿计的资金。

从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的方式来看,主要有直接IPO上市、借壳和新三板挂牌三种。此前由于直接IPO门槛高、等待时间长;市场处于高位时合适壳资源相对有限、股权结构复杂;而新三板挂牌并非首选等考虑,中概股公司曾普遍寄希望于上海“战略新兴板”的推出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也促使已经私有化中概股公司更多考虑借壳上市这一选项。

中金公司称,虽然目前无法对政策和监管态度做出准确预判,但如果借壳方式也受限的话,则意味着中概股回归的主要途径均将面临更大的变数和挑战。

除了冲击投资者情绪和相关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外,中金公司认为,可能会打击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积极性。

对于私有化要约的提出方(如公司管理层、PE基金等),能否顺利回归A股上市,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成本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如果回归A股之路面临更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的话,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尚未提出私有化,或者还未达成确定协议的公司的积极性。

回归“三宗罪”

中金公司表示,对中概股而言,回归过程主要分为在美国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构、在A股上市这三个步骤。从已有的经验和案例来看,在美私有化退市并非难事,但由于拆除VIE架构和A股上市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方监管,因此并非坦途。

但即使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以及时间成本上的不确定性,A股市场的高估值溢价、高流动性、再融资功能等优点依然给中概股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愿景和显著的吸引力,这也是中概股公司决定私有化的主要动力。

万里回归只为利,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更便利的融资,中概股前仆后继要回归,但也同时成为市场反对中概股回归的理由。

有投资者在微博做的一个调研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上市,目的是为了圈钱套利;更有人质疑,有些持赞同意见的人不是看不到这一点,而是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

投资者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中概股回归看重的是两地估值差带来的套利机会,而大规模的回归意味着天量的融资额,成为A股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按照Wind资讯的数据,目前全球有352家中概股,市值达到1.4万亿美元,剔除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等国有企业外,剩余300多家中概股的市值约为5000亿美元,全部回归A股,至少需要6000亿美元到7000亿美元的对价,换算成人民币将达到4万亿元的规模。

当然,上述情形是极端情形,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不过,中概股加速回归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2015年以来,已有近40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涉及资金380亿美元。

同时,据Wind资讯统计,有数据的215只中概股的平均市盈率为13倍,而目前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市盈率分别为45倍和67倍,沪深主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14倍和23倍。

根据已经借壳成功的分众传媒及世纪游轮(巨人网络)的市盈率来看,按照2016年预测的净利润计算,前者的市盈率约为28倍,后者则高达58倍,均远高于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巨大的估值落差意味着巨额财富的套利机会。

如,分众传媒在美退市时的市值为35亿美元,而借壳上市时估值近500亿元,借壳上市后即使股价有所回落当前市值也高达1300亿元,实际控制人江南春的身价则高达300亿元;而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后,世纪游轮股价也连续涨停,股价从发行价的不足30元狂最高飙至230元,史玉柱身价曾浮盈达300亿元;完美世界退市时为10亿美元,而作价估值则达120亿元……

最近被综艺股份收购的中星微亦是如此。2015年12月18日,中星微完成退市,退市前,中星微市值约为3.46亿美元。根据综艺股份的收购预案,中星微私有化时估值约为4.53亿美元,对应人民币估值为29.34亿元。而综艺股份收购时给出的估值为101亿元,与中星微私有化时的估值相比,估值增幅高达244.24%。

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中星技术实现归属净利润2.8亿元,扣非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1.31亿元,按照上述收购估值,公司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6.1倍和77.11倍。

这一估值水平不仅远远超过了中概股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A股市场对应公司海康威视(002415.SZ)和大华股份(002236.SZ)的估值水平。按照2015年净利润计算,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市盈率约分别为24.44倍和36.29倍;扣非后市盈率分别为25.44倍和37.28倍。

如果说,对于一些长期在美股市场上默默无闻、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流动性差、估值明显偏低无法实现正常融资功能的中概股公司而言,回归A股还可以理解,那么对于市盈率高达30多倍的奇虎360来说,并不存在被低估的基础,为何也要抢着回归呢?

2015年6月17日,奇虎360宣布,董事会收到创始人周鸿t的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提案,该私有化提案对奇虎360的估值为90亿美元。

中金公司认为,如果奇虎360回归A股上市,其市值将高达38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市值扩大近7倍。

中金公司的计算方法是将奇虎360各项业务按照A股类似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进行估值,然后进行加总。其中包括360 PSP业务估值1400亿元、搜索业务1100亿元、游戏业务740亿元、企业安全业务420亿元、智能手机业务140亿元,加起来就是3800亿元。

而且,这还是出于“保守估计”,既没有对奇虎360的领导力给出溢价,也没有计入奇虎360与国药控股合作成立医药电商的进展。

目前,奇虎360的市值约为92亿美元,与其私有化估值不差上下,而一旦按照上述测算回归A股,就意味着凭空多出3000多亿元左右的市值,财富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除了悬殊的估值差异,A股市场融资的便利性也为中概股所看重。

4月14日,刚刚完成借壳上市的分众传媒就公告称,公司以19.8元/股的发行价,定向增发25252.53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0亿元。按照分众传媒2015年的净利润计算,这一定向增发价的市盈率约为24倍。

由于参与中概股私有化退市与回归A股后之间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国内大量资金参与到中概股回归的金钱游戏之中。有人士认为,这引发了监管层的担忧,认为资金的大量外流,不仅加剧了资金脱实入虚,还可能将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以奇虎360的私有化为例。自从奇虎360放出私有化的消息后,A股投资者俨然参演了一场猜壳狂潮,在相关概念股被频频爆炒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干脆斥巨资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

截至目前,A股已有4家上市公司披露将斥资参与奇虎360的私有化项目,包括中信国安、电广传媒(000917.SZ)、天业股份(600807.SH)、爱尔眼科(300015.SZ),投资金额约为4亿美元、3亿元人民币、8971.4万美元、3032.4万美元。

上述公司打的旗号则多为“有望实现较高的资本增值收益,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公司的投资水平,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综合业界评论,中概股大规模集体回归A股,可能会冲击创业投资市场,消耗大量外汇,冲击A股估值。

首先,加剧国内资金脱实入虚,中概股私有化之风刮起后,许多PE开始只做这种所谓的无风险套利业务,钱都是在境内外股东层面流转。同时,中概股集体回归,还将消耗大量外汇储备,尤其估值套利的逻辑深入人心后,这种操作手法还扩散为收购纯海外资产做货币和估值套利。

其次,中概股越来越侧重于玩跨市场套利,而巨大的估值差异也吸引着大量的PE参与其中,盈利模式变为介绍项目和搭结构发产品,恶化了PE行业生态。

再次,中概股回归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助长了A股市场对壳资源股票的炒作,中概股回归热潮直接把4亿元净利润以下、评估值在50亿元以下的资产扫出借壳市场,35亿元以下的壳基本绝迹,越烂的上市公司越,预期收益和胃口越高,严重扭曲市场资源配置。

回归之路尚在

据报道,有知情人士称,证监会并不是要彻底关闭中概股回归的大门,而是在考虑限制中概股借壳回归措施,其中包括对中概股回归的估值,按照一定的市盈率进行限制。

即,中概股是可以回归的,但要受到更多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提高时间成本,一个是降低估值溢价。

据报道,目前业内对于政策变化较为强烈的一个预期是,中概股VIE结构拆除完成后,需运行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资本运作。

华泰证券投行人士表示,“这个变化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这相当于提高了中概股走借壳渠道的时间成本,一方面防止了中概股过快的套利;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壳现象。”

此外,监管层还有可能仿效IPO限制发行市盈率的不成文规定,通过压制中概股回归后IPO、并购重组的估值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泡沫,而且境外收购资产装入A股公司的审核也要从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概股回归对A股市场资金面的冲击。

方正证券表示,虽然中概股以后回来的路会坎坷很多,但对能够回来的中概股而言,自己本身的估值还是会提高很多。

第4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两度创业,伤痕累累

陈一舟的创业历程,是典型的淘金互联网的“海归”成功之路。斯坦福商学院有着一贯的创业传统,当今国际众多叱咤风云的大公司,从HP到Sun、Cisco,再到Yahoo、Excite和eBay,都是斯坦福的学生创办的。陈一舟深受影响,有着独立创业的情怀,即使有高薪伺候也不去给别人打工。

1998年年底,陈一舟牵头搞起“斯坦福中国互联网讨论会”。每隔两三个星期,斯坦福的中国留学生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互联网。在讨论过程中,陈一舟与两位斯坦福校友周云帆和杨宁,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业部落,他们最终选择做互联网虚拟社区。

在上世纪,硅谷Sandhill街(沙山路)的投资家们开创了风险投资行业,那里几乎集中了世界上所有的知名风险投资公司。1999年新年刚过,陈一舟便拿着三个人一起做出来的商业计划书,开车在硅谷一家一家地敲门找投资商。不久之后,陈一舟获得了自己第一笔200多万美金的投资,并在5月回国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这就是后来的ChinaRen社区。

通过高校行系列宣传,ChinaRen校友录人气迅速拉升,几乎成为中国大学生必上网站。逢上假期,师哥师姐伤感别离时会说,“去校友录找我吧”。 2000年,ChinaRen排名国内网站老四。然而达到巅峰时,陈一舟口袋渐空。其时,全球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上不了市,无法融资,就撑不下去。搜狐、新浪和网易上市后三足鼎立,未能及时上市的ChinaRen地位很难再突出,投资人决定把它卖掉。2000年,陈一舟将ChinaRen卖给搜狐张朝阳,他个人获得44万股搜狐股票。当时搜狐每股股票价值仅仅为1美元出头。陈一舟认为搜狐的价值被远远低估,并未匆忙出手。2003年7月,搜狐的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的39.74美元/股。凭借着ChinaRen和44万股搜狐股票,一买一卖间,陈一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卖掉股票后,陈一舟放弃搜狐副总裁的位置,重返硅谷,再次创业。互联网热潮退去,光通讯产业又热了起来。他没有怎么多想,又一头扎了进去。在美国达拉斯,陈一舟邀了一帮同学、朋友,开起一家新公司,从美国得州大学一位教授手里,买回一项网络加速器的专利,做IP电话产品。眼看要做起市场,“9・11”事件却不期而至,美国经济很快出现连锁反应,企业不敢投资,工业设备根本卖不出去,时运不济的陈一舟再次经历了全球“泡沫经济”。陈一舟的二次创业梦想又破碎了。

打造千橡航母

结束美国的生意,陈一舟无时不在关注国内。2003年,从美国股市上,他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复苏。这一年,陈一舟召集旧部,携近百万美元创业投资回国成立千橡公司。取名千橡,寓意公司将要有橡树一样旺盛的生命力。他吸取前两次的经验,决定做社区,并且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稳抓现金流,千橡公司正如它的寓意那样,快速稳定地发展起来。

做ChinaRen时他就积累了很多关于社区的经验,更何况陈一舟最了解和喜爱的就是社区,并自称是在社区里泡的时间最长的中国CEO。当时中国开始出现“韩流”,于是陈一舟创办的DuDu网完全从韩国网站借鉴风格。然而,陈一舟最终发现韩国的东西“拿来主义不Work”,DuDu网成长并不理想。自己做不成功,陈一舟开始想到收购,起初想要收购一个游戏类网站,结果没有成功。接着他收购了猫扑。猫扑原本是个人网站,这个网站上曾经出现过诸如“手机调到马桶里”之类的著名搞怪帖,是个另类风格的社区。在员工的推荐下,陈一舟偶然上了一次猫扑网,结果他开始发现“猫扑上的一群老用户,非常有创新精神,回帖不按常理出牌,非常有娱乐价值,看一个帖子都能看你小半天时间。”陈一舟很快就被这个以BT(Bound Thinking跳跃思维)风格著称的社区网站所吸引。观察猫扑一年后,陈一舟把站长请来商谈合作。2004年3月,通过股权置换方式,陈一舟购下猫扑网,这一次,陈一舟押对了宝。两年后,猫扑网络流量排名从全球的3000位开外,提升至目前的30位。完成猫扑的收购,陈一舟并未裹足不前,开始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资本运作,将魔兽世界中国网、UUme、5Q校园网、DoNews、豆瓣网等全都并入千橡,千橡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并购机器。

2006年3月,陈一舟的千橡集团宣布获得来自于General Atlantic(GA)为首的包括DCM、TVC、Accel Partner以及联想投资等在内的48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是2006年以来最大的一笔互联网风险投资,也是WEB2.0概念中融资额最大的企业。打着2.0概念的网站非常多,千橡何以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垂青?

真正有经验的风险投资,投的不是资产,而是团队。资产可以毁灭,而一个好的队伍能不断创造新的资产,以陈一舟为首的管理团队被证明在互联网社区有着极为成功的经验,陈一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就是投资者最大的保证。而且,千橡在过去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较大的价值,体现在所有资产和它的变现能力、未来增值的潜力。投资者正是基于这两点,才大力支持千橡。2006年千橡规模至少扩张一倍,旗下有“中国第一娱乐互动门户”猫扑网、号称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中心UUme、魔兽世界中国网站WoWar、IT社区及媒体平台斗牛士DoNews、软件下载网站DuDu、猫眼宽频Pcast、校园社区网站5Q、城市门户Renren、互联网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mapbar等。

收购经

相对于自我积累式的自发型成长而言,成功的收购往往可以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捷径,陈一舟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他认为,企业发展要灵活一些,不能完全靠自己创业,也不能完全靠收购。是适合收购,还是适合自己去做,最后都是看成本。收购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且大部分收购对象在被收购后,它原有的资产扩大很多倍。如果没有新的成倍价值的增长,收购是没有意义的。由于资源、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发生在上市之后,如搜狐等,企业上市之前的并购案例并不多见,千橡就是少数上市前并购并且成功的公司之一。

如何在自己没有做大的时候就开始收购别人?陈一舟这样回答:“收购是一种需求。有需求,就要去找,找到了合适就买。”猫扑他做不出来,但可以收购过来占为己有。回顾陈一舟的收购史,“猫扑”、“Donews”、“Renren”和“5Q”等为数众多的子品牌连成一串,堆成一窝,为什么陈一舟对各种各样的网站收购如此孜孜不倦呢?因为在陈一舟看来,WEB2.0时代网民的需求高度多样化,用户需要给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社区概念里面几个网站,一定要有一些不同特色的品牌。就像宝洁卖洗发水一样,同样是洗发水,有很多不一样的品牌。比如,猫扑网很受年轻人喜欢,但是这个市场还不够细,千橡又新推出了“Renren网”和“5Q校园网”,“Renren网”提供的是城市分类信息服务,而“5Q校园网”则是一个只针对在校学生的社区网站,都很酷。应该说,千橡是互联网业少见的多品牌公司,产品多可以给客户一个打包广告的机会,优势显而易见。比方说对于联想,可以在DoNews针对高端用户做广告,也可以在猫扑网做大众化产品的广告,量身定做。千橡是互联网业的宝洁,旗下有很多产品,都是通过一个分销渠道系统去卖。旗下九个网站各有特色,吸引不同的人群,自然能创造更多的合力价值。

反过来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网站既然陈一舟自己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反而被他收购呢?因为陈一舟能给它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舞台。这就是双赢的交易。

陈一舟象猎豹一样有着敏锐嗅觉和矫健身手,能准确、成功地抓住机会。陈一舟收购网站有两个特点:一是社区、二是娱乐性。在他看来,社区具有高度互动性与粘着度。社区在自身成长同时,会给用户带来更大价值,用户反过来会更愿意留在这个地方。而喜欢娱乐的人大都是年轻人,也是消费能力很强的群体,所以长远收益是可预期的。陈一舟开始把这些收购来的网站逐步融合到主打的猫扑网平台上,并加大投入,增加了朋友圈、帖吧、猫仔队、猫眼电视台等新产品,并推出DuDu网络加速器等服务。陈一舟使用了十年Yahoo的地图服务,但是在用了一次Google地图后就改变了习惯。这让他感到用户对产品体验的重要性,所以他坚持“重要的产品亲自上,像朋友圈。产品质量要好,做得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创始人自己做。”

在互联网第二轮投资热来临之际,千橡一系列的收购举动自然吸引了国际创业投资家的关注。虽然收购对公司来讲意味着壮大,但每一次收购对创始人的个人股份则意味着一次稀释。但是,国际风险投资商对陈一舟的偏爱和慷慨很大的降低了稀释比例,源源不断的资金加入解决了陈一舟的后顾之忧。

并非尾声

目前看来,千橡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卖内容的公司”,而千橡也逐渐从一个创业型公司,变成一个成长型公司。“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千橡将怎样继续成长,这是摆在陈一舟和千橡面前的首要问题。

第5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清科研究中心最近的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共有20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尽管基金数量已达去年全年的2.49倍,但新募基金规模却达到了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外资VC着实品尝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

“尽管二级市场价格往下掉,但互联网企业的融资价格依旧很贵。”徐晨告诉记者。随着2011年互联网行业的大起大落,以此为主战场的外资创投也体会了一把惊险的过山车游戏。外资创投们为何钟情互联网?面对略显泡沫的互联网行业,是继续坚守还是放弃?而各类行业间的门槛,创投们又如何跨越?

恋上互联网

外资创投对互联网行业的偏爱不无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外资创投传承下来的“血统”。创业投资基金起源于硅谷,谷歌、雅虎、英特尔等等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成功,记录着外资创投的辉煌。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行业表现出的众多机遇让很多创业投资者心动不已。近年来在Twitter、Facebook、Groupon等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带动下,中国互联网行业再次成为了投资热点。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原因是互联网行业垂直细分领域吸引资本深入挖掘,“大消费”概念的电商网站成为逐利热点;另一方面,物联网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

另一方面,国内人民币基金对于高端制造业以及中后期项目的追抢,外资创投在互联网、TMT等高科技领域行业受到的限制和来自本土私募机构的竞争相对较小。

“互联网行业投资的竞争对手,以美元基金为主,比如红杉、凯鹏、北极光、高原等等。人民币基金的管理团队,大多是券商出身,比较看重传统性的行业,看成长性的,也没有这样的经历,很多还做不了早期这块。”徐晨告诉记者。

类似移动互联网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早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就是所谓“烧钱”阶段,短期的收益并不容易看到。之所以对互联网行业如此热衷,是因为在外资创投眼里,从大的行业发展看,互联网行业是个大潮流。“觉得现在投的,像当年比较大的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可能在将来5-8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会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公司。基本上赌的是将来。”徐晨对记者笑言。

在IDG全球合伙人熊晓鸽看来,“任何一个主导的发展都离不开主导的技术,过去几年一个主导的技术就是IT加互联网,中国的市场规模大,对互联网来说是个机会,中国互联网用户多,像百度,腾讯,不需要去国外,中国市场就足够大。美国google 50%的收入来自于美国国外,它要去面对苏联,面对中国,律师、语言,成本高很多。”

如果说在2011年上半年还是互联网行业的盛夏时节,那么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就是彻底的严冬。尤其在电子商务领域,VIE大地震、淘宝殇城、拉手IPO折戟、高朋裁员……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共1813家团购网站倒闭,占总数31.2%。

“回过头想,移动互联网其实害了不少人,05-06年做wap网站的公司全部没有了,现在除了做3G门户可能还在,剩下的90%基本都不见了。多数时候赌得就是你对行业的看法。”徐晨告诉记者。

VIE架构――拜堂受阻

由于互联网企业资产规模轻,好多公司去上市并未盈利,不符合在国内上市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国内券商本身特点来看,现在中小板推的还是以先进制造业和一些生产型企业为主。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大部分是原来中小板、主板没有涉及的行业,还是以偏传统的行业为主,真正属于模式上创新的公司并不多。

在一位外资创投的业内人士看来,“特别轻资产的像Facebook这样的以网站资产为主的企业,还是比较适合去海外上市。现在国内市场VC所关注领域退出不顺畅的话对VC意义不大。从现在的情况看,轻资产的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能得到认可的话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天有不测风云,欧美债务危机使全球资本市场阴霾密布;频繁出现的“中国概念股”危机让美国证监会加强对此类公司的财务监管,包括groupon上市以后股价的情况,诸多预赴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纷纷止步;而马云的支付宝股权转移把VIE模式推至风口浪尖。一波接着一波的打击都意味着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的路途更加艰险。

由于大部分互联网行业的企业都采用了VIE架构,一旦VIE被禁,VC/PE的退出渠道将被堵,数亿美元的投资回报无门。2011年9月20日关于证监会建议取缔VIE的消息一出,当日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股票遭遇全线大跌,百度、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公司遭遇普跌,新浪网当日大跌15.17%。

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仅有14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其中下半年仅有土豆网一家。其他拟赴美上市的企业如迅雷、盛大文学、拉手、凡客诚品等,均取消或推迟了其IPO计划。

“我们两只美元基金原来很多是做新浪结构的,原来全国各地都能做,现在只剩下北京上海能受理。因为没有下来什么新的文,别的地方就不知道怎么做,北京上海经验毕竟丰富点,会做也敢做。但是北京上海工作容量有限,全都跑向北京上海,来不及做。”徐晨告诉记者。

VIE架构是美元基金实现境外退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如若被否,将对手持美元基金的创投机构打击巨大。在北极光创投邓峰看来,“监管层的战略思维要正确,要站在中小企业融资,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角度考虑VIE问题的本质。目前来看,人民币基金很难投早期的项目,互联网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需要外资基金的支持。”

“中国很多的高科技企业包括一些受限制企业都是借助VIE模式发展起来的。VIE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好事,被禁的可能性不大。”毕马威律师事务所的一位资深合伙人告诉记者。

国企改制――触不到的恋人

“虽然相关文件没有下发,但是VIE风波对我们打击还是比较大,我们也在重新做战略调整。”一位投资行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尽管投资届人士普遍看好在中国的投资前景,但真正能让外资创投分得的蛋糕着实不多。对于一些成长性企业的投资机会,主力军是一批国内券商出身的人民币基金本土团队,而且多数是以国内创业板退出为主。

至于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大机会,比如产业整合、国企改制、海外资源并购,各类地方政府或者发改委备案的大型产业基金会会瞄准这块蛋糕,它们部分采取了跟市场化人民币基金合作的方式。因此外资创投想要品尝到蛋糕上的奶油,实属不易。

“产业基金基本上不是国有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主导。因为国有企业有一些主导权,它是大的集团或者大的部委出钱,都是一些比较规模性的行业、规模性的企业,做重组剥离的比较多。”上海一家投资基金的董事告诉记者。

由于涉及到国有资产定性问题及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外资创投对这块领域也是爱恨交加。“如果上市退出的话,就没这个问题存在,如果并购的话,就比较麻烦,国有资产拍卖要去举牌,尤其是清算的话,就更麻烦了。后面就挂着不能动了。国有资产要么都是国有资产,千万不能国有资产占大部分,不然跟它一起的人肯定不乐意。”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得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外资创投们对设立人民币的热情之高也就不难理解。目前戈壁投资的第一个人民币基金是跟天津海泰集团合作设立,属于全国有性质。第二个人民币基金是与上海市政府合作设立。

“大概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于政府,上海发改委的钱、上海杨浦区金融办的钱,其他的都是民企。因为国有控股,所以将来退出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徐晨向记者透露。“之前的天津的人民币基金投得比较传统,一般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很少投比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区这类纯概念模式的公司。”

专情互联网

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报告显示,在二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下,2011年10月份中国创投市场活跃度出现下滑,披露案例数量达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从行业角度看,互联网行业投资规模下降明显,其中电子商务领域投资更是降至“冰点”。

尽管互联网行业最近表现欠佳,但戈壁投资并不打算转变一贯保持的投资理念。 “未来几年,我们还会以早期和互联网为核心。关注早期项目是因为戈壁投资主要关注的TMT领域投资机会主要在早期,成长期的公司或者不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或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另外,估值过高也是风险所在,因此综合考虑下,戈壁投资始终关注早中期项目。”徐晨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TMT”结构的股东背景,也决定了戈壁基金“TMT”的投资方向。戈壁基金公司的两只美元基金LP来自于美国。第一轮融资,戈壁基金主要融到了来自IT行业巨头IBM,以及来自日本电信业的巨头NTT Docomo。第二轮融资之后,戈壁基金与美国出版集团McGrawhill、Disney公司合作。

“2011年一共投了7个公司,3个是移动互联网,3个是互联网, 1个是偏传统软件。”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告诉记者。“我们最近募集的人民币基金也会投一些互联网项目。”

随着行业专业化的深入,大而广的基金到最后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专业化基金的出现成为私募行业一大趋势。很多美元基金只做TMT,也是相对这个行业比较专注。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仅在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VC/PE投资到广义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案例数达到776起,投资金额达57.95亿美元。“这些大多是美元基金干的事。”清科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而基金的资产规模,也让VC/PE不敢轻易跨行业多种类进行投资。目前的创投基金,资产规模并不大,很多基金的规模类似一家公司,因此必须做细分市场,体现出专业化优势,以及与其他基金的差异化特点。

“像一些比较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要长到那个规模,才能在争夺项目资源上有话语权。”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我们也会尝试一些其他领域,但基本还是以TMT为主。有些行业和TMT结合,像TMT医疗,而不是单纯的TMT。”徐晨告诉记者。

第6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从2009年至今,凯旋创投副总裁衣进在看了无数个太阳能项目后,还是迟迟没有进入。这家于2008年创建的投资基金,从创立之初就在清洁技术领域寻找机会,而在衣进看来,新能源投资已经过了“黄金时期”。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间,无数资本涌入这个具有梦幻色彩的新领域,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超高市盈率让投资者趋之若鹜。渐渐地,大众发现这些资本的宠儿似乎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个同样的故事——此项新能源技术应用能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产能过剩的现实面前,这似童话般的故事不堪一击。

显然,在上演了无数资本神话之后,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于新能源股票热情跌入谷底,而这一情绪已经传递到了一级市场。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行业仅披露融资案例3起,融资总额为2870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81%以及95%。

据衣进介绍,在美国,很多基金不再投资清洁技术。过去的经验表明,从研发新技术到产业化,在清洁技术漫长的产业周期面前,“快钱”涌入的高风险不言自明,而如今IPO这个在过去畅通便捷的退出渠道布满荆棘。以太阳能领域为例,今年以来已有多达10家太阳能行业企业IPO相继搁浅,其中包括8家光伏企业,2家光热企业。

对于嗅觉灵敏的绿金而言,不得不拓宽新的“脱身”路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这句创投界的名言,又成了当下新能源领域的生存法则。

变天

对于投资者而言,波谲云诡的新能源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去年9月,曾被硅谷风投热捧的美国Solyndra公司宣布破产,给了创司当头一棒。而在此前,它吸引了一长串的投资者,包括CMEA、USVenturePartners等著名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以及MadroneCapital——沃尔顿家族的私募基金等。

虽然一大批风投对Solyndra公司情有独钟,现实是即使技术的故事多么完美,其高昂的成本让其难以走向大规模的应用。“特别是在过去两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风投对于光伏企业的追捧,直接导致了行业产能过剩。”一位不愿具名的风投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如此表示。

而在国内,也同时催生了一批以清洁技术投资为导向的新基金。作为中国最早的一家专攻于清洁技术风险投资的公司,青云创投经历了清洁技术投资从小众走向主流的过程。“清洁能源行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基金募集资金和企业融资都变得很困难。”在清科集团第十二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中期论坛上,青云创投合伙人李立伟如此表示。

的确,受到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市场紧缩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风电和太阳能行业的发展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特别是近期光伏巨头赛维LDK以及尚德频频传出破产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令投资者对传统的制造产业更加谨慎。

“在当前形势下,即便企业成功IPO,其账面回报水平也大大降低。更何况,有的企业甚至已经首发申请被否。”上述风投人士说。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行业有3家具有VC/PE背景企业上市实现8笔退出,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仅为1.5倍,其中超过60%的案例回报水平在1倍以下,甚至还出现了—0.36倍的亏损情况。

“在国内,证监会对于新能源企业特别是制造类的企业非常谨慎。因而,投资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他的退出方式。”Martec(迈哲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介绍说。

这也就意味着,等待市场转好,以通过IPO获取高回报率已经不切实际。一些投资机构甚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脱身”新路径

从去年年初开始,辉伦太阳能营销副总监袁全经常收到问询收购的电话。虽然辉伦还仅仅是一家太阳能行业刚刚崭露头角的小企业,但其央企背景却成为了一些企业寻求并购的对象。

“在二级市场低迷环境下,虽然上市是创投机构退出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论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光伏概念股的反应还是国内新能源公司上市遇到的困境来看,通过并购或者股权转让退出,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路径。”曹寅解释道。

而这一趋势正蔓延到其他产业。对于风投退出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成功上市卖掉股份;二是转让给其他PE,做止损处理;在极端情况,只能发起清算。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股权转让与并购退出方式在中国虽不及上市退出活跃,但伴随着市盈率的逐年下降,VC/PE回报不断下滑,二级市场退出难度加大,投资机构选择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的占比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VC/PE通过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案例数分别达到46笔和62笔,较以往年份有较大涨幅;相比之下,由于管理层回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定价有失公允、政府过多介入及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投资机构选择该方式退出较少。

作为国内光伏市场开发的主体,五大发电集团接待了络绎不绝的上门者,甚至一些国外的创投机构组团携带比较早期的项目或者有新技术的企业寻找买家。“以前都是中国企业到国外找资金,现在都是国外公司到中国找资金,当然其中也不乏骗子。”某央企新能源公司人士向记者感慨道。“国有企业内部有一批懂行的人,对国外技术进展非常熟悉,会对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多方评估。”

据上述人士透露,曾有一家欧洲光伏电站的EPC公司到中国来寻找买家,但是一直无人接盘。

第7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一)风险投资对企业IPO影响的理论分析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认证/监督理论和逆向选择/逐名理论。1·正面效应:认证/监督理论。认证/监督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风险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简单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提供相关的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源。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的价值增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减弱信息不对称,向投资者传递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可信信号,提高企业的资本市场形象(认证作用);二是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监督作用),规范企业运作制度,引入管理、技术、社会关系网络等资源,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基于这一理论,西方学者研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上市抑价、长期业绩和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Megginson和Weiss[2]发现风险投资持股企业能吸引高质量的承销商和中介机构,IPO抑价率和承销费率也显著低于无风险投资持股企业。Brav和Gompers,[3]Wang[4]等的研究也指出,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认证作用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抑价程度。Guo等[5]发现,风险投资参与可以降低生物科技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通过加强公司的透明度来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Morsfield和Tan[6]发现,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的盈余管理和业绩操纵更少。2·负面效应:逆向选择/逐名理论。西方成熟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的主流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制,基金平均存续期为10年,或有延续期不超过3年,之后便进入强制清算。基于此,Gompers[7]提出逐名(Grandstanding)假说,认为年轻的风险投资家为了在资本市场保持活跃,需要良好的声誉。他们在资本回收和资本增值的双重压力下,有较强的动机把尚未培育成熟的公司过早推向IPO市场。在IPO之后风险投资家又急于转让自己手中的股权来获取资金,从而导致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出现更高的抑价水平且上市后经营业绩持续恶化。Gompers[7]提出了检验逐名效应的三个假说:风险资本资金募集规模与其参与的IPO企业数目成正比;年轻风险资本机构推向上市的公司发展不成熟;年轻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的企业股权比例相对较低。Nahata,[8]Neus和Walz[9]等通过实证检验对上述假说给予了验证。风险投资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逆向选择。Amit等[10]认为,质量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自我融资进行发展。他们不愿意受到风险资本家的限制,更不想与风险资本家分享企业的未来收益,只有资质较差的企业倾向于选择风险资本以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逆向选择与逐名效应的本质区别在于:逆向选择理论认为,风险资本所筛选出的企业很可能质量较差,IPO之后企业的经营表现会延续之前较差的水平,IPO本身并不会带来企业经营的明显改观;逐名假说则认为,创业企业本身具有投资价值,是年轻的风险资本家急于将尚未成熟的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导致了企业IPO之后经营表现的恶化。(二)风险投资对企业IPO影响的实证研究在风险投资对IPO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方面,学者们通过建立不同的经营绩效指标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Jain和Kini[1]等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在经历IPO之后,无论有无风险投资参与都出现了业绩的下滑,但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的幅度显著小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而Franzke[11]对德国1997—2000年期间上市的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IPO抑价程度更高。国外学者还探讨了风险投资影响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的机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投资机构声誉变量的考察上。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结论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大多数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声誉高的风险投资机构能提升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从国内的实证研究来看,唐运舒和谈毅[12]以香港创业板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寇祥河、潘岚和丁春乐[13]对风险投资认证功能、发行抑价和“IPO效应”三个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检验,并结合大陆主板、美国和我国香港资本市场的中国概念股进行了比较分析;王海人、林顺昌[14]以深圳中小板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对其所投资企业的IPO抑价以及IPO后长期绩效的影响。上述研究都没有将创业板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大多是将风险投资作为虚拟变量处理,没有深入研究风险投资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机理。

二、风险投资对企业IPO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10月30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153家企业(其中89家有风险投资的参与),2011年及之后上市的企业由于缺乏上市后的业绩数据没有纳入研究范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与风险投资有关的数据包括风险机构背景、参与时间、风险投资机构在公司IPO之前的持股比例等数据来源于投中集团(ChinaVenture)的CVSource投资数据库,部分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手工整理而得。由于前十大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持股比例通常较低,对公司经营及战略决策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定义公司是否为风险投资持股公司时,本文只考虑前十大股东。筛选风险投资的方法参考了吴超鹏等[15]的做法,主要认定依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股东名称中含有“投资”、“创业”、“创投”、“有限合伙”、“investment”、“VC”、“private”、“partner”等关键词,并且在对股东的介绍中包含“有限合伙”、“主要从事股权投资”、“没有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语句;二是与公司实际控制人及高管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在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考量上,本文沿用大多数学者的做法,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主营业务利润率(OPR)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此外,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取上述经营业绩会计指标的中位数和平均值两种指标作为描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特征值。(二)风险投资作用的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了有无风险投资持股的IPO的特征比较。从公司规模和筹资规模来看,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要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这一现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方面是因为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规模较大的创业企业运作相对规范,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从公司IPO前一年的财务比率来看,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有风险投资持股组均低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组,并且大多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有风险投资机构持股的发行公司IPO前报表业绩要差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的公司。从企业IPO时的抑价率来看,有风险投资持股的公司首发抑价率高于没有风险投资持股的公司,这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研究结论相反,说明我国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认证功能;由于多数风险投资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市场对其认可度不高,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积累起良好的声誉,因此难以承担有信誉的第三方角色。同时,由于风险投资急于将企业推向IPO的动机,其所投资的企业反而不容易得到投资者的信赖,因而首发的抑价程度更高。从企业IPO前两年与后一年经营业绩重要指标的变动来看,无论是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还是没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在IPO前两年的业绩指标均表现良好,ROA水平都保持在2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创业板对公司上市前有较高的盈利能力要求。但全部样本公司在IPO之后业绩指标存在明显的下滑趋势,上市前两年业绩保持较高水平,从上市当年开始业绩出现明显的下滑,出现所谓的业绩“变脸”,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均可通过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②

本文用IPO后一年业绩指标与IPO前两年平均业绩指标的差作为考察变量,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比较有风险投资组和无风险投资组的业绩指标变动差异,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项业绩指标在IPO之后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幅度非常大,主营业务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小。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IPO前后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下滑幅度无论是从均值角度还是从中位数角度来看,均小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创业投资是否参与对企业上市前后经营绩效指标的变动程度有影响,但是这一影响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三)风险投资对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变动影响的实证检验为了更加准确地衡量风险投资对于企业IPO前后业绩变动的影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选用前述三项业绩指标,用企业IPO后一年指标值和IPO前两年的指标平均值(或前一年指标值)的差作为考察变量,构建如下回归模型:Dependent[-2,1(2)]=β0+β1VC+β2Concentr+β3Ipotime+β4Ln(Size)+β5Ln(Histo-ry)+β6Underwriter+β7Audit+β8Ln(OfferSize)+β9Lev+β10HighTech+ε(1)其中,Dependent为因变量,表示IPO前后的经营业绩变化;VC代表有无风险投资持股的虚拟变量,有风险投资持股为1,否则为0;其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出现在模型中,Concentr代表公司IPO前的持股集中度,用IPO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表示;Ipotime是代表公司上市时间的虚拟变量,如果公司IPO时间在2009年则取1,2010年则取0;Ln(Size)表示公司规模,为上市前一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History)表示公司成立时间,用IPO年份减去公司注册时间;Underwriter和Audit为承销商和审计机构虚拟变量,如果参与企业IPO的主承销商和主审计机构是国内综合业绩排名前十位的券商③或会计师事务所,④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Ln(OfferSize)为融资规模的自然对数;Leverage为公司的资产负债水平,数值采用公司上市前一年的资产负债率;HighTech为行业虚拟变量,如果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⑤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虚拟变量取值为0。具体实证结果见表3(省略了在所有模型中都不显著的持股集中度和承销商声誉变量)。在全部模型中,VC变量系数均为正,这一结论与前文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一致。而且在模型1和模型3中,VC变量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水平5%的检验,说明风险投资能显著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之后业绩下滑的幅度,同时也说明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的运营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考察的仅是企业IPO一年后的业绩变化。在锁定期过后,随着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研究。以模型1的结果为例,企业IPO前一年的总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成立时间长短均对IPO业绩的变动有显著正影响,说明对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长,公司出现业绩变脸的可能性越小。而公司首发募集规模和行业虚拟变量系数为负,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对公司业绩变动有显著负面影响。可能的解释是,许多创业板上市公司往往存在IPO超募的情况,造成资金严重过剩或者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公司IPO之后的经营业绩。对于高新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面临的行业风险更高,其上市后的业绩下滑幅度也高于其他行业的公司。从中介机构的声誉变量来看,审计机构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声誉越高的审计机构,其参与的IPO项目公司反而更容易出现业绩下滑现象,审计机构的认证/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四)影响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的机制为了进一步分析风险投资对经营业绩影响的机理,本文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下述模型,将风险投资持股变量细分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参与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风险投资持股比例、持股时间、风险投资的背景进行考察。具体模型如下:Dependent[-2,1]=β0+β1VCREP+β2VCNO+β3VCSHARE+β4VCTIME+β5VCSOE+β6Concentr+β7Ipotime+β8Ln(Size)+β9Ln(History)+β10Underwriter+β11Audit+β12Ln(OfferSize)+β13Lev+β14HighTech+ε(2)其中CVREP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本文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衡量。第一种是借鉴Gompers[7]的方法,将风险投资机构的从业时间作为声誉的衡量方法。如果领头风险投资机构从业时间超过6年则取值为1,否则为0。由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起步晚,国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对于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而言,从业年限长短并不是较好的声誉衡量指标。第二种方法是选用风险投资机构的排名作为声誉衡量指标,排名依据为清科研究中心每年公布的中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排名榜单。如果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榜单前50名则声誉变量取1,否则取0。CVNO为风险投资机构数目的虚拟变量,同一公司有两家或者两家以上风险投资机构持股取1,否则取0;CVSHARE为风险投资机构上市前一年在企业中的总计持股比例,VCTIME为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时间,为IPO年份减去风险投资机构首次注资上市公司的时间;VCSOE为代表风险投资机构产权性质的虚拟变量。如果在企业中持股比例最高的创投机构为国有背景,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回归结果见表4。从各项回归系数可知,风险投资的背景对IPO后经营业绩有正向影响,且模型2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带有国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比其他性质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IPO之后的经营业绩表现更好,从而证明风险投资机构的背景是风险投资影响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动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也对企业IPO后的业绩产生正向影响,但样本的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对于风险投资机构声誉的考察则出现了有趣的结果,无论是用投资机构从业时间还是用投资机构的排名来衡量声誉,回归结果均显示声誉对IPO后的业绩变化不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国外大多数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一结论也表明,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也不够规范,投资业绩和声誉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声誉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五)稳健性检验为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前文已经使用了ROA和ROE两个业绩衡量指标,并且分别用IPO前两年及前一年与IPO后一年的业绩差额作为因变量。为进一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代表风险投资特征的变量依次加入模型,因变量选择ROA[-1,1]。具体结果见表5。 稳健性检验的结果符合前文的实证结论,即风险投资的背景对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风险投资的声誉、持股比例、持股时间、投资数量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8篇:创业投资概念股范文

在全球交易所并购整合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香港交易所也在“公司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下积极打造三个“中心”。中长期来看,大中华地区资本市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市场的整合与分工布局,借此形成强大的定价能力和更好的流动性,才能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

2011年6月29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

母公司TMXGroup Inc.和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Exchange,简称LSE)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股东支持,宣布终止双方拟议中的合并交易。

伦敦证交所与TMX曾于今年2月推出合并方案,希望打造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上市平台,并在原材料与能源领域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13家加拿大金融机构(包括多伦多道明银行、宏利金融等)为避免多伦多证交所落入外资手中,组成银团Maple Group AcquisitionCorp,参与竞购,提出总额38亿加元的现金收购方案,优于伦敦证交所35亿加元(股票加现金)的报价。

伦敦证交所与多伦多证交所的并购失败为Maple Group推进其针对TMX的竞购铺平了道路。

Maple Group希望将加拿大最大的另类交易平台Alpha和CDS股票交易清算系统与TMX整合起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并购多伦多证交所失败之后,伦敦证交所自身也成为他人的收购目标:曾在2006年

2007年间收购伦敦证交所失败的纳斯达克OMX(Nasdaq OMX GroupInc,),在联合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 Inc,简称ICE)竞购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未果之后,正把并购的目光重新投向伦敦证交所。对此,伦敦证交所表示将秉持开放的态度。

此外,伦敦证交所、纳斯达克都参与了对欧洲最大清算所LCH.Clearnet的竞购,以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业务规模。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证券交易所、世界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伦敦证交所拥有辉煌的过去。在2007年收购了意大利证交所(Borsa Italiana)之后,伦敦证交所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交易所集团:拥有意大利和英国的现金股票交易所,开展相关的上市和交易服务,并成为欧洲第三大的金融衍生品业务经营者。

据《财经》杂志报道,伦敦证交所市场总监马丁・格雷厄姆认为,“交易所有三种方式前进,即竞争、整合、协作。”由于本地利益的存在,他预计要经过多年才会逐渐形成2家3家大交易所主宰全球的格局。

在并购伦敦证交所问题上,英国政府担心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能会将监管之手伸过大洋彼岸。

而英国奉行的是被称为“轻触”(lighttouch)的金融监管政策,以促使产品更迅速地推向市场,创新更易于进行。“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并不过分监管,也没有什么政治干预。”

为此,英国通过了一项特别法案――如果任何伦敦证交所的收购者企图对该所施加严苛的监管法规,英国政府便将此前的并购交易。和伦敦证交所不同,纽约证交所(NYSE)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泛欧交易所(Euronext)受欧洲大陆五国监管者的约束。在双方为并购订立的谅解备忘录中,一开始就维持了既有的监管边界:不会出现泛欧交易所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立法约束,比如受制于《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 Oxley Act)的状况。伦敦证交所面对的并购困境在于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间未就监管边界达成共识。

2011年2月,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宣布以90亿美元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若交易获准,将缔造出全球最大的股票与衍生品交易所,并扩大纽交所作为全球最大股票交易场所的领先地位。

同时,合并后的实体还将取代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简称CME),成为世界交易量最大的期货交易所与美国期权市场的领导者。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1年9月中旬,德国金融服务监管机构Bafin批准了德交所和纽约泛欧交易所的合并,该交易仍有待欧洲反垄断监管部门和交易所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审批。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通过合并两家交易所的两个欧洲衍生品平台,双方预计会产生约5亿欧元的年化协同效应,并为他们的客户节约数十亿美元。同时还有可能从清算业务和交叉销售产品领域获得收入增长。

合并后新实体的年度交易量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同时,两大交易所可精简其上市发行业务,采用德交所的结算与清算设施并进入新市场。这些举措很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省,使其能够在多个国家吸引新的交易量与上市客户。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其全球衍生品业务将由法兰克福总部领导,技术部门和欧洲现金交易业务将设在巴黎,全球上市业务和美国现金交易业务将由纽约负责。

2008年2009年期间,德意志交易所曾经两次尝试与纽约证交所合并,均以失败告终。部分原因是德交所的管理层存在内部分歧,以及对合并后公司的总部设在哪里意见不一致。在此前的2007年,纽交所曾击败德交所的敌意竞购,成功收购了总部位于巴黎的泛欧交易所。

在德交所与纽约泛欧交易所合并交易的压力下,欧洲大陆的BATS全球市场公司(BATSGlobN Markets)和Chi-X Europe两大电子交易平台运营商正就并购事宜展开谈判。

2011年上半年,纽约泛欧交易所领跑全球资本市场,其IPO融资总额达到254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一;今年第二季度,纽交所在美国IPO市场保持领先,共有35个IPO,融资总额达106.3亿美元,融资额占全美IPO市场的73%。与此同时,纽交所还吸引了一批高科技类、具有创业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以及来自中国、阿根廷、加拿大、法国、希腊、韩国及荷兰等国的企业。

近年来,纽交所在与纳斯达克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2011年上半年,有5家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转板到纽交所,总市值达40.1亿美元。自2000年至今,已有187家公司从纳斯达克转板至纽交所上市。

与此同时,纽交所在吸引科技类公司上市方面市场份额稳步提升。2011年上半年已在美国上市的31家科技类公司中,有17家公司选择在纽交所进行IPO,占总数的55%,与2010年的

44%相比有明显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由纽约证交所与纳斯达克两大美国交易所为主导,席卷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易所并购活动日趋活跃:由于黑池(金融机构进行的不为公众所知的大宗交易,darkp001)和其他替代易平台的崛起压低了交易所的利润率,迫使他们从提供技术服务等其他领域寻求收入来源,并加速行业整合步伐。

曾任高盛(Goldman Sachs)总裁的约翰・塞恩(John Thain)在2003年12月担任纽约证交所CEO之后,借助2005年4月收购芝加哥电子交易平台Archipdago的机会,大刀阔斧地将纽交所这家在华尔街一棵梧桐树下成立、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会员制组织转变为拥有全球视野的上市公司。

塞恩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将纽交所的触角伸向了欧洲和亚洲,使其在交易所的全球整合潮流中成为领跑者,领先于纳斯达克和德意志交易所等竞争对手。

2007年1月,纽约证交所以1.15亿美元现金收购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aSonal StockExchange of India)5%的股份,这是外资入股印度证交所的最高限额。

同期,纽交所与东京证交所结盟,双方在交易技术、投资产品、市场推广及上市公司监管等方面展开合作。

2007年4月,纽约证交所以90亿欧元(约合120亿美元)并购泛欧交易所,实现美元区和欧元区资本市场的融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上市交易所集团:同时拥有3家美国和4家欧洲的现金股票交易市场,以及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fife)和美国期权衍生品交易所(NYSE Arca)。纽约泛欧还为其他的交易所提供软件和技术服务。

尽管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但是纽约泛欧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欧洲市场的业务。泛欧交易所本身即是数度整合的产物,记录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旗下包括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里斯本、巴黎的证交所和位于伦敦的衍生品市场。

面对纽交所的进攻态势,创建于1971年的全球最大电子股票交易市场纳斯达克不敢掉以轻心:2008年3月,纳斯达克与北欧证券交易所运营商OMX公司合并,联合组成纳斯达克OMX集团。

合并后的纳斯达克OMX,业务范围覆盖全球六大洲,提供交易、交易所技术以及上市公司等服务。其提供的技术服务,可以支持全球50多个国家的60多个交易所、结算机构和中央证券存管处的运营。

这项组合交易起源于2007年5月,纳斯达克宣布以37亿美元收购OMX,联合组建一个跨大西洋的交易平台;同年8月,迪拜证券交易所出价40亿美元参与竞购。为避免恶性竞争,纳斯达克和迪拜证交所在9月达成协议:迪拜证交所先收购OMX,然后将其收购的97.2%的股份和投票权,转售给纳斯达克。

作为回报,迪拜证交所从纳斯达克手中,购得纳斯达克和伦敦证交所的部分股权。纳斯达克曾在2006年花费约7.8亿美元,买下了伦敦证交所15%的股份,后来将持股比例提高到28%以上。

经多轮股权交易后,迪拜证交所拥有合并后的纳斯达克OMX19.9%的股份,成为其主要股东之一。

同时,纳斯达克亦成为迪拜证交所旗下迪拜国际金融交易所DIFX的股东,拥有其33.3%的股份。

为了后来居上,一直以来雄心勃勃的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简称SGX)在2009年12月任命原纳斯达克OMX总裁薄满乐(Magnus Bocker)为其首席执行官。2010年10月,新交所出价87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证交所(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运营商ASXLtd,的全部股权,希望借此晋升为全球第五大交易所。然而,此项交易在2011年4月被澳大利亚政府否决。

早在2007年3月,新交所即率先进行了亚洲首笔跨境并购交易:以4300万美元购入印度孟买证交所(Bombay Stock Exchange)5%的股权,巩固新交所作为衍生品和海外上市区域中心的地位。

同年6月,东京证券交易所(Tokyo StockExchange)支付374亿日元收购了新交所的少数股权,双方联手开发股票和利率产品。

效仿纽约证交所与伦敦证交所,新加坡交易所从2011年8月1日起取消1.5小时的午盘休市时间:每日交易时间从上午9时直至下午5时,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对市场波动及消息做出反应。新交所认为,全天不间断交易将有助于提升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新交所于2011年8月15日启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交易平台:这一耗资1.95亿美元、名为“SGX Reach“的系统将有助于在亚洲推广欧美交易所已普遍使用的快速电子交易平台。据《华尔街日报》报道,IIFL Institutional Equities分析师Sachin Nikhare认为,技术只是提升市场吸引力的因素之一;资本市场的规模、深度和流动性以及全球市场动态将会对新交所业务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来新加坡上市,新交所在2011年7月任命Christine Lie为高级副总裁及中国上市业务主管。加入新交所之前,Christine Lie任香港交易所发行推广部副总裁。她将推动中国公司到新交所上市,并为已经上市的150多家中资企业扩大投资者基础。截至2011年6月底,中资企业的数量已占新交所776家上市公司的20%以上。

除了中资企业客户外,新交所也在与香港交易所争夺欧美著名企业的IPO:在确保将上市申请与审批程序缩短到4周(通常需要2 3个月)、并采用“双重股权结构”(即部分股票的投票权大于其他股票)之后,新交所击败港交所,赢得了英国足球巨人曼彻斯特联队(ManchesterUnited)的IPO。曼联最早可能于2011年10月上市,拟集资10亿美元。

不过,赢了这一阵的新交所仍有差距,彭博(Bloomberg)的统计显示,2006年以来,港交所的IPO融资额是新交所的7倍有余;目前,港交所作为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新交所的4倍。

中国内地第二大女装鞋零售商鸿国国际,由于在新交所交投冷清,2010年5月选择私有化退市。时隔一年,该公司选择在香港重新上市。其公司估值由私有化时的9.6亿港元,膨胀数倍至50亿港元以上。该公司已于2011年9月在港上市。

作为新加坡力争成为亚太区金融中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交所希望到2012年,外资公司能占到其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以上。

同时,新交所还扩大了期货和大宗商品交易业务:该所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Board of Trade,简称CBOT)组建了一家对等持股的合资公司,将大宗商品期货在新加坡的联合亚洲衍生品交易所(Joint Asian Derivatives

Exchange,简称JADE)上市,借此进入增长迅速的衍生品市场。

创建于1585年的德意志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易所之一,如今已成为业务最多元化的跨国交易所集团。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具备综合性一体化交易所职能的机构,德交所集中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所有相关业务和系统服务:涵盖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市场、清算、结算和托管,高流通性电子交易系统的操作,以及市场数据和指数纳入的规定。

与全球其他证交所不同的是,德交所的商业模式不是靠收取上市费用营利,而是获利于股票交易的流通性。

德交所控股全球第二大的“欧洲期权与期货交易所”(Eurex),在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占有领先地位。还拥有全美第二的股票期权交易所国际证券交易所(ISE)。此外,德交所使用的现货市场交易平台Xetra的流通性位居欧洲第一,日交易量高达50万笔。

相对于纽约、伦敦和香港证交所,德意志交易所具有上市过程快捷、IPO费用与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好等优势:在德交所挂牌上市5500欧元,每年年费10000欧元:与企业的上市市值、融资额、营业额都不挂钩,是一次性费用;二次发行成本占融资额的3.3%,二次发行只要不超过总市值的10%,不需要德国金融监管局审批。

不少中国公司的发展战略要求其在欧洲开展业务或引进技术,在德国上市有助于相关战略的实施。

自从2007年7月首只中国概念股票进入德交所至今,已有包括中德环保科技、亚洲竹业、网讯无线技术、浩盈国际、中字股份、金豪股份等超过25家中国企业在德国成功上市。2010年,中国赴德IPO的公司数量达到7家,来自山东、广东、香港和福建。这些企业的业务领域覆盖广泛,包括新能源、高科技工程、医疗、化工、房地产与消费品等行业。

据《证券时报》报道,德交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毋剑虹认为,交易所并购是大势所趋:“过去三年,另类交易场所和机构的出现造成了投资者分流,给全球证券交易所造成了巨大冲击,交易所场内交易量明显下滑。2010年纽交所下滑75%,德交所证券业务也有下降。由于德交所还包含期货、结算托管、信息产品技术等其他业务模块,受影响相对较小。”

作为全球金融业最后的“孤岛”,交易所在监管机构和客户端的上下游推动下,率先于欧洲启动并购之旅。

2007年11月起,在欧盟内开始实施的MIFID(金融工具市场法规)加速了证交所间的竞争和新交易所的引入。MIFID对所有证交所具有负面效应:经纪人可选择交易内化(即在其客户间进行内部之间交易,无须通过交易所),迫使交易所降低交易费用。“公司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三大主题因此成为各大交易所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证券交易所传统的现货股票业务面对成交量下滑与电子交易平台的双重压力,期权和期货等利润丰厚的新业务成为赢利增长点。对于现有的交易所来说,最佳策略就是扩大规模,并专注于进入壁垒仍然很高的衍生品业务。在类似多德

弗兰克(Dodd Frank)这样一些推动衍生品到交易所交易的监管规定出台后,随着高频交易与指数基金成为证交所的主导力量,衍生品成为交易利润最为丰厚和增长潜力最大的金融产品。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金融咨询公司Celent高级副总裁阿克塞尔・皮龙(AxelPierron)认为,交易所的跨境并购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其目的是打造出服务于国际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门户。

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交易所在单一区域或单一资产类型上赢利更加困难。据《福布斯》(Forbes)报道,纽交所的交易量目前约占美国证券市场总交易量的27%,而15年前的比例是90%。

如果纽交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萎缩,就有可能失去对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吸引力。要与新崛起的交易所竞争并生存下去,各大交易所需要合并以实现地域范围多元化,重新获得市场份额,并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同时,他们也需要让交易产品多元化。

事实上,纽交所面临的真正竞争并非来自其他全球易所,而是各类股票场外交易和自营交易方式,以及脱离公开交易股票的趋势。挤压纽交所市场空间的不仅有BATS之类的新兴交易所,还有“黑池”,以及进行内部交易的银行――后两者目前约占美国股票交易的三分之一。

尽管私下交易适合大型投资者、银行和企业,却会伤害希望上市的中小型公司。

同时,众多并购交易的出现、美国公司IPO数量减少、海外上市成本较低、投资者和股票经纪人改变工作方式,这些因素导致1997年以来海外IPO的公司数量几乎是在美IPO的8倍,其中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和印度是首选的上市地点。

咨询公司Capital Markets Advisory Partners的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美国年均有156宗IPO,较1990年代减少了71%。